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鼎立》教学实录
作者:高翠先
来源:《内蒙古教育·基础教育综合版》2011年第03期
我在进行《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中,期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快乐中感知历史,体验历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识记要求: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2)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通过对曹操胜于官渡败于赤壁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区别文艺与史实: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学生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辨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景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统一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曹操和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曹操统一北方是历史的进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被后人敬仰。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体会音乐中三国争霸的气势。

提问:《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人物以及和三国有关系的成语、歇后语,同学们知道多少?
生: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割须代首,蒋干中计,舌战群儒,煮酒论英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夏侯惇拨箭啖睛等。

师:三国故事家喻户晓,三国人物声名显赫。

今天,我们一起踏着历史的足迹,走进三国。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三国是哪三国你知道吗?
二、过渡讲解、展开教学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终于引发农民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从此,统一的局面被打破,国家陷入分裂。

许多军事集团混战的结果怎样?出现了哪些分立的政权?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这种战乱局面?谁起到了重要作用呢?
(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出示三国形势图。

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

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
(生答:袁绍、曹操)
4.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回答:
(1)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结果怎样?起了什么作用?
(200年。

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
(2)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感想?
①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广招人才,善于用人。

采纳许攸的计策,所以能够以少胜多。

②经济上,实行屯田,解决军粮问题,还使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③袁绍骄傲轻敌,留不住人才,所以才会败于他人。

我们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注意提高自身素质,将来才能取得成功。

5.过渡讲解: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南北。

6.刘备三顾茅庐,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

208年,曹操率领20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

孙权、刘备组成5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多媒体播放《火烧赤壁》。

(1)赤壁之战发生于哪一年?结果怎样?起了什么作用?
(208年。

南方的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打败了兵力占优的曹操。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曹操败于赤壁之战是天意吗?那天刮东风有利于周瑜实施火攻,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总结:所谓曹操的失败是天意之说,属于迷信意识。

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他骄傲轻敌,麻痹大意。

加上他的军队来自北方,不习水战,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传染病,严重地削弱了战斗力。

因而,曹操是必然要失败的。

那天刮东风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偶然的;二是诸葛亮、周瑜懂得气象预测,选择了刮东风的那一天去进攻曹操。

总之,曹操的失败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必然性因素。

过渡讲解:赤壁之战后,曹操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

孙权和刘备的力量则壮大起来,逐渐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7.(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三国是哪三国?指导阅读教材三国鼎立的形成课文及《三国鼎立形势图》,思考回答:
1. 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定都在哪里?建立者分别是谁?各是哪一年建立的?
8.巩固练习:
(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

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

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9.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

魏蜀吴三国的统治者都想完成统一大业,因此他们都注意发展经济,表现在哪些地方?
魏:兴修水利
蜀:丝织业兴旺
吴:造船业发达
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这个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

孙权的这个行为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10.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为什么?
〖判断历史进步与否的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统一安定、民族的繁荣发展等等〗
所以,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

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一)评价历史人物
曹操诸葛亮
评价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历史使人智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骄兵必败。

③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就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欣赏历史剧《新三国演义》,寻觅历史足迹,弘扬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1.能够按照新课标的理念来组织教学,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既传授了历史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并注重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能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动是思维的活跃,并非是热热闹闹的一节课才算是动)。

问题由老师提出,然后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之下,学生自然地主动地说出答案,而不是老师自问自答,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展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巧妙地把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融为一体,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使课堂气氛活跃,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历史教材留给师生更多的发挥余地,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理念,有助于真正实现历史课的有效教学。

4.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法,课堂形式灵活多样。

5.注意知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区分历史史实与影视剧,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6.不足之处。

(1)部分教学设计内容偏深。

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可以简化一些,介绍他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是正面人物这一点即可。

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

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课上得有深度,但是对于初一学生要求有些过高。

(2)有些问题讨论不充分。

其中两次战争对曹操一成一败的原因分析过于粗糙,应当加以更详细的探讨;两次战争最好列表进行比较,以便学生清晰的认识与掌握。

总之,要改变中学历史课满堂灌、遭人厌的局面,除对教材的编写进行改革外,最主要的还是要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探索形成富有个性特点的新型有效教学方法,使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光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