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需要逻辑性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一、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重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关世杰,1995:102)中国偏重于形象思维,因而善于打比喻。
在中国文学史中,运用形象类比手法的文章不胜枚举。
《诗经》、《老子》、《庄子》等多用形象类比的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想。
《二十四诗品》中则用人格形象来类比文学艺术的风貌,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用二十四种人格形象表达出来。
例如《二十四诗品》之三《纤农》“窈窕幽谷,时见美人”,之六《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七《洗炼》“载瞻星辰,载歌幽人”,之十《自然》“幽人空山,过雨采?”。
《易经》用八种自然现象―天、地、山、水、风、火、雷、泽等“立象以尽意”。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道:“盈天下而皆象也。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津,莫非象也。
而《易》统会其理。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于形象思维的重视。
抽象思维在中国则很不发达,例如,需要抽象思维的逻辑学在中国发展十分缓慢,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明学传入中国,因明学主要是阐述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
其后,逻辑学的发展也是断断续续。
“逻辑一词是由严复从英语logic翻译过来的,由于当时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所以采用音译。
”(关世杰,1995:104)中国逻辑学的不发达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则偏重于抽象思维。
古希腊的逻辑学十分发达,在欧美文化中,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一套逻辑体系,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多体现了这些原理。
三段论推理的运用成为西方人思维的基石。
此外,西方人抽象思维发达在对事物的定义上也有体现,较之于形象思维的下定义,抽象思维往往更加清晰、概括。
例如:孔子在《论语?为政》里这样阐释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中 国语言的语法特点与逻辑思维有何关联

中国语言的语法特点与逻辑思维有何关联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中国语言,即汉语,拥有着独特的语法特点,这些特点与中国人的逻辑思维方式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与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汉语的名词没有单复数、格的变化,动词也没有时态、人称的变化。
这意味着在汉语中,词语的语法功能更多地是通过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上下文来确定。
这种特点反映了中国人在思维上更注重对事物整体的把握和理解,而不是通过外在的形式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
例如,“我吃饭”“我们吃饭”“昨天我吃饭”“明天我吃饭”,虽然“我”“我们”以及时间状语有所不同,但“吃饭”这个词本身并没有形式上的变化。
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在思考和交流时,更倾向于从整体语境中去理解动作发生的主体、时间等要素,强调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模式。
汉语的语序和虚词在表达语法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序的灵活运用可以改变句子的意义和侧重点。
比如,“我喜欢你”和“你喜欢我”,仅仅因为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不同,意思就完全相反。
虚词如“的”“地”“得”等,虽然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但在语法上却有着明确的作用,影响着句子的结构和语义。
这种对语序和虚词的重视,反映了中国人逻辑思维中的顺序性和层次感。
在表达观点和描述事物时,往往会按照一定的主次、先后顺序进行,通过语序的安排来突出重点。
同时,虚词的运用也体现了对细节和微妙关系的关注,显示出中国人思维的细腻和周全。
汉语中的量词丰富多样,是汉语语法的一个显著特点。
不同的事物往往需要搭配不同的量词,如“一只鸡”“一匹马”“一条鱼”等。
这种量词的使用并非随意,而是基于对事物的分类和特征的认识。
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看,量词的存在反映了中国人在认识世界时善于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纳的思维方式。
通过给不同的事物赋予特定的量词,更加清晰地展现了事物的特点和属性,也体现了思维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汉语中的意合性也是其重要的语法特点之一。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历史悠久,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多,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几个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起来看看吧!自我超越有形有相的东西终归于毁灭,要实现真正的不朽,就要超越自我这个有限的存在。
中国先哲将“道”作为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的永恒存在。
但这个“道”又不是不可捉摸、高高在上的上帝,它“有情有信”,就在万事万物之中。
理想人格的获得就在于与“道”自觉、自然而然地合和。
道虽“有情有信”,它又超言绝象。
要与“道”冥合,就需要超越一切形体和自己的生命。
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中达到无限,在现实中实现永恒。
中国知识分子习惯于自我克制和自我提升,不在躯壳上起念,追求某种精神境界,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现实中的体现与应用。
自我实现中国先哲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道德人性,从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谓的“心中乐地”。
这种实现完全是现世主义的,它主张在现世人生中实现最高理想,并不需要彼岸的永恒和幸福。
因为永恒和幸福本来就在你的心中,随时可以实现和受用。
中国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为人生“三不朽”,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世特征。
然而,也同样由于这种现世的自我实现导致了中国人的功利主义、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
同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正好形成明显的反差。
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把“双刃剑”。
这种着眼于现世的自我实现既解释了中国人易于满足不思进取、长期安于小农生活的弊病,也成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忍耐的美德。
中庸之道中庸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如对圣人的描写,“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2)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不偏激,追求平和。
最明显体现在中医对身体阴阳二气的调节上。
(3)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
至今仍有关于种小麦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4)允执其中,保持平衡。
(5)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农业、医学、政治和人际关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区别

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区别“感性思维”,是中国“感性文化”影响下的典型思维方式。
其实,感性是所有人的初级认识手段,所以,它的存在绝不只限于中国人才有。
感性的特点,就是易变,无原则,走极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等表现。
总之,一切凭自己的感觉办事。
自己喜欢的可以夸张地赞美,自己讨厌的,可以无以复加地诋毁。
这里,自己的感觉是首先的。
如果这个感觉的来源是自己单独遇到陌生的事物,一般感性思维者都是采取否认的态度。
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如果自己已经知道其他多数人压倒性的意见,则无论对自己感觉多么陌生的东西,也随从多数人的意见而行事,既随大流。
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爱因斯坦生前,就被社会接受,并且很受推崇。
对大众来说,是不可能知道相对论的伟大之处的。
因为没有人详细地研究它的数学推导,或来龙去脉,或它的系统性质,或的结论的逻辑及意义。
但大众为什么喜欢呢?为什么爱因斯坦不仅受到物理学界的推崇,而且受到大众的欢迎呢?这是因为,其他人,权威人士,都这样认为了,所以我们当然相信了。
所以凭借感觉相信,跟着感觉走,英语叫“Jump on the wagon”。
但同样作为真理的“日心说”,在刚出笼时,就得到了大众的排斥和教会的打压。
因为谁都知道“日心说”是什么意思,但是从来没人听说过这个思想,所以对大众和教会都是一个异端邪说。
结果是布鲁诺上了火刑架,哥白尼到临死在病床的最后一刻才分咐说他的书“天体运行”可以发表。
这两个例子说明,大众对真理的判断采取感性思维的两种极端状态。
一种态度受外界的影响——谁都不懂,另一种态度自己为主决定——自己知道大概,但没有深究。
在一个“理性思维”者的眼中,他根本的理性的权威的建立,应该完全根据自己的理解,而不被外界的意见所左右。
可以说,一个人的理性思维越坚定,他必须懂得越多,认识能力越高,面对新事物的时候,受外界意见干扰的程度就越少。
反之亦然。
理性思维者可以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暂时“suspend judgement”,而不会轻易地作出判断,与“感性思维”随意的,想当然地判断相反。
生活中的逻辑思维

生活中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指通过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方式,来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逻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例如,当我们在做出决策时,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来分析各种可能性和后果,并选择最优的方案。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逻辑思维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
当我们与他人交流时,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来理解他们的观点和立场,并通过合理的推理和论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学习和工作中,逻辑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逻辑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通过逻辑思维来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总之,逻辑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和运用逻辑思维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一、中国人与英美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一)中国人更喜欢形象思维,而英国人和美国人更喜欢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
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的,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要运用各种思维。
由于职业的需要,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可能有所偏重,如文学家偏重形象思维,数学家偏重抽象思维等。
任何人种的人都有具有达到思维发展高级水平的能力,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人们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偏好也有所不同。
2.中国人发达的形象思维和不发达的逻辑思维的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很发达。
例如,在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
从《诗经》到《离骚》,从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到明清的散文,形象类比的方法,运用的相当普遍。
中国人重视形象,实际上,他们强调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但没有发展到概念。
直到1898年《马文通》出版,汉语语法研究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比印度文化体系和希腊文化体系要晚得多。
3,造成差别的原因中国人突出形象思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象形文字是重要原因之一。
象形汉字对大脑思维过程的影响与拼音汉字不同。
因为汉字在左右脑之间是平衡的,这促进了右脑的发展。
右脑负责形象思维。
因此,应该说,使用汉字的人发展形象思维是合乎逻辑的。
具有拼音字符的人发展了逻辑思维,这应该说是合乎逻辑的。
4,形象思维的特点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其中包括对直觉经验的关注,但在理论上,它往往停留在经验理论上。
形象思维也有其优势。
思维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任何知识及其教学都可以通过形象思维被人们轻松理解、学习和掌握。
(2)中国人更喜欢综合性思维,而英国人和美国人更喜欢分析性思维1,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的联系在分析和综合的基本情报操作中,中国人更喜欢综合,英国人和美国人更喜欢分析。
分析与综合是矛盾统一的。
2,差异的表现从中医、京剧、国画三大国粹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偏好综合与西方偏好分析的上述差异。
中国社会运行逻辑

中国社会运行逻辑中国社会运行逻辑是指中国社会在各个层面和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运行规律和逻辑思维方式。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庞大人口的国家,中国社会运行逻辑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有所变化,但也存在一些共性和特点。
中国社会运行逻辑强调集体主义和群体利益。
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团结合作和共同发展。
这一特点可以从中国古代的“协和万邦”思想和现代的“两山理论”中看出。
中国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共同进步,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社会运行逻辑注重家庭和道德观念。
中国人有着深厚的家庭观念,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纽带。
中国社会中,家庭是一个人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的基础。
中国人还注重道德观念,强调诚信、尊重和孝敬。
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扎根,并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
第三,中国社会运行逻辑强调权威和稳定。
中国历史上,权威是社会运行的核心。
中国人对权威的尊重和崇拜可以从古代帝王的统治方式和现代政治体制中看出。
中国社会注重稳定,追求社会的平衡和秩序。
稳定是中国社会运行的重要前提,也是中国人民追求的目标之一。
中国社会运行逻辑还注重实用主义和结果导向。
中国人注重实际效果和实用价值,强调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果。
中国社会中,结果往往比过程更重要,注重绩效和效益。
这种实用主义和结果导向思维方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得以体现,例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教育培养等。
中国社会运行逻辑还表现出一种灵活性和适应性。
中国社会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点。
中国人注重变通和适应环境,善于应对复杂和多变的情况。
中国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
中国社会运行逻辑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系统,包括集体主义和群体利益、家庭和道德观念、权威和稳定、实用主义和结果导向,以及灵活性和适应性等方面。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的运行规律和逻辑思维方式,对于理解和研究中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社会运行逻辑将继续适应变化,不断演进。
逻辑思维的方法

逻辑思维的方法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解决矛盾时所运用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来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呢?下面将介绍一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首先,培养系统性思维。
系统性思维是指将问题或事物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分析问题时要考虑全局,而不是孤立地看待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整体出发,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找出问题的根源,避免片面性和表面性的思维方式。
其次,注重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逻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根据已知的前提,通过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进行逻辑推理时,要善于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善于利用概念、定义、判断、推理等逻辑规律,确保推理过程合乎逻辑。
再次,善于梳理思维框架。
梳理思维框架是指在分析问题时,要善于构建清晰的思维框架,将问题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避免思维跳跃和混乱,使问题分析更加有条理,判断更加准确。
此外,要注重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的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问题。
在思维过程中,要善于转换思维角度,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问题,找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最后,不断练习和积累。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需要不断的练习和积累。
可以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实践等方式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能力。
总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通过培养系统性思维、注重逻辑推理、梳理思维框架、灵活思维以及不断练习和积累,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加理性地认识世界,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
希望以上方法能够帮助大家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要得出正确的观点,必须要有科学的,逻辑性/理性的分析方法和全面真实的事实:
人之所以胜过老虎,不是因为骨气,志气,血气,勇敢,决心, 体力,而是因为智力. 人和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也是如此. 这一点很重要,不要忘记.
相对于西方人来说,东亚人种的感性/直觉能力较强,而理性/逻辑性较差. 虽然东亚人种的平均智商是全世界各人种中最高的.但由于理性思维能力较差,其聪明才智常常难以有效发挥出来.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 东亚人种就无法摆脱被白人支配或欺压的地位, 就无法真正实现和谐和富强. 为什么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却不能产生系统科学? 为什么中国几千年来会发生周期性的经济繁荣和惨痛的社会动荡?思维缺乏理性/逻辑性是重要原因之一. 或者说,中国人虽然很聪明,但思维方式相比与西方人来说不够科学. 要有科学的发展观,首先需要培养我们的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可能都知道西方人总体上比我们的逻辑性更强.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逻辑性/理性的思维方式对科学和社会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你在西方的学校只会看到学校在教学生的启发式思维方式,而不是逻辑推理式思维方式.因为逻辑推理式思维方式是他们从小在家里,在社会中耳濡目染就学会的,不需要学校教.
中国人需要认识到,如果我们不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就不能保证有正确的观点.人民这方面的素质不提高,既是实现了民主,也是一群糊涂虫的民主,对于提高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没有多大帮助.西方国家的民主不错,但想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想达到同样的民主的效果,需要我们人的思维素质达到西方人的水平.
东亚人种喜欢争论观点(而忽视判断标准的选择),分辨立场. 他们的观点更多是基于自己的感觉,而非科学的分析. 他们不知道人的认识能力是很有限的,而且不同的人能力差别很大. 他们以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而西方人重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为天赋不够再努力也达不到. 他们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在直接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事上很精明.但在间接影响自己利益的事上(例如国家的制度,法律等)很糊涂. 可以说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这也是为什么东亚人种在北美干具体工作大多很优秀,但当领导,尤其是高层领导的比例太低. 对于复杂的,间接的大事,没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弄不明白的.
中国人喜欢讨论好坏,善恶,而不关注真假. 但是没有了”真”,你根本无法知道什么是善的. 文革中那些死于武斗的造反派还以为自己是在为正义而献身,实际确实误国误民. 这个世界上,无知的好人被人利用煽动所干的坏事太多了.)) 虽然很多中国人对政治感兴趣, 但谈到政治,想到的就是立场,利益, 意愿,决心和斗争艺术/手腕. 在西方, 他们把政治学叫POLITICA L SCIENCE. SCIENCE这个词耐人寻味. 为什么叫SCIENCE? 如果说化学是研究分子和分子的变化的科学. 医学是研究人的生理健康的科学,那政治学就是研究人和人的弱点的科学. 人的弱点是可以被别人利用为他人利益服务的. 什么时候中国人认识到政治是一门SCIENCE, 中国人的政治素质才算真的提高了.
下面,我尝试着以西方人的理性思维方式(不是观点,不是立场,而是思维方式)来分析以下中国政府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