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4七年级上册导学案22份-历史册第18课三国鼎立55
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A 袁绍 B 诸葛亮 C 孙权 D 曹操
4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是 ( )
A 长平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巨鹿之战
5、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请问,在三国时期,这一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
A 东汉 B 魏C 蜀 D 吴
6、下列哪一次战役体现了曹操统一全国的愿望 ( )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长平之战 D 巨鹿之战
7、曹操在《龟虽寿》一诗中写道“的壮志是( )
A 消灭袁绍的实力 B 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 南下统一全国 D 废掉汉献帝
成的。
5、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共同结
果是什么?并分析导致这一共同
结果的原因。
学习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结果;熟记三国形成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知道三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2、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条件。分析赤壁之战中曹败、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
3、学习周瑜、诸葛亮灵活机动的作战策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学科
历史
设计教师
教授内容
第18课 三国鼎立
时间预设
1课时
问题预设:
1比较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实力,分析战争中曹胜袁败的因。
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称赞的是谁?说出一个有关他的
成语。
3、分析赤壁之战中曹败、孙刘联
军取胜的原因。
4、读教材105页图,填出魏蜀吴的地理位置,总结三国是怎样形
D 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10、、材料题:
观察下图
归纳生成
一、官渡之战
七年级历史上第18课 三国鼎立 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学教案
课题
18、三国鼎立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教材105页);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
4、三国初期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是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②重视农耕③奖励农耕④重视海外贸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
5、三国建立的顺序是()
A、蜀吴魏B、吴蜀魏C、魏蜀吴D、魏吴蜀
6、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与曹操有关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任务二:官渡之战中曹操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任务三: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任务四: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整理
熟读记忆
反
馈
练
习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A、袁绍B、曹操C、刘备D、孙权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巨鹿之战D、淝谁之战
A、①④B、③④C、⑤⑥D、④⑥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阅读材料回答:
①此诗的作者是谁?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上册18课
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巨鹿之战D、淝谁之战
2、三国建立的顺序是()
A、蜀吴魏B、吴蜀魏C、魏蜀吴D、魏吴蜀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阅读材料回答:
①此诗的作者是谁?
②他的“壮心”是什么?
③此人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作为?
任务一:归纳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有哪些?
任务二:官渡之战中曹操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任务三: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任务四: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总结归纳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孙权、刘备各据一方,赤壁之战后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魏蜀吴三国。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④我们今天应如何评价此人?
课堂作业
课堂练习册选择题,9、10、11题,中考题
学习重点
官渡之战、赤立局面的形成
学法指导
情境法、史料阅读法、探究法、要点提炼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
教
学
过
程
自学导航
检查预习:秦汉时期在宗教、思想、史学、艺术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
展学示标
自主学习:全班分三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三部分)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知识点:
名称
时间
地点
双方
经过
结果
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18课)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
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
A.台湾B.海南岛C西藏D.广州
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C.赤壁之战结束后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第三子目:三国鼎立的形成
1、生自读课文及插图,掌握三国建立的事件、人物、都城。
2、师指导学生完成《历史地图册》的填图:《三国鼎立形势图》;
3、生自学最后一段了解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三、达标检测
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A.211年B.222年C.220年D.263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升)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官渡之战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3、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赤壁之战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师补充赤壁之战的重要作用: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3、师引导讨论解决“动脑筋”二、三。
相关三国的成语故事很多,能够在“三顾茅庐”基础上再找一些。
4、思考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就失败了?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8----22课)
课题
第18课三国鼎立
课型
新课
学习时间
莫旗历史备课组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
【2020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
教学资料范本【2020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
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
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
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
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
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人教版历史社会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2、我的问题:(把问题写出来,请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回答,以帮助自己解惑)
四、达标测试:(请同学们认真做下面的问题,以检测本课的学习是否取得了成功)
1、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三顾茅庐D七擒孟获
2、三国时,第一个称皇帝的是:()
A曹操B曹丕C刘备D孙权
3、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播放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问:历史上最早进入三国的时间是()
A220年B221年C222年D229年
4、分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请回答:①曹操生活在什么时期?
②你认为他的“壮心”是指什么?他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③说出有他参加的两次著名战役(名称、时间)
④结合材料,你认为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导学案
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导学案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A、袁绍
B、曹操
C、刘备
D、孙权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谁之战
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4.三国初期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是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 ②重视农耕 ③奖励农耕 ④重视海外贸易(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③④
5下列图示表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其中大致准确的是( )
二、读图回答问题(中考链接)
请回答:
1、上图所示是何人?与他相关的战役有什么?
2、此人在这两场战役中一胜一负,请分析胜负的原因?
在此我们得到怎样的历史教训?
魏
蜀
蜀 蜀
吴
吴
吴
魏 魏
魏 A B C D。
七上历史 导学案 第18课 三国鼎立
课题:第18课三国鼎立课型:新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情感目标: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四、知识整合1.一种局面:三国鼎立2.两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3.三分天下:魏蜀吴4.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5.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五、巩固练习【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预习案】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找出下列两个故事,自己熟悉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看谁的故事讲得最精彩。
1.官渡之战温馨提示: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影响2.赤壁之战3.熟悉三国鼎立形成过程自己独立完成下列表格,小组内互相交流,看谁做得最好。
国家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魏蜀吴【合作探究案】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1.读一读,想一想材料一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材料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
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
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
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1.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3.请你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在班级内交流。
【当堂达标案】1.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战役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战役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3.成语典故“火烧连营”“草船借箭”都出自哪一战役A.赤壁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D.巨鹿战役4.下列人物不是三国时期的是A.刘备B.诸葛亮C.孙权D.曹操5.公元207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献帝D.统一北方6、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了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课后反思】教学本课不足之处:1、讲授“三国鼎立”时,虽然对“鼎立”的含义做了解释,但没有突出强调。
最新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人教版七上)
第18课三国鼎立【课程导入】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曹操刘备孙权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赤壁古战场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知识网络】【学习探索】1.不少同学通过各种文学、影视作品对三国历史有了一些了解,可在全班或学习小组内组织一次三国成语或三国故事赛讲会。
2.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但在戏剧舞台上,曹操一般以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
请组织大家讨论一下曹操这个人物,从中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
曹操的画像曹操的京剧脸谱3.用区位图示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形势。
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入三国名称、建立时间、开国君主以及都城。
4.通过下列表格,你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牧野之战2.祖国大陆到达夷洲的第一支船队是( )A.吴国船队B.魏国船队C.蜀国船队D.东汉船队二、填空题220年,_______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_______,东汉结束;_______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_______,史称蜀;222年,孙权称_______,国号吴,后定都_______。
三、连线题(把下列有隶属关系的三组人物用线连起来)曹操诸葛亮刘备周瑜孙权许攸四、简答题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五、阅读识图题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人教版七上《第18课三国鼎立》word教案
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第18课三国鼎立[教材版本]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
[课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教学目标]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情分析]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通俗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 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已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设计理念]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情景想像、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材分析]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民族融合。
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
【初中历史】2019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精品导学案:第18课 三国鼎立-可打印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历史】2019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精品导学案:第18课三国鼎立-可打印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合作探究:一、官渡之战1.背景(1)东汉末年,混乱,军阀混战。
(2)曹操占据带,实力不断增强;袁绍盘踞一带,势力很大。
2.概况(1)时间:年。
(2)地点:。
(3)双方:拥有十万大军的和只有三四万人的(4)结果:以少胜多,大败。
3.影响:战后,曹操灭掉了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
二、赤壁之战1.背景(1)曹操想要统一。
(2) 依附于割据势力,请辅佐他。
(3) 割据江东,统治比较稳固。
2.概况(1)时间:年。
(2)地点:。
(3)双方:拥有二十多万大军的和拥有五万人的。
(4)结果:指挥孙刘联军用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3.影响(1) 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2)孙权在的势力得到巩固。
(3)刘备占领、的大部分地区和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的形成(1)魏①时间:年。
②人物:。
③都城:。
(2)蜀①时间:年。
②人物:。
③都城:。
(3)吴①时间:年称王;年称帝。
②人物:。
③都城:。
2.三国时期的经济(1) 修建许多水利工程,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蜀国的兴旺,行销三国。
(3)吴国的发达,其船队曾到达,加强了和的联系。
课堂检测:.1、东汉末年,在黄河流域展开激烈争夺的两股割据势力是()A.曹操和刘备B.袁绍和曹操C.孙权和刘备D.孙权和曹操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3、著名的典故“三顾茅庐”出自于东汉末年。
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A.曹操B.刘备C.孙权 D.诸葛亮4、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于()A.公元220年B.公元221年C.公元222年D.公元229年5、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下列三国鼎立知识表:图中的A、B、C表示三国的国名,a、b、c表示三国的都城,请在下列表格中正确的位置填出三国的国名、都城和建立者。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山东省郯城县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郯城县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郯城县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三国鼎立课题第18课三国鼎立课型新教学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曹操、诸葛亮、刘备曹操。
2、(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
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3、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4、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第18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3、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后,曹操消灭了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08年,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
孙刘组成联军,在一带和曹军对峙。
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逃回北方。
2、年,曹操的儿子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定都,东汉结束;年,刘备在称帝,国号,史称;年,孙权称王,国号,后定都。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
3、思考:“动脑筋”一(第103页)、二(第104页)、三(第105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官渡之战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结合图,师讲解主要内容:补充官渡之战的重要性:3、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赤壁之战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师补充赤壁之战的重要作用: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3、师引导讨论解决“动脑筋”二、三。
有关三国的成语故事很多,可以在“三顾茅庐”基础上再找一些。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占据某某一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
盘踞在某某一带的袁绍,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
2.时间:200年。
3.经过:袁绍率十万大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操采纳谋士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大败袁绍。
4.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1.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X备,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
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2.时间:208年。
3.经过: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经过诸葛亮和周瑜等说服,孙权同意联合抗曹,双方组成五万人的孙X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
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4.影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X备乘机占领某某、某某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某某。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魏:修建许多水利工程,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蜀: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3)吴: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某某地区的联系。
【问题1】有人说,孙X联军能在赤壁大败曹军是天意,因为那时曹军中疾疫流行,那一晚恰好又是东风。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探究:把孙X联军战胜曹军归结为天意,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1)赤壁之战当晚刮起东风,为孙X联军火攻曹军提供了方便,这有很大的偶然性。
(2)但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多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传染病,这就埋下失败的祸根。
因此,曹军的失败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问题2】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历史是在进步吗?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历史是在进步的,其原因如下:(1)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的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启明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简要归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概况,明白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相关内容。
二、通过小组踊跃讨论两大战役概况,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两次战争中曹操一胜一败缘故的分析,提高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熟悉事件本质的能力。
3. 热情投入学习中,体验学习的欢乐。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缘故的分析,熟悉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可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专门是符合实际情形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利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先阅读一遍讲义,试探预习案中的问题,把答案用横线标划在讲义上,注意写上提示语。
2.请在【我的疑问】中写下预习中的困惑,课上与大伙儿一起探讨。
3.预习完成后默写该课的知识树,实在想不起来的能够看讲义,用红色笔补充。
预习案请试探: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背景、时刻、两边、结果?别离产生了什么阻碍?2.简单绘制三国鼎立形势图并简单表达三国时期各国经济进展状况?我的疑问、我的补充——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你明白的出色东西补充下来,预备课堂上与教师同窗探讨分享。
探讨案一、曹操统一北方的缘故和赤壁之战失败的缘故别离是什么?二、“什么缘故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呢?”【网络建构】(请用你喜爱的方式构建本节的知识树,注意重点突出,详略适当)【当堂检测】一、曹操的诗《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老年,壮志不已。
回答:①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报复和雄心壮志,那时他的雄心壮志是什么?②咱们今天应该如何评判这人?二、搜集有关《三国》的相关历史故事并讲给其他人听,比一比,看谁讲的好。
【我的收成和发觉】(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式、和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弯路的反思)【时文阅读】曹操三请诸葛亮人们只听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可在这之前,曹操三请诸葛亮的事,却很少有人知道。
相传,曹操屯兵许州时,派曹洪带十万人马第一次打新野,结果吃了败仗。
他很恼火,挥剑要杀曹洪。
这时,有个叫程煜的谋士出来讲情,说:“新野的败仗不怪曹将军,只恨刘备有个能掐会算的徐庶当军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
一、自学引导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单元概述:本单元开始学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
主要特征:政治上封建国家的分裂,经济上江南经济的开发和民族关系上的民族大融合。
我的
疑问
二、课堂探究
活动一:官渡之战中曹操有三四万人,曹操却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有曹操有二十多万人,但结果却失败。
讨论分析出现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活动二:1.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
包括政权名称、建立者、时间、都城。
2.试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活动三:“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当时涌现了诸多历史人物,你知道的有谁呢与他们有关的有哪些故事?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喜欢?让我们一起来评说历史风云人物。
1.有人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有人说是“英雄”。
依你之见呢?
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是杜甫对谁的描述,你怎样看待这位英雄?
3.根据以上所学,你认为评价一位历史人物的标准有哪些呢?
三、当堂检测
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年 B.222年 C. 220年 D. 263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
B. 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 诸葛亮
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
A.台湾
B.海南岛C西藏 D. 广州
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C.赤壁之战结束后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词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3)材料中的“周郎”指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那一位?
(4)试评“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
(写出两点即可)
(5)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
(6)三国时期,英雄辈出。
你最喜欢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四、学后反思
(试用一种局面、二大战役、三个政权、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概括本课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