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与中国人对疾病的认知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历史悠久,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多,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几个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起来看看吧!自我超越有形有相的东西终归于毁灭,要实现真正的不朽,就要超越自我这个有限的存在。
中国先哲将“道”作为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的永恒存在。
但这个“道”又不是不可捉摸、高高在上的上帝,它“有情有信”,就在万事万物之中。
理想人格的获得就在于与“道”自觉、自然而然地合和。
道虽“有情有信”,它又超言绝象。
要与“道”冥合,就需要超越一切形体和自己的生命。
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中达到无限,在现实中实现永恒。
中国知识分子习惯于自我克制和自我提升,不在躯壳上起念,追求某种精神境界,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现实中的体现与应用。
自我实现中国先哲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道德人性,从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谓的“心中乐地”。
这种实现完全是现世主义的,它主张在现世人生中实现最高理想,并不需要彼岸的永恒和幸福。
因为永恒和幸福本来就在你的心中,随时可以实现和受用。
中国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为人生“三不朽”,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世特征。
然而,也同样由于这种现世的自我实现导致了中国人的功利主义、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
同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正好形成明显的反差。
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把“双刃剑”。
这种着眼于现世的自我实现既解释了中国人易于满足不思进取、长期安于小农生活的弊病,也成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忍耐的美德。
中庸之道中庸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如对圣人的描写,“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2)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不偏激,追求平和。
最明显体现在中医对身体阴阳二气的调节上。
(3)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
至今仍有关于种小麦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4)允执其中,保持平衡。
(5)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农业、医学、政治和人际关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医的思维方式
中医的思维方式从现代科学的视角来看,中医的思维方式不科学的。
比如,用“木”来指代“肝”,“木”有“曲直”之性,而“肝”喜条达;但“木”中的“水液”并不等于“肝”中的“血液”,这与“肝”主“藏血”甚至没有形象上的联系。
但是,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并非正确有效的思维方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古人发展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来归纳、整理并且指引中医的实践活动,这些思维方式是有趣的,并且值得“深信现代科学”的人思考。
中医的思维方式之一是从整体出发来看待人的生命过程,而不是分析性的、割裂的。
首先。
在看待生命体时,将其视为宇宙的一部分,视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这一点很不了起。
“天”、“人”本身就连在一起,并且“天”的运行规律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
比如,月亮的圆缺与女性的月经有紧密的关系,经络的开合与自然的时间有紧密的关联。
自然环境的天气与人类的疾病有紧密的关联。
尽管现代科学以分析的方式深入到了细胞水平,提出了基因疗法,但是,人类生命活动与整个宇宙和自然的联系,是不能分开的,后者将永远影响前者,现代科学中分析式的眼光反而可能不利于诸多疾病的防治。
由于人属于自然环境,那么,来自于自然环境的花草与虫木便可以治疗某些疾病。
麻黄驱寒、半夏治呕。
从自然环境中寻找自然生成的生命体来治疗疾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中都有,但只有中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可以称之为“自然疗法”。
其次,古人认为,人与社会环境具有一致性,人总是在社会环境中生活的。
因此,人生命的运行必然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基于这一观念,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人——自然——社会”的医学模式,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承认。
“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说明了中医将人放在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
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是由社会因素的变化导致的,比如,年轻人患糖尿病越来越多,就是由于社会竞争加剧、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的。
中医治疗特别强调情志的调适。
(1)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特征(转)
(1)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特征(转)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
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突触”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生物电)脉冲,并按“既定路径”来变化传递,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观念(思想)。
这种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交相影响,“无生有,有生无”,就能够构成思维方式演进发展的矛盾运动。
一.思维的弱点思维方式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只是现在我们身处现代化、西方化的潮流之中,只能以普适的价值、全球公认的标准——能否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否促进物质财富的积累、能否促进民主自由社会的形成来评判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正如西方人喜欢批评社会并不意味着他们否定民主制度一样,我们讲思维的问题、《易经》的问题,也不是在否定传统、丑化我们的民族,而是在深化对传统的认识。
通过了解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以及长处和短处,将有助于中华民族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尽快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早日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为什么中国人要么是革命派,全盘否定过去,要么是保守派,不允许反思传统,讲任何缺点呢?二.中国人的处事及思维方式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
如中医是整体疗法,头疼可能医脚;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整体,对应于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也是一个系统、整体;中医认为一些穴位包含了整个人体的信息,此即符合宇宙中任何一点包含整个宇宙全部信息的全息理论。
在中国人眼里,人与大自然、社会也是一个整体,此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5]。
整体观、系统观当然很好,但我们还应学会局部的、解剖的、微观的、严谨的、分析的方法中国人的主流思维是模糊、体验、直觉型的,是象征主义、相对主义、一元主义的思考模式,它适合于文学哲学的创作,但不适合科学的发展。
浅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浅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目标上,中国人希望达到和谐;从认知和过程来看,中国人看问题从整体去把握;从行为表现上看,中国人处理问题采取折中方法。
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也应包含三个维度:矛盾观念,中国人的思维承认矛盾观念;认知变化,从认知取向看,中国人承认变化;行为变化,中国人认为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中国人喜欢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变化,容纳矛盾观念,处理人际关系时追求和谐,处理问题时采取折衷方法而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几千年特有的文化密不可分。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一个民族的文化基本精神,贯穿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观念。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特征,它可以被称作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
它的产生,超越宗教的情感与功能,与中国历史的演进同步。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实际是专制与反专制的历史。
政治上的统治是专制的。
各种内讧、动乱、战争,起因在于推翻一种专制,但不管成功与否,目的仍然还是建立另一种专制,以至一直延续着绵绵古国的超稳形态。
政治既内涵于文化,政治又高居文化之上,它驾御着文化老车,使之循规蹈矩地沿其旧辙。
专制政治须“忠君”,治下文化便少不了“一言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成必然逻辑。
后来,经无数打压、围剿、杀戮,如火如荼如血,“异端”近乎赶尽杀绝,中国人“崇圣的既定路径思维终成了主脉。
中国人崇圣、狭私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极深层次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系统性的客观存在,它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得到大面积的改观,国人的思维方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国人希望实现人人和谐,天下大同。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思维方式,这为现代学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路径。
在古代书籍中,也有类似的概述:“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西方观念更倾向于绝对独立思考。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疾病背后的隐喻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疾病背后的隐喻摘要随着文明社会的发展,疾病已脱离了其最初的定义与本质。
不断的隐喻化的解读,使疾病赋予了道德化的色彩,进而演变成道德批判,甚至被当做政治压迫的一种有力工具。
疾病的受害者忍受着身心双重的痛楚与折磨。
隐喻的背后反映了由疾病所划分界限的,两类不同人群各自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疾病隐喻道德批判恐惧心理需求初读《疾病的隐喻》,似乎被书名所暗示的晦涩与不明所影响,感受到了些许莫名的压力,态度也变得兢兢战战起来。
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本人的情况,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自传性质的小书,滔滔不绝地向读者叙述着与癌症斗争的整个经过,或发人深省或鼓励大众。
但细细读下来,结果竟然出乎意料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惊喜。
作者桑塔格女士以第三人称的手法,像一个冷静犀利的旁观者“揭示、批评、细究和穷尽”了疾病背后所隐藏的道德批判,乃至政治压迫。
她反对阐释,力图还原疾病本来的、纯粹的面目。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大胆的视角。
因为我们已经太习惯于解释每一个存在的事实或现象,试图为每一个物体贴上意义的标签,或在两个好像无关的事物间制造一个修辞的转义,即隐喻。
正如美国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广泛地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讲都是隐喻的。
”1隐喻由于其隐藏性,我们有时并未意识到它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往往是潜在且巨大的。
书中的前半部分,作者主要以结核病和癌症为例,揭示了其被赋予的诸多的带有明显道德色彩的隐喻。
结核病:雅致、敏感、忧伤、浪漫、柔弱、是活力过分消耗的疾病。
癌症:冷酷、无情、畸形、混乱增长、是能量失控的疾病。
一旦被确诊为癌症,仿佛被贴上了使人身败名裂的标签,使患者感到贬损和压抑。
癌症此时已不仅仅作为一种需要得到同情关怀的疾病,相反是“邪恶的、不可克服的坏事”。
正因为如此,在当时,病人家属得知病情消息后都会对患者本人有所隐瞒,估计考虑的不只是患者的感受,还有自身所面临的道德批判的风险。
中国人的思维
1. 类比
例子2: 中医学中的“以形补形”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吃什么,补什么”,而中医学中也有“以形补形”这一说法, 如人参长得有人形,就大补。再如核桃类似脑仁之形,因此也被认为补脑。
例子3: 汉字为象形字
2. 整体式思维Biblioteka 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 分析的方法。 例子1: 中医师整体疗法,头疼可能医脚;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构成一个相 生相克的整体,对应于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也是一个系统、整体; 中医认为一些穴位包含了整个人体的信息,此即符合宇宙中任何一点包含 整个宇宙全部信息的全息理论。在中国人眼里,人与大自然、社会也是一 个整体,此即天人合一、集体主义的思想基础。
3. 擅长具象、类比、关联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因此感性强而 理性若。 例如: 中国的古人记录了哈雷彗星四十来次,但没有人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 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然而古代的中国人发现了一个天象后,首先想的是这个天 象会带来什么事情,一般不会去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天象。 中国人在很早就有类似于血液循环的看法,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最终是英国人哈维 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人的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特征
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可归结为四点:
1、类比
2、整体式思维 3、擅长具象、类比、关联思维 4、折中融合
1. 类比
如果说,思维方式是分析问题、探究真理的工具,那么,中国人最多运用、最 得心应手的利器,无疑是类比。类比之多,随处可见。 例子1: 谐音 中国人有一种特异功能,变坏事为好事;所有的坏事,都能变成好事。比如, 杯子碎了,说“岁岁(碎碎)平安”。其实,只碎了一个杯子,不是两个。碎 了两个杯子,才好说“碎碎平安”。以后,要是打了杯子,再有人那么说,我 就再打碎一个杯子:碎碎平安,好事成双。 蝙蝠有“蝠”气,所以,常常出现在各种吉祥图案中。私下里,没一个中国人 喜欢蝙蝠。有的,估计都没见过蝙蝠;见了,必然吓得半死——蝙蝠的长相, 可不是那么喜庆地。棺材,是升官发财。近年,有一种木雕非常流行:荷花上 爬着一只螃蟹。初不解风景,经人指点,原来是“荷蟹”之谐音。荷花和螃蟹, 和谐嘛!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是老课题,也是新课题。
严复、林语堂等早期名家及当代不少中外专家、学者,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以下挑选十个方面,择其主流,论其大略,着重从总体上简要地讨论中西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力图梳理出一个眉目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中西思维方式在中西文化及汉英语言的种种表现,限于篇幅,留待专文探讨.1.伦理型与认知型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哺育了儒家思想。
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
《易经》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系辞》).出于“忧患”意识,先哲们认为人是认识的对象和核心,探索自然只是为解释社会政治问题提供例证,因而从自然现象寻求相应的启示。
儒家学说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是做人的“明智之学".思维的中心在于伦常治道,在于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维护人伦关系是为了维护君臣关系和封建专制,最终为了安邦治国.政治、伦理既与哲学紧密相连,又与哲学家本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哲学家也是政治家、道德家,又是文学家或诗人。
古代先哲以政治、伦理为视觉焦点,以维护封建宗法制的伦理道德为评判标准,主张“仁、义、礼、智、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明于治乱之道”,“审于是非之实”,倡导听天由命,顺应自然,体认天道,以天道为人道,以立己为起点,以平天下为归宿,重伦理纲常,重道德修养,重人际关系,重社会秩序,重安定和谐,重现实,重致用,轻自然,轻功利,对探索自然奥秘缺乏兴趣。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是彼岸世界的事,不可及也不可知;人道是此岸人间的事,可知又可及,于是成了关注的中心。
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心,“仁"寻求人伦关系规范化,“礼”寻求社会有序化,哲学、伦理、政治三者混为一体,主要是人生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而非西方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形而上学。
象思维---我对中医向思维的理解
象思维---我对中医向思维的理解数千年来,历代医家通过不断地深⼊观察和反复地临床实践,采⽤与其他医学不同的视⾓和思维⽅式,全⾯总结了对⼈的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法,建⽴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医药学原创思维的主要内涵是:以整体观念为核⼼,注重科学与⼈⽂的融合,强调“天⼈合⼀、⾝⼼合⼀”,从整体联系的⾓度、功能的⾓度、运动变化的⾓度来把握⼈的健康与疾病的规律,从⽽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中医学的⼀系列特点,则是因为中医药⽂化有着特有的思维⽅式。
但这种⽅式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被取代、遗忘乃⾄抛弃。
这就是“象思维”。
中医学认为“医者,意也”。
象思维来源于古⼈与⼤⾃然的交流,他们并不把⾃⼰与⾃然分割开,⽽认为⾃⼰也是⼤⾃然的⼀部分,于是就产⽣了整体观念。
⾃然界中的⼀切都有⾃⼰的“象”,除眼见之象外,还有五官可感知之象,他们都是属于感知层⾯的,具有同⼀性。
只有超出外在形象之象,才能逐渐接近“本原之象”。
中医将各种各样的象进⾏⼀番异相拟、类相合、似相通的思维处理,形成了脏腑理论、经络理论等独⼀⽆⼆的学说体系,⽽这些理论⼜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的实践。
如果以逻辑思维的⽅式去解构这些理论则往往弄巧成拙,就如同当年的经络实质研究⼀样⾛进死胡同。
在中药⽅⾯也是如此,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只是⼀个传说,⽽中药的发现往往不是⼀味⼀味药去试出来的,古⼈常会根据药物(主要是植物)的环境、形态等等因素,通过象的流动与转化的思维过程,去推断、揣摩这些药物可能具备的功能,从⽽发现新的药物。
⼜如,药物的性味也不是⼀⼀品尝出来的,⽽是通过药物的功能主治反推⽽来的。
其他诸如药物分类、药物归经等等⽆不如此。
如果根本不了解古⼈的思维⽅式⽽⼀厢情愿地使⽤现代概念思维的⽅式进⾏科学实验,常会事倍功半,甚⾄南辕北辙。
科学实践哲学是⼈们对⾃然探究的、与⾃然打交道的有效实践⽅式。
其有两个重要观点:⼀是地⽅性知识的观点;⼆是反对理论优位,提倡科学实践的观点。
论现代人对健康的认知与行为
论现代人对健康的认知与行为现代人对健康的认知与行为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然而,即使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在实践中仍有所不足。
本文将探讨现代人对健康的认知与行为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现代人对健康的认知问题现代人真正对健康的认知是不足的。
对于许多人而言,健康并不只是指身体的健康,而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交健康等多个方面。
然而,普遍认为,许多人对身体健康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表面层面。
这种认知方式是不够全面的,容易使人忽视健康的其他重要方面。
例如,思维方式的健康、社交环境的健康等方面。
二、现代人对健康的行为问题虽然人们一直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但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通常非常忙碌,容易忽略自己的健康。
例如,很多人忽视饮食,过分依赖工作,没有足够的睡眠,缺乏体育活动等,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导致身体、心理和社交健康都受到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这种无视健康的行为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三、有效解决方案对于现代人对健康的认知和行为问题,需要找到解决方案。
这里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人们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关注健康并实现全面的健康目标。
1. 改变思维方式。
人们需要转变以往的思维方式,从“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到“全面的健康”,把目光放在心理和社交方面上。
2. 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
饮食是身体健康的关键,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饮食方式。
合理饮食不仅可以保证健康,还可以避免慢性病的发生。
3. 适量锻炼。
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代谢能力,有益于健康。
锻炼可以保持身体健康,还有助于缓解疲劳和压力。
4. 睡眠充足。
良好的睡眠可以让身体得到恢复,缓解身心压力,还可以预防许多病症的发生。
建议晚上早点休息,保持7-8个小时的睡眠。
5. 减少使用电子产品。
现代人过分依赖电子产品,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不仅会耗费身体的能量,还会对身体产生伤害,所以应该适当减少使用电子产品。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逐渐显现。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结果。
我们将首先概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然后深入探讨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具体表现,最后提出如何克服这些差异,促进更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核心要素,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直观与逻辑、动态与静态等。
我们将强调这些差异如何塑造中西方人在看待世界、解决问题和沟通表达方面的不同倾向。
这些概述将为后续深入分析提供基础,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本质及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平衡。
在处理问题时,中国人往往从整体出发,寻求整体的和谐与稳定。
相比之下,西方思维方式更注重分析性和个体性,强调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解剖,追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中国思维方式具有直觉性和象征性的特点,善于通过直觉和象征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深层意义。
在沟通中,中国人往往采用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更注重逻辑性和实证性,强调通过逻辑推理和科学实验来验证和证明自己的观点。
中国思维方式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平衡。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国人往往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避免直接冲突和矛盾。
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竞争精神,强调个人的独立和竞争。
这些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在沟通中可能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和误解。
例如,西方人在交流中可能更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方式,而中国人则可能更倾向于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双方在沟通中产生误解和困惑。
心理学在医疗行业的应用缓解患者的焦虑和压力
心理学在医疗行业的应用缓解患者的焦虑和压力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在医疗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不断增加,而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也日益提高。
心理学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已经成为缓解患者焦虑和压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的积极影响。
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心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焦虑和压力。
在医疗行业中,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首先,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的认知。
很多患者在面对疾病时会感到恐惧和绝望,他们对疾病的想法非常消极。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与患者进行互动和沟通,帮助他们理解疾病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以及治疗的可能性和效果。
通过充分了解疾病,患者可以更客观地评估自己的情况,并且对治疗抱有积极的态度,减少焦虑和压力的产生。
其次,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应对病痛和身体不适带来的焦虑和压力。
疾病往往会导致身体不适和疼痛,而这些不适又会引发患者的焦虑和压力。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训练患者改变对病痛的认知,调整对疼痛的感知和反应,帮助他们学会应对病痛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通过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技巧,患者可以更好地缓解身体不适,减轻焦虑和压力的症状。
二、支持性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另一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其核心是为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面对疾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
在医疗行业中,支持性心理治疗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的治疗中。
支持性心理治疗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让患者感受到医生和治疗团队的支持和关怀,减轻他们的孤独和无助感。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倾听他们的痛苦和苦恼,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支持性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重建自信,培养积极应对困难的能力,从而减轻焦虑和压力的产生。
三、生物反馈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通过监测和调节人体生理指标的方法,通过让患者主动参与到治疗中,帮助他们认识和控制自身的生理反应,减轻焦虑和压力的症状。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思维既有共同相似之处,同时也具有单一特殊之处。
因为作为一种生物,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属性,即人类的大脑功能。
此外,由于人类发展的进程大体一致,很自然地就奠定了不同民族思维的共同基础。
同时,由于人类大脑功能的复杂性,使得具有相同或者不同经历的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体现着人类思维方式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其独特的韵味。
一思维方式的概念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
刘长林将思维方式定义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作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刘长林,1990)。
一直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孜孜以求地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思维方式不断地进行研究。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双层结构。
其深层结构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这包含人的情感、意志和潜意识等;而其表层结构的外观表现就是我们熟知的语言。
事实上,任何一种类型思维方式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交织而成的人类生活背景,其形成过程非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的、逐步的演变过程。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主体,固定了思维的基本属性,包括思维结构、认知形式、民族文化、个性表达以及现实运用等。
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恪守着独特的传统形式,固守着极富个性化的文化本位,坚持着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特殊的认知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思维方式是一种“情感的和激情的因素简直不让真正的思维获得任何优势”的思维方式。
冯天瑜先生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括为“观物取象”,认为“它是以未经分化的表象联系代替因果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尚未分化,人们不承认偶然性,而确信神秘的支配力量”。
显然,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特征与其原始的思维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世界思维方式的影响与启示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世界思维方式的影响与启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在世界思维方式的演进中,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对世界其他文明的思维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一、和谐思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和谐的价值观念,将和谐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念。
这种和谐思维方式对世界思维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和谐思维可以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借鉴。
通过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二、中庸思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中庸思维强调平衡和稳定。
这种思维方式对世界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中庸思维可以为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提供启示。
通过追求平衡和稳定,我们可以在社会变革中保持稳定的心态,找到适应变化的方法,实现社会和谐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三、人文关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人文关怀,将人的尊严和价值放在首位。
这种思维方式对世界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各种挑战,如贫困、战争、疾病等。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人文关怀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启示。
通过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人道的社会秩序,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和幸福。
四、智慧思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智慧思维强调思辨和智慧的重要性。
这种思维方式对世界思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知识爆炸和信息过载给人们的思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智慧思维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启示。
通过思辨和智慧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道德思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道德思维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和价值。
这种思维方式对世界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类比性 思维被广泛应用于认识和理解自 然、社会和人类现象,以及探索 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类比性思维的表现
形象类比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或现象与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其本质和规律。例如,将“道”与“水”进行比较 ,认为“道”如同“水”,具有润泽、渗透、滋养等特性,可以代表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经》、《道德经》等经典著作都强调了这种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辩证性思维的表现
表现形式
辩证性思维在处理实际问题时, 通常采用一分为二、对立统一、 矛盾转化等思想方法,注重从正 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并寻求最
优解决方案。
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 域,辩证性思维被广泛应用,如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都体
03
指导实践: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于指导人们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 用,如中医理论、风水学说等。
04
促进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 解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对未来研究和发展的展望
深化研究
跨学科研究
实践应用
国际化发展
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传统思维方 式的深入研究,挖掘其内涵和 价值。
直觉性思维的影响
1 2 3
文化传承
直觉性思维在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 传统文化能够得以保持其原始面貌和独特性。
创新思维
直觉性思维鼓励人们在常规思路之外寻找解决问 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局限性
然而,直觉性思维也存在局限性,如易受个人经 验、情感等因素影响,缺乏客观标准,容易导致 偏见和误判。
05
直觉性思维
直觉性思维的含义
中国人的看病思维模式
中国人的看病思维模式先问大家几个问题:经常生闷气会不会生病?长年不晒太阳会不会生病?经常熬夜会不会生病?时常的三餐不定时会不会生病?身体营养不良会不会生病?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固有的看病思维模式。
大家认真的想一想:导致疾病的这些不同伤害是医院造成的吗?在医院里,这些伤害消除了吗?这种模式是不是有点可笑?去医院。
不同的伤害影响到了身体,身体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这些不同的反应被称为疾病,用医疗手段去对付这种疾病。
伤害——影响身体——身体做出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病症——医疗手段对付这种反应!我们至少应该先消除致病因素,而不是用一些与伤害不相干的医疗手段,进一步伤害身体。
方向错了,南辕北辙,疾病怎么可能痊愈?越治越糟,越糟越治……!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疾病,最终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疾病,就是身体的损伤。
疾病,代表了身体细胞的死亡速度大于细胞的生长速度。
我们思考一下:是不是大多数慢性疾病都是这些因素引起的?这种就医模式能消除病因吗?能停止伤害吗?大家也知道,身体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
所谓新陈代谢,就是指受到损伤的,甚至死亡的细胞会被新生长的细胞所替代。
假设新陈代谢是正常的,那么身体受到损伤的部位,就可以及时得到更新。
身体是靠食物中的营养进行的新陈代谢,还是靠药物呢?身体的修复是靠营养,还是药物?多打几个问号,自己就会有清晰的答案。
如果细胞生长的速度超过细胞死亡的速度,破皮流血,皮会换掉;骨头断骨,骨会换掉;粘膜出问题,粘膜细胞会被换掉;血管出问题,血管就会被换掉;除了脑细胞不能换掉,身上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可以全部换掉。
你根本治不好那个病,但是你可以通过原材料的采购,让身体重建!我们不需要去处理那些老旧的细胞,身上的老旧细胞经过新陈代谢,新的细胞替换了老旧的细胞,那个疾病就会自动消失。
鼻粘膜组织更新了,慢性鼻炎就好了;肠道的绒毛更新了,吸收能力就恢复了。
其实,国家一直在努力把营养的重要性提上日程。
从2016年到2021年,中国营养健康周始终不变的口号就是:“健康中国,营养先行”。
论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中的有神疾病观
论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中的有神疾病观【摘要】传统文化中的疾病观念深深影响着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和处理方式。
在传统文化中,疾病与神灵有着密切的关联,被认为是神灵的惩罚或试炼。
这种观念影响着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式,导致了许多不科学的做法。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神疾病观的不合理性。
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需要针对这一观念进行引导和教育,以促进人们正确对待疾病。
未来,传统文化宣传教育需要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引导人们正确理解疾病,推动社会对疾病的认知发展。
传统文化对神疾病观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凸显,需要更多关注和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神疾病观、疾病观念、神灵、治疗、预防、现代社会、影响、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礼仪习俗等。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疾病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观念,其中就包括了神疾病观。
神疾病观是指在传统文化中认为疾病是由于神灵或邪魔的侵扰所致,需要通过祈祷、祭祀等方式来治疗和预防的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传统文化中的神疾病观依然在一些地区和群体中存在,并且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研究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中的神疾病观,对于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社会卫生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中的疾病观念、神灵与疾病的关联、传统文化对疾病治疗和预防的影响以及现代社会中的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神疾病观在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中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对疾病的认知方式,并且可以对当前的医学实践和宣传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中的疾病观念和神灵与疾病的关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健康和疾病的态度,为跨文化医学研究和卫生宣传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心理学对人格障碍的认知和干预方法
心理学对人格障碍的认知和干预方法人格障碍是指人的个性结构和个性特征发生明显偏差,导致个体在社会互动、情感体验和认知处理等方面存在困难和不适应的一类心理障碍。
针对人格障碍的认知和干预方法,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认知对人格障碍的影响人格障碍与个体的认知方式密切相关。
个体对自身和环境的认知方式会影响其对他人和社会交往的理解和反应。
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存在认知偏差,比如过度一致性错误、认知歪曲、思维刻板化等。
这些认知偏差对于个体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其在社会互动中遇到困难并导致情绪问题的出现。
二、认知干预方法认知干预方法是通过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来改善其情绪和行为。
对于人格障碍的认知干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强化认知重塑:采用认知重塑的方法,帮助患者重新认识自身和他人,理解认知偏差的存在,并通过强化正常的认知方式来替代负面的认知偏差。
这需要患者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深入的对话和思维方式的调整。
2. 反思训练:通过反思患者个体的思维方式,帮助其意识到认知偏差的存在,并指导其进行反思和修正。
通过自我批评和思考,患者可以逐渐改变其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3. 情绪调节: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存在情绪问题,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帮助他们自我认知和理解情绪的产生原因,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以减少和避免负面情绪的出现。
三、干预方法的有效性评估在选择和应用认知干预方法时,需要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
一般情况下,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掌握干预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并对患者的认知和情绪变化进行观察和评估,以确定干预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同时,心理学研究还在不断探索和发展新的干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催眠等。
这些新的干预方法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心理支持的重要性除了认知干预方法外,心理支持也是人格障碍干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心理支持能够让患者感受到他人的关心和理解,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抑郁症的文化差异探索不同文化对抑郁症的理解和治疗
抑郁症的文化差异探索不同文化对抑郁症的理解和治疗抑郁症的文化差异:探索不同文化对抑郁症的理解和治疗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病因涉及心理、生理和环境等多个因素。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抑郁症的理解和治疗方法可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旨在探索并比较不同文化对于抑郁症的认知和治疗方式,以期增进对这一心理疾病的全球理解,并为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第一部分:文化对抑郁症认知的影响1.1 东方文化的角度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对抑郁症的认知受到了传统观念和社会压力的影响。
在中国,抑郁症往往被视为个体心理能力的失调,或是一种缺乏意志力的体现。
对于患者,他们常常会隐藏自己的抑郁症状,因为许多人害怕被他人认为是无能或软弱的表现。
此外,家庭的期望和责任压力也会影响患者寻求帮助和接受治疗的意愿。
1.2 西方文化的观点与东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对抑郁症的认知更加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生物学和神经化学反应的结果。
在西方社会,精神健康问题被广泛讨论,抑郁症患者更能接受他们的困扰,并且更可能寻求专业的帮助。
此外,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往往更加客观和科学。
第二部分:不同文化的抑郁症治疗方法2.1 东方文化的治疗方式在东方文化中,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中医药、心理疏导和冥想等。
中医药方法倾向于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抑郁症,例如针灸和中草药。
此外,东方文化注重心理疏导,通过家庭支持和社会关系来帮助患者重建心理平衡。
冥想和瑜伽等身体活动也被广泛运用于改善心理状况。
2.2 西方文化的治疗方法在西方文化中,主流的抑郁症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CBT)。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以调整神经化学反应和缓解抑郁症状。
与此同时,认知行为疗法旨在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应对抑郁症并恢复正常生活。
第三部分:跨文化治疗的挑战与前景3.1 文化差异对治疗结果的影响由于不同文化对抑郁症的认知和治疗方式差异,跨文化的治疗可能面临一些挑战。
深圳山厦医院杨玉山-攻克世纪绝症肺结核
深圳山厦医院杨玉山-攻克世纪绝症肺结核, 是用东方思维取得的胜利地球还是那么大,世界却越来越小。
当年唐僧西天取经,没有走出亚洲,却经过了138个国家。
那时候传个信息比较难,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不晓得要跑死多少匹骆驼或者马。
据说让骆驼跑起来有个办法:往它屁眼里插根木棒。
骆驼感到太刺激了,又没有手,拔不出来,只有一路狂奔,跑死了事。
奥运会,起因也是送个短信。
纪念那个从战场上跑回来送个口信的人。
由于地域差异,早年间东西方的隔绝难以跨越。
思维上东西方也是自成体系。
那个时候西方人拿中国没办法。
英国人拿个热气球给乾隆皇帝放,乾隆皇帝不许放。
他很牛逼,觉得我们天朝啥都有,已经完美无缺,不希罕你们这些个奇巧淫技。
中国人要是欣赏这些个东西,世界上的新玩意还轮得着西方人来发明吗?因为追求机巧,也会使人心变得奸诈,所以中国历来排斥创造发明。
但是今天不同了,西方人拱来拱去,把世界搞得好小。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已经在全世界取得压倒性优势。
要是不跟着他们的车辙行走,亡国事小,搞不好是要灭种的。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口一度达到了总数八千万,不出一两百年,锐减到一百六十万,生活在专门的保护区里。
西方学者有一个专门的计算,当一个种族的综合优势比另一个种族强出2%,前者就会在一千年当中完全取代后者。
具体意思我忘了,大概是两个意思:一个是灭种,基因都不留下;另一个是人留下了,但是整个文化全部换掉。
比如语言文字,生活方式,全部换掉。
认祖归宗、自我认同,都要变化。
比如我本来是苗蛮,却以炎黄子孙自许。
不知道今天被保护的那些个印第安人怎么样了。
估计思维方式也已经被替换得差不多了。
当初他们并非是未开化种族,只不过思维方式与欧洲人不一样罢了。
据说他们的妇女都能区分上万种植物的叶子、根茎。
这对他们的生活有用,足以对付那些有毒的植物,免得吃了坏事。
但这种知识不足以对付欧洲来的一帮人。
中华民族,行孔孟之道许多年,后来是儒释道三教合而不一,好歹也是五千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1:疾病产生和康复因素与思维方式5个维度的相关
因 思维特性素 联系性 变化性 矛盾性 折衷性 和谐性
自身应激状况 0.062 -0.139 0.178 0.119 0.058
社会支持利用 0.005 -0.182 0.250** -0.059 0.088
外在支持因素 0.269** -0.400** 0.124 -0.150 0.168
2.2研究工具
由4个部分组成:
背景名称、严重程度和患病时间等。
中国人整体思维方式量表:该量表由Hou、Peng和Zhu在2001年编制完成,由17个项目组成,用7点量表加以评定。其中“1”代表完全反对,“7”代表完全赞成,“4”代表中立。量表分5个维度:联系性(3),变化性(4),矛盾性(4),折衷性(3),和谐性(3)。该量表间隔1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784,5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也较好。量表具有较好的构思、聚合及区分效度,以此为工具的社会认知研究证明了量表的外部(生态)效度也较好。
有意思的是:思维的变化性与疾病产生和康复的所有因素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说明了思维变化性在疾病产生和康复因素中的影响:变化性越大的人,越说不清自己的病因何而生,也说不清因何而康复。
3.2 思维方式与疾病产生及康复归因的方差分析
我们以疾病产生和康复问卷中24和25两个项目提供的归因数据为因变量,以病人思维方式的5个维度为自变量作单因素的方差分析。24题把疾病产生或康复的原因归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25题把疾病产生或康复的原因归于自我/情境因素。结果发现思维的联系性对病人疾病产生和康复的归因倾向没有影响;而思维的变化性对疾病产生(F = 3.146,P<0.046)和康复(F=3.263,P<0.042)的心理归因有影响;思维的的矛盾性对疾病产生中的自我归因有影响(F=2.944,P<0.05),对情境归因有临界影响(F=2.844,P<0.06);而思维的折衷性和和谐性对疾病产生和康复中的归因倾向没有作用。表2列出了思维方式的5个维度对归因倾向的影响:表中的阴影部分是指方差分析有影响的结果。
思维方式(Thinking Style)是指人们在看待和思考问题时的一种基本倾向。从东西方文化对比的角度看,思维方式是基于不同本体认识论(folk epistemologies)的一种元认知特性。Nisbett和Peng(2001)等人认为,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整体性的(Holistic),这种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用辩证(dialectics)和整体(entity)的观点看待和处理问题。
中国人的辨证观念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矛盾及中和。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与中国人不同,美国人则更相信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维,它强调的是世界的统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受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的人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
3.1 思维方式与疾病产生和康复因素的相关分析
我们对疾病产生因素问卷的前23个项目进行了初步的因素分析,并按照因素选择的要求,发现这些题目可以分为两个因素:自身应激状况(包括对压力的反应、生活态度和生理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等)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家人的关心、周围人的提醒和对社会环境的反应等)。这两个因素可以解释36.4%的变异。用同样的方法对与疾病康复有关的23个项目进行因素分析,也提取出了两个因素:外在支持因素(社会服务、他人关心和治疗情况等)和内在态度(与他人和谐、自信心和与医护人员合作等)。这两个因素可以解释30.7%的变异。表1列出了疾病产生和康复问卷中各两个因素与思维方式的5个维度的相关情况。
思维方式与疾病康复观念的关系也很密切:思维的联系性与对外在支持因素(P<0.01)和主观内在态度(P<0.01)的强调有显著的正相关;而思维的变化性与外在支持因素(P<0.01)和主观内在态度(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主观内在态度与思维的矛盾性呈正相关,而与思维的折衷性呈显著负相关。这些结果说明:思维联系性强的病人认为在疾病恢复过程中外在支持因素和内在主观态度都很重要;而思维变化性大的病人则认为外在支持和内在态度都不重要;矛盾性强的人更加强调内在因素在康复中的作用;而折衷性强的病人对外在因素和内在态度都不太强调。
关键词: 文化 中国人整体思维方式量表 健康
1. 引言
思维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在思维过程中,人们以存储于记忆中的信息为基础,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智力操作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从思维的心理学含义来看,它似乎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过程,因为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思维过程都遵循着相似的过程。然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没有提供思维统一性的证据。相反,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中人们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特性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这种烙印就体现在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关系上。
本研究主要涉及思维方式对病人疾病产生和康复观念的影响,因为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个体的心理因素,比如乐观的态度和信心等对个体健康的重要性。思维方式作为一种重要的元认知特性,它必然会对个体看待生病与康复的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当然,它的影响不会是孤立的,它将和个体本身的其他特性以及情境因素结合在一起,对个体的健康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假设在思维方式上取向不同的个体在看待疾病产生和康复因素时的重点不同,整体思维的得分越高的病人,对综合因素的作用更强调。
中国人的整体观念则反映在在看待问题时对事物与其背景关系的看法上,Ji 、Peng及Nisbett(2000)指出:东方文化中的人在看待问题时所采取的认知取向是整体性的,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相反,西方文化中的人则用分析式(analytic)的方式处理问题,强调事物自身的特性。这种整体性与分析性的对立与东西方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Hansen、Moore等认为,由于中国人把世界看成是由交织在一起的事物组成的整体,所以他们总是力图在这种复杂性之中去认识事物,对事物的分析也不仅仅限于事物本身,而且也包括它所处的背景与环境。与中国人不同,源于古希腊的西方人则认为世界由无数个可以被看成是个体的事物组成,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性,可以从整体中单独分离出来。因此,使得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个体、分析它所具有的特性并控制其行为成为可能。
思维方式与中国人对疾病的认知
引用地址:/d8155206.htm [复制│超文本复制] 返回[心理研究所] 关闭窗口 | 隐藏边栏
01856278 dhiti 发表于:02-12-23 21:29 [只看该作者]侯玉波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871)
疾病产生因素评价问卷:该问卷用5点量表加以评价,“1”表示非常反对,“5”表示非常赞成,“3”表示中立。该问卷由25个题目组成,前23个题目罗列了与病人生病有关的一些因素,如“我生病是因为我没有注意保健”等。第24和25两个项目是让被试对自己的生病的原因加以归因,并以百分比例表示。第24题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加以归因,25题从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加以归因,每个题目两方面因素和为100%。
主观内在态度 0.289** -0.250** 0.206* -0.194* 0.060
为双侧检验结果:* p<0.05 , ** p<0.01
可以看出:病人有关疾病产生的观念与他的思维方式有着明显关系:病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和他的思维矛盾性有着紧密的正相关(P<0.01),与思维的变化性有着临界的负相关(P<0.06),而病人对自身应激状况的评价与思维的矛盾性有着临界的正相关(P<0.07)。也就是说,承认生活中充满矛盾的病人,会认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在自己疾病产生中很重要,同时他们也认为自身的应激状况决定自己的健康状况。而思维变化性高的病人在评价疾病产生时既不强调自身应激状况,也不强调对社会支持的利用。
疾病康复因素评价问卷:问卷由25个与疾病康复有关的题目组成,问卷形式与疾病产生因素评价问卷相同。
2.3研究程序
首先对参加研究的6名主试进行培训,以保证他们对每个被试采取相同的对待。这6名主试来自上述三个医院,每个医院2名,均为主任医师。主试(给病人看病的大夫)在病人就诊结束时征得病人的同意后,把问卷发给病人,向病人说明问卷的填写方式,研究的目的,以及将对结果加以保密。病人如果不明白项目的含义,可以向主试提问。主试在病人填写完问卷以后,要对所填写的项目进行核对,主要核对背景资料部分的病名和严重程度两相。完成这个问卷大约需要25分钟。做完后向背试表示感谢。
联系性 低中高 27 47.41 4.5044 48.02 2.9426 46.58 4.58 27 55.00 3.6744 55.68 2.3126 54.88 3.63 30 57.00 3.4346 49.35 2.6426 51.35 3.32 30 43.00 3.4346 50.65 2.6426 48.65 3.32
表2:不同思维特性的病人对疾病产生和康复因素的归因情况
对疾病产生原因的归因 对疾病康复原因的归因
心理因素(mind1) 自我因素(self1) 生理因素(physi2) 心理因素(mind2)
N Mean(%) Std N Mean(%) Std N Mean(%) Std N Mean(%) Std
思维方式反映了处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和群体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的认知特性。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心理学家通过对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对比研究,发现西方人以分析思维为主,而中国人以整体思维为主。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整体思维包含了在看待问题时的联系性、变化性、矛盾性、折中性、和谐性。本研究以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结构为基础,探讨中国人的思维特性在健康领域对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思维方式和性别、教育程度、患病程度等一起影响了病人对疾病产生和康复观念的评价与归因。这些结果对保证个体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