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甘井子区地质灾害现状及防灾建议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防治 存在问题 思考与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 存在问题 思考与建议

地质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现象,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都进行了大量的防治工作。

然而,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缺乏综合的灾害防治规划。

目前,很多地方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还停留在应急救援阶段,缺乏对整个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的综合规划。

这导致了灾害防治工作的片段化和随意性。

2. 防治技术水平不高。

虽然现代科技不断进步,但在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些传统的防治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需要引进更先进的技术手段。

3. 缺乏应急预案和救援队伍。

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应急预案和救援队伍的作用至关重要。

然而在一些地区,由于经费不足、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应急预案和救援队伍的建设并不完善。

4. 社会公众的防治意识不强。

地质灾害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加强公众的防治意识,可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然而目前很多人对地质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和防范意识。

二、思考与建议1. 加强立法和制定相关政策。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还可以采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等手段,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2. 提高科研投入,推动技术创新。

政府应当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可以设立相关奖项,鼓励科技人员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3. 完善救援体系和人员培训。

政府应当加大对应急预案和救援队伍的建设投入,完善救援体系,提高救援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可以在学校、社区等地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工作,提高公众的防治意识。

4. 加强宣传和教育。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制作宣传片等方式,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可以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防治意识。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和自然力量造成的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

在中国,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如何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分析地质灾害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

一、地质灾害的现状问题:1.频发性: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每年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

地质灾害还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这些灾害的频发性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防治不力:尽管中国政府加大了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但由于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地质构造活跃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难题。

3.影响巨大:地震、洪涝、滑坡等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对策探讨:1.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2.强化科学研究:加大对地质灾害成因和规律的研究力度,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准确性,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社会应对能力:包括提高居民的地质安全意识、增强应急避险能力、加强地质灾害救援队伍建设等,使整个社会都能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

4.科学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土地利用,避免人员和财产集中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5.加强国际合作:地质灾害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地质灾害带来的挑战。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切实的措施,才能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的影响。

希望未来能够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做法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做法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做法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地质灾害防治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从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地质灾害防治的成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一是提升了灾害预警和预防能力。

现代技术手段如地震预警系统等的应用,能够提前发现和预测地质灾害,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是完善了灾害监测体系。

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获取地质灾害发生的信息,便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损失。

三是增强了抗灾能力。

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努力,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完善,提升了灾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然而,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投入不足。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支持,但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与其他领域的竞争,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仍然不足。

其次是意识和责任缺失。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责任担当,但是很多地方和单位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缺乏相关的责任感和行动意识。

第三是技术和经验不足。

地质灾害的预测和监测技术尚不成熟,缺乏相关的专家和技术人才支持,导致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不够科学和有效。

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一是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的经费投入,特别是在高风险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重建,完善灾害防治的设施和力量。

二是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是加强科技支持。

加大对地质灾害预测和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培养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是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地表和大气等自然因素的作用,对人类活动和生产生活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自然现象。

地质灾害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灾害,其发生与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质构造、地表覆盖情况、气候变化等。

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地质灾害的防治已经成为当前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本文将就地质灾害防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

一、现状问题1. 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频发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

由于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原因,地质灾害不断发生。

比如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现象屡见不鲜,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2. 防治工作不力现阶段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方面是对潜在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不够及时、精准,另一方面是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效果不够明显。

这些都使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3. 缺乏科学研究支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研究支持程度不够。

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规律以及防治对策等方面的研究仍然较为匮乏,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不够充分。

二、对策探讨1. 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其覆盖范围和监测精度。

通过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并进行预警,有助于提前采取措施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2. 完善防治措施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需要完善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高发地区,可以采取加固措施或者搬迁规划等方式来降低灾害带来的风险。

也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复植被等方式来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

3.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提高对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和规律的认识。

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4. 加强宣传教育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大规模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性,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在我国,地质灾害频发,防治工作形势严峻。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防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防治理念落后、防治力量不足、防治经费缺乏、防治技术不先进。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存在一些传统的防治理念,如依靠工程控制为主,忽视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影响。

防治力量不足也是现状问题之一。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牵涉到多个部门和领域,目前参与防治工作的专业技术力量和综合管理能力较为薄弱。

防治经费也是当前地质灾害防治的困难之一。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国家和地方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投入还不足,这严重制约了防治工作的开展。

防治技术方面也存在问题,一些地质灾害的预测、监测和防治技术仍然较为传统和落后,在应对新形势新需求的也需要加大对应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以下对策:一是改变防治理念,加强综合治理。

地质灾害防治不能仅仅依靠工程来解决,还需要注重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

在防治工作中要注重生态恢复和修复,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的可持续性。

二是加强防治力量建设。

需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专业技术力量和管理能力。

通过加强培训和人才引进,提升防治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完善防治机构的建设,提高防治工作的组织性和协同性。

三是增加防治经费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经费保障。

通过完善防治资金的筹集机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以确保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应用。

在地质灾害的预测、监测和防治技术方面进行持续的研究和创新,加强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只有改变传统的防治理念,加强综合治理,加大防治力量和经费的投入,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才能有效应对地质灾害,降低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第一篇: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

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

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大连市甘井子区地质灾害现状及防灾建议

大连市甘井子区地质灾害现状及防灾建议

大连市甘井子区地质灾害现状及防灾建议摘要:大连市甘井子区为地质灾害多发区,近年灾害性天气、人为因素诱发隐患点大增,正确认识地质灾害现状,研究其成因及发展规律,分析地质灾害防灾措施,为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及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现状调查;防灾;大连市甘井子区前言大连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是工业、贸易、旅游城市,又是我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甘井子区是其重要外围区,该区位于大连市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8°47′-39°07′,东经121°16′-121°45′,东北与金州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南与沙河口区、西岗区为邻,西南与旅顺口区毗邻,东南临黄海,全区总面积464.51km2。

甘井子区共辖6个镇和11个街道,人口43.6万以上。

该区经济发达,工业、农业、水产业、养殖业均有显著发展,尤其是矿山采掘业比较突出。

近年来,全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十分迅速,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本地区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构造条件,使甘井子地区的地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公路边、建筑物附近、矿山一带,崩塌、滑坡灾害发育突出,它们和具有潜在性的海水入侵地质灾害给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区内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非突发性地质灾害为海水入侵。

通过本次调查,目前已发现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点有115处,总影响面积为155.46km2。

分布于甘井子区各街道、镇,其中修路与建筑形成者有50点,采矿形成的斜坡为65点,在暴雨、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这些灾害点会不同程度地威胁、影响着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非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为海水入侵,分布于毛茔子、大连湾、革镇堡、营城子,总面积108.5km2。

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包括人员伤亡,房屋损毁,土地毁坏,公路受损,河渠破坏及企事业单位损失等,其中人员伤亡情况是:伤3人;房屋损毁总面积13650 m2,土地毁坏总面积36833亩,公路受损中路面、绿化带破坏1.10km2,崩塌堆积土石方量67500m3。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和自然力量的影响,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我国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防治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仍然存在一些现状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本文将围绕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展开探讨。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1.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不足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涉及到地质构造、地表覆盖和地下水文等多个因素,因此需要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

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还存在不足,一些地区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了解不足,缺乏科学的评估数据和模型支撑,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预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2.土地资源过度开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增长,一些地区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滥用,导致了地质环境的破坏和地质灾害的频发。

特别是在一些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的地区,土地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使地质灾害的风险进一步升高。

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地质灾害的及时监测和预警是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但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够健全。

一些地区监测设施不完善,监测手段滞后,预警能力不强,给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救灾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是有效遏制地质灾害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一些新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研究还不够深入,应用范围不广,导致了地质灾害防治手段的局限性和不足。

二、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探讨2.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

加强土地资源规划,控制土地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和过度性,恢复和保护地质环境,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行严格的土地使用监管和保护措施,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加强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制定出一系列有效的对策与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地质灾害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也日益加剧。

地质灾害的防治对于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地质灾害防治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1. 缺乏全面系统的防治规划和措施。

地质灾害的预防与防治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的规划和措施,包括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防治规划、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等。

目前很多地区缺乏全面系统的防治规划和措施,导致防治工作无章可循,应急响应能力不足。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做好防治措施的制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等工作。

2. 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

地质灾害防治应该根据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和区域特点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但目前很多地方的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

一些地方存在防治措施过程中只重视表面工程治理而忽视根本治理,只注重抢险救灾而忽视灾后重建等问题。

应加强科学研究,制定具体、科学的防治措施。

3. 土地利用与规划不合理。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将增加地质灾害的风险。

目前一些地区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违法建设等问题,导致地质灾害频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土地调查和规划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严禁违法建设。

4. 公众意识和教育水平低。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但目前一些地区公众对于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防治意识较低。

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容易造成防治工作的滞后和失误。

需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和教育水平。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加强全面系统的规划和措施,制定针对性和科学性的防治措施,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公众意识和教育水平。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全区地质灾害“防、抢、撤”方案

全区地质灾害“防、抢、撤”方案

全区地质灾害“防、抢、撤”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394号令)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X〕20号),以及省、市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不断增强各部门和广大群众防范、应对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能力,有效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力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全区地质灾害分布情况我区地质环境条件相对简单,地形起伏不大,但存在XX陡斜坡或陡坎,从而导致地质灾害局部地区比较发育。

(一)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分布:我区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区域中部的黄土灌区及渭河北岸斜坡带土塬陡坎和渭河临界处。

(二)地质灾害的街镇分布:我区有2个街道确定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别为:XX街道、XX街道),其它地区相对稳定。

(三)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全区共计4个隐患点,分别为:XX街道X 村1处;XXX村1处;米家崖村1处;XX街道XX村1处,其它地区相对稳定。

二、区域地质灾害防范安排依据历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活动周期,4月到10月为地质灾害XX易发期,国土XX分局和各相关街办应安排经常性不同级别的巡查工作。

主汛前(3月—4月),各相关街道对所有隐患点进行一次巡查,对重要灾害隐患点重点巡查,详细记录各隐患点的观测数据,为成功预报地质灾害隐患打好根基。

主汛(5月—10月),各相关街道、村、组要加强对各隐患点的观测检查,情况紧急时,安排专人对隐患点加强监测、巡查,随时提供灾点信息,同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随时待命。

汛后(10月—12月),各相关街道、村、组要对全区范围内隐患点进行详细观测、巡查,避免土体雨后干裂发生崩塌。

国土XX分局应将观测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测断,为来年防范工作打好基础。

三、灾情处理方案各相关街办和部门对各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要确定灾点受威胁人皆知的预警信号及应急通讯方式。

当预警信号发出,说明地质灾害即将发生,所在街道应立即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内外因素引起的岩土体运动或变形所造成的灾害。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地质灾害防治是保护群众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地质灾害防治在我国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存在着预测能力不足的问题。

虽然我国拥有一支强大的地震监测和预测队伍,但是仍然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强度。

地质灾害预测的不准确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困难。

需要加强地质灾害预测研究,提高预测能力,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存在着规划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有完善的规划体系来指导工作的开展。

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还不够完善,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应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提高协调配合的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存在着监测预警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地质灾害发生往往是突然的,需要及时的监测预警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监测预警机制还不完善,监测手段和设备有待进一步改进,预警措施不够完善。

应加大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存在着应急救援能力不足的问题。

地质灾害发生后,需要及时的救援和抢险工作。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应急救援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救援机构的能力较弱,人员配备和装备水平有待提高。

应加强对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强救援机构的建设和队伍的培训。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对策:一是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地质灾害预测能力。

加大对地质灾害预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立多种预测方法相互验证的预测体系,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是加强规划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统一的防治体系,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协同性。

三是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地质灾害预警能力。

地质灾害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地质灾害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地质灾害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嘿,大家好!今天咱来唠唠地质灾害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咱就先说说我经历的一件事儿吧。

有一回啊,我去一个山区玩。

那地方风景可美了,青山绿水的。

我正开心地走着呢,突然听到“轰隆隆” 一声巨响。

我吓了一跳,还以为是打雷了。

结果一看,哎呀妈呀,山上滚下来好多石头。

幸好我跑得快,不然就被砸到了。

从这件事儿咱就能看出地质灾害的问题了。

首先呢,很多人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不够。

就像我去的那个地方,旁边也没啥警示标志,大家都不知道那里可能会有山体滑坡啥的。

要是有个标志提醒一下,我肯定就不会走那么近了。

然后呢,监测手段也不太够。

要是能提前知道山体要滑坡了,大家就能赶紧撤离,也不会有那么多危险了。

我听说有的地方用一些高科技的设备来监测地质灾害,可厉害了。

要是每个地方都能有这样的设备就好了。

还有啊,一些地方的防护措施也做得不好。

比如说,有的山脚下就是房子,也没有个防护墙啥的。

万一山上滚下来石头,房子可就危险了。

那针对这些问题,咱也得有点建议不是。

首先呢,得加强宣传教育,让大家都知道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怎么预防。

可以在学校里给学生们讲讲,也可以在社区里搞点宣传活动。

然后呢,要加大对监测设备的投入。

有了好的设备,就能提前发现危险,大家也能及时采取措施。

最后啊,要做好防护措施。

在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建一些防护墙、排水沟啥的,这样就能减少灾害的影响。

总之啊,地质灾害可不是小事儿,咱得重视起来。

大家一起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安全。

嘿嘿。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摘要】地质灾害是由地球内部或外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生命危险。

地质灾害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存在诸多问题,如地质监测预警不及时、防治技术不够成熟、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为了有效应对地质灾害,应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推动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未来,地质灾害防治需要更多的科技支持和社会参与,以提高预警预防能力和减轻灾害影响。

全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对策、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法律法规、重要性、发展方向、全社会共同参与。

1. 引言1.1 地质灾害的定义地质灾害是指地球内部或地表的运动、变形和地下水的流动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各种灾害形式。

这些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广泛性和破坏性,可以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增加、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逐渐增加,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1.2 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下,人们生命财产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灾害导致的损失不仅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境,一旦地质灾害发生,将会给人类的稳定生活和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地质灾害不仅影响个人和家庭,还会波及整个社会和国家。

重大的地质灾害事件往往会导致国家资源的大量消耗,重建灾区的成本极高。

浅谈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和治 理项 目问题 ;另一 方面还 要 积极 争取 列 入省 级和 国家级 防 治项 目,争 取上 级部 门资 金补 助 ,特 别对 最具 威胁 确需 治理 或搬 迂 的 地质 灾害 隐患 点 ,相关部 门要 积极 与 省 、市 国土 资源局 对接 ,对隐患 进行 工程 治理 或对 受威胁 对象 进行 搬迁 ,确 保人 民群 众的 生命
知 道 下大暴 雨 可能 会有 泥石 流 。 “ 没来 得及 躲” 和“ 没 有躲 的 意识 ” , 两 者有 本 质的 区别 。
2 . 4 值班 巡查 突 出 “ 勤 ”。在 地 质灾害 隐患 区的地 方 , 分 别设立 值班 巡查 小组 , 汛 期 前 、 中、后 , 对 全 市 地 质灾 害 ( 隐患 ) 点 进 行专 项巡 查 , 晴好 天气做 到 2至 3 天下乡 巡查一次 , 雷 雨 等 恶 劣 天 气做 好全 天候 2 4 小 时值 班巡 查 , 对监测 点 的各 项数 据变 化做 好 台帐 记录 。
2 . 5应 急处 置突 出 “ 快 ” 。建 立 《 灾情 速 报制 度 , 值 班人 员接 到重 大灾 情报 告后 , 必 须迅速 了解灾情 , 做 好 书面记 录 , 并在 1 5 分钟 内将 详细 情况 向分 管领 导或 主要 领导 报 告, 并将 领导 的指 示和 要求 及时 传达 反馈 给 有 关责 任单 位 。 实现 市 、镇 、村 、组 联 动 , 密切 协作 , 避 免重 大人 员伤 亡和财 产 损失 。

减 灾体 系 。
2建 议
2 . 1构 建 网络突 出 “ 全 ” 。实 行地 方政 府 行政 首长 负责 制 , 建立 市 、 乡( 镇) 、 村( 社 区) 、组 、监 测 员五 级 群 测群 防体 系 , 做 到 责 任到 人 , 分工 明确 。同时 , 分 管领导 与 各 乡镇 党 政一 把手 签订 责 任状 , 各 乡镇 与各行 政 村签 订责 任状 , 做到 一级 抓一 级 , 层 层抓

大连市度重要防范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防灾责任表

大连市度重要防范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防灾责任表

大连市年度重要防范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防灾责任表序号点的名称位置类型坐标威胁对象及人员防治措施监测责任人预防责任人甘井子区白鸽湾小区号楼斜坡甘井子红旗街道白鸽湾小区号楼崩塌°′″°′″两栋居民楼居民约人,威胁资产约万元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加强监测,设立警示牌,发放”两卡”;发生险情时撤离人员,设立警戒线;治理完毕前禁止任何无关工程活动。

门科(棠梨村委会副书记)张全学(红旗街道副主任)高新园区河口村樱桃沟滑坡大连高新园区河口村樱桃沟华信商业楼北侧滑坡°′″°′″威胁人口人,威胁资产万元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加强监测,设立警示牌,发放”两卡” ;发生险情时撤离人员,设立警戒线;治理完毕前禁止任何无关工程活动。

侯卫(凌水街道)吴启文(凌水街道)龙头街道盐场新村台山沿线崩塌旅顺龙头街道盐场新村台山沿线崩塌°′″°′″威胁过往车辆、建筑、居民及工作人员。

人员多人,资产多万元。

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加强监测,设立警示牌,发放”两卡”;发生险情时撤离人员,设立警戒线;治理完毕前禁止任何无关工程活动。

阎德福(龙头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郭强(龙头街道办事处城管科)石棉矿采空区地面塌陷分为南矿区、北矿区两部分,南矿区位于保税区东侧,矿区走向为西北至东南走向。

地面塌陷°´"°´"威胁范围主要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大洋汽车空调工程有限公司、金源南里社区、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等几十家企业事业及学校,威胁人口人,资产万元。

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加强监测,设立警示牌,发放”两卡” ;发生险情时撤离人员,设立警戒线; 采用搬迁压力注浆措施治理.治理完毕前禁止任何无关工程活动。

范继东(湾里街道专干)高玮(湾里街道主管副主任)1 / 6董家沟煤矿采空区位于金州新区董家沟街道城南村南地面塌陷°´"°´"威胁范围主要是金源锅炉房、公检法办公大楼等,威胁人口人,资产亿元。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地质矿产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大政办发[2011]86号【发布部门】大连市政府【发布日期】2011.08.01【实施日期】2011.08.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大政办发[2011]86号)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大连市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一年八月一日大连市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做好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辽宁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和《大连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2010年度地质灾害概况降水是引发我市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2010年汛期,大连地区较常年降水略多,为482毫米,比历年值多87.9毫米。

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当年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2010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13起,其中崩塌地质灾害8起,滑坡地质灾害3起,地面塌陷地质灾害2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8万元,无人员伤亡。

与2009年相比,地质灾害发生减少14起,其中崩塌减少12起,滑坡及地面塌陷各减少1起,直接经济损失减少30万元。

二、2011年大连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和灾害类型根据气象部门预测,2011年我市汛期降水量将比正常略多。

6月份降水量比常年略少2成左右。

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比多年平均值多1-2成。

7月份庄河降水量为230-240毫米,其他地区为160-200毫米;8月份庄河降水量为200-220毫米,其他地区为160-190毫米。

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阶段性明显,局部地区可能出现短时的强降雨,应对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加以警惕。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201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大政办发〔2015〕46号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201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大政办发〔2015〕46号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201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正文:----------------------------------------------------------------------------------------------------------------------------------------------------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201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大政办发〔2015〕46号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大连市201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6月15日大连市201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做好201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辽宁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大连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大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2014年度地质灾害概况2014年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389毫米,比2013年同期减少53.6%.由于降雨量偏少,2014年大连市共发生地质灾害9起,相比2013年减少21起,发生率下降了70%.其中:崩塌地质灾害8起,滑坡地质灾害1起,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也未造成人员伤亡。

二、2015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和灾害类型根据气象部门预测,我市2015年降水量仍偏少,将比多年平均值少2成,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是我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此期间全市平均降雨量为63毫米左右,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均为重点防范期时段。

相关部门要对其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加以警惕,加强地质灾害的巡查、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重点预防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在雨、旱季交替时段,由于地下水位变化较大,重点预防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发生。

山区地质灾害调查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山区地质灾害调查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山区地质灾害调查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有关山区地质灾害调查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广大山区由于地形复杂,特别是农村山区经济相对落后,交通条件甚为不便,能力有限,受地形条件影响,建房选址等不够科学,随意性较大,居住相当分散,点多面广,加之防灾减灾意识薄弱,常常置身于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威胁范围内而不自知。

因此山区地质灾害调查坚持以人为本,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以中国地质调查局2008 年10 月发布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为技术规范依托,将人员集中聚居区、村镇、厂矿、学校、企事业单位、交通道路沿线、各类工程设施、文物风景名胜区作为调查重点。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防灾减灾行动提供基础依据。

通过地质灾害调查,查明被调查区地质灾害种类、规模、稳定性、已造成危害、潜在危害等情况,分析各类地质灾害成灾机理,提出防治措施,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编制重要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进行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

1 山区地质灾害调查方法山区地质灾害调查一般包括资料收集、遥感调查、地面调查、钻探、山地工程、物探、测试与试验等。

资料收集包括被调查区的气象水文资料、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1:10000 乡镇地质灾害易发区图等;遥感调查数据应包括最新时相的1m 分辨率黑白航空正射影像、2.5m 分辨率彩色 Spot5 卫星正射影像、5m 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等。

地面调查为重中之重,其成果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调查的成败。

通常地面调查以危害对象等级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综合衡量标准,划分为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

对于重点调查区采用点、线、面相结合,以遥感调查为先导,以野外实地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

一般调查区采用遥感调查和线路核实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钻探、山地工程、物探、测试与试验等仅在危及人员集中聚居区、村镇、厂矿、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的地质灾害勘查或测绘中采用。

大连市防涝防旱规划

大连市防涝防旱规划

大连市防涝防旱规划大连,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拥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然而,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涝旱灾害的威胁。

为了保障城市的安全与稳定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涝防旱规划至关重要。

一、大连的地理与气候特点大连地处辽东半岛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

其地形复杂,山地丘陵众多,河流短小湍急。

同时,大连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降水量在 550 毫米至 950 毫米之间,且多集中在夏季。

这种地理和气候特点使得大连在雨季容易出现洪涝灾害,而在旱季则可能面临干旱缺水的困境。

二、涝灾的危害与成因涝灾对大连的影响不容忽视。

它不仅会淹没农田、破坏农作物,导致农业减产;还会冲毁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影响交通运输;更严重的是,涝灾可能会危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造成大连涝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短时间内的强降雨:夏季暴雨频繁,降水量大且集中,超出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承受能力。

2、地形因素:山地丘陵地形使得雨水迅速汇集,河流排水不畅。

3、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导致地面硬化面积增加,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

4、排水系统不完善:部分地区排水管网老化、管径不足,排水能力有限。

三、旱灾的危害与成因旱灾同样给大连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它会导致农作物缺水干枯,影响农业收成;造成水资源短缺,影响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还可能引发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大连旱灾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1、降水偏少:某些年份降水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

2、水资源分布不均: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与需求不匹配。

3、用水需求增加: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用水总量不断增加。

4、水资源浪费:农业灌溉方式落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居民生活中存在浪费水的现象。

四、防涝规划措施1、加强排水系统建设对老旧排水管网进行改造和升级,扩大管径,提高排水能力。

新建排水设施,确保城市排水系统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大连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大连市人民政府令第22号

大连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大连市人民政府令第22号

大连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正文:---------------------------------------------------------------------------------------------------------------------------------------------------- 大连市人民政府令(第22号)2003年3月10日大连市人民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5月1日起施行。

二00三年三月二十二日大连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地质灾害,提高和改善地质环境质量,维护人民生命和公私财产安全,根据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公私财产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包括山体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塌陷、变形,地裂缝,泥石流,土壤沙化,海水入侵等。

第三条大连市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适用于本办法。

地震灾害防治管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

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保税区、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以下简称先导区)管委会地质灾害防治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各级计划、建设、经贸、农业、林业、水务、交通、地震等部门,应依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第五条地质灾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第二章地质灾害的预防第六条地质灾害预防的重点区域是重要城镇、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发重点地区、交通干线、重要建设工程、风景名胜区。

第七条市地质灾害防治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编制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并根据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风险程度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市甘井子区地质灾害现状及防灾建议
摘要:大连市甘井子区为地质灾害多发区,近年灾害性天气、人为因素诱发隐患点大增,正确认识地质灾害现状,研究其成因及发展规律,分析地质灾害防灾措施,为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及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现状调查;防灾;大连市甘井子区
前言
大连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是工业、贸易、旅游城市,又是我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甘井子区是其重要外围区,该区位于大连市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8°47′-39°07′,东经121°16′-121°45′,东北与金州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南与沙河口区、西岗区为邻,西南与旅顺口区毗邻,东南临黄海,全区总面积464.51km2。

甘井子区共辖6个镇和11个街道,人口43.6万以上。

该区经济发达,工业、农业、水产业、养殖业均有显著发展,尤其是矿山采掘业比较突出。

近年来,全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十分迅速,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本地区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构造条件,使甘井子地区的地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公路边、建筑物附近、矿山一带,崩塌、滑坡灾害发育突出,它们和具有潜在性的海水入侵地质灾害给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地质灾害现状
调查区内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非突发性地质灾害为海水入侵。

通过本次调查,目前已发现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点有115处,总影响面积为155.46km2。

分布于甘井子区各街道、镇,其中修路与建筑形成者有50点,采矿形成的斜坡为65点,在暴雨、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这些灾害点会不同程度地威胁、影响着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非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为海水入侵,分布于毛茔子、大连湾、革镇堡、营城子,总面积108.5km2。

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包括人员伤亡,房屋损毁,土地毁坏,公路受损,河渠破坏及企事业单位损失等,其中人员伤亡情况是:伤3人;房屋损毁总面积13650 m2,土地毁坏总面积36833亩,公路受损中路面、绿化带破坏1.10km2,崩塌堆积土石方量67500m3。

已经造成的总经济损失达2.0258亿元,预测经济损失达8498.18万元。

目前,交通建设突飞猛进,许多公路沿山脚或开山、辟山形成,建筑物也多在山脚处,形成了很多陡峻的斜坡,其组成物质为坡洪积层、黄土、破碎的岩体,
工程地质条件差,在尤其在讯期暴雨、地震等诱发因素作用下,极易发生崩塌、滑坡。

因此,甘井子区突发性地质灾害现处于一个活跃阶段。

海水入侵作为一个长期的地质灾害,始终影响地下水环境,影响输水管线、输水设备、生活用水、农作物生长土壤等,处于长期活跃状态。

地质灾害防灾措施
1崩塌、滑坡的防灾措施
崩塌、滑坡是本区最为发育、最为活跃的地质灾害,建议对危险斜坡采取防灾减灾措施:
①设立警示牌,危险地带禁止游人参观过往;
②设立木桩及标尺,派专人监测危岩体的变形情况,一有险情,立即禁止游人、车辆通行,并立即上报甘井子区政府和规划与国土资源局;
③成立抢险组,若危岩体崩塌发生伤人事件,“抢险组立即将人送往医院抢救;
④清除危岩体,防止突然掉落,危及行人的生命安全;
⑤削减坡体,灌浆锚固,重新修筑挡土墙。

2海水入侵的防灾措施
海水入侵地质灾害在区内发育突出的地区为毛茔子、大连湾、南关岭、周水子、革镇堡、营城子等地,建议对海水入侵采取防灾减灾措施:
基本措施包括行政措施、工程措施和长期监测措施。

(1)行政措施:制定相关的法规,建立地下水开采模型和地下水长期监测网,合理开采地下水。

(2)工程措施:适于本区的工程措施主要有拦蓄补源、人工回灌、建造地下帷幕坝,其中毛茔子地段、大连湾地段、革镇堡地段、周水子-甘井子-南关岭地段,应采取建造地下帷幕坝和人工回灌等措施;甘井子地段、营城子地段应采取拦蓄补源、人工回灌等工程措施。

(3)长期监测措施
为有效地预防并掌握海水入侵的基本情况,必须对本区海水入侵进行长期监
测,在全区建立长期监测点10个以上,分布于各区段。

长期监测方法如下:
①监测人员:具有专业技术或经培训的人员2人。

②监测工具:电测水位计、电导仪、皮尺、钢卷尺、测钟。

③监测时间:每月的5、10、15、20、25、30日测一次水位,每月30日取氯离子水样并分析化验。

④监测内容:水位埋深、水位标高、水质。

⑤记录方式:以专用记录本或专业卡片记录。

地质灾害防灾建议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是由内、外因素决定的,根据其发生发展规律,对症下药,是可以避免发生的,或对其进行预防,从而减轻灾害的损失。

针对上述地质灾害现状及防灾措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各级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要针对各类地质灾害的不同特点建立适宜的行政法规,加强对地质灾害的行政管理并实行防治规划。

2、对区内其他因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现状,应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预审、报批制度。

同时对评估提出的防灾措施和建议应进行投入与重新选址的方案对比。

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山体和植被的破坏,因施工造成的裸露石土应实施绿色屏障加固。

3、对采矿所形成的一些矿坑、矿碴场等闲置地,抓紧时间进行土地复垦。

对区内人为因素引发的矿山地质灾害现状,应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研究,为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对各类地质灾害要分区、分类地建立地质灾害长期监测网点,并实施长期监测,并将监测数据进行微机处理,及时录入地质灾害地理信息系统。

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建设;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地质灾害防灾信息化水平,确保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对可能存在的迅、疾、快的地质灾害配置预警通讯系统,做到及时预报。

5.结论
综上所述,区内地质灾害现状具有灾害点数量较多、分布广、灾种较集中;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较大成效,但仍存在不足。

因此,正确认识地质灾害现状,研究其成因及发展规律,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危害是当今迫在眉睫的大事,查明甘井子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现状,分析地质灾害防灾措施,为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及规划提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