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制度与银行信用的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能力的实证分析

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能力的实证分析

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能力的实证分析【摘要】经营能力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加入WTO之后,中外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将集中表现为绩效的竞争。

本文运用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2006年我国十家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做出综合评价,找出了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绩效的差距,并认为股份制改革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绩效。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能力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于建设我国金融体系及推动经济高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五年之内进一步开放金融服务业市场,特别是在经营品种、开放区域、服务结构等方面做出较大调整,这势必将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挑战。

在改革开放20多年中,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形成了由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众多地方性银行在内的有序竞争格局。

2007年全面开放以后,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的竞争,主要集中体现在经营能力即绩效的竞争上,绩效是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体现。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保护状态下的竞争,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经营体制都与同类的国外银行直接存在着较大差距,如竞争力低下、不良贷款多、规避风险能力不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因此,正确认识我国银行经营能力现状,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评估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全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而引导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提升其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积极应对入市后的竞争格局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能力的实证分析(一)经营能力评估的方法相关性分析是针对提取的指标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已初步了解所采用的指标的有用性。

主成分分析法方法是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并且这几个综合变量可以反映原来多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本文开始选取的众多反映商业银行经营能力的指标中会具有一定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找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评估的几个综合指标。

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

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

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的理论是货币银行理论的基础 , 它是随着信用货币制度的逐步确立而发展起来的 , 主要包括存款、贷款、存款准备金等基本概念 , 以及存款派生机制、金融中介等理论。

关于这部分理论的论述主要见于货币银行学和经济学教科书 , 专门性的著述基本上都保持和教科书论述一致 , 国内在进行关于存贷款差额等现实金融问题的讨论时都会涉及并引用这些理论。

漫长的实物货币时代的影响和人们从生活中得到的直觉经验使人们对货币的创造和银行的运行形成了错误观念 , 在这些观念的渗透下 , 货币银行理论中的基础———关于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的概念和理论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 , 即认为存在着中立的“资金”概念 , 银行是资金的中介机构 , 银行体系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循环过程来创造货币。

货币银行理论中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的基本原理本身存在逻辑矛盾 , 也难以解释金融运行的实践。

本文从最基本的银行贷款的会计分录入手 , 提出和阐明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的理论。

货币创造就是银行的贷款行为本身 , 银行贷款是银行和客户的债权债务交换行为 , 银行得到了贷款债权 , 客户得到了存款债权 , 客户付出利差的目的是得到能被他人接受的存款债权———信用货币。

为了支持贷款创造货币的行为 , 银行需要持有基础货币 , 银行获得基础货币来支持货币创造的行为就构成了银行运行的核心。

一、对货币银行理论的基本概念、货币创造与银行运行理论的分析(一)“存款”、“贷款”概念在货币银行理论中, 吸收存款是银行接受客户存入的货币款项, 存款人可随时或按约定时间支取款项的一种信用业务。

贷款又称放款, 是银行将其所吸收的资金, 按一定的利率贷放给客户并约期归还的业务(黄达, 1998)。

存款机构是从个人和机构接受存款并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机构Fra-deric S Mishkin , 1995),商业银行从储户吸收存款, 并用于放贷和投资(黎诣远, 1999)。

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风险共担视角的再检验

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风险共担视角的再检验

摘要: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保障,是实施金融安全战略的关键举措。

从风险共担的视角出发研究存款保险制度防范银行风险的作用机制,并利用我国2012年至2021年商业银行面板数据,设计并应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存款保险制度防范银行风险的有效性。

研究发现:首先,由“风险共担效应”产生的正面效应会抑制由“道德风险效应”产生的负面效应,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会降低银行风险;其次,双重差分法结果说明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资本相对丰裕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再次,机制检验说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推动银行从优化股份结构、提高独立董事占比、扩大监事会规模和增强管理层激励等四个维度强化银行内部治理机制和架构,促使“风险共担效应”发挥作用抵消了存款保险制度产生的道德风险等负面效应,使得银行风险显著降低。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银行风险承担;双重差分法;风险共担效应文章编号:1003-4625(2023)03-0092-14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bstract::Improving 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is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deepening the fi⁃nanci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and is a key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inancial security strat⁃eg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sk sharing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studies the mechanism of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to prevent bank risks,and uses the panel data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from 2012to 2021to design and apply the DID method to test 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to pre⁃vent bank risks.The research finds:Firstly,the positive effect produced by the “risk sharing effect ”will suppress the negative effect produced by the “moral hazard effec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will reduce the bank risk.Secondly,the results of DID method show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isk-taking level of relatively well-capitalized banks.Finally,the mechanism test show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promotes banks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mechanism and struc⁃ture of the bank from four dimensions:optimizing the share structure,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expanding the scale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and enhancing management in⁃centives,ultimately promotes the risk-sharing effect.Playing a role not only offset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but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s bank risks.words Key words::deposit insurance;risk taking;difference in difference;risk-sharing effects刘震1,徐宝亮2,朱衡3(1.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225;2.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31;3.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四川成都611130)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风险共担视角的再检验一、引言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保障,是实施金融安全战略的关键举措。

产权制度与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研究

产权制度与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研究

产权制度与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一、产权制度是影响效率的基础因素效率是企业竞争力的本质体现,是条件下企业的生存法则。

关于效率,通常的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对提高效率至关重要。

规模经济的含义是,给定固定支出,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机构的平均成本会随之下降,相应地,平均收益也将随之增加。

因此,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扩大资产规模。

博恩思顿(Benston,1972)最早研究了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结论是,不管自身规模大小,给定其他条件不变,银行规模扩大1倍,平均成本将下降5%—8%。

但事实上,随着规模的扩大,也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情况,因此,确切地讲,当规模处在合理范围内时,规模经济是提高银行效率的关键因素。

范围经济的核心仍然是规模经济中的平均成本递减概念,即,给定的产品组合由一个机构生产,其成本要比由多个专业化的机构分别生产低。

平均成本递减的原因除固定成本分摊外,信息互补导致的成本节约也很重要。

例如,企业存款账户的变化往往能反映企业的状况和信用质量,因此,一家银行同时提供存款账户和信用贷款要比单一经营存款账户或信用贷款节约成本。

所以范围经济的含义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是扩大业务范围。

但是,范围的扩大也可能导致范围不经济,当然这并不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

与此不问的是,新制度派认为,产权制度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因素。

这一理论认为,产权制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银行的效率;1.实现外部性内部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果存在外部性,设置、明确产权就可以使其内在化,从而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因为无论是外部经济还是外部不经济,一般都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而“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部化的激励”,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外部性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刘造成外部成本或外部收益的银行行为主体,界定了明确的产权,即不存在产权残缺,则其外部成本或外部收益就内在化了:经济活动的成本都由银行行为主体自己承担,他就会尽量减少这种成本。

对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证分析

对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证分析

文章编号:1007-0346(2000)02-0023-04对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证分析AN EMPIR ICAL ANALYS IS ON BU ILDING UP DEPOSIT INSU RANCE SYSTEM IN CHINA唐凌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银行业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风险。

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作者认为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为银行业筑起一道/安全网0,将是建立和健全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一项必要选择。

同时,本文也对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所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认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虽已初步具备,但制度的操作还将面临许多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冷静地审视,权衡利弊,并参照国外成功的实践经验,积极地去构建一个符合中国金融业监管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在金融体系中设立保险机构,强制地或自愿地吸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缴存的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一旦投保人遭受风险事故,由保险机构向投保人提供财务救援或由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制度。

它是西方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建立金融安全网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我国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问题上基本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没有必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其理由是: (1)我国银行业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难以防范系统性风险;(2)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银行风险,没有必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3)现行的金融体系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有限。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其理由是:(1)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有限,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对局部性风险进行防范,进而阻止其演化为系统性风险;(2)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不清,目前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应表现在宏观调控上,具体的监管细则应由其他机构如存款保险公司去实施;(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作用并不是有限,相反,制度的建立必将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合理调整信贷结构
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根据国家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等因素 ,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分散信用风险。
增加优质客户
积极拓展优质客户群体,降低不良贷款率和信贷 风险。
严格信贷审批流程
完善信贷审批流程,严格执行贷款标准和审核要 求,降低不良贷款的发放风险。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环 境密切相关
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与信用风险也有关,银 行对风险识别、评估、监控的能力会影响信 用风险。
研究不足与展望
数据限制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公开的财务报表和银行年报,可能存 在数据不完整或偏差的问题。
行业差异
本研究的样本主要集中在某几个行业,对于不同行业的信 用风险影响因素可能存在差异,未来可以对不同行业的信 用风险进行比较研究。
研究意义
通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信用风险的来源和影响因素,为银行提 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风险评估方法,有助于银行制定更加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和 稳定性。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包括内部 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 质量、管理质量等;外部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政策 环境、行业环境等。通过实证分析,探讨这些因素对信 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
0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信用风险的定义
信用风险是指在借款人或债务人无法按照合约协议履行债务或偿还债务时,商业 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信用风险通常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债务人违约而导致的损失,但也包括其他类型的 风险,如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政治风险等。
信用风险的特点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美国银行业的面板数据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美国银行业的面板数据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美国银行业的面板数据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深入探索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简称ABS)在美国银行业中的实际效应。

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工具,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风险管理、流动性以及盈利能力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分析方法,通过对美国银行业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揭示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绩效的具体影响机制和效果。

研究背景方面,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深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美国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领导者,其银行业在信贷资产证券化领域的实践具有代表性。

因此,对美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效应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这一创新工具的运作机制,也能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提供有益参考。

研究意义方面,本文的实证研究能够提供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效应的量化证据,有助于银行管理层和监管机构更准确地评估这一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收益,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同时,对于学术界而言,本文的研究结果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体系,推动金融学科的发展。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同时考虑时间和截面两个维度的信息,从而更全面地揭示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绩效的影响。

本文还将采用多种统计技术和模型,如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等,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深入探索信贷资产证券化在美国银行业中的实际效应,以期为银行管理层、监管机构和学术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 ABS)作为金融市场的一种重要创新工具,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其经济效应、风险传递机制以及对银行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财产分配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财产分配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财产分配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财产分配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不同的财产分配方式和政策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公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现代社会中,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更是财产分配的基础和保障。

本文将探讨财产分配与社会信用体系的紧密关系,并分析其相互影响和互补作用。

一、财产分配的现状和挑战在当今社会,财产分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财富的不平等分配。

一部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而另一部分人则陷入贫困。

这种不平等的财富分配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

其次,财产分配中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

一些人通过操纵市场和垄断资源来获取超额利润,而大部分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维持生计。

这种不合理的财产分配不仅扭曲了市场竞争,也削弱了人们的社会信任和公平感。

二、社会信用体系的意义和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指通过对个人和机构行为的评估和记录,形成一套信用评价和约束机制的体系。

它可以通过记录个人或机构的信用历史和行为,鼓励诚信行为,惩罚失信行为,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对于财产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提高财产分配的公平性。

通过建立公正的信用评价标准和制度,有助于防止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和不公平的财产分配现象。

其次,社会信用体系可以激励人们遵守规则和契约,加强对合同的约束力,从而保护各方的利益,促进财产的公平分配。

最后,社会信用体系还能够提高社会运行的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财产分配与社会信用体系的互动关系财产分配与社会信用体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

首先,财产分配的不公平会破坏社会的信任和公平感,削弱社会信用体系的运行和作用。

只有在财产分配公平的基础上,社会信用体系才能真正起到调节作用,鼓励诚信行为,惩罚失信行为。

其次,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可以帮助改善财产分配的不平等现象。

通过对个人和机构信用的评价和记录,可以防止一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巨大的财富,并惩罚那些失信行为者。

中国建设银行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中国建设银行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中国建设银行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中国建设银行(以下简称建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市场份额、业务规模、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五个方面对建行的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市场份额是评价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建行作为国有银行,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市场份额。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建行的存款市场份额约为12%,贷款市场份额约为10%。

虽然建行的市场份额相对较高,但近年来随着其他银行的竞争加剧,建行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业务规模也是评价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建行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较广泛的业务网络和客户群体。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建行的资产总额达到约23万亿元,位居全球银行前列。

建行的贷款规模和存款规模也非常庞大,在国内银行中排名靠前。

资产质量是评价银行竞争力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资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信誉度。

建行在资产质量方面表现较为稳定,不良贷款率始终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建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52%,处于较好的水平。

这表明建行在风险管理和资产质量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第四,盈利能力是评价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建行在盈利能力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建行的净利润达到约2750亿元,同比增长约5.2%。

这表明建行在收入来源的多样性和盈利模式的稳定性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创新能力也是评价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建行在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

建行推出了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智能柜员机等各种便利的金融服务工具,提升了客户体验。

建行还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加强智能化、数据化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这表明建行在创新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通过对建行的市场份额、业务规模、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建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随着金融市场变化和竞争加剧,建行也面临着不少挑战,需要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和业务转型,以保持竞争优势。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实证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实证

0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数据来源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数据通常来 源于银行内部的贷款数据库,也可能 从公开的金融市场数据中获取。
样本选择
在选择样本时,通常需要考虑贷款的 种类、贷款的期限、借款人的信用等 级以及行业的多样性等因素,以确保 样本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
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过强化信用风险管理, 银行能够降低风险成本, 提高资产质量,从而增强 自身竞争力。
促进银行业务创新
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有助 于银行开展更多低风险、 高收益的创新业务,推动 银行业务多元化发展。
适应监管要求
随着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 ,商业银行需要提高信用 风险管理水平,以满足监 管机构的各项要求。
实证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风险。
风险评估
通过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 款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确定风险水平。
风险分散
通过多样化投资组合,降低单 一信用风险集中度,实现风险
分散。
风险监控与报告
定期监控信用风险状况,及时 向上级管理部门报告风险情况

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01
02
03
04
05
信贷审批制度:建立严 格的信贷审批制度,确 保新增信贷业务风险可 控。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建立完善 的信用评级体系,准确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 意愿。
引入先进风险管理手段
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风险量化模型和管理工具,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发适用于国内商业银行的 风险管理系统。
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完 善征信体系建设,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 险。

《民事执行财产发现制度研究》范文

《民事执行财产发现制度研究》范文

《民事执行财产发现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民事诉讼执行过程中,财产发现制度是确保债权人权益得到保障的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在民事执行方面已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财产发现制度。

然而,随着执行案件的增多和财产形态的多样化,当前财产发现制度仍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将围绕民事执行财产发现制度展开研究,旨在深入剖析现有制度的问题及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

二、民事执行财产发现制度的概述民事执行财产发现制度是指在民事执行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查找、确认被执行人财产的制度。

该制度在保障债权人权益、提高执行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司法实践中,财产发现制度的执行主要由法院主导,同时也需要申请人、被执行人和其他相关方的配合。

三、民事执行财产发现制度的现状分析1. 制度优点:当前财产发现制度具有法律基础坚实、程序规范、操作性强等优点。

同时,该制度在保障债权人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 存在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财产发现制度也面临诸多挑战。

如:信息不对称、查控手段不足、执行力度不够等。

这些问题导致债权人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充分保障自身权益,甚至出现“执行难”的现象。

四、完善民事执行财产发现制度的建议1. 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全国性的财产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互联,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查控效率。

2. 完善查控手段:加大对查控手段的投入,如扩大调查范围、加强技术侦查等。

同时,鼓励申请人提供线索,建立举报奖励机制。

3. 强化执行力度:加大对拒不履行法院判决的被执行人的处罚力度,如限制高消费、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

同时,加强执行法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执行效率。

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财产发现制度的实施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

同时,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规范执行程序。

银行信用评估模型的研究与实践

银行信用评估模型的研究与实践

银行信用评估模型的研究与实践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银行信用评估已经成为了银行信贷业务的核心内容。

而银行信用评估模型的研究与实践,更是决定了银行业的信贷风险控制能力。

本文将从银行信用评估模型的意义、构建方法、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意义1、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客户信用评估模型是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

银行通过对客户的信用评估,可以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保障银行的资产安全。

2、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通过信用评估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可以筛选出具有较好信用能力的客户,避免贷款风险,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

3、提高业务效率银行通过信用评估模型,可以更加客观、快速地进行客户的信用评估。

从而提高了业务的效率。

二、构建方法1、统计学模型统计学模型是最为常见的信用评估模型之一,采用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客户档案,及时识别客户的信用风险。

2、专家系统模型专家系统模型采用专家经验和先验知识,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和处理,建立起一个客户模型,及时识别客户的信用风险。

3、机器学习模型机器学习模型是一种新兴的客户信用评估模型。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更加全面地考量客户的信用风险。

三、应用场景1、个人信用评估银行通过个人信用评估模型,对客户的收入水平、信贷记录、还款能力等进行评估,从而确定客户是否具备贷款的资格。

2、企业信用评估银行通过企业信用评估模型,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业务模式、市场前景等进行评估,从而决定是否给企业提供贷款服务。

3、信用卡风险评估银行通过信用卡风险评估模型,对信用卡申请者的信用状况、职业状态、还款能力等进行评估,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信用卡服务。

四、实践案例1、大数据风控系统多数银行已经开始令大数据风控系统。

该系统通过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对客户的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助力银行风险管理和客户信用评估。

2、智能风控系统智能风控系统是在大数据风控系统的基础上,采用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的技术,实现对客户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货币政策、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

货币政策、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
实 现 目标 收益 率 ,可 能 导致 银 行 承 担 更 高 风 险 。
2 . 2 资本 充足率影响银行风 险承担
部分研究文献证 明 :资本充足率和商业银行风 险承担 之
间 的负 相 关 关 系 ,即 ,资 本 监 管 可 以 有 效 地 降 低 商 业 银 行 风
险承担 。那 么 ,以资本充足率等指标为核心 的资本 监管 便 口 益受 到监 管部 门的青睐 ,并与市场约束和外部监管 一起 成为
产 组 合 行 为 和货 币政 策 传 导 中的 作 用 逐 渐 增 强 。根 据 银 行 风 险承担 渠 道 理 论 ( B o r i o a n d Z h u ,2 0 0 8 ) ,宽 松 货 币 政 策
宽松货币政策 ( 如低利率 )将使得 银行业 的竞争 吏加激 烈 ,
引起银行边 际利润 和存 贷利差的下降 。④保险效应 。央行 货 币政策决策 的可预期性越强 、政 策透明度越高 ,则可能 降低 市场 的不确定性 ,从 而降 低风 险 溢价 ( R i s k P r e m i u m) ,为
行 的资本 充足率较高时 ,将来一个单位 的股权 资本对银行将 更具价值 。另外 ,J e i t s c h k o a n d J e u n g( 2 0 0 5 )还通 过一 个委 托一 代理模型证 明商业银行 风险的变动主要取决于 i方代理 人 ( 存款保 险人 、股 东和 经理 人 ) 的相对 力量 大 小 以及 资 产的参数假设 ,在任何情况下 ,资本水平 史高的银行都有激 励 增加风险承担——投 资于高风 险 、高收益的J x 【 险资产 。实
理 论 机 制
2 . 1 货 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 的理论机 制
具 体 而 言 ,理 论 上 ,货 币政 策 可 通 过 如 下 细 分 渠 道 影 响

产权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分析的开题报告

产权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分析的开题报告

产权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分析的开题报告背景:我国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市场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其在资金的流通和代理投资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银行业务的特殊性和延迟性的特点,使得银行在经营中会面临很多挑战,其中就包括产权结构问题。

尤其是在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银行对外公开上市、银行间竞争日益激烈等环境下,产权结构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深入分析产权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产权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以期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的稳步发展。

研究内容:1、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包括股份制、国有企业、外资和民营企业四种类型及其在我国银行业中的具体表现。

2、分析产权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包括内部治理结构、经营目标、银行业务结构与经营风险等方面。

3、就当前我国银行业现状,提出针对如何优化产权结构,从而提高商业银行效率和保持竞争力的建议和措施。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收集并阅读有关银行产权结构和经营效率的相关文献资料,从中获取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及产权结构研究的背景、现状、趋势和问题等方面的信息和观点。

2、实证研究法:根据我国银监会公开数据或者财务报告,运用样本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实证探究产权结构对中国银行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3、案例研究法: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银行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情况,探究银行产权结构如何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率。

预期成果:通过分析研究,将得出结论:产权结构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不同的产权结构会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战略制定、风险控制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得出一些在实践中可行的优化产权结构的解决方案,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财务分析在银行信用评级中的应用 程明

财务分析在银行信用评级中的应用 程明

浅谈财务分析在银行信用评级中的应用摘要银行信用评级是对一家银行当前偿付其金融债务的总体金融能力的评价,它对于存款人和投资者评估风险报酬、优化投资结构、回避投资风险,对商业银行拓宽筹资渠道、稳定资金来源、降低筹资费用,对监管当局提高监管效率,消弱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市场运行的波动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银行进行信用评级与对一般的非金融企业评级不同,对一家普通公司进行评级时,只需评价其财务实力,就能直接得出其信用级别。

而在银行评级中,对财务实力的评价只是个体评级,而非信用评级。

因此,银行信用评级一般分为三个步骤:首先,估算银行独立的财务实力和经营环境,以便确定其个体评级;其次,通过对经营权及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分析确定一个支持评级;最后,综合考虑个体评级和支持评级两个不同因素,经过专家会议讨论,才能得出银行的信用评级。

本文主要从银行信用评级的概念入手,结合财务分析的相关内容,为完善我国银行业信用评级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经营环境;管理水平;评级质量;因素1 IFinancial Analysi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ankCredit RatingAbstractBank credit rating is the evaluation of a bank’s current financial capability of its financial debt payments in general.It is very meaningful for depositors and investors to assess risk reward, optimize the investment structure, avoid investment risk. It is also meaningful for the commercial banks to broaden the financing channels, stable source of funds, reduce the financing cost.Moreover,it is also important for supervision authoritie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upervision,as well as weaken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the financial markets,and reduce the volatility of market operation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Rating on the bank’s cred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non-financial enterprises.It can be directly known the credit ratings only by evaluating of financial strength for a normal company while it is only the individual ratings to the evaluation of financial strength, rather than the credit rating for the bank. Therefore, bank credit rating in general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eps: firstly, estimating the bank independent financial strength and operating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individual rating; Secondly, analyzing the right of management,the management level and profitability to determine the support rating; Finally, after the discussion of the experts’ meeting to decide the bank’s credit rating by considering the individual ratings and support ratings.Beginning with the concept of bank credit rating,and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contents of financial analysis, this article proposed to perfect our country’s quality of the banking credit rating.Key words:Business environment; Management level;Quality of credit rating; Factors目录绪论 (1)1 信用评级的研究概况 (1)1.1 信用评级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研究 (1)1.2 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的研究 (3)2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概念及方法 (4)2.1 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基本理念 (4)2.2 商业银行主体评级 (5)3.1 企业财务分析在银行业中的重要性 (5)3.2 企业财务分析在银行业中的方法和内容 (6)3.3 传统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 (7)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绪论中国的资信评级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资信评级无论在机构规模还是在业务种类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诚信社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对资信评级的需求严重不足,投资者防范和承担投资风险的认识度存在严重缺陷,多数企业对资信评级的作用和意义还没有充分认识。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银行信贷配给问题研究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银行信贷配给问题研究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银行信贷配给问题研究TheResearchofAdmeasurementintheCreditofBanksBasedonInstitutionalEconomics贾林JiaLin;吕海霞LüHaixia(山东经济学院,济南250014)(ShandongInstituteofEconomics,Jinan250014,China)摘要:银行信贷配给是银行信贷管理的十分重要的方面,在我国转轨经济和金融的形势下更为突出。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了分析,研究了在产权不合理和不明晰下信贷配给的形成,分别从银行内与银行与企业的委托代理方面寻找了原因。

并对信贷配给的产权交易市场做了均衡分析,然后针对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政策建议。

Abstract:Theallocationofcreditstakesanimportantroleinthebankmanagement,andit'smoreprominentinthefinancialconditionatpresident.Thearticleanalyzesthisproblembyusingsomeideasofsystem-economics,explainstheformationofallocationbecauseoftheobscurepropertyrights,seeksthecauses,andthengivessomeadvices.关键词:信贷配给;制度经济学;产权;委托代理;均衡分析;契约Keywords:allocationofcredits;system-economics;propertyrights;agencybymandate;equilibriumanalysis;bargain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05)9-0126-003在产权界定明确情况下,任何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可以认为是产权交易。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实证分析1.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完善,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探讨其盈利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

2. 盈利能力的定义盈利能力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其资源和能力从经营活动中获得的利润水平。

它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和效益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银行的投资者以及整个金融市场的信心。

3. 盈利能力的指标(1)净利润率:净利润与银行总资产之比,反映银行经营活动的盈利水平。

(2)息差: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之差的比率,反映银行利差经营能力。

(3)资本净值率:净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反映银行自有资本的盈利能力。

(4)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与总贷款余额之比,反映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能力。

4. 盈利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1)经济环境:经济繁荣与萧条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有直接的影响,繁荣时期可提高贷款利率和减少不良贷款,从而提升盈利能力。

(2)资本充足性:银行资本充足性对盈利能力有重要影响,充足的资本可以提供更多的信贷资源,并减少信用风险。

(3)贷款质量:不良贷款的增加将减少银行的盈利能力,因为银行需要为不良贷款拨备足够的资金。

(4)利差管理:银行通过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来管理利差,合理的利差管理将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5)成本控制:有效的成本控制是提高银行盈利能力的关键,包括降低运营成本和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5. 实证分析方法本文选取X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其历史财务数据和宏观经济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来实证分析其盈利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

6. 分析结果及讨论(1)净利润率对经济环境、资本充足性、贷款质量、利差管理和成本控制等因素均敏感。

(2)息差主要受利差管理、经济环境和资本充足性的影响。

(3)资本净值率受资本充足性的影响较大。

(4)不良贷款率受经济环境和贷款质量的影响较大。

7. 结论与建议(1)商业银行应关注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

银行规章制度分析评价报告

银行规章制度分析评价报告

银行规章制度分析评价报告
《银行规章制度分析评价报告》
银行在运营过程中不仅需要遵守相关的行业规定,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以保障银行的正常运作和客户的利益。

因此,对银行的规章制度进行分析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银行的规章制度需要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一致。

银行是金融行业的一部分,其制定的规章制度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能违背国家法律和法规,否则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对银行的规章制度进行分析评价时,需要考察其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其次,银行的规章制度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银行的规章制度应当是实用的,具有可操作性,方便员工在工作中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进行操作,同时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过于繁琐和复杂,否则将会增加员工的工作负担,影响银行的工作效率。

因此,对银行的规章制度进行分析评价时,需要考察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银行的规章制度需要与公司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不同的银行可能面临不同的业务和风险,因此,银行的规章制度需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更,以确保其在实际运作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因此,对银行的规章制度进行分析评价时,需要考察其是否与公司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综上所述,对银行的规章制度进行分析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有通过对银行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银行才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以保障银行的正常运作和客户的利益。

资产质量与银行授信风险研究

资产质量与银行授信风险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326资产质量与银行授信风险研究宫春丽 吉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摘要:文中首先研究了资产质量的内容以及类型的划分,其次,针对银行授信风险的相关内涵以及所涉及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

最后,针对现阶段资产质量与银行授信风险提出了几点比较具有使用价值的解决措施,包括优化授信风险的量化技术水平、注重授信后续的客户风险管理、定期开展汇总授信审查工作,旨在提升资产质量的同时,降低银行授信风险,为银行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资产质量;银行管理;授信风险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9-0326-01前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市场中各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于融资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这一基础上,银行信用贷款就成为各大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

一般而言,企业想要获得银行机构的信用授权时,往往需要开展一系列的定量或是定性类型的财务分析工作,但无论哪一项工作中,均并未将资产质量工作重视起来。

此种原因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与资产负债表与资产实际价值不等有关。

鉴于此,针对资产质量与银行授信风险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资产质量的内容及划分(一)资产质量的内容资产质量,主要是指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的系统中发挥作用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以及为企业发展目标做出贡献的质量等方面[1]。

另一方面,高质量的资产在未来的经济市场发展中升值空间相对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

(二)资产质量的划分在进行资产质量的划分时,当划分的依据为授信审核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变现价值标准时,资产质量能够被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1.以货币资金为代表的企业内部流动性较强的资产,该部分资产通常账面价值与变现价值相等同。

2.以算起债权、部分固定资产为代表,会随着时间的叠加出现价值降低现象,即账面价值高于资产的实际变现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产制度与银行信用
Property System and Bank Credit
—县域金融困境的成因分析
[摘要]
[关键词] 财产制度银行信用县域金融
2005年农行、农发行、信用社、邮政储蓄四类机构在县域吸收的储蓄存款总额超过10万亿,当年全部涉农贷款大约为4万亿,农村资金外流大约在6万亿左右。

虽然资本的趋利属性使农村资金流向城市,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金融市场并非充分竞争的市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性质和垄断地位决定资金流动无法完全依照效率原则;况且目前我国县域是“有城有乡、有工有农”的行政区,县域经济占GDP50%的份额,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县域金融已非传统意义的农业金融或者农村金融。

我们认为导致县域资金外流的原因在于财产制度及县域财产的特性,由于县域的财产特性无法满足银行要求的抵押标准,因此借款人和贷款人对于抵押品的估价是不同的,导致银行无法根据县域经济所形成的财产发放贷款。

县域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除少数贫困县外,大多数县域的经济财产总量已经有巨大增长,这些财产正为当地居民创造着庞大的收入流,但这些财产目前无法获得信用支持,原因在于这些财产既不合银行之“规”,也难符监管之“法”。

由于银行对于这些财产的估价大大低于财产所有者,从而导致县域的信贷交易无法实现。

一、财产与银行信用的理论分析
金融问题与财产制度密切相关,经济体中的财产制度是一系列法律法规体系与非正规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正规法律制度不符合经济发展实际之时,就会出现大量不合“规”和不合“法”的财产。

对于金融系统而言,合乎现行法规体系的财产才能保证其风险最小化,因此金融机构通常依照现行法律法规认定可用作银行信用的财产。

发展中国家的土地财产通常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弱化的土地交易市场,农民只有经营
权而无所有权,因此土地成为农民的“非交易”财产,缺乏流动性;第二:法律法规倾向于运用土地和房产作为抵押,产权清晰的土地通常容易实现财产向信用的转化。

中国县域的土地具有发展中国家一般的特征,现实的县域经济,一些不合现行“法”和“规”的财产不仅流动性很好,而且为使用者或所有者带来巨大的收入流。

但由于这些财产无法依照现行法规进行认证、登记,因此无法进入现行的金融体系之中获得信用,更无法通过金融市场资本化。

大量财产无法获得信用支持引发严重后果,第一,县域内绝大部分经济主体达不到信贷准入的条件;第二,如果严格按照目前信贷管理和监管规定展开经营活动,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必须争夺符合规定的客户资源,从而造成风险日益向单一客户集中的趋势,加大经营风险。

1、基本模型
假定县域经济中存在两类经济主体,借款人(县域经济中的农户与企业)和贷款人(县域经济中的金融机构),借款人拥有不可交易的资产,即拥有面积为A 的土地,贷款人拥有数量为y 的货币,通过选择安全的借款人、经营贷款而获取收益。

借款人面临两种选择,一是选择传统技术下的简单再生产,这时不需要外部融资,其结果是成功,获得货币表示的收益q ,或者失败则收益为0;一是选择采用先进技术的扩大再生产,这种生产使用已有的土地禀赋外,还需要数量为B 外部融资,其结果同样为成功,获得货币表示的收益)(B f ,或者失败则收益为0。

我们构造单期模型,分析在借贷双方对抵押品估价不同时,是否存在双方都接受的借贷合约以实现信贷交易。

假设借款人和贷款人都是风险中性,两类人对抵押的土地有各自的估价,借款人估价为V ,
而贷款人估价为v ,同时假定借款人对自身所拥有的土地估价比贷款人要高,即v V >。

借款人收益π的成本为c ,并且)()0(πc c =,假定该函数是严格递增的凸函数,即0)0(')0(==c c ,以便该函数有内点解。

∞=→)(1
ππim l 借款人选择简单再生产,则其保留效用为:
V +=Ωρ 其中ρ是运用土地资源简单再生产的预期收益,按照前面的假设,ρ大于0且随q 增加而增加,
贷款人筛选安全的借款人放贷,其获取的保留效用为:
Iy =ω 其中i I +=1,其中i 是利率。

在双方的收益和效用中考虑资产价值的因素,假定完全信息和无成本的监督,给定贷款人选择的贷款数量B ,那么借款人仅可以选择产出收益π,即对于给定的B ,
)]()(m ax [(arg πππc IB B f B --=)(
且},)]([)()(:{y B B c IB B f B B S <>--=ρππ
设定 )inf(~S B B
∈=
2、模型的讨论与经济意义
当借款人将数量为B 的资金用于生产,预期的总收益为)()(B f B π,借款人付出的成本为)]([B c π,贷款人的成本为IB ,
完全信息条件下,分析两类人的效用函数:
)]()(m ax [(ππc IB B f -- 满足]1,0[,0∈≥≥πy B ,即贷款人不受资金的限制和制约。

0'=-I f π 0)(')(=-πc B f
)]()(m ax [(arg **,πππc IB B f B --=)(
如果ρππ>--*)(**)(*(c IB B f ,则存在借贷双方都接受的合约,
如果贷款人监督借款人资金使用具有高成本的特性,如果IB v ≤,那么不存在双方都接受的借贷合约,即在贷款人在对抵押物的估价低于其利息收益时,借贷交易无法实现,证明如下:借款人在贷款合约)(A P ,下的预期效用为:P B B p I c B f A P E f ≤-+-=Ω),()()(),(ππ,贷款人的预期效用为)(),(p y I v A P E f -+=ω,如果借款人接受合约,则IP v ≥。

将借贷双方的预期效用相加得Iy v IB c B f A P A P E A P f +++-=+Ω=∑])()([),(),(),(ππω
应用前面的假设条件,当且仅当~
B B
>时,可得 )(v V A P E --+Ω≥ω),(
由于v V >,当~B B >时,存在双方都接受的合约,如果~
B I v <,那么条件IP v ≥就无法成立,此时不存在双方都接受的合约,即借贷交易无法实现。

该模型表示的经济意义在于抵押估价在信贷交易中的作用,如果借贷双方对抵押品的估价不同,则不存在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借贷合约,说明在我国县域经济中,由于财产制度的规
定,土地经营者与金融机构对土地的估价是不同的,在特定借贷数量下,由于县域财产特征和银行对于抵押品的评价,市场不存在双方都接受的借贷合约,从而无法实现县域经济范围内的信贷交易,这从理论上证明县域金融在抵押制约条件的交易困境。

三、县域的财产特征与银行信用的实证分析
县域经济中实际创造国民收入的财产数量相比较于符合现行法律法规、通过抵押方式获得银行信用的财产非常有限。

虽然我们无法精确计算县域内总体的财产数量,但可以通过间接方法粗略估计。

按照《中国县域经济统计年鉴》的数据,全国县域的经济总量占全国GDP近50%,若以2006年全国GDP为20万亿,那么县域的GDP大约在10万亿,如扣除其中2万亿来自第一产业的GDP,县域内非农产业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约8万亿,即使不考虑目前无法计价计算的农地、农户房屋和宅基地三项最为庞大的财产,同时假定县域经济内1元资产能够创造1元国民生产总值,县域内非农产业的生产性资产保守估计也约8万亿元。

对比贷款,据统计数据,目前涉农贷款的余额大约在4万亿左右1,仅为县域8万亿元的非农产业生产性资产的一半,这表明县域确实存在“有财产而无信用”的状况。

由于中国目前的财产制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银行贷款随着土地抵押资产增加而增加的结论存在着不确定性,我们运用《中国县域经济统计年鉴》(2006年)广东区县的统计资料,运用78个区县的截面数据,检验县域经济中财产与信用脱节的状况。

从区县的数据发现,广东区域经济中的贷款余额与储蓄余额高度相关,如下图:
1、实证模型
2、实证结果与意义
1尚不清楚涉农贷款的统计范围,在这里我们假定其不包括非农产业贷款。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认为,对于农村金融的“失血”状况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合乎市场经济逻辑的自然现象,农村资金外流一定程度是因市场因素所致,一定程度是由于体制制约所致,财产制度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农村金融困境的解决具有现实意义。

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大量不符合现行法规或受到现行法规限制的僵化资本。

在菲律宾,57%城市居民,67%农村居民住房为僵化资本,其总价值达1330亿美元,比股市市值大4倍,比全国商业银行存款大7倍,比全国国有资产大9倍;海地68%的城市居民和97%的农民住宅没有所有权证明,海地所有权不明的房屋价值为52亿美元,比所有合法公司全部资产大四倍,比政府全部资产大9倍;秘鲁没有正式所有权地产总值达740亿美元,比全部国有企业资产大11倍,比1998年股市市值大5倍。

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集体土地直接入市的地产与房产,虽然土地和房产部门均已颁发相关的权证,这些土地上建筑的房屋也有明确的市场价格,房屋出租的每年有稳定的、可观的现金流,但因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无法进行抵押登记。

同样,手续繁杂、程序复杂、收费高昂、时间漫长等因素也阻碍部分合法的财产无法通过抵押登记。

另外,僵化的信贷管理规定也制约大量县域内财产获得银行信用的支持,比如私家汽车、农用车及农机具,虽然其变现能力较强,但因使用状况不确定,银行通常不愿以其作为抵押品,因此房地产抵押贷款在目前新增抵押贷款中占90%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