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 养生的至境
中医典籍中十句养生至理名言,修身养德提升个人境界
中医典籍中十句养生至理名言,修身养德提升个人境界古代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医疗卫生水平更不可能和现代同日而语,普通人的寿命平均只有三四十岁,但在这样恶劣的生存条件下,还是涌现了许多高龄长寿之人。
长寿的古人都是一直很注重养生保健的,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互补”、“人命至贵”等优秀理念,蕴含着丰富高妙的哲理,对中国人的生命观及养生修身观念影响深远。
在修身养性上多有高见,以下就从古书中摘录十句关于古人养生的至理名言,相信这些道理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对个人修身养性、境界提升都有莫大的帮助。
1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在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黄帝内经》)解读:我国的养生学特别强调“天人合一”。
先人们认为,人活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当自然界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只有顺应自然,人们才会长寿。
养生不仅要顺应一年四季的变化,更要符合一日四时的变化。
2、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解读:上古时代的人,是知晓养生大道的,能遵循阴阳的变化规律,符合自然运作的规则和定数,饮食有节度,起居有规律。
3、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解读:养生之道,要顺应自然和规律。
善于养生的人,不违背日月自然的规律,不违背岁月年龄的特点。
4、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宋 ?陈直《寿亲养老新书》)解读:中医理论素有“三分治七分养”之说,平时保养得当,不仅身体健康,还可免遭服药之苦。
5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
(明.胡文焕《类修要诀》)解读:戒暴怒能养人的性情,少进行思考焦虑益于养神,少言语聒噪有利于养气,杜绝各种私欲能养心。
6、少年之情,欲收敛不欲豪畅,可以谨德;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阏,可以养生。
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
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道教是中国古老且丰富的文化传统之一,其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灵的健康和平衡。
在道教经典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有关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这些语录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知识和人生哲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智慧。
1. 心态平和:心态平和是道教养生的关键。
《道德经》中有一句著名的语录:“安忍为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强调了心态平和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宁,不受外界的干扰和纷扰,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 饮食有度:道教注重饮食对养生的影响。
《列子》中有一句语录:“无过为饱,清浊去淤。
”这句话告诉我们,饮食应该适度,不要贪吃和暴饮暴食。
清淡的饮食有助于消除身体内部的积聚,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3. 修炼内功:道教强调内外修炼的平衡。
《庄子》中有一句有名的语录:“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修炼内功,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
通过修炼内功,我们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保持年轻和活力。
4. 保持身心的和谐:道教注重身体和精神的和谐。
《道德经》中有一句语录:“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消耗,同时提高自我调节和保护的能力,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5. 与自然相融:道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德经》中有一句著名的语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相融合,以获得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以上只是一些道教养生之道的智慧语录的简要介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智慧语录的阐述,逐渐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达到身心平衡的目的。
道教的养生智慧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对生命和健康的独特理解。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
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导读: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上善若水,以德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丰富多彩、灿烂多姿,其中以德润身、以德养生思想更*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上善若水,以德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丰富多彩、灿烂多姿,其中以德润身、以德养生思想更是独具特色,对于现代健康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利万物而不争,人应该像水那样,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永远不占据高位,甘居下流。
道家把/修道作为养生的基本途径,把/得道、固道作为养生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就是把在思想、品德、精神上达到古朴、原始、恬静、阴柔、宽容、无忧、无虑等作为最高境界,我为人人而不争,养生则尽道矣。
道家养生要不争老子的道德观,讲的是人德,做人就应如同自然万物一样,顺应天道而行,不背道而驰。
即顺应人的本性而行,不违背人的本性而弛。
在天为道,在人为德,应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为人应具有的道德观是非常精辟和极其深刻的。
在新时期深入挖掘这一古老的中华瑰宝,弘扬其崇高精神,对社会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品质建设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养生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炼丹药与健身术道教徒曾用丹砂、黄金类金石药物炼丹,/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达到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目的。
如果祛除其迷信成分,有的也可以为医所用。
如晋代葛洪把炼丹术与治病养生相结合,炼制的仙丹(氧化汞)、蜜佗僧(氧化铝)成为外用药物的原料;后世中医外科用于拔毒封口的红升丹,对治疗疮疡、疔毒、骨伤有奇效。
此外,道教徒倡导人身就是丹炉,自身就可以修炼,重视身心精神的修炼。
道家养生倡导修炼 *道家养生哲学观给予我们的启示养生中不仅要注意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要注意人自身的和谐。
老子的养生哲学思想主张顺应自然、适应自然,自然而然地去生存,身体的不同脏腑要注意不同的调节和保养,强调人自身在修养锻炼之时,也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和谐,这对后世中医养生学中健身术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中医学“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
中医学“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中医养生学认为,衰老是长期的阴阳失调、脏腑精气虚衰以及痰瘀毒侵害的结果。
善于养生者,为防止衰老,健康生存,尽享天年,应当掌握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的原则和方法,以达到健身延年之目的。
一、“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同时也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理上形成了与天地自然变化几近同步的节律性以适应外界变化,并作出自我调适的能力,是维持健康的基础。
因此,人若不能顺应自然,各种生理活动的节律长期紊乱,全身功能处于失调状态,适应外界变化和抵御外邪能力减弱,则易患外感疾病。
二、中医学倡导“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起居有常,动静和宜,衣着适当,调和饮食,以适应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外界环境的变化,均是顺应自然养生的体现。
三、外界环境除了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故人不仅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又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四、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
的重要性。
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
因此,人必须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
《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
2024年修身养性的名言_1
2024年修身养性的名言2024年修身养性的名言11、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2、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3、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4、须交有道之人,莫交无义之友。
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5、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6、世事忙忙如流水,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7、“我欲”是贫穷的标志。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8、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9、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10、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11、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
12、谤别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13、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
14、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15、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16、处事不必求功,不过便是功。
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17、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18、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19、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20、经典语录受思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21、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22、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善事,则心中太平。
23、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4、遇顺境,处之淡然;遇到逆境,处之泰然。
25、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26、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27、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28、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29、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30、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31、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缩小自己。
32、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33、你目前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
古人养生经典名言
1.心清则神静,神静则身宁,身宁则体健。
2.养生先养心,心平则寿长。
观天下之人,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
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
盖四者皆仁之端也。
3.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4.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冬不极温,夏不极凉。
5.养生莫善于习动,并不困疲,日益精壮。
6.养生之道,当于“眠、食”二字悉心体验。
食即平日饭菜,但食之甘美,即
胜于珍药矣。
服亦不在多寝,但实得神凝梦甜,即处刻,亦足摄生矣。
7.卧欲侧而曲膝,益气力。
8.适度是健康之母。
9.夫人夜卧,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数遍,名曰干沐浴。
10.广庭于步,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11.节饮食,慎言语。
12.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
13.务存节欲,以广养生。
14.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15.势顺则强,气顺则舒。
16.《忱中方》日:怡养之道:勿久行、久坐、久卧、久言,不能强食,亦忘忧
苦愁哀,饥则食,渴乃饮,食止行百步,夜勿水之性不杂则清,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此养神之道也,散步所以养神。
17.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18.不贪最先,不恐独后。
19.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已观其窍。
清心又寡欲,乃是长寿道。
20.安人之本,必资于食。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养生名言名句
养生名言名句1. "养生之道,顺应自然,保持心安。
"2. "养生要生态,精神养生最重要。
"3.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养生是幸福的基础。
"4. "养生之道在于调和,和谐有序方能健康。
"5. "养生不是一日之功,坚持才能见到成效。
"6. "养生之道源自内心,心态决定生活质量。
"7.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情不可极,志不可满。
"8. "冷静淡定,处事不紧,休息调养,才能长寿。
"9. "宁静致远,心静自然安宁。
"10. "守住内心的安宁,健康自然随之而来。
"11. "以虚驭实,以静御动,以软克刚。
"12. "笑口常开,快乐是最好的养生良药。
"13. "舌尖上的养生,小处见真章。
"14. "行走久则养生,守一之道无不通。
"15. "自在无求才能远离烦忧。
"16. "和为贵,和则身心健康。
"17. "云淡风轻,自然健康跟随。
"18. "健康身心,享受人生。
"19. "身心和谐,喜乐终生。
"20. "宽心如海,轻松自在。
"21. "食有尺度,饱腹不可贪。
"22. "适量运动,活力永续。
"23. "静思察虑,宁静无忧。
"24. "强身健体,保持活力。
"25. "凡事适可而止,心平气和自在。
"26. "和而不同,平衡重要。
"27. "心境开朗,身心健康。
"28. "均衡饮食,健康永驻。
道家养生文化的精髓
道家养生文化的精髓
道家养生的精髓总结起来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顺乎自然和清净虚无。
意思说的是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活着应该少一点欲望,追求心灵的清净。
一、顺乎自然
家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绝一切外来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求得身心的解脱。
因此,崇尚自然成了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的观点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一切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要不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最接近自然,因此他提出返朴归真,把婴儿推为“至朴”“至真”的理想标准,养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人天合一的的根本途径。
二、清静虚无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
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
且“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以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虚静自守”——即庄子的养生方法:“养神”“守形”、“忘我、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庄子·养生主》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
道家文化如果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是对自我锻炼方式的理论与方法所作的深入探索与生动总结。
道家更追求的是如何使得生命本质解脱和获得精神的安宁,它更注重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是其最高境界。
图文素材来源:互联网作者:未追溯到原文作。
中医养生经典格言
中医养生经典格言中医养生经典格言1、自然精华,清淑之气。
不在凌晨,而在日出。
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灵。
人得之以寿,物得之以宁。
2、安谷则生,绝谷则亡,饮食自倍,肠胃耐伤。
一一《养生要诀》4、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一一《苏沈良方》5、保健四个里程碑:最反璞归真的、环境;最适量有养的运动;最合理营养的膳食;最与世无争的心情。
6、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
一一《养生四要》7、补药要少用,烟酒要少尝。
骨折要防止,运动要坚持。
8、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
一一《抱朴子》9、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已观其窍。
清心又寡欲,乃是长寿道。
10、晨前皮包水(喝温开水),睡前水包皮(热水烫脚),健康又长寿,百岁不稀奇。
11、吃点萝卜喝绿茶,寒冬养生好办法;葱蒜不离口,百病绕道走;多吃番茄营养好,美容抗癌疾病少;青菜豆腐保平安,水果海藻身体健;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12、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一一《养生要集》13、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机。
一一《吕氏春秋》14、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
一一《退庵随笔》15、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
一一《养生要集》16、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
一一《养生要集》17、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其味真性俱得。
一一《老老恒言》18、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
一一《备急千金要方》19、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
一一《养生四要》20、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
一一《淮南子》21、高兴与悲伤,快乐与凄怆,欣慰与苦闷,安详与旁徨,振奋与萎靡,宽松与紧张,愉快与痛苦,喜悦与憎恶,欢欣与惆怅,前者促进健康,后者诱发病恙。
22、合理膳食,脍不厌细,食不厌杂,滋养身体。
23、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多,身体好。
中医养生【环境养生】
中医养生【环境养生】环境养生健康是长寿的先决条件,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他所生活的环境。
环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社会环境和每个人居住的小环境。
在环境中,有许多因素每时每刻地作用于人的机体。
这些因素,可概括为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不仅错综复杂,且处于经常不断的变化之中,人体借助机体内在调节和控制机制,与各种环境因素保持着相对平衡,表现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但是人们的这种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当有害的环境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者超过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引起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环境因素自古以来就非常受到人们重视,如《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的记载:“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
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
”非常清楚地指出了:若是居住在空气清新。
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多短寿。
可见,居住地方的水土、气候环境对人体的健康长寿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研究认为,海拔1500~2000米之间的山区,阴离子密集,确实是长寿的地理环境。
根据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百岁以上老人有3700多人。
这些长寿者大都生活在森林多的山庄和少数民族地区。
众所周知,人的死亡主要是由疾病所引起,可是从现在来看,仅仅从治病的途径来延长人类的寿命,潜力是十分有限的。
因为近百年来,人类的死亡原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它已从以往的各种传染性疾病为主要原因,改变为以衰老性疾病为主要原因。
也就是说,在现时代,死亡多是因为细胞和组织衰老为直接因素而引起的。
就拿人们常见的恶性肿瘤。
脑血管病及心脏病来说,尽管其发病的直接原因各有不同,但都与细胞和组织的衰老和损伤密切相关。
引起这些病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恶劣的环境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早在100多年前,英国医生就发现,在英国,生活在粘土、砖土和河谷冲积土分布区的居民,癌症死亡率很高,而生活在古老、坚硬的岩层区和排水良好的地区的居民,癌症发病率则很低。
以静养心是养生的良方
以静养心是养生的良方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养生,都必须注重养心,养心才是养生的根本。
这正如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所说:“养生必先养心。
”当我们的心里充满阳光,世界就一片光明,心情就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生活和谐美满,浑身轻松舒畅。
西方有句谚语:“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中医《内经》则有“百病始于心”的说法。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不生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可见,一个人是否健康,不仅要身体好,而且还要心理健康。
也就是说,在养生过程中,“养身”的同时必先“养心”。
养心必以静为先。
明代朱权《活人心法》中说:“盖心如水之不扰,久而澄清,洞见其底,是谓灵明。
宜乎静可以固元气,则百病不生,故能长久。
”心主宰人的精神、理智与一切行动,心之道在平静,静则能长寿。
人有七情六欲,正常情况(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并不发病。
但人的情绪异常、心乱如麻、心慌意乱等就可以表现出多种病态,引发多种疾病。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我们熟悉的:范进中举成疯人,是喜伤心的结果。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恐是伤肾的结果。
所以,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自己关爱自己;自己的最大敌人是自己,自己伤害自己。
最好的心情是平静,一颗平静如水的心,胜过万灵药。
古人云,静以养神,养心需要安静。
人应摒除一切杂念,才能入静,进入淡泊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使心理和谐平衡,方可祛病强身。
入静,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大脑皮层的活动趋于镇静平常,经脉贯通,血液顺畅。
体气协调,心态平和,心情愉快,就可祛病延年。
养心的句子经典语句
养心的句子经典语句
1、养生之道在养心,心平气与人年轻。
遇事不要太急躁,伤害肝脏可不好。
沉着镇定细分析,冷静思考对策找。
心态乐观人健康,快快乐乐幸福抱!
2、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
3、切顺其自然,一切随遇而安,乃心性之至境。
4、忘物养心,忘情养性,忘境养神,忘我养虚。
无所不忘,无所不养。
形欲静,心欲静,灵欲静,气欲静,固中宜求静。
灵神其能静,静能转形,静能养心,静能元气,静能化灵。
5、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当你回归内心的安宁,不再计较得失,不再挑剔他人,便安住在圆满中,当下即是归处。
6、如果有一天,你不再苦寻爱情,只是去爱;你不再贪念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急于成长,只是去修,一切才算真正开始。
7、养心之道就在平静,静可以养成,心静如水不忧,久而澄清,洞见其底,静可以固元气,元气固则万病不生,寿命长。
一有妄念则神驰以外,良冲突则气散于内,血随气行,营节昏乱。
8、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养生不如养心]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养生不如养心]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养生,首先应当养心。
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现在就告诉你养生如何养心,快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详情吧。
养生不如养心:养心的养生之道俗话说:“养生不如养心”。
何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按字义讲,“养”在这里指供给、培植、培养、休养。
其含义一是指个人某方面达到的水平;二是指某个人后天逐步形成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三是指修身养性,陶冶精神,锻炼思想,培养情操。
养心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
先看一看先秦诸子是怎么说的。
孔子说:“德润身,仁出寿”、“大德必得其寿”(《中庸》)。
他告诉我们,养生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紧密相关的,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才能获得长寿。
至于今日,“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
因为,善于养生的人一般都会有一颗善良、高尚的心灵,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
明朝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记载:“一士取科第不以正,然与正人相来往,外貌虽轩昂,而心中实绥,竟不一载而死”。
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庄子·刻意》)有修养的人性情温和宁静,不热衷于名利,就不会有患难的烦恼,也不会受到不正之气的侵蚀。
这样的人,就可以保全他的道德操守,心力、精神也不会受损害。
管子言:“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
”(《管子·内业》)这里的“正静”是指心的中正和清静,心能正静,既可以濡养身体,又可以开发智慧。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传》:“乐善不疲,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再看专业人士的说法。
《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确提出养身养心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和品德修养,“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
“世情看淡”即养生
变化 ,应 知每 日傍 晚 日落 时 , 身 列传 》 就 曾说 道 : “ 天 下 熙熙 , 皆 体 中与 外 交通 的 阳 气 出入 孔 已 癖。 所著《 剑风 楼诗 抄 》 载诗 百余 为利 来 ; 天 下攘 攘 , 皆为 利往 。” 关闭. 即应 当谨慎 防护 而切 勿反 首, 内有 《 论养生》 诗五首 , 我 尤 熙熙 攘攘 , 利来 利 往 , 自古 而然 。 开孔 门。 让外 邪侵入 致病 。 为击节 赞 赏 的 是其 中的第 二 首 :
关 系 ,一 以贯之 地 助人 为乐 。 便
厂
一
重 视教育 , 兴修水 利 , 深 受 百 姓 书笔 记《 昨非 庵 l e t 纂》 , 其 中卷 七 曾对“ 浓” “ 淡” 的 利 弊 作 出过 既 深 刻又生动的阐述 : “ 万病 之 毒 皆生 于浓 :浓 于声 色生 虚 怯病 .
浓 于 货利 生 贪饕 病 , 浓 于 功业 生
向被 士人视 为 至理名 言 。 而 不论 爱 戴 。 他 曾写过 一部 二 十卷 的读
是 读懂 了养 生 的“ 天书 ” 。归根结
底 , “ 世情看淡” 就是养生 的“ 天
口 奚 龙
造 作病 , 浓 于名誉 生 矫激病 。 噫, 浓 之 为 毒 甚 矣 !吾 以一 味 药 解
面对 此 情此 景 , 我 不 免 又一
清・ 喻 昌《 医 门法律 ・ 营
卫论 》
次 地 怀 念 起 国 医 大 师 裘 沛 然先
生 。裘 老一 生 , 除 了治病 教 书 以
பைடு நூலகம்
译文: 善 养卫 气的人 。 应 顺
从 一 日 天 气 的 变 化 而 做 相 应 的
为 人 处 世 ,真 正 做 到 一 个 “ 淡” 字, 谈 何 容 易 !《 史记 ・ 货殖
道德经中关于养生的句子
道德经中关于养生的句子
1. “致虚极,守静笃”。
你想想看,当你忙碌了一天后,是不是特别需要一个安静的时刻来让自己放松呀?就像夜深人静时,你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这就是在养生呀!比如,睡觉前,摒弃杂念,静静地躺在床上,感受自己的呼吸,让身心都得到休息。
2. “少私寡欲”。
哎呀,现在很多人总是想要太多,欲望太多可是会很累的呢!你看那些知足常乐的人,他们精神状态多好呀。
就好比有些人不在乎名利,只享受简单生活的快乐,身体不是也很健康嘛。
3.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试想想,婴儿的状态多好呀,那么柔软有活力!我们也应该学学呀,保持平和的心态,让自己的气息平稳柔和。
就像练瑜伽的时候,专注于呼吸,让自己变得柔柔软软的,不就是在养生嘛。
4.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可不是嘛,总是不满足,想要这想要那,能不心累吗?这对身体可不好呀!比如说有的人不停地追名逐利,结果把自己累得够呛,还不如知足常乐,心情好了身体也会好呀。
5.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这不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的点滴嘛!吃着自己喜欢的食物,穿着舒服的衣服,住着安心的地方,快乐地遵循习俗,多棒呀!就像周末在家,吃着自己做的美食,穿着舒适的家居服,舒舒服服的,多养生。
6.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别老是让自己处于很紧张很劳累的状态呀,就像绷得太紧的弦容易断呢。
学会适度放松,别太逞强啦!比如工作累了就休息会儿,别硬撑着,这才是对自己好,懂不?
我觉得呀,《道德经》里这些关于养生的句子真的很有道理,只要我们好好去领悟和实践,对我们的身心健康肯定有很大的帮助呀!。
关于养生的经典语句
关于养生的经典语句1、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2、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
3、佳肴与美酒,都是腐肠膏;艳声与丽色,真是伐命刀。
4、大贵之生常速尽。
5、先睡心,后睡眼。
6、大凡快意处,即是受病处。
老年人随时预防,当于快意处发猛省。
7、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
8、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9、爽口物多终作疾。
10、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11、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12、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殉物,危若冰谷。
13、病加于小愈。
14、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15、名高折人寿,思苦减天年。
16、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
节在未病之前,而服药在已病之后。
17、富贵何欣欣,贫贱何戚戚,一为利所驱,至死不得息。
18、虽然外固三要,尤要内遣三害。
三害者,邪念、烦恼、嗔恚也……19、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
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20、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21、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在胜于服药者矣。
22、要想健康快乐,学会自己找乐。
23、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
24、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
25、独抱浓愁无好梦。
26、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捺;此皆学问得力处。
27、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28、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
29、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30、祸患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
31、厚于味者薄于德,沉于乐者反于忧。
32、饥而食,渴而饮;昼而兴,夜而寝。
无浪喜,无浪忧;病而卧,死而休。
33、穷奢极欲,算来何益精神。
34、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
35、妻贤夫病少,好妻胜良药。
养生禅意修身养性之道
养生禅意修身养性之道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养生禅意修身养性之道便是一种追求身心和谐的生活方式,通过运用禅意、养身和修性的方法来达到健康、平衡与内心宁静的境界。
一、禅意的体验禅意生活是一种宁静、舒缓和内省的生活方式。
通过沉浸在自然环境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一种与大自然、与内心灵魂的连接。
比如,观赏一朵盛开的花朵绽放的美丽,静听流水潺潺的声音,沉浸在禅定的境地中。
禅意的体验使我们远离喧嚣与压力,帮助我们平衡和放松身心。
二、养身的艺术养身是养生禅意修身养性之道中的重要方面。
正确认识饮食、运动和休息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
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养身的基础,我们应尽量摄取新鲜、天然和有机的食物,减少盐分和糖分的摄入。
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保持骨骼健康。
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也是维持身心健康的关键。
三、修性的心境修性是养生禅意修身养性之道中的核心内容。
通过修炼心境,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冥想是一种常见的修性方法,通过深呼吸和注意力的集中,我们可以舒缓压力、减少焦虑,保持精神的平稳和集中。
此外,阅读、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也都可以帮助我们修性,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
四、养性的环境环境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创造一个舒适、清洁和和谐的居住环境是养生禅意修身养性之道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我们可以注重室内空气的流通,定期清洁和整理家居环境,使用纯净的水和环保的家居用品。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绿色植物引入家中,让大自然的元素充盈我们的居住空间。
五、养生的艺术养生禅意修身养性之道强调平衡和调和。
与自然和谐共处,并抓住生活的美好瞬间是养生的艺术。
我们可以选择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分享美食,共同游玩户外,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我们还可以学习和实践园艺、茶道、插花等艺术形式,用艺术体验美好,提升生活品质。
养生禅意修身养性之道,是一种以平静、内省和自我调节为核心的生活方式。
顺其自然颐养天年
顺其自然颐养天年作者:赵乾海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1年第10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追求健康长寿已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美好愿望。
欲求康寿,不是靠灵丹妙药,也不靠以补求寿。
康寿无秘诀,关键在自己。
要做到靠自己,就要一切顺其自然。
庄子说:“安时而处顺。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内经》云:“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关键在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顺应自然。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也曾说过一句充满哲理的养生名言:“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由此可见,顺其自然,不仅是最好的养生方法,还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顺其自然呢?顺其自然就是清心寡欲。
据史书记载,距今1400多年前,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有一位名叫罗结的大将军,他是中国军事史上罕见的长寿将军,享年120岁。
罗结出生于晋及十六国的代国(今山西省北部),107岁那年,太武帝命他为三十六曹兵马大元帅。
此时,罗结尽管已过“期颐”之年龄,但仍然身强力壮,耳聪目明,思路敏捷,精爽不衰。
太武帝见罗结身体如此之好,颇为惊奇,很想知道内中的奥妙。
有一天便向其询问养生秘诀。
罗结非常平淡地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作息有时,清心寡欲,少说多做,无忧无虑。
”当时的太武帝听后欣喜地说:“大将军所言极是,世上许多美事,人们顺其自然,即不欲而得。
”他用“顺其自然”四个字概括了一个大道理。
顺其自然就是“无为而治”。
享年98岁的中国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周谷城先生,他的养生之道就是“不养生”。
那意思就是“无为而治”、“逍遥而游”、“悠然见南山”般地修其身心,随时处于那种自然放松状态,而不去挖空心思地追求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长寿之道”。
曾任文化部部长的王蒙,也主张“无为而治”。
“不设防”是他的人生信条,也可称之为他的养身之道。
王蒙认为,只要你行事光明磊落,又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对他人没有设防的必要。
一个人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图,无非礼之想,心理上设防做什么?“不设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可能会吃亏,但王蒙自始不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这一生,谁都有过各种各样的梦想、愿望、向往和追求。
然而,为达目的,争与不争,或许总在困扰着人心。
如今在竞争激烈、关系繁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为了求得生存、发展,不争却又很难立足、如愿。
争与不争,往往在结局上必然波及身心健康。
今年5月25日,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以105岁高龄离世。
人们在缅怀、追思其生平业绩时,想起她在世时对媒体讲过的一段流传甚广的话:“我和谁都不争,和谁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段话的关键词就是“不争”。
这段文字原是杨绛翻译英国诗人兰德暮年写的一首小诗《生与死》的,1944年《杨绛散文》出版时,被杨绛视为自己的人生哲学,用作卷首的题词。
不争,原是两千多年前老子的主张,《老子?第三章》载述:“不尚贤,使民不争”;《老子?第六章》又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是说,心地善良者,基于他不争的品德,所以就没有过失。
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里的老年人,要争的东西太多了。
为了同龄人养老金的多少,为了享受各种待遇的级差,为了周围不公平事物的牢骚,为了一次上当受骗的愤懑,为了一斤鸡蛋价格波动的积郁,为了子孙言行不如愿的痛心,为了生活今昔对比的感慨,等等,要想说服他们不争,还确实很难。
另外,当今时代,浮躁如雾霾般遮住了人们的视线,使人们看不清什么是真实的存在,什么是虚无的幻影。
仍有无计其数的老者,在为名利奔波拼争。
杨绛说得很透彻:“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即使是如此,也动摇不了嗜名者拼争的“雄心”。
人老了,心态理应变得淡薄平和,可是受社会环境驱使,某些老者依旧变得浮躁不安,甚至欲罢不能。
生活中最袭扰人的一个字,就是“争”。
吵闹、喧嚣、摩擦、嫌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都是“争”的结果。
明争,暗争,大利益争,小便宜争,昨天争,今天争,你也争,我也争;甚至人已死了,后人还要替他争。
争到最后,原本阔大的世界,变得只能容得个人的私欲膨胀,变得狭小失衡了。
深究起来,生活中可以有无数个不争的理由。
心胸开阔一些争不起来;得失看轻一些争不起来;目标降低一些争不起来;功利淡薄一些争不起来;替别人考虑多一些争不起来。
生命,只有被欲望迷乱了的心目当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低!
生活现实已经昭示世人:权力争到手,幸福不见了;名声争到手,快乐不见了;地位争到手,健康不见了;非份争到手,心安不见了。
即是说,绞尽脑汁,处心积虑,拼个死活争到手的,不是幸福、快乐、健康和心安,而是烦恼、痛苦、疾病和仇怨。
不争,是人生至境。
把看似要争的东西淡然地放下,神经就会松弛下来,人心就会变宽,天地就会变大。
倘使少争,或者不争,就会笑脸多了,握手多了,礼让多了,真诚多了,热情多了,友谊多了,顺心多了。
简言之,就是情浓意厚了。
有一段经典的佛语:“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它说明:不争,元气不伤不畏;不怒,百神和畅;不忧,心底清凉,不卑不亢;不执,可圆可方;不贪,富贵安康。
科学家研究人的大脑在思考时的活动状态时发现,大脑“休息”时也不平静,某些区域会出现同步的活动趋势,它们之间就像说“悄悄话”一样,有重要的联络,被称为“功能连接”。
这种“功能连接”活动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如果人的大脑活动长期处于紧张的争夺状态,或者整天挖空心思地想如何把一些东西争到手,久而久之,“功能连接”就会出现故障或受到伤害。
其实,有些人拼命去争夺权力、名声、地位,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
2015年7月,美国盖洛普公司公布了一项大规模调查结果,这项调查涉及132个国家13.6万人。
调查发现,金钱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但对人们的精神情绪的影响甚小。
说白了,钱多了未必快乐就多。
金钱与快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努力赚钱改善生活质量无可厚非,但需“君子爱财,取之以道”。
如果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地拼命争夺,不仅不能获得快乐,还会由于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罹患身心疾病。
2015年10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等人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宽厚、容让、忍耐和不争,可以增强人的自信。
它会使人坚信自己拥有强大的心理潜能,从而激发顽强的意志力,使精力更旺盛,正能量更充盈,从而可以更冷静地面对偏见、伤害、挫折和争夺,最终获得健康、赢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