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清贫》教学设计 北京新课改

合集下载

《清贫》 教案设计内容

《清贫》 教案设计内容

《清贫》教案设计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清贫》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清贫》的主要内容。

(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3)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2)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清贫》的作者、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体会。

4. 朗读感悟:(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

(2)学生通过默读、朗读,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生字词书写的正确率。

3. 学生课堂参与度,合作探讨的积极性。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清贫》教学设计北京新课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清贫》教学设计北京新课改

《清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字词;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文章写作特点;学会写类似文章。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章,之后迁移到课外。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理解当时和现在“清贫”的意义;体会方志敏的高尚品格;理解革命者的精神与信念;找到支撑自己的信念。

【教学重点】“清贫”意义;方志敏品格【教学难点】迁移课外,理解革命者共同的坚持和信念;写作。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4分钟)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清贫》。

作者是方志敏。

大家对于方志敏有哪些了解?(找两名同学回答)方志敏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他用一生坚守着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念。

祖国和人民称他是中华民族的“清贫之子”。

在今天,“方志敏”这三个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种已经符号化了的精神品质,为何方志敏牺牲后能够“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所坚守的信念又是什么?让我们走进文本来寻找答案。

二、进入课文(30分钟)1.首先找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个同学读方志敏自白,一个同学读跟士兵对话的方志敏,另外两名同学,一个读拿手榴弹的士兵,一个人读另外一个。

在他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思考问题:“清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文章当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方志敏的清贫?(学生回答清贫含义贴边即可;文中多处能体现出方志敏的清贫,答案合理即可)首先落实重点字词奢侈颇矜持不苟金镯抛掷山坞威吓“清贫”这个词由两个字——“清”和“贫”组成,我们都知道,“贫”的意思就是贫穷、困苦,但是“清”如何解释?“清贫”一词语出唐代姚崇的《冰壶诫》,他说“与其浊富,宁死清贫”。

这里的“清”和“浊”是相对的,因此“清是什么意思?”(清醒、清明)因此“清贫”不仅指物质上的匮乏和困苦,也是指精神上的清廉、清明、清醒、坚守、自持。

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来表述就是“矜持不苟,舍己为公”。

2.方志敏为什么要坚守清贫?今天如何看待清贫?清贫是革命党人保持清正廉洁的前提。

等等,学生随意发挥现在的“清贫”不是抛弃基本物质需要的苦行主义,但其间所蕴含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则是永远不能抛却的时代给养与食粮。

教案设计《清贫》

教案设计《清贫》

方志敏《清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字词;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文章写作特点;学会写类似文章。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章,之后迁移到课外。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理解当时和现在“清贫”的意义;体会方志敏的高尚品格;理解革命者的精神与信念;找到支撑自己的信念。

【教学重点】“清贫”意义;方志敏品格【教学难点】迁移课外,理解革命者共同的坚持和信念;写作。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4分钟)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清贫》。

作者是方志敏。

大家对于方志敏有哪些了解?(找两名同学回答)方志敏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他用一生坚守着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念。

祖国和人民称他是中华民族的“清贫之子”。

在今天,“方志敏”这三个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种已经符号化了的精神品质,为何方志敏牺牲后能够“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所坚守的信念又是什么?让我们走进文本来寻找答案。

二、进入课文(30分钟)1.首先找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个同学读方志敏自白,一个同学读跟士兵对话的方志敏,另外两名同学,一个读拿手榴弹的士兵,一个人读另外一个。

在他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思考问题:“清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文章当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方志敏的清贫?(学生回答清贫含义贴边即可;文中多处能体现出方志敏的清贫,答案合理即可)首先落实重点字词奢侈颇矜持不苟金镯抛掷山坞威吓“清贫”这个词由两个字——“清”和“贫”组成,我们都知道,“贫”的意思就是贫穷、困苦,但是“清”如何解释?“清贫”一词语出唐代姚崇的《冰壶诫》,他说“与其浊富,宁死清贫”。

这里的“清”和“浊”是相对的,因此“清是什么意思?”(清醒、清明)因此“清贫”不仅指物质上的匮乏和困苦,也是指精神上的清廉、清明、清醒、坚守、自持。

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来表述就是“矜持不苟,舍己为公”。

2.方志敏为什么要坚守清贫?今天如何看待清贫?清贫是革命党人保持清正廉洁的前提。

方志敏《清贫》教案 (北京版八年级上册

方志敏《清贫》教案 (北京版八年级上册

方志敏《清贫》教案 (北京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京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清贫》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中方志敏的清贫精神,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应用,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领会方志敏的清贫精神,认识到廉洁自律的重要性。

2. 学习并运用对比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比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教学重点:方志敏清贫精神的学习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预习笔记、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廉洁自律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清贫精神的思考。

2. 预习检查:检查学生对课文预习的情况,了解学生对方志敏清贫精神的理解。

3. 课文学习: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方志敏的清贫精神,讲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对比手法的例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对比手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应用,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方志敏《清贫》清贫精神对比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对比手法,写一篇关于身边廉洁自律的例子。

2. 答案:示例:我的妈妈在单位工作认真负责,廉洁自律。

有一次,她发现单位的一个项目存在问题,坚决拒绝了合作伙伴的贿赂,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考廉洁自律的例子,将清贫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推荐阅读方志敏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精神品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比手法的运用和理解2. 方志敏清贫精神的学习和理解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和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对比手法的运用和理解1. 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写作特点。

12《清贫》(教学设计)

12《清贫》(教学设计)

12《清贫》(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清贫》(教学时长:1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贫》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理解作品中的“清贫”理念。

3.感受“清贫”思想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教学步骤:1.导入(1)教师先问学生是否有过贫穷的经历。

(2)展示《清贫》的封面和作者简介,让学生预备进入作品。

2.阅读(1)让学生阅读《清贫》全文,并在默读后搭配导图,重点标记出文中的感触。

(2)教师针对不同难点进行讲解和解读,防止学生在阅读时出现偏差。

3.思考(1)提出问题:什么是“清贫”?(2)小组讨论,找到作品中表明“清贫”概念的例子,并总结出“清贫”理念——物质和精神上的富裕不是同等价值,只有心灵的富足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4.辩论(1)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反对清贫”,一组代表“支持清贫”。

(2)进行小组讨论和争辩,让学生通过辩论彻底理解“清贫”。

5.总结(1)梳理“清贫”的精神内涵。

(2)汇总学生的体会和收获。

6.作业(1)撰写一篇关于“清贫”的个人体会。

(2)寻找一篇与“清贫”相关的文章,并作简短的读后感。

三、教学重点:1.理解文本中的“清贫”思想。

2.把“清贫”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3.在小组讨论和辩论中提高表达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图法2.讨论法3.辩论法4.归纳法五、教学手段:1.电子版《清贫》2.展示材料3.黑板4.引导性问题五、教学资源:1.课件2.音频文件3.作品的剪辑六、教学评价:1.小组讨论和辩论记录。

2.个人体会和感想的撰写。

3.撰写文章的质量。

七、教学延伸:1.寻找更多关于“清贫”的文章和资料,深度探究其思想内涵。

2.开设“清贫”名人堂,让学生可以在其中收集和总结“清贫”典型人物的事迹,更深刻地理解“清贫”的意义。

3.让学生设计一周的“清贫”生活计划,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实践“清贫”思想。

八、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本节课以短文阅读作为教学素材,通过讨论、辩论等活动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清贫”的内涵,明确“清贫”的真正含义,并让其在生活中贯彻“清贫”的精神。

清贫教学设计

清贫教学设计

清贫教学设计《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含义。

(3)学生能够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够正确书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含义。

(2)通过识字游戏、生字卡片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记忆生字词。

(3)通过仿写、续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够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含义。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一些较难的生字词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游戏法、练习法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

(2)教学参考书、教案等教学资料。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准备好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革命烈士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革命烈士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革命烈士的精神和意义。

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纠正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读音和断句。

1. 2. 3. 1. 2. 1. 2. 1. 2.学习生字词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讲解生字词的读音、笔画、结构和含义。

(2)学生通过生字卡片、游戏等方式,练习认读和书写生字词。

(3)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理解课文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含义。

《清贫》 教学设计

《清贫》 教学设计

《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品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精神。

分析文中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方志敏“清贫”的真正含义,并在生活中践行这种精神。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关于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对“清贫”这一主题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清贫”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清贫”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如“矜持不苟”“筹饷”“奢侈”等。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方志敏同志在被捕时的经历和他对待金钱财物的态度。

3、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方志敏是怎样对待“清贫”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方志敏的“清贫”?敌人对方志敏的“清贫”持什么态度?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中的语言、动作描写,如“我微笑着,淡淡地说”“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等,体会方志敏的从容和坚定。

4、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清贫”的新认识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如何保持“清贫”的品质,不被物质所迷惑。

5、总结全文回顾课文内容,总结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精神。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以方志敏为榜样,坚守廉洁自律的原则。

6、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清贫”的读后感。

收集其他关于廉洁奉公的人物故事,下节课分享。

《清贫》教案

《清贫》教案

《清贫》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清贫、朴素、矜持、坚贞不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方志敏清贫朴素、坚贞不屈的崇高精神。

3.学习方志敏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方志敏的品质和精神。

2.学习方志敏清贫朴素、坚贞不屈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方志敏的品质和精神,感受其高尚品质的内涵。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方志敏的崇高精神,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实践中。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方志敏的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方志敏的背景和事迹。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方志敏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他的名字和事迹。

2.教师介绍方志敏的背景和事迹,引出课题《清贫》。

3.学生齐读课题,质疑:清贫是什么意思?方志敏为什么能保持清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和语调。

3.学生交流初步感知: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教师随即板书:方志敏、清贫、坚贞不屈等关键词。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方志敏为什么能保持清贫?他的品质和精神是如何体现的?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互相学习。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入手,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以下是一个示例:(1)方志敏的清贫生活:引导学生抓住“破旧”、“简单”、“朴素”等词语体会方志敏的清贫生活。

教师随即板书:清贫朴素。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感受方志敏的朴素生活。

(2)方志敏的坚贞不屈:引导学生抓住“坚决”、“毫不畏惧”、“宁死不屈”等词语体会方志敏的坚贞不屈。

教师随即板书:坚贞不屈。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感受方志敏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3.学生集体交流讨论: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即板书:清贫朴素、坚贞不屈、爱国爱民等品质和精神。

(完整版)《清贫》教案

(完整版)《清贫》教案

(完整版)《清贫》教案清贫⽅志敏教学⽬标:1.通过圈画与朗读,学习⽂中⽣动的语⾔、动作、神态描写。

体会描写对刻画⼈物的作⽤。

2.感受⽅志敏⽢于清贫,舍⼰为公的可贵品质及其坚定的⾰命志向。

教学重点:体会描写对刻画⼈物的作⽤.教学难点:理解“清贫”的内涵,感受⽅志敏⽢于清贫的可贵品质及其坚定的⾰命志向。

教学过程:⼀.导⼊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来学习⼗⼀课《清贫》,作者:⽅志敏请问:什么是清贫?学⽣答,⽼师⼩结:清贫的字⾯意思是清廉贫穷,等学完课⽂我们再重新思考⼀下清贫有没有更深⼀层的内涵。

⼆.检查预习,作者,课⽂背景简介1.⽣字词,朗读奢侈:shēchǐ花费⼤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矜jīn持不苟gǒu:庄重谨严,丝毫也不马虎.坞wù:四⾯⾼起,中间凹下的地⽅.发洋财:得到意外的财物.齿冷:耻笑2.交流作者⽅志敏资料(1)学⽣回答(2)⽼师补充⽅志敏简介及课⽂背景(视频)三.初读课⽂,整体感知课⽂是围绕哪⼀件事来叙述的?——⼀桩趣事⾃由朗读课⽂,并且概括“⼀桩趣事”概括:“我”被捕后,两个国⽅⼠兵想发“洋财”反复搜“我”⾝,结果,除了表和笔外⼀⽆所获。

四.细读分析,赏析语⾔1.请⼤家细细品读记叙“⼀桩趣事”的第2-8节,哪些语句表现出⽅志敏的清贫?⽣圈画,发⾔交流,朗读除了⽅志敏,这桩趣事还有哪些⼈物?--两个国⽅⼠兵.下⾯请⼤家圈画出两个国⽅⼠兵的语⾔、动作、神态等描写,并简要分析⼠兵的性格特点。

⽅志敏:⽢于清贫,清廉简朴,⼼胸坦荡,有坚定⽆畏的⾰命信念国⽅⼠兵:贪得⽆厌,恐吓利诱,追求功名利禄,贪财,惟利是图,蛮横贪婪2.分⾓⾊朗读先四⼈⼀组练习,再抽同学朗读五.质疑同学们,对于这篇课⽂还有什么问题?(⽣质疑)⽼师有两个问题问⼤家,1.哪些语段也体现了⽅志敏的清贫?(第9段补叙作⽤:使“清贫”更加真实可信,使作者的表述更具说服⼒和感染⼒。

)2.请运⽤课⽂中的语句解说“清贫”的深层涵义。

六.拓展阅读《可爱的中国》(节选)除了《清贫》,⽅志敏在狱中还写了名篇《可爱的中国》,下⾯⽼师给你们念⼀个⽚断。

第17课《清贫》教案(北京课改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7课《清贫》教案(北京课改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3.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能够分成三段,了解课文大致内容。〔能够让学生简要复述一下,专门是〝趣事〞一段〕
二.小组合作,学习〝趣事〞一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
2.圈划:
用圈划出国方士兵心态的变化[板书:〝满肚子热望〞——〝多么败兴〞]
用圈划出国方士兵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板书:〝搜——激怒——威吓——坚不相信——低头注目搜寻——抢表和水笔——怀疑而惊疑〞]
重点:
通过分叫色朗读、圈划等学习运用对话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点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课前预习:
查找方志敏的资料,了解方志敏的人一辈子经历,找一找关于方志敏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解题〔此处能够让学生讲,能够留〝尾巴〞到后面解决〕
2.课前我们都做了预习,那同学们谁来讲下你找的资料里有关方志敏{〝清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角色朗读、圈划等学习运用对话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点和思想感情的方法。[知识技能]
2.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决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情感体验]
3.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明白得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德育渗透]
3.讨论:
在你看来这些心态,这些行为是如何样的?[板书:可卑可笑]
三.朗读〝对话〞,加深明白得。
1.自由读
2.分角色朗读。
3.指导:
哪些词语为不可忽视的重音?
各句该采纳如何样的语调?
4.全班分角色朗读,体会兵士和方志敏不同的
兵士:凶狠、恐吓、贪欲、偏执。
方志敏:对敌人的轻视、嘲笑、镇定自假设。
四.学习〝传家宝〞一段
3.小组讨论改编〔在课外〕
4.课本剧的排演〔课外〕
5.汇演〔课堂内〕

《清贫》教学设计

《清贫》教学设计

《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筹、矜”等 9 个生字。

2.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清贫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3.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清贫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方志敏所说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默读批注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关于革命烈士方志敏的图片或简介,引出课题《清贫》。

(2)提问学生对“清贫”一词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重点指导“矜、俘、镯”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 精读课文(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 自然段)①指名读第一部分,思考:方志敏为什么说自己是“穷人”?②引导学生从方志敏的生活状况和对物质财富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③体会方志敏的清贫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3-8 自然段)①默读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方志敏和国民党士兵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

②分角色朗读方志敏与国民党士兵的对话,体会双方的不同心态。

③分析方志敏在面对国民党士兵搜身时的表现,感受他的从容镇定和坚定信念。

④讨论:国民党士兵在搜身过程中的表现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本质?(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9-10 自然段)①齐读第三部分,思考:方志敏是如何解释“清贫”的含义的?②引导学生理解“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③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清贫”的理解和感悟。

4. 总结升华(1)总结课文内容,回顾方志敏在《清贫》中所展现的高尚品质。

《清贫》 教案设计内容

《清贫》 教案设计内容

《清贫》教案设计内容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学生能够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学生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展示,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清贫》是一篇描写贫困生活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贫困生活的描述,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理解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情节的发展来表达主题。

2.3 课文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通过上下文理解其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分析其对主题的贡献。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贫困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通过上下文理解其意义。

3.3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理解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情节的发展来表达主题。

四、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准备第二天的讨论。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学生的写作和展示,评价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6.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共同完成课文理解和分析的任务。

六、教学资源7.1 课文文本提供《清贫》的文本,包括和相关注释,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7.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和视频,来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八、教学活动8.1 课文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和对话,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8.2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或作文,表达自己对清贫的理解和看法。

《清贫》经典教案

《清贫》经典教案

《清贫》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了解方志敏的清贫生活和崇高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佩和赞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感受方志敏的清贫生活和崇高精神。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方志敏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高尚品质和革命情怀,以及他在艰苦环境中保持清贫自守的坚定信念。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背景,收集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方志敏的纪录片片段,展示他的革命历程和清贫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方志敏是谁吗?他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他的生活是怎样的?”引出课题《清贫》。

(二)初步感知1.教师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环境和历史背景。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诵读。

4.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深入解读1.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重点讲解方志敏的清贫生活和崇高精神,引导学生感受他的高尚品质和革命情怀。

2.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的方式,深入探究方志敏的内心世界和高尚品质。

引导学生思考:方志敏为什么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清贫自守?他的清贫生活和崇高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词语,如“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初中语文《清贫》教案

初中语文《清贫》教案

初中语文《清贫》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欣赏散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清贫的赞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对清贫的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散文作品,让学生对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2. 提问:你们对清贫有什么看法?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1. 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三、课堂讲解(20分钟)
1. 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义。

2. 分析课文内容,讲解作者对清贫的态度。

3.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四、课堂讨论(10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发言,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五、课后作业(5分钟)
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清贫的作文。

2.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对清贫的态度。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不够积极,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同时,对于学生的课后作业,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清贫》教学设计

《清贫》教学设计

12.清贫教学目标1.认识“筹、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

2.默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

3.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激趣导入读文识字一、导入:说到“清贫”,你想到了什么?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读课前导语,明确学习目标。

二、小组检查预习。

1.词语认读:2.读准多音字:吓。

3.抽查课文。

自读自悟小组交流一、思考:本课主要写了什么?教师补充社会背景:当时国共对峙,日本也趁机侵略,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内忧外患的艰难时刻。

二、默读课文,分别找出方志敏自述的部分和与两个国方兵士对话的部分,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思考:体会到了方志敏什么样的内心和品质?做相应的批注。

精讲共学落实目标一、全班交流。

预设如下:1.自述部分。

我从事革命斗争,......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教师可补充方志敏资料:方志敏,江西弋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他曾任中共弋横中心县委书记、闽浙赣省委书记,信江、赣东北省和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两者对比,体会出共产党人的美德。

2.人物对话。

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人物的表现来体会,预设如下:①国方兵士从这些描写中,看到了国方兵士什么样的心理变化?热望―企望―失望。

②方志敏3.小结:言为心声,行为心表。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能够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品质。

联系全文理解题目一、方志敏真的是没有一些财产吗?从“传世宝”一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二、完了课文,谈谈你对“清贫”的理解。

拓展运用巩固要素一、通过对比方志敏与国方兵士,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美德:矜持不苟、舍己为公。

是什么让方志敏甘于清贫,乐于清贫,以清贫为自豪呢?1.快速默读《可爱的中国》。

2.交流。

3.总结。

当堂检测检测目标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恐吓惊吓2.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彼此(bǐpǐ)矜持(jīn jīng)3.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

【精品】北京课改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7+清贫课堂导学

【精品】北京课改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7+清贫课堂导学

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17 清贫名师导学1理清结构:2语言特色:本文语言朴素,简洁,还有一份革命家的幽默。

明明是一件不幸的危险的事,却从容叙述,在平稳的语调中透出坚定的意志。

对敌人士兵,说“他们是多么的失望呵”,“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

叙述完“趣事”后,先设问,后自答:“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

”用短句,描写自己的心理。

“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几套旧褂裤和几双线袜,居然称作“传世宝”,既体现人物的幽默,又突出了人物的清廉。

《清贫》是一篇事、理、情交融的优秀文章。

“趣事”,叙述一件险事,有起有伏,有问有答,人物活灵活现。

理,即从议论出发,又从叙事中生。

开头对比国民党员和共产党员,引出共产党员的美德。

中间叙事中又用对话形式表明两种不同的追求,而且用自身的事实来证明“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

结尾用坚定口气赞美革命者的“清贫”。

情,不仅渗透于事、理中,而且在叙述“趣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把被捕的险事说成“趣事”;第一次回答士兵的威吓,“我微笑着淡淡地说”,无畏而又乐观之情由此可见;最后说出自己的“传世宝”,嘲弄地说:“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更显示了共产党军官的蔑视权贵、金钱的豪迈之情。

3把握重点:《清贫》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革命家方志敏同志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

在被捕时,两个国民党士兵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仔细搜遍了他的全身和藏身之处,妄图发个意外之财,但却没找到一个铜板。

反映了方志敏从事革命斗争十余年来,虽经手的钱财数以万计,却是一点一滴都用之革命的事业。

赞颂了方志敏同志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

身为大官,身上却连一个铜子也没有,足见方志敏为官正直、清廉;身陷牢房,却能笑谈自己的一件“趣事”,可见一名共产党员的乐观坦荡;舍己为公,一心为着革命,不像国民党军官,只想升官发财。

4攻克难点:《清贫》一文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来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清贫》一文从两方面来描写,一方面通过对“我”的语言、神态的描写来表现革命者的风范,一方面又通过对两个士兵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来反衬主要人物的思想境界。

清贫教学设计

清贫教学设计

《清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理解“奢侈、款项、筹集、矜持不苟、积蓄、齿冷”。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重点: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咏竹(1935年1月)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2.学生自由朗读,并互相交流对这首诗的了解。

3.教师评议并小结。

(1)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

方志敏(1900—1935),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江西弋阳人。

1935年1月,在江西怀玉山区被民党军包围,在玉山陇首村被俘。

面对严刑和诱降,正气凛然,坚贞不屈。

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

遗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2)读着这首诗,彼时彼地的悲壮立刻展现在我们眼前,厚厚的冰雪,压得竹子喘不过气来。

竹子只得低下了倔强的枝头,低得快要触到地面了,但仍不肯倒下,一直坚持到迷雾消散,红日东升、冰雪融化,竹子重又挺直了腰杆,傲然挺立。

4.谈话导题:方志敏就像这竹子一样,是一个真正昂首挺立的共产党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贫》(板书课题:清贫)谁先来谈一谈:你认为“清贫”是什么意思?(生活清寒贫苦。

)5.交流激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贫》,相信读完文章之后,大家会对方志敏的“清贫”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1.在文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方志敏《清贫》教案(北京版八年级上册)

方志敏《清贫》教案(北京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

能力目标:小组合作完成内容的分析情感目标:继承和发扬清贫精神。

重点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对于清贫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二、检查预习情况:方志敏:(1899——1935)无产阶级革命家。

1934年红军长征前,奉命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遭国民党军重兵围困,在突围时,因叛徒出卖,于1935年1月被捕。

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等,1935年8月于南昌就义。

2.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山坞矜持奢侈积蓄苟且模样金镯抛掷企望威吓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时思考: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2.在他们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国民党兵士:抓到共产党的大官,自以为会发意外之财而热望破灭的故事。

方志敏:被俘后被国民党兵士搜身而令其失望的故事3.你是如何评价他们的?结合文中语句或关键词语完成。

国民党兵士:蛮横、贪婪、凶恶、卑鄙方志敏:从容淡定、廉洁奉公、矜持不苟、坦荡磊落、舍己为公在人物描写的方法上: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在事件的选择上:主要事件和补充事件相结合。

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采用对比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使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

5.文题《清贫》该怎么解释?“清寒贫苦”,在本文中可以理解为:“贫困而有节操”的意思。

文题反映和揭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清贫观”,这种清贫观既有物质上的贫困贫穷,更有精神上的清高淡泊。

6.清贫的生活对于革命者到底有什么意义?(用文中语言回答)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清贫”是共产党员自觉的生活态度,是植根于革命者心底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字词;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文章写作特点;学会写类似文章。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章,之后迁移到课外。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理解当时和现在“清贫”的意义;体会方志敏的高尚品格;理解革命者的精神与信念;找到支撑自己的信念。

【教学重点】“清贫”意义;方志敏品格
【教学难点】迁移课外,理解革命者共同的坚持和信念;写作。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3-4分钟)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清贫》。

作者是方志敏。

大家对于方志敏有哪些了解?(找两名同学回答)
方志敏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他用一生坚守着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念。

祖国和人民称他是中华民族的“清贫之子”。

在今天,“方志敏”这三个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种已经符号化了的精神品质,为何方志敏牺牲后能够“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所坚守的信念又是什么?让我们走进文本来寻找答案。

二、进入课文(30分钟)
1.首先找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个同学读方志敏自白,一个同学读跟士兵对话的方志敏,另外两名同学,一个读拿手榴弹的士兵,一个人读另外一个。

在他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思考问题:“清贫”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文章当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方志敏的清贫?
(学生回答清贫含义贴边即可;文中多处能体现出方志敏的清贫,答案合理即可)
首先落实重点字词奢侈颇矜持不苟金镯抛掷山坞威吓
“清贫”这个词由两个字——“清”和“贫”组成,我们都知道,“贫”的意思就是贫穷、困苦,但是“清”如何解释?“清贫”一词语出唐代姚崇的《冰壶诫》,他说“与其浊富,宁死清贫”。

这里的“清”和“浊”是相对的,因此“清是什么意思?”(清醒、清明)因此“清贫”不仅指物质上的匮乏和困苦,也是指精神上的清廉、清明、清醒、坚守、自持。

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来表述就是“矜持不苟,舍己为公”。

2.方志敏为什么要坚守清贫?今天如何看待清贫?
清贫是革命党人保持清正廉洁的前提。

等等,学生随意发挥
现在的“清贫”不是抛弃基本物质需要的苦行主义,但其间所蕴含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则是永远不能抛却的时代给养与食粮。

3.除了清贫之外,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方志敏什么特点和品质?
(学生答勇气革命大无畏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视死如归等等都正确,只要从文中找到依据即可。

如果没有找全,可从以下提问中启发学生找到答案。


A.文中有一句话“那我可以告诉你一件趣事”,你认为有趣在哪?(国军士兵的滑稽丑态)
士兵的滑稽丑态从哪些方面能够得出来?语言、动作、心理。

分别找出句子。

B.方志敏写这篇文章是回忆被捕入狱是的情景,你认为这件事真的有趣么?
不是的,通过士兵的贪婪丑恶的嘴脸来反衬方志敏的坚贞不屈、从容不迫。

形成对比。

C.这体现了方志敏什么精神品质?(勇敢大无畏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视死如归)
D.方志敏如此清贫,在任苏维埃主席的时候依然是一身破棉袄,为什么会被国军士兵“猜到我是什么
人”?(课后积累可以找到答案——方志敏是被叛徒出卖才导致被捕,因此被识破身份。

但是他在狱中仍然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敌人的审讯和诱降都以失败告终。

方志敏是被“同志”出卖的,但是他没有怨天尤人、长吁短叹,而是依然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


三、结束本课时(5分钟)
同学们,这篇文章是方志敏在狱中所写,但是你们感到绝望了么?感到压抑了么?都没有。

相反,我们感受到了方志敏坚定的立场和力透纸背的革命精神。

这是生命的绝唱,这也是文字赋予人的力量。

希望同学们下课之后再体会一下方志敏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四、作业
思考问题:
1.方志敏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勇气,为什么还会说“一个最不幸的日子”?
2.方志敏说“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那么我们革命是为了什么?
板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清贫的意义和方志敏作为革命者具有的高贵品格。

老师留了两个问题让大家思考,你们有答案了么?
(找学生回答。

老师可以不必明确给答案,对学生的观点不予评价,在下面的设计中找到答案)同学们说了很多,那么到底是不是同学们认为的这样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比阅读一位外国作家的文学作品,来寻找问题的答案,也让我们来看一看革命者们具有的品质有哪些是全世界共通的。

这篇作品就是捷克作家伏契克的长篇自传体小说《绞刑架下的报告》。

伏契克曾是一名新闻记者,《绞刑架下的报告》也是伏契克在狱中写成,它揭露了法西斯匪徒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描述了狱中难友们的坚贞不屈与团结斗争。

下面同学们看幻灯片,这是老师节选的片段。

老师给大家念一下。

(PPT出示选段,因为是选段,所以教师边念边解释。

括号中是需要解释的内容)
二、知识迁移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
(伏契克被纳粹殴打,脸上遭到第一拳)
这一拳几乎要了我的命。

接着就是第二拳,第三拳。

我早就料到了这一手。

(类似的还有)
“坐好,不然我就要开枪了!”
“你开枪吧!”
代替枪弹的又是拳打脚踢。

……
一棍子打下来。

两棍子。

三棍子。

(痛苦好像离他很远,但他毕竟不是神,一样会疼痛,只是坚强地忍着。


我感觉到了疼痛。

五下,六下,七下,现在棍子仿佛只打进了脑髓。

现在我又能够比较安静的计算抽打的次数了。

我唯一感觉到的疼痛,是从那咬烂的嘴唇上来的。

(效果上暗示了殴打之惨和坚毅的性格)
又有人把手枪对准我,我觉得好笑。

(不但没感觉对疼痛的克制,还感觉到一种精神上的优越。

生死置之度外,就无所畏惧了。

联系方志敏的状态展开来谈)
……
拷打一阵之后是泼凉水,接着又是一阵拷打,又是:“说,说,说!”可是我还没有死去。

妈妈、爸爸,你们为什么把我养的这样结实啊?
(对于死亡是如此的蔑视,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语气是调皮的,其中还有乐观的意味,这种乐观的特点是嘲讽。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

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这是小说开头和结尾处分别写到的两句话。

这两句话应该与通篇的悲剧情境不太相合吗)明明是英雄面对悲壮牺牲,这样的夜晚应该是阴雨恐怖的,比如说鲁迅《药》对于革命者牺牲的环境描写。

为什么是“美好和温润”的?这是一种反衬,由于大家没看过小说,老师告诉大家,正是为了在这样美好而怡人的夜晚,同胞们能够和平的生活,享受生命的美好,英雄才慷慨赴义,奉献出自己美好的生命。

《清贫》结尾也是一样。


所以,《清贫》中方志敏说,“革命不是为着发财”,那么是为了什么?
(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


很好!我们说革命者视死如归,他们面对死亡并非没有感觉(《清贫》中方志敏形容自己被俘的那一天是“一个最不幸的日子”),也并不是对生命没有感情,正是因为对生命有太深的感情,才义无反顾去牺牲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痛苦不是一般的肌肤之痛,而是为人民受难而感到深沉的痛苦。

这是革命者的伟大。

正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这样的信念,让革命者们前赴后继,克服重重困难,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三、写作训练
毛泽东读完此文之后曾经感慨:“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中国也有句古话,叫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这里“精神”和“志”指什么?可以理解为信念,可以理解为理想。

老师先说说老师的理想吧。

(简单谈谈)那么同学们有哪些理想?又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你渡过困难?
(找同学发言。


四、作业
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说一说你曾经用什么样的信念度过了怎样的困境。

附:
伏契克(Julius Fucik l903~1943)捷克作家、文艺评论家。

生于工人家庭,在俄国十月革命鼓舞下投身革命活动,18岁加入前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曾任党刊《创造》和《红色权利报》的编辑。

1942年被捕,1943年9月8日被希特勒匪徒杀害。

他写过不少歌颂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散文、有关矿工斗争的报道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论文,最著名的是在狱中写成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1945)。

它揭露了法西斯匪徒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描述了狱中难友们的坚贞不屈与团结斗争,在即将被送上绞刑架时,作者仍豪迈地宣称:“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其临终遗言“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安否惕啊!”已成为革命者的箴言。

作品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出版后己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