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背景下彝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性传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背景下彝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性传承调查研究——以凉山州美姑县四吉村为个例
西南民族大学邱建英彝学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000[1]
王菊教授林晓华副教授
中文摘要:随着旅游文化热潮逐渐兴起,国家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进行,富有彝族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建筑面临着被同质化或完全现代化的危险境地。

如何在保护中传承彝族传统建筑文化,并与当地的旅游开发齐头并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论文以凉山州美姑县四吉村为个案,对当地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性传承和其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调查研究。

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对策思考,即合理保护和利用彝族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内涵,对四吉村进行合理地旅游资源开发,带动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英文摘要:With the rise of tourism culture upsurge,the national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s in full swing,and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with yi nati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is facing the danger of being homogenized or completely modernized.How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ulture of yi nationality and go hand in hand with the local tourism development?This is an important issue worth studying. Taking siji village of meigu county,liangshan prefecture as a case,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otectiv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 culture of the yi nation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tourism resources.On the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the countermeasures are considered,that is,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yi nationality should be reasonably protected and utilized to develop tourism resources in siji village and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culture.
关键词:凉山四吉村;传统建筑文化;旅游开发
一、引言
(一)研究缘起
凉山州美姑县由于地处凉山彝族的核心区域,受外界影响非常小,因此保留了大量的凉山彝族民居建筑的本土文化特征。

随着文化旅游热的兴起,凉山州美姑县成为凉山州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美姑县四吉村的传统建筑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旅游价值,因此对其进行保护性传承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甚多,国内外的学者用多种理论和方法对彝族传统文化做了纵深化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学术论著。

而建筑领域对彝族建筑的研究直到20世纪中叶才有“起色”。

50年代中国前建筑科学院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住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60年代重庆建筑工程学徐教授曾深入凉山州美姑县和昭觉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项目(201710656038)
[1]作者简介:邱建英(1995-)、女,四川西昌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014级,文学应用研究方向。

县等地的彝族民居进行了田野调查。

2015年重庆大学博士生温泉运用类型学、传统营造学等方法,积极运用建筑学的专业知识研究了西南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著有《西南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

(三)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建筑史学常用的三种基本研究方法。

一是参与观察法,通过现场田野调查、拍摄研究对象等方式,获得一手材料。

二是访谈式调查法,与当地的居民、工匠进行了交流,了解当地传统村落的起源与变迁和村落的社会组织。

三是彝族志、地方志、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为开展研究与论述做好准备。

[1]
二、四吉村彝族传统建筑文化独特资源
四吉村位于美姑县境东南部,也属于美姑大风顶自
然保护区。

四吉村的山区梯田沿着等高拾级而上,随地
形有规律的弯曲形成的特有韵律,极具审美价值。

四吉
村是当地至今还保留着最为传统的彝族传统建筑—“皮
依”亦是瓦板房的村落之一。

这里的民居建筑是彝族传
统建筑中的生土木结构,传统民居的文化保留的较完整。

图1、美姑四吉村(一)建筑特点
1.居住形式
四吉村彝族传统建筑类型多为瓦板房。

当地的瓦板房分为两种框架结构异同的类型,他们的坡屋顶都为夯土木结构,采用杉木作为木板盖房,生土作为外墙,唯一不同的在于内部结构:富人家用木拱架结构,而平民家较为简朴,仅仅用几根圆木柱及几根柱子简单搭接而成。

一种是以前的地主阶级富人居住的豪华房—搧架结构,另一种则是平民家庭的穿斗承重结构。

[2]还有一部分的民居建筑是土掌房,又被称为“泥巴房”,与藏族的石楼非常相似,都是平顶的,并且都很结实。

图2、凉山彝族住居形式发展
2.结构形式
四吉村彝族传统住房系土木结构,俗称榫卯结构。

它利
用杠杆平衡原理,从多个方向向中央层层挑出,减少室内主
柱,增大空间跨度,既环保又实用且美观。

房屋的屋顶不用
瓦、草,而用木板铺上两层,下层铺满,上层则在两板处相
砌处放一板。

这种木板是用刀把杉木剖开,以便雨水顺着木
板纹路流下。

并且在拼接木板时不用任何铁钉,只在木板上
横置小木条,再用大石压覆在上面。

因为木板起瓦的作用,
故称瓦板。

[3]图3、榫卯结构瓦板房内部
3.建筑色彩
彝族人尊黑尚左,黑色就身份高贵和的象征意义。

也喜欢红色和黄色,因为红色象征着吉祥、热情;黄
色象征着太阳、光明。

四吉村彝族民居外围墙的色彩
是材料本身的颜色-土黄色,还有屋顶原木色和石块的
青灰色。

在装饰大门、房檐的穿枋时大多用红黄黑三
色。

屋脊的中部及其两端也会设计简易的起翘和起拱,
像牛羊的角,彝族居民常在上面挂玉米、麦秆、辣椒
等食物和农作工具。

图4、房檐的穿枋结构(二)文化内涵
1.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的思想精神基础是“祖界论”和“三魂论”。

彝族人普遍认为已故祖先有三个灵魂,并且它们各有不同归宿。

一魂守坟,一魂回归祖先发祥地,一魂守护灵牌,它们三个融为一体,在冥冥中影响着彝族祖先后代子孙的福祸兴衰。

[4]灵魂,四吉村彝族人称“玛都”。

彝族民居的中柱是不能抚摩和依靠的,因为彝族人认为中柱是通天地神人的阶梯,同时又是划分祖先层次的空间分界。

[5]
2.火塘崇拜
四吉村彝族人在火塘边煮饮、取暖、睡觉、议事,它是内部
空间的主体及全家汇集和室内毕摩仪式活动的中心。

锅庄设置在
彝族传统民居的客堂,以石头镶刻而成,石条上刻以各种花纹。

火塘两边会放竹席,进门的左边为客位,右边为主位。

三锅庄四
周也很讲究,上方是主人和长辈的位置,左方是客人们的位置,
右方是炊事活动的位置。

图5、彝族传统火塘
四、美姑县四吉村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性境遇
1.建筑民俗文化内涵的简单化
在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影响下,修建民居的人减削中堂的面积,把中堂设计为竖向修长空间,给民俗活动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

建设者在设计过程中让其形式和汉式民居钢筋混泥土的砖房相契合,简单粗暴的忽略了彝族居民的传统信仰。

原乡民居住在用土坯围墙,瓦板盖房,原木筑架的瓦板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如今更多的是整齐划一,贴上彝族标签,画上彝族符号的五颜六色的汉式建筑,彝族传统土木结构、红黄黑三色的装饰建筑不复存在。

2.建筑风格形式复杂化
凉山彝族的建筑风格实现了厨房和中堂分开,彝族人信仰的火塘和中柱也不得不“移居”,甚至有的没有了火塘的踪影,很多彝族乡民在一定程度上也适应了这种没有火塘的生活方式,煮饮用电锅,取暖用电暖,议事在客厅,既干净又便捷。

但这也意味着彝族人对火塘崇拜的感知越来越淡薄,在不久的将来,火塘可能只会留在彝族人的记忆里。

3.选址和形成聚居模式的矛盾化
过去凉山彝区的居民是大分散,小聚居的模式,现在受到新寨建设政策的影响,有的从高山搬迁到河谷地带,形成聚居的模式。

集中安置的住房如出一辙,丝毫没有文化特色可言,彝族传统乡村的风貌已经无处可见。

五、发展旅游视角下四吉村彝族传统建筑保护开发的对策思考
(一)保护性地传承四吉村彝族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材料本土化:修缮传统民居建筑尽量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的木料或土料。

也可考虑使
用新型建筑材料对水源林进行保护,材料的外观要模拟原木肌理和色泽。

部分过于老旧,存在危险的用钢筋混泥土材料作为受力结构。

[6]
功能布局舒适化:彝族人家的神龛、火塘、三锅庄不能被改变或消灭。

为防止整个屋子炊火时乌烟瘴气,可将厨房和客厅隔开。

考虑把人和畜分离开来,可以在民居的住处附近另外选择一个适合的地方,用于圈养牲畜、家禽和存放杂物。

在民居不远处选择隐秘地将卫生间进行合理布置。

建筑色彩自然化:以原木色和夯土色为主,另可用彝族传统三原色进行简单润色,追求朴素大方,与周围的森林、梯田的大背景相协调,突出当地的整体和谐感。

[7]完善四吉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对水源进行安全检测,并在指定地点设置饮水标识;定期对电缆进行监测,保障旅游环线的电能充足;完善当地的完全、保卫系统等。

还要完善四吉村的旅游上层设施:安排固定的住宿设施供游客休息,住宿环境要突出自然特色,要与当地的彝族民风民俗相融合,突出民族风格。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以四吉村为试点区,通过四吉村相关政府部门对此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制定合理可行的保护措施,在保留和修缮传统民居等方面提供专项的资金扶持。

联合民族类专业院校的艺术、建筑、民族民俗等相关系部,在四吉村建立学术研究基地或写生实习基地,由此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把保护传统民居与开发旅游经济相结合,让其作为重要的文化景观和旅游资源大加开发。

(三)促进游客的可进入性
在四吉村道路施工技术上,可采用挖土填方的方式进行道路的修筑;对村内的联户路和主要的景观道路进行适当的衔接;在陡坡或有风险的路段,添置必要的防护栏和安全警示标牌,完善线路上的附属设施,达到顺通无阻的效果。

(四)提高居民的参与度
在民居保护与改造过程中,应鼓励居民参与,得到当地居民的理解与支持。

在四吉村村里进行政策宣传,法规讲解和定期走访,了解情况,把握民心民意,提高本地彝族乡民对本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和文物的保护意识是具有必要性的。

六、结语
本次论文写作是通过彝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性传承调查研究——以凉山州美姑县四吉村为个案,把建筑与居住形式的变化对彝族人的影响作为出发点,探究了彝族传统建筑基本结构及其装饰的意义,了解了彝族传统建筑基本的民风民俗。

在旅游大开发和精准扶贫的背景下,研究了彝族民居现在的建筑形式与居住形式现状,针对遇到的阻碍开发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让彝族居民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发展,并合理保护和利用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内涵。

与此同时对四吉村进行合理地旅游资源开发,既要利用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将游客引入真正的大凉山腹地,又要向游客展现彝族传统建筑文化所带来的视觉盛宴。

在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的同时,带动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传承彝民族传统建筑文脉。

[1]温泉.西南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2015.
[2]马吉石子,刘艳梅.凉山彝族新村建设中传统建筑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J].住宅科技,2015.(01),48-50.
[3]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大辞典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大辞典[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0.
[4]张亢玉,杨显川.彝族的建筑文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09,5).
[5]成斌.凉山彝族民居[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7.(04).
[6]胡林波,张晨,吴忠军.旅游背景下民族村寨民居的保护和改造研究——以广西金竹壮族为例[J].绿色科技,2010.(11,11).
[7]王久艳,傅红,李立.旅游背景下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研究——以四川雷波马湖旅游区黄琅古镇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