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9讲

合集下载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10讲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10讲

主题二儒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的影响
材料 朱熹理学自上而下,渗入民间①。宋代义门现象的兴盛与朱熹理学的大力倡导有很大关 系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传颂不息③,在明代更被朱元璋赐以“江 南第一家”美称④。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 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⑤。《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极具 特色的教化实践,把朱熹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落实于行动,成为郑氏家族几百年始终坚持不懈的 传统,在乡里传为美谈,并且在乡里间形成良好的睦邻氛围⑥。因此几百年来,历经多次战乱,义 门郑氏仍在浦江县保存下来,这一奇迹自有它深厚的社会土壤⑦。
(5)明代:王阳明更多吸取了佛教禅宗思想,宣扬“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等主观唯心论的世界观。
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
主题一三教合流——理学出现的背景
材料 在儒学发展史上,唐宋转型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鼎立,但在斗争中它 们彼此融合、相互渗透①。面对三教并存,尤其是佛教的异军突起和势力膨胀,儒学内部就如何应对佛教的 挑战,存在着分歧。一派以韩愈妻关系,扰乱了封建的等级秩序②,故力主建立儒家道统,排除异学③;另一派以柳宗元为代表,主张以儒学 为主体,兼容各家之长,以开放的思维使儒家获得新生④。唐代的思想论争开启了宋学的新局面。
2.消极方面 (1)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 维系专制统治
常” 扼杀人们的自,压然抑欲、求

(2)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
了人们的思想。
(3)夸大了“心”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重理解
1.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1)相同点 ①都承认“理”的存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 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 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三册试题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三册试题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李伯谦在《新中国考古学发展与贡献——追寻从未间断的中国文化》一文中说:“中国文化、文明的发展不是在封闭环境中孤独进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文化的交流,既有对外的传播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不是排外的文化,它具有宽广胸怀,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精华,通过融合、重组不断壮大发展,以求生生不息。

”下列思想成果能证明这一点的是()①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①宋明理学的形成 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①邓小平理论的形成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2.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包含着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因素有()①男女平等 ①议会至上①工商皆本 ①实行众治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3.清代学者吴定说:“道学之名,不见于经。

自《宋史》创立道学之传,以尊濂、洛、关、闽诸贤,一时从其游者,罔非沐仁浴义,暗然为心性之谋,何其盛也。

”由此可见宋元之际()A.道教形成众多流派B.道家与儒家思想交锋激烈C.理学成为儒学正统D.儒学经典开始成为科考内容4.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

这主要反映出()A.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B.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C.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D.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5.下列主张,出自王阳明的是( )A.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B.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D.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6.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

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7.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不断改造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①荀子主张礼法并施①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①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8.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B.主张学以致用C.反对迷信崇拜D.抨击腐朽统治9.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课标Ⅲ)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课标Ⅲ)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答案 A 田子方感到骄傲的原因主要是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说明当时各 诸侯国非常重视士人,故A项正确。
6.(2019天津文综,12,15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 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 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高考历史 (课标Ⅲ专用)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五年高考
考点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Ⅰ、课标Ⅱ、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8北京文综,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教师专用题组
1.(2014海南单科,1,2分)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答案 D 题干材料的大意是: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一是要战时能为他们卖命,二是要平时能 为他们效力。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 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3.(2015四川文综,1,4分)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 是 (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答案 B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学派各执主张,互相诘难、批 驳,又彼此吸收、融合。题干关键信息为“融合倾向”,礼法兼用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的融合倾向,故B项正确。A、C两项为儒家主张,D项为墨家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新高考通用版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高考通用版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2021河南名校联考]孟子劝诫“为政者”接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给予民众以福利,使“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才能赢得天下。

这表明孟子( )2.[2021河北张家口月考]齐国的稷下学宫,可看作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个缩影。

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这个学术王国中互相汇通,在辩驳、争鸣中综合发展,儒、道、名、法等家都曾有重要人物出入稷下,其思想互相影响。

稷下学宫的开设( )3.[2021晋南高中联合体阶段检测]战国诸子多言天下将归于一统。

孟子谓天下将“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法家则从制度层面提出“一统天下”的具体措施。

这( )4.[2021河南洛阳第一次统考]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议郎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外树立刻有《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论语》等经书的石碑。

这些石碑历时8年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

这一措施( )5.[2021中原名校第四次考评]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一些儒者杂糅老庄学说,但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

这反映出( )6.[2021山东质量检测]宋明时期,理学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重要的分支。

虽然二者的主张有明显的不同,但它们殊途同归。

“同归”是指它们都( )7.[2021重庆八中适应性测试]明清之际思想家们从明朝衰亡的教训出发,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务实学风,主张经世致用,由此形成了一股积极进步的新思潮。

该新思潮( )8.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导“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

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9.“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君臣错位、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危急时,自省或检讨自己的过失、过错发出的一种口谕或者文书。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材料阅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

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

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

这类事实的反复出现,使得统治阶级中富于远见的人士认识到民众不可侮。

基于这类考察,中国的“圣君”“贤臣”们很早就提出“知人”“安民”,时至晚周,民本思想渐趋盛大。

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孔子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并有“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

在孔子身后,《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更对民本思想加以发挥。

总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民本命题是中华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材料二到了皇权社会末世,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傅山、唐甄等)那里提升到新阶段。

……明末清初的“新民本”超越固有民本主义的所在颇多,而关健点在于摆脱了尊君论羁绊,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明清之际的“新民本”思想家,是在没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情况下,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韩愈出身于“奉儒守官”、仁政爱民的官僚家庭,自幼研读孔孟六经,又兼通诸子百家。

安史之乱后,佛道更加盛行,儒家思想受到进一步冲击。

儒学名士奋起,提倡复古,崇儒宗经。

韩愈早就“承先人之遗业”,“志于古道”。

时宪宗自法门寺迎佛骨于宫,韩愈拼死上表加以谏止,斥之为“伤风败俗,传笑四方”,最后落得远贬潮州。

后镇州叛乱,他受命出使镇州宣抚,众皆危之,他毅然只身前往叛军巢穴,舌战群敌,使其归顺朝廷。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含答案解析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含答案解析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 .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 .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 .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 .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2.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特殊群体——游侠、游士,他们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士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尚武重义轻死的侠义之风。

促成这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被破坏 B .争霸战争导致尚武精神的兴盛 C .儒家的重义传统观念得到弘扬 D .兼爱思想促进侠义品格的形成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4.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

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考点9
考点 10
考点 11
考点 12
5.(2015·全国2,24,4分,难度★★)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
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
明了儒者( C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古时代的政治制度,D项错误。
考点9
考点 10
考点 11
考点 12
古代儒家学者对现实的批评与近代民主思想家对现实的 批评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古代儒家学者对现实的批评往往以古非 今,希望统治者能像尧、舜一样圣明,而不是否定君主的权力;近代 民主思想则是站在否定君主专制的立场上要求限制君权,实现主权 在民。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有效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
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
世影响深远,故选C项。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
考点9
考点 10
考点 11
考点 12
考向二 法家、道家、墨家及其与儒家的关系
1.(2018·全国1,24,4分,难度★★)《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
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
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C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考点9
考点 10

精选-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__魏晋至隋唐第2讲魏晋至

精选-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__魏晋至隋唐第2讲魏晋至

第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农业()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安装了犁评,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田实行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灌溉工具:曹魏时出现翻车()。

筒车、唐朝时发明()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主张均田、限田,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

()经济重心: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手工业()魏晋南北朝:出现;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灌钢法()纺织业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商业[图证历史] 曲辕犁[问题探究] 均田制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吗?均田制下的农民需承担哪些义务?提示:均田制不是没收地主的土地而是将国家直接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均田制下的农民需要承担赋税、兵役、徭役等。

[问题探究] “三教合一”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吗?“三教合一”中的“一”指什么?提示:“三教合一”只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三教合一”中的“一”指儒学。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思想()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三教合一的局面。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科技()雕版印刷术:隋唐发明。

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文学艺术()文学①魏晋南北朝: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②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同时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产生。

)盛唐(.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浪漫主义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诗人。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传统的挑战,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并不是李贽的追求,D项错误。 知识拓展 李贽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王阳明本就受佛学影响较多,明代社会三教融合已经
较为充分,甚至出现了“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的说法,李贽思想中有佛教的一些
观念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他接受了一些佛教的观念,却不是以融合儒佛为己任。材料中所描绘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 也。”
的正是李贽的外在形象,这种形象具有反对传统儒学观念的色彩。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2018北京文综,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 C 孟子认为“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才可以使天 下归服 骨文中象征着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与孟子观点相左,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可 排除B项;宗法制度形成于商周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D项。
答案 答案要点: (1)不同: 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 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评分表:(9分) 论点0~2分,论据和论证0~6分,论述0~1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

通用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通用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时空坐标
第一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
考纲考情解读
最新 考纲
课程标准
2018
考情解读 2017 2016
知道诸子百家,认
春秋
新课标全
识春秋战国时期百
战国 家争鸣局面形成的 国Ⅰ卷24:
时期
春秋战国
重要意义;了解孔

的百
时期的百
子、孟子和荀子等
家争 思想家以及儒家思
家争鸣——

《墨子》
• ——摘编自王钧 • [问题]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 答案:
• (1) 背景:①礼乐传统;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 (2) 主张:①重建礼制社会;②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 仕,以礼治国;④人人都践行周礼。
必修三 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兴 及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 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儒学由此兴起 2. 汉代: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统治阶级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 宋明时期:形成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和陆九渊 陆王心学,标志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4.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地继承,构建了具 想体系。
2.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 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 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 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 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 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 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 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 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 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课标Ⅰ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课标Ⅰ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难度和分值上将有增加趋势。
06 备考建议 1.重点理解儒学发展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内在联
系,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儒学发展的阶段特征。 2.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理解儒家思想对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借鉴意义。
1 8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 教师用书)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35
������������������������������������������������������������������������������������������������������������������������������������������������������������������������������������������������������������������������
式、道德人格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战国时期人) ①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③提出“ 逍遥” 的人生态度。 2.儒家学派
代表 思想
内容
哲学观点 “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孔子 政治思想
思想核心是“仁”。 提出“ 为政以德”,以“ 德” 教化 百姓,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 ,维护 等级名分
b.孔子思想中“民无信不立” 的诚信观念、自强不息的进 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华,对增强中华民族的 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成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文 化有用的思想要素。 例如孔子所追求的“ 礼” 是西周时的等 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但“ 礼” 作为 一般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仍是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不可或缺的内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共5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共5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同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同步

”的民本思想
成为诸
充人的善性
子百家
施政用“仁 提出“君舟民水 提出“ 人之性恶 中的 蔚
荀 义”和“
子 ” 王道
”,强调 人民群众 力量 ”,要用礼乐使
人向善
然大宗
巨大
.
2.道家 (1)春秋:老子
①唯心论:认为世界万物本原是“ 道 ”。 ②辩证法:世间万物在不停地运动,矛盾双方 相互转化 。 ③政治思想:提出“ 无为而治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 想社会。 (2)战国:庄子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①“仁”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 “ 克己复礼 ”。 ②政治思想:要求统治者要 以德治民 ,爱惜民力。 ③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有教无类 ”。
.
(2)战国:孟子和荀子
“仁政”思 想
民本思想
伦理观
地位
孟 主张实行“ 提出“ 民贵君轻 主张“ 性本善”
子 ” 仁政
,要实行仁政扩
3.法家:韩非子 (1)主张:主张君主要 以法治国 ,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2)影响:迎合了建立 大一统 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
.
三、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客观:诸侯国 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 为患,积
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法家、道家思想糅合到儒家中加以改造。
春秋战国大动荡,你方唱罢我登场;著书立说收门徒, 儒、墨、道、法各主张。
.
拓展探究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 系的基础?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检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百家争鸣的背景 1 百家争鸣孟子反对君主绝对专制权力 2儒家伦理影响深远 3 汉代思想演变汉初“无为而治”的作用 4魏晋玄学与儒家思想 5范仲淹注重儒学修为 6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影响7宋明理学与宗族宗规8经世致用思想9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尊重10 古代科技传统科技观念对西学东渐的影响11古代文学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广东梅州一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墨子·亲士》中云:“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

”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百家争鸣的局面加剧诸侯争霸B.墨家的主张未对政局产生影响C.儒家思想更符合当时时代需求D.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子贡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以一己之力改变天下格局。

墨家则主张治国应优待贤士,由此可以看出这两段材料共同体现了知识阶层因其重要作用而使得社会地位日益提高,故D项正确。

A项颠倒了因果关系,诸侯争霸导致百家争鸣;B项说法过于绝对;C项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被各国统治者重视,法家在当时受重视,故错误。

【新知生成】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春秋中后期,士作为一个社会等级逐步解体。

由于礼崩乐坏、宗法制松弛以至于瓦解,士失去了生活保障,除了“六艺”知识,已经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士摆脱了宗法制的束缚,不再受卿大夫的役使,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

而大国出于争霸的政治需要,使得各诸侯国争相“尚贤”“使能”,从而刺激了社会对智能、知识的需求急剧增长;以传播文化与政治知识为主的私学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不仅培养出大批文化人,而且形成“不争轻重尊卑贵贱,而争于道”的文化理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通史B版课件: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单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通史B版课件: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单
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 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汉代儒学改 造时期
儒学处于独尊的 地位
宋明儒学处 于转型和成 熟时期
儒家思想正统地 位依然如故
明清之际的 传统儒学遭到怀疑,但 批判继承 未动摇正统地位
在继承先秦儒学“仁”“仁政”等思想的基 础上,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 思想,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 容,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 系,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 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 史依据,减小变法阻力
新文化运动 时期
受到猛烈抨击、正 统地位动摇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逆流, 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把矛头指向 儒家传统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 口号,以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解放人们 的思想
点击进入 检测试题
经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华,儒学 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体现了唯 心主义的内容,向了极端,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 建专制制度的没落
维新变法 时期
借助儒家思想宣传 变法思想
2019/10/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10/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单元总结
专题整合
专题连线·理清脉络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历程
春秋战国儒学创 立和发展时期
秦朝儒学处于受 压制时期
地位
儒家思想受到统 治者的冷落
“焚书坑儒”, 儒家思想受到压 制
原因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 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 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 的社会变革需要,无助于实现社会转 型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 必修3 第1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  必修3  第1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4.(2017·江苏高考·4)孔子主张“克己复
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D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5.(2017·海南高考·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 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之以礼,有耻且格(正)。 德和礼治国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
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
政本也。
尚贤,贤者治国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
贼多有。故圣人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归纳二:诸子百家中相反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严刑峻法; 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 恶”。
(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庄 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主张“逍 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隶家社、会墨向家封、建儒社家会等过流渡派。。
3.特点:①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②思想活跃,具有自由和创新精神。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4.影响 (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 会大变革。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渐形成了中国传 统文化体系。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__魏晋至隋唐单元整合课件人民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__魏晋至隋唐单元整合课件人民
A.中央官制逐步完善 B.赋役负担日益加重 C.经济实力不断提高 D.丞相权力逐渐削弱
答案 D
解析 材料信息“财赋之事……事归尚书”“开元之后 现了丞相权力逐渐削弱,D项正确。由“随事立名,沿革不 制并不完善,A项错误;赋税名称和掌管官员的变化不能等 重,且唐代后期推行的两税法相对减轻了人民的负担,B项 依据不足,排除。
1.内涵阐释: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 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 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 近历史真实。
2.课程标准能力达标层次 (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 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 己的看法。 (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 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 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5.军事制度的变革 唐初的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加强中央集权。唐玄 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使封建国家 有力的军队。
[对点训练] 1.唐代财赋之事,开元之前,事归尚书省 移他官。有转运使、租庸使、盐铁使、度支盐铁转运使、 使、租庸青苗使、水陆运盐铁租庸使、两税使等,随事立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 )
答案 B
解析 白居易是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并未 格,A、D两项排除;顾况并非唐诗集大成者,C项错误; 的文化代表符号,更是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因此擅长诗 选B项。
四 中西贯通——佛教的传播对魏晋到隋唐时期社会的 1.政治上:它被封建统治者用来腐蚀人民,维护封建统 时,佛教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 中国的条件之一。唐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学并存,玄奘 密切了对外关系。但同时,佛教的行也导致了劳动人口 力减弱、部分官吏不问政事,导致了僧侣贵族与世俗地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9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齐鲁名校模拟)《史记·儒林传》记述了当时的学术源流:“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

言《尚书》自济南伏生。

言《礼》自鲁高堂生。

言《易》自淄川田生。

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结果B.西汉政府政策调整的结果C.齐鲁之地经济最为发达D.百家争鸣历史格局的遗留解析:D 材料说明儒家经典主要源于今山东附近,焚书坑儒主张打压儒家文化,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西汉“罢黜百家”能够体现儒家的正统地位,但不能改变儒家经典的起源地,故B项错误;汉代关中地区的文化最为发达,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文化盛于齐鲁,故D项正确。

2.(2018·山东潍坊一模)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解析:D 从孔子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在平常的时候说鲁国的语言,在诵读经典和执行礼事时用雅言,这一方面避免了因各地方言差异造成对经典的曲解,另一方面尊重王室,有助于以先王之训典教化天下,形成文化大一统,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只体现出孔子一个人的态度,A项错误;孔子平日里都用鲁国语言来传道,故B项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

3.(2018·东北三省四市一模)有学者认为:“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效,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互为因果。

……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

于是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

”这一观点可以说明( )A.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B.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C.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必然D.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解析:A 由材料“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可知加强君权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故A项正确;由材料“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可知为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家集权的思想而非百家争鸣,故C项错误;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故D项错误。

4.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以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

该思想( )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B.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解析:A 根据材料可知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从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这是源自对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思,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老子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排除B项;希望通过“礼”重建等级社会秩序的是孔子,故排除C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顺应自然法的思想,故排除D项。

5.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并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

与当时儒家的思想相比,墨家更注重( )A.区别等级名分B.维护血缘关系C.讲求实际功利D.强调重义轻利解析:C 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孔子所说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A、B两项错误。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与儒家强调的重义轻利是针锋相对的,C项正确,D项错误。

【新知生成】孟子对墨子的批判孟子对于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完全否定的,在孟子看来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对于宗法血亲社会的否定,缺乏社会基础和人性基础。

但另一方面,墨子的兼爱思想的思考点是恰恰作为儒家代表的孟子所不能理解的。

因此孟子曾批判墨子“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6.(2018·广东佛山二模)据宋人徐天麟《西汉会要·食货六》记载:“西汉前后共赈济灾荒计三十七次,其前期仅有八次,而此后则多达二十九次。

”这反映了西汉( )A.前期黄老思想影响了国家治理成效B.自然灾害的频繁C.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统治思想的转变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从前期到后期,国家赈灾次数增加,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前期以黄老思想治国,提倡无为而治,赈灾次数较少。

而西汉后期,儒学成为治国思想,倡行仁政。

且汉代新儒学主张天人感应,以天降灾变,警示统治者施行仁政,材料现象体现了西汉统治思想的转变,故D 项正确。

A项仅体现西汉前期状况,不全面。

B项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

材料体现汉代儒学作为治国思想对政府行为的影响,而非董仲舒主张,排除C项。

7.(2018·河北保定二模)汉代统治者在选择政治指导思想的过程中,把忠孝之道奉为至德要道,用于规范人们的观念和制约人们行为选择的政治伦理准则,对于汉代统治者来说,忠孝之道是维护汉代家天下的“大经大法”,具有其他“治道”所没有的特殊功效。

汉代以忠孝治天下( )A.推动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B.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C.遏制了思想界的活跃局面D.是对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践解析:A “忠孝之道是维护汉代家天下的‘大经大法’,具有其他‘治道’所没有的特殊功效”可得出儒学与政治相结合,政治伦理化、儒学政治化,故A项正确;“把忠孝之道奉为至德要道”不能体现“向学”,故B项错误;“用于规范人们的观念和制约人们行为选择的政治伦理准则”没有提到对其他思想的打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汉代治天下的手段,未体现以民为本的出发点,故D项错误。

8.(2018·广东广州二模)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解析:D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兴起,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经魏晋形成士族集团,体现了儒学对士族集团形成的影响,其后士族集团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者,进一步反映了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故D项正确。

9.(2018·广东广州二模)上表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材料。

据此可知( )A.刘贺昏庸无道不重礼制B.当时皇室重视儒学教育C.汉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D.刘贺以皇帝的身份下葬解析:B 根据材料,《汉书·武五子传》抨击刘贺不见仁义、不重礼制等,可见儒学素养成为衡量诸王的重要标准;《汉书·儒林传》直接反映诸王的教育内容为儒学;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的文物进一步反映汉代皇室对儒学的重视。

再结合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知儒学在当时已取得思想界、政治界的权威地位,故为当时社会及皇室所重视,故B项正确。

A项只符合《汉书·武五子传》,与后两个材料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四书”说法始于宋代;D项不符合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刘贺是以海昏侯的身份下葬,故排除。

10.(2018·河北衡水二调)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

东汉末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儒家忠君思想的进一步强化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解析: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之后忠君爱国思想在士大夫心目中逐渐根深蒂固,东汉豪强和权臣称帝挑战正统的主流思想,所以他们不敢轻易采取行动,说明东汉末与西汉末相比,儒家忠君思想进一步强化,故C项正确。

根据所学,豪强和权臣只是不敢称帝,但是敢于对抗中央,故A 项错误;尊崇“君权神授”就不会有地方作乱,排除B项;D项材料体现不出。

11.(2018·河南郑州一模)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

这说明( )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解析:B 根据所学知识,汉代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社会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材料中《公羊春秋》《诗》《礼记》等是儒家经典之作,儒家强调上下尊卑,同罪不同罚。

以儒家经典作为量刑依据,法律中增加体现儒家思想的条文,说明法律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

A项史实错误,儒家思想为主流观念;题干未涉及判案的随意性,故排除C 项;儒家经典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排除D项。

12.东汉时女子赵娥砍死杀父仇人后“诣县自首”,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拒绝受理此案,并辞官而去。

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

这反映了当时(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B.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C.地方官员懒政现象突出D.执法行为具有随意性解析:B 材料“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说明县令在执法时顾虑到若对赵娥处刑则与儒家纲常伦理相悖,因而“拒绝受理此案”;又据“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这表明统治者在法律与纲常伦理发生冲突时,会偏重对纲常伦理的维护,体现出执法者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故B项符合题意。

A项表述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D两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读,排除这两项。

二、非选择题13.(2018·江苏四市一模)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

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

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材料二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材料三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宴),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