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黛玉之死
林黛玉之死的感受死亡真相
林黛玉之死的感受死亡真相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死因是因为疾病缠身,加上最后受到宝玉与宝钗婚事的致命打击,因而气绝身亡的。
大家对林黛玉之死有什么感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黛玉之死的感受,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林黛玉之死的感受刚看了《西岭雪续红楼梦之黛玉之死》,真神魂俱荡,作者神思大胆,看至二玉婚事破灭之际不觉掩卷痛哭。
主要思路更是与一般红学家推测的不同。
先是黛玉及笄,北静王送碧玉荷叶缸并两条锦鲤贺寿,让人意外,估计作者是根据那串鹡鸰珠和那首“花爱水清明,水怜花色新。
浮落虽同流,空惹鱼龙涎”推断北静王看上了黛玉,有意纳她为侧妃。
书中缘由是宝玉无心将黛玉所作诗词传露出去,北静王非常中意,到处打听,又请雨村做媒。
贾母非常担忧二玉婚事,王夫人却窃喜。
黛玉混不知情。
贾母凤姐本想抓住元春这一最后稻草、欲请其赐婚以回避北静王。
谁料元春反要宝钗八字,去铁网山狩猎之前便授意贾府赐婚“金玉良缘,天作之合”。
又逢宝玉为救巧姐将碧玉荷花缸砸破。
贾母知二玉婚事已然绝望,王夫人筹谋钗玉婚事,又准备着将宝玉挪出大观园。
宝玉知情后心如刀绞,情闯北静王府。
贾母心力交瘁,只得向黛玉说出实情,可怜颦儿流下两行清泪后为心如死灰,当着老太太太太的面,表现的十分识大体,让长辈放心。
背地里只独自垂泪,每日只以一丝梨水维系生命。
宫中传来消息,元妃跌下马小产已去,宝玉外出守灵。
王夫人仍一边料理丧事一边准备亲事。
不料忠顺王并北静王查抄贾府,贾母病倒,黛玉此时已去,紫鹃以剪刀对准心口不准衙役进入亵渎黛玉,哭道:“我们姑娘死了,反正我也不想活了,你们还要搜,还要翻。
姑娘千金贵体,岂是你们可以亵渎的?谁敢碰她一下,我就死在这里。
”紫鹃此举实在令人感动!北静王更加爱慕黛玉,将她的鹦鹉也带走了。
宝玉此时为元春守灵,不知贾府被抄黛玉已死,只梦见绛珠仙子前来说明前缘,便大概知道黛玉已去了,因此不故父亲阻拦骑马回家,被忠顺王关押进狱神庙了。
一长段大胆之文字,北静王痴情、黛玉宝钗诉肺腑之言、宝玉坚决、紫鹃雪雁忠心、另有焦大殉主等待,稀奇古怪。
关于林黛玉之死的读后感
关于林黛玉之死的读后感关于林黛玉之死的读后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女孩。
她是一个敏感、柔弱、善良、美丽的人,却在命运的捉弄下,最终走向了死亡。
这一场死亡让我感到无比悲痛和无奈,同时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林黛玉之死,是一个悲剧。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她出生于一个富贵的家庭,生活优渥,但这并没有让她快乐。
相反,她因为父母的离异而备受折磨,也因为自己的敏感而备受伤害。
尽管她有着美丽的容貌和才华横溢,但她的生活充满了孤独和不安。
在她遇到贾宝玉之后,她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和纠结。
她深爱着贾宝玉,但他的心中却有着其他的女人。
她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矛盾,最终,她在得知贾宝玉要娶别人之后选择了自杀。
林黛玉之死,也是一种解脱。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林黛玉对生命的绝望和对世俗的厌恶。
她深知世俗的虚伪和无常,她也看到了自己无法逃脱的命运。
在她选择自杀之前,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她想要逃离这个世界,但她又舍不得自己所爱的人和自己未完成的心愿。
最终,她做出了选择,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也选择了解脱自己的灵魂。
林黛玉之死,更是一场思考。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物的命运都被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所左右。
林黛玉、贾宝玉、贾母、王熙凤、薛宝钗等人,都是在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下生存,他们的行为和选择也都被这些因素所影响。
这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我们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我们的选择和行为应该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则和价值观?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和回答。
总的来说,林黛玉之死,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思考的话题。
通过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故事,也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我们都能从这个话题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和有意义。
林黛玉之死在第几回怎么死的
林黛玉之死在第几回怎么死的红楼梦大家都知道,林黛玉之死有人认为写得好,也有人不同意。
林黛玉是怎样死的?接下来就和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林黛玉之死在第几回,欢迎阅读!林黛玉之死在第几回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话说宝玉见了贾政, 回至房中,更觉头昏脑闷,懒待动弹,连饭也没吃,便昏沉睡去. 仍旧延医诊治,服药不效,索性连人也认不明白了.大家扶着他坐起来,还是象个好人.一连闹了几天,那日恰是回九之期,若不过去,薛姨妈脸上过不去,若说去呢,宝玉这般光景. 贾母明知是为黛玉而起,欲要告诉明白,又恐气急生变.宝钗是新媳妇, 又难劝慰,必得姨妈过来才好.若不回九,姨妈嗔怪.便与王夫人凤姐商议道:"我看宝玉竟是魂不守舍,起动是不怕的.用两乘小轿叫人扶着从园里过去,应了回九的吉期, 以后请姨妈过来安慰宝钗, 咱们一心一意的调治宝玉,可不两全?"王夫人答应了,即刻预备. 幸亏宝钗是新媳妇,宝玉是个疯傻的,由人掇弄过去了.宝钗也明知其事,心里只怨母亲办得糊涂,事已至此,不肯多言.独有薛姨妈看见宝玉这般光景,心里懊悔 ,只得草草完事.到家, 宝玉越加沉重,次日连起坐都不能了.日重一日,甚至汤水不进.薛姨妈等忙了手脚, 各处遍请名医,皆不识病源.只有城外破寺中住着个穷医,姓毕,别号知庵的,诊得病源是悲喜激射,冷暖失调,饮食失时,忧忿滞中,正气壅闭:此内伤外感之症 .于是度量用药,至晚服了,二更后果然省些人事,便要水喝.贾母王夫人等才放了心, 请了薛姨妈带了宝钗都到贾母那里暂且歇息.宝玉片时清楚, 自料难保,见诸人散后,房中只有袭人,因唤袭人至跟前,拉着手哭道: "我问你,宝姐姐怎么来的?我记得老爷给我娶了林妹妹过来,怎么被宝姐姐赶了去了?他为什么霸占住在这里?我要说呢,又恐怕得罪了他.你们听见林妹妹哭得怎么样了?"袭人不敢明说,只得说道:"林姑娘病着呢."宝玉又道:"我瞧瞧他去."说着, 要起来. 岂知连日饮食不进,身子那能动转,便哭道:"我要死了!我有一句心里的话, 只求你回明老太太:横竖林妹妹也是要死的,我如今也不能保.两处两个病人都要死的,死了越发难张罗.不如腾一处空房子,趁早将我同林妹妹两个抬在那里,活着也好一处医治伏侍, 死了也好一处停放.你依我这话,不枉了几年的情分."袭人听了这些话, 便哭的哽嗓气噎.宝钗恰好同了莺儿过来,也听见了,便说道:"你放着病不保养, 何苦说这些不吉利的话.老太太才安慰了些,你又生出事来.老太太一生疼你一个,如今八十多岁的人了,虽不图你的封诰,将来你成了人,老太太也看着乐一天,也不枉了老人家的苦心.太太更是不必说了,一生的心血精神,抚养了你这一个儿子,若是半途死了,太太将来怎么样呢.我虽是命薄,也不至于此.据此三件看来,你便要死,那天也不容你死的, 所以你是不得死的.只管安稳着,养个四五天后,风邪散了,太和正气一足, 自然这些邪病都没有了."宝玉听了,竟是无言可答,半晌方才嘻嘻的笑道:"你是好些时不和我说话了,这会子说这些大道理的话给谁听?"宝钗听了这话,便又说道:" 实告诉你说罢, 那两日你不知人事的时候,林妹妹已经亡故了."宝玉忽然坐起来,大声诧异道: "果真死了吗?"宝钗道:"果真死了.岂有红口白舌咒人死的呢.老太太,太太知道你姐妹和睦, 你听见他死了自然你也要死,所以不肯告诉你."宝玉听了,不禁放声大哭,倒在床上.忽然眼前漆黑,辨不出方向,心中正自恍惚,只见眼前好象有人走来,r 宝玉茫然实篮"借问此是何处?"那人道:"此阴司泉路.你寿未终,何故至此?"r宝玉道:"适闻有一故人已死, 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那人道:"故人是谁?"r宝玉道:"姑苏林黛玉." 那人冷笑道:"林黛玉生不同人,死不同鬼,无魂无魄,何处寻访!凡人魂魄,聚而成形, 散而为气, 生前聚之,死则散焉.常人尚无可寻访,何况林黛玉呢.汝快回去罢."宝玉听了,呆了半晌道:"既云死者散也,又如何有这个阴司呢?"那人冷笑道:"那阴司说有便有, 说无就无.皆为世俗溺于生死之说,设言以警世,便道上天深怒愚人,或不守分安常, 或生禄未终自行夭折,或嗜淫欲尚气逞凶无故自陨者,特设此地狱,囚其魂魄, 受无边的苦, 以偿生前之罪.汝寻黛玉,是无故自陷也.且黛玉已归太虚幻境,汝若有心寻访,潜心修养,自然有时相见.如不安生,即以自行夭折之罪囚禁阴司,除父母外, 欲图一见黛玉,终不能矣."那人说毕,袖中取出一石,向宝玉心口掷来.宝玉听了这话,又被这石子打着心窝,吓的即欲回家,只恨迷了道路.正在踌躇,忽听那边有人唤他. 回首看时,不是别人,正是贾母,王夫人,宝钗,袭人等围绕哭泣叫着.自己仍旧躺在床上. 见案上红灯,窗前皓月,依然锦锈丛中,繁华世界.定神一想,原来竟是一场大梦. 浑身冷汗, 觉得心内清爽.仔细一想,真正无可奈何,不过长叹数声而已.宝钗早知黛玉已死, 因贾母等不许众人告诉宝玉知道,恐添病难治.自己却深知宝玉之病实因黛玉而起,失玉次之,故趁势说明,使其一痛决绝,神魂归一,庶可疗治.贾母王夫人等不知宝钗的用意,深怪他造次.后来见宝玉醒了过来,方才放心.立即到外书房请了毕大夫进来诊视. 那大夫进来诊了脉,便道:"奇怪,这回脉气沉静,神安郁散,明日进调理的药,就可以望好了."说着出去.众人各自安心散去.袭人起初深怨宝钗不该告诉,惟是口中不好说出.莺儿背地也说宝钗道:"姑娘忒性急了. "宝钗道:"你知道什么好歹,横竖有我呢."那宝钗任人诽谤,并不介意,只窥察宝玉心病,暗下针砭.一日,宝玉渐觉神志安定,虽一时想起黛玉,尚有糊涂.更有袭人缓缓的将"老爷选定的宝姑娘为人和厚,嫌林姑娘秉性古怪,原恐早夭,老太太恐你不知好歹, 病中着急,所以叫雪雁过来哄你"的话时常劝解.宝玉终是心酸落泪.欲待寻死,又想着梦中之言,又恐老太太,太太生气,又不能撩开.又想黛玉已死,宝钗又是第一等人物,方信金石姻缘有定,自己也解了好些.宝钗看来不妨大事,于是自己心也安了, 只在贾母王夫人等前尽行过家庭之礼后,便设法以释宝玉之忧.宝玉虽不能时常坐起,亦常见宝钗坐在床前,禁不住生来旧病.宝钗每以正言劝解,以"养身要紧,你我既为夫妇,岂在一时"之语安慰他.那宝玉心里虽不顺遂,无奈日里贾母王夫人及薛姨妈等轮流相伴,夜间宝钗独去安寝,贾母又派人服侍,只得安心静养.又见宝钗举动温柔,也就渐渐的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在宝钗身上,此是后话.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 黛玉白日已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间,黛玉去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此时雪雁已去,只有紫鹃和李纨在旁.紫鹃便端了一盏桂圆汤和的梨汁,用小银匙灌了两三匙. 黛玉闭着眼静养了一会子,觉得心里似明似暗的.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 明知是回光反照的光景,却料着还有一半天耐头,自己回到稻香村料理了一回事情.这里黛玉睁开眼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便一手攥了紫鹃的手,使着劲说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 ....."说着,又喘了一会子,闭了眼歇着.紫鹃见他攥着不肯松手,自己也不敢挪动,看他的光景比早半天好些,只当还可以回转,听了这话,又寒了半截.半天,黛玉又说道: "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那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的很了.紫鹃忙了, 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 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 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 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当时黛玉气绝, 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也便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 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一时叫了林之孝家的过来,将黛玉停放毕,派人看守,等明早去回凤姐.凤姐因见贾母王夫人等忙乱,贾政起身,又为宝玉я愦更甚,正在着急异常之时, 若是又将黛玉的凶信一回,恐贾母王夫人愁苦交加,急出病来,只得亲自到园.到了潇湘馆内, 也不免哭了一场.见了李纨探春,知道诸事齐备,便说:"很好.只是刚才你们为什么不言语,叫我着急?"探春道:"刚才送老爷,怎么说呢."凤姐道:"还倒是你们两个可怜他些.这么着,我还得那边去招呼那个冤家呢.但是这件事好累坠,若是今日不回,使不得,若回了,恐怕老太太搁不住."李纨道:"你去见机行事,得回再回方好."凤姐点头,忙忙的去了.凤姐到了宝玉那里,听见大夫说不妨事,贾母王夫人略觉放心,凤姐便背了宝玉, 缓缓的将黛玉的事回明了.贾母王夫人听得都唬了一大跳.贾母眼泪交流说道:"是我弄坏了他了. 但只是这个丫头也忒傻气!"说着,便要到园里去哭他一场,又惦记着宝玉, 两头难顾.王夫人等含悲共劝贾母不必过去,"老太太身子要紧."贾母无奈,只得叫王夫人自去.又说:"你替我告诉他的阴灵:`并不是我忍心不来送你,只为有个亲疏 . 你是我的外孙女儿,是亲的了,若与宝玉比起来,可是宝玉比你更亲些.倘宝玉有些不好, 我怎么见他父亲呢.'"说着,又哭起来.王夫人劝道:"林姑娘是老太太最疼的, 但只寿夭有定.如今已经死了,无可尽心,只是葬礼上要上等的发送.一则可以少尽咱们的心, 二则就是姑太太和外甥女儿的阴灵儿,也可以少安了."贾母听到这里,越发痛哭起来. 凤姐恐怕老人家伤感太过,明仗着宝玉心中不甚明白,便偷偷的使人来撒个谎儿哄老太太道: "宝玉那里找老太太呢."贾母听见,才止住泪问道:"不是又有什么缘故? "凤姐陪笑道:"没什么缘故,他大约是想老太太的意思."贾母连忙扶了珍珠儿,凤姐也跟着过来.走至半路,正遇王夫人过来,一一回明了贾母.贾母自然又是哀痛的,只因要到宝玉那边,只得忍泪含悲的说道:"既这么着,我也不过去了.由你们办罢,我看着心里也难受, 只别委屈了他就是了."王夫人凤姐一一答应了.贾母才过宝玉这边来,见了宝玉, 因问:"你做什么找我?"宝玉笑道:"我昨日晚上看见林妹妹来了,他说要回南去. 我想没人留的住, 还得老太太给我留一留他."贾母听着,说:"使得,只管放心罢."袭人因扶宝玉躺下.贾母出来到宝钗这边来. 那时宝钗尚未回九,所以每每见了人倒有些含羞之意. 这一天见贾母满面泪痕,递了茶,贾母叫他坐下.宝钗侧身陪着坐了,才问道:"听得林妹妹病了,不知他可好些了?"贾母听了这话,那眼泪止不住流下来,因说道:"我的儿, 我告诉你,你可别告诉宝玉.都是因你林妹妹,才叫你受了多少委屈.你如今作媳妇了,我才告诉你.这如今你林妹妹没了两三天了,就是娶你的那个时辰死的.如今宝玉这一番病还是为着这个, 你们先都在园子里,自然也都是明白的."宝钗把脸飞红了,想到黛玉之死,又不免落下泪来.贾母又说了一回话去了.自此宝钗千回万转,想了一个主意,只不肯造次,所以过了回九才想出这个法子来.如今果然好些,然后大家说话才不至似前留神. 独是宝玉虽然病势一天好似一天,他的痴心总不能解,必要亲去哭他一场. 贾母等知他病未除根,不许他胡思乱想,怎奈他郁闷难堪,病多反复.倒是大夫看出心病, 索性叫他开散了,再用药调理,倒可好得快些.宝玉听说,立刻要往潇湘馆来.贾母等只得叫人抬了竹椅子过来,扶宝玉坐上.贾母王夫人即便先行.到了潇湘馆内, 一见黛玉灵柩,贾母已哭得泪干气绝.凤姐等再三劝住.王夫人也哭了一场.李纨便请贾母王夫人在里间歇着,犹自落泪.宝玉一到,想起未病之先来到这里,今日屋在人亡,不禁嚎啕大哭.想起从前何等亲密, 今日死别,怎不更加伤感.众人原恐宝玉病后过哀,都来解劝,宝玉已经哭得死去活来,大家搀扶歇息.其余随来的,如宝钗,俱极痛哭.独是宝玉必要叫紫鹃来见,问明姑娘临死有何话说.紫鹃本来深恨宝玉,见如此,心里已回过来些,又见贾母王夫人都在这里, 不敢洒落宝玉,便将林姑娘怎么复病,怎么烧毁帕子,焚化诗稿,并将临死说的话, 一一的都告诉了.宝玉又哭得气噎喉干.探春趁便又将黛玉临终嘱咐带柩回南的话也说了一遍.贾母王夫人又哭起来.多亏凤姐能言劝慰,略略止些,便请贾母等回去.宝玉那里肯舍,无奈贾母逼着,只得勉强回房.贾母有了年纪的人, 打从宝玉病起,日夜不宁,今又大痛一阵,已觉头晕身热.虽是不放心惦着宝玉,却也挣扎不住,回到自己房中睡下.王夫人更加心痛难禁,也便回去, 派了彩云帮着袭人照应,并说:"宝玉若再悲戚,速来告诉我们."宝钗是知宝玉一时必不能舍, 也不相劝,只用讽刺的话说他.宝玉倒恐宝钗多心,也便饮泣收心.歇了一夜,倒也安稳.明日一早,众人都来瞧他,但觉气虚身弱,心病倒觉去了几分.于是加意调养, 渐渐的好起来.贾母幸不成病,惟是王夫人心痛未痊.那日薛姨妈过来探望, 看见宝玉精神略好,也就放心,暂且住下.一日,贾母特请薛姨妈过去商量说:"宝玉的命都亏姨太太救的,如今想来不妨了,独委屈了你的姑娘.如今宝玉调养百日,身体复旧,又过了姑娘的功服,正好圆房.要求姨太太作主, 另择个上好的吉日."薛姨妈便道:"老太太主意很好,何必问我.宝丫头虽生的粗笨, 心里却还是极明白的.他的性情老太太素日是知道的.但愿他们两口儿言和意顺,从此老太太也省好些心,我姐姐也安慰些,我也放了心了.老太太便定个日子.还通知亲戚不用呢?"贾母道:"宝玉和你们姑娘生来第一件大事,况且费了多少周折, 如今才得安逸,必要大家热闹几天.亲戚都要请的.一来酬愿,二则咱们吃杯喜酒, 也不枉我老人家操了好些心."薛姨妈听说,自然也是喜欢的,便将要办妆奁的话也说了一番.贾母道:"咱们亲上做亲,我想也不必这些.若说动用的,他屋里已经满了 .必定宝丫头他心爱的要你几件,姨太太就拿了来.我看宝丫头也不是多心的人,不比的我那外孙女儿的脾气,所以他不得长寿."说着,连薛姨妈也便落泪.恰好凤姐进来, 笑道: "老太太姑妈又想着什么了?"薛姨妈道:"我和老太太说起你林妹妹来,所以伤心."凤姐笑道:"老太太和姑妈且别伤心,我刚才听了个笑话儿来了,意思说给老太太和姑妈听."贾母拭了拭眼泪,微笑道:"你又不知要编派谁呢,你说来我和姨太太听听 .说不笑我们可不依."只见那凤姐未从张口,先用两只手比着,笑弯了腰了.未知他说出些什么来,林黛玉在红楼梦死因黛玉之逝是整部《红楼梦》的高潮之一,二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读者被小说的生动描写所吸引而不自禁的流下同情的眼泪。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早逝命运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早逝命运《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是林黛玉。
林黛玉作为贾府四大女角之一,其个性鲜明,才情出众,但遭遇了早逝的命运。
本文将探究林黛玉的早逝命运并思考其影响。
林黛玉是贾府中的贵族女子,兼具美貌和高尚的品质。
她聪慧敏锐,情感细腻,文学才华出众。
然而,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林黛玉的命运却异常坎坷。
她生来命苦,被贾母端详过后即被视为倒霉星宿,被命名为黛玉,象征着命中不幸。
林黛玉误解自己命中注定的悲剧命运,她对自己的遭遇心生愤怒与抗争。
林黛玉与贾宝玉一起成长,两人相依为命,情感纠葛复杂。
林黛玉对贾宝玉有着深深的爱意,但与他们相爱相杀的是封建礼教与家族利益的束缚。
林黛玉才情高绝,敏感多情,但却无法与贾宝玉共度美好时光。
她逐渐发现自己在贾府中的地位渐渐式微,贾府的世俗利益和宗法制度成为了她与贾宝玉相守的障碍。
林黛玉的身体状况也日益恶化,心灵与肉体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她病弱而多病,身体的虚弱与命运的无情悲剧相互呼应。
小说中,林黛玉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她情绪的波动以及行为的表现。
她的痛苦常常体现在诗词之中,表现了她对命运的无奈和对贾府现实的厌倦。
她的早逝命运不仅仅是身体的逐渐衰弱,更是心灵的压抑与折磨。
林黛玉在小说中的早逝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悲恸与思考。
她是一个纯粹而脆弱的灵魂,她对命运的嘲讽和对封建礼教的蔑视既是她独立人格的展示,也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
她的离世是对封建道德伦理的反抗,是对女性命运的哀悼。
林黛玉早逝的命运给现实社会带来了对生命的反思和对性别不平等的思考。
她的死使得人们警醒,引起对女性地位、社会道德以及命运的讨论。
尽管林黛玉早逝,但她的人物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她被赋予了象征女性独立、纯洁与艺术才情的意义。
她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爱情的执着,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她的形象被广泛崇拜,成为无数女性的榜样与追求。
《红楼梦》中的悲剧命运:林黛玉的心碎情伤
《红楼梦》中的悲剧命运:林黛玉的心碎情伤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倾注了大量心血,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故事展开了对封建社会道德沦丧与男权制度约束下女性命运的揭示。
其中,林黛玉可谓是最令人动容和痛惜的角色之一。
她身世多舛,天赋聪颖,才情出众,却因缺乏家庭地位和社会声望而备受压抑。
她深爱着贾宝玉,但最终却遭受了连续打击和伤害,最终以自杀收场。
本文将详细探讨《红楼梦》中林黛玉所面对的悲剧命运以及她那颗被情伤碎裂的心。
林黛玉生活背景与命运林黛玉是贾府贾母养育的外孙女,她出生在一个富有但不幸福的家庭。
由于母亲王熙凤被贾政妻子薛宝钗所排挤,林黛玉从小就饱受家庭纷争和心理创伤的困扰。
与其它贾府成员相比,林黛玉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同。
她备受排挤和忽略,在家庭中往往被当做棋子、工具来利用。
这种缺乏关爱与温暖的环境为她日后经历悲剧埋下了伏笔。
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林黛玉与贾宝玉是《红楼梦》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一对情侣。
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亲密关系。
然而,他们之间面临着无法逾越的阶级隔阂和封建道德约束。
尽管林黛玉对贾宝玉抱有最真挚的爱意,但命运却将他们拆散。
贾府内部权力斗争、家族利益的博弈以及贾宝玉身不由己的订婚等因素,都导致了两人的情感无法得到真正认可和实现。
这种矛盾与冲突使林黛玉深陷爱情的痛苦之中。
林黛玉心灵受创:遭受连续打击作为一个敏感善良的女性,林黛玉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巨大反应。
在《红楼梦》中,她经历了一系列打击和伤害,对她的内心造成了沉重的创伤。
首先是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合的事实,这对她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失望和心碎。
其次,贾政要求林黛玉剪发、出家修道,这是对她个人自由和幸福追求的严重限制。
最后,林黛玉自身体弱多病,在生活中经常受到被忽视、遭遇不公平待遇等。
这些连续打击使林黛玉逐渐崩溃,并最终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苦闷、无望的生活。
宝玉娶亲黛玉猝死读后感
黛玉之死读后感在读这三回时,我有这样几个体会和思考:第一,黛玉之死的悲惨结局揭露了统治者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表现出的冷酷无情。
他们不惜牺牲林黛玉的生命,也不顾宝玉的疯傻,毅然决定用欺骗的手段,让薛宝钗代替林黛玉同贾宝玉结婚,这一决定虽然老祖宗贾母起了决定作用,虽然是王熙凤提出的掉包计,但是不可否定的是这是一个为了维护贵族的家庭利益而提出的集体决策。
这就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内容。
第二,贾母对林黛玉的前后态度引起了我的思考。
在林黛玉刚进贾府时,贾母是将黛玉搂在怀里当成心肝宝贝的;然而,当林黛玉吐血,贾母去看望她时,见林黛玉神气不好,她不但没有什么悲痛表情,反而吩咐凤姐等人说:“我看这孩子的病,不是我咒她,只怕难好。
你们也该替她准备准备也不至临时忙乱。
”这是多么的冷酷无情啊,这就是所谓的亲情吗?我不由质疑了。
第三,宝黛爱情的悲惨结局以及林黛玉内心的深沉痛苦让我觉得心疼。
在听到傻大姐说宝玉将要和宝钗结婚的消息时,林黛玉当时的反应是:一下子变得精神痴痴迷迷,身子恍恍荡荡,竟像有千百斤重,走起路来,两只脚像是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
可看出黛玉当时的内心有多么痛苦。
但是由紫鹃陪着去见宝玉时,“两人也问好,也不说话,也无推让,只管对着脸傻笑。
”好端端一对深爱着男女,在统治者的摧残压迫下,竞变成这样,能不叫人心疼吗,能不叫人痛心吗?总而言之,宝黛爱情的悲剧以及黛玉之死都是由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无情而造成的,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统治者的腐朽无能以及青年男女不能支配自己的爱情的悲惨命运。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后人去重新思考的。
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在《红楼梦》这部艺术的百科全书中,只要我们肯静下心来,细心地研读,相信我们会不断地发现新的天地,新的境界,新的趣味。
红楼梦中的黛玉之死原文与解析
红楼梦中的黛玉之死原文与解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它以宏大的气势、生动的描写以及丰富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着读者。
其中,黛玉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她的悲惨遭遇和早逝离世成为了故事中的重大转折点。
本文将分析红楼梦中黛玉的死亡描写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为令人动容的角色之一,她聪明、才华横溢,同时也备受病痛的折磨。
她的死亡描写出现在《贾雨村相会歌妓词》和《红楼梦末回》中,通过对黛玉最后时刻的描述,揭示了她的心境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
在《贾雨村相会歌妓词》中,黛玉在思念宝玉的同时,身体逐渐虚弱。
词中描述了她魅力凋零、面容憔悴的形象,并以琵琶音声与金陵劫相提并论,意味着她像琵琶一样被命运摧残。
黛玉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她对宝玉的深情以及对身体虚弱的无奈,这也预示着她即将离世。
而在《红楼梦末回》中,黛玉的死亡描写更为详细。
她最后的时刻,身心俱疲,呼吸微弱,宝玉在一旁默默守候。
黛玉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离世,更是对整个红楼梦故事的一次警示。
她的死亡使得故事达到了高潮,同时也传递了人生无常、离别无情的主题。
透过黛玉的死亡,读者无法回避自己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同时也反思人际关系和社会压力对个体命运的摧残。
黛玉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中的事件,更是对整个社会背景和人性的深入触及。
红楼梦通过黛玉的死亡提醒人们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并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公与压迫提出质疑。
黛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悲剧,更是希望人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以改变不公和艰难的处境。
总结起来,红楼梦中黛玉之死的原文描写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内心独白,展现了黛玉的遭遇和个性。
她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中的情节,更是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和个体命运的提醒。
黛玉的死亡让读者思索人生的脆弱和无常,并反思社会中的问题。
红楼梦通过黛玉的死亡,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红楼梦黛玉之死读后感
红楼梦黛玉之死读后感《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而其中黛玉之死更是让人动容的一段情节。
黛玉之死是整部小说中最令人伤感的情节之一,她的离世不仅令人感到悲痛,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
黛玉之死发生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她因为种种痛苦和折磨,最终精神崩溃,离开人世。
她的死让人惋惜,也让人深思。
在小说中,黛玉是一个敏感、聪慧、善良的女子,她对待生活和人生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她深爱着宝玉,却又无法和他在一起;她对家族的衰败感到痛心,却又无力改变;她对自己的身世和命运感到困惑和不甘。
这些矛盾和痛苦最终导致了她的精神崩溃和死亡。
黛玉之死让人感到无比的悲伤,但同时也让人对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黛玉的死不仅是一个人物的离去,更是对整个社会和时代的一种反思。
她的死凸显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腐朽和衰败。
在这样的背景下,黛玉的死成为了对整个社会和时代的一种控诉和警示。
黛玉之死也让人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小说中,黛玉的死并非是一种解脱,而是一种对生命的无奈和不甘。
她的死让人感到人生的无常和脆弱,也让人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红尘中,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但同时也充满了美好和希望。
黛玉的死让人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的富足和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真理的坚持。
她的死成为了对人生意义的一种启示,也让人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之,黛玉之死是《红楼梦》中最令人动容的情节之一,她的离世不仅让人感到悲痛,更让人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她的死不仅是一个人物的离去,更是对整个社会和时代的一种反思。
她的死让人对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人对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黛玉的死成为了对整个社会和时代的一种控诉和警示,也让人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她的死成为了对人生意义的一种启示,也让人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历史趣闻解析林黛玉性格特点 折射出死因是被谋杀之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解析林黛玉性格特点折射出死因是被谋杀之谜导语:大多数人都认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死因是因为疾病缠身,加上最后受到宝玉与宝钗婚事的致命打击,因而气绝身亡的。
其实不然,黛玉是被谋杀也不大多数人都认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死因是因为疾病缠身,加上最后受到宝玉与宝钗婚事的致命打击,因而气绝身亡的。
其实不然,黛玉是被谋杀也不奇怪。
原因诸多,大可请看下文。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也是曹雪芹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百年来,人们对红楼角色众说纷纭,有爱林憎薛者,也有拥薛贬林派,对林黛玉的死更是有多个版本,高鄂的版本是气病交加而亡,而红学专家研究曹雪芹的原稿得出的结论是自杀,但我细读红楼,且通过认真的反思后,认为林黛玉是死于谋杀!嘿,下面的听众朋友别扔鸡蛋,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
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
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
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
可生活常识分享。
《黛玉之死》观后感
《黛⽟之死》观后感学校作业《黛⽟之死》观后感“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黛⽟之死是后四⼗回的⼀个⾼潮,也是全书的⼀个重要部分。
书中将这⼀段⽂字写的⼗分的凄苦,贾母等⼈擅⾃为宝⽟做主了他的婚事,黛⽟因为听闻了宝⽟将与薛宝钗结婚,在他们⼤婚之夜最终泪尽⽽亡,只留下了“宝⽟,你好,你好...”这样⼀句未说完的话,“⾹魂⼀缕随风散,愁绪三更⼊梦遥”,极尽凄凉之感,向我们⽣动地展现了⿊暗封建礼教对⼈的压迫和古代家庭制度的极⼤危害。
在观看了黛⽟之死的电视剧版本和越剧版本之后,我对这⼀段情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想。
⾸先看的是电视剧版本,电视剧版本对这⼀段情节进⾏了⽐较⼤的修改,在宝⽟回来之前,黛⽟不断的咳⾎,⾝体状况⽋佳,宝⽟回来后只见到了黛⽟的灵堂。
宝⽟未能在黛⽟失望之前赶回来,给⼈⼀种物是⼈⾮的遗憾之感。
在这之后,宝⽟跟薛宝钗结了婚并且相处了⼀段时间才出家,这⾥跟原著有较⼤的区别,情节改动较⼤可能也是导演的另⼀种设想吧。
不过,在⼈物的选⾓和表现上,电视剧版本的都处理的很不错,可以看出,每⼀个⼈物都是精雕细琢,每⼀个动作都是⽤⼼演绎,黛⽟的敏感细⼼,王熙凤的泼辣⼤咧等等,将每个⼈的性格特点都诠释地淋漓尽致。
然后是62年越剧版本,虽然摄像和画⾯的处理可能相对粗糙,但是戏腔和名著的结合给这个情节增添了独特的风格。
戏剧版的还原度很⾼,基本是按照原著的描写,没有做很⼤的修改。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便是在宝⽟和宝钗的婚礼之时,⼀边是宝⽟欢喜的与他以为的黛⽟喜结连理,热闹⾮凡,⽽在另⼀边,黛⽟却在悲痛中绝望的死去,⾝边却只有紫鹃这样⼀个丫头的陪伴,两个场景的对⽐,让⼈看来痛⼼不已。
⽽当宝⽟发现新娘不是黛⽟时,黛⽟却已经离世,⽆法挽回。
戏腔时⽽⾼亢,时⽽低沉,很好的传达了情感。
总⽽⾔之,两个版本都是经过了精⼼的雕琢,都有各⾃的闪光点,让我们看到了别样的红楼光景,是⼗分⽤⼼的好作品!。
黛玉之死深度赏析解读
黛玉之死深度赏析解读《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而其中的黛玉之死更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情节。
黛玉之死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离世,更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黛玉之死进行深度赏析解读,探讨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黛玉这个角色在整个故事中的重要性。
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也是他的至爱。
她聪明美丽,却又情感复杂,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世俗的烦恼和对真爱的渴望。
她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悲剧色彩,从小就被定下了“命中注定的悲剧”的命运。
她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离世,更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黛玉之死发生在小说的后期,她在得知自己是红楼贾府的嫡亲后,心灰意冷,悲伤欲绝,最终选择了自杀。
这一情节的发生不仅仅是对黛玉这个角色的一个结束,更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黛玉的死亡标志着红楼贾府的衰落和败亡,也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黛玉之死的意义和作用不仅仅在于她这个角色的离世,更在于她的死亡对整个故事的影响和作用。
黛玉的死亡标志着红楼贾府的衰落和败亡,也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小说的后期,红楼贾府的衰落和败亡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而黛玉的死亡更是加速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她的死亡让整个故事更加悲情,也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黛玉之死的深度赏析解读不仅仅是对一个角色的离世的分析,更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的探讨。
她的死亡标志着红楼贾府的衰落和败亡,也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她的死亡让整个故事更加悲情,也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黛玉之死的意义和作用不仅仅在于她这个角色的离世,更在于她的死亡对整个故事的影响和作用。
总之,黛玉之死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她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离世,更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她的死亡标志着红楼贾府的衰落和败亡,也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她的死亡让整个故事更加悲情,也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林黛玉之死赏析精彩内容分析
林黛玉之死赏析精彩内容分析关于林黛玉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黛玉的死是文学艺术的必然,是思想内涵里最有价值的悲剧,也是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林黛玉之死赏析,欢迎阅读!林黛玉之死赏析让我们从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天,直接跳到最后一天吧。
摁快进键,找到第九十七回,标题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瞧,别人的大喜成了她的大悲。
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黛玉的临终遗言有两句,是先后分开说的。
前一句是对丫环紫鹃说的:“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
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病倒在潇湘馆里的林黛玉想家了,想回老家扬州了,可惜再没有力气了,想回也回不去了。
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尸骨与香魂运回自己出生的地方,也算叶落归根吧。
她并没把大观园当成真正的家。
她在精神上至死都是半个孤儿、半个流浪儿。
短暂的一生是在诚惶诚恐的不安全感中度过。
黛玉的后一句遗言不完整,是对不在身边的宝玉说的,是直声叫出来的:“宝玉、宝玉,你好……。
”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地冷了。
“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
”我年少时读到这一段哭过。
黛玉是伤心而死的,是伤情而死的。
是梦碎而死的,是心碎而死的。
大家都猜测她未说完的是那个“狠”字,她在责怪宝玉“你好狠”。
我不忍心看她临死前还对宝玉带有误会,以及由误会而引起的怨言。
我不忍心看命运阴差阳错而造成的残酷。
于是更希望她想说的是“傻”字:“宝玉、宝玉,你好傻!”她对宝玉没有误解。
更没有怨恨,只有一声同病相怜的轻叹。
否则她就没必要把宝玉的名字重复两遍。
她以一声叹息向想像中的宝玉告别。
对林妹妹,宝玉没有那么狠,宝玉不可能那么狠。
狠的是命运。
命运的狠,使黛玉临死前都无法再看宝玉一眼,使宝玉没能见到垂危的黛玉最后一面。
黛玉死时带着病,也带着怨、带着恨、带着无尽的惆怅。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命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林黛玉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角色,她的悲剧命运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启示。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首先源于家族的衰落和命运的捉弄。
作为贾家府邸中贾母的外孙女,林黛玉的出生本应具有显赫的身份和荣耀。
然而,不幸的是,贾府的衰落开始于贾母的年岁渐长和贾赦的不作为。
因此,林黛玉从小就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尊荣,反而陷入了纷争和痛苦中。
这种家族的衰落和不幸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其次,林黛玉自身的性格和遭遇也是导致她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林黛玉聪明敏感,对于人生的琐碎和世俗的喧嚣充满了疑虑和反感。
她痴迷于文艺和诗词,对于自由和浪漫的追求深深地刻在了她的心底。
然而,她的美丽和才华却成了她的不幸。
众所周知,她被视为荣府中的“钗头凤”,但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
她与宝玉之间的深厚感情又无法得到真正的认同和实现。
所有的这一切使她深陷于思考、痛苦和无奈之中,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最后,社会环境和封建礼教对于林黛玉的影响不可忽视。
红楼梦所描绘的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而林黛玉无疑是作品中最受封建礼教束缚的角色之一。
她作为一个女性,受到了封建观念的束缚和限制。
她的命运本应该由她自己决定,而不是被他人所左右。
然而,在封建家族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她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变得微不足道。
她被迫接受结婚安排和家族利益的考量,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它让我们反思封建礼教对于个体自由的束缚和限制。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人生价值去追求幸福。
其次,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真挚的情感。
尽管林黛玉命运多舛,但她与宝玉之间的深情厚意是无法抹灭的。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人,对待感情要真诚,不要因为无谓的纠纷而伤害亲情和友情。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悲剧命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林黛玉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
她是贾府中的贾母之孙女,与贾宝玉有着深厚的感情。
然而,林黛玉的命运却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
本文将探讨林黛玉为什么命运悲剧,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她是一个具有敏感情感和独特气质的女性。
她天生敏感而多愁善感,对于外界的变故常常会产生深深的触动。
她对美的追求和对真情的坚守,使得她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在贾府这个权贵家族中,她常常感到孤立和不被理解,这进一步加深了她内心的痛苦。
其次,林黛玉受到了命运的压制和操控。
在整个故事中,命运似乎是在捉弄着她。
她原本注定要和贾宝玉共度一生,但却因为宝玉的身世和贾府的种种问题而被迫与宝玉分离。
命运的捉弄不仅仅表现在感情上,还表现在她所面临的大规模家族纷争、贾府内斗等方方面面。
她所遭受的打击和困厄,使得她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和活力。
第三,林黛玉的命运悲剧也与她自身的个性和选择有关。
她往往把个人的情感和纠葛放在第一位,而不顾及社会的规则和道德。
她对于贾宝玉的深情厚意,使得她对于其他人的期望和要求变得苛刻。
她对自己的苦闷和无奈难以释放,最终导致自己的精神崩溃和身体的虚弱。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既有外部环境的压力和命运的捉弄,也有自身个性和选择的影响。
这使得她在整个故事中表现得十分复杂和多面。
她是一个爱与痛并存的女性形象,她的悲剧命运也成为了人们思考命运和生命的窗口。
然而,尽管林黛玉的命运悲剧,她所表现出的坚强和独立的性格,以及对美的追求和真情的坚守,使得她成为了红楼梦中最被人喜爱的角色之一。
她的悲剧命运既令人感伤,又令人赞叹,成为了红楼梦这部巨著中的经典形象。
总结起来,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与她敏感的情感和独特的气质、命运的压制和操控以及自身的个性和选择都有关。
她所面临的荣华富贵与悲痛失落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个角色独特的魅力。
林黛玉之死
浅析林黛玉之死摘要:《红楼梦》后八十回已经遗失,现通行本后四十回是由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印刷而成。
本文旨在探讨程高版的续书中有关林黛玉之死的情节是否符合原作者曹雪芹的本意以及提出其不合理的原因,以期还原有关黛玉之死的事实真相。
通过对此情节的探究,深刻领会原作者曹雪芹草蛇灰线的写作手法。
关键词:红楼梦黛玉程高本脂砚斋草蛇灰线《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首,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上的成就是难以估量的。
遗憾的是八十回之后的原稿已经遗失,现存的后四十回,是由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印刷而成。
程高版的续书虽然与同时代的续书相比,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它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无法与原著相比拟,甚至在多处扭曲了原著作者曹雪芹的本意[1],尤其是对林黛玉之死的描写,笔者认为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通过对前八十回作者原稿的探轶,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喜欢通过情节暗示、诗歌、谶言等各种方式,将故事的后续发展、人物的结局提前告知,这也是《红楼梦》独特的写作手法之一[2],如脂砚斋所说,“处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3]。
另外,后八十回稿虽已遗失,却并非没有完成,不仅如此,还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一批人在通读全文的前提下写下了极为宝贵的评语,为我们研究红楼梦留下了极好的佐证材料。
正因为如此,关于林黛玉之死的故事情节,我们有幸能从前八十回原稿以及其他的相关材料中窥之一二。
观之程高版中对黛玉之死的描写:贾宝玉失通灵宝玉后疯癫,贾母便做主为他娶金命的薛宝钗为妻,欲借冲喜为宝玉保命。
然袭人心知宝玉情系黛玉,于是赶紧禀明上头,后由王熙凤想出“掉包计”,假意遂宝玉心愿许其娶黛玉,实则娶宝钗。
黛玉不明真相,急火攻心,在宝玉迎娶宝钗之时气绝身亡。
程高版的描写有其可取之处,将宝玉迎娶宝钗与黛玉之死放在一起来写,突出了戏剧化的张力,将矛盾推向极致。
尤其是对黛玉焚稿断痴情的描写,至今堪称经典。
但这样的描写是否符合曹雪芹的本意呢?现笔者就程高版的描写提出心里的几个疑问,来进行探讨研究。
红楼梦黛玉之死读后感
红楼梦黛玉之死读后感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而黛玉之死则是其中最令人感慨的情节之一。
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的死给整个故事增添了悲剧色彩,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黛玉之死,首先让人感到的是无奈和悲伤。
在红楼梦的故事中,黛玉是一个聪明伶俐、心地善良的女子,她与宝玉之间的情感纠葛让人动容。
然而,命运却对她不利,她的一生充满了磨难和折磨。
最终,她因为宝玉的离去和世事的无奈,选择了自杀,这样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她的死不仅是对自己一生的无奈,也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无奈。
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往往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束缚,她们很难为自己的命运做出选择,这样的悲剧在红楼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其次,黛玉之死也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红楼梦中,黛玉是一个富有思想和感情的女子,她对生活和爱情都有着深刻的理解。
然而,她的一生却充满了痛苦和无奈,最终选择了自杀。
这样的结局让人不禁思考,生命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在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和命运时,人们又该如何选择?黛玉的死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人生和选择。
最后,黛玉之死也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在红楼梦中,黛玉的死是一个悲剧,但同时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的宝贵。
生命是无价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和珍爱自己的生命。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学会坚强和勇敢,不轻易放弃,不轻易选择逃避。
黛玉之死给我们上了一堂珍贵的生命课,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总之,黛玉之死是红楼梦中最令人感慨的情节之一,她的悲剧命运让人唏嘘不已。
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悲剧,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更加珍惜和珍爱自己的生命。
愿我们都能在生命的道路上坚强勇敢,珍惜每一刻,活出自己的精彩。
(完整版)浅谈《红楼梦》中黛玉之死
研究〉浅谈《红楼梦》中黛玉之死浅谈《红楼梦》中黛玉之死前言:也许是冥冥之中的一种造化吧,儿时心灵深处的一种共鸣,时至今日,竟然让我和这部伟大的文学名著有了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初识的一些朋友,他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将我和林黛玉联系在一起,从他们的言语和眼神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审视和遗憾。
我感谢诸位的抬举,上天没有赋予我绛珠仙子的天生丽质,然而如果拥有黛玉的品质与才气,我也不枉在这世上做了一遭女儿身.然,唯有望尘莫及可以形容我对自己的悲悯.黛玉是多么圣洁的女神化身,在这个时候,我能做的,就是不遗余力地为自己心目中的女神洗刷“罪名".整理了一下思绪,今天,终于有勇气将自己的这一观点实实在在的发表出来,与朋友们分享,还望各位能不吝赐教。
说实话本人不太喜欢逻辑性太强的文字,干巴巴的一长串文字按照一二三依次罗列,让人头疼,可是这篇文章确实是一二三,怪只怪那位老师偏让我写成论文,没办法,大家将就一下吧。
论文摘要:《红楼梦》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最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是最高的章回小说之一。
然而遗憾的是后四十回遗失,后来又由文学家高鹗所续,于是续中各个人物的命运,四大家族的命运是否符合原作者本意,一时成了后人争论的焦点.本文聚焦“金陵十二钗”之一的林黛玉的结局,力图从前八十回原作者对于黛玉的偏爱、宝黛之恋、以及贾母对黛玉的宠爱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刘心武先生推测“黛玉沉湖”的结局,品析“黛玉沉湖”所能凸显的艺术之美.本文从这三个方面来剖析后续的不妥之处:一、后续黛玉之死与曹雪芹对黛玉的偏爱不搭调。
宝钗和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二人不分上下,然而从众人的眼光中明显感觉的宝钗近乎完美,所以黛玉作为金陵十二钗之首,必有过人之处,必有作者偏爱的原因,然后续黛玉之死却未凸显黛玉的人格魅力.二、后续“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未能体现出宝黛之间的经典之恋。
黛玉与宝玉的恋爱,是全文中的经典恋情,二人两小无猜、心灵相通,然在黛玉临死前却“焚稿断痴情",充分说明黛玉对宝玉有多么的失望,他们的爱情连起码的信任都没有了,这样的恋情又有何经典可言 .三、后续贾母反倒成为黛玉之死的刽子手,不符合贾母对黛玉宠爱的实际.黛玉做为贾母唯一的女儿的骨肉,贾母怎会不加倍疼惜,所以,贾母不是宝黛爱情的破坏者,而恰恰应该是保护神.而后续中黛玉之死在贾母健在之时,而且贾母又似乎成了黛玉离世的另外一个幕后刽子手,这断不符合常理。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命运分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命运分析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才华横溢、最富于文艺气质、最具有文学意义的女子形象之一。
她的命运是小说中最为悲惨的命运之一,令人深感惋惜。
那么,林黛玉的命运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第一,家世和身世均为不幸林黛玉家世显赫,父亲是荣府的二爷,祖父是太学士、监察御史,家财万贯,但却因这样的家庭背景而饱受人们的误解与排挤。
她的母亲夭折,父亲又因命案遭到牵连而自焚身亡,使得她从小就失去了亲情的关爱,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加上她出生时命格就注定了她这种虚弱、敏感的性格,所以说,她的命运之不幸可谓由家世、身世以及先天条件共同造成的。
第二,长相和身体状况引发被动林黛玉是小说中的美女,她的容貌被形容为“倩影憔悴、轻烟浮动”,她的艳丽,使得许多人都无法抵挡。
但这样的美貌也是她命运不幸的原因之一,因为她曾经一个人在芳草地上荡秋千时,不慎受了寒气,之后就一直身体虚弱,再加上她心地善良,与庶出的妹妹宝钗争宠,内心的创伤也更加严重,因此总是常常病倒,成为男女情感纠葛的无言的受害者。
第三,敏感性格和境遇导致意志不坚林黛玉聪明睿智,文学才华超群,但依然跌落了生活的谷底。
这主要是由于她敏感的性格,常常过分地感受到别人的不满和孤独,因此在情感上容易受到伤害,甚至绝望地逃避现实。
此外,林黛玉还生活在封建家族结构的下层,即便在家族中拥有较高的地位,但在比较复杂的生活环境下,她也很难抵挡使用权力的人的攻击与排挤。
最后,她对贾宝玉的爱恋是不可得的,尽管她对贾宝玉说过:“抱得时而否泰,缘尽来,有始无终”,但实际上是导致了她更深的孤独和绝望。
综上所述,林黛玉的命运并非单一的原因所造成,而是由多方面的。
她具备了英雄豪杰的聪明才智、优美艺术的审美趣味、博大精神的人文关怀,但同时它也具备着人类的脆弱无力、扭曲压抑、伤害与挣扎。
她的命运也因此成为了读者感受这部繁华谢幕的小说的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红楼梦林黛玉之死原文阅读解析
红楼梦林黛玉之死原文阅读解析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主角之一,关于黛玉之死至今都是一个迷,林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林黛玉之死原文阅读,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红楼梦林黛玉之死原文阅读宝玉失玉第94回怡红院海棠反季节开花,通灵宝玉丢失。
第95回黛玉一面暗自庆幸金玉姻缘或许可破,“果真‘金’‘玉’有缘,宝玉如何能把这玉丢了呢?或者因我之事,拆散他们的‘金玉’,也未可知”,一面又担心宝玉吉凶,“若是这花主好事呢,不该失了这玉呀。
看来此花开的不祥,莫非他有不吉之事”,因而喜忧参半,辗转难寐。
掉包计第95回元春薨逝,第96回王子腾在离京二百多里的地方被药死,贾府一个月内顿失两大靠山。
加之宝玉疯癫,贾政放了江西粮道,赴任在即,贾府不得不加紧筹办宝玉婚事。
自从82回宝钗派人送来蜜饯荔枝,黛玉梦魇吐血,贾母对黛玉的态度就发生了转变。
此时贾府正逢多事之秋,贾母为了给宝玉冲喜,“宝玉病着,也不可教他成亲,不过是冲冲喜”,又想到金玉之说,“孩子们又有金玉的道理,婚是不用合的了……宝丫头的金锁也有个和尚说过,只等有玉的便是婚姻,焉知宝丫头过来,不因金锁倒招出他那块玉来,也定不得。
从此一天好似一天,岂不是大家的造化”,遂与贾政议定宝玉宝钗婚事。
同时,考虑到“若宝玉真是这样,这可叫人作了难了”,为了蒙混宝玉,凤姐向贾母、王夫人献掉包计。
[1]宝黛诀别掉包计本来十分隐秘,却意外被傻大姐泄密。
黛玉急痛攻心,去贾母院里见宝玉,大书宝黛最后一次参禅:黛玉却也不理会,自己走进房来。
看见宝玉在那里坐着,也不起来让坐,只瞅着嘻嘻的傻笑。
黛玉自己坐下,却也瞅着宝玉笑。
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无推让,只管对着脸傻笑起来。
袭人看见这番光景,心里大不得主意,只是没法儿。
忽然听着黛玉说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
”袭人紫鹃两个吓得面目改色,连忙用言语来岔。
两个却又不答言,仍旧傻笑起来。
(第96回)这段参禅文笔相当传神,爱到入魔,痛到疯傻,“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黛玉之死读后感
《黛玉之死》读后感读完《黛玉之死》,我深感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道理。
这一章是《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通过描绘林黛玉的死亡,展示了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和情感纠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宝玉,宝玉,你好……”这句话是黛玉临死前的最后一句遗言。
黛玉对宝玉一往情深,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清醒地认识到宝玉不能与自己白头偕老。
在大限到来之际,她怀着深深的遗憾和对宝玉无尽的痴情,反复地念叨着“宝玉,宝玉,你好……”。
“宝玉,宝玉,你好……”这样不完整的句子,凝结了黛玉对宝玉所有的感情:你好狠心——这是对宝玉与宝钗结婚的埋怨与责备;你好糊涂——这是对宝玉不能与自己白头偕老的叹息与感伤;你好自为之——这是对宝玉身处险恶环境的担忧与牵挂;你好好活着——这是对宝玉最后的期盼和请求……“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这是黛玉死后,作者对她的描绘,不仅表现了黛玉的痴情,也反映了她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悲哀。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这正是对黛玉一生痴情和悲凉的最好写照。
“只见黛玉气绝之后,虽然衣裙委地,但是心头一片冰凉,早把抓奸之人丢在九霄云外去了。
”这句话描绘了黛玉临死前的心理状态。
在她临终之际,心头一片冰凉,早已把仇恨和复仇的念头抛到了九霄云外。
这不仅体现了黛玉的善良和宽容,也凸显了她对生命的豁达和坦然。
“我为你们看守一夜窗门,从此两不相欠。
”这是黛玉临终前最后一句话。
她不仅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也展现了她对人生的豁达和坦然。
同时,这也是她对自己一生所爱的告别和释怀。
以上是对《红楼梦》中“黛玉之死”的经典语句的解读。
这些解读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这一经典章节的含义和背景,也有助于理解《红楼梦》这一伟大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这一章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林黛玉在贾府中虽然备受宠爱,但她与贾宝玉之间的感情却始终未能得到家人的认可和支持。
这使得林黛玉在情感上倍感孤独和无助,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黛玉之死作者:郁清云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0期摘要:红楼梦十二金钗的结局命运都因后几十回的确实而变得扑朔迷离。
其中,林黛玉的死亡方式,红学家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但似乎每一种说法都有其合理之处,又有其漏洞所在,其关键问题在于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对于林黛玉的结局安排似乎没有做一个统一化的暗示处理。
现笔者从《红楼梦》文本出发,提出一种新的见解——即林黛玉是“泪干而死”,最后葬于水中。
关键词:林黛玉;泪枯而死;水葬作者简介:郁清云(1995-),女,江苏南通人,河海大学能电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2引言:才女张爱玲曾说过她人生中有三大憾事:鲥鱼多骨,海棠无香,红楼未完。
百年来,红楼梦一直为众多红迷所津津乐道,尤其是其书中最重要的女主——林黛玉的结局,始终都是红学界无法攻破的难题。
曹雪芹在书中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叙述方式,为我们留下了些许若即若离,似明似暗的线索。
现如今,红学界中关于林黛玉结局的说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自然是高鹗所续后四十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终在贾宝玉娶薛宝钗的当天晚上气绝身亡,“魂归离恨天”,这个结局虽是大家公认的红楼梦的结局,但却遭到众多质疑,包括周汝昌先生、俞平伯先生以及冯其庸同志在内的一批著名红学家都否定高鹗的续书,甚至认为高鹗“盲于心更盲于目”,“文笔之拙劣可笑”“续的乱七八糟”;一种是刘心武先生提出来的一种“诗意”的死亡方式——沉湖而亡,即林黛玉因与贾宝玉结偶无望,自愿赴水而死,这也是最近比较流行的一种新的说法;一种是脂批者提出的“泪枯而死”,这也是红学界比较认同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是从判词中一句“玉带林中挂”而得出的“上吊自尽说”,但单纯从这一处便断定林黛玉是悬梁而尽未免过于牵强,何况十二金钗中已有秦可卿是悬梁,再写林黛玉“上吊自尽”未免太过乏味。
笔者认为,正如刘心武先生所说,林黛玉是天上的“绛珠仙草”,是一个诗意的存在,因此她的死亡绝非常人一般“两眼一闭,双脚一蹬”。
林黛玉的死在红楼梦中不是一桩事件,而应是一种仪式。
1、黛玉究竟如何“魂归离恨天”众所周知,林黛玉本是天上的“绛珠仙草”,因得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而化为人形,闻得神瑛侍者已下凡,也要追随他而去,只为偿还灌溉之情:“但把我这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从红楼梦后面的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一生爱哭,而她的眼泪总是为贾宝玉而流,这也印证了“还泪之说”。
文本中有许多暗示林黛玉“泪尽”的线索,以下笔者一一列举。
第五回中太虚幻境册子判词和《红楼梦曲》无疑是最重要的线索。
一首《枉凝眉》写尽了宝黛爱情,也暗含了林黛玉的结局,现引曲文如下: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啊,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曲文中“枉自嗟啊”是悲叹流泪的意思,林黛玉为何而流泪呢,为“金玉良缘”吗?为“麒麟之说”吗?显然都不是,自从宝黛互诉衷肠,一句“你放心”便已消除了所有疑虑和猜忌,因此,林黛玉绝不是因为耍小性子吃醋而时时流泪,而是因为贾府遭到重大变故后,宝玉遭祸离家,淹留于狱神庙而久久不归,生死未卜,林黛玉无能为力,只能日夜悲啼,“千方百计为之惜”,终将眼泪流尽,偿还了灌溉之恩。
一句“怎经得秋流到冬尽”便道破天机,“尽”字更暗示读者黛玉是为“惜”宝玉而泪干而死。
第十八回,元春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
据脂砚斋所批,这四出戏均点出了红楼梦的结局,撇开其他的不谈,最后一出《离魂》脂砚斋明白批注:“伏黛玉死”。
《离魂》是《牡丹亭》的昆曲演出本,这一出写的是杜丽娘之死。
杜丽娘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以致最后病死。
林黛玉连自己心爱的人的安危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在一起了,因此只能整日里以泪洗面,最后落得个“还泪而来,泪干而去”的结局。
第二十七回林黛玉所作《葬花吟》公认为是《红楼梦》中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与林黛玉的身世命运、个性特点和思想追求紧密联系。
要探究林黛玉的结局之谜,脱离不开《葬花吟》。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在解析这两句时,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林黛玉身陷贾府这样险恶的环境,父母早亡,无根之人寄予他门,虽有贾母疼惜,但终究是“外姓人”,其身世之苦,无可奈何令人唏嘘。
但笔者认为,这几句都暗含林黛玉死亡的原因,绝不仅仅只是她顾影自怜的写照。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贾府遭遇事故后,“树倒猢狲散”,“各自须寻各自门”,便也顾不上黛玉及众姐妹了;而此时,贾宝玉离家不归,被困狱神庙,可见“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无法,只能“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现血痕”,这里用了湘妃哭舜的典故,此处以“血痕”喻湘妃竹,“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恨不得生出一对翅膀追随贾宝玉而去;最终“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指林黛玉因担心贾宝玉生死安危而昼夜啼哭,终将眼泪流尽,魂归离恨天,而“人亡”便指贾宝玉流亡在外,不得归家。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众姐妹起诗号,作者借探春之口郑重其事的赐给林黛玉“潇湘妃子”的别号,还称其为“林潇湘”,更兼其住处名为“潇湘馆”。
为何作为如此煞费苦心,其原因作者也通过探春之口言明:“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
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
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作者在貌似开玩笑的对话中隐含着大量信息,在林黛玉的心中早已将宝玉视为自己的丈夫,“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意味着以后宝玉离家,林黛玉因思念贾宝玉,担忧其生死吉凶而遗恨恸哭,最终“泪尽而亡”。
宝玉挨打时,林黛玉题帕三绝,其中有一首: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黛玉以湘妃自比,“湘江旧迹”“千竿竹”“香痕”都暗示林黛玉最后因宝玉而死。
第四十九回,宝玉心中疑虑黛玉与宝钗“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便去问黛玉,黛玉有一句尤其值得人注意:“近来我只觉得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
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
常人的眼泪是不会少的,但林黛玉却不同,她本就是为还泪而来,因此眼泪总量有一定限数,林黛玉只觉心酸,眼泪却不多暗示她眼泪快流完了,生命也快要结束了。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众人“占花名”,林黛玉所掣到的是芙蓉花签,签上还有一句诗:“莫怨东风当自嗟”。
林黛玉的死怨不得“东风”,当“自嗟”而致。
另有脂砚斋曾批:“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
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夫”。
林黛玉的眼泪是为“惜”离家不归的宝玉而落,怨不得别人,从这一段脂批中我们也可得出林黛玉是为贾宝玉“泪尽夭亡”。
2、黛玉的葬礼安排林黛玉“泪尽而死”后便结束了吗?显然不是!作为“天上的绛珠仙子”,作为红楼梦中唯一公认的女主,作为一个“诗意的存在”,她的死绝不是寥寥几笔就能结束的。
林黛玉死后,她的葬礼绝不会像秦可卿一样浩浩荡荡,而应是在贾宝玉的安排下“诗意的离去”,从文本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林黛玉是水葬,以下笔者来具体分析。
上文说到林黛玉是“潇湘妃子”,住的是潇湘馆,她的《葬花吟》和题帕诗也都有将自己比作湘妃的痕迹。
舜妃娥皇、女英哭夫,眼泪洒在竹子上成斑竹,最后自投湘水,死后成湘水女神,也叫湘妃。
林黛玉从内心将自己看作是湘妃,因此,她的最终归宿也应该是水,即“水葬”。
林黛玉没能等到贾宝玉回来的那一刻,等他回来她却已经已经“魂归离恨天”,贾宝玉在悲痛的同时,却也给林黛玉安排了一场独具匠心的葬礼——即水葬。
贾宝玉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在贾宝玉的眼里,只有将黛玉葬于水中,才能满足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志向。
第四十四回凤姐儿生日,贾宝玉跑去祭奠金钏儿,回来后,林黛玉借《荆钗记》男祭一出说道:“这王十朋也不通得很,不管在哪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这一段话是黛玉正面发表自己对于祭人的看法,也尤其值得读者注意。
“天下的水总归一源”,林黛玉最终葬于江中,此后贾宝玉祭奠她时,便会按她所说,舀一碗清水以表相思之情。
第七十六回,林黛玉与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联到一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花魂”很明显就是指的黛玉,“冷月”便是指的江中倒映着的月亮,花魂最终葬于江中,所有的繁华和所谓的爱情到最终化为一轮“冷月”,可望而不可即。
3、结论综上所述,林黛玉应是“泪尽而死”,而后在贾宝玉的安排下水葬。
至于很多人根据第七十九回贾宝玉所作《芙蓉女儿诔》中:“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一句以及黛玉《葬花吟》中“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而得出黛玉是葬于黄土之中,而笔者认为应该是宝玉为念黛玉而在潇湘馆为她立了一个花冢,所以才有此说。
正是因为小说后几十回的缺失使得结尾悬而未决,而文本之中作者暗含的线索又具有交叉性和矛盾性,尽管给读者的精确解读带来了困难,但也引导读者自己想象理解。
这种朦朦胧胧,若即若离的结局,这种有意无意地删减,使《红楼梦》成为如梦如幻、迷雾重重的悬案,向读者开启了永无止境、永无定论、常读常新的大门,从而成为超越时空界限的文学经典。
从这一角度看,《红楼梦》仅留前八十回残本的现实不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遗憾,而是幸运,曹雪芹这一创作危机以及他对这一危机的机智巧妙地处理,别具一格,极富积极的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1]刘心武.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2]曹雪芹.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3]蔡义江.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J]. 红楼梦论佚.[4]端木蕻良. 林黛玉之死[J]. 红楼梦学刊, 1993(4): 338.[5]周汝昌. 冷月寒塘赋宓妃—黛玉夭逝于何时何地何因[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2): 22.[6]马琼虎. 试论林黛玉之死[J]. 古典文学, 2013(1):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