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之反衬
常见的表现手法
文章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表现手法1 衬托【概念解说】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异的事物做陪衬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绿叶扶花”、“烘云托月"。
表现手法之反衬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以丑衬美的方法常用于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通过描绘丑陋的事物, 如贫穷、疾病、痛苦等,来衬托出美好的事物,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美好的价值和意义。
03
反衬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小说中的反衬手法
01
人物形象反衬
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性格、行为 或命运,突出主要人物的特点或 主题思想。
表现手法之反衬
• 反衬的定义与特点 • 反衬的常见类型 • 反衬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 反衬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 反衬的作用与效果 • 反衬的实践与运用
目录
01
反衬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反衬:通过突出某一事物的特性,来 衬托出另一事物的特性,以达到强调 或对比的效果。
反衬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艺术表现手 法,广泛应用于小说、诗歌、绘画、 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中。
06
反衬的实践与运用
在写作中运用反衬手法
对比描写
通过对比描写,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读者对主 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反义表达
使用反义词或意义相对的词语,强调主题,增 强表达效果。
反面衬托
通过描述反面事物,突出正面事物的特点,使正面事物更具有说服力。
在艺术创作中运用反衬手法
色彩对比
通过色彩的对比,突出画面的主题,增强视觉冲击力。
音调对比
在音乐中运用音调的对比,突出旋律的特点,使音乐更具表现力。
形态对比
在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中运用形态的对比,突出作品的主题和风 格。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反衬手法
背景衬托
通过选择适当的背景,突出主体的特点,使 主体更加鲜明。
对比选择
在比较不同事物时,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方面 进行比较,使主题更加突出。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光线照射⽽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另⼀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种是正衬,⼀种是反衬。
李⽩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的半⼭腰,就能望见东海⽇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峰必然⾼⼊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兮列如⿇”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天台⼀万⼋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之⾼,但⾯对天姥⼭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林幽静⾄极,以闹衬静,静境深⼴。
⼜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臭,路有冻死⾻”,⽤“酒⾁臭”反衬“冻死⾻”,更显⼈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彩相衬:如“万绿丛中⼀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鳞开”,“亮”得格外夺⽬惊⼼。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青花欲燃。
今春看⼜过,何⽇是归年?”有⼈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罗敷之美;“未免被⼈褒⼥笑,只教天⼦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松间照,清泉⽯上流”;“空⼭不见⼈,但闻⼈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多少、冷暖、远近、⾼低、明暗等等⽅⾯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高中语文高中作文素材__“渲染”“烘托”“正衬”“反衬”等的区别
“渲染”“烘托”“正衬”“反衬”等的区别解释一: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4、对比: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解释二: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从正面着笔。
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
从侧面着笔。
(只写侧面一面)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 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 “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
• 这里衣服衬托人物怎样的特点?
2020/5/29
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 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 衬静,静境深广。
概念
从反面来衬托主要事物,使对 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
立两极的事物互为映衬。的事来自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
种方法。
画面是 否独立
两幅画面缠合在一起,不能独 立开来分析,一者是主景,另 一者是背景,两者相互映衬
两幅画面可以独立看待
情形有 无主次
描是用述主次这要要两的的种,来情另辅形一助时方主,面要有是的一次方要面的,两作主中种者次感不在之受同描分,的述,形事时让成物主读自或观者己情上自的形没行理,有从解
• 我们总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活动”,而不说 “烘托气氛,渲染人物心理活动”。这也足见“渲染” 着眼于制造气氛之本身;而“烘托”则是充分利用场 面气氛来“烘托”另一层面。
渲染
烘托
渲染则是用水墨或颜色
烘染物象,是指通过对
概念
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 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
突出形象,(正面)加
强艺术表达效果。
• 三、渲染和烘托
•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 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 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 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 观罗敷。
答题格式:通过对***,***的描写,渲染 *****,烘托****,****的感情
• 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
《表现手法之反衬》课件
以乐衬哀
总结词
通过快乐的情感或情境来衬托悲伤的情感或情境,强调悲伤的程度。
详细描述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描绘快乐的情感或情境来衬托悲伤的情感或情境,形 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强调悲伤的程度。例如,在描绘失去亲人的场景时,可以通 过描绘快乐的回忆或快乐的场景来衬托失去亲人后的悲痛和无助。
以哀衬乐
总结词
以静衬动
总结词
通过静态的事物来强调动态的效果,突出动作的强烈和有力。
详细描述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以静态的景物、人物或事件来衬托动态的场景,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动 态的效果,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动感和冲击力。例如,在描绘赛车比赛的场景时,可以通过描绘静止 的观众、静止的环境等静态元素来衬托赛车的速度和激情。
《表现手法之反衬》 ppt课件
目录
• 反衬的定义与特点 • 常见的反衬手法 • 反衬手法在文学中的应用 • 反衬手法在艺术中的应用 • 反衬手法的实践与运用
01
反衬的定义与特点
什么是反衬
01
反衬是一种通过对比两个相反或 相对的事物,以突出其中一个事 物的表现手法。
02
它通过强调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 ,使主要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 从而达到强调和突出的效果。
创造视觉冲击力
利用反衬对象的色彩、形状、大小等差异,形成视觉冲击力。
引导情感反应
通过反衬手法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增强感染力。
如何避免反衬手法的误区
避免过度使用
反衬手法应适度使用,避免喧宾夺主。
避免生搬硬套
根据主题和受众特点,灵活运用反衬手法,避免生搬硬套。
避免信息混淆
确保反衬对象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清晰,避免信息混淆。
反衬的特点
01
浅谈诗歌表现手法之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浅谈诗歌表现手法之对比与反衬的区别作者:王庆红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1年第10期诗歌作为一门唯美的艺术形式,要讲求艺术技巧。
在众多的表现手法中,反衬和对比尤其受到诗人的青睐。
众多的名篇经典中,由反衬或对比形成的佳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在新歌赏析中,许多学生容易混淆这两种表现手法。
笔者试着对新教材诗词单元的相关篇目作了一些简要的分析,以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两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首先,要明晰概念。
在诗歌教学中,这是两种经常被分析到的修辞格。
虽然如此,许多学生却并不能清晰分辨这两个概念,甚至有些学生以为这只是一种修辞格的两个不同名称而已。
为此,我们必须帮学生了解并分清这两个概念,从而提高辨别能力。
(一)对比又叫“对照”,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以便说明一定的道理的修辞格。
如:(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2)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盈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白居易《轻肥》)杜甫用他的如椽大笔,将装点得像仙界一样的骊山宫与宫门之外的倒路尸体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咫尺之间,荣枯差别如此,令人震撼。
而白居易则是将内臣行乐图与江南“人食人”的惨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命运的同情。
(二)反衬是衬托的一种,是用描绘相反的其他事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事物的修辞格。
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
”反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的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好的衬托必须主次分明,通过对他事物的描叙,使所要描写的主体更鲜明突出。
如:(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表现手法之反衬分析
当堂 •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 施肩召[注]
•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 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 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 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 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 • • •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 ------苏轼《江城子》
•
上片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 己了。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 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 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 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 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夜来幽梦忽还乡”,写梦境相逢 的情景。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 节来描写。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 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 。
• [答案] ①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
Hale Waihona Puke 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 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 明山山高的特点;②用以声衬静的 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 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 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 。
朗读诗句,判断虚与实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霓为衣兮风为 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顺序:远近、高低、上下、俯仰等
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白描、工笔等
反衬是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
反衬是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
反衬不是修辞手法,反衬是一种表现手法。
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
作用: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主题。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其中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反衬与对比的区别
1、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诗歌表现手法之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什么是对比?
所谓对比,就是在作品中把 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 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 出来的一种方法。 对比的作用就是为了比出二 者的不同点,使好的显得更 好,坏的显得更坏。
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 表现手法,在作品中为了对 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 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 物从旁陪衬的方法。反衬表 现手法的运用,主次是分明 的。具体有动衬静、乐衬哀 喜衬悲、丑衬美等。
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总之,在古诗鉴赏中,分清是 反衬还是对比,首先整体把握 然后从基本意象入手,具体分 析这些意象是平行并列还是有 主有次,这是区分对比与反衬 的基本做法。
• 练习巩固
《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人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为诗
人饯行的呢?你认为诗歌里有关饯行
此词既写出了情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时的 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 和忧伤。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 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 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 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
谢谢
落任东风。” 的作用是什么?
• 【解析】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
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 木芙蓉。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 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 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 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 和 “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 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 已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 “着意红”的英勇气慨。将两种 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 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
为此,现将诗歌鉴赏中常用表现手法进行简洁盘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
1.对比(对照)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
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朊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
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第四章 反衬-高中古代诗歌写作手法鉴赏教学
第四章反衬-高中古代诗歌写作手法鉴赏教学【手法简介】什么是反衬呢?反衬是衬托的一种,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事物间相反或相对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运用反衬手法,能突出主体,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反衬手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以丑衬美、以有衬无、以矮衬高、以小衬大、以慢衬快、以闲衬忙、以弱衬强、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哀景衬乐景、以乐景衬哀情……【高考链接】一.(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答案】用山谷的幽静、空旷来衬托(反衬)风声格外响亮,与月色分外之浓。
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静”“彻”分别说静、动,这有动静结合的意味。
“风声彻”衬托出“谷静”“山空”“月色深”,可见运用了衬托手法。
本联写景,从写作角度来说视听兼具,视觉有“月色”,听觉有“风声”。
写景的目的,首先要表现山中景物本身的美好,然后才是为抒情服务。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
(1分)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起兴写起,表明作者访问山家的缘由;(1分)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槐树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
(1分)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1分)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思想内容的能力。
尾联“一遣樊笼累”表明作者当时身份是官员,同时希望辞官不做,获得自由;“唯馀松桂心”,“松桂”本身寓意高洁、坚贞,同时结合标题“山”,表明诗人回归山中(自然)的情怀。
国画反衬法
国画反衬法
国画中的反衬法是一种重要的绘画技巧,通过使用对比手法,强调和突出画面的主题和重点。
反衬法在国画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色彩反衬:通过使用对比色或互补色来突出主题。
例如,在画花鸟画时,
可以在花朵的颜色上使用对比色或互补色,使花朵更加突出。
2.墨色反衬:在画山水画或花鸟画时,可以利用墨色的深浅和浓淡来突出主
题。
例如,在画山水画时,可以利用淡墨来表现远处的山峰,用浓墨来表现近处的山石和树木,形成对比。
3.形状反衬:通过改变物象的形状、大小或比例来突出主题。
例如,在画人
物画时,可以利用不同的线条和形状来表现人物的姿态和表情,从而突出人物的特点和性格。
4.空间反衬:在画面中利用空间关系来突出主题。
例如,在画山水画时,可
以利用近实远虚、近大远小等手法来表现空间感。
总之,反衬法是国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绘画技巧,通过合理运用反衬法,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更好地表达画家的意图和情感。
谢亭送别红叶青山表现手法
谢亭送别红叶青山表现手法【出处】“红叶青山水急流”出自唐代许浑的《谢亭送别》【表现手法】谢亭送别的红叶青山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衬:诗的第一、第二句虽然描述了红叶和青山的美丽景象,但实际上是以乐景写哀情,即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中增添了对分别的忧愁感受。
这种手法使得原本美丽的景色反而成为了增添离愁的工具,增强了读者心中的悲伤情绪。
2.借景抒情:诗的后半部分并没有直接抒发离愁,而是通过对凄凉迷茫景色的描绘,间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这种手法通过景物的凄冷来传达诗人的心情,是一种更为含蓄的表现方式。
综上所述,谢亭送别时的红叶青山不仅是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也是对即将到来的离别的一种反衬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深的离愁别绪。
【原文】谢亭送别许浑〔唐代〕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译文】唱完送别之歌你就解开行舟远去,两岸是青山红叶,江水急急向东流。
傍晚酒醒人已远去,只有满天风雨送我离开那西楼。
【注释】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叶:一作“树”。
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
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
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赏析】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
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
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巩固
•
•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 分析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用什么样的 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反衬手法。
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 枝梢被狂风折断,诗人竭力突出自然环境 的恶劣,描写了戍边将士顶风冒严寒雪里 行军的壮阔场面,哀景衬乐情,表现军人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昂扬向上的精神。 表达了诗人对战士的敬佩赞美之情。
•
反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 2、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 3、以虚衬实。
• 另外还有“以衰衬兴”、“以闲衬忙”、 “以污浊衬高洁”、“以平庸衬奇卓”、 “以丑恶衬善良”。
练习巩固2 •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 反衬手法,以栀子花“闲”衬人们“忙 ”,侧面描写出仲春时节农事繁忙的景 象,充满了劳动气息。(以闲衬忙)
当堂赏析:写情与抒情的关系
以哀景 衬乐情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 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 剑,直为斩楼兰。 •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 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里 ,“哀”景反衬的是豪情,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反衬。前两句写了黄沙满天、日光昏暗,北风 呼啸、大雪纷纷的凄伤之景,反衬离与友人别 时内心的豪迈旷达之情。
当堂 •练习
阅[注]
•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 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 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 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 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行 陈与义 •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一种驼毛制的上衣; 阑干,错落纵横的样子。
• 本诗在艺术表现方面很有特色,请就这首诗的 艺术特色作简要的赏析。
规范答题
第一,这首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 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 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 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第二,这首诗从感觉(第一句)、视觉(第二 句)和听觉(第四句)等角度来描写,侧面表 现了诗人出行之早,描写了一幅独特的“早行 ”图。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反衬
教学目标
• 1. 强调反衬手法的具体类型,让学生做 到心中有型,并能准确判断,。 • 2. 明确答题步骤,注意答题规范。
记叙、议论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写景抒情诗)
抒情
表 达 方 式
描写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诗) 借典(史)抒情(怀古咏史诗)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诗) 内容:形、声、色、态、味,尤其 突出色彩(诗中有画) 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
• • • •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 ------苏轼《江城子》
•
上片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 己了。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 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 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 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 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夜来幽梦忽还乡”,写梦境相逢 的情景。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 节来描写。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 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 。
顺序:远近、高低、上下、俯仰等
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白描、工笔等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 排比、反复等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联想想象、虚实 ,动静 象征、用典 、抑扬等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悬念、 铺垫、以景结情等
表现手法 (狭义) 篇章结构
“衬托”指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的 条件,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以客体 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 “正衬”就是指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 构成的衬托。 “反衬”就是指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 构成的衬托。
步骤三: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
乐景衬哀情,使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愁苦,倍增 其哀。
朗读诗句,判断反衬类型
以乐景 衬哀情 • “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 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 人无穷的离愁别绪。 •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 以庭树春来花依旧开放的美景反衬人事沧桑的哀 情,更见吊古伤今的情怀。 •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 “红叶青山”构成的艳丽画面反衬离别的哀伤情感 。景色越美,越能显示出欢聚的难舍和离别的难 堪。
反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以景衬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 2、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 3、以虚衬实。
.表达技巧规范答题步骤
步骤一:准确指出用了哪种手法或何种技巧。 (是什么) 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方法。 (为什么) 步骤三: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情感。(怎么样)
• [答案] ①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
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 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 明山山高的特点;②用以声衬静的 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 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 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 。
朗读诗句,判断虚与实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霓为衣兮风为 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当堂练习
• 望江南 李煜 •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 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 本词艺术手法巧妙,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 明。 • 答:以虚衬实(用梦境反衬现实) 。诗人通 过梦境中往昔故国的繁华和热闹反衬今日处 境的悲凉和内心的痛苦。梦境越是美好,梦 醒后的悲哀就越浓重,“恨”的含意便表达 得越充分。
〖规范答题示例〗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分析本诗表现手法上最主要的特点。
明确步骤
• 本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规范答题
• 步骤一:准确指出运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 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碧江、白鸟、青山、红花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生机 勃勃的春景图(乐景)。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发出不知 归期是何年的感叹(哀情) 。
• 苏轼的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
•
虚幻世界和梦境
• 柳永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设想之境 • • 毛泽东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 流”。
眼前实景
概念辨析:虚与实
•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 世界和梦境等。 “虚”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 2.想象和回忆。 3.设想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