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八班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⑶.重视对同学力量的培育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分: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试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同学自己通过探究试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意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创新力量、沟通合作精神,更注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看和试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试验力量和科学抽象力量;使同学把握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沟通,培育同学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预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⑵.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⑶. 媒体展现(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同学观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归纳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归纳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归纳
声音的发生:
(1)、物体的振动产生声。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气体、液体、固体作介质,通过声波形式传播
(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4)、声速跟介质种类、介质温度有关。
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340m/s
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三个阶段
发声体介质耳朵
(振动发声)(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接收到声波引起听觉)
声音特性
(1)、音调:声音高低叫音调
音调高低取决于发声体振动频率。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大小与发声体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3)、音色: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不同。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2)、噪声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3)、噪声的控制:A、在声源处减弱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C、在人耳处减弱
声的利用:
(1)、声能传递信息
(2)、声波传递能量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
(3)、回声利用:加强原声、测距离。
初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初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初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之一,它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并通过媒介传播。
本文将探讨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以及声音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特性。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当物体发生振动时,其分子之间会相互碰撞,从而传递能量,使周围空气分子也发生振动。
这些振荡的空气分子以一定的频率和幅度传播,形成了声音波。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一个媒介,通常是空气、液体或固体。
下面将分别讨论声音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方式。
1. 空气中的声音传播当发生声音的物体振动时,空气中的分子分别向前和向后作往复运动,形成纵波。
这种纵波的传播方式被称为压缩波。
声音通过空气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340米,但受到空气中温度、湿度和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2. 液体中的声音传播液体也可以作为声音的传播媒介。
液体分子的运动方式与空气不同,液体中的声音传播属于横波。
液体中的声音传播速度比空气中要快,一般为每秒1500米左右,同时也受到液体的密度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3. 固体中的声音传播固体是声音传播的最佳媒介之一。
在固体中,分子密度大,原子间的作用力强,因此声音传播速度比空气和液体都要快。
固体中的声音传播方式同样是横波,传播速度取决于固体的密度和弹性模量等因素。
三、声音的频率和音调声音的频率决定了我们听到的音调。
频率越高,听到的声音越尖锐;频率越低,听到的声音越低沉。
声音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我们常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Hz-20kHz之间。
四、声音的强度和音量声音的强度决定了音量的大小。
强度越大,音量越大。
声音的强度可以用声音能量的大小来衡量,单位是分贝(dB)。
一般来说,人的耳朵对于较低的声音更敏感,所以相同的强度下,人们更容易听到较低音量的声音。
五、声音的反射和吸收当声音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和吸收。
物体的表面特性决定了声音的反射和吸收程度。
光滑的物体会产生较强的反射,而粗糙的物体则较容易吸收声音。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精选10篇)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精选10篇〕篇1:小学科学《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根本的科学探究理论,从被动承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才能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
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良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良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应,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p本节课是声音局部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局部的重点。
“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这一局部的素材刚好可以表达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
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互相作用这一大局部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
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开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p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根底。
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根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
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化考虑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
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的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理解回声测距及在消费、生活中的应用。
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展教与学: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特性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典例分析1、下列最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A.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B.古代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敌人的马蹄声C.我们能听到波浪拍击礁石的声音D.在岸上的人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2、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用力越大,鼓越响B.倒车雷达C.真空罩中的闹钟D.超声波清洗机3、人类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Hz到Hz之间,某种昆虫在飞行时翅膀在10s内振动了3500次,人类(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原理.重点与难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是本节课的重点.空气中声波的物理图景建立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之中,每天听老师讲课获取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新闻了解天下大事,听音乐陶冶情操.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板书1」一、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声音的发生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学生实验l]用手抖动书页发声.「学生实验1」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声.[学生实验3」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发声.师:大家看到以上三个实验中的发声体都在“动”.请同学们再重复做这三个实验,认真观察并思考这些发声体“动”的特点.生:发生体在振动.师:再请同学们做以上三个实验,观察并思考物体在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生:发声时物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板书2]发声体在振动.[演示实验1」敲击音叉,用丝线吊着小泡沫塑料球.当音叉股接触小塑料球时,小塑料球被音叉弹开;用手按住音叉,音叉不发声了,小塑料球静止.这验证了什么?生: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板书3]发声的音又在振动.[演承实验2」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从收音机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动?生: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师: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共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级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板书4]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学生实验4]大家一起唱音阶“1 3-5 1,l -5-3 l”边唱边用手摸颈部喉头部分,发声时喉头是否在振动?喉头振动停止,发声是否也停止?生:发声时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板书5]发声时喉头在振动.师:哪位同学知道蜜蜂、苍蝇、蚊子在飞舞时如何发出“嗡嗡”声?生:它们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师:蟋蟀发声时复翅举起与背部成45 角,左复翅上有它锉,右复翅上有刮器(发音镜),左右复翅迅速左右开会使复翅振动.蝗虫也是靠音锉和刮器发声,但蝗虫的音锉、刮器长的部位与蟋蟀不同.蝉靠腹部第一节两侧的两片弹性薄膜即声鼓振动发声.请同学们再举一些发声作振动的实例.生:敲击锣、鼓靠锣、鼓面振动发声;弹奏乐器:胡琴、吉它靠琴弦振动发声..师:大家能举出发声体不振动的实例吗?生:哑然[板书6]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3.声音传活需要介质.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演承实验3]把手放在收音机喇叭上方附近,开大音量,让学生体验到空气在振动,师:发声体振动时,使周围空气也振动;如果没有空气是一否还能听到声音.〔演示实验4]将收音机的小喇叭悬挂在玻璃钟罩里,两根导线从橡皮塞上穿出接在收音机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或使小喇叭发声.密封好玻璃钟罩,开动抽气机,有乐声逐渐减弱,最后几乎听不到了,再把空气逐渐放回玻璃钟罩内,声音又逐渐加强.[板书7] 2.声音的传播实验证实了: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基础练习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2、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______,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________或________。
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传播的。
3、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__能够传声。
4、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来进行交谈,主要是因为_______不能传声。
5、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________。
在15℃时空气中的这个值是___________。
6、北宋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怎样由声源传到人耳的?
声音的传播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 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 • 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 波
1、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 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
2、声波的应用:
课外小知识——什么是回声
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课堂小结
北京奥运会,一群中国女孩 在水立方击鼓为奥运喝彩。
一、声音的发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
2、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出声音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
发声也停止。 (不能说声音也消失。原 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小蜜蜂嗡嗡叫,飞到东来飞到西。小蜜蜂和 叫声是怎么发出来的?当蜜蜂停留在花上采蜜 时,能听到嗡嗡的声音吗?为什么?
(1)超声波粉碎胆结石 (2)探测海水深度
利用声纳探测海洋
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
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快慢不同, 固体>液体>气体 2、声音传播的快慢与温度有关,一般同 种物质中温度越高,传播越快。 3、15o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温
度升高1oC,声速增加约0.6米/秒
在雷雨交加的夏天,一声彻雷后,往往是雷声轰 轰不断。这又是什么现象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篇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
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
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
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
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
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
教师接着提示:《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音是以波动的形式传播的,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在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压力变化会通过空气、固体或液体等介质向外传播,从而形成声音波。
声音的发生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
当物体振动时,物体表面的分子会产生周期性的压力变化,这些压力变化通过分子之间相互碰撞传递,并沿着介质的传播方向形成声波。
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只要存在分子之间互相作用的介质,声音就可以传播。
固体中的声音发生在固体中,声音的传播是通过固体中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的。
当固体受到外界振动刺激时,其分子/原子会开始振动并传递能量,从而形成声音波。
液体中的声音发生液体中的声音的传播方式类似于固体中的声音传播。
液体中的分子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并能传导能量。
当液体受到外界振动时,其分子开始振动并将能量传递到周围分子,形成声波。
气体中的声音发生在气体中,声音的传播是通过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完成的。
当气体受到外界振动时,气体分子会开始振动并形成压缩区和稀薄区。
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通过气体中的分子相互碰撞传递,并以波动的形式传播。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是指声波从声源向周围空间传播的过程。
声波会以无线电波、电磁波等方式传递。
无论是在固体、液体还是气体中,声波都能以类似的方式传播。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在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较大。
由于固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紧密,声波能够更快地传播。
固体中的声音可以通过物体表面的振动、物体内部的传导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等方式传播。
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与固体类似,液体中的声音传播速度较大。
液体中的声波可以通过液体中的分子振动、液体中的传导以及液体表面的反射等方式传播。
此外,在液体中的声音传播还会受到液体本身的特性和形状的影响。
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在气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较慢。
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对较弱,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较大。
气体中的声波可以通过气体中的分子振动、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和气体表面的反射等方式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优秀8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牛牛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8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声现象第一节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
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共19张PPT)
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 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紧贴 在另一张桌面上倾听,能听到敲击声 吗?
将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重复以 上实验,这时能听到敲击声吗?
结论: 固体能传播声音
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你能设计 一个实验来验证吗?
★将两块铁块放在水槽的水中互相撞击, 你能听到撞击声吗?
★把手机放在塑料袋中,用绳子扎紧放 在水中,用另一只手机呼叫能听到声音 吗?
2、在一根充满水的长铁管的一端用榔头敲 击一下.在另一端能够听到几次声音( C)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振__动__,人是靠_声__带__振__动
发声的。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 空传气播
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介__质_。 2、在敲响大古钟时,同学们发现,停止撞击大钟,
25
346
铝 25
5000
30
349
铁 25
5200
空气中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5200米
346米 空气
1500米 水 钢材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25 ℃ ) 中每秒传播的距离。
印第安人在狩猎时,他们伏在 地面上,通过聆听声音来预测即 将来到的牛群,他们这么做的原 因是什么?
1、铁路巡道工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倾听,可 以及早发现从远处驶来的火车,这是因为声 音在__固__体___中比在___空__气_中传播得快。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称为声音的介质。
1、常言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
耳。
空气
其雨中的声风带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______、
___和_____空物气体振动产生的声音。这些声音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不发生时有什么不同
二、发生体在振动
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 都在振动;振动停止, 发生也停止。
振动物体通过什么把振动 传给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 的呢?
三、声音靠介质传播
介质: 声音能够靠任何气体、液体、
固体物质作土电话”表明(
)。
4、上课时学生听到老师讲课的
主要过程是:老师的声带
( ),在空气中产生( )
再使学生耳膜( )。
5、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 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 也听不到讲话的声音,这是 由于( )不能传声。 6、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 传播速度是( )m/s,合 ( )km/h.
7、回声是指在声音传播过程中 ( )在传入耳朵的声音,回声 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人耳 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
8、在峡谷中呼喊后会听到回声, 假如从呼喊到听到回声用了3s, 则反射声音的高山离你( )m。
V固> V液> V气
练习题: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 ),( )停止,发声也 停止,人说话唱歌靠的是( ) 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靠( ),一切 ( )( )( )物质作媒介都 能传播声音,
通常人耳能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可 通过( )传入耳引起耳膜的 ( )。
3、用两个小纸盒一根铜线做成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的较快,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七、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
2、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
活动⑴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声的原因。(学生也可用教师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动⑵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
板书:发声体都在振动
问题:船测水深
6、媒体展示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对其中原因的思考作为课后作业。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习,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深入研究:敲响的鼓,用手按住。(现象,结论)
4、产生的声音怎样到人耳?
活动⑶学生读教材声音传播部分
活动⑷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作适当解释)
媒体:水波传递振动,空气以声波的形式传递振动
总结:人耳听到的大多数声音多数靠空气传播的
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
活动⑸学生举例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板书)解释介质
问:固、液、气都可以传声有什么不同?
明确: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气体传声最慢
问:如果没有介质声音会不会传播?
实验:真空铃
5、媒体:回声现象
媒体动画:展示声音反射的过程。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
三、学生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初中物理说课稿-《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教案
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