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文学语言的形象美
浅谈文学作品的形象美
浅谈文学作品的形象美作者:龚潇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6年第24期形象,原意是指人的面容长相或镜子中映出的形体状貌,引申出来,泛指生活中能直接诉诸人的直观的感性形态,可称作生活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称为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富于情感色彩和审美感染力的具体情景。
语言不像美术作品,它是没有形象感的,但它却能够启发表象,也就是能够唤起形象。
又由于词的概括程度不同,有些词较具体,有些词较抽象,而比较具体的词就容易让人联想到鲜明生动的表象——形象。
这样,作家在应用语言材料进行形象塑造时,就要着力选用较为具体的词语,使之显得鲜明、突出。
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外貌及语言、动作的描写,只有做到“瞻言而见貌”,才能使人获得美感。
以初中老教材所选的鲁迅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为例,这两篇课文都对主人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1.《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描写。
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②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上面两段文字,首先从外貌描写入手,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处处透露出人物的遭遇和性格特征。
从字里行间里可以看出,孔乙己贫困潦倒而又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虚荣心十足。
而且四体不勤,懒得出奇,处处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
面对别人的嘲笑,又表现出很强的自尊心及虚荣心,用不屑理睬的沉默回避他人的嘲笑。
通过他与众短衣帮的争辩,又可看出他并不清白却想要清白的名声,死要面子,竭力掩饰自己的劣迹,而且达到了又恼又羞、自欺欺人、迂腐可笑的程度。
语言的艺术与魅力【浅议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语言的艺术与魅力【浅议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一提起文学,大家就又不由自主的会想到李白的诗词、鲁迅先生的作品,远的一点还会想到《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诚然,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好的作品。
读者们喜欢这些文学作品,有的是基于其蕴含的意识形态、有的是机遇其文学作品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还有的是文学作品的语言。
一、语言是文学的构成要素绘画、雕塑是用色彩、线条塑造艺术形象的,音乐、舞蹈是用音响、节奏或者人体动作塑造艺术形象,戏剧、电影是用造型、表演、语言等来塑造艺术形象的,文学的艺术形象则是用语言塑造而成,语言可以说是文学作品的载体。
而文学也必须使读者首先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借助于想象才能感觉到艺术形象的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语言,就无所谓的文学,语言是文学一个重要的要素。
语言成为文学的物质存在方式,体现着文学意义的表达需要。
这里的“意义”,是指作品的形象、情感和思想蕴涵。
高尔基诜“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
”“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
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
”萨丕尔认为“语言预先决定了精神的一切符号表达的形式”,而文学就是“当这种表达非常有意思的时候”在他看来,文学是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
文学的创作实践也恰恰表明,语言是作家物化审美意识的唯一材料。
他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评价,要借助于语言;他进行艺术思维,孕育艺术形象,也不能完全离开语言;最后,当他要把内心的审美感受与体验表现出来,给它以物质的外壳,使其物化为可供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时,就只能依赖语言了。
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首先,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人的意识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使哲学形式、可以使法律的形式,也可以是文学的形式。
文学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当然也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头脑里反映的产物。
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描写的虽然是以贾府为首的。
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却深刻的反映了整个封建残酷的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
深入语文教材中品味语言美
深入语文教材中品味语言美【摘要】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要善于深入教材,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品味语言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那么,深入语文教材来品味语言美当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1.品味语言的严密美“严密”指语言运用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前后连贯一致,无懈可击。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严密美,使学生在实践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得到了提高。
一篇文章,倘若词不达意,用语矛盾百出,要想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则不可能,当然,也不会给读者美的享受。
语言的严密美在议论文,说明文中尤其突出。
如在进行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时,让学生做了如下探究,课文中的“沙漠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此句中的“看不到”能否换为“看不见”,“走兽”能否换为“野兽”。
经过学生的~番探究,得出了如下结论,“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这样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
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学生经过这样的长期实践训练,懂得了语言表达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讲究的。
2.品味语言的形象美语言的形象美是语言美的主要特征。
美主要是通过形象来表现的,语言富有形象性,才能成为具体可感的对象,审美主体才能运用自己审美器官的功能去感知它,把握它。
在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形象美比比皆是。
它主要是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或者富有形象化的词语句子来表现的。
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鲁迅这样写道:“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
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文学作品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还能够通过艺术化的方式传递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欣赏到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这些价值体现在作品的语言艺术、情感表达以及思想内涵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作品。
一、语言艺术的美学价值文学作品最为直观的美学价值来源于其独特的语言艺术。
作家通过精确地选择词语和句子的结构,使得作品具有音韵美、形象美和节奏美等多种美学特征。
诗歌作品尤其擅长运用韵律与节奏,通过韵律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使诗歌具有动人的韵律感。
散文和小说作品则更注重描述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感染力的叙事,使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栩栩如生。
语言艺术的美学价值不仅仅在于表现形式,更在于其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想象力,使得读者可以通过作品中的文字感受到情感和思想的传递。
二、情感表达的美学价值文学作品的另一个重要的美学价值在于情感表达。
作家可以通过精妙的叙述和人物塑造来表达各种情感,如爱、痛苦、欢乐和失落等。
这些情感在作品中被放大和深化,读者可以通过作品中的情感共鸣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例如,《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深情以及林黛玉的痛苦和悲伤,使得读者可以感同身受,进一步思考生命和爱情的意义。
情感表达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广阔的意义和价值。
三、思想内涵的美学价值文学作品通过哲学、社会和人性等多个维度探索和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也是其美学价值的重要来源。
作品中的思想可以是对人类生活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或者对人性的探究等多种形式。
思想内涵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帮助读者对自身和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例如,《1984》通过对权力和自由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政治操纵和个人自由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想内涵不仅拓宽了读者的视野,也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深度。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不仅承载着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更担负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重任。
以下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主要方面:1. 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理解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
这包括对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理解,以及在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和语用。
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2. 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准确、清晰、生动地传递信息、表达思想。
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理解文本的主旨、情感、态度等。
3. 文化素养语文学科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观等,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4. 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
在语文学科中,学生需要具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评价。
5. 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指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追求。
在语文学科中,学生需要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形象美、意境美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写作、朗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审美情趣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五个方面。
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试论语文中的语言之美
试论语文中的语言之美内容摘要: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明净的像山间的清泉,清纯的像蓓蕾,阅读这样的篇章,自然而然的会受到语言之美的教育和熏陶。
结合教学实践从形象美、色彩美、声韵美三方面谈语文中的语言之美。
关键词:语文语言形象美色彩美声韵美美的思想情感要通过精妙的语言来表现。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工具,是文学创作的物质手段。
“文以载道”正是强调这一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传道、授业、解惑”,往往只抓住词、句、段的分析与理解,而忽视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美。
而真正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些什么,还要使他们理解作者是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
引导学生知道悟文,在悟文过程中品味作品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本分,更是语文课审美教育的重要体现。
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语言之美。
语言美包括哪些呢?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并与语言的特性结合起来,认为语言美主要有形象美、色彩美、声韵美。
一、语言的形象美。
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却能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产生形象感。
所谓形象美,是说美总是显现为生动、具体,为人的感官所接受、反映和感知的,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感性形象。
它可以借助多种形象化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更好地表情达意,给人以形象生动之美感。
如《荷塘月色》,“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月下荷花特有的风姿。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的若有若无。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于和花上”,唤起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笼罩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所独具的明艳,亮丽的风采和薄雾中的荷花所特有的朦胧,迷离的神韵。
读过《红楼梦》的人一定对黛玉初进贾府所见宝玉的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如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目真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语文教学中语言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摘要:初中教材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从长期文化发展史中筛选出来的精神财富,它们文质兼美,文情并茂,为历代人们所传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体会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鉴赏最终要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体悟和富有穿透力的语感能力来完成。
阅读者具有敏锐的语感和对语言艺术的悟解能力,才能切入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真正领悟作品的内在情意,激发人的情感。
因此,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
那么语言美的魅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语言的形象美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性表现在能够生动逼真地刻画形象,绘声绘色,细致入微。
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百草园中的景物有声响,有色彩,有形状,多么生动形象。
又如《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的出场,写到“其时近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一段简短的文字即把藤野先生的外貌神情描绘出来,令人读之而难忘。
其他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翁翁的闹着”,(朱自清《春》)“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道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朱自清《背影》)“清请的小溪旁,有一只石雕大虎,两只前爪抓住水边的石块,引颈探腰,嘴唇刚好没入水面……”(梁蘅《晋祠》)他们写人状物绘景无不生动形象,原因就在于生动的描写。
二、语言的生动美语言是语文教师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满活力,我们就要不断地去汲取。
向古今中外名篇汲取,向鲜活的生活汲取。
俄罗斯有句民谚:“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
”我们语文老师,都应该用自己美的语言粘住更多的学生,让我们的语文课闪亮生辉,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作者魏巍为了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之恨、打击敌人之狠,用了一系列动词,讲授时就必须抓住。
文学作品中的美感体验与心灵体悟
文学作品中的美感体验与心灵体悟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
文学作品中的美感体验与心灵体悟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
本文将从文学作品的美感体验和心灵体悟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其在文学创作和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学作品中的美感体验美感体验是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愉悦感受。
在文学作品中有多种形式的美感体验,以下将从语言美、形象美和结构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语言美语言美是文学作品美感体验的基础。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优美的语言,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运用语言的巧妙,从而产生愉悦的心情。
•音韵美:文学作品的语言富有音韵美,使得阅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如诗词中的平仄韵律、散文中的和谐音韵,都能给人以美的愉悦。
•形象美:文学作品通过生动、贴切的描绘,塑造出具有美感的形象。
这些形象既可以是自然风光、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
形象美使读者能够在心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从而产生美感体验。
•情感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美是指作者通过语言表达出的真挚情感。
这种情感可以是爱情、友情、亲情,也可以是对生活、自然的热爱。
情感美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使其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美感体验。
1.2 形象美形象美是文学作品美感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作者的描绘,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具有了生动性、立体感和美感。
•人物形象:优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美。
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物形象,各具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自然风光:文学作品中的自然风光描绘,可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景色之中。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桃花源,给人以宁静、和谐的美感。
•艺术形象: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如诗歌、散文中的象征性意象,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产生美感体验。
如郭沫若的《女神》中的“女神”形象,象征着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
感受文学语言的形象美
京口 瓜洲
一
~
,
大 家议 论 纷 纷 或 主 张 补 疾 字 或 主张 补 度
,
, “
“
”
“
”
“
落
”
起 过
,
”
“
下
”
等字 但 终来
,
“
,
陈 舍人 又 得 到
”
水问
一
,
本 比较 完整 的 《 杜 甫诗 集 ))
”
。
。
!
雪
}
己 我 老 发 昏不 小 心
,
,
对不 起主 顾
”
幸
“
我深 愧 浅 陋 而 且 粗 疏 睑 上
,
,
一
热
,
同时 脑
,
耘宽洪 大量 不 肯 和 小 人 计 较 的 这
。
一
里 也 制 出 了决 不 再 问 的 定 章 于 是 看 小 旦 唱 看
个 好 的 来折 罪
- -"
…
…
花旦 唱 看 老 生 唱 看不 知 什 么 角 色唱 看
,
一
地勾勒了
,
幅 大 虫 出没 人 迹 罕 至 的 令人 毛 骨 悚然 的
、
有 着 圆 满 的 美好 的 光 明 的 结 局 而 拉兹 却 清 醒 地 看到这 条 爱 情之 路 上 潜伏 着 的 重 重 危机 : 他是 下等 人 是 流浪 汉 是 贼
一
定 会 像 月 亮那 样
。
,
、
、
,
“
”
“
”
“
”
形容语言形象美的词语四个字
形容语言形象美的词语四个字语言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工具,同时也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美丽的语言形象可以给人以愉悦的感觉,营造出和谐、温馨的氛围。
以下是四个形容语言形象美的词语,并给出相关参考内容。
1. 温润如玉"温润如玉"形容的是语言的柔美、温和、细腻,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这种语言形象美,使人感到舒心、亲切,能建立起和他人之间的默契和信任。
例如,一位老师在赞扬学生作文时说:“你的文字如同玉石般华丽而温暖,令人陶醉其中。
”这样的语言形象美,能够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进而鼓励他们更好地书写。
2. 明亮鲜活"明亮鲜活"形容的是语言的生动、活泼、富有画面感,给人以愉悦和生气勃勃的感觉。
这种语言形象美,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深入感受所描述的事物,带来愉悦的体验。
例如,一位作家在描写春天的景色时说:“春天如同一幅明亮鲜活的油画,花朵绽放,鸟儿歌唱,给人一种希望和新生的感觉。
”这样的语言形象美,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春天的美丽。
3. 流畅韵律"流畅韵律"形容的是语言的流畅、韵律感,给人以舒畅和优雅的感觉。
这种语言形象美,让人感到井然有序、和谐美好,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例如,一位演讲者在演讲时说:“世界是一个充满多彩色彩的交响乐,我们每个人都是它的一部分。
”这样的语言形象美,能够激发听众的思考和共鸣,让他们在听取演讲的过程中感到乐趣和启发。
4. 精妙绝伦"精妙绝伦"形容的是语言的精湛、独特和卓越,给人以赞叹和惊叹的感觉。
这种语言形象美,能够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让人感到欣赏和钦叹。
例如,一位诗人在描述月亮时写道:“明亮的圆盘悬挂在夜空中,如同一颗魔法宝石,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
”这样的语言形象美,能够令人陶醉其中,带来美的享受。
总结起来,语言形象美的四个词语分别是:温润如玉、明亮鲜活、流畅韵律、精妙绝伦。
这些词语描绘了语言美的多种形式,从柔美到生动、从流畅到精湛,展示了语言的千姿百态。
简要说明诗歌的美学特征。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其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 抒情言志:诗歌是作者表达情感和志向的手段,通过诗歌,作者可以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2. 音乐美:诗歌通常具有音乐性,表现为和谐的韵律和节奏感。
通过押韵、对仗和平仄等手法,诗歌可以创造出独特的音韵和美感。
3. 形象美:诗歌通常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来描绘事物,塑造出鲜明而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美的享受。
4. 意境美:诗歌追求创造独特的意境,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情感等元素,表现出深远、广阔的意境,引起读者共鸣和思考。
5. 精练美:诗歌语言简练、意蕴深厚,用简短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出高度的概括性和艺术性。
总之,诗歌的美学特征表现在多个方面,通过深入挖掘和感受,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感受和欣赏:学生能够感受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美,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
学生能够欣赏这些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等,并能够从中获得审美愉悦。
2. 评价和批判:学生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优劣,并能够对作品的审美价值进行批判性思考。
3. 表达和创造:学生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体验,能够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4. 文化理解和传承:学生能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古诗词、传统戏剧、民间艺术等,并能够在这些文化元素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文化自信。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的审美能力要求学生具备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表达美和传承美的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 作者胸有境 ,入境 始与亲 。作 家创作是对生 活的复现 , 是将生活记录 为文字符合 ;读者欣赏是对生活的复归,是根 据文 字再造生活画面.但受生 活阅历等方面 的限制 ,中学生在欣 赏文 字作 品时 ,往往难以体会其间的意境之美。因此 ,语文教学中要 积极 引导学生发挥 想象力 ,用自己的想象去接触作家创造的优 美、新颖、深邃的艺术境界 ,去感受生动、真 实、美好的生 活画 面 ;必须引导他们去体验客观的境和主观的意 的完美结合所 产生 的美感。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美,就 能受到审美的熏陶。 比如 ,教学辛弃疾的 《 清平乐 ・ 村民》一文时 ,笔者采用这 样的形式展开:在舒展的背景音乐的衬 托下,放几张乡村生活的 幻灯片 ,让 学生的想象得 以激活。教师在旁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解 说 :有一户人家 ,住着低矮的茅屋。门前有一湾小溪 ,周围长满 了嫩 绿的青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 ,正相 对而坐 ,操着十分 好听的南方 口音 ,一边唱着美酒 ,一边拉着家常。他们有三个孩 子 :老大在小溪东 边的豆地里锄 草,老二在家里 纺织鸡笼,老三 是个小淘气 ,正仰 卧在溪边剥莲蓬……这样的意境 ,很 自 然能 引 起强列的美感 ,把 学生带到美的境界 ,其原因有三 ,一是这意境 有生动的形象。如小儿 “ 溪头卧剥 莲蓬”的模样儿 ,栩栩如生 , 很逗人喜爱 ,充满 了童稚 的美;二是这 意境 中饱含着诗人的情 感・他长期 生活在农村 ,对农民有着浓 厚的感情 ,笔下必然涌出 深沉的爱 ;三是这意境还包含着精湛的艺术技术。如那个 “ 卧剥 莲蓬 的 “ 卧”字 ,既含蓄地刻画 了 儿的天真神态,又形象地 小 描绘 了小儿顽皮的动作。作家运用语言的 匠心在 “ 卧”字上得到 了充分的体 现.在这样的精心引导下,学生一般都能迅速领悟 并 体验到作家在这篇作 品里所精心 营造的优美意境 。从而激发学生 对生活的热 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使学生得到审美的愉悦 , 在愉悦中得 到美育。
语文教学语言的美感和情感
语文教学语言的美感和情感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外,还要有灵活自如的驾驭课堂教学语言的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对教师来说,他是打开学生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架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完成历史的使命、履行神圣职责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
教师语言的优势,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
特别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效果的成败,和自身语言的运用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语言的表达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虽然教无定法,教无成法,但语文教学语言是具有一定的标准和技法的,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他的审美性和情感化上。
一、审美性语文教学语言要具有审美性、要给学生以美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
所谓审美性,也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美是指老师的思想正确,深刻,富有哲理,语言文明,谦逊,坦诚,磊落,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之感,形式美是指老师用词准确,表达得体,修辞新颖,语言和谐,语调自然。
但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语言的内容美和形式美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更显出语言的无穷魅力。
因此,课堂上,语文教学语言的审美性具体体现在音乐美、形象美、趣味美三方面。
音乐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与感官有关,凡是感受不到的东西,对美感来说就不存在”。
要是学生感受到教学语言的音乐美,老师的语言一定要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轻重缓急,和谐得体。
要达到这个要求,首先,语文老师要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消除方言土语,追求纯净秀雅。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也只有普通话高低升降的错落变化,才使语言更富有音乐美。
其次,语文老师的语言在遣词造句上要力求准确无误,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明白流畅,凝炼生动。
其三,语文老师的语言要富有变化,快慢得当,轻重有度,疏密相间,张弛适宜,有板有眼,不可矫柔造作,虚张声势。
给学生一个轻快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有一个自然和谐的感觉。
关于童话教学的几点意见
关于童话教学的几点意见在童话作品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审美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审美的愉悦。
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呢?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朗读,体会文学的语言美。
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深情、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儿童读童话,充分表达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
这样不但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更能以情牵引感,以情激发想象。
其次,教师还要擅长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的狡猾语调,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泼,老牛的善良等等。
通过这样充足量的言语实践,能够更好地协助儿童品味和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幻想,感悟文学的情感美。
教师要充分使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在情感的促动下想象,进而在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如利用音乐或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等。
这个再现并感悟文学形象的过程,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
它不但有助于丰富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想象力,使儿童体悟到童话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而且直接关系到儿童对童话本身的理解与接受水准。
因为,审美熏陶、道德感化、理性思考都与对文学形象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密不可分。
我们正是要通过“感”的过程去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而决不能以抽象琐碎的分析替代这个体验、感悟的心理过程。
三、表演,感受文学形象美。
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儿童对客体的理解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
所以,“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演”,会促使儿童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实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
四、思考,领悟文学意蕴美引导儿童思考并讨论童话内容,使他们能通过语言透过形象理解到童话所传达出的文学意蕴美。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
语文课要把学生的目光、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除了我们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充分地备课等外,语文老师的语言美是个关键。
同一句话、同一个词,不同的语文老师说出,学生的反应会截然不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要根据语言这些特征,针对不同文体对语言的不同要求,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文中的重要字、词、句进行分析,从中让学生去体会语言美。
一、语言的形象美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性表现在能够生动逼真地刻画形象,绘声绘色,细致入微。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所描绘的春天景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
”朱自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反复朗读此文,让学生从花色、花香、花的甜味中去感受春天的气息,置身其间,同时,也让学生从景物描写的语句分析中去体会语言的形象美。
语言的形象美不仅体现在散文、记叙文中,而且也体现在议论文中。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形象化的语言为主观主义者画像,不仅形象逼真,比喻深刻,不但阐明抽象的事理,而且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语言的形象美对说理的重要性,从而加深了对主观主义者的表现、实质和危害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语言的生动美语言的生动美主要体现在动词的提炼和选用上。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中的“绿”字,写出了春风给江南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显出江南初春景色的美丽,风光宜人。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十分传神地把浓郁的春色点染得生动别致,逗人神往。
鲁迅的小说《药》一文中写道:当刽子手康大叔把人血馒头给老栓时,嚷道,“怕什么?怎么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作者连用了“抢”“、扯”“、裹”“、塞”“、抓”“、捏”六个动词,形象生动地勾画出了刽子手的凶残、贪婪、爱钱如命的丑恶形象和粗野残暴的性格特征。
诗歌的文学审美与评价
诗歌的文学审美与评价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韵律、形象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因而在文学审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文学审美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一、诗歌的文学审美特点1. 韵律美:诗歌以押韵和节奏为基础,使得其具有特殊的音韵美。
通过诗歌的韵律,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饱满而和谐的美感。
2. 形象美:诗歌以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意象,使得读者可以通过视觉和联想体验到一种生动的美感。
3. 深刻的情感体验:诗歌常常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通过诗歌创作,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分享,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共享。
二、对诗歌的文学审美评价1. 内容表达评价诗歌的优秀之处在于其内容的丰富独特性。
一首好的诗歌应该有独特的主题和观点,能够通过文字表达出读者所熟悉但又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内容应当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 语言表达评价诗歌的语言是其最重要的表达方式。
一首好的诗歌应具有准确、生动、美观的语言表达。
诗歌的语言可以通过押韵和节奏产生声音美感,同时还要注重形象化的表达,通过意象和比喻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歌的内在美。
3. 结构布局评价诗歌的结构对于读者的阅读体验至关重要。
好的诗歌结构应该合理有序,通过语言的排列和段落的分布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美学感受。
结构的布局可以影响到读者的情感和思考过程,因此合理的结构设计是一首好诗的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诗歌的文学审美无疑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艺术形式。
其特征包括韵律美、形象美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对于诗歌的评价可以从内容表达、语言表达和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评判。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合理的体现和表达,一首诗歌才能显现出优秀的文学审美价值。
有时候诗歌并不在乎字数,而是在乎能够通过短短几行文字传达出一种更加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无论是长诗还是短诗,只要能够打动读者内心,触动其情感共鸣,就已经达到了文学审美的最高境地。
引导学生感悟语文之美
引导学生感悟语文之美摘要:语文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语文教材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由理解到想象,由体验到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全面感悟语文的内涵美。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创设情境领略美,对比分析鉴赏美,感悟语言品味美,展开想象创造美,表情朗读升华美。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能力;教学方法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深邃的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蕴藏着很大的审美价值,最能净化学生的心灵。
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由理解到想象,由体验到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全面感悟语文的内涵美。
一、创设情境,领略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众多佳篇,以浅显优美的语言全方位地表现自然美。
如:日月星辰的光芒,红花绿叶的色彩,流水与鹊鸟的声音,山林的幽静与海涛的喧腾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自然美激起我们对人生的思考,诱发创造的激情与灵感。
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体味到这些不同的感情焦点,才能体味到自然美的精髓,才能唤起美感,陶冶情操。
语文教学中的自然美是以课文为中介的,并不是实地欣赏自然景物或自然风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好似导游,要胸有成竹地准确指点,集中学生的审美注意,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
使学生身在课堂之中,神入课文之境。
教师授课时,应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再现课文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眼观其景,耳闻其声。
使学生被美的境界激发的情感与作者寄予的感情产生共鸣、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
二、对比分析,鉴赏美有人说,文学是美学,这是很有道理的,要懂得欣赏人物的形象美。
语文教材中记叙了众多的优秀的人物,他们不仅行为美,而且心灵美,外貌和心灵是浑然一体的。
赏析文学的形象美
赏析文学的形象美【摘要】用心培养学生的兴趣、习惯,发掘学生的能力,与学生共同观察自然环境与生活现实,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情趣,大量吸收课外读物,把握文学作品,教会学生时时探究,寻找文章中“真善美”的源泉,理解文章中“情理趣”的真谛。
【关键词】文学形象赏析课堂内外探究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高尔基说过:“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
”这里所说的“形象”并不是指语言文字的具体生动,而是指作家根据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社会生活图画。
文学形象美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我们上语文课必然要感受它、分析它。
我们见识过无数个文学形象,如天生丽质、命运悲苦的杜十娘;逆来顺受、逼上梁山的林冲;温柔多情、深明大义的水生嫂;思想保守、行为怪僻的别里科夫;自欺欺人、麻木不仁的阿Q等。
优美的文学形象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从而陶冶出高尚的情趣。
然而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学生,语文素养却在不断下滑,许多学生根本没有读过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世界名著中的“四大吝啬鬼”为何人,更有些学生对文学潮流纯粹是一脸的茫然。
相反,大量的网络语言却在校园中流行,难以计数的垃圾书籍堆满了书架、书摊,无怪乎错别字漫天飞舞,病句到处横行,难怪学生宁可整天沉浸在虚妄的幻想之中,也不愿意面对真实的人生,更不愿意对现实做深刻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
所以,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学生要么心不在焉,要么昏昏沉沉,从而缺失了一颗敏感的心灵。
要想改变目前这种难堪的局面,我认为必须首先发挥文学的功能;充分发挥文学教化人心、陶冶性情、塑造灵魂的作用。
那么,我们该如何充分发挥文学的优势,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停滞局面,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从而真正达到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目的呢?这是教学的当务之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正确把握文学作品,多进行文学赏析把握文学作品,除了要了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外,还要学会正确分析文学作品。
22版课标 语文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教学要求
2022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教学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强调审美体验:通过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体验文学作品的情感美、形象美、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能力。
注重创意表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倡导多元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文化理解和文化包容性。
结合实际生活:将文学阅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和认识社会、人生、自然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分享交流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总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教学要求旨在通过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文学语言的形象美
作者:韩宜晶
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0年第01期
清晨临窗,陡见窗外一片新绿,你会惊呼,“啊,春天来了!”
列车南下,陡见窗外一派江南春色,你会惊呼:“啊,春到江南!”
但是,诗人却未必这样说。
在他们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千里莺啼绿映红”“满园春色关不住”“陌上青青柳色新”等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同样是报告春天的来临,前者只是单纯叙述,而诗人则是形象地描绘。
最有名的报告春天消息的诗,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王安石由北方取道扬州返回南京途中写下的一首诗。
诗中的“绿”字,原来作
“到”“过”“入”“满”等字,经过十多次反复修改,才定为“绿”字。
诗人在这一个字上如此煞费苦心是有道理的,因为无论“到”“过”“入”“满”,都不过是单纯地叙述季节的更替,唯有这一个“绿”字,才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春景:枯萎的小草,绿了;光秃的树枝,绿了;灰黄的大地,也绿了。
这是一个绿色的世界啊!到处是春意盎然,生机无限。
透过这个“绿”字,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姑娘的轻盈步履,报春鸟的欢快啼鸣,柳叶鱼的水中拨喇;我们还仿佛看到了花间的蜂飞蝶舞,春江的鸭儿戏水,蓝天的风筝高悬……“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一幅多么形象的画面啊!文学艺术是借助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文学语言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形象美。
著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把文学语言的提炼,形象地比作“镭的开采”。
他指出:正如在千万吨矿石中开采出一克镭那样,“你用尽气力,采取一千吨的字矿,只为了一个字”。
什么是“语言矿石”中的“镭”呢?就是具有形象美的文学语言,它炼去了“语言矿石”中的杂质,闪烁着“镭”的光华,照亮了生活的画面。
诗人杜甫就是这种在“语言矿石”中开采出“镭”的技术能手,“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提炼文学语言的座右铭。
所谓“惊人语”,当然不是故作豪言壮语,而是指以精确的语言形象反映客观事物。
相传宋代汴京陈舍人曾得到《杜甫诗集》旧本,其中《送蔡都尉诗》写蔡都尉武艺高强和
纵跳轻捷的两句诗“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鸟”字后面脱落一字,又无另本可查,于是请了几位懂诗的朋友共同商讨,斟酌把缺字补上。
大家议论纷纷,或主张补“疾”字,或主张补
“度”“落”“起”“下”等字,但终觉不妥。
后来,陈舍人又得到一本比较完整的《杜甫诗集》。
一查,原来脱落的是个“过”字。
为什么用这个不起眼的“过”字呢?细细一想,不禁大为惊服。
因为“过”者,掠过也。
“身轻一鸟过”,身体轻捷得像眼前一掠而过的飞鸟似的,刚要仔细辨识,飞鸟却早已倏尔远逝,杳无踪影。
用这个“过”字来描绘蔡都尉的善于纵跳,不是比“疾”“度”“落”“起”“下”诸字精确和形象得多吗?
从南宋到元末《水浒传》故事形成的过程,也是语言的“矿石”不断冶炼的过程。
经过千锤百炼,这部作品以它的语言形象美而著称。
鲁迅特别欣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中“那雪正下得紧”的一个“紧”字,称赞它富有“神韵”,也就是十分传神地勾勒了一幅大雪纷纷扬扬的壮美图画。
“景阳冈武松打虎”一回中,写到武松带着醉意一步步走上景阳冈时,只用了“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14个字,就传神地勾勒了一幅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透过这幅画面,仿佛可以看到草丛深处炯炯虎目的凶光,听到隐隐的虎声咆哮,难怪批《水浒传》的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在书上批道“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了!
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高度形象美的文学语言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种文学语言,无论简朴繁复,只要运用得当,就会打开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你看到一幅幅心灵的图画。
“然而”,是一个十分平常的词,但用到《祝福》中鲁四老爷的谈话中,就让我们洞察到了这个“道学家”的内心所想。
请看祥林嫂被娘家人抢走后,介绍人卫老婆子同鲁四老爷的一段对话——
(卫老婆子):“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那
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
对不起,四老爷,
四太太。
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
幸
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
这
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然而……”四叔说。
这里,鲁四老爷只说了半句话:“然而……”后面的潜台词是什么呢?很明显,这就是:你说要另荐一个好的女佣来顶替祥林嫂;然而要像祥林嫂这种“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整天地做”“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的廉价好劳力,恐怕不容易找到了。
这是鲁四老爷在“然而”后面欲说而未说的话。
为什么不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等于称赞了私自逃离婆家的祥林嫂,有碍于他的道学家身份。
好在精于世故的卫老婆子可以理解他的用意:他要找的女佣是祥林嫂这种劳动力强而又顺从主人使唤的奴隶。
私自逃离婆家,他是不能容忍的,因为他是封建礼教的卫道者;一心
为主人家卖力的奴隶,他是需要的,因为这种人对他家有利,这就是“然而……”这半句话为我们打开的鲁四老爷的内心世界。
在影片《流浪者》中,有这样一段拉兹和丽达在船上的对话——
拉兹:丽达,你看什么?
丽达:我看月亮。
你呢?
拉兹:我看——云彩。
在这段短短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月亮”是圆满的,皎洁的,光明的;家境富裕、心地纯洁、无忧无虑的丽达热恋着少年时代的朋友拉兹,她不知道拉兹的悲惨遭遇,天真地认为自己和拉兹的爱情一定会像月亮那样,有着圆满的、美好的、光明的结局。
而拉兹,却清醒地看到这条爱情之路上潜伏着的重重危机:他是“下等人”,是“流浪汉”,是“贼”,而这些,出身高贵的丽达都不知道,更何况丽达的保护人拉贡纳特一旦弄清他的身世,一定会出来坚决阻止,正像“云彩”挡住“月亮”一样,禁止丽达和他结合。
“我看月亮”——“我看云彩”,多么形象的语言啊,它让我们看到了一对热恋中的年轻人迥然不同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文学语言是千万吨语言“矿石”中开采出来的一克“镭”,因此,它常常是十分凝练的。
你看,王安石的一个“绿”字,杜甫的一个“过”字,《水浒传》的一个“紧”字,《祝福》的一个“然而”,以及《流浪者》的船中对话,不都是十分凝练的语言吗?但是,文学语言的主要标志却不是它的凝练性,而是它的形象美。
那种忽视“形象美”而把“凝练”当作文学语言的主要标志的观点是十分片面的。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
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
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
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
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
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
这是鲁迅在《社戏》的开端部分写的一段看戏的情景。
这一段语言并不“凝练”,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不会这样“啰唆”地说话的;如果用“凝练”这把剪子去修剪,最多只要“看各种角色演唱,从九点直到十二点”两句话。
但是,在《社戏》中,却非得像鲁迅这种写法不可。
因为作者是写自
己慕谭叫天之名去看戏的,不但谭叫天迟迟未出,更兼剧场的拥挤、混乱,早已感到索然无味、烦躁不安。
在这种心情状态下看戏,只有两件事可做:一是数着一个个出场的角色,希望他们赶快退场,二是数着一点点逝去的时间,希望早点收场。
正因为这样,作者才特意运用繁笔,连写了六个“看”字,又连写四个时间变化,以便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索然无味、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
刘勰《文心雕龙》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足见文学语言的“疏”和“密”,“繁”和“简”,需因事、因情而定;但是,无论繁简疏密,却都必须遵守文学语言的共同准则:形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