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留守学生人际交往困境的原因及特点探讨

合集下载

城乡结合部学校困境学生逆反心理特点及对策

城乡结合部学校困境学生逆反心理特点及对策

城乡结合部学校困境学生逆反心理特点及对策标签:城乡结合部;困境生;心里特点;学校;社会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学校。

城乡结合部学校作为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产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学生及学习困难学生,我们统称之为困境学生,这部分学生身上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逆反心理。

一、城乡结合部学校困境学生逆反心理特点1. 性格叛逆。

由于城乡结合部学校困境学生父母大多进城务工,与困境学生联系较少,很难与子女交流,使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困境学生在长期缺乏监管的状态下,助长了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心理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等叛逆性格。

2. 情感缺失。

城乡结合部学校大部分困境学生因较多原因,内心自卑感很强。

但是由于自我保护意识,他们又常担心别人讥讽和羞辱自己,因此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避免受到别人的侵犯。

久而久之,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别人的亲近有一种抵触情绪,防范意识过强。

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导致孩子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无法建立。

3. 行为偏差。

城乡结合部困境学生一般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监护,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再加上城乡结合部地域特殊,离城市较近,容易接触各种娱乐场所、游乐设施,使很多困境学生深受影响。

在学校不遵守纪律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遇事容易冲动,做出过激的行为。

4. 学习困难。

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困境学生基本上是隔代监管,祖父母一辈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由于没有打好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正确,困境学生一般成绩不理想。

成绩越差他们对学习越失去信心,没有学习兴趣,缺少学习动力,从而陷入恶性循环,自暴自弃。

5. 价值错位。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部分外出务工的家长使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改善,部分父母为了弥补因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的愧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困境学生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

关于农村高中留守学生的人际交往困境的原因和特点探讨

关于农村高中留守学生的人际交往困境的原因和特点探讨

关于农村高中留守学生的人际交往困境的原因和特点探讨一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孩子由父母另一方单独抚养。

孩子在家庭中常常缺失父爱或母爱。

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缺失母爱会使孩子心理缺乏稳定感。

会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见或障碍。

父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缺失父亲教养的孩子,可能有害羞、抑郁、沮丧、孤僻、胆小怕事、多愁善感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二是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学生的多数。

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多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溺爱。

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问题就尽到了责任,而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及心理和精神上的关注却很少。

缺乏父母的监管导致留守学生的行为呈现一种非正常化发展。

他们有大量的时间一起进网吧,上网玩游戏,一起躲在厕所抽烟,甚至模仿电影里面的桥段组建所谓的"帮派""组织",讲所谓的"哥们义气".如学校里面就曾出现过"同心会""战狼帮"之类的组织,还有所谓的"新安帮""佘市帮",一旦学生之间发生小的冲突,牵连的学生近十人,甚至二十几人。

最近几年学校对学生的违纪现象的管理呈现严格化趋势,这一现象才渐渐得以减少和杜绝。

在当今的高考体制下,智育一直是学校的重中之重,这一现象在作为省级重点高中的临澧一中更为明显。

临澧一中作为县唯一的省级重点高中,每年承担巨大的升学压力。

一方面是全县30多万父老乡亲的期望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一方面是生源素质比较差,学校近5000学生的规模几乎占到了临澧县所有高中生的一半以上,导致综合素质偏低的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再者顶尖的学生大多被市级重点高中挖走。

为了保证升学率,学生在校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高考科目的学习上。

这使得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不足,尽管最近几年学校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但是仍然显得不足。

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成因与对策作者:胡曙光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第03期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等,将子女托付给长辈、亲戚等代管,使学校出现了新的学生群体——“留守”学生。

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留守”学生的身心发展尤其是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中央教科所曾做过相关调查,得出“留守”学生所占的比例达到了47.7%,所以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迫在眉睫。

一、存在的现状浙江工业大学的学生曾利用寒、暑假就“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现状做过粗浅的调查,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84.6%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有少数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

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内容及责任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盲区,或是因为代沟太深,难于沟通,或是祖辈过分溺爱,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使这批儿童很难得到较全面、深入细致的教育、帮助和引导。

据调查统计,有69.8%的监护人“很少与孩子谈心”,只有11.3%的留守儿童“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说”。

由于监护人的精力和自身素质的局限,“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问卷调查显示:在教育态度方面,有70.8%的隔代亲人及73.1%的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很少管”,甚至有的认为只要能交代过去就可以了。

由于这些学生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委托监护人难以尽到对孩子的全面教育责任,使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与其它学生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不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有的任性、冷漠、自卑,有的内向、孤独、柔弱无助,有的甚至对父母充满怨恨、逆反心理严重,还有的因缺乏父母的监护而变得胆小,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这些学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农村的儿童数量逐年增加。

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护和关爱,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如学习成绩下降、心理健康受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

农村留守儿童通常由老人或其他家庭成员照看,但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教育机构和师资力量支持。

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他们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导致他们在学业上的发展受阻。

缺乏家庭的照料和关怀也会给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探讨对策,对于保障这些儿童的教育权益,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政府、社会机构和学校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的需求,提出有效的教育改革措施,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

中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这是一个涉及广泛群体的社会问题,关系到农村地区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家庭关爱不足、心理健康问题等一系列困境,而这些问题对其未来的发展会造成长期影响。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所面临的困境,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通过深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和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资源调配的策略和措施,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其学习效果和学业成就。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于改善当前农村教育状况、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可以为完善教育政策和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保障。

2. 正文2.1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可以说是比较严峻的。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留守儿童无人照料,他们往往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农村高中留守学生人际交往困境的原因及特点探讨

农村高中留守学生人际交往困境的原因及特点探讨

农村高中留守学生人际交往困境的原因及特点探讨作者:李金鹏来源:《新课程·中旬》2015年第01期摘要: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在父母教育的缺失、同学的影响、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理念、高中生年龄阶段身心特点及现代通讯工具的催化等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多种特点。

分析其原因及其特点,对于解决他们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高中生;留守学生;人际交往;分析探讨随着农村大规模劳动人口的非正规迁移和流动的加剧,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经攀升到5800万,学龄儿童多达4000万人,这些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双方或单方的监护,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与行为表现。

所以留守学生在社会交往方面出现的问题与不良的社会交往习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并且这一问题也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思考。

笔者出生在临澧县乡下,长在临澧县乡下,对外出务工现象非常了解,25岁到50岁之间的农民绝大部分外出打工,可以用“十室九空”来形容。

这使得临澧一中的留守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高达70%以上,并且多数都是父母双方在外务工。

探讨农村高中留守学生人际交往困境的原因及特点对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父母教育的严重缺失是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一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孩子由父母另一方单独抚养。

孩子在家庭中常常缺失父爱或母爱。

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缺失母爱会使孩子心理缺乏稳定感。

会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见或障碍。

父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缺失父亲教养的孩子,可能有害羞、抑郁、沮丧、孤僻、胆小怕事、多愁善感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二是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学生的多数。

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多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溺爱。

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问题就尽到了责任,而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及心理和精神上的关注却很少。

山区留守学生的问题与对策

山区留守学生的问题与对策

山区留守学生的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而一些山区地区的人口却面临着倒退的现象。

许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留下他们在山区成为留守儿童,其中包括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的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难题,他们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留守学生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留守学生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与父母长时间分离,留守学生经常感到孤独和失落。

他们常常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无法得到及时的心理支持。

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我们需要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调整情绪,增强抵抗力。

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也非常突出。

由于缺乏家庭的亲子教育和监督,留守学生在学习上可能会出现困难。

他们常常缺乏学习动力和自觉性,学习成绩下降。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他们可能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加强与留守学生家庭的沟通,提醒父母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进展,鼓励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大对山区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支持,提升山区教育的质量。

留守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

许多留守学生的生活条件比较困难,他们可能无法得到良好的营养和医疗条件。

这可能导致他们身体虚弱,易患疾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留守学生的身体健康管理,定期进行体检,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营养补给。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留守学生面临的社交问题也值得关注。

在留守的环境中,他们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较少,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与他人相处中遇到困难。

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和活动,鼓励他们参与团队合作,培养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留守学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应加大对山区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学校和社会组织应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关怀和帮助;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他们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在家乡,面临着严重的生活困境和教育障碍。

这些留守儿童经常缺乏家庭关爱,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同时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他们的营养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多种对策,如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站点、加强心理疏导和教育支持、提供营养补贴等。

建议社会各方应当加强关注和支持留守儿童,共同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展望未来,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对策、心理问题、教育问题、营养问题、关注、建议、社会帮助、未来展望1. 引言1.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留在农村家乡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顾的儿童。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加剧,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据统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万,他们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长期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容易感到孤独、焦虑和自卑。

他们缺乏家庭温暖和教育资源,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甚至造成一些不良社会现象。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贫困,营养不良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育。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涉及到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共同努力寻找解决之道,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1.2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涉及到社会、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人口流动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产物,直接影响着农村家庭结构和社会稳定。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和监护,易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甚至犯罪问题,对个人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全构成威胁。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影响其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也给农村教育事业带来挑战。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之我见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之我见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之我见【摘要】农村中学留守学生面临着诸多困境,他们因为父母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与家人团聚,生活在相对孤独的环境中。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

社会对留守学生的关注日益增加,许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开展关爱活动,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家庭对留守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父母的缺席可能导致留守学生产生情感上的空虚。

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适应学校生活和面对挑战。

为了提高留守学生的生活质量,我们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关爱和扶持,同时建立健全的留守学生管理机制,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加温暖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留守学生, 农村中学, 现状, 问题严重性, 原因, 挑战, 社会关注, 帮助, 家庭影响, 学校支持, 关爱, 扶持, 生活质量, 管理机制.1. 引言1.1 留守学生的现状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是指那些因为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在农村中学宿舍或亲戚家中独自生活的学生。

他们通常在学期间只能见到父母一两次,甚至有些孩子长达数年未见父母。

这种留守状态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很多问题和困扰。

留守学生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导致他们在心理上往往感到孤独和失落。

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和引导,容易形成叛逆心理或者自卑感,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照顾,留守学生的生活起居也可能不规律,饮食不健康,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由于长期独自生活,留守学生普遍缺乏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经验,容易感到孤立和排斥。

在学校中,他们可能由于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不畅,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或者有心理障碍问题。

留守学生的现状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2 留守学生问题的严重性1. 学业成绩较差:由于缺乏家庭监督和指导,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常常较差。

缺乏家庭支持和关爱,他们容易产生学习上的消极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辍学。

探析农村留守学生面临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探析农村留守学生面临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管理论坛幸福生活指南232幸福生活指南探析农村留守学生面临的困境及解决策略肖玉芝云浮市云安区石城镇石城中学 广东 云浮 527300摘 要:近年来,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

越来越多的孩子缺失了来自父母的精神关爱,成为“精神孤儿”,长期的精神孤独使他们缺乏对社会的适应性,影响了他们的成长。

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等层面寻找策略,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困境;解决策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学生成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留守学生的心态堪忧;留守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缺乏亲情关爱导致的生活、社会等问题。

一、农村留守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据统计,80%的留守学生是老人监护或亲友监护,年事已高的老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部分留守学生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缺乏感恩、怜悯之心,厌学、逃学思想严重,随时有可能辍学。

1.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缺乏亲情关怀。

留守学生所在的年龄阶段,他们大多处在性格、品行形成和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对社会的认知和个性方面不是很完善。

他们需要正确引导,因而父母的关爱极其重要。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留守学生一年只能和父母相见几面,有的一年都见不了一面,他们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无法享受亲情的温暖,久而久之,容易出现成长的烦恼,甚至和一些不良青年混在一起,走向违法犯罪道路,或者成为不法分子的牺牲品。

2.学习、安全面临的困境令人深思。

(1)厌学、逃学甚至辍学。

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父母在学习上的帮助和辅导,遇到学习方面的困惑难以解决,由于自卑,他们很少向老师请教,时间长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如果父母、老师再一味地埋怨孩子不努力,会让其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为数不少的孩子不愿上学。

(2)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农村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监管和正确引导,有的迷恋网吧,有的轻信他人,有的行为失当等,因而他们极易成为受害者;他们也极易误入歧途。

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模式共性分析

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模式共性分析

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模式共性分析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现状也发生了各种变化。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向城市,为谋求更好的生活而离家奔波,这也使得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中,交给老人照顾。

随着这种现象的逐渐加剧,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独立群体—留守学生。

据调查发现,很多留守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的他们,身心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

而本文主要针对华中师大息县附中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访问来探寻农村高中留守学生的生活表现和学习表现,并探寻家长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心理特点;行为模式共性当大量的农村闲置劳动力开始走向城市奔波劳碌,他们的子女则不得不被迫留在农村由老一辈监护看管。

随着该种现象的逐渐加剧,留守学生的社会群体彻底形成。

留守学生们因长期与父母分离,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照顾,以至于他们总会在日常生活或学习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并难以寻求解决方法,这种情况极大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经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若在这一特殊时期,我们不能对其给予足够关心,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那么他未来的成长和发展的道路就会受到影响。

一、留守学生现状笔者所在地区处于较为偏远的落后区域,而这附近的学校和地区留守学生较多,经过几年的调查后,发现留守儿童的数量占学校学生数量的70%以上。

除此之外,笔者也对留守学生的生活现状和教育监护情况进行了基本了解,大概总结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隔代监护。

学生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看护下成长;第二,亲友监护。

学生在亲戚或邻居家暂住,由亲戚或邻居代为监护;第三,自我监护。

高中学生本身在自己的家庭中属于年龄较大的孩子,所以其不但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年纪较小的弟弟妹妹,家中并无老人和亲戚看管,所以也没有接受家庭教育的机会。

身处前两种情况中的留守学生,监护人将保证学生安全放在监护工作的首位,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再进行对学生物质上的关注,至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需求等,监护人则没有太多的精力关注,基本上都处于放任其自由发展的状态,这也不能算得上对学生开展了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人际交往水平的干预

农村留守儿童人际交往水平的干预
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 ,包括留守儿童本人、家长、教 师和社会工作者等,以便他们了 解留守儿童的交往状况并采取相
应措施。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家庭层面的干预策略
1 2 3
加强亲子沟通
家长应尽量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在人际交往 方面的困难和需求,给予支持和指导。
培养孩子独立性
家长应适度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任务,培 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助于他们在人际交 往中更加自信。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营造一 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 支持。
对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
减少社会问题
通过干预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问 题,可以减少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 如青少年犯罪等。
培养社会责任感
通过人际交往干预,留守儿童能够更 好地理解社会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做 出贡献。
促进社会公平
提升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水平可以为 他们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社会 的公平发展。
人际关系紧张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支持, 留守儿童容易受到同龄人的排 挤和欺负,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
心理问题增多
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 问题,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 心理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
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问题的成因
家庭因素
学校因素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法给予 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指导,导致孩子缺乏安 全感,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生活的儿童。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通过语言、文 字、表情、动作等手段与他人进
行沟通、交流、互动的过程。
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面临诸 多挑战,如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
导、缺乏社交经验和技能等。

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现象

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现象

01 Chapter现象描述030201理论意义为政府、学校、家庭等提供针对性的建议,促进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改善他们的成长环境。

实践意义社会意义02 Chapterlogo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现象的表现•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现象是指在小学生群体中,由于家庭、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恐惧、自卑、回避等不良心理和行为表现。

下面将从表现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03 Chapter教育方式不当部分留守儿童家长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者放任,都可能导致孩子不自信,害怕与人交往。

家庭结构不完整很多留守儿童家庭只有一个或没有父母在家,缺乏亲子互动和家庭温暖,容易造成孩子性格孤僻。

家庭经济困难一些贫困家庭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交条件,如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也可能导致孩子人际交往的机会减少,产生社交恐惧。

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校园欺凌现象评价标准单一教育资源不足1社会环境因素23乡村地区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可能影响乡村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城乡差距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较高,部分舆论可能给留守儿童贴上标签,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社会舆论压力部分留守儿童沉迷于网络世界,缺乏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实践,容易导致人际交往恐惧。

网络不良影响04 Chapter家庭层面的建议增强家庭教育意识01激发孩子自信心02增进亲子沟通03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关注留守学生学校层面的措施加强社会关爱社会层面的支持完善相关政策拓展社交圈子05 Chapter研究结论留守状态影响交往能力教育资源不足心理问题突出个性化教育方案针对每个留守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和心理辅导计划,帮助他们克服人际交往恐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对未来的展望与建议完善教育资源为了改善乡村留守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交往培训。

农村学前教育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学前教育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学前教育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摘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和政府着重关注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留守儿童人际交往的障碍。

人际交流在儿童的童年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留守儿童在最应活泼好动,爱交朋友的年纪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实在令人惋惜。

因此,深入剖析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并研究解决对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到的事。

本文将就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年龄段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形成原因进行探讨,针对其成因提出对策,以期为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前教育;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障碍;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为父母长时间外出打工而被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等长辈来抚养的年龄不满18周岁的儿童。

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5800万人,79.8%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来抚养。

其中留守儿童年龄分布最集中的年龄段是6~14岁,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6岁以下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在还没有对世界形成正确认识的时候父母就离开了他们身边,更容易因为留守形成心理问题。

一、农村学前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一)与父母接触时间少,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父母的陪伴是导致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的主要成因。

学前教育时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需要父母去引导孩子如何去和别人沟通,如何交朋友,交给他们形成好习惯和懂礼貌,但由于父母的外出打工,孩子的身边就缺少了能给予这样的陪伴的人。

有人提出可以让留守儿童的照看人做到尽职尽责,多给孩子陪伴,但事实却是,无论谁细致入微的照顾其实都比不上父母的陪伴,更何况又有多少留守儿童的照看人能做到平心而论,将留守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呢。

同时,大部分照顾留守儿童的都是家里的长辈,受农村地区封建思想影响较大,这类照看人对孩子的管理大多都比较严格且古板,难以与孩子产生心灵上的沟通,因此孩子成长的问题难以被发掘,便会越积越深,最终导致了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

留守生社交困难原因分析

留守生社交困难原因分析

留守生社交困难原因分析随着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留守生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时间独自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儿童。

他们与父母的分离导致了许多社交困难,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本文将分析留守生社交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导致留守生社交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或长时间外出,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关爱和陪伴。

这种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性让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和无助,难以建立起与其他孩子或成人的信任和互动。

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性还会影响留守生的情绪和性格发展,使他们更加内向和缺乏自信。

第二,学校环境的因素也是导致留守生社交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留守儿童经常缺乏监护人的照顾和指导,他们常常在学校中感到无助和不被理解。

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留守儿童可能出现沉默、腼腆、不善言辞等问题,难以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友谊。

此外,一些学校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支持也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第三,社会因素也对留守生社交困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认知和关注度相对较低,缺乏对他们的支持和关心。

与此同时,一些留守儿童生活在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与城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和差异,这使得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界的交流和社交活动。

为了帮助留守生克服社交困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首先,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陪伴,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鼓励他们参与一些团队活动,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与他人的交往能力。

其次,学校应提供更加人性化和全面的教育服务。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留守生关爱机制,提供专门的教育课程和辅导,帮助留守生提高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社交活动,鼓励留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此外,社会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支持。

政府、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农村小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农村小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农村小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在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中,人际交往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挑战。

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家庭环境、学校条件和社会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对策,包括提供相关培训、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和加强家校合作。

首先,农村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家庭环境。

许多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氛围。

这导致孩子们在家庭中缺乏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缺乏应对各种社交场合的能力。

此外,一些家庭重男轻女的传统也会对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提供家庭教育培训,帮助家长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教授他们一些促进孩子良好人际交往的技巧。

其次,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社区活动,增加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

最后,提供经济支持,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其次,学校条件也是导致农村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一个原因。

一些农村学校设备简陋,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

这限制了学生们的社交活动和自我表达能力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和社交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团组织和团队活动。

其次,改善学校设施,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例如图书馆和多功能教室,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

最后,社会影响也对农村小学生人际交往造成了影响。

农村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观念往往更加保守,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和表达能力形成限制。

此外,一些孩子可能因为家庭的经济困难等原因而缺乏自信心,导致他们与同学难以建立良好的关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开展对家长和社会的宣传教育,改变他们对孩子人际交往的观念和期望。

鼓励他们支持孩子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并尊重孩子的个性和表达方式。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培训和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以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目前农村“留守学生”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农村“留守学生”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农村“留守学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湖北省丹江口市丹赵路中学随着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务经济的逐步盛兴,有力地促进了“三农”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

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故土进城务工,导致许多农村儿童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一个独特的农村留守学生群体。

部分留守学生因种种原因而存在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问题,给其自身成长,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带来不同程度地影响。

怎么才能更好地让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成了目前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

据不完全统计,仅我校留守学生就有三百多人,占学生总数33 %左右。

从调查了解的数据看,留守学生中单亲打工的有153人,双亲在外打工的有177人。

双亲外出务工留守学生中,由祖辈监护的263人,占双亲在外打工总人数的94.9%,由亲友监护的14人,占相应总人数的5.1%,从学习成绩上看,优秀的占21.14%,较好的占33.82%,中等偏下的占45.04%;从行为习惯上看,优秀的占24.53%,较好的25.92%,一般的占29.81%,差的占19.74%;多数留守学生希望父母在身边,但也有部分对父母在不在身边持无所谓态度。

由于留守学生长期不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留守学生在教育、生活、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欠缺。

留守学生大多数与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孩子要啥给啥,精神上关注的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得当、不及时。

由于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

且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挣的钱,用于补偿孩子和老人,致使好多留守学生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物质生活优越感较强,加之长辈长期存在“溺爱”孩子的做法,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2、留守学生的情感得不到满足。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与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与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与教育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口逐渐增多,由于农村劳动力缺失,而导致农村主要劳动人口减少,留守儿童人数增多。

与长久留守而对儿童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其中,农村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就是其中之一。

因此,若无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在未来就会对我国国民素质及劳动力人口带来影响。

而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新农村的过程中,则也依旧无法绕开的这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障碍;教育对策1.人际交往障碍的概述人教交往障碍所指的就是,影响到正常人与人交往的及保持良好关系的各种因素。

由于人类是群居动物,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走得比较近的,而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一个人而独立生活,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人的存在对另外一个人的影响是持续的,因此,人是无法离开人群而独立存在这个世界的。

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各种因素及利益上的驱使,而走得越来越近,彼此的合作也进一步加深。

2.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障碍的基本症状2.1畏惧心理而引起沟通不畅由于对外界事物比较恐惧,而由此引起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障碍出现。

一旦存在有这种现象的时候,那么常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会感到无比紧张,例如:孩子在很多人在场的情况下,会出现退缩,甚至是不大敢于和其他人讲话,常常会因此感到十分的紧张不已,并且因此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形出现,再有就是,还会导致孩子说话逻辑不清、颠三倒四等,并且,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无比的害怕不已,尤其就是面对农村里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富裕人家的同龄孩子,更会不大敢于与其进行说话,主要就是因为担心这些孩子会瞧不上自己,产生出自惭形秽的心理出现。

2.2自卑情绪造成孩子交往受挫在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因为孩子比较缺乏自信,或者产生有自卑的情绪,而导致孩子内心会时时都有一种挫败感出现,因此,一旦孩子出现了自卑情绪的话,那么就会让孩子不管身在何处都会难以适从,而由此就不敢去其他的同学,使孩子日益变得自闭,不爱与人交谈,甚至见到有陌生人接近就会退避三舍,不敢与之进行接触。

农村高中留守学生非正常交往原因探究

农村高中留守学生非正常交往原因探究

农村高中留守学生非正常交往原因探究发布时间:2021-07-07T14:22:13.88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2期作者:黄春香[导读] “交往是自人类以来就有的现象,通过交往,人才能适应社会,才能获得发展,才能使自身需求得到满足。

”不过,这一切交往活动的实施都应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之内。

黄春香重庆市垫江第四中学摘要:“交往是自人类以来就有的现象,通过交往,人才能适应社会,才能获得发展,才能使自身需求得到满足。

”不过,这一切交往活动的实施都应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之内。

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完善的青春期的农村高中留守学生而言,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他们在和异性交往的时越过既定的界限。

笔者以案例为依托来探究其过界行为产生的原因,以求解决之策。

关键字:农村高中留守学生非正常交往原因一、留守家庭情感关怀的缺失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广大农村青年被迫离开故土,到外地谋求工作。

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因没有条件将子女带在身边照顾,只能让其随着年迈的老人生活,这使得部分青年的子女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对象——留守学生。

虽然高中阶段的留守学生在心智上要较底阶段留守学生成熟,可是他们还属于没有成年的社会人,仍然需要来自父母的关怀,生活中的烦恼需要向亲人倾诉。

留守学生因独立生活或隔代抚养,没有父母长时间在身边的陪伴,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长此以往,内心的失落感、无助感和被遗弃感与日俱增,最终导致内在的心理营养不良。

为了满足生命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他们只能从外界获取,来填补内在情感的依赖,支撑存在的意义,于是他们想从与异性的交往中寻找慰籍和生活上的互助,基于此种出发点这类学生容易产生早恋。

小秦,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平日里不太爱和身边同学交流。

但是,有一段时间她经常以各种理由找班主任请假,并且每周上交手机时只是敷衍地上交一部不能使用的手机。

经过班主任的明察暗访,最终得知她正在和社会人士谈恋爱。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及对策分析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及对策分析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及对策分析【摘要】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读书的学生。

他们面临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孤独、焦虑、自尊心受损等。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不和谐、缺乏家庭关爱、交流障碍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丰富课外活动、心理辅导、加强学生与家长沟通等措施。

社会应加强监督,提高对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落实相关政策,共同承担社会责任。

期望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更好地关注并解决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对策,解决方案,社会责任,监督,期望,反思,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背景介绍: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迁徙到城市或外地工作,导致孩子在农村家乡独自生活的儿童。

随着中国城乡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农村家庭面临越来越多的经济压力,父母外出务工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留守学生因长期独自生活,缺乏家庭关爱和监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在农村中学中,留守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他们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情感孤独、自尊心低下、人际关系紧张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留守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如何有效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是农村中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对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通过深入了解问题的状况及原因分析,制定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有助于改善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其全面发展。

1.2 问题提出在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是一群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的特殊群体。

他们通常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留在农村家中独自生活的儿童和青少年。

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加剧,留守学生的数量也逐渐增加,他们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学生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缺乏家庭温暖和安全感,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高中留守学生人际交往困境的原因及特点探讨
农村高中留守学生人际交往困境的原因及特点探讨———以湖南省临澧县第一中学为例李金鹏摘要: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在父母教育的缺失、同学的影响、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理念、高中生年龄阶段身心特点及现代通讯工具的催化等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多种特点。

分析其原因及其特点,对于解决他们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高中生;留守学生;人际交往;分析探讨随着农村大规模劳动人口的非正规迁移和流动的加剧,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经攀升到5800万,学龄儿童多达4000万人,这些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双方或单方的监护,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与行为表现。

所以留守学生在社会交往方面出现的问题与不良的社会交往习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并且这一问题也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思考。

笔者出生在临澧县乡下,长在临澧县乡下,对外出务工现象非常了解,25岁到50岁之间的农民绝大部分外出打工,可以用”十室九空”来形容。

这使得临澧一中的留守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高达70%以上,并且多数都是父母双方在外务工。

探讨农村高中留守学生人际交往困境的原因及特点对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父母教育的严重缺失是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一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孩子由父母另一方单独抚养。

孩子在家庭中常常缺失父爱或母爱。

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缺失母爱会使孩子心理缺乏稳定感。

会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见或障碍。

父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缺失父亲教养的孩子,可能有害羞、抑郁、沮丧、孤僻、胆小怕事、多愁善感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二是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学生的多数。

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多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溺爱。

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问题就尽到了责任,而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及心理和精神上的关注却很少。

二、同学、朋友的不正常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留守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缺乏父母的监管导致留守学生的行为呈现一种非正常化发展。

他们有大量的时间一起进吧,上玩游戏,一起躲在厕所抽烟,甚至模仿电影里面的桥段组建所谓的”帮派”“组织”,讲所谓的”哥们义气”.如学校里面就曾出现过”同心会”“战狼帮”之类的组织,还有所谓的”新安帮”“佘市帮”,一旦学生之间发生小的冲突,牵连的学生近十人,甚至二十几人。

最近几年学校对学生的违纪现象的管理呈现严格化趋势,这一现象才渐渐得以减少和杜绝。

三、学校的管理体制、教师对学生教育的偏差是影响学生的直接原因在当今的高考体制下,智育一直是学校的重
中之重,这一现象在作为省级重点高中的临澧一中更为明显。

临澧一中作为县唯一的省级重点高中,每年承担巨大的升学压力。

一方面是全县30多万父老乡亲的期望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一方面是生源素质比较差,学校近5000学生的规模几乎占到了临澧县所有高中生的一半以上,导致综合素质偏低的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再者顶尖的学生大多被市级重点高中挖走。

为了保证升学率,学生在校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高考科目的学习上。

这使得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不足,尽管最近几年学校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但是仍然显得不足。

同时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也存在很大偏差,在高考压力下,教师往往只专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他,或者没有从思想、行为上去解决学生的交往问题,大多只要求学生不闯祸、不违纪、不扣班级管理评分,安安静静就行。

由于留守学生长期在情感上得不到支持,学业成绩往往不够理想,出现问题行为。

因此一些教师在教育经验基础上容易形成偏差,认为对不守纪律、打架、逃学、偷窃等外向的攻击性行为要注意,而不爱交往、抑郁、容易沮丧等内向的退缩性行为不那么重要。

另外一些教师在分析学生行为时存在偏差,一种是教师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教师方面的因素,即在教育之前教师首先放弃了教育者应负的责任,把问题的责任推给学生。

另一种是出现对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归因不一样,即当优等生做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往往归结为能力、品质等内部因素,而对学困生的同样行为,却往往归结于任务简单、碰上了运气等外部因素,这一偏差对于本来问题就多的留守学生来说发展极为不利,即使他们表现出一些好的行为,也难以得到教师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

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留守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高中生自身的身心特点导致学生人际交往容易出现偏差高中生年龄大多在15至19周岁之间,这个时期是一个人由未成年向成年人过渡的特殊时期。

他们的思想已经渐渐成熟并且趋于稳定,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已经学会思考、学会观察,也对于一些成年人的世界颇感兴趣,并开始模仿。

比如早恋现象已经很普遍,上文提到的模仿电影里面的情节,讲哥们义气,开始追求奢侈的生活,穿名牌,玩手机等等。

高中生开始显得有自己的想法与认知,开始学会自立。

而在留守学生身上,这种自立渐渐演变成以自我为中心。

高三19班的李某,在没有父母的监管下,竟然在社会找了一个所谓的”男朋友”,老师劝她要为自己的未来考虑,多学点知识,她竟然说出”男朋友已经为我安排好学校,去一所大学里面学电脑专业”这样的话,经调查,那个所谓的”男朋友”其实就是街上一个无所事事的无业青年。

高二6班的舒某某,平时在学校我行我素,虽然不参与打架、抽烟之类的活动,但是把父母、教师、同学都没有放在眼里,一次上课老师批评他,他竟然直接冲出教室,同学劝阻,他吼叫道”我的事不要你管”.这种极端现象虽不多见,但是能够体现出留守学生中这种自我主义
的泛滥。

五、手机、络、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发展成为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催化剂手机、络、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发展是体现一个时代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标志。

但是这些元素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

留守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手机就成为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联系的桥梁,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能给孩子买个手机,方便交流。

但是学生有了手机后,主要事情不是打电话,而是用来聊QQ、玩手机游戏,甚至是考试作弊。

更为普遍的是满大街的吧与电视的普及,使得学生极易受到落后、腐朽文化的影响。

尽管学校一再强调严禁学生携带手机进入学习场所,但是屡禁不止。

学生中间存在一种侥幸心理与攀比心理,看见别人有手机,我必须有,这么多手机,被老师发现的很可能不是我。

这是一种不好的趋势,学生在这里学会了谎言、隐瞒、不负责任,并把它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去。

农村高中留守学生人际交往出现误差与障碍,不仅仅是临澧一中所特有的,已经成为全国的一个普遍现象。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时代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作为中学教育者要思考的是如何发挥教育的作用去克服与化解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是首要前提,其次强化家校联系,引导家长多从电话里面关心呵护孩子的成长,再者教师转变教育理念,走出教育误区,最后强化师生交流等几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也需要较长时间慢慢改变。

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未来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吴疆。

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现代化,20X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