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MP-014测量过程管理程序
量测仪器管理程序
量测仪器管理程序简介量测仪器管理程序是一种帮助企业或机构管理和跟踪其量测仪器的程序。
通过使用该程序,用户可以更加高效地跟踪其量测仪器的时间、位置以及使用情况。
量测仪器管理程序还可以帮助用户预防性维护其量测仪器,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停机时间和维修费用。
功能列表量测仪器管理程序通常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功能:•量测仪器的登记和维护:用户可以通过该程序登记和管理其所有的量测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记录和维护量测仪器的历史数据。
•量测仪器的跟踪和定位:用户可以通过该程序跟踪和定位量测仪器,包括存储位置、当前使用者和过去的使用记录等。
•量测仪器的预防性维护:用户可以通过该程序实现定期检查、校准和保养其量测仪器,避免停机时间和额外的维修费用。
•量测仪器的关联管理:用户可以通过该程序关联不同的量测仪器,交叉使用和出借等管理。
•量测仪器的领用和归还:用户可以通过该程序记录所有量测仪器的领用和归还记录,以便更好地跟踪量测仪器的状态和位置。
应用场景量测仪器管理程序适用于以下一些场景:•工业制造业:在制造业中,一个企业通常需要使用大量的量测仪器来监测其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量和性能特征。
通过使用量测仪器管理程序,企业可以更好地跟踪和管理其量测仪器,确保其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医疗设备:在医疗设备方面,不同的设备需要定期检查和校准,才能确保它们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通过使用量测仪器管理程序,医疗机构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其量测设备,减少停机时间和维修费用。
•实验室和学术机构:不同的实验和学术研究往往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量测仪器,这些设备需要及时归还、维修和校准以确保其准确性。
通过使用量测仪器管理程序,实验室和学术机构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其设备,同时减少误差和不必要的成本。
量测仪器管理程序是一种十分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或机构更加高效地管理和操作其量测仪器。
通过使用量测仪器管理程序,用户可以更好地跟踪和管理其量测仪器,预防性维护仪器,避免不必要的停机时间和维修费用,并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测量设备管理程序
1.0目的保证使用的检测设备的检测能力满足产品测量精度的要求,对检测设备的校验、维修、购置、报废等进行管制。
2.0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检测设备的控制。
3.0权责工程品质部:负责检测设备的管理。
4.0定义(略)5.0内容5.1设备的购置:检测设备报废、现存检测设备不能满足需要及其它原因可提出申请,注明对购置设备的要求,经批准后交管理部采购。
5.2设备购置回厂由工程品质部对其编号,并填写《设备一览表》和《设备履历表》。
(编号方法:检测设备名称+流水号表示或采用设备出厂时的编号。
)5.3检测设备操作人员须培训合格方可使用与测量任务相一致的检测设备进行作业。
5.4本公司所有检测设备均由工程品质部联系外校,外校回厂后由工程品质部进行验证,外校报告由工程品质部保存。
A.工程品质部每年12月底制定下年度的《年度检测设备校正计划表》报请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B.检测设备发现偏离校正水准时,需对该检测设备量测产品之准确性予以评估,必要时重新检测。
5.5检测设备在不能满足测量要求、维修费用大于购置费用的情况下由工程品质部在《设备履历表》上说明现状,送交总经理批准后予以报废。
5.6检测设备校验不合格/发现偏离校正水准时加贴“暂停使用”或“限制使用”标签,并由工程品质部人员报请公司总经理处理。
A.若需送修,由工程品质部确认该设备的损坏状况,以便在回收后确认维修状况并联系外校。
B.若需报废的,由工程品质部监督报废,并在《设备履历表》中注明。
5.7检测设备之保养A.使用者须对自己负责之检测设备于使用前后擦拭干净并妥善保管好。
B.所有校正标识须保持完好,且防止遗失。
C.除校正调整所需之外,其余人员不得私自拆装调整检测设备。
D.检测设备于搬运、防护、贮存阶段,各相关人员均须妥善监控。
E.为避免不当的调整,导致原校验失败,应使用“封签”贴于可拆卸处或可微调处。
F有些检测设备视具体情况可免校,如卷尺等。
但在使用之前或定时进行确认其状况,如有异常或是不能使用的,直接予以更换,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测量设备管理程序
测量设备管理程序文件编号版本 1.0 页次 2/4发行日期1. 目的: 对测量设备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所用作测量的仪器的精度和准确度都处在正确和良好的应用状态 要求.2. 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用作测量的仪器控制和管理3. 定义: 内部校准:公司内由品管部具有仪校资格的人员 ,对照国家认可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的基准件进行校准 外部校准:公司内不能内部校准之计量器具 ,送具有国家认可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校准 基准件:用作进行内部校准的经国家认可的法定检定机构检定合格的基准仪器或设备 无法溯源到国家基准的测量仪器:由仪校员按照该装置的测量要求定期进行校椎,如不能内部校准的,则由仪器的制造商代理负责相关校准工作。
4.作业内容: 作业流程图 ,以满足产品责任 单位重点提示相关文件/ 表单使用部门 各相关部门根据实际使用需要 ,确定精度和测量范 围并根据公司现有检测设备情况,对需要增加的检测设备填写“请购单”由各部门负责人确认后交总 经理审批.“请购单”总经理 总经理依订单状况等数据确认是否需购买,若不需 购买则将申请退回原申请部门.采购部采购依“请购单”上所规定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制造 商/代理商进行采购。
“请购单”品管部所有采购回来的检测设备统一由品管部仪校员进 行验收,验收不合格则由采购部予以退货.品管部验收合格的检测仪器由品管部仪校员进行编号后 登录于“测量设备一览表”上,并将验收结果记录 于“量规仪器管理履历表”内。
“量规仪器 管理履历表” “测量设备 一览表”品管部 相关部门1. 品管部仪校人员将校验合格之仪器发相关部门仪器管理人员,由相关部门的仪器管理人员发 放给使用者,并签名确认。
2. 使用部门对仪器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文件编号测量设备管理程序版 本 M I 页次 I 3/4发行日期作业流程图仪器校准计划实施校准(内/外校准)责任 单位重点提示相关文件/ 表单品管部 相关部门1. 由品管部门制定“检测设备校准计划” 。
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1.目的对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活动进行控制,确保对产品监视和测量的结果的正确性,流转或交付使用的产品符合规定质量要求。
2.适用范围适用于产品实现全过程对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包括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出厂检验。
3.职责3.1 质量部负责产品检验规程的制定。
3.2质量部负责产品监视和测量活动的实施,建立并保存记录。
3.3 生产部负责对产品实现过程的监视和自检3.4厂长、技术部、质量部负责紧急放行的审核与批准。
4.过程活动4.1 产品监视和测量的总要求4.1.1总要求a) 质量部负责(必要时生产部配合),对具体的产品,依据其产品标准和规定产品特性的设计文件编制产品检验规程,确定检测控制点、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判定依据和使用的测量设备。
关键过程,出厂检验应编制检验指导书。
b) 检验控制点包括:进货检验,工艺文件规定的检验控制点,关键过程、特殊过程作业指导书规定的检验控制点,装配测试、出厂检验检验指导书或检验表格规定的检验内容等。
c)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活动必须按检验规程进行,严格对照产品标准,设计文件、工艺规程等技术文件的要求,对产品质量的符合性做出科学、客观的判定结论。
用于产品监视和测量的设备应符合《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的相关规定。
d)质量部负责对工艺纪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视,在检验控制点对产品实施测量,对不同检验状态的产品按《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的相关规定进行标识、放置。
对经检验不合格的产品或过程制品,严格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的相关规定。
e) 供销、生产和操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对作业过程进行监视、对产品实现过程进行自检、互检。
在检验人员对产品进行检验时,支持和配合检验人员的工作。
f) 负责产品监视和测量的检验人员,必须在技能、经验或培训方面取得相应的资格。
g)检验规程的更改,应执行《文件控制程序》4.1.2 记录建立及保存按《记录控制程序》的要求建立和保存产品监视和测量的记录。
检验记录应符合以下方面的要求:a)包括检验项目、标准或设计要求、检验结果和检验结论等内容。
014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6、质量记录
6.1《物料请购单》COP-029-XX
6.2《量测仪器设备总览表》COP-076-XX
6.3《量测仪器校正年度计划》COP-078-XX
6.4《温、湿度记录表》COP-092-XX
6.5《监视和测量装置检定记录》COP-100-XX
6.6《监视和测量装置保养记录》COP-101-XX
4.1.3采购人员购回仪器后,通知品质部验收,合格后由品质部登记、标识并交回管理部,再由使用部门至管理部领用。
4.1.4验收不合格时,通知管理部退回更换或另换供应商。
4.1.5量测仪器设备之编号:
单位别仪器类别流水号
4.1.5.1单位别分别为:
品质部:QC成形部:RCX生管部:RSG管理部RGL
4.1.5.2仪器类别:
3.3各使用部门:负责保管所使用的量测仪器设备,并保证完好。
4、程序内容
4.1新购仪器设备的编号管理与验收校正作业。
4.1.1各部门因欠缺或为提高检测能力填写《物料请购单》,总经理核准后交至采购人员;若因原工具报废需重新购买时填写《物料请购单》,经品质部计量员审核、总经理核准后交至采购人员。
4.1.2采购人员按《物料请购单》上的要求,参照《采购控制程序》进行采购。
电子称
0~1500g
0.1g
2%
0~2000g
0~3000g
针规
0~30mm
0.01/0.025
±0.005
百分表
0~50mm
0.01
±0.01
4.11异常处理:
4.11.1量测设备缺损、碰损或准度失误,须立即进行校验,根据校验结果做使用、停用、报废处理,并对已生产产品做评估,采取必要措施。
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1、目的确定并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监视和测量,证实过程是否保持其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
2、范围管理职责、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和测量有关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3、职责3.1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确定需要监视和测量的过程,并确定过程监视和测量的方法。
3.2采购部、质检部负责采购物资采购过程的控制。
3.3检验员负责产品实现过程质量控制点的检验和质量管理。
3.4行政部负责岗位培训工作。
4、控制程序4.1管理者代表按照标准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并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体系审核,以验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的有效性和符合性。
4.2总经理按策划的时间间隔每年举行一次管理评审会议,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4.3质检部和技术部对产品实现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数据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分析,当未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应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以确保产品的符合性。
4.4车间检验员按《过程检验规程》的要求进行检验:按《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的要求正确使用产品的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对过程检验出现的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4.5车间主任负责《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要求协助质检部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计量、检测设备进行检定和管理,确保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正确和准确。
4.6生产部负责按《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作好并保持产品标识及可追溯性等记录。
4.7有关部门负责对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搬运、储存、防护等进行控制。
4.8操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上岗培训。
关键过程和特殊工序的操作人员须经相应的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并保存培训记录。
4.9产品检验员,必须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4.10技术部负责对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对主要生产设备制定保养计划,确保完好并做好维修和保养记录。
4.11关键过程的控制。
4.11.1对进公司的零部件或上道工序产品,按检验规范检验合格后才能投产和安装。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程序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程序在各个行业,监视和测量过程的程序非常重要。
无论是生产制造、科研实验还是安全控制,都需要对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以确保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程序,以及它们的作用和实施方法。
过程监视程序过程监视程序是指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控的程序。
这些关键参数可能包括温度、湿度、压力、流量等多种参数。
为了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质量,这些参数必须被准确地监测和控制。
温度监测程序温度是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一个参数,因此,温度监测程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温度监测程序可以根据生产过程的需要,实时监测和控制温度。
这些程序可以使用数字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热电偶等多种设备进行测量。
湿度监测程序湿度是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湿度监测程序可以确保在生产过程中环境的湿度处于适宜的范围内。
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可能会对生产过程产生影响。
在一些特殊的行业,如制药和电子行业,湿度的控制尤为重要。
压力监测程序在一些特殊的生产过程中,压力是一个必须被控制和监测的参数。
比如说,在石化和燃气行业中,压力监测程序可以确保设备在安全范围内运行,避免发生爆炸和其他安全事故。
流量监测程序在大多数生产过程中,流量也是一个必须被控制和监测的参数。
流量监测程序可以确保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流动正常。
在食品和饮料行业中,流量监测程序可以确保分配的份量准确,保证产品质量。
过程测量程序过程测量程序是指对生产过程中的某些参数进行定期测量。
这些参数可能是温度、压力、湿度等多种参数。
定期测量这些参数可以帮助生产部门了解生产过程的实际情况,以便及时做出调整。
温度测量程序温度测量程序可以使用数字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热电偶等设备进行测量。
在进行温度测量之前,一定要对设备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压力测量程序压力测量可以通过压力计等设备进行测量。
压力计可以用来测量生产过程中的气体压力、液体压力等多种压力。
湿度测量程序湿度测量程序可以使用湿度计等设备进行测量。
测量与监控设备管理程序
测量与监控设备管理程序1. 目的本程序的目的是规范和管理公司内部的测量与监控设备,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的测量与监控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温度计、湿度计、压力计、流量计、重量计等。
3. 责任部门3.1 技术部门负责设备的选购、维护和使用培训。
3.2 质量部门负责设备的校准和验证。
3.3 设备保管人员负责设备的存放和保养。
4. 测量与监控设备的管理4.1 设备选购:技术部门根据公司的需要选购适当的测量与监控设备,确保设备具有合适的精度和稳定性。
4.2 设备保养:设备保管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4.3 设备校准和验证:质量部门负责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校准和验证,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4 设备使用培训:技术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设备的使用培训,确保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操作。
5. 测量与监控设备的记录和监控5.1 设备的使用记录:设备使用人员应按照规定正确使用设备,并对使用情况进行记录。
5.2 设备的维护记录:设备保管人员应对设备的维护情况进行记录,包括清洁和保养的情况。
5.3 设备的校准记录:质量部门对设备的校准和验证情况进行记录,并保留相关证明文件。
5.4 设备的监控:技术部门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6. 处罚与奖励6.1 对于违反本程序的行为,应根据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包括但不限于警告、停职、解雇等。
6.2 对于严格执行本程序的部门和个人,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
7. 附则本程序由技术部门和质量部门共同负责修订和审查,于实施后应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程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以上为测量与监控设备管理程序,各部门应严格执行,如有违反,将受到公司相应处罚。
抱歉,由于篇幅较长,我无法在一次性的回答中提供1500字的内容。
不过,我可以为您提供另一个段落作为延伸内容。
8. 员工培训为了确保所有相关员工对测量与监控设备的管理程序有清晰的了解并能正确执行,公司应定期组织员工培训。
过程及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修订履历1.目的对质量管理体系各个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对产品特性的监视和测量进行策划,并在工程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依据策划的安排对产品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是否得到满足。
2.范围适用于公司承包工程项目的来料、过程和最终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控制。
适用于质量管理体系各个过程以及施工所用原材料、过程产品和成品的测量和监视。
3.职责3.1行政财务部负责对过程的监视和测量3.2工程部负责对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维修所需的原材料、施工过程、及施工完工的最终检验。
3.3研发部负责计算机软件的监视和测量4.工作程序4.1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4.1.1管理者代表负责识别要进行的监视和测量的公司各个过程,包括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改进四大过程。
4.1.2管理者代表应根据公司质量目标进行分解,转化为部门具体的质量目标,如工程部的工序产品合格率、采购部采购产品的合格率、客服部的顾客服务满意率等。
为保证目标的顺利完成,管理者代表应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核。
4.1.3工程部对施工过程的监视点实施监控,并对各过程的监视结果(包括运行状况、对过程能力和过程输出的监视结果等)的数据分布趋势进行分析,明确过程质量和过程实际能力之间的关系,以确定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的时机。
4.1.4当过程产品合格率接近或低于控制下限时,工程部应及时发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定出责任部门,对其人员、设备、原材料、各类作业指导书、生产环境及检验方面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当需要采取改进时,工程部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报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交责任部门实施,工程部负责跟踪验证实施效果。
4.2产品的监视和测量4.2.1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包括:来料的监视和测量、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最终的监视和测量。
4.2.2在对产品实施监视和测量前,应对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进行策划(即根据产品或过程的重要程度、客户的要求、法律法规要求等来确定监视测量点的设置、测控所用文件、验收准则等内容),策划的结果应作出规定,必要时形成文件。
测量设备管理程序
测量设备管理程序1 目的保证测量设备在整个使用过程中具有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计量特性。
2 适用范围租用于公司测量设备的管理。
3 职责分配3.1 计控部负责公司测量设备管理和监督。
3.2 设备备件公司负责公司测量设备的采购、入库、流转、发放和对供方的评价。
3.3 测量设备使用单位负责本单位测量设备的配备、使用、维护、周期检定和计量验证管理。
4 要求和实施过程4.1 配备要求4.1.1 测量设备的配备应按生产经营、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验、安全环保检测和工作卫生等技术要求配备测量设备,配备的测量设备应满足预期的使用要求。
4.1.2 过程识别:测量设备的配备过程的输入是测量对象以测量设备的技术要求;输出是满足规定要求所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资)、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其活动是策划、配备选择、计划、实施;其资源是购置测量设备所需的资金、合格的供方、合格的使用环境条件。
4.1.3 新上工程项目测量设备的配备应充分考虑测量设备的技术特性,测量设备应在经济性可行的条件下,实现溯源管理。
4.1.4 测量设备的设计部门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配备合格的测量设备。
4.1.5 测量设备的配备应经机动部、技改部、计控部和使用部门评审。
4.1.6 测量设备的配备应根据生产或产品要求作为判断测量设备误差的依据。
制造商提供的测量设备误差为S,产品的加工容差或公差范围为T,购置的测量设备的误差应不大于加工的公差,一般应是公差范围的1/6~1/10。
也可采用测量能力指数分析方法分析,测量过程能力指C P=容差T/过程能力B=T/6σT是产品技术要求容差范围。
对于一般的测量能力,C P=1~1.3(相当二级加工水平)为适当;对于精密测量过程C P=1.33~1.67(相当一级加工水平)为适当。
4.2 测量设备的分类管理4.2.1 各单位对配备的测量设备必须建立台账,实行A、B、C分类管理,并上报计控部。
4.2.2 A类测量设备4.2.2.1 公司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和用于量值传递的测量设备,经认证授权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和列入强制检定的工作测量设备;4.2.2.2 公司用于工艺控制、质量检测、能源有经营管理,对出具计量数据准确度要求高的关键测量设备和高度控制的测量设备;4.2.2.3 使用比较频繁,使用地点重要,而量值可靠性差的测量设备。
测量与监控设备管理程序
测量与监控设备管理程序引言测量与监控设备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产生高质量的测量和监控数据,需要一个有效的设备管理程序来对测量与监控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
本文将介绍一个测量与监控设备管理程序的设计和实施。
设备管理程序的目标测量与监控设备管理程序的目标是实现对设备的有效管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提高测量和监控数据的质量。
具体目标包括:1.设备入库管理:记录设备的基本信息,包括设备名称、型号、生产厂商、购买日期等。
2.设备台账管理:建立一个设备台账,记录每台设备的具体状态和使用情况。
3.设备巡检和维护:制定巡检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4.设备校准管理:建立设备校准计划,对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并记录校准结果和过程。
5.设备报废管理:对老化和损坏的设备进行报废处理,记录设备的报废原因和日期。
6.设备维修管理:对需要维修的设备进行维修申请,记录维修过程和结果。
7.设备借还管理:对设备的借出和归还进行登记和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追踪。
设计与实施设备入库管理设备入库管理是设备管理程序的第一步。
当一台新设备到达时,需要将其录入系统。
录入的信息包括设备的基本信息,如设备名称、型号、生产厂商、购买日期等。
同时,需要为设备分配唯一的设备编号,方便后续管理和查询。
设备台账管理设备台账是对每台设备进行详细记录的一个表格。
在设备台账中,可以记录设备的基本信息,如设备编号、设备名称、设备型号等。
同时,还可以记录设备的状态和使用情况,如设备是否正常运行、设备的位置、设备的借出情况等。
通过设备台账,可以对设备进行全面的管理和追踪。
设备巡检和维护为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需要制定巡检计划,对设备进行定期巡检和维护。
巡检的内容包括设备的外观、连接线路、传感器等是否正常。
巡检过程中,需要记录巡检结果和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维护和修复。
设备校准管理设备的准确性对于测量与监控数据的可靠性非常重要。
测量过程管理程序
测量过程管理程序1、目的和适用范围:为了在新产品开发、设计和工艺文件设计过程中设计满足规定要求的测量过程,确保选择的测量方法和选用的测量设备符合要求。
(并且保证过程受控)适用于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配备的策划和实现工作。
2、职责:2.1各单位技术部门负责产品设计的测量过程设计实现,并对工艺方案中涉及的测量设备进行测量能力评定;2.2各单位质量部负责组织公司测量过程能力审核,组织关键/特殊测量过程的监控工作,组织检测中心参与产品质量分析。
2.3 各单位计量管理部门负责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 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
2.4 各单位人事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测量过程相关人员的培训及资质认定.2.5 各单位测量过程测量操作人员负责产品测量过程的实现和记录。
3、内容3.1测量前对测量对象的特征进行确认实施测量前,测量人员应仔细核对待测量的计量特性是否符合技术文件规定的测量要求,确认测量对象的测量范围和允差。
3.1.1计量确认数据的允差以国家(或地方)计量检定规程为依据,无国家检定规程的以集团或本单位校准规范为准。
尚未制定校准规范的首批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允差,以制造厂技术标准规定为依据。
3.1.2检验和试验数据的允差,以产品图样、工艺和有关技术标准为依据,选用的测量设备计量性能保证测量数据的允差要求。
3.1.3理化检测依据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或本单位统一编号的理化操作规程进行检测。
检测精度依据有关标准对材质检验精度的要求评定。
3.1.4产品试制与科研测绘数据一般没有允差要求,其不确定度的大小根据需方的要求确定。
3.1.5经营、安全、环保等各类检测数据的允差按国家有关部门有关专业或公司标准确定。
3.2测量设备的确认3.2.1当技术文件规定了测量过程的专用监视和测量设备时,必须选用技术文件规定的专用测量设备。
3.2.2当技术文件未规定测量设备要求时,测量人员应根据被测工件精度和测量范围及允许的误差范围选用测量设备。
过程和产品测量控制程序
过程和产品测量控制程序过程和产品测量控制程序是指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而实施的测量控制管理程序。
在制造过程中,测量是确保产品符合规格要求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建立和执行过程和产品测量控制程序,可以有效地监测和控制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顾客满意度。
1.测量设备和工具的控制:确保使用的测量设备和工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需要建立测量设备和工具的管理系统,包括设备的校准、维护和保养等方面。
2.参照标准和规范:确定产品测量所依据的标准和规范。
对于不同的产品和工艺,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和技术,并建立标准操作程序,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3.测量过程的控制:制定和实施测量计划,明确测量的目的、方法、频率和责任人。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记录和留存相关数据和信息,以供验证和追溯。
4.测量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以判断产品是否符合规格要求。
当发现测量数据异常时,需要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5.非符合品的处理:对于测量结果不符合规格要求的产品,需要进行处理和控制。
可以选择返工、报废或重新调整工艺参数等方式,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6.改进措施的实施:根据不断收集的测量数据和评估结果,及时进行反馈和改进。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完善过程和产品测量控制程序,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总结:过程和产品测量控制程序是确保产品质量稳定的关键管理程序。
通过控制测量设备和工具、参照标准和规范、控制测量过程、分析和评估测量数据、处理非符合品和实施改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实施过程和产品测量控制程序需要全员参与和持续跟踪,建立培训计划和内部审核机制,不断改进和提升测量控制水平。
过程及产品测量和监控程序
5.2.4.2检验员依据《成品检查指导书》进行检验,检查尺寸填写在“尺寸检查报告”,做工检查结果填写在“中尾期检查报告”上,外箱检查填写在“纸箱及装箱检查报告”中。合格品签名放行,不合格品按“不合格控制程序”执行。
XXX制衣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类 别
程序书
过程及产品测量和监控程序
版 本
制定单位
品质部
页 次
5.2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5.2.1品质部负责编制各类检验指导书,明确检测点、检测频率、抽样方案、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判别依据、使用的检测工具等。
5.2.2进货验证
对进厂面料,仓库收料员先核对送货单,确认物料品名、规格、数量等无误、包装无损后拿《送货清单》,通知检验员根据《面料检验指导书》进行全数或抽样验证,验收合格后并填写“面料检验报告”中,并把检验结果填写在中,该报告一式三份,品质部保留一份,一份给仓库做收货凭证,一份给裁床作开裁凭证。另外复印一份给跟单。根据 “物料检查结果报告”入库手续;验证不合格时,检验员在“物料检查结果报告”写出不合格结论,仓库将该不合格面料放在不合格品区,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5.2.5.2监视和测量记录由品质部依照《记录控制程序》执行并负责保存。
6、相关文件
6.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2记录控制程序
6.3面料检验指导书
6.2辅料检验指导书
6.3裁片检查指导书
6.4车间巡LING QC作业指导书
6.5中查检查作业指导书
6.6成品检查指导书
7、相关记录
7.1面料检验报告
7.2辅料检验报告
7.3物料检查结果报告
AB-MP-013测量设备调整控制程序
程序文件测量设备调整控制程序文件编号:AB-MP-013版本号:A/0受控状态:编制:房敏军日期:2014.02.10审核:李新雯日期:2014.02.10批准:马宪超日期:2014.02.10发布 2014-02-10 实施2014-02-10 山东安博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1目的对测量设备调整进行控制,防止未经授权的改变。
通过对封印进行管理,保持封印完整性,明确测量设备的完好状态,防止操作人员误用不合格测量设备。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内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测量设备的调整控制3 职责3.1 质检部负责测量设备封印的监督管理;3.2使用部门负责保持测量设备封印的完整性。
4 工作流程4.1 封印管理是一个过程,输入是对需要采取保护措施的测量设备进行封印;输出是对影响测量结果的保护调整装置上的封印;过程活动是封印的设计、使用、贮存、保护、处置和改进,并加以控制;资源是封印管理过程适用的设备、人员,信息等。
4.2 封印的要求对测量设备的可调器件或保护装置,应进行封印管理;并保持其完整性,如改动或损坏,应采取恢复措施。
4.3 适用的设备本公司实行封印管理的测量设备有用于安全防护的压力表、贸易结算的电能表、水表、燃气流量计及测量设备的计算控制软件等。
4.4 封印的样式测量设备的封印采用铅封、漆封等形式;测量设备专用的软件封印采用设置密码的方法或其它保护技术。
4.5 封印人员4.5.1 外部供方负责检定/校准的测量设备,由外部供方负责封印,计量管理员负责进行监督,检查封印完好性。
4.5.2测量设备使用人员负责用于测量专用软件的密码保管,质检部登记备案,详见《软件识别控制程序》。
4.6 封印的管理4.6.1 存储封印的管理第- 2 -页共4页4.6.1.1 空白封印由质检部负责保存。
4.6.1.2 质检部应保管好领用的空白封印,认真按照规定要求使用,防止误用,并不得挪做它用。
4.6.2 在用封印的保护管理4.6.2.1 使用人员负责保持测量设备封印的完整性,一旦发现封印损坏、测量结果失真应立即停止使用,上报质检部处理。
测量过程管理程序
测量过程管理程序1 目的1.1 保证测量过程的设计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确定的计量要求。
保证测量过程是在要求的不确定度限值之内满足预期使用要求,以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通过实施监视迅速地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措施。
1.2 通过监视来考核评价过程是否能实现策划的结果,能否达到规定要求的能力,从而确保产品的符合性、达到增强顾客满意。
2 适用范围2.1 适用于公司计量检测体系所有测量过程的设计、过程控制和管理。
2.2 适用于公司开展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监视。
3 职责和权限3.1 设计部门负责将产品技术指标、产品标准及技术规范、合同、法律法规对产品的安全性和公平性等要求,包括明确的和隐含的要求,转化为可以测量的量,并体现在测量过程设计中。
3.2 计控部负责测量过程的监督管理。
3.3 各音准负责编制本单位的计量要求和计量特性要求,制定监视范围、验收准则,确定监视点、监视项目和方法。
负责计量验证、测量过程监视和监视数据的具体实施。
4 要求和实施程序4.1 过程识别:测量过程的输入是:顾客要求、组织要求、法律法规要求、测量、测量方法、环境条件、测量人员;测量过程的输出是:完整、准确、真实的测量记录。
活动是确定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和性能要求、将识别的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设计测量过程要素和控制限,形成测量规范和测量过程的有效性确认。
4.2 测量过程的设计4.2.1 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要求。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并确认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
4.2.2 将已识别的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
4.2.2.1 根据产品要求的极端确定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4.2.2.2 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用以下方式表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操作者技能要求。
4.2.2.3 测量过程的设计应分析过程的能力,过程能力指数:Cp=T/6σ。
4.2.3 根据计量要求设计测量过程要素和控制限4.2.3.1 根据计量要求识别测量过程要素,过程要素主要包括:测量设备、环境条件、测量方法、操作人员等。
测量设备控制程序
5.9.2因使用者操作或者保管不当而导致测量设备损坏或者遗失时,应酌情进行赔偿。并在台账上注销该设备。
5.10关于测量用的软件,使用前应由品管部与信息中心进行确认,并根据需要进行再确认,并形成相应的记录。
5.11计量监督
5.8.2测量设备的启用
a.使用部门启用封存停用的测量设备前,应通知品管部并将测量设备送品管部核准,校准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
b.启用后的测量设备纳入正常的周期校准。
5.8.3测量设备封存、启用的情况应记录在“测量设备履历卡”中。
5.9测量设备报废、赔偿
5.9.1计量员每季度对不能修复的测量设备进行统计,并填写“测量设备报废申请单”,
5.7.2周期校准时,发现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时,应参照5.7.1条款处理。
5.7.3如发现使用中的测量设备处于无标识等失控状态,应参照5.7.1条款处理。
5.8测量设备的封存、停用与启用
5.8.1测量设备的封存、停用
因各类原因,某些测量设备暂不投入使用,能够到品管部办理封存手续,经品管部经理批准同意后,方可封存、停用。对封存停用的设备应挂“停用”牌,或者贴“停用”标志。
5.3.5搬运:在搬运测量设备时,应根据其特点,选择合适的搬运方法,防止在搬运过程中造成损坏或者报废,精密设备在搬运后须重新进行校准。
5.4使用
5.4.1凡使用或者操作测量设备的人员务必熟悉设备的使用原理、技术性能、操作规程、适用环境、保护保养方法等,以确保测量设备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
5.4.2测量设备的标识、编号不得损坏、涂改与随意更换。
测量设备操纵流程图:
Y
N
Y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序文件
测量过程管理程序
文件编号:AB-MP-014
版本号:A/0
受控状态:
编制:房敏军日期:2014.02.10
审核:李新雯日期:2014.02.10
批准:马宪超日期:2014.02.10
发布 2014-02-10 实施2014-02-10 山东安博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
1目的
1.1保证测量过程的设计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确定的计量要求。
保证测量过程是在要求的不确定度限值之内满足预期使用要求,以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通过实施监视迅速地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措施。
1.2通过监视来考核评价过程是否能实现策划的结果,能否达到规定要求的能力,从而确保产品的符合性、达到增强顾客满意。
2适用范围
2.1 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所有测量过程的设计、过程控制和管理。
包括测量过程的选择和确定,测量过程参数的选择和控制限的确定以及测量过程失控的处置措施。
2.2 适用于公司开展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监视。
3职责
3.1技术部负责将产品技术指标、产品标准及技术规范、合同、法律法规对产品的安全性和公平性等要求,包括明确的和隐含的要求,转化为可以测量的计量要求,并体现在测量过程设计中;
3.2工艺人员负责对工艺设计中的测量过程进行识别和策划,体现计量要求;
3.3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测量过程的实施和控制,负责编制本部门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和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要求、评定测量过程的测量不确定度;制定测量过程规范、测量过程监视规范,负责计量验证。
3.4质检部负责测量过程的组织和监督管理。
4工作流程
测量过程的输入是:顾客要求、组织要求、法律法规要求、测量设备、测量方法、环境条件、测量人员;测量过程的输出是:完整、准确、真实的测量记录。
活动是确定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和性能要求、将识别的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设计测量过程要素和控制限,形成测量规范和测量过程的有效性确认。
测量过程管理流程图
4.1测量过程管理流程图
4.2 测量过程管理要求
4.2.1对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和控制,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
4.2.2每个过程的完整规范包括所有测量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
4.3 测量过程的设计
4.3.1相关部门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要求。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编制文件,并确认有效,必要时要征得顾客同意。
4.3.2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用以下方式表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操作者技能要求。
4.3.3根据计量要求设计测量过程要素和控制限
4.3.3.1根据计量要求识别测量过程要素,过程要素主要包括:测量设备、环境条件、测量方法、操作人员等。
a) 测量设备:规定进行测量所需要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软件,以及测量过程对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
b) 环境条件:规定进行测量所需的环境条件,以及环境条件变化所需要进行的修正。
c) 测量方法:规定测量方法、测量步骤和测量结果的报告方式。
d) 操作人员;规定执行测量人员的资格和所要求的技能。
4.3.4对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性应确定和量化。
测量过程的性能主要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稳定性、最大允许误差、重复性、复现性、操作者的技能水平以及对测量过程可能是重要的其它特性。
4.3.5为了确保满足计量要求,已建立的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指标应优于计量要求的指标。
4.3.6根据测量过程的重要性确定控制方法
4.3.6.1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包括:
a) 关键性的测量系统;
b) 复杂的测量系统;
c) 保证安全的测量;
d)由于测量结果不正确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的测量。
4.3.6.2对非关键部分的简单测量,低级别的过程控制就足够。
4.4 测量过程的有效确认
4.4.1对测量过程实施有效确认的方法:
a) 与其它已经确认有效的过程结果进行比较。
b) 与其它测量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
c) 通过对测量过程特性的连续分析方法来确认。
4.4.2有效性确认的参加人员要求:有效性确认工作应有明确测量预期使用要求的测量过程设计人员和测量过程的使用人员参加。
如顾客要求,则应有顾客或其代表参与、顾客的参与将确保测量过程满足顾客的要求。
4.4.3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4.6 测量过程的实施和控制
测量过程应在为满足计量要求而设计的受控条件下实现。
4.6.1受控条件包括:使用经计量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可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合适的结果与报告方式、按规定实施监视;
4.6.2各有关单位根据原材料、在制品、产品检验标准、方法进行产品检验;并对关键检验过程和方法进行控制。
4.6.3测量过程失控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a) 经校准过的测量过程可能失准;
b) 规定的测量方法程序可能不适当;
c) 测量的频次太少;
d)环境条件控制不符合要求;
e) 操作人员的操作或测量设备读数可能有误;
f) 测量数据记录不真实或不准确。
4.7 测量过程的监视
4.7.1应监视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
监视应按照形成文件的程序和确定的时间间隔进行。
通过确保迅速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测量管理体系监视应能提供防止偏离要求的机制。
这种监视应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的风险相匹配。
4.7.2监视的方法
4.7.2.1简单控制方法:利用相同或不相同的方法进行重复测量;对保留的物品进行再测量;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征结果的相关性,对测量过程中使用的测量设备进行抽样检查;对测量过程的环境条件进行监测;对测量人员的工作实施监督检查等。
4.7.2.2复杂的控制方法:利用核查标准和控制图,采用统计技术,对测量过程的全部按规定程序和对时间间隔实施测量过程控制。
4.7.2.3监视应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的风险相称。
4.7.3测量部门对关键的测量过程进行监视,建立测量过程管理台账(格式见附表),由指定并授权的人员对测量过程实现按规定的频次进行记录,记录数据应真实可靠,监视和测量用的测量设备必须经计量确认合格并贴有规定有效期的合格标识。
测量过程的环境条件符合规定的要求。
4.7.4测量部门对关键测量过程参数记录累计的数据,绘制测量过程控制图,并确认和分析测量过程参数变动趋势,如持续出现测量过程参数数据的变动异常,应分析测量过程参数变动异常失控原因。
4.8测量过程的控制记录
4.8.1测量部门应按照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和记录,并保存测量过程中所有测量记录的证明符合测量过程要求。
4.8.2保证只有被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这些记录。
记录内容应在相关作业文件中规定。
测量记录的计量单位应符合法定计量单位要求。
4.8.3测量过程记录的控制按《记录控制程序》执行。
4.9 测量过程的改进
4.9.1质检部及各相关部门根据审核、管理评审的结果和其他有关的因素实施改进。
4.9.2当测量过程失效或可疑时,应查明影响过程的影响量,分析造成测量过程失控的具体原因,制定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执行《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程序》。
4.9.3采取的纠正措施在测量过程使用前应经过验证,应对纠正措施的结果进行监控,以确保所采取的纠正活动是有效的。
5相关文件
5.1记录控制程序
5.2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程序
6记录
6.1测量过程管理台帐
7 会签栏
8 更改记录
测量过程管理台账
第8 页共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