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章节详细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主要涉及第1节《力的概念》和第2节《力的作用效果》。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分类、作用方式、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尤其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钩码、气球等。

2. 学具:橡皮筋、直尺、铅笔、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如推、拉、挤、压等。

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小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7. 小组讨论:讨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2. 力与运动的关系3. 例题解析4.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举例说明力与运动的关系。

(3)计算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已知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物体的运动状态。

答案:(1)见课本。

(2)见课本。

(3)物体受到的两个力分别为F1和F2,夹角为θ。

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这两个力的合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第一节内容。

具体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2. 使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难点:理解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滑板、斜面、弹簧测力计。

学具:笔、纸、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辆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小车为什么能继续运动?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停止运动?2. 例题讲解:(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或大小。

(4)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各种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4. 小组讨论:讨论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减小或利用惯性。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2. 惯性3. 力的作用效果4. 力的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举例说明惯性的概念。

(3)列举三种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2. 答案:(1)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如: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身体会向前倾;抛出的物体在空中继续飞行等。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安全带、运动场上的跑道等。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初中物理《力》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难点】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请学生将手举在空中并尝试前推,再请学生将手压在桌面上并尝试前推,引导学生发现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受到了某种阻碍。

结合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受到了阻碍说明其中一定有力的作用,那么这种力叫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特点,进而引入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问答: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力时手和桌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得到手紧贴着桌面移动,手和桌面之间产生了摩擦的结论。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提出“滑动摩擦力”并明确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自主探究: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显微镜下物块与桌面接触面的微观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显微镜下的接触面与肉眼观察时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总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正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所以当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滑动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小组讨论:请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一: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发现手越用力压桌子,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所以猜测可能与接触面压力有关。

猜想与假设二:滑动摩擦力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产生的,所以可能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设计实验:带领学生回顾测量力的大小需要用到弹簧测力计,明确实验器具,而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提示:教师提示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并且因为是通过二力平衡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所以在拉动物块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匀速。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全章概述和课时安排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全章概述和课时安排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全章概述和课时安排第八章运动和力全章概述和课时安排关于《运动和力》的教学建议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第七章开始学习力学。

教材在这一章安排学习力的一些基本知识。

第八章是《运动和力》。

我认为这一章最终的学习目标应该是,通过本章的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基本知识结构。

初二年的学生初学力学,而且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力学的难点之一,要完成上表的教学内容,采用“由外到内,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由理想情况到实际情况”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外”指的是先建立本章知识的框架。

“粗和浅”是说先进行大标题知识的初步学习。

先研究理想情况,再进一步探讨实际情况。

物体受外力作用,会改变运动状态;物体不受外力和作用,会保持运动状态。

这就是两个大标题知识。

(教材只安排“牛顿第一定律”)这两部分知识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物体受力作用会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要以复习的形式进行教学。

鉴于上一章对这部分知识论述不多,这里应再费些笔墨。

应用一个简单的演示,一辆小车静止在水平桌面。

手对小车施加水平向右推力,小车从静止状态改变为运动状态。

再结合实例,如静止的板车、汽车的起动,可以论证力使物体改变运动速度。

使用典型的现象,运动的排球、羽毛球等受到手或球拍的力作用,证明力改变了运动方向。

由于这节课是定位在“粗和浅”的原则,所以分析时点到为止。

教学过程的第二部分是“牛顿第一定律”。

课本的演示实验是伽利略等人做过的类似实验。

实验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条件及观察内容。

要向学生解释实验要使用同一辆小车,并且每次实验要注意从同一斜面的同个高度滑下的原因。

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思考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渗透研究的方法。

为了把实验过程和推理过程衔接起来,又考虑减少学生对推理过程理解上的困难。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教师应加以解释。

尤其是“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

要使学生明白,它的意思是“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做速度大小与方向都不变的匀速直线运动”。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掌握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

(3)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

(4)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5)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巩固速度的计算方法。

(2)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加深对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特点的理解。

(4)设计小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5)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及影响因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及其计算方法(1)回顾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通过实例分析,巩固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

2. 匀速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1)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介绍曲线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3)利用动画演示,加深对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特点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计算方法,匀速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特点。

2.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介绍匀速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两种运动形式的区别。

3. 课堂讲解: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复习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计算。

4.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力的分类及作用效果,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5. 实验验证:设计小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6. 知识拓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速度的计算方法,完成相关练习题。

3. 思考力的分类及作用效果,家庭成员间的作用力。

4. 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及影响因素,尝试在生活中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讲解速度计算方法和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特点时的理解程度。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标题:力与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和力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和运动相关的问题,并能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等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性质。

2.力的作用及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

2.将力与运动相关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常用到力吗?可以举例说明一下吗?”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力”的概念。

2.理论讲解(20分钟)a.力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并解释力的概念和性质。

-示意图展示力的方向和大小,并强调力的大小用矢量表示。

b.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指导学生了解弹簧秤的使用,并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 讲解力的计算公式F=ma,并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3.实践操作(30分钟)a.实验:利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品的重力,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b.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有关力的计算练习,包括单个力的计算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

4.拓展应用(20分钟)a.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力与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

b.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力的作用过程,并对力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强调力的作用和计算方法,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教学评价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拓展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和探究活动,进行个人表现评价和小组合作评价,旨在评估学生对力与运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理论讲解过程中,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需要加入更多的生动案例和形象图像进行说明。

另外,在拓展应用环节设计活动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让活动更加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教案名称: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造成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或形状变化的原因。

2.能够运用力的公式计算力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的理解。

2.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力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拉力机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力的例子,并讨论力的作用和影响。

2.显示问题: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产生的?二、理论讲解(15分钟)1.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产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作用。

2.力的计算方法:使用力的公式,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常用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公式:F=m×a,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实验一:测量重力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物体的重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物体的质量和对应的重力大小。

2.实验二:使用拉力机测量力的大小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拉力机测量物体受力的大小,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的拉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拉力大小对应的力的大小。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提问: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学生回答问题,并讨论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3.教师总结: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根据力的公式F=m×a,当物体质量一定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正比;当物体质量不变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反比。

五、拓展应用(15分钟)1.应用实例:出示一些力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力的大小。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目,并互相交换答案进行订正。

六、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复述,并概括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方法。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2)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能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3)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1)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3)机械运动和非机械运动。

2.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1)接触力和非接触力;(2)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3)按效果分类: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2)运动和力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运动和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运动和力之间的定量关系;(2)运动和力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运动和力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和力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和力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2. 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3. 制作思维导图或概念图,梳理运动和力的知识点。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的关系2. 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白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2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速度。

3.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提问: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学生是否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八章运动和力第2节二力平衡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八章运动和力第2节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说课稿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出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力》中的第二节《二力平衡》。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之后,对力的平衡进行研究,包括其定义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力平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的平衡状态,它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也为后面学习摩擦力、压强和浮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纽带,在力学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

这部分内容和方法的学习,关系到学生以后会不会进行受力问题的分析。

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用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2.让学生领略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说教学器材钩码、细绳、小卡片、两端带定滑轮的长木板一块、小剪刀、多媒体等。

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通过实验能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符合认识规律,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望,只有准备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五)、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探究过程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不需要太多时间。

其它就是通过列举实例,强调条件分析。

二、说学情(1)学生已有的有关力及运动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2)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探究这种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证。

(3)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

例如:电梯停止在三楼,要使它匀速上升到四楼,所用的拉力必定大于电梯静止时受到的力;当我们推讲桌而推不动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推力小于阻力的原因等。

苏科版 初中物理 第九章 力和运动 教案

苏科版 初中物理 第九章 力和运动 教案

课题:一、二力平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一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通过组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力平衡的物理意义。

【难点】二力平衡的探究及其应用。

【器材】小卡片、细线、滑轮两个、铁架台、钩码一盒、铅笔、橡皮泥、水杯两只、水、盐水、弹簧测力计、密度计。

【课型】新授课、实验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

演示实验:铅笔、小刀、和手指(三力平衡)。

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二力平衡的概念【看图分析】停泊在海面上的航天测量船、匀速上升的潜水艇、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缓缓降落的神州飞船回收舱。

【议一议】(1)这些物体各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呢?(2)他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点拨】师: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作平衡力。

【议一议】以上这些物体的受力情况有什么特征?(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小结归纳】(板书)1.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作二力平衡。

【提示】“平衡”应包括静平衡(静止)和动平衡(匀速直线运动)两方面。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猜一猜】二力平衡需要什么条件呢?请大家大胆的猜想【猜想归纳】教师将学生的各种猜想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进行分析归纲【启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决定力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

第6讲力与运动(1)辅导教案2024-2025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6讲力与运动(1)辅导教案2024-2025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6讲力与运动(1)辅导教案 20242025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在设计这节《力与运动(1)》的物理课程时,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在直观的实验和实践中,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中,感受力的作用,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轮组、阻力板、弹簧秤。

2. 学具:记录表格、笔。

活动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会演示一个实验:将一个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秤施加一个向前的力,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的现象。

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个小车、滑轮组、阻力板和弹簧秤。

2. 学生通过改变施加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的变化,并记录在记录表格中。

3. 学生观察到,当施加的力大于阻力时,小车会向前运动;当施加的力小于阻力时,小车会减速或停止;当施加的力等于阻力时,小车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 引入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四、应用与拓展(5分钟)1. 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如:为什么踢出去的足球会慢慢停下来?2.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深化对力的作用和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活动重难点:重点: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对力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但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时,部分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思考。

初中物理说课稿+《力和运动》-物理说课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力和运动》-物理说课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力和运动》-物理说课稿正文第一篇:初中物理说课稿+《力和运动》-物理说课稿我说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第一册,第十二章“力和运动”中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理念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

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章节详细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章节详细教案

2、过程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如果一开始讲授时就注意加以区别,就不在于造成学生在思维上的混淆不清了。
第七章 运动和力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弹力,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2)理解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3)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4)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5)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本章在前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内容包括:力的示意图,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摩擦力。其中二力平衡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三、知识梳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六五团中学新课标下大单元设计模板
说明栏目中简要说明目标对应的主要素养。

目标尽可能可测,关联核心素养或学业质重水平。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对牛顿第--定律和二力平衡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四、单元教学整体构思框架图
(图示学科核心素养、单元学习目标、核心问题串、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任务以及课时数的对应关系。

)。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1.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 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2.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 小摩擦的方法。 对应课标 1. 通过实验,确认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 2. 会利用二力平衡的只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能根据生活经验认识摩擦力。 4.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的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
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滑下。让学生观察到: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 不会立即停下来,感知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是不对的。 教师让学生结合以下问题学习教材,探究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并 设计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 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假设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呢?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实 验方案,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 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 实验来验证。 教师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 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 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 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
1.阻力对运动物体有什么影响 ? 专题一问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题设计
3. 什么叫惯性?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运动与力》说课稿

《运动与力》说课稿

《运动与力》说课稿第一篇:《运动与力》说课稿《运动与力》——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这里谈谈我对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指导交流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第八章——《运动和力》在整个初中物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家知道,约400年前,牛顿的三大定律的横空出世,奠定了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而这400年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突飞猛进的知识爆炸时期,可见牛顿三大定律在物理学乃至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将所有力学看做一座高塔,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高塔的奠基石。

而在牛顿三大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见,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

因此,本章由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引领学生走进运动和力的世界,在这里,学生是否领会牛顿第一定律,更是能影响到学生对整个力学课程的理解与学习。

这里,我们先来看看第八章——《运动和力》的前后联系:在学习第八章之前,学生对于运动和力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具体体现在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和第七章——《力》。

我们来看看这两章的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总共4个小节。

第七章——《力》总共三个小节。

不难看出,这两个章节,一个是介绍运动的相关知识,一个是介绍力的基本概念和两种常见的力。

接着,学生的学习进入了第八章——《运动和力》。

在这一章节中,总共3个小节,它们分别是: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

容易看出,这一章节中,学习内容包括一个定律,一种分析方法,以及另一种常见形式的力。

而在学习了第八章——《运动和力》之后,学生将进入到第一个处理实际问题的章节,也就是第九章——《压强》。

这里,我们也来看看第九章的具体情况:第九章分为4个小节,在这一个章节中,都是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将力学落在了处理实际问题的层面上。

第八章正是在这样基础上开始的。

其中,牛顿第一定律更像是一座桥梁将力学与运动学联系起来,也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

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运动中的力与加速度

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运动中的力与加速度

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运动中的力与加速度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运动中的力与加速度一、简介物理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而力与加速度是物理学中基础而重要的概念。

本节课将着重介绍运动中的力与加速度的概念、特性和相关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以及如何计算加速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熟悉重力、摩擦力和弹力等常见力的特性。

3. 掌握力的计算方法,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4.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掌握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5.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动力学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 力的概念和特性的理解与掌握。

2. 掌握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3.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能够解决与加速度相关的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力的概念和特性a. 引入力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

b. 介绍重力、摩擦力和弹力等常见力的特性,引导学生思考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力的计算方法a. 讲解力的计算公式,例如 F=ma。

b. 给出几个简单的力计算例题和计算步骤,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 力的合成与分解a. 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b.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4. 加速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a. 引入加速度的概念,与力的关系进行解释。

b. 介绍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例如 a=F/m。

c. 给出几个加速度计算的例题,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5. 动力学问题的解决a. 提供几个综合性的动力学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b. 引导学生利用力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解答和解题思路。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在热身环节中,可以通过小组活动或游戏等形式,复习力的概念和常见力的特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与示范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和图示等方式,逐步介绍力的概念、特性以及计算方法。

最新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最新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第八章《运动和力》课程标准的要求:1、能通过常见的物理现象了解弹力、重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3、能用示意图描述力的三要素4、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5、知道势能的初步概念全章概述:这一章是力学的开篇,学生在已经有了机械运动和物质属性等知识作为基础,本章学生将学习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进而归纳出力的一般性概念以及测量、描述力的方法,并直接为第九章和第十章及杠杆和其他一些简单机械、机械功的内容学习打下基础。

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理解力的初步概念,认识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这些知识是物理学中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本章的知识跟生活和生产有密切联系,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训练以实验为手段,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注意联系实际把知识讲活,要多举实例,让学生分析。

可以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精神。

课时建议本章共分4节,建议7课时第一节力弹力1课时第二节重力力的示意图1课时第三节摩擦力1课时第四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课时复习和总结1课时检测及评讲2课时在摩擦问题中,要注意静摩擦与滑动摩擦的区别.对于静摩擦,运用力的平衡知识来分析它的大小.对于滑动摩擦,运用压力和粗糙程度这两个因素来分析它的大小。

2.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物体的受力分析是个难点,物体受的力也就是外界对它的作用力。

地面附近的物体,肯定要受到重力(地球的作用),其次再分析与它接触的物体对它所施加的力,如拉力、支持力、摩擦力等.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在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要注意分析现象中的物理过程,抓住其中所体现的物理知识,回答简答题时要答在点子上。

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教案标题: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概念。

2. 掌握速度、加速度、力和质量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解释运动和力的相关现象并应用于实际情境。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 运动和力的计算方法。

3. 运动和力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运动和力的相关现象的解释和应用。

2. 运动和力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者黑板、白板。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学生练习题和作业。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为什么跑步的人会出汗?”或者“为什么骑自行车时需要用力踩脚踏?”。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与运动和力的概念联系起来。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介绍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如速度、加速度、力和质量,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讲解运动和力的计算方法,如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力的计算公式等。

3. 通过实例演示运动和力的应用,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等。

三、实验探究(25分钟)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验证运动和力的相关现象,如通过小车的运动来研究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2.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帮助他们理解运动和力的实际应用。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和作业,让学生巩固运动和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在学生完成练习题和作业后,进行答疑和讲解。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供一些拓展的物理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究更复杂的运动和力现象。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实验或调查。

六、总结反思(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更复杂的实验,如通过斜面实验研究力的分解和合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运动和力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弹力,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2)理解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3)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4)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5)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如果一开始讲授时就注意加以区别,就不在于造成学生在思维上的混淆不清了。

本章在前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

内容包括:力的示意图,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摩擦力。

其中二力平衡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三、知识梳理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不计空气的作用,乒乓球从桌面弹起后,在空中受到重力的作用(不计阻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方向是竖直向下。

2.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与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在接触间产生一个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二、复习内容1、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拉弹簧时,感觉到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理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2、弹簧测力计:A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 、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 、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3、重力:最常见的一种力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4、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3、摩擦力的方向: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摩擦力 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课本P56图12、3-2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比较甲、乙图可得: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比较甲、丙图可得: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

三、教学过程例1(南通市海门卷2006年)分析以下摩擦,属于有害摩擦的是A.写字时,手与笔之间的摩擦B.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C.骑车时,车轮与车轴之间的摩擦D.皮带传动时,皮带与皮带轮之间的摩擦例2 (2006年江苏省南通市)下面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小球在空中下落得越来越快,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B.人用力推车,车未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C.小孩从滑梯上自行下滑,是因为他受到惯性的作用D.书本静止在课桌上,是因为书本的重力与书本对桌面的压力平例3(长沙市2006年)如图所示,某同学用40N的水平力将一个重30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使其处于静止状态,则物体与墙壁间的摩擦力是A、40NB、30NC、10ND、70N例4(临沂市2006年)赵强同学学了物理后,养成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他发现好多药瓶瓶盖的侧面都做有密集的竖条纹,如图所示,其目的是为了A.坚固耐用B.增大粗粒程度,从而增大摩擦,便于旋开和旋紧C.便于运输D.节约材例5(广州市2006年)一木块在外力作用下沿水平木板向右匀速运动(如图11),用示意图表示木块所受的牵引力、摩擦力和重力.例6 (2006年河南省)图9是某小组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1)本实验中产生摩擦力的方法是.(2)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木板上滑动时,每次都要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是因为.(3)比较(b)、(c)两步,你能得出正确结论吗? .原因是.四、堂上练习1.(浙江省舟山市2006年)如图所示.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作直线运动,实验记录如下表。

由此可知,木块与水平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为()A.4. 5牛B.3. 2 牛C.3. 0牛D.2. 1牛2.(2006年江苏省南通市)下列措施中,属于增大摩擦的是A.给笨重的旅行箱装上轮子B.汽车轮胎表面做出凹凸不平的花纹C.气垫船利用气体将船和水分离D.经常给自行车轴加润滑油3.(河北理综)某同学对生活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了分析,你认为不合理的是A.连接玻璃管与胶皮管时,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水起润滑作用B.举重运动员比赛前手上涂抹“镁粉”,目的是减小摩擦C.雨天,机动车应低速行驶,是由于车轮与地面的摩擦较小D.铅笔芯粉末加人到生锈的锁中,起润滑作用4.(深圳市2006年)足球运动员把足球踢向空中,若不计空气阻力,则图1是表示足球在空中飞行的受力图,正确的是(G表示重力,F表示脚对球的作用力)5.(江西省2006年)在物理考试作图时,小亮画错了一个地方,用橡皮轻轻地擦,没有擦干净,然后他稍使点劲就擦干净了,这是通过增大的方法来增大橡皮与纸之间的.6、(山东省)图7中的两位同学正在做抛球游戏,请在图中画出球被抛出后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7、(辽宁省十一市2006年)下列几个实例中属于减小摩擦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用力捏自行车的车闸;②汽车轮胎上的花纹;③汽垫船向下喷出强气流,在船底和水之间形成一层空气垫。

请发挥你的想象,写出一个自然界中如果不存在摩擦的情景:_______。

五、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基础练习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力的单位是N。

2、踢球时,球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脚,这时脚也受到球的作用力。

3、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状态或匀速直运动状态状态。

叫做牛顿第一定律,它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进一步的推理基础上,通而概括出来的。

二、复习内容1、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有关。

(7)力的表示法:⑴力的图示:A、定义: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

B:具体做法: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的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在图中附有标度。

⑵力的示意图:不需要严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叫力的示意图。

2、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三、复习过程例1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的推力B、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一定不会发生力的作用C、用手捏一个易拉罐,易拉罐变瘪了,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D、排球运动员扣球使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2 如图9所示,将一重4N的足球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出足球受到的重力。

例3(北京市朝阳区2006年)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两个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能产生力的作用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例4(2006年湖北省宜昌市)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如果探测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B.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C.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D.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四、堂上练习1、在墙上挂像框时,可自制一个重锤来检查像框是否挂正,如图书馆14所示,这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___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