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图片
彝族民居中国传统民居
彝族民居中国传统民居在彝区,各地、各⽀系传承的居室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与当地的居住习俗有密切关联,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
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
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的⼭区、半⼭区,相沿聚族⽽居,⼀般选择向阳⼭麓,顺⼭修建,以⼭腰、⼭梁处居多,⼭脚、河⾕地带较少。
《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区,村寨依⼭傍⽔,四周梯⽥层层,村后有⼭可供放牧,村前有⽥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条⽔沟从中流过。
”因此,其民居类型为适应不同地区的⾃然地理环境和⽓候条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显得⽐较复杂。
不过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却有⼴泛的代表性。
彝族实⾏⼀夫五妻制的⼩家庭,⼉⼥婚后另建住房,⾃⽴门户,仅幼⼦与⽗母同住。
彝家院落宽敞,以供⽣产和⽣活之便,尤其是在置办红⽩喜事时,可以⼴纳宾客。
居室内,正房堂屋靠墙处供奉着天地祖宗处于牌位,供桌上摆设着⾹炉及虎、狮雕像。
彝族的民居有什么特点?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彝族居民住房多⽤板顶、⼟墙;⼴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栏”的住宅。
⼟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掌房”与藏式⽯楼⾮常相似,⼀样的平顶,⼀样的厚实。
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为料,修建时使⽤夹板固定,填⼟夯实逐层加⾼后形成⼟墙(即所谓“⼲打垒”)。
平顶的制作也与⽯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
⼟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带。
这⼀带⼟质细腻,⼲湿适中,为⼟掌房的建造提供了⼤量⽅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
正中⼀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之所,亦为接待客⼈之所。
靠墙壁左侧,设⼀⽕塘,⽕塘边⽴⽯三块成⿍状,锅⽀其上,称为“锅庄”。
锅庄严禁⼈踩踏跨越,否则认为不吉。
锅庄上⽅,以蔑索吊⼀长⽅形⽊架,上铺⽵条,作烘烤野兽⼲⾁或蒜头、花椒、辣⼦之⽤。
⽕塘⽤以煮饭、烧茶、取暖和照明。
彝族⼀家⽼幼,常围⽕塘⽽坐,叙天伦之乐,⽕塘成为彝族传递⽂化的场所。
福寿沟博物馆介绍
福寿沟博物馆介绍福寿沟博物馆位于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境内,是一个集自然、历史和人文于一体的全国级自然保护区。
该博物馆于1984年建立,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个以非凡自然之美为主题的博物馆。
福寿沟博物馆景色优美,环境幽静,有植被覆盖率达95%的原始森林,是由世界上四个高山草甸之一的会理草甸区,跃居海拔3000至4300米之间的贡嘎山脉组成的。
这里还拥有藏羚羊、金丝猴、黑颈鹤、小灰兔等稀有动物和美丽的滇金丝猴、斑头雁的踪迹,被评为远足、研究野生动物的最佳场所之一。
福寿沟博物馆还展示了会理县彝族文化和历史,记录了这个地区自然和文化的发展历程。
博物馆还收藏了各种珍贵的动植物标本和彝族文物,包括猩猩、豹子、野猪、袋鼠、蝴蝶、昆虫和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品等。
博物馆内有文字、图片、雕塑等多种展品,展示了该地区的自然景观、草原文化和彝族风俗习惯等相关信息。
福寿沟博物馆目前设有自然生态和彝族文化两个展馆。
自然生态展馆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水资源、地理环境等多个展示区,以呈现自然界的多样性,还展示了被彝族传统文化带有神话色彩的生态文化。
彝族文化展馆则主要展示了彝族传统文化、历史和风俗等内容。
通过各种影像展示、手工展示、模型展示等方式,向游客介绍彝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传承。
除了展览外,福寿沟博物馆还提供各种教育活动和观察自然生态的机会。
博物馆定期开展野生动物观察和校外教育活动,帮助大家了解自然珍宝和彝族文化的奥秘。
游客可以到郊外、农村散步,来感受自然美、优美风情和彝族味道。
总之,福寿沟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自然宝库,不仅仅关注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研究,同时也深入地挖掘和研究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和历史。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神秘气息和文化的浪漫摩擦,这里是一个让您心旷神怡和聚集人与自然共存的美丽所在。
丽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市级保护名目的通知
丽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市级保护名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丽江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10.15•【字号】丽政发[2005]44号•【施行日期】2005.10.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丽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市级保护名目的通知(丽政发〔2005〕44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人民群众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丽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蕴藏丰厚。
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05〕145号)精神,从2004年初起,我市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普查,在市文化部门及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专家评审组推荐、审核、评定的基础上,经市人民政府研究批准,同意将具有鲜明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古城区大东乡纳西族民族民间歌舞之乡”等44个项目列为我市第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市级保护名录,名单如下:丽江市第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市级保护名录名单(共44项)古城区(5项):古城区大东乡纳西族民族民间歌舞之乡纳西族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人李文义纳西族民族民间音乐(民歌)传承人李秀香纳西族民族民间歌舞《热美蹉》纳西族民族民间工艺(银器)传承人朱彪玉龙县(12项):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乡玉湖村纳西族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塔城乡暑明村纳西族民族传统(东巴)文化保护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竹园村草、竹编民族民间工艺之乡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黄山镇白桦村纳西族民族民间歌舞之乡纳西族民族民间音乐(白沙细乐)传承人和茂根纳西族传统(东巴)文化传承人和训纳西族传统(东巴)文化传承人和秀东纳西族传统(东巴)文化传承人杨玉华纳西族民族民间音乐(民歌)传承人肖汝莲傈僳族民族民间音乐(歌、舞、乐)传承人阿石才白族民族民间音乐(民歌)传承人杨寿喜藏族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人和学礼永胜县(9项):永胜县六德乡双河二村彝族(它留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汉族民族民间传统工艺(银器、珐琅)传承人谭志平汉族民族民间传统工艺(铜器)传承人张心凤汉族民族民间音乐(民歌)传承人陈红英傈僳族民族民间音乐(民歌)传承人朱桂英汉族民族民间工艺(木雕)传承人段喻汉族民族民间工艺(刺绣)传承人谭映秋汉族民族民间工艺(刺绣)传承人史书凯文献资料保存人柳生正雄(彝族)华坪县(7项):华坪县通达乡丁王村傈僳族(花傈僳)民族民间歌舞之乡华坪县石龙坝乡彝族(水田人)民族民间歌舞之乡傈僳族(花傈僳)民族民间音乐(歌舞)传承人蔡学珍傈僳族(花傈僳)民族民间音乐(歌舞)传承人王常瑛苗族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杨万明傣族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李祥南苗族民间工艺传承人陶兴珍宁蒗县(11项):宁蒗县永宁乡温泉村瓦拉别纳西族(摩梭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宁蒗县拉伯乡措皮阿扎甸村普米族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宁蒗县西川乡沙力河村彝族毕摩文化保护区宁蒗县彝族传统民俗节日--火把节普米族民族民间礼仪传承人多吉品初彝族传统文化(毕摩)传承人沙马子千纳西族(摩梭人)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人阿其.独芝(杨立新)纳西族(摩梭人)民族民间美术传承人阿知鲁汝(王鲁)纳西族(摩梭人)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直巴尔车纳西族(摩梭人)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人阿其.尼玛纳西族(摩梭人)民族民间传统医学传承人次里独芝(杨新华)二○○五年十月十五日。
少数民族彝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04
彝族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彝族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说
彝族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彝族先民的祭祀、庆祝活动,如火把节、春节等。这些 节日与彝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彝族传统节日的起源传说多种多样,如火把节传说起源于古代彝族人民在田间劳 作时,发现有火虫破坏庄稼,于是他们点燃火把将火虫驱赶,从而形成了现在的 火把节。
教育普及
加强彝族民俗文化在教育体系中的普 及力度,提高青少年对多元文化的认 识和尊重意识。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 时代需求对彝族民俗文化进行创新发 展,使其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06
彝族民俗文化科普的现实 意义与展望
彝族民俗文化科普对于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意义
增强民族认同感
通过科普彝族民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彝族的文化传统,从 而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语言文字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文 字有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 。
宗教信仰
彝族信仰祖先崇拜和自然 崇拜,部分地区也信仰藏 传佛教和道教。
彝族的历史起源
起源传说
彝族传说中认为其祖先是 远古时期从北方南下的部 落,经过长期迁徙和融合 逐渐形成现今的彝族。
历史记载
据史书记载,彝族在古代 是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 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迁徙 和战争。
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时期,彝族地 区逐渐形成了以土司制度 为核心的社会体系。
彝族的传统文化
服饰文化
彝族的传统服饰具有浓厚的地方 特色,男子通常穿短装,戴帽子 ;女子则穿左襟大褂,戴银饰。 不同地区的彝族服饰略有差异。
饮食文化
彝族的饮食以大米、玉米为主, 辅以荞麦、薯类等杂粮。酒是待 客佳品,如有客人来访,主人必
四川凉山的风俗
四川凉山的风俗
四川凉山是一个充满独特魅力和丰富文化的地区,拥有许多独特的民俗和传统。
以下是一些四川凉山地区的主要风俗:
1. 火把节: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人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点燃火把,载歌载舞,祈求神灵保佑,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2. 彝族舞蹈:凉山彝族舞蹈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披毡舞》、《大刀舞》、《跳月》等。
这些舞蹈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
3. 婚俗:凉山彝族的婚俗非常独特。
传统的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期间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如求婚、送聘礼、迎亲等。
在婚礼上,人们会唱歌、跳舞、喝酒,以表达祝福和喜悦。
4. 饮食文化:凉山的饮食文化也非常有特色。
彝族人喜欢吃烤肉、荞麦面、酥油茶等传统食品。
此外,凉山的酿酒文化也非常悠久,著名的有“凉山酒文化博物馆”。
5. 毕摩文化:毕摩是彝族传统宗教中的祭司,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毕摩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责主持祭祀、卜卦、治病等活动。
以上是四川凉山地区的一些主要风俗和传统文化,这些风俗和传统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展示了凉山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楚雄双柏彝族啊噻调
噻”代表楚雄州参加央视青歌赛获金奖。
族 。少数 民族人 口9 1 1 1 人 ,占总人 口的
9 4 %。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内的彝族大多 生活在山区,村子居址选择讲究 ,多选在
求教 、盘问、抒 隋等样样俱全 。唱词 可长
可短 ,可 唱一 时 一事 ,亦 可 唱上 千行 的叙
一 “ 阿噻调” 珍贵的民问 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 阿噻调”是大麦地镇境 内流传的一
依 山、避风的地方 ,在村落的上 方都有高
大 的山为靠 山。建筑形式大多是土掌房 , 居 民住房呈阶梯状上下分布 。村 间道路多 布成 “ 田”字形 ,坡路多用石条砌成台阶, 平路多用毛石或石板铺筑 ,村问道路过箐 多用独木搭架。过去的民居大多 以土掌房 和茅草房为主。 彝 族 民居 土掌房取材 容易 ,建造简 单 ,土为墙 ,墙上架木 ,木上盖土即成 。 土掌房冬暖夏凉 ,利用充分 ,屋顶既是道 场 ,又是娱乐场所 ,房顶户与户之间连成
到许多民族专家学者的青睐 ,2 0 1 1 年 “ 啊
— 麦地镇彝族 传统 文化保护 区 , 位于
/ 双柏县南部 ,居住着彝 、傈僳 、拉 祜、哈尼 、白族 、苗 、傣、黎、汉等9 个民
“ 阿噻调”是大麦地镇境内流传的一种彝族 民间传统山歌 曲调 ,其演唱内容广泛 ,如 天文地理 、日月星宿 、山川河流 、花鸟鱼 虫、四时农事 、历史、叙事 、传说 、故事 、
种彝族 民间传统古歌 ,当地彝族毕摩和民
间歌 手都 有用 啊噻 调演 唱创 世史 诗
的习俗。近年来双柏县委 、政府对这种古
歌进 行 了大 量 的 收集 和 整理 ,引 起 了许 多
专家和学者的青睐 ,啊噻调有珍贵的民间 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啊噻调演唱的内容 大多是民间文学 ( 馇女 里 的内容 ,是彝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大凉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山脉,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延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同时,大凉山也是彝族聚居区,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旨在介绍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从大凉山的地理特点、彝族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在大凉山的地理特点方面,其地形复杂多样。
大凉山地域广阔,包含了多个山脉和高原地带,其中海拔最高的是贡山,达到了6050米。
大凉山的气候多样,由于地形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特征。
这种特点也影响了当地彝族人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方式。
彝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体系丰富多样,包括了民间传说、祭祀习俗、舞蹈音乐等元素。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大凉山彝族的文化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也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彝族人民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他们根据地域的差异,采用了不同的农耕和畜牧方式。
他们还以独特的服饰、建筑风格和饮食习惯著称,这些都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综上所述,通过对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大凉山的地理特点和彝族的历史与文化,还能够深入了解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
这些冷知识的揭示将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地区的彝族人民及其文化的影响和意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为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文章结构: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1.1 概述:在这个部分,我将简要介绍大凉山彝族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对这个主题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这个部分将介绍整个文章的结构安排,包括各个章节的标题和内容概要。
1.3 目的:在这里,我将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并撰写这篇文章,以及本文的目标和意义。
2. 正文:2.1 大凉山的地理特点:这一部分将详细描述大凉山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强调其独特性和对彝族文化的影响。
贝贡村——扑朔迷离的孔姓彝族古村落
贝贡 村 口有 一 片 略 为 宽 敞 的 场 地 ,场 地上 方便是在原址 上新修 建的 孔 氏家庙 。孔 氏家庙背 后和 两侧 是沿 坡 布局 、层叠而上 、鳞次栉 比的 贝贡
老村子 。由于孔 氏家 庙刚 建不久 ,建
十 杆 扼 家 艨 献 第 看 它 舵 完 鞔 还 鞯 僦 舳 但 旭 整 裢 人 拟 其 擗 酌 髓 于 酐 始 镒 黻 朝 搁 坐 腥 气 有 脯 地 角 弯 鹏 胡 拱 砖 大 献 要 冁 鼬 蚍 层 池 , 戳 蹴 两 啊 点 触 局 的 锄 刺 锄 太 得 醋 是 , 雌 村 为 大 驮 搂 脏 韵 民 抿 趾 髓 构 枘 的 肭 常 壮 各 坡 在 义 主 其 麒 硐 有 积 佯 建 雕 附 大
自然村 。 贝贡 村 位 于 丙庄 镇 西北 边 。 《 贝贡村孔 氏家 史考证 》 碑 所记 , “ 诅 间 ,孔 氏 源 流盘 根 错 节 ,曲折 迷 离 , 离镇政 府所在地 3 f ) 公里 , 村域面积 5 . 6 9 辈孔 启贵 属 临 安府 孔 氏 嫡派 ,迁 居 贝 错 综 复杂 。据 说孔 姓 彝族 的 先 诅 于 明
姓 彝 族 ,就 这 样 繁 衍 开 来 。
石 屏一 带 的孔 牲 彝 族 部 到 大
菊的 彝 族 中 仍 有 “ 孔 普 二 明 清 以 来 数 百 年 间 ,建 水 、
一
家 ”的说法 。
建水官 厅镇 有一 个叫 “ 大 凹 子 祭 诅 ,并 对 自己 为孔 子
子” 的 自然 村 , 也是 一 个 后裔 的 身份 坚信 不 疑 。而 贝 姓彝 族 村 。 在 村 旁 的 山林 贡 村 的老 人 们 也谈 到 ,他 们
筑 材 料 部 还 很 新 .加 上 建筑 风格 也 不 一样 ,在 一 堆 : 匕黄 色 的破 旧老 民
鹤庆非遗项目
鹤庆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项:
1.鹤庆银器锻制技艺:鹤庆的手工艺品以银器和铜器为主,元明清时期,随着中原王朝在云南统治
的加强,中原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移民迁来到这里,内地的技术工艺也传到这里,与本土工艺结合,使本地的手工艺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2.白族民居传统营造技艺:鹤庆白族民居营造技艺是白族民居传统营造技艺(鹤庆白族民居营造技
艺)的一个项目,由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报。
3.传统音乐甸北田埂调:甸北田埂调是鹤庆县甸北一带流传的音乐曲调,是当地白族人民在生产生
活中创造出来的独特音乐形式。
4.传统技艺白族手工造纸:白族手工造纸是鹤庆县白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传统
手工技艺,主要流传于鹤庆县新华村一带。
5.民俗白族服饰甸南新娘装:甸南新娘装是鹤庆县甸南地区白族人民的传统婚礼服饰,具有浓郁的
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6.六合五星彝族“白依人”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六合五星彝族“白依人”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一个
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保护和传承彝族“白依人”的传统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元素。
除了以上列举的项目外,鹤庆县还有许多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医药等。
这些项目都是鹤庆县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贵州黔西南州的彝族风情如何
贵州黔西南州的彝族风情如何贵州黔西南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彝族风情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
在黔西南州,他们的传统习俗、服饰、音乐舞蹈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都展现出了这个民族的深厚底蕴。
彝族的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精美。
女子的服饰通常以鲜艳的颜色为主,如红、黄、绿等,配上精美的刺绣和银饰,显得华丽而庄重。
男子的服饰则相对简洁,但也有着独特的装饰,展现出彝族男子的英勇与豪爽。
这些服饰不仅是美的体现,更承载着彝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说到彝族的美食,那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坨坨肉,选用猪肉或牛肉,炖煮得鲜嫩多汁,咬上一口,肉香四溢。
烤小猪,外皮金黄酥脆,内部肉质鲜嫩,独特的烤制方法让其风味十足。
还有荞麦饼,用荞麦面制作而成,口感香脆,营养丰富。
在重要的节日或庆典上,这些美食更是不可或缺,人们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欢乐的氛围弥漫在空气中。
彝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别具特色。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点燃火把,手持火把在田间地头奔跑,寓意驱除害虫,祈求丰收。
夜晚,人们聚集在一起,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彝族年,如同汉族的春节,是家人团聚、欢庆的时刻。
人们杀猪宰羊,祭祀祖先,互赠礼物,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彝族的音乐舞蹈更是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月琴,是彝族常见的乐器之一,弹奏出的旋律优美动听,如泣如诉。
口弦,小巧而精致,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
在舞蹈方面,“阿细跳月”热情奔放,舞者们步伐轻快,身姿矫健,展现出彝族人民的豪迈与乐观。
“达体舞”则节奏明快,动作整齐,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彝族的建筑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土掌房,以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冬暖夏凉。
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这些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彝族的婚姻习俗也有着严格的传统。
一般来说,婚姻需要经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在婚礼上,有着丰富的仪式和活动,充满了喜庆和祝福。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序号类别项目名称民族属地责任单位1 濒危民族语言文字金平傣文傣族金平县金平县文化馆2 民间文学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哈尼族墨江县墨江县文化馆3 坡芽情歌壮族富宁县富宁县文化馆4 创世史诗《目瑙斋瓦》景颇族德宏州德宏州文化馆5 创世史诗《阿细先基》彝族弥勒县弥勒县文化馆6 传统音乐宣抚司礼仪乐舞傣族孟连县孟连县文化馆7 剑川白曲白族剑川县剑川县文化馆8 弥渡民歌汉族弥渡县弥渡县文化馆9 民歌开益白族兰坪县兰坪县文化馆10 彝族沙莜腔彝族建水县建水县文化馆11 彝族民歌彝族石屏县石屏县文化馆元阳县元阳县文化馆12 传统舞蹈芦笙舞苗族大关县大关县文化馆13 藏族弦子舞藏族德钦县卡瓦格博文化社14 弄娅歪壮族广南县广南县文化馆15 棒棒灯壮族砚山县砚山县文化馆16 彝族弦子舞彝族砚山县砚山县文化馆17 水鼓舞德昂族瑞丽市瑞丽市文化馆18 擦大钹彝族隆阳区隆阳区文化馆19 大刀舞彝族禄丰县禄丰县文化馆20 霸王鞭白族剑川县剑川县文化馆21 十二兽舞彝族楚雄市楚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2 跳三桩苗族易门县易门县文化馆23 铓鼓舞哈尼族建水县建水县文化馆24 跳鼓舞彝族绿春县绿春县文化馆25 传统戏剧杀戏汉族景东县景东县文化馆镇沅县镇沅县文化馆26 传统曲艺腾冲扬琴汉族腾冲县腾冲县文化馆27 莲花落汉族姚安县姚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8 昭通唱书汉族昭阳区昭阳区文化馆29 传统体育与游艺打陀螺傣族景谷县景谷县文化馆佤族双江县双江县文化馆彝族双柏县双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0 吹枪苗族麻栗坡县麻栗坡县文化馆31 嘟哒哒傈僳族龙陵县龙陵县文化馆32 彝族摔跤彝族元谋县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元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彝族石林县石林县文化馆33 传统礼仪与节庆彝族服饰彝族武定县武定县文化馆峨山县峨山县文化馆34 哈尼族服饰哈尼族红河县红河县文化馆西双版纳州西双版纳州文化馆35 傈僳族服饰傈僳族龙陵县龙陵县文化馆36 布朗族服饰布朗族施甸县施甸县文化馆37 拉祜族服饰拉祜族澜沧县澜沧县文化馆38 德昂族服饰德昂族镇康县镇康县文化馆39 藏族服饰藏族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县文化馆40 傣族服饰傣族新平县新平县文化馆41 纳西族服饰纳西族古城区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42 女子太阳节壮族西畴县西畴县文化馆43 陇端节壮族富宁县富宁县文化馆44 跳宫节彝族富宁县富宁县文化馆45 阿露窝罗节阿昌族梁河县梁河县文化馆46 赛装节彝族永仁县永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47 插花节彝族大姚县大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48 耳子歌白族云龙县云龙县文化馆49 高台社火汉族巍山县巍山县文化馆50 二月八节彝族巍山县巍山县文化馆51 哑巴节彝族祥云县祥云县文化馆52 特懋克节基诺族西双版纳州西双版纳州文化馆53 阔时节傈僳族泸水县泸水县文化馆54 澡塘歌会傈僳族泸水县泸水县文化馆55 高台艺术汉族通海县通海县文化馆56 祭寨神林哈尼族元阳县元阳县文化馆57 三多节纳西族玉龙县玉龙县文化馆58 传统美术甲马画汉族隆阳区隆阳区文化馆59 傣族壁画傣族勐海县勐海县文化馆60 晋城圣贤画汉族晋宁县晋宁县文化馆61 传统手工技艺白族布扎白族剑川县剑川县文化馆62 拉祜族竹编技艺拉祜族澜沧县澜沧县文化馆63 佤族木雕制作技艺佤族沧源县沧源县文化馆64 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傣族临翔区临翔区文管所65 布朗族传统纺织技艺布朗族双江县双江县文化馆66 藏族传统金属铸造工艺藏族迪庆州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67 纳西族传统纺麻技艺纳西族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县文化馆68 铜器制作技艺汉族罗平县罗平县文化馆汉族江川县江川县文化馆69 传统手工技艺火草纺织技艺彝族马龙县马龙县文化馆壮族丘北县丘北县文化馆彝族永胜县永胜县文化馆70 壮族刺绣技艺壮族文山州文山州文化馆71 苗族蜡染技艺苗族文山县文山县文化馆72 壮族银器制作技艺壮族广南县广南县文化馆73 傣族银器制作技艺傣族潞西县潞西县文化馆74 瑶族蓝靛制作技艺瑶族丘北县丘北县文化馆75 景颇族织锦技艺景颇族德宏州德宏州文化馆76 纸伞制作技艺汉族龙陵县龙陵县文化馆77 苴却砚制作技艺汉族永仁县永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78 大理石制作技艺白族大理市大理市大理文化馆79 白族刺绣技艺白族大理市大理市大理文化馆80 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白族大理市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81 剑川木雕技艺白族剑川县剑川县文化馆82 傣族高升制作技艺傣族西双版纳州西双版纳州文化馆83 竹乐器制作技艺汉族玉溪市玉溪市文化管理服务中心84 锡器制作技艺汉族个旧市红河州和升实业有限公司个旧市斑锡工艺美术公司85 云子(围棋)制作技艺汉族官渡区官渡区文化馆86 羊毛花毡印染技艺汉族禄劝县禄劝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87 汉族刺绣技艺汉族嵩明县嵩明县文化馆88 珐琅银器制作技艺汉族永胜县永胜县文化馆89 传统知识与实践洱海鱼鹰驯养捕鱼白族大理市大理市文化馆90 宣威火腿汉族宣威市宣威市文化馆91 过桥米线汉族蒙自县蒙自县文化馆92 宜良烧鸭汉族宜良县宜良县文化馆93 传统医药傣族医药傣族西双版纳州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州傣医院)德宏州州民族医药研究所94 彝族医药彝族楚雄州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95 藏族医药藏族香格里拉县迪庆藏族自治州藏医院96 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芒岛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傣族景谷县景谷县文化馆97 勐外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傣族孟连县孟连县文化馆98 滚乃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傣族耿马县耿马县文化馆99 丁来佤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佤族沧源县沧源县文化馆100 大南直布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布朗族双江县双江县文化馆101 湾子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苗族威信县威信县文化馆102 尼汝藏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藏族香格里拉县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03 城寨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彝族麻栗坡县麻栗坡县文化馆104 马洒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壮族马关县马关县文化馆105 么所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壮族西畴县西畴县文化馆106 蛮旦寨阿昌族传统文化保护区阿昌族龙陵县龙陵县文化馆107 水城村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傈僳族腾冲县腾冲县文化馆108 大麦地镇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彝族双柏县双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09 环州乡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彝族武定县武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10 叽啦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彝族禄丰县禄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11 岔河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彝族南华县南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12 左门乡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彝族姚安县姚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13 以口夸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彝族楚雄市楚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14 凉山乡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彝族元谋县元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15 凤羽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白族洱源县洱源县文化馆116 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白族剑川县剑川县文化馆117 诺邓村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白族云龙县云龙县文化馆118 五星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彝族鹤庆县鹤庆县文化馆119 青云彝族文化传统文化保护区彝族巍山县巍山县文化馆120 章朗布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布朗族勐海县勐海县文化馆121 碑格乡彝族(朴拉人)传统文化保护区彝族开远市开远市文化馆122 哨冲镇彝族(花腰)传统文化保护区彝族石屏县石屏县文化馆123 桥头村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布依族河口县河口县文体局124 月湖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彝族石林县石林县文化馆。
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草人舞
$'
金竹舞
$$
男子手巾舞
传统 $) 戏剧 大词戏
$!
昭通清拳
传统体
$* 育游 艺 团山民间传统武术
与杂技
$&
点苍派武术
民族 纳西
彝
属地
保护单位
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 古城区
产保护管理中心
江川县 江川县文化馆
彝 石林县 石林县文化馆
彝 永仁县 永仁县文化馆
汉 绥江县 绥江县文化馆
哈尼 红河县 红河县文化馆
汉 禄丰县
醋制作技艺!禄 丰 醋(剥
限公司
隘七醋"
富宁金泰得剥隘七醋 汉 富宁县
有限公司
吉庆祥云腿月饼制作技
昆明吉庆祥食品有限
汉 五华区
艺
责任公司
瑶族医学诊疗法
瑶 金平县 金平县人民医院
无敌治骨疗伤法
拨云锭传统配方及制作 技艺
汉 汉 (彝
云南无敌制药有限责 昆明市
任公司 楚雄老拨云堂药业有 楚雄州 限公司
彝 石屏县 石屏县文化馆
永德县民族民间文化 彝 永德县
艺术研究所
彝 寻甸县 寻甸县文化馆
彝 蒙自市 蒙自市文化馆
彝 麻栗坡县 麻栗坡县文化馆
苗 威信县 威信县文化馆
哈尼 绿春县 绿春县文化馆
哈尼 墨江县 墨江县文化馆
傈僳 藏 白 苗
维西县 维西县文化馆 德钦县文化遗产保护
德钦县 所 大理州文化艺术研究
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 古城区
产保护管理中心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 凤庆县 限公司 昆明市五华区宝翰轩 五华区 书画修复装裱店 昆明市天宝斋墨业有 五华区 限公司 呈贡区 呈贡区文化馆 玉溪市 玉溪技师学院 昭阳万和食品有限公 昭阳区 司 罗平县 罗平县文化馆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5.08•【字号】云政发[2006]75号•【施行日期】2006.05.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通知(云政发[2006]75号)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为建立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并加强保护工作,在各州、市人民政府申报的基础上,经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严格评审,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审核,省人民政府同意将“泼水节”等147个项目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现将《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含保护项目责任所在地)予以公布。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列入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制定保护规划,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各项措施,使之得以传承和弘扬,为繁荣我省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作出贡献。
云南省人民政府二00六年五月八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47项)一、濒危民族语言文字(3项)傣绷文(耿马县)、独龙族语言(贡山县)、怒族“若柔”语言(怒江州)。
二、口述文学(12项)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梁河县)、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澜沧县)、哈尼族歌谣《四季生产调》(红河州)、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石林县)、民间歌谣《阳温暾小引》(腾冲县)、傣族叙事长诗《朗娥与桑洛》(新平县)、拉祜族史诗《根古》(澜沧县)、彝族史诗《阿鲁举热》(楚雄州)、彝族史诗《查姆》(双柏县)、佤族神话《司岗里》(沧源县)、苗族叙事长诗《昭蒡俭和高帕施》(昆明市)、傈僳族民间长诗《阔时目刮》(盈江县)。
彝族花腰尼苏传统文化保护区音乐舞蹈传承
彝族花腰尼苏传统文化保护区音乐舞蹈传承彝族花腰传统文化保护区位于石屏县北部山区的龙武镇、哨冲镇、大桥乡(部分村寨),海拔860~2544.2米,保护区属中高原混合地貌,典型的高寒山区。
区内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岭谷并列。
森林面积38247亩,森林覆盖率达53.91%。
保护区辖24个村委会,150个自然村。
面积644.41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21.22%。
有11754户,人口43047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7%。
语言为汉藏语系藏緬语族彝语支。
文字为彝文,本族俗称“老彝文”大多由彝族贝马掌握。
花腰主要是土著民族,从保护区内发掘的铜斧、铜锛、铜犁、铜铸小武士、箭矢等考证:区内的慕善村是春秋末叶至战国时期的墓葬分布区。
后来从昆明、滇池附近迁徙来一部分。
从追溯花腰历史的主要依据彝文古籍《指路经》和《家谱》中可以看出,其送魂路线,终点绝大多数指向昆明、滇池周围。
保护区地处高寒山区,土地肥沃,森林茂盛,水利资源丰富,农耕条件优越,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彝族花腰人就在这片土地上和谐相处,繁衍生息,在开发这块美丽土地的同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石屏彝族花腰传统文化保护区历史悠久,文化形态古老。
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延续发展,代代相传。
其次,保护区内的主体民族为彝族(尼苏)支系,俗称“花腰”150个村寨连为一片,范围广,人口多,相同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使保护区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同根同源同质的文化区域。
保护区内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门类,如民族语言文字、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民居建筑、服饰刺绣、剪纸工艺、传统节庆和习俗等等。
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影响广泛,尤其以音乐舞蹈、女子舞龙最具代表性。
彝族花腰歌舞频频亮相于中央电视台,彝族花腰女子舞龙曾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仪式表演,影响遍及全国。
由于强势文化的冲击,保护区内的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在民间,掌握全部音乐舞蹈的艺人年纪大多在60到70岁之间,而传承方式又以口传身授为主,随着一大批民间精英老艺人相继去世,当无人以身相传时,随即失传。
凉山彝族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内涵
凉山彝族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内涵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彝语,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四川的21个地级行政区之一,凉山自古就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
彝族居住形式与其居住环境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长期的生活实践,使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发明了富于特色的各式民居。
《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凉山彝族境内陆形极其复杂,多高山、丘陵等地形,其地质活动频繁,使得当地民居建筑难度极大,为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在修建前必须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
同时当地居民“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使其在进行民居选址时极注重山水形式。
彝族依山而居,通常选择依山临水位置,并多位于河谷山区的阳坡。
选择山脊处建筑民居,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同时多选择环山地区建居,以有效降低大风对生活的影响。
选择青龙白虎环抱之地,即山山交汇的凹陷处。
此地必有水源,土质肥沃,林木茂盛,极利于居民耕作生活,也便于安全防御,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势。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构件形式都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
墙的形式有许多种,各具特色并具有极强的使用性能。
建筑中利用木板墙拼接,可组合出不同的纹路图案,或直接在木板墙上进行雕刻,使之携带装饰性的花纹,如木格花窗等。
木板墙的拼接方式多是平行拼接,因其拼接简单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室内木板墙上的方孔设计多是用于采光,也可用作射击防御,充分发挥墙体的实用性。
民居选取合适的杉树作为原材料,沿着树木的纹路将其切开,利用柴刀、楔子等工具将切口处的木片剥落,要注意保护纹路的完整性,再打磨木片边缘,制成一定规格的木瓦片,木瓦片用火烤干并熏成浅黑色。
在搭接时上方的瓦片要压在下方的瓦片上,左右方向上的瓦片要采用此起彼伏的错落搭接方法。
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精)
序号
类别
项 目 名 称
民 族
属地
责任单位
1
濒危民族语言文字
金平傣文
傣族
金平县
金平县文化馆
2
民间文学
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
哈尼族
墨江县
墨江县文化馆
3
坡芽情歌
壮族
富宁县
富宁县文化馆
4
创世史诗《目瑙斋瓦》
景颇族
德宏州
德宏州文化馆
5
创世史诗《阿细先基》
彝族
弥勒县
弥勒县文化馆
布朗族传统纺织技艺
布朗族
双江县
双江县文化馆
66
藏族传统金属铸造工艺
藏族
迪庆州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67
纳西族传统纺麻技艺
纳西族
香格里拉县
香格里拉县文化馆
68
铜器制作技艺
汉族
罗平县
罗平县文化馆
汉族
江川县
江川县文化馆
69
传统手工技艺
火草纺织技艺
彝族
马龙县
马龙县文化馆
壮族
丘北县
丘北县文化馆
彝族
永胜县
永胜县文化馆
70
壮族刺绣技艺
壮族
文山州
文山州文化馆
71
苗族蜡染技艺
苗族
文山县
文山县文化馆
72
壮族银器制作技艺
壮族
广南县
广南县文化馆
73
傣族银器制作技艺
傣族
潞西县
潞西县文化馆
74
瑶族蓝靛制作技艺
瑶族
丘北县
丘北县文化馆
75
贵州威宁的彝族风情如何
贵州威宁的彝族风情如何威宁,这片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土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这里,彝族风情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
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而威宁的彝族更是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独特的风俗。
当你踏入威宁的彝族村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
彝族传统的民居多为土木结构,房屋的布局和装饰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屋脊上常常雕刻着精美的图案,门窗也都经过精心的雕琢,展现出彝族人民的精湛工艺。
彝族的服饰也是其风情的重要体现。
威宁彝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女性的服饰尤其华丽,以红、黄、黑为主色调,绣有各种花卉、动物等图案,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男子的服饰则相对简洁,但也不失庄重,体现出彝族男子的豪爽与大气。
在饮食方面,威宁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美食文化。
坨坨肉是彝族餐桌上常见的佳肴,选用新鲜的猪肉,经过独特的烹饪方式,肉质鲜嫩多汁,香味四溢。
此外,烤土豆、荞麦饼等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特色小吃。
每逢节日或重要的场合,彝族人民还会酿制美酒,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食,畅饮美酒,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寨之中。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威宁的彝族也不例外。
火把节是彝族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每当这个时候,人们点燃火把,围着篝火欢快地跳舞。
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充满了热情和活力。
彝族的音乐也别具一格,月琴、口弦等乐器演奏出的旋律悠扬动听,仿佛在诉说着彝族的历史和故事。
彝族还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
毕摩文化在彝族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他们通过祭祀、占卜等活动,祈求神灵的庇佑,保佑族人平安幸福。
彝族的婚丧嫁娶也都有着严格的礼仪和习俗,这些习俗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延续,更是彝族人民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威宁彝族的语言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语言有着独特的音韵和语法结构,通过口口相传,传承着彝族的智慧和历史。
如今,虽然普通话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但彝族人民依然重视本民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努力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2项)一、国家级项目(11项)火把节(彝族火把节)、彝族梅葛、大姚彝剧、姚安坝子腔、姚安花灯、元谋花灯、彝族酒歌(彝族民歌)、彝族老虎笙、查姆、彝族左脚舞、彝医药二、省级项目(32项)1、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区(10个)双柏县大麦地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武定县环州乡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禄丰县叽啦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南华县岔河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姚安县左门乡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楚雄市子武镇以口夸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元谋凉山乡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姚安县马游坪传统文化保护区、楚雄市大过口乡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大姚县昙华乡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传统文化艺术之乡(2个)双柏彝族老虎笙艺术之乡、牟定彝族左脚舞艺术之乡3、传统项目(20项)阿鲁举热、镇南月琴、彝族刺绣、禄丰大刀舞、彝族十二兽舞、姚安莲花落、双柏打陀螺、元谋彝族摔跤、武定彝族服饰、永仁赛装节、大姚插花节、永仁苴却砚制作技艺、创世史诗《开奔勒笃—六祖古歌》、阿苏者跳歌调、彝族器乐、禄丰醋制作技艺、拨云锭传统配方及制作技艺、老滔村“赶鸟”习俗、火草纺织技艺、铜器制作技艺三、州级项目(79项)1、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17个)楚雄紫溪山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武定麻栗棵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牟定九条沟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永仁直苴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大姚三台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南华五街镇咪黑们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禄丰大箐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双柏李芳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楚雄市西舍路达诺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大姚县百草岭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武定县猫街镇罗婺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禄丰县高峰乡大小花箐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南华县马街镇秀水塘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南华县五顶山乡牛丛回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南华县雨露白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姚安县太平各苴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牟定县蟠猫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传统文化艺术之乡(14个)楚雄大过口乡彝族歌舞之乡、楚雄三街镇刺绣之乡、楚雄云龙镇传统工艺之乡、双柏鄂嘉民族歌舞之乡、禄丰仁兴镇大箐苗族歌舞之乡、武定万德石雕之乡、姚安花灯之乡、南华天申堂乡三弦舞艺术之乡、南华兔街乡歌舞艺术之乡、牟定凤屯腊湾玛咕民间歌舞之乡、牟定蟠猫乡彝族歌舞之乡、元谋花灯之乡、大姚彝剧之乡、大姚龙街乡塔底彝族刺绣之乡3、传统项目(48项)彝族毕摩典籍、彝族十月太阳历、马樱花节、土主祭祀习俗、楚雄市阿苏则说唱、三女找太阳、五兵哥、阿左分家、妥甸酱油制作技艺、恐龙文化节、大箐苗剧、彝族迁徙舞、九渡造纸技艺、皮影戏、禄丰花灯、剪刀制作技艺、鸡街子苗族服饰刺绣技艺、银器制作技艺、菖河蜂蜜制作技艺、沙街调、南华阿苏则说唱、扭柴河太平乐会、詹官屯铁器制作技艺、牟定油乳腐制作技艺、喜鹊窝酒制作技艺、元谋大刀舞、花筒彝族服饰制作技艺、姜驿石板房制作技艺、彝族十八月历、小把粉丝制作技艺、野坝子蜂蜜制作技艺、永仁彝剧、宜就民间器乐演奏、彝族服装节、金山羊老鼓舞、阿乖佬、楚雄彝文古籍收藏与研究、楚雄彝族毕摩文化、彝族啊噻调、彝族葫芦笙舞、彝族大三弦舞、彝族羊皮鼓舞、和平镇苗族传统芦笙制作技艺、一平浪英歌哨苗族传统纺织技艺、弥兴镇上屯村土陶传统制作技艺、大姚县彝族服饰制作技艺、穿花衣、双拐。
云南彝族景点
云南彝族景点
云南是中国最具多民族特色的省份之一,彝族是云南省内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在云南旅游中,彝族地区的景点是不可错过的。
1.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丽江市,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这里有独特的纳西族建筑风格、古老的街道和运河,以及美丽的玉龙雪山作为背景。
游客可以感受到传统的彝族文化,品尝当地美食、欣赏传统音乐和舞蹈。
2.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大理市,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大理是彝族的发源地之一,这里保存着许多彝族的传统建筑、服饰和手工艺品。
游客可以参观三塔寺、洱海湖、苍山等景点,了解彝族的历史和生活方式。
3.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边境,是中国最重要的热带雨林保护区之一。
这里有茂密的热带植被、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独特的彝族文化。
游客可以参观孟海公园、勐腊野象谷等景点,近距离接触热带雨林的奇观。
4. 普者黑:位于云南昆明市郊区,是一个彝族村寨,也是云南省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之一。
这里保留了传统的彝族建筑和生活方式,游客可以欣赏到彝族的歌舞表演、手工艺品制作过程,还能品尝到正宗的彝族美食。
5.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世界文化遗产。
这里的梯田是彝族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的奇迹,形成了壮观的
自然景观。
游客可以徒步穿越梯田,欣赏到不同季节的变化,体验彝族人民的生活。
除了以上列举的景点,云南还有许多其他彝族地区的景点,如怒江峡谷、泸沽湖、香格里拉等。
无论是欣赏自然风光还是了解彝族文化,云南的彝族景点都能给游客带来独特而难忘的体验。
贵州黔西的彝族风情如何
贵州黔西的彝族风情如何贵州黔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彝族风情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当你踏入这片土地,便能感受到那浓郁而迷人的彝族文化气息。
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民族。
在黔西,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艺术表演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
先来说说他们的服饰。
彝族的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精美。
女性的服饰尤为华丽,多以红、黄、黑为主色调,绣有各种精美的花鸟虫鱼图案。
衣领、袖口和裙摆处的绣花更是细腻入微,展现了彝族妇女的精湛手艺。
男性的服饰则相对简洁,但也不失庄重,多以黑色和蓝色为主,配以简单的图案装饰。
这些服饰不仅是美的展现,更是彝族文化的传承和象征。
再看看他们的建筑。
彝族的传统民居独具特色,多为土木结构的“土掌房”。
这种房屋以厚实的土墙和木制的梁架构成,屋顶平坦,可以晾晒农作物。
房屋内部布局合理,有卧室、厨房、客厅等功能区域。
在建筑装饰上,也常常能看到彝族特色的图案和雕刻,充满了艺术感。
彝族的美食也是一绝。
他们擅长用当地的食材制作出美味可口的佳肴。
坨坨肉是彝族的传统美食之一,选用猪肉或牛肉炖煮而成,肉质鲜嫩,味道浓郁。
烤小猪也是一道特色菜,外酥里嫩,香气四溢。
此外,还有荞麦饼、苦荞粑粑等特色小吃,让你的味蕾尽享独特的风味。
彝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的节日更是充满了欢乐和祥和的氛围。
火把节是彝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祈求丰收和平安。
在火把节期间,还会有各种精彩的表演,如彝族的歌舞、摔跤、斗牛等,热闹非凡。
彝族的歌舞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多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舞蹈动作刚劲有力,又不失柔美,展现了彝族人民的豪爽与热情。
特别是“阿细跳月”,这种舞蹈节奏明快,让人忍不住跟着一起跳动。
彝族还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
他们崇拜自然,认为万物皆有灵。
在一些重要的仪式上,会有祭司主持,祈求神灵的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