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原子(1)
化学人教版(2024)版九年级上册3.1 分子和原子 课时练 含答案01
3.1 分子和原子一、选择题1.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解释闻到花香的原因A.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D.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2.相同质量的固态氮和气态氮所占的体积不同,原因是因为它们A.分子间隔不同B.分子体积不同C.分子数量不同D.分子质量不同3.酒精易挥发,酒精灯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灯帽,酒精挥发成酒精蒸气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①分子的构成②分子的运动速率③分子间的排列方式④分子的质量⑤分子的化学性质⑥分子之间的间隔A.②③⑥B.①④⑤C.①②④⑤D.③④⑤⑥4.在加压条件下,25m3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m3钢瓶中,由此可以说明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由原子构成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5.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变小了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6.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他们研究功能分子,搭建出复杂的分子结构。
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B.通常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C.水变成冰以后分子停止了运动D.水变成水蒸气后水分子本身发生改变7.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子在不断运动,原子静止不动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C.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8.下列表示物质组成的微观示意图,表示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是A.B.C.D.9.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A.金刚石B.碳酸钙C.氯化钠D.干冰10.下列图示中,不能表示纯净物的是A.B.C.D.11.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选项客观事实微观解释A走过花圃闻到花香分子在不停运动B O2和O3性质存在差异分子的构成不同C水银温度计指示温度原子的间隔改变D吹氢气球,气球胀大分子的体积变大A.A B.B C.C D.D 12.下列关于“化学之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B.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C.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铝元素D.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B.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D.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粒子,故原子不带电14.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为学生揭示了物质的微观结构,即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微观世界的开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组成的基础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分子和原子作为物质的微观结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2.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和仪器。
2.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物质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好奇心,从而引入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外观和结构。
同时,通过动画形式展示分子和原子的运动状态,使学生对它们的性质有更深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例来说明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及其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播放分子和原子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观世界的运行规律。
5.强化课堂互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并及时给予反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1.书写常见分子和原子的化学式。
2.根据分子和原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3.计算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然后,我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直观演示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展示分子的运动、原子的结构模型等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对于难点内容,采用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首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及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其次,通过问题驱动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情境引入法,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瓶汽水,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汽水会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气体分子在液体中的存在和行为的思考。
接着,我会拿出一个铁片,询问学生:“为什么铁片在空气中会生锈?”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到铁原子与氧气分子之间的反应。通过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能够识别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4.掌握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2.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3.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示意图进行讲解;2.示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3.练习法:通过识别化学式和转化为化学等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区别(15分钟)首先,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再细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示范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15分钟)通过示范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让学生学会识别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
例如:•水:H₂O(分子式),H(原子式)•氧气:O₂(分子式),O(原子式)4. 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20分钟)讲解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首先,介绍一个例子:化学式:H₂ + O₂ → H₂O然后,分解化学式并转化为化学等式:2H + O₂ → 2H₂O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并演示如何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
5. 练习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化学式,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化学等式。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式转化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3.1分子和原子-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3.1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
这一课题是学生在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纯净物、混合物等概念后,从微观角度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基础知识和工具。
它不仅是理解化学反应实质的关键,也是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等内容的重要基石。
因此,本课在化学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构建微观世界的认识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路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
作业内容可以包括: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搜集并整理生活中的微观现象实例,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进行解释;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分子或原子的某个性质等。
通过这些作业,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科学思维: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科学探究与实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等。
科学态度与责任: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教学重点从微观认识物质世界五、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性质解释生活实际现象。
1.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加深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
2. 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分子、原子的图片、动画等,将抽象的微观世界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微观粒子印象3. 类比推理法: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宏观事物相联系,进行类比推理,引导学生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4. 情景激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或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闻到花香、湿衣服变干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
化学人教版(2024)版九年级上册3.1 分子和原子 教案0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
3.通过探究实验,形成化学观念,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4.初步建立物质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体验由宏观实验现象感知、想象微观世界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及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准备
教学仪器和药品:试管、浓氨水、酚酞溶液、红墨水、滤纸条、酒精、注射器等。
教学PPT及相关视频。
四、教学过程
分子的性质
环节一:感知分子的大小
【展示】展示水的图片。
【讲述】水分子的材料,推测分子的性质。
【明确】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运动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分子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16张ppt)课件
C),理由是 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盐酸, 其运动速度快 。
B A C
甲:浓氨水
中点
乙:浓盐酸
实验探究二: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50 mL的酒精和50 mL的水混合后小于 100 mL。
【得出结论】
①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有 间隔 的; ②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于 液体分子间的
间隔 大于 固体分子间的间隔。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固态
液态
气态
一般情况:分子间隔变大
在通常情况下: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 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体积
D.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
2.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D
)
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B.宏观上看静止状态的物质从微观上看则是永恒 运动的。
C.分子虽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D.夏天雨后天晴,路面上的水渍很快变干,这时
水就不存在了。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 是( B )
(2)原子总是 不断运动着
(3)原子间有 间隔 。
着;
三、合作探究 实验探究一:分子运动现象P49
【实验现象与结论】 (1)实验一现象:溶液为无色 ; 结论: 酚酞遇空气和水不变色 。 溶液为红色 ; (2)实验二现象: 结论: 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
。
烧杯 A (3 ) 溶液逐渐变红。 现象
解释
溶液不变色。
烧杯 B
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 与水结合成氨水,溶液显碱性,从而使 溶液变红
【探索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氨水做实验呢?
氨水易挥发,能很快看到现象。 (2)为什么是氨水的微粒进入了酚酞中,而不是 酚酞的微粒进入氨水中呢?这说明了什么? 氨水易挥发,氨分子运动速度快;这说明不 同的微粒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共15张PPT)
分 子 和 原 子(一)
你知道为什么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微观世界,去认识一下真实存在的分子和原子
探究实验1:品红的扩散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 猜想: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
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分子
原子
分子、原子真实存在,可是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不相信有分 子、原子的存在,也不认为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这是为什么呢?
烧杯A
烧杯B
现象
溶液变成红色
溶液不变色
烧杯B中浓氨水挥发出来,氨
解释 分子进入烧杯A中,形成的氨 水使酚酞变红色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做一做:两只烧杯中各倒入30毫升冷水和热水,分别加入等质量的品 红固体,观察现象。
冷水
热水
冷水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 B.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而在氧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和氧
气中的氧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体
积变大 D.降温能使水结成冰,是因为在低温下水分子静止不动
随堂训练
2.下列情况能够导致分子间间隔缩小的是( C )
A.晾晒湿衣服 B.装有酒精的容器敞口放置 C.向车胎内充气 D.将氧气常温密封保存在贮气瓶中
随堂训练
D 3.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固体变为该物质的液态或气态,主要是由于( )
A.分子形状发生变化 B.分子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大小发生变化 D.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固体分子 液体分子 气体分子
3-1-1 分子和原子(1)-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原卷版)
3.1.1 分子和原子(1)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品红在水中会_______,温度越高,品红扩散速度_______。
2.证明物质由______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苯分子的图像;移走_______形成的最小的汉字“中国”。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二、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三、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以分子为例)1. 分子________和________都很小;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2.分子总在不断的________,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________例: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
3.分子间存在________。
同种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气态_____液态_____固态;热胀冷缩现象:受热时分子________,遇冷时分子________;分子本身大小________。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________,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________。
考点1. 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例1.(2022秋·安徽蚌埠·统考期末)如图是初中化学教材插图“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根据该图无法获得的分子信息是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分子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变式1-1】(2022秋·辽宁锦州·统考期中)小张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水中,一会儿后,杯中水都变红了,小张判断这是因为①分子在不断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由原子构成,其中完全正确的是A.①B.②C.①②D.①②③【变式1-2】(2022秋·山西·九年级统考期中)我国科学家在1993年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表面通过探针移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B.这两个汉字是日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C.该操作说明原子是最小粒子不能再分D.这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变式1-3】(2022秋·辽宁葫芦岛·统考期末)对下列教材图片的认识错误的是A.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B.苯分子之间有间隔C.品红扩散是分子运动的结果D.只有通过现代科学仪器才能使硅原子运动【变式1-4】(2022秋·山东德州·校考期中)叙述不正确的是A.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B.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C.用扫描隧道显微显微镜能观测到铁原子,说明原子是真实存在的D.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考点2. 分子的基本性质例2.(2023·湖南益阳·统考期中)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1分子和原子 课件(共28张PPT内嵌视频)---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实验探究2:酒精与水混合
200ml 100ml
200ml 100ml
100ml酒精 100ml水混 合后,总体 积是否等于 200ml?
200ml 100ml
100ml酒精100ml水
混合后<200ml
说明: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温度越高,分子的间隔越大。
A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 mL的空气, 用手指堵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 体积变化情况。
学完本课,你知道:
分子(或原子)的基本特征: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人教版初三上册 化学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为什么能闻到气味?是什么变化?
分子有没有发生变化?
水 的 蒸 发
分子有没有发生变化?
过 氧 HO 化 氢 的 分 HO 解
OH OH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化学变化前后,物质性质是否改变?
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1、都能构成物质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有间隔、 处于不断运动中
3、都能保持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
不同点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相互关系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 成分子
练习
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⑴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 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阅读材料二:我是一个水分子, 我 的质量只有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3g重。小数点后有22个“0”哦!
思考:上述材料为分子的哪些基本特征提供了依据?
2、分子(或原子)的基本特征: ②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酒香不怕巷子深”是什么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能解释下列现象么? 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 渐渐减少,如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 为什么呢? 2,为何墙内开花墙外香? 3,湿衣服为什么太阳下晒会干得快? 4,糖溶于水,糖不见了,水却有甜味?
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获得的苯分子图
通过移动硅原子构 成的中文字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
一个水分子质量约为3×10-26,一 滴水中太约有1.67×1021个。
二、分子的性质
2、分子在不断运动
实验一,品红的扩散 实验二,氨分子的扩散
知识背景: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不变 色,遇碱变红色,浓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试 液变红色。 现象:B烧杯中的酚酞 不变红,A 烧杯中的酚 酞变红色 结论:C 中的氨分子运 动到A中使酚酞变红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实验3,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 结论: 50ml水+50ml酒精<100ml
物质固态时,分子间隔相对较小,
所以物质固态时体积最小;物质液 态时,分子间隔相对较大,所以物 质液态时体积较大;物质气态时, 分子间隔最大,所以物质气态时体 积最大。
物质的分子间又间隔,受热时,分
子间的间隔增大,物质的体积增大, 所以膨胀;遇冷时,分子间的间隔 缩小,物质的体积缩小,所以收缩。
夏天气温高,气体分子间间隔受热增
大,气体的体积膨胀,气压增大,如 果充气太多,容易爆胎。
水分子由于不断运动会逐渐扩散到空气中去,所 以逐渐减少;受热时,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 更容易扩散到空气去,所以减少的快。
花香分子由于不断运动会逐渐扩散到墙外,接
触到人的嗅觉细胞,人就闻到了花香。
湿衣服上的水分子由于不断运动会逐渐扩散到
空气中去,太阳下晒,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 动速度加快,更容易扩散到空气中去,所以容 易干。
糖分子由于不断运动逐渐扩散到水分子的间隔
中去,所以糖不见了,水有了甜味。
பைடு நூலக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