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资料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政策

第十三章区域经济政策一、名词解释1.区域政策:是由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它的着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它的必要性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置方面的不足,它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产业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3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调节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的构成及其关联性政策,涉及结构协调和结构进化两个问题。

4产业组织政策:是指调控一个产业内的资源配置结构的政策,解决规模经济与竞争资产的矛盾。

5产业布局政策:是指调节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配置政策。

6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开放的前提下,各地区实现相互促进、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状态和过程。

7区域创新政策:是指国家经济政策、国家科技政策和地区产业政策的结合,是一个整合的概念。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分配公平化三种,即解决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使国民经济增长最快,资源的空间配置最优,区域间收入、福利、增长等方面的差别缩小。

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1.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2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平等性3.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3 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1)财政金融和税收手段。

由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和地区援助等手段组成。

(2)基础设施投资手段。

由公共设施建设、投资环境改善和专项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地区分配等组成。

(3)政府行政手段。

由政府工业建设许可分配、政府项目、政府采购和军事订货分配、就业补助、技术援助等组成。

(4)区域开发手段。

由区域与城市开发规划、贫困地区开发基金、国土整治规划、研究与开发经费分配等组成。

4 .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一)调节资源配置1.调节区域资源结合的形式2.调节区域资源配置的数量比例(二)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1.劳动力的区际流动2资本的区际流动3技术的区际流动(三)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受区域市场规模、区域要素供给的双重制约。

霍山县城总体规划调整文本

霍山县城总体规划调整文本

霍山县城总体规划(调整)(2006-2020)文本规划项目名称:霍山县城总体规划(调整)项目委托单位:霍山县人民政府规划编制单位:安徽建苑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证书等级:乙级设计证书编号:(皖)城规编字022008霍山县城总体规划项目参加人员霍山县人民政府王光祥霍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彭瑞友霍山县建设局局长任鸿霍山县建设局规划局局长注册规划师尹蓉霍山县建设局规划局工程师尹新月霍山县建设局规划局助理工程师彭浩霍山县建设局规划局助理工程师安徽建苑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储金龙博士、副教授、注册规划师规划编制人员:程堂明硕士、工程师、注册规划师凌琦副教授、环境工程师杨伟伟硕士、讲师、设备工程师刘朝晖规划师、硕士鹿东涛助理规划师陈善兵助理规划师张雨雷助理规划师刘周助理规划师卢凯助理规划师张坤助理规划师左俊助理规划师王同林助理规划师安徽省霍山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0)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战略 (1)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3)第五章城市规划区 (4)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 (5)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 (5)第八章居住用地规划 (6)第九章公共设施系统规划 (7)第十章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8)第十一章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9)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9)第十三章综合防灾规划 (10)第十四章环保环卫规划 (11)第十五章郊区规划 (13)第十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14)第十七章规划实施对策 (15)第十八章附则 (16)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适应霍山县城长远发展需要,优化配置各项资源,协调城乡各项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对《霍山县城总体规划》进行调整。

第2条《霍山县城总体规划(调整)》(以下简称本规划)文本与国家和地方的其它相关法律、规章配套实施,共同对霍山县的规划和建设进行管理和指导。

第3条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国发[2002]13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安徽省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10)》《六安市总体规划》(2003-2020)《霍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霍山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霍山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六安市建委建规函[2006]38号《关于对霍山县要求调整县城总体规划的复函》第4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06-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第十三章区域经济政策

第十三章区域经济政策
(一)区域财政政策 1 区域财政政策的目标 (1)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目标。
在区域经济当中,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的 根本需要,无效的增长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区 域经济的有效增长的第一要素是资本的充足,国
家和地区的财政政策是达到效率目标的基本保证。
2020/4/10
区域经济政策
第二节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
2020/4/10
区域经济政策
第一节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和作用
• 1 中心城市地区
• 中心城市地区是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带动广大 地区增长的力量源泉,具备大量有实力的产业部 门,已经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对其的重点发 展政策,关键是指导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并引导这类地区能够达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20/4/10
区域经济政策
第二节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
• (2)财政分配。中央政府投入是保证地区生产经 营活动正常进行和社会经济环境正常建设的重要 因素,主要用于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能源、原材料 等基础工业,交通、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农业、 教育、科技等基础产业的建设。包括地区企业的 技术改造、高技术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能源、 原材料基础工业重点开发等。
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政策
2020/4/10
区域经济政策
重点问题: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 ●地方政府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职能
2020/4/10
区域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
• 第一节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和作用 • 第二节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 • 第三节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
2020/4/10
区域经济政策
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 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 产业政策的意义不仅在于调整资源配置结构,更 在于加快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和经济发展的步伐。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草案)【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草案)【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草案)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年)文本、图集(草案)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xx年01月目录I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3第三章城镇等级结构与功能体系6第一节城镇人口规模与等级6第二节城镇用地规模7第三节城镇功能体系8第四章城乡空间布局11第一节区域空间结构11第二节重点区域空间布局12第五章乡村地区发展指引15第六章综合交通体系18第一节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18第二节综合运输通道规划18第三节综合交通骨干网络规划19第四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21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23第一节产业发展体系23第二节产业空间布局23第八章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26第五节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26第六节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26第七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8第八节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29第九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30第一节区域供水基础设施30第二节区域污水基础设施31第三节区域环境基础设施32第四节区域电力基础设施32第五节区域燃气基础设施33第六节区域信息基础设施34第七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体系34 第十章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38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管制与政策分区41 第一节区域空间管制41第二节政策分区41第十二章城镇发展指引44第一节合肥市城镇发展指引44第二节淮南市城镇发展指引46第三节六安市城镇发展指引48第四节滁州市城镇发展指引50第五节桐城市城镇发展指引52第十三章区域协调与近期行动计划54第一节区域协调54第二节共同行动计划56第十四章规划实施机制60第十五章附则6251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国有影响力城市圈战略部署,深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推动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1)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支持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辐射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提升合肥经济圈的综合竞争能力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62课时工业布局湘教版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62课时工业布局湘教版

典题精研
[典例] [全国Ⅰ卷]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 加工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例如,日本岐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企业和 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10米以下。据此完 成(1)~(3)题。
(1)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 C )
①保持恒温环境 ②储存原材料和产品
5.世界工业布局的特点 (1)工业基地向__大__型__化__、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2)工业布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工业布局在地域上相对___集_中____, 新型工业的布局相对___分__散___。 (3)工业布局在近原料地、近燃料地、近消费地、临海型的基础上, 又出现了__临__空__型__、科技型的新布局类型。如围绕航空港布局工业,
产业___均__衡___发展,有利于城乡统筹。
4.地域表现形式:__工__业__区__。 (1)类型:可分为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或专业性工业区与综合性 工业区。 (2)世界主要工业区
目前,世界上规模宏伟的工业区有①欧__洲__西__部__工_业__区_、②__北__美__工_业__区___、 ③俄罗斯工业区、④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⑤我国东部沿海工业区等。
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减小地面振动影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与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 D )
A.防渗水
B.防噪声
C.防坍塌
D.防地震
(3)推断上述企业将工厂建在地下的直接目的是( B )
A.增强保密程度 B.保证产品品质
C.满足战备需要 D.集约利用土地
[审题解题]
(2)有利于培养工业技术人才;使用机器人可以降低劳动成本;(实现标准化生 产)可提高工业生产效率;稳定工业产品的质量。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下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下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内容提要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第三节战略抉择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第九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第四节优势区规划第五节土地保护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第十三章区域环境规划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

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研究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引伸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等领域。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著作出版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受到重视。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亦广泛开始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战略这个概念,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

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战略研究具有如下特征:(1)全局性。

研究对全局发展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影响总体目标实现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2)长远性。

不仅要研究全局整体的发展方向,而且要研究自始至终的整个发展过程。

(3)综合性。

任何一种战略谋划都不是单一的,都必须综合考察社会经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科技、经济、社会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问题,整个发展潜力问题等。

城乡规划法全文

城乡规划法全文

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根据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9年4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八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第三章城乡规划的实施第四章城乡规划的修改第五章监督检查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第三条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

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

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

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市性质、职能与发展目标 (3)第三章城市规模 (5)第四章空间管制 (5)第五章空间发展与建设用地规划布局 (7)第六章非建设用地总体布局 (10)第七章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11)第八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7)第九章文化特色与遗产保护 (20)第十章生态建设与绿地系统规划 (24)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 (29)第十二章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31)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7)第十四章分阶段发展指引 (47)第十五章近期行动计划 (47)第十六章规划实施措施 (52)第十七章附则 (53)附表 (54)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中原经济区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引导城乡持续、健康发展,构建生态都市,郑州市政府组织进行了《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方案征集。

发展战略规划对郑州都市区的发展定位、战略目标、发展策略、空间结构以及近远期发展指引等方面均作了详尽的研究。

为进一步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大都市发展模式,优化郑州都市区空间格局,深化完善《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指导郑州都市区的规划建设,引导都市区功能分区、交通导向、产业布局、人口分布、生态环境保护等协调发展。

2012年4月,郑州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

第二条指导思想贯彻十八大“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确定本次规划的三大指导思想:1.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探索“两不三新”协调发展之路,突出“三化”协调发展,构建郑州都市区现代城镇体系。

2.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突出全域规划理念,整合都市区内部发展要素,完善城市功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都市区内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的全面均衡发展。

3.强化规定性和控制性内容,注重规划的实施性和可操作性,预留弹性发展空间。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第1章到第18章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规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第1章到第18章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专项区域规划

专项区域规划

Ⅱ 农业区域总体开发规划 基本原则——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与综合发展 •农业区域专业化是以区域自然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为依据而实施的。 •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程度取决于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就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在农业专业化、区域化同时,也
必须进行综合发展。
•各个区域应明确发展的重点,以一种或两种农业部门,一种或
下调控之不足,从而获得管治
“管治”与“统治” “统治”的权威必须是政府,“管治”不一定 “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公共机构,“管治” 不一定 “统治”管理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 “管治”不一定
第四节 区域管治
空间管治:以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通过划定区 域内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 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以协调区域内不 同主体的利益。 空间管治是区域管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从国外研究热点来看,空间管治研究主要集中在
– Ⅰ 传统服务业(商服业)布局 – Ⅱ 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 – Ⅲ 旅游业规划布局
Ⅰ 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
农业自然条件分析 光照 •光照长短、强弱 土地 •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生产力、可改良性和 培育性等
水分
•水资源的分布
Ⅰ 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
农业自然条件分析
在区域农业规划布局中必须对区域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及评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举例:黄山风景区
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
思考题


如何理解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基本原则?
区域空间管治规划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第二部分
• 第九章 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规划
• 第八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 第十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 (2)第三章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2)第四章城市规划区城乡空间协调发展规划 (14)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16)第六章中心城区布局结构规划 (17)第七章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18)第八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20)第九章中心城区绿地水系与景观系统规划 (23)第十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4)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6)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29)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29)第十四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 (30)第十五章中心城区分期建设引导 (30)第十六章规划实施措施 (31)第十七章附则 (3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促进延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特制定《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方针,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5)《延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6)《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7)《延安市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1-2030)》;(8)国家、陕西省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律文件。

南阳新区规划

南阳新区规划

南阳市白河南区域分区规划(2007-2020)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总体布局第三章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第一节城市对外交通第二节城市道路系统第四章居住用地规划第六章工业及仓储物流用地规划第五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第七章生态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第八章市政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第三节供电电信规划第四节广电邮政规划第五节燃气供热规划第九章环境保护及环卫设施规划第一节环境保护规划第二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第二节消防规划第三节人防规划第四节抗震减灾规划第十一章“四线”控制规划第十二章规划实施策略第一节开发建设时序第二节分区建设引导第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与保障第十四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加强南阳市白河南区域开发建设的管理,保障规划区内的土地得到科学、合理、经济的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本规划。

在白河南区域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所有单位、团体和个人,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作用本规划在《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的基础上,对白河南区域的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置作出进一步的深化安排,为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具体的技术依据。

第三条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2005.12);3.《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4.《河南省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的暂行规定》;5.《南阳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2008-2020》,2008.8;6.《南阳市生态工业园区分区规划》,2003.10;7.《南阳市白河两岸控制性详细规划》,2003.11;8.《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9.《南阳市白河南区域分区规划委托书》,南阳市规划局,2007.1;10.其它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

第四条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区位于南阳中心城区的白河以南,规划范围为北和西至白河、东北至规划的城市干道、东南至许平南─二广高速公路、西南至宁西铁路,包括宛城区枣林街道的全部和白河街道、溧河乡的部分地区,规划区范围总面积约70.87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61.41平方公里,占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4.8%。

XX区域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区域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概况 (1)1.2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1)1.3编制依据 (2)1.4编制原则 (2)1.5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3)1.6效益分析 (3)1.7结论 (3)第2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4)2.1项目建设背景 (4)2.1.1政策背景 (4)2.1.2指导思想及目标 (5)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6)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7)第3章项目建设条件 (7)3.1项目区概况 (7)3.2水文、气象 (10)3.3地形、地貌及土壤 (13)3.4地质情况 (13)3.5水资源状况 (14)3.6社会经济状况 (16)3.6.1人口及劳力 (16)3.6.2土地利用现状 (16)3.6.3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16)3.7施工条件 (17)第4章项目建设方案 (18)4.1设计原则 (18)4.2设计依据 (18)4.3总平面布置 (18)4.4工程技术方案 (19)4.4.1道路工程 (19)4.4.2人行道工程 (25)4.5 亮化工程 (27)4.5.1 设计范围 (27)4.5.2 设计依据 (27)4.5.3 光源选择 (27)4.5.4 照明方式 (28)4.5.5 设计方案 (28)4.6 公共绿化带 (29)4.6.1 设计依据 (29)4.6.2 设计原则 (30)4.6.3 设计目标 (30)4.6.4 绿化方案 (31)4.7路缘石设置方案 (33)4.8立面改造 (33)4.9环境整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0雕塑修葺 (35)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 (36)5.1 环境现状 (36)5.2 编制依据和执行标准 (36)6.3 环境影响分析 (37)6.4 环境保护措施 (39)第6章节能 (42)6.1 节能规范 (42)6.2 节能分析 (42)6.3 项目能耗分析 (43)6.4 项目节能效益分析 (43)6.4.1 光源优势 (43)6.4.2 后期运行投入 (44)6.5 节能措施 (44)6.5.1 节水措施 (45)6.5.2 其他节能措施 (45)6.6 节能管理 (45)第7章工程建设进度计划 (46)7.1 建设工期 (46)7.2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46)第8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7)8.1 投资估算 (47)8.1.1 编制依据及原则 (47)8.1.2 项目总投资 (48)8.2 资金筹措 (48)第九章招投标方案 (49)9.1 编制依据 (49)9.2 招标方案 (49)第10章项目管理及劳动安全卫生 (51)10.1 项目管理 (51)10.1.1项目组织管理 (51)10.1.2项目实施管理 (51)10.1.3项目运营管理 (52)10.1.4保障措施 (53)10.2 劳动安全与卫生 (55)10.2.1编制依据 (55)10.2.2影响劳动安全因素分析 (55)10.2.3劳动与劳动保护措施 (56)10.2.4安全卫生及措施 (56)第11章社会评价 (57)11.1 社会影响分析 (57)11.2 互适性分析 (57)11.3 社会风险分析 (58)11.4 防范和降低风险措施 (58)11.5 社会评价结论 (59)第12章社会稳定性风险分析 (60)12.1 编制依据 (60)12.2 风险分析 (60)12.3 项目风险估计 (61)12.4 防范和降低风险措施 (61)12.5 结论 (62)第13章结论与建议 (63)13.1 结论 (63)13.2 建议 (63)第1章总论1.1项目概况项目名称:黄泥堡裕固族乡集镇区域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建设单位:XX市XX区黄泥堡裕固族乡政府建设地点:XX市XX区黄泥堡裕固族乡建设期限:XX年XX月-XX年XX月建设规模及内容:路面改造7441平方米,人行道铺砖6885平方米,绿化16530平方米,路牙石12240米,雕塑美化改造1座,外立面改造38户,安装路灯134盏,铺设4000米DN20的绿化供水管道以及环境整治。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文本-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文本-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文本-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4)第三章功能定位与规模 (5)第四章规划空间管制 (5)第五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6)第六章用地规划 (7)第七章产业用地规划 (9)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0)第九章居住用地规划 (10)第十章园林绿地规划 (11)第十一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1)第十二章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12)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2)第十四章综合防灾规划 (14)第十五章原住民安置规划 (15)第十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15)第十七章规划实施保障 (16)第十八章附则 (16)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文本简本)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背景为深化落实国家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东湖示范区)的宏观战略以及东湖示范区发展战略,落实东湖示范区产业发展需求的空间支撑;实现东湖示范区与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和东湖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指导东湖示范区各项城市建设,特编制《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作为东湖示范区下层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法定依据。

二、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东湖示范区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提高东湖示范区的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1、区域协调,示范带动:在武汉城市圈武鄂黄城市带的区域背景下,坚持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周边区域特别是鄂州西部的发展,加强其在产业、生活、生态环境、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

2、创新特色,开放平台:充分挖掘“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内涵,塑造具有创新特色的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景观特色,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工作、学习、生活、游憩的公共服务共享平台。

新都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5

新都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5

第一部分文本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OO五年二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分区职能与规模 (3)第三章规划范围和期限 (3)第四章功能结构规划 (4)第五章用地布局规划 (4)第六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6)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 (7)第八章绿地及景观系统规划 (7)第九章土地开发控制规划 (9)第十章规划标准分区 (9)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9)第十二章市政工程规划 (10)第十三章综合防灾规划 (11)第十四章环境保护 (12)第十五章环卫设施规划 (13)第十六章区域空间管制规划 (13)第十七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1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配合新都区社会经济发展,依法建设,统筹安排土地使用,为城市建设活动提供规划管理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新都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建设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编制本规划的背景:2.1省政府提出“三个转变”及成都市提出的建设“三新、三最”特大中心城市的目标,对北部新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2新都区委、区政府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加大、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试点工作。

2.3新都分区规划与新一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有利于发展问题的研讨和解决。

2.4新一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大纲已通过评审,其中提出了成都在四川省以市区为核心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同时强调主城区重点发展方向是南北向。

第三条本规划的基本依据3.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3.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3.5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3.6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3.7《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3.8《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送审稿)3.9《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送审稿)》(2002—2020)3.10《新都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3.11《新都县城市总体规划》(1998—2020)3.12国家、四川省和成都市有关城市规划标准与规范3.13防洪标准(GB50201-94)第二章分区职能与规模第四条分区职能新都区是成都市主城区北部的分中心,依托铁路枢纽建设的物流中心、以电子、食品、医药为主导的工业集中发展区,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片区,与青白江共同构成北部新城。

第十三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第十三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一、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原则✧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建立适合风景区特点的社会运转机制;✧建立合理的居民点或居民点系统;✧科学、合理地协调村民需求与游客需求的关系,把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区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旅游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二、景区居民现状、特征与趋势(一)现状石竹山风景名胜区距福清市10km,距福州市40km。

规划控制区内现辖有真武、濑底、墩头、黄仑(后洋)及三星等6个行政村及东张镇区。

截至2003年底,全部总人口6000人,其中绝大部分为汉族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

(二)特征1、以农业人口为主2、外出打工是多数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从事农业的景区居民的经济收入低,劳动强度大,因此,当地年轻人外出务工及出国的现象相当普遍。

3、景区人口密度石竹山风景名胜区居民的人口密度,是以石竹山道院景区最为密集,其它景区人口密度不高。

(三)发展趋势1、外出人口陆续回流由于本地经济在旅游的带动下,出现了新的就业机会,引发了外出打工人员的回流。

后续的回流继续发生,回流人口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资金积累将迅速参与到旅游业经营中。

2、外地人口涌入外乡镇、外县、外省的人,会想方设法进入景区寻找就业机会和投资项目。

3、本地农业人口将大部分转向非农产业由于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多种需求,从事农业的居民的生产活动分化,大多转向旅游服务业。

4、居民的职业结构将出现趋同化和多元化趋同主要是指居民为旅游业的较高经济效益所吸引,许多人转向旅游经营领域。

多元化是指农业内部的分化,为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从事农业的居民的生产活动也出现了多元化:种植蔬菜、水果、花卉,发展鸟、禽、畜等多种饲养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等等。

三、人口发展控制在石竹山风景名胜区开发中,必须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与分布。

景区各村必须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将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开发前的水平。

通过分区管理控制居民点人口发展,重要的节点东张镇应划定为严格控制区,其他居民点都为控制区。

✧严格控制各居民点的人口增长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营业里程总计达到7531公里, 居世界第一位。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12年,中国铁路营业 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3万 公里以上。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 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
3、港口 2010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70.22亿吨, 完成集装箱吞吐量为1.28亿标准箱。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 排名前10名中,我国占有7席。我国已成为港口大国和集装箱 运输大国,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
二、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
(一)超前型——英国 (二)平行型——美国 (三)随后型——前苏联
三种基础设施发展模式比较表
类型 国家
基本特点
对经济发展 投资 国民经 综合 影响 效果影响 济效果 评价
超前型 英国
基础设施的发展超 越生产在一个时期
的需要
促进经济 发展
较差
较好 一般
平行型 美国
基础设施与生产 与经济协调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一、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 二、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 三、中国基础设施建设
一、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
(一)先行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 —— 英国经济学家P.罗森斯坦·罗丹于1943年提出基础设施应优于
直接生产部门,超前发展。
(二)滞后论——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滞后建设基础设施部门 —— 美国经济专家赫希曼,是不均衡增长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他
第二个阶段是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逐步由计划 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重点,以薄弱环 节为突破口,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制订了以农业、能源、交 通、教育和科学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促进消费品增长, 带动整个经济平衡发展。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仍是薄弱环节,但正由不适应向适应 转化。
1、公路:截至2010年底,中国公路通车总里程 达到400.82万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万公里增 长了45倍,全国公路密度为41.75公里/百平方公里 。 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7.4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 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一级公路有54216公里。
2010年底,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42万公里。全国
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1634个 。
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构成
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单位:个)
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的港口(单位:亿吨)
全国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构成(按主要用途分,单位:个)
在“十二五”期间,将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继续 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 系建设,统筹规划衔接,合理配置资源,逐步实现各种 运输方式“无缝衔接”,到2015年,初步建成便捷、 高效、绿色、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
一、基础设施的含义和分类
(一)含义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又称基础结构,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 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 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 和社会性服务设施。
(二)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原先隶属于企业内部的一般条 件和设施,纷纷脱颖而出,组成社会化的公共工程,成为直接生产过程之 外的必不可少的生产条件。社会生产力愈高,基础设施系统也愈加完备。
一、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一)交通运输规划内容
交通运输规划内容应包括:客货运量及流量、流向的预测;运输方 式结构的确定;提出交通运输网的基本方案;选定重大交通工程项目 (例如高速通道)和具体布局;以及工程修建时间和造价估算等。一般 地域范围愈大,规划内容更为宏观,侧重于交通骨架和交通枢纽以及交 通运输网络结构和布局。
“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提前13年全部建成。
2006-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及公路密度
2006-2010年全国高速公路里程
高速公路里程超过3千公里的省份(单位:公里)
全国各技术等级公路里程构成
全国各路面类型公路里程构成
2010年全国各行政等级公路里程构成
2、铁路:截至2010年11月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8.7万公里,占世界铁路总营业里程的6%。
从投资效益出发,认为有限的资本应首先发展工业部门,然后再来建设基 础设施部门。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投资于直接生产部门,尽快地 获得收益,增加收入。
(三)同步论——基础设施与其它国民经济部门按比例投资、共同发展 —— 经济学家纳克斯于1953年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
书中,主张对工业、农业、外贸、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基础设施等 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按不同比例进行大规模投资,实行平衡增长战略。
(三)分类
区域性的基础设施一般指四大系统:即交通运输系统、给水排水系 统、动力系统和通信系统等部门。
二、基础设施的性质
(一)公共性 (二)两重性 (三)系统性 (四)长期性 (五)间接性
三、基础设施的作用
(一)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 (二)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三)基础设施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 (四)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五)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第十三章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 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节 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第四节 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第五节 区域电力规划 第六节 区域电信规划 第七节 区域综合防灾设施规划
第一节 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一、基础设施的含义和分类 二、基础设施的性质 三、基础设施的作用
全国邮路总长度达到380万公里 ,邮政行业 业务总量完成1975亿元。
4、电力 截止目前,中国电力装机容量超过8 亿千瓦,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20千伏及以上 输电线路达到37.5万公里,电网规模超过美国, 跃居世界第一位。
第三节 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一、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二、铁路网规划 三、公路网规划 四、水运网规划 五、航空港规划 六、综合运输网规划
部门同时发展
发展
较好
较好 较好
随后型 前苏联
基础设施的发展在 一个时期落后于生
产的需要
阻碍经济 发展
较好
较差 较差
三、中国基础设施建设
中统计划经济时 期,国家建设以重工业为核心,基础设施作为非生产性建设 投资,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比重很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