八大山人绘画中的“留白”艺术
美术鉴赏:八大山人、林风眠、梵高作品赏析
1、八大山人瓶花八大山人这幅水墨写意画,运笔用墨,构图留白都十分精妙。
画瓶用了各类分歧的线条,有粗细、深浅多样的方式。
墨光浮动,漫笔点在瓶上的墨点,恰好施展出陶瓶的质感。
让我们看到了陶瓷支离破碎,色泽对比。
透露出作者意难平,悲愤却又无处诉说,只能将一腔热忱投注于绘画中的凄凉心境。
一枝孤零零的花枝看似随意漫不经心却又端端正正的立于瓶中,与端正摆放画面中央的花瓶相映成趣。
画面构图、用墨简单自如,有如神来之笔。
从描写物体的形象中,充分流露出八大山人豁达崛强、磊落不羁的个性,和果敢立异的肉体。
结合八大山人所处时代背景与身世经历,可想而知这幅《瓶花》看似简单却蕴藏玄机,作者脑海中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倾泻到纸面上的却是一副收敛后的理智与看破。
2、林风眠静物林风眠的油画作品具有现代特色,其中,这幅作品色彩偏暗,给人一种悲凉、孤寂、空旷的感觉。
构图简单规矩,蓝色窗帘背景与暗黄色花朵相得益彰,凸显作者并不轻快的心情。
我从前很少了解到中国由这样优秀的油画作家,林风眠先生无疑是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他具有创新开拓、中西合璧的精神。
但他又不同于西方浓墨重彩的油画创作方式,油墨仿佛是兑了水的,渲染渐变,营造一种悲凉的氛围。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够创作出这样优秀的绘画作品,林先生想必是自小接受良好教育的。
画面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笔墨放纵、韵味醇厚。
3、梵高夹竹桃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总是具有一股火辣辣的明快性。
画面奇诡艳丽,浓墨重彩,夹竹桃的叶子整齐中却又带着一股邪气错落,让人心里发毛。
桌面的色彩丰富,几笔蓝色浑然天成,更增加画面的奇诡艳丽。
可以看出梵高着重抒发自我感受,同时表达主观感情和情绪跌宕。
对于夹竹桃的质量感和体积感,蛋糕致力于用色彩进行相关塑造,并不着重于追求光影的游戏。
他的《向日葵》《星空》都是传世杰作,对后来人具有积极有意义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看到,梵高对油画创作中,背景并不追求平滑的颜料分布,而是错落有致的深浅叠加,更有趣味。
中国画“留白”艺术探析
【中国美术研究】中国画的“留白”产生于先秦,形成于六朝,而成长期则在唐代,确切的依据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白画”之说可见。
而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期则是宋代,这与中国画的发展是同步的,也与东方美学的哲学意义是相融的。
基于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需求,“留白”几乎成了中国画追求构图和意境的必要手段,中国画家利用“留白”,能够恰到好处地表达画面的虚实关系,完成画面构图,从而使画面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
不论是从传统绘画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现当代中国画的角度来看,“留白”都是中国画独有之意味,也是中国画造美、审美之必须。
一、中国画“留白”的定义中国画的“留白”,实际上是一种气的运用。
一幅好的国画作品,会引导观众体会画面之格调,气息之流动,形成“气局”。
“留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作品“气局”之高低。
对于中国画而言,“气局”的大小不在画幅的大小,而是与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和绘画功底有直接关系。
正是“留白”所产生的“气局”,造就了我们东方美学独有的意境。
什么是中国画的“留白”?“气”的说法可能不甚明了,下面我们分别从基本技法和创作思想两个方面来解释什么是中国画的“留白”。
(一)从基本技法来讲“留白”一直被视作中国画的一种布局章法,是一种构图的安排,作为画面空无一处的背景而存在,起衬托画面主体的作用。
但这种说法又不十分准确,因为“留白”往往还关乎中国传统美学“意境”的表达。
(二)从创作思想来讲“留白”又称之为“布白”,是艺术家主观创作,是刻意留出的白。
“留白”也是对画面内容的“置陈布势”,也是一种“经营位置”,符合中国画自古以来追求的意境和审美法则。
关于“留白”,古代画论家对其有着精辟的阐述。
清代的张式在《画潭论画山水》云:“空白,非空纸。
空白即画也。
”此句明确了中国画画面中的“留白”也是画本身的一部分,并非无意义的留空。
二、中国画“留白”的意义“留白”对于一幅中国画来说,是其画面元素位置的经营,更是玄而知觉的“气”的安排。
此处无形胜有形——论八大山人大写意花鸟画的余白美
三 、心境 淡泊
禅 意深远
禅 宗 认为 “ 万法 皆空 ” ,虚 空 是世 界 的本质 。禅 宗 主张 明心 见性 , 即心 即佛 。它 崇 尚简 易之 道 ,摆 脱繁 琐 空洞 的经 义之 学 , 强调 只要 把握 “ 指人 心 ,见性 成 佛 ”的禅 门宗 旨,顿 悟禅 机就 直 可 以 了,不 强 调长 修 苦炼 , 为在 日常生 活 中也 能 参禅 悟 佛 。悟 认 是其 修 行 的最 根本 方 法 , 张 瞬 间顿 悟 的 思 维 方式 , 点 在 于看 主 重 破红 尘 ,不计 较世 俗 事务 。在 日常 生活 中保 持 一份 宁静 平淡 的心 境 ,从 日常 的行 、住 、坐 、 卧中发 展 出…种 极 为朴 素和 充满 智慧 趣味 的思 想 。悟 是一 种感 性直 觉至 上 ,充 满 了非理 性 、非逻 辑等 特点 的思 维 ,在这 方 面艺 术 与禅 宗的倾 向十分相 合 :禅 宗对 中国 在恰当的位置题款押 印,而是有整体的构图规 麓 麓 : 0警 绘画 艺术 产 生最深 刻 影响 的是造 就 了 能体现 禅 宗精神 的画派 ,许 划 , 使每 一 个 物象 都 在 布 局 中起 到 至 关 重 要 的 ; 。 多禅 僧 都 具有 很 高 的艺 术修 养 , 多 文人 也 经 常在 诗 画 中流 露禅 许 机 。禅 宗 的这 种 淡泊 平静 、透 彻 了悟 的 审 美心 境, 疑是 八 大绘 无 作 用 ,不 多 , 不 少 ,不 繁 , 不散 ;充 分 体现 了 叠 恰 到好 处 的 理 念 。例 如 《 禽 图》 。 ( 一 ) 孤 图 画崇 尚平 淡简 约之 美 的直接 心 理契机 。14 年 ,八 大 山人 出家为 68 僧 ,倾全 身 精力 学佛 悟禅 ,出家人 “ 四大 皆 空 ”,正 因为如 此 , 小 鸡在 画 面 中右 偏下 , 以小 鸡 为着 眼 点 , 将画 , 面 分割 成 四大 块虚 空 间 ,每 块 空 间都 不 一 样大 在其 绘 画 中处处 都流 露 出道骨 仙风 的 空灵 之气 ,而空 灵 境界 的产 生来 源于 作 品简 约的 美感 ,这 与禅 宗 的 尚简之 道如 出一 辙 。何绍 小 ,平 衡 而 富 变化 。这 些 虚 空 间仿 佛 是 有 张力 的 “ ’形 ,给 人 以无 尽 的 联想 ,余 味 无 穷 。 实 基在 《 八 大 山人双 鸟 图》 中说 : “ 题 愈简 愈远 ,愈 淡愈 真 。天真 壑 古 ,雪个 精神 ”。 - 八大 山人 的代 表 作 品 《 画册 》之五 所绘 杂 而 画 面上 的题 款 和押 韵 又 在 视觉 上 起 到 突 破平 衡 和丰 富 内容 的 作用 。显 然 有 时候 少 画 , 反而 鱼 的形象 极 其简 略 ,寥寥 几 笔便 把鱼 的神态 表 图 一 现得 淋漓 尽 致 。形象 概括 ,展现 了禅 宗 所崇 尚 思 想 的容 量 更 大 “ 而 不 陋 、疏 而 不 散 ” 是 简 八 大 山人 绘 画 构 图 的独 到 之 处 也 是他 的得 意之 的简 易要 旨,影 响 了后 来 的写 意花 鸟画 风 。八 孤鸟 图 》只用 容 容数 笔就 画 出一 棵 处 。又如 《 月 图》 的处理 ,月亮 的形 象夸 张较 大 ,仅露 一 小部 大 山人 的 《 藤 分 。使人 产生 一种 身 临其境 的感 觉 ,画 面 留有大 片空 白,这片 余 小树 ,一 只 小鸟 立在 枝头 ,周 围 留出 了大 片 空 白的处理 使人 在原 画 的意境 天地 里 做 出不 同的无 限遐 思 ,也把 画 白。 《 眠鸭 图 》 ( 图二 )在 空 阔 的画纸 的偏 左 面 的空灵 之美 发挥 到 了极致 。或 者 说我们 的视觉 还会 产 生去 画外 下方 只 画 了一只 蜷身 的 鸭子 ,别 无他 物 , 画面 的现 实 空 间 中 寻 找 ‘ 中断 ’的 部 分 ,这 使 得 残 月 获得 更 多 的 动 中 的其余 部 分 留给天 地 。这 些空 白具 有 无 限的 态 ,与画 面藤 絮 的下坠 形成 合 力 ,加 剧 了形 态 的不稳 定 因素和 刺 延伸 性 ,物 象触 入在 茫 茫宇 宙之 中,使 人产 生 激力 ;画 面上 形外 有形 的丰 富 感令 实空 间虚 化 ,虚 空间 实化可 见 无 边 的 冥 想 ,体 悟 到 宇 宙 的 空 旷 和 存 在 的 虚 作者 的用心 良苦 。 无 。猫 是八 大 山人 写意 花 鸟画 中经 常 出现 的题 材 。如 《 石 图》 、 《 猫 猫石 杂 卉 图》 、 《 猫石 二 、虚 实相 生 笔墨得 当 图二 “ 计 白 当黑 ,奇趣 乃 出 ”。 常 ‘ 白当黑 ”在 画 面上 最基 葡 萄 图》等 。猫 的性情 温和 ,喜好 睡觉 ,给人 计 种 无 忧无 虑 的感 觉 ,就犹 如 得道 高僧 般 心定 本 的 要求 是 黑 自得 当 。这 种 “ ”可 以 说成 “ ” 。 “ ”不 白 空 空 是 没 有 ,不 是 空 泛 , 不 是真 的空 。 “ 白 当黑 ” , 白与 黑 同样 气 闲 。八大 山人 笔下 猫 的形 象 多为眯 着眼 睛 睡大 觉 ,这种 形象 很 计 重 要 ,留 白更 费画家 的心 思 。因 为这种
墨痕无多泪痕多——浅谈八大山人绘画风格,附画作赏析
墨痕无多泪痕多——浅谈八大山人绘画风格,附画作赏析纵160cm;横77cm。
“八大”的画非常简单,常常是一张白纸,两三笔,甚至两三个墨点就完成了。
这其中透露出一种古怪、荒诞的感觉,八大很多画中鱼鸟眼睛的表现方式只是圆形中一点,但表达出的似睡非睡、漠然、冷眼看人间的眼神使人一见难忘,那是八大最显著的标志。
齐白石的绘画风格来自于徐渭和八大山人,但今人观画会觉得八大的鱼死气沉沉,而齐白石的画活泼生动地多。
但结合八大前朝遗民的身份,他要画的并非水中活物,而是一种生命的苍凉。
除了鱼鸟的眼神外,鸭子(大雁、鳧)也是八大画中常见的对象,这幅《双雁图》也是一张拥有明显“八大”痕迹的作品,观者的第一眼大多被立在石上,扭头觅食的大雁吸引,“八大”用极简的笔墨,勾勒出大雁扭头的动态,中国毛笔线条的灵动,在此处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根墨线画出了造型,几个微微晕开的墨点更是画出大雁羽毛柔软的材质。
但是“八大”的画“卖弄”得绝对不是技法,这张作品的亮点是石头上的另外一只眠雁,这只大雁把喙插于翅中,初视一团漆黑,与怪石融为一体。
它的眼神透露出的同样是一种不被了解的孤独感。
除了花鸟外,“八大”的山水画成就也是极高的,在中国文人山水开拓于黄公望、倪瓒,大成于八大山人。
但是八大的山水画得只是一抹山影,而不是具体的山水,连绵的山水在画面中被简化,成为了“有影可追、无迹可寻”的幻影,这样的表达方式也被后人解读为用悲伤的心情画出压抑的、国破家亡的残山剩水。
无疑,八大山人的艺术是孤独的,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没有对象性的时候,显现出的是生命本身的颜色。
和西方绘画不同,在中国画的素纸上,看的绝不单单是画,在中国文人的标准中,“诗书画印”是一个整体,“八大”的作品是离不开书和印,其中也隐藏着很多的“密符”,有些甚至还没有解开。
对于字,首先从“八大山人”的落款开始提起,八大山人大约在1648年进入佛门,1680年离开寺院生活回到南昌,1684年(62岁)开始用“八大山人”的号。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作者:郝亦均来源:《初中生世界·九年级》2020年第02期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除了用笔墨色彩进行渲染之外,总是会在一些地方留出一片空白,这种艺术被称为“留白”。
留白是中国绘画中所独有的,它和笔墨互相渗透,产生独特的魅力。
中国画的观察方法并非追求客观事物的完整,其内在精髓是传达作者的主观情绪。
在大多数情况下,画家都会将客观事物的形象加以取合并精心安排,用最基本的符号表现画面,和主题没有直接联系的内容完全删掉,于是产生了留白。
但是,留白并非一無所有,看似无形实为有形,是一种属于中国画特有的意境表现手法。
创作中国画时,需注意留白的使用,通过留白的合理运用,对画作的布局、章法细节进行完美的调整。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易经》说的。
若把黑白看作阴阳,则水墨之道就是对构成法则的灵活运用,从而表明意念。
表现时要充分运用水墨要素,比如虚实、隐现、清浊、聚散、曲直、开合、强弱、疏密、松紧、连断、整零、完缺。
统筹安排则是按照整体的创作意图来衡量,特别是要把握好度。
要是局部的表现太孤立,就应该合理限制或者削弱它,因为某个局部若是太突出,就极易使之跃居于整体的功能之上,这对画面的整体鲜明感以及美感都是一种破坏。
汤贻汾是清朝有名的画家,他在《画鉴析览》中认为,“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
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十分准确地阐明了中国画留白的真谛,对画作整体布局的影响十分深刻。
中国画在绘制过程中利用灵活的布局手法在画面中预留下空白,进而营造出一种自由想象的意境。
水墨艺术中的留白让欣赏者在驻足观赏时可以充分发挥其想象,从而带来更多的美感,也让艺术作品拥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中国绘画中的主动留白和色彩之间的搭配同样是为了进一步调动欣赏者的意念,让作品能够真正体现出画家的心境,同时将其内涵上升到新的高度。
我国绘画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留白作品,比如八大山人的《鱼图》、梁楷的《太白行吟图》等,都是利用自然笔墨,灵活地处理主体景物和背景虚景之间的关系,称得上是精妙绝伦的神来之笔。
浅谈中国画中的留白
浅谈中国画中的留白我对绘画的了解着实是少之又少,对于一些有名的画作也只是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上。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虽然老师给我们上的课不多,但是我收获却是不少。
以前我对画的理解仅仅局限在看它的大概轮廓上,尤其是对古代山水画,因为本来就模糊所以更是没有机会细细的观察过,所以更不可能去理解画的意境与内涵。
通过这节课让我也更加细致的去欣赏这些经典的画作,并能跟着老师的引导了解一些画里画外的内涵与神韵。
包括中国画中的以小见大,今天我想给大家讲的是中国画中的留白。
留白是中国画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
中国画不像西方的油画强调色彩的冲击,它用淡淡的墨迹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个充满想象空间的世界。
而这个空间很大程度上是留白的作用,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浅谈以下留白这个技法。
中国画中的“留白”有着深远的历史,并且是在画家们的创作中自觉形成的一种技法。
自觉的历史应当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错彩镂金”,而到六朝的“出水芙蓉”形成。
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的“白画”可以看出它成长与唐代。
对于画面上有意识的“留白”并作深入研究的时代当为宋代,这个时期是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时期。
如赵佶的《池塘晚秋图》,马麟的《层叠并绡图》,以及北宋文同的《墨竹图》,下面我们着重看一下文同的《墨竹图》。
文同(1018—1079),字与可,世称石室先生,四川梓潼人,北宋皇佑年间进士,元丰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亦号文湖州。
至于画竹,他曾对好友苏轼有过表露,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可见画竹是他渲泄情感,遣发胸怀的手段。
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也擅画竹。
由于文同、苏轼等的倡导,宋元间画墨竹之风大盛,名家辈出。
这幅《墨竹图》本幅墨竹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双拼绢本,现在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开创的是用墨画竹的先河,此图竹竿用笔自然圆浑,墨色偏淡,节与节之间虽断离而有连属意。
画小枝行笔疾速,柔和而婉顺,枝与枝间横斜曲直顾盼有情。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字量叔,号八大山人。
他是中国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也是文学家和艺术评论家。
八大山人是中国艺术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家,其作品风格独特,对后人影响深远。
在他的花鸟画作品中,构图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构图的特色也是八大山人画作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探析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
一、虚实结合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构图中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虚实结合。
他善于利用虚实关系,运用淡墨和破墨的技法,将花鸟的形态和神态以虚实相间的手法表现出来,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在整个画面中,实物的描绘细节非常丰富,呈现出逼真的效果,而虚化的部分则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和神秘感。
这种虚实结合的构图特色,使得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以画意统领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中,构图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以画意统领。
他善于捕捉花鸟的神韵和精神,通过构图表现出画家的情感和意境。
在画面的安排上,他善于运用对比、变化和对称等构图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韵味。
而在花鸟的描绘上,则更加注重画意的表达,不拘泥于细节的描绘,而是以画家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表现花鸟的形态和神态。
这种以画意统领的构图特色,使得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更加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形神兼备四、留白求新五、情景交融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中的构图特色是非常突出的,主要表现在虚实结合、以画意统领、形神兼备、留白求新和情景交融等方面。
这些构图特色不仅使得他的花鸟画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和美的享受。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构图特色并不是僵化的模式,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这也是他的花鸟画作品能够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希望通过对八大山人花鸟画构图特色的探析,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他的艺术成就,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花鸟画传统。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8(含答案)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18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留白”艺术使中国画体现出含蓄内敛的审美特征。
当代画家李可染曾说:“空白,含蓄,是中国艺术一门很大的学问。
”潘天寿认为:“中国画要求有藏有露,即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
必须留下发人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不是好画。
”追溯中国画的发展史,从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中,乃至传统哲学思想都可以得到明确的印证。
郭熙指出:“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就是说以无示有,以断示连,而“留白”就是以空白表示无限,形成隐约含蓄的绘画表达。
齐白石画虾,追求神似,不见水波,却有水中游弋的感觉。
南宋马远因只画一个角落而被称“马一角”,画面没有填色的空白处,可以是天空、水流、远山等,任由想象,如《寒江独钓图》,只是一叶小舟,一个垂钓渔翁,却让人有烟波浩渺之感,就是空白之处,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
以空白含蓄表达隐藏的内容、内心的情绪,也与中国画整体趋于写意、趋于精神层面的表达相一致。
和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的,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要求符合内在精神,是倾向于“善”的原则,而西方绘画倾向于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追求与表达,更趋于求“真”。
中国画论中“似”和“真”的观念,然而其中的“真”,在很多论述中,仍然不是西方的“真”,即与事物客观存在的状态或者规律相一致的意思。
五代画家荆浩曾说:“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真”即完整表现对象的风度气质。
中国画在审美上超越了对事物外形相似的要求,而是追求深层的神韵,“留白”恰是因此应运而生的。
西方油画中,表现黑夜就要用颜料涂抹出黑色来,而中国画对黑夜的表现可能就是画一轮明月,明月的周围全是空白,这是含蓄的表达,是中国式的通过心理感受获得的效果。
“留白”的含蓄表达,一是留下对未以笔墨呈现的景物的想象空间,一是对绘画作品感受上留下很大的余地。
八大山人简介及作品赏析
山人所绘荷塘皆浅水露泥,荷柄修长,扶摇直上,亭亭玉 立,具有君子之风。
荷柄下端周围常绘有败荷短茎、高低散落的陈迹,暗示着 新旧对比的过程,也起着构图的集中作用。
全图留有大量留白。右下角一条游动的鱼活灵活现,左侧 有巨石相应。巨石上大下小,暗喻清王朝的统治,表现了 他希望清王朝没落的心里,这是由于他特殊的身份决定的
上幅人身小小人 实空特独,雀晚 为白具立之成年 罕相之,突双之 见映造姿兀,作 ,,型态,跳, 堪这,尤笔掷从 称种最为墨对画 以大耐生之立面 一胆人动精。看 当的寻。简画, 十构味而。中一 ,和。雀双空片 以精以爪雀白清 少心寥的以满空 胜用寥两水布, 多笔几小墨,全 的,笔笔数更无 典在的,笔显衬 范中小为而得景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1626—1705 ),本名统签,明宁王朱权后裔, 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 别号,清初四僧之一。明宗室后裔 ,朱元璋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 孙。
这个末路王孙也是中国艺术史上少 有的佼佼者。
他以豪迈沉郁的风格,简朴雄浑的 笔墨,来为花鸟写生,在清初创造 了元明以来所有的新风貌、他的这 种创造力超越了元明之间水墨画派 的范畴。他将中国绘画艺术思维推 上高度净化——简括,夸张,变形 的水墨大写意的艺术发展新阶段, 表现了明末清初的时代精神,有 淋漓奇古、苍劲圆润”的作品,堪 称中国画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其 独特的艺术风格,也熠熠闪耀在世 界艺坛。
八大特殊的身世、高深的修养使其骨子里有一种孤傲之气。 他从根本上看不起有钱有势的附庸风雅的人,润笔甘愿得少 而足,只要生活能过的去,就不与“当事者”打交道。
八大山人的诗文因其古怪幽涩的格调而充满了神秘性和讽刺 性,向来为人所费解。八大57岁之前的所有书画作品的特征 和倾向是借书画抒发自己的遗民思想、人品气节,往往将禅 家偈语和历史杂糅爱诗文之中,因而诗文隐晦曲涩。
从八大山人的画风技法看花鸟画面石的鉴赏
从八大山人的画风技法看花鸟画面石的鉴赏作者:王沛来源:《中华奇石》2016年第08期朱耷(1626—1705),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晚年号“八大山人”。
其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
存世作品有《水木清华图》、《荷花水鸟图》、《双鹰图》、《松石图》等。
奇石作为一种天然石质艺术品,其画面构图毕竟不像人间画师那样“规整”,线条、色块、着墨及其摆布也不是特别“有序”。
因此,审视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和笔墨技法,对于我们鉴赏花鸟鱼虫画面石,尚有不少借鉴之处。
以形写情,变形取神写意画强调作者的个性发挥,作画往往不拘常规,肆意涂写,但“乱”而不乱,表露的是一种情绪、一种情感,甚至是一种“叛逆精神”。
因此,写意画主张神似,不求形似求神韵。
八大山人取物造形旨在意象,笔简意赅,以形写情,体现其孤傲落寞、愤世嫉俗的真情实感。
毕竟是明朝宗室,从王爷变成“逸民”,承受着国亡家破之痛,为此他长期隐姓埋名,先后沦为僧道。
正是这种特殊身世,使其作品多通过怪奇的变形画来表现。
例如他所画的鱼鸟等,寥寥数笔,似是而非,缘物抒情,物象人格化。
在赏石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形,虽为天工造物,但总觉得像是刻意表达某种情感或者暗示什么。
例如,画面石“残荷”(图一),仅有两片变了形的、焦黄残败的荷叶,根部也露出泥土,歪斜地浮在水面上,似乎有“残花败朵、将欲入泥”的感觉。
从理论上讲,图纹石包括画面石、纹理石和文字石,就是以优美的图案、纹理或文字为主要表现要素,让观赏者观其图纹、赏其寓意、悟其哲理。
特别是欣赏与写意画相似的抽象、意象类图纹石,“求神韵、重写意”也是我们鉴赏的一贯要求。
这方画面石好像一幅意象类写意画,所表达的主题——荷花,看上去干枯残缺、萎靡不振,而周围又是那样的宁静,已看不到生机和希望了。
这就像八大山人的画,暗示自己不管多么高雅和爱国,但终究是没有希望的爱,国家如同原本美丽的鲜花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败、脱落和凋零。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与明代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与明代艺术风格引言艺术史上有不少卓越的画家,但八大山人(公元1629年-公元1701年)无疑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山水画家之一。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意境,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探讨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与明代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位艺术家在明代艺术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八大山人的生平与艺术成就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字大山,号八大山人,出生于明末清初的浙江绍兴。
八大山人自幼喜爱绘画,通过独自探索和学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擅长山水画,尤其善于用墨,以独特的笔触和构图表现出山水的壮丽与宁静。
八大山人的画作多以自然景色为主题,力求以简练的笔墨、深邃的意境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明代艺术风格的特点明代艺术风格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艺术在此时得到了积极发展。
明代艺术以写实主义为主,追求形象的准确和细腻。
明代画家注重表现物象的写实性,尤其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追求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情感的传达。
另外,明代艺术还注重创作题材的丰富性,既有山水画、花鸟画,又有人物画、寓言画等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的特点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具有突出的特点,与明代艺术风格密切相关。
构图简洁与空间感的表现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在构图上追求简洁与秩序。
他擅长运用画面中的留白和划分空间来表现景深和远近感。
八大山人常常用竹子、树木等自然元素来构建画面结构,在画面中巧妙地运用斜线和对比来营造出层次感和空间感。
笔触的独特与墨色的运用八大山人的笔触独特,以疏密有致、变化多样而著称。
他善于用墨色表现山川的峻峭与平缓,水流的湍急与清澈。
八大山人不拘泥于传统的笔触方式,常常用大笔横轻对撞、散点交叠来表现山景的壮丽与宁静。
墨色的运用往往以激烈的对比和深浅的层次感来表现光影与纹理,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跃动感。
情感与意境的表达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常常透露出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内心思考。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中国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构图,构图是指画面的安排和组合方式。
八大山人是
中国花鸟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画作具有独特的构图特色,下面我们来探析一下。
1. 动静结合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中,往往会采用动静结合的构图方式。
画面上的花鸟虽然是静态的,但是画面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这是因为八大山人巧妙地利用了线条和色彩的变化,让画
面看起来非常有动感和变化。
2. 以点带面
八大山人的画作中,常常采用以点带面的构图方式。
他会用简洁的点线条勾勒出花鸟
的轮廓和特征,然后再用丰富的色彩填充和描绘细节,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细腻的
质感。
3. 空灵寂静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中,特别注重画面的空灵寂静感。
他善于运用留白和虚实,将画面
中不必要的细节去掉,让画面呈现出一种清新、高雅、深邃的美感。
4. 远近呼应
八大山人的画作中,常常采用远近呼应的构图方式。
他会用有节奏感和层次感的线条
贯穿整个画面,同时在画面的前景、中心、背景等不同的位置安排花鸟,形成空间上的远
近层次感和立体感。
5. 情境设定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中,常常通过情境设定来营造画面的气氛和主题。
他会根据花鸟的
特征和背景来设计画面中的情境,让观众能够感受到花鸟与人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总的来说,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构图特色鲜明,独具品味。
他善于用线条、色彩、空间、情境等元素来表现花鸟的特征和情感,营造出充满生命力和灵动感的画面。
他的画作不仅
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八大山人的花鸟绘画艺术风格、形成过程及对后世影响
统计与管理 二○一五·二百家争鸣八大山人的花鸟绘画艺术风格、形成过程及对后世影响焦 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逻辑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打分和评价。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每一章作为一个单元,将每章节的知识点提炼成一套试题,让学生进行抢答,通过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理论结合实践,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同时以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的了解,并最终实现理论指导实践。
学校可以通过假期时间给学生布置一定的社会实践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自身的经历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体会思想政治理论的正确性。
教师也可以将社会热点或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建议,让学生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发表意见,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让学生分析问题的正误,让学生学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学生对所讲知识的认知度,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师生进行交流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起着引导作用。
为了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应当强化对学生参与度的重视,鼓励学生主动参加课堂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与教师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例如,在讲解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分配任务,让学生主动进行资料的搜集,并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讨论,每一组都需要推荐一名学生通过对小组制作课件的讲解,提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学生要对其他小组的资料搜集情况、课件制作情况与讲解分析情况进行评价。
最后还要通过教师的评价和交流做出小组任务总结,让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
通过小组合作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强化小组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意识。
六、结论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就应当加强对教学现状的改革,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解决学生学习兴致低下的问题,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以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对话教学、座谈会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
从八大山人作品中感悟“留白”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从八大山人作品中感悟“留白”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楚艳
【期刊名称】《艺术设计研究》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本文是作者基于一场主题为“听香”的时装发布会的设计心得,结合中国艺术中空灵美、虚实、形神等问题的探讨,分析八大山人绘画作品中构图的“留白”这一重要特征对服装设计所带来的灵感和实际运用的启示.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
艺术大师,他的一生亦禅亦道,他画中的留白在视觉上阐述着道禅的精神境界,兼具质朴、深静简远的意境美,让“无中生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达到了一个智性
的高度.作者从整场服装发布会的灵感构建到系列规划、色彩搭配、造型结构、图
案配饰、选用面料等多个角度分析八大“留白”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手法,最后阐
明八大“师古而不泥古”的创新精神对作者服装设计上的启示.
【总页数】3页(P24-26)
【作者】楚艳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邓兆萍设计作品“天青烟雨”赏析 [J], 庄鹏姬
2.精彩源于“留白”——留白艺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J], 龙志华
3.从八大山人作品中感悟"留白"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J], 楚艳;
4.综合材料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运用--作品《风驰》设计感悟 [J], 沈磊
5.国画中的\"留白\"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r——评《服饰图案设计与应用》 [J], 张峰;胡晓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八大山人翻白眼的作品特点
八大山人翻白眼的作品特点八大山人是明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翻白眼的形象而闻名。
八大山人翻白眼的作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技法和笔触:八大山人的作品以用笔简练、流畅而著称。
他擅长运用干笔、湿笔和水墨混合的技法,通过不同的笔触和墨色,将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生动地表现出来。
他的画作常常给人一种随意自然、不拘一格的感觉。
2. 独特的构图和画面设计:八大山人的作品在构图和画面设计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他善于运用对比和留白的手法,将画面分割成不同的区域,营造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神韵和气息,将其巧妙地表现在画纸上。
3. 独特的意境和情感:八大山人的作品往往富有诗意和哲理,通过画面所表现的景物和物象,传达出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自由的感觉,让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4. 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追求:八大山人的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他个人的艺术追求。
他对文人雅士的生活和境界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追求,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文人墨客、古建筑、古琴等元素,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5. 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艺术风格:八大山人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注重形神兼备,既注重写实,又追求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朴实而深沉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八大山人翻白眼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技法、独特的构图和画面设计、独特的意境和情感、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追求、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艺术风格等特点而著名。
他的作品既具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韵味,又展示了他个人的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
通过欣赏和研究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魅力。
浅析山水画中留白的表现技法
浅析山水画中留白的表现技法山水画中的留白是一种表现技法,它以留白的形式创造了意境,让观者产生联想与想象。
留白是指画面中没有直接描绘物体的部分,表现出空灵、虚幻和超脱尘世的感觉。
留白是山水画的独特魅力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
留白在山水画中通过对画面布局和构图的精心安排来实现。
山水画中常常使用大片留白的手法来突出主题,使画面显得更加简洁明快。
留白常常出现在画面的中央或者主体物体周围,让观者的目光集中在画面的重要部分。
画家通常会利用留白的形式,将重要的事物或者景物与其他物体隔开,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画家在绘制一座山峰的时候,可以将其周围的云雾部分留白,使得山峰显得更加突出。
留白在山水画中通过运用水墨的渲染和点洒技法来表现。
山水画中的留白不仅仅是一种画面的布局,更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画家可以运用水墨的渲染和点洒技法,将留白处的空白填充上浓淡不一的水墨颜色,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点洒技法也可以在留白处点洒一些雾气、云雾或者其他纹理,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手法,画家可以将留白处的空白填充上不同的颜色和纹理,以达到画面的平衡和完美。
留白在山水画中通过对光影的运用来表现。
山水画中的留白可以通过对光影的运用来创造不同的氛围和效果。
画家可以通过打破光与影的分界线,使得画面的光与影产生相互渗透的效果,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通过对光影的运用,画家可以将留白处的空白处于不同的光线下,创造出明暗相间、颜色变化和氛围独特的效果。
通过对光影的巧妙运用,画家可以使画面的留白处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
留白是山水画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技法之一。
它通过对画面布局和构图的精心安排、水墨渲染和点洒技法以及光影的运用来表达画家对自然山水的理解和感悟。
留白不仅仅是一种空间的美感,更是一种超越物象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观者在观赏山水画时,能够产生更多的联想与想象,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技法体现
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技法体现留白是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常用的技法,是中国山水画意境营造的重要手法。
留白是画面中的空白又不是画面中的空白,留白需要画家独运匠心、巧妙布置,好的留白能够为画作增添一份美感。
中国的山水画常常笔墨之间留有素纸,但并不是随随便便在画面中空出一片素纸就叫留白,留白的技法有其巧妙性。
构图留白构图留白是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特的留白技法,这种留白往往在画面中留出大面积的空白,只在画面中的一部分或一角进行创作,但却又将留白与笔墨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构图式的留白使山水景物更加具有层次,给欣赏者带来不同以往全景式山水图画的视觉审美。
南宋的的马远和夏圭是构图留白的代表人物,正因其独特的构图手法被后人称为“马一角”和“夏半边”,这个称谓非常形象的概括出了两位画家常用的构图手法,马远常常选取一角进行作画,夏圭则经常着重在画纸的某半边进行作画,其余是大面积的留白,由此构成了局部式的山水图景。
马远《寒江独钓图》《寒江独钓图》是一幅展现马远构图留白功力之深的经典画作。
画面之中仅有的一点墨色便是一个老翁、一艘渔船还有一只竹竿,其余便是一片空白,但非常鲜明的是在这样的一幅图景中空白不再是单纯的空白,它是茫茫的江面,虽然图画中着墨很少却还是营造出了天广江宽的意境。
由此可见巧妙的构图留白能够使画面展现出超越画面本身的悠远意境。
夏珪《烟岫林居图》夏圭的《烟岫林居图》是其半边创作半边留白,以局部之景展现广袤意境的杰出作品。
《烟岫林居图》其画面非常鲜明的分为两个部分,整幅画面看起来非常清晰而干净,一部分是左下方的笔墨较多处,另一部分则是右上方的留白。
左下方是画家着力描绘的树木和山石,通过墨色的浓淡、笔力的强弱凸显树木山石的远近,右上方的留白更是画家匠心独运之所在,大面积的留白一方面显示出了空间之广阔,符合山林之意境,一方面与左下角中浅淡轻薄的山峰相呼应,展现出天空广阔、云雾缭绕之感。
由此可见构图的留白并不是单纯的留白,是将留白与景物相结合、相贯通的留白,这种留白的技法能够以局部景色的微小窥见全景的广袤,能够在有限的纸质画面中营造出无限广阔的空间意象。
浅析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
浅析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留白”,又称“余玉”、“布白”、“计白”,是中国画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指预留部分空白不着笔墨而保留纸面本色,后来,这种形式上的“留白”发展为思想表达上的预留。
它是构图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作画前就预先设计好,通过黑白对比、实虚对比来引导观众去感受画作的形式美与意境美。
潘天寿先生说过“要运用最少的线条分割出更多更好的空白来。
”虽然说的是线条,但是吸引我的却是更多更好的空白。
不同于西方画作中,大多的空白都是主体物之外的空间,在我国传统绘画中,空白都是构图时预设的,是精心安排的,也就是“留白”。
因此,“留白”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留白”在中国画中的表现中国画留白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它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就已经初现端倪,六朝逐步形成,宋朝趋向成熟,发展至今。
苏轼曾言,“欲令诗语妙……空故纳万境”,这种“空故纳万境”是一种想象空间、审美意境,是书法、绘画、音乐、园林等传统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
在中国画艺术中,“留白”是营造出“空故纳万境”的一种方式,以“留白”的形式,用这种特殊的构图方式才能创造出出含蓄、空灵的艺术境界。
马远善用“留白”的方式营造画面意境,《寒江独钓图》便是一幅典型的“留白”造境的作品。
画面中心只刻画了一叶扁舟和几条淡淡的水波,却表现了浩浩汤汤的江河与垂钓者的悠然自得。
画家寥寥几笔,巧妙地利用大部分的空白突出中央主体,同时也给人以江水横无际涯的视觉效果。
“计白当黑”,即使是大片的空白,仍然有无止境之意。
而船上的细节刻画,如蓑衣、草芰等又予以雨中逍遥自在感。
他的这幅画是古代绘画中章法经典之作,仅用一叶扁舟、一位老翁、一片虚白营造出道不尽的萧条之感。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处”。
“空白”成了这幅画中表达意境的重要部分。
马远运用极其简洁的画面,内容却简而不少,白而不空。
这样的白,绝不是废弃的空白,而是精心所置,它的效果甚至比填满更加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山人绘画中的“留白”艺术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最大的不同点之一就是空白留角,中国水墨绘画中的最高境界之一也在于画面的“留白”。
明末清初,明朝的皇室遗民——朱耷,晚年自号八大山人,留存的绘画作品中,最大的艺术表现特征之一也就是画面大面积的“留白”。
他的绘画风格,物象怪诞冷漠,画面多留白,画中题诗、题跋晦涩费解。
启功说过:“八大题画的诗,几乎没有一首可以讲得清楚。
”然而透过八大山人绘画作品怪诞冷漠的物像、大面积留白、晦涩难解的题诗、题跋,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屈辱坎坷的人生命运,他不屈地抗争呐喊,并将这种生命抗争的精神,对故国的情思化为纯净的艺术追求,一切似曾相识,又朦朦胧胧,似幻非真,让我们读者与八大山人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引发对人生的重新思考,并沉迷其艺术世界,叩问其中。
中国古代社会中把画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上称之为“画工”的专业画家,他们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宝库里留下了众多极其宝贵的遗产;另外一类则是体现了以文人士大夫阶层为主体的文人画家,他们在中国绘画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艺术精神的实践者、总结者和倡导者。
绘画不是他们的职业,往往身兼多职,通晓哲学、文学、宗教和音乐等等,具有丰富的知识和修养。
八大山人属于后者,从小熟读经书,后又为僧入道,对禅宗、道家思想都有着极为深刻的了理解,为他以后的文人绘画奠定了基础。
八大山人的艺术作品,残山剩水,意境荒寒,震撼人心,而八大山人画面中大面积的“留白”,独具特色的构图,对后世影响极大,成就了八大山人在中国艺术史上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大师地位,“扬州八怪”、清朝晚期的“海派”及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艺术风格莫不受其影响。
整理和研究关于
八大山人的专著、文章、论文已非常之多,而本篇论文以“留白”为线索,将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特点与其人生经历贯穿在一起,剖析其绘画的精神内涵:a.论文中“留白”两个字具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中国绘画画面中的“空白留角”,二是其人生的“留白”。
论文用“留白”两个字,将八大山人沧桑起伏的人生以及八大山人绘画作品的“留白”艺术特征串联在了一起,深刻剖析了其绘画“留白”的技法运用和画面所包含的精神内涵;b.论文用“留白”两个字说明了八大山人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并不是他人生为之努力奋斗的初心,而是八大山人遭遇到了人生的巨大困境并为摆脱这个困境而打开的人生的另一扇窗户,是八大山人用心感悟这个世界,用心去表现这个世界的结果,进而分析了八大山人为什么没有留下系统的绘画理论的深层原因;c.论文中“留白”两个字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便是“经崎岖而至坦途,脱厄运以臻佳境”。
当我们费尽心机想在艺术方面搞出点大名堂,回过头时发现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当我们步入学习艺术的殿堂时,应该像八大山人一样,用心去感悟这个世界,用心去表现这个世界,也即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①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