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第五单元《在桥边》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 教案

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 教案

《在桥边》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一种内在的优美。

2、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还记得海明威笔下那位“戴钢丝边眼镜,衣服上尽是尘土”的桥边老人吗?他为什么坐在桥边呢?从《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验到了战火纷飞中人类的一丝温情。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二战后德国一座新桥边的一幕吧!二、简介作者:伯尔出生在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书店当学徒。

1939年在科隆大学学习,不久即应召入伍,随军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增长了不少见识。

二战结束后,曾在战俘集中营待了几个月。

六年战争生活经历,成为伯尔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

战后除继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

他曾获得几十种国际国内颁发的文学奖,作品已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火车正点》、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等。

1971年发表的《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是其全部创作的结晶,获次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1、为什么坐在桥边?他的腿怎么啦?你猜猜小说创作背景。

2、请说说小说的故事情节。

(他们让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爱的姑娘漏数掉了)。

3、表现哪方面的主题?(爱情)这段爱情故事的结局可能如何发展?或战争。

发生:1-3段,交代主人公的基本现状以及他对职业的态度。

(现实生活乏味)发展:4-5段,主人公暗恋过桥的姑娘,她成了主人公乏味生活中的亮色。

(暗恋过桥姑娘)高潮:6-7段,“我”逃过检查,被调去数马车。

(逃过突击检查)结局:8-9段,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数马车,交鸿运)四、重点研习:1、文中的主人公在他所从事的职业中遇到了怎样的矛盾冲突?他的内心痛苦是什么?明确:上司来检查,生计和爱情发生了惨烈的冲突。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10课 在桥边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10课 在桥边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10课在桥边[新课入门须知][作者档案]《亚当,你到过哪里?》《……一声没吭》《无。

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德国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高超写作技巧的作家,被称为“德国战后最伟大作20世纪50年代,伯尔成为世界文坛上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比以前广阔得多,深刻得多,主要描写“小人物”在战后西德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不幸遭遇,表现他们的苦恼和彷徨,揭露和鞭挞了战后西德社会的种种不正常、不公正的现象,《在桥边》就属于这类作品。

以写德国战后创伤著称的伯尔,在此篇小说中无一字正面提到战争,但对战后德国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予以深刻地剖析和反思。

[常识积累]1.废墟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开始了在废墟上的生活,德国文学也是在这样的废墟上开始的。

他们既要与世界文学接轨,又要立足于传统。

这时成长了一代青年作家,他们提出德国文学要重新开始,从零开始。

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为“废墟文学”,也叫“战后文学”。

“废墟文学”主要反映战争生活的痛苦,内容几乎全部来自现实生活。

这一时期的文学重于内容,遭受战争痛苦的人勇敢地拿起笔,把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压抑诉诸笔端,用几乎是僵硬的语言把失落的一代人繁复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很特别。

如伯尔的《列车正点到达》,格拉斯的《铁皮鼓》等。

2.海因里希·伯尔名言(1)消磨时间是一种多么劳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这只肉眼看不见的秒针无时不在地平线下转圈,你一再醉生梦死地消磨时间,到头来你还得明白,它仍在继续转圈,无情地继续转圈。

(2)个性和魅力是学不会,装不像的。

(3)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的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永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

(4)命运压不垮一个人,它会使人坚强起来。

3.从小爱读书的海因里希·伯尔房间里空空的,一本新书也没有。

他才知道是做了一个好梦。

他想:总有一天,我会有梦里那么多书的。

《在桥边》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在桥边》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在桥边》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在桥边》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在桥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在桥边》是当代著名小说家金庸的作品,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在桥边》,可以让学生了解金庸的文学风格,感受文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金庸及其文学创作的背景和特点;2.理解小说《在桥边》的情节和主题,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眼光,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1. 金庸与《在桥边》2. 《在桥边》的故事情节3. 《在桥边》的主题4. 《在桥边》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金庸的文学背景和文学风格,让学生了解小说《在桥边》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2.阅读法选择小说中的片段,让学生进行朗读和理解,帮助学生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分析法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行为进行分析和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并通过文学作品的视角展示对人类生活的审视和思考。

五、教学步骤1.金庸与《在桥边》1)介绍金庸及其作品2)讲述《在桥边》的背景和特点2.《在桥边》的故事情节1)介绍小说情节的起承转合2)通过让学生阅读小说中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主干和细节3.《在桥边》的主题1)讲授小说中的主题,如爱情、友情、家庭等2)分析小说中不同主题的关系和表现形式4.《在桥边》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1)分析小说中不同角色的性格和心理特点2)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行为进行分析和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生活中的不同行为现象以及背后的社会问题六、教学评价本教案采取教师讲授、学生阅读、分析和讨论等方式,针对小说《在桥边》的文学风格与文化内涵进行深入解读。

教学内容涵盖了小说的背景与主题,人物性格与行为等方面。

通过全面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眼光,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的目的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在桥边》一书的文学内涵和主题思想,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在桥边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在桥边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摇摆”这种情节运行方式的作用。

体会象征手法在文本中被运用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学生相互提问并解答,感受思维的碰撞。

理清故事与情节的关系,认识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故事中感受作者对德国现状的思考,以及对小人物在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况的关切。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梳理小说情节,感受情节的摇摆,解决课前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挖掘文本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写作本意。

三、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高级的情节设计,能够产生优秀的短篇小说,但不能产生优秀的长篇小说,因为短篇小说短小精悍,情节比人物显而易见,而长篇小说的一般形式(如果有的话),只在最后才能看出来。

——博尔赫斯(二)整体感知1.这篇小说给你怎样的阅读体会?明确:言简意赅,意蕴深厚。

2.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小说讲的是一个受伤的士兵,他被安排在一座新桥边熟人,他每次都把一位漂亮的姑娘漏数,直到有一天主任统计员来检查,他陷入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斗争,最终出人意料的交上鸿运获得了数马车的美差。

3.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教师引导:并不仅仅是爱情故事,还有更深刻的意味需要我们去探讨。

(三)课堂探讨“文似看山不喜平”,尤其是短篇小说,要想用情节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就必须在情节的运行上匠心独运。

明确:引入知识点“摇摆”——在一个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决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

所以,摇摆意味着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现犹疑不定的状态。

教师引导:课前预习《在桥边》一文时,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

(随机抽取部分问题展示出来)可见大多数问题围绕两个方面,“我”的工作与爱情。

首先我们来探讨在工作方面,显现出的“摇摆”。

关于“我”的工作,大家提出了以下这些问题,大家边看边思考,重读《在桥边》是否让你有了新的理解,能够为同学答疑解惑?(展示关于工作的问题,如果学生不懂问题,可以请提问者解释)【工作方面】1.苏瑾雯:为什么以数字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什么数字毫无意义、空洞?2.王宇瑄:第一段描写人们的心理有什么作用?3.徐君:为什么他们喜爱数字的捷报?4.胡欣悦:为什么我对统计和数字的不准确而抱歉?5.王沁蓓:我到底按什么方式计数?6.戚书婕:为什么心情不好时就不去数或者故意算漏?7.周洁:第三段为何我暗自高兴,就少数一个人?8.邱紫薇:文章中对我计数工作的情节描写有何作用?9.余莹:面对每天过桥人数差异这么多的情况他们不怀疑吗?为什么不进入统计就会永垂不朽?10.蔡雯凤:为什么对面数汽车的矿工关系到我的反应问题?11.武玥:为什么我懂得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还有人来检查我?12.胡欣悦:主任统计员出现的作用?13.李玉敏:文章中说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可为什么后文中写主任统计员数“我很可靠”?14.李玉敏:数过桥的人与数马车有关系吗?15.王宇瑄:叙述最后我被调去数马车这一情节的作用?16.蔡雯凤:最后我被调走的情节有什么作用?17.王沁蓓:为什么后来调我去数马车,我会很高兴?18.汤妍:为什么数马车是个美差?19.黄铎:数人的意义何在?20.X艺蕾:数桥上的人对他有什么意义?21.余莹:他们统计数据要干嘛?22.陈冰艳:在桥边数数的这份工作意味着什么?23.胡欣悦:文章为什么提到那么多数字与计算?24.陈莹莹:为什么他们要我数人?25.陈齐祥:自己数桥上走过的人对他们有什么意义?教师引导的问题:1.“我”的工作是什么?这份工作哪儿来的?明确: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 教案5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 教案5

在桥边1学情分析《在桥边》一课选自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该单元的话题是“情节”。

文章篇幅短小,学生在了解了小说情节的运行的基本模式后,基本上能自行分析小说的情节发展,重点是引导学生对细节的赏析,进而体会情节“摇摆”的作用及效果;教材没有背景介绍或注释,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阅读辅助材料,让学生体会“对人的关爱不能仅仅体现在物质上,对人精神的关爱才是最大的关爱”这一深刻的主旨。

2重点难点1.如何理解我对姑娘的爱,为什么要把她漏数。

2.如何让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3.本文情节是如何摇摆的,对其中细节的赏析。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评论(0) 新设计课前准备:1、查找资料,了解海因里希•伯尔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最主要的故事情节3、思考: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开学初我们学习的第一篇小说就是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从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验到了战火纷飞中人类的一丝温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有“德国良心”之称的在他谢世时联邦德国总统曾亲自为他抬棺送行的伯尔的《在桥边》,看看这一回在桥边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67页)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提问:在桥边发生了什么故事?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用一两句话概括小说最主要的情节内容。

:他们让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爱的姑娘漏数掉了。

(结果他们派我去数马车。

)【过渡】文中的“我”从数人到数马车,总之我在新桥边的工作就是——数数。

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去看看“我”是怎么数的。

三、研读情节,赏析细节(一)1-3段——乱数1、齐读课文1-3段2、思考提问:怎样数的?:乱数追问:何以见得?:第3段:“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就送给他们几个。

”“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表示我的慷慨。

”(由此可见,我上交的数字是看心情给的,想给多少就多少。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在桥边教案4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在桥边教案4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教学目标:通过品读文本,理解小说具有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小说中情感与数字对抗的深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有人说,暗恋就像一个处在灰暗世界里的色盲,突然间看到了一道亮丽的彩虹。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场惊心动魄的暗恋!1、梳理小说人物(他们:政府,当局。

交给我数人的差事,并进行检查。

我:失去了腿,依靠他们提供的数人的工作生存。

(但不喜欢这个工作,毫无意义,空洞,乱数)工作中喜欢了一个姑娘,但不愿意让她知道。

姑娘:什么也不知道。

)2、(第5段: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

第6段: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我的工作就是数人,为什么我不数这个姑娘?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我认为自己对姑娘的(美好、丰富、炽热的)情感不能用(毫无意义、空洞、冰冷的)数字来表达。

数字是理性的,而我对姑娘是感性的,无法用乘、除、百分比来量化。

3、其实不仅仅是情感无法量化,很多东西都无法用数字来量化。

比如:我们不会用三围数值、五官比例来量化一个女子是不是可爱;不会用住房面积、金钱数目来量化一个人生活是不是幸福;同样的,也不会用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来量化一个国家国民的幸福指数。

(1)其实生活中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被一些数字量化,主要是哪些数字?(个体:分数,名次。

班级:上线数,年级排名,优秀班级评比。

各种竞赛名次)(2)这些数字看起来与我们息息相关,但是它们真的能够客观地量化我们吗?(我们经历的喜怒哀乐、得失成败这些情感体验才是真正的收获。

)同样,老师教学过程中收获的与学生思想碰撞的乐趣也无法通过上线率、年级排名这些冰冷的数字来量化。

这么看来,小说中塑造的姑娘好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了美、幸福、快乐等等。

4、这个结局有什么深意?我们经常听到四个字“数据说话”,听起来好像很客观,很公平。

外国小说欣赏(选修)《在桥边》教学设计

外国小说欣赏(选修)《在桥边》教学设计
教法:讲授法
课后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语言描述并积极进行思考。
学法:聆听法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多主人公“我”,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学法:聆听法
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读,边读边思考本文的故事情节。积极发言,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学法:讨论法
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同时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结合教师的提示去解决相关的思考问题。
2、视频展示,了解时代背景
播放《西部无战事》片段,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尤其是参战受伤的士兵,战后不仅要关注其温饱,更要抚慰其心灵。
三、品读课文,分析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小说情节;
2、请在“数”前加一些字,来体现主人公的行为变化;
3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揣摩“我”这样“摇摆”的心理。
(对优秀的小组,用手机软件给与点赞)
四、再读课文,分析思考
作者通过行为、心理这两个层次的几番‘摇摆’,试图传达出什么意思呢?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同小组同学交流,最后推荐一人准备发言。
(把小组交流的纸上成果,同屏到白板上)
五、提炼主题
1.讽刺战后的德国政府只注重物质上取得的成就,而忽视了人的心灵、人的精神的社会现实。
学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认真观看幻灯片,更具教师的点拨,概括出本文的主旨,并将其记在书上。
学法:提炼法
板书设计
在桥边
【德国】伯尔
情节摇摆
忘数
乱数细数
教学反思
通过阅读课文,对于作品及作者的了解能够使学生更快的理解本篇文章的内容,同时对二战后的德国政府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小说语言的简练,拥有正确的幸福观。
教学分析

人教版选修《在桥边》word教案

人教版选修《在桥边》word教案

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一种内在的优美。

2、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学会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教学过程:一、勾连生活,唤醒体验请学生数数麦粒,体验“无聊”二、揭示课题三、整体感知:请用简洁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请概括情节内容,画出曲线图四、赏析情节的摇摆:1、明确背景让我们往前追溯,看看故事的发生,请同学们精读故事的发生部分,圈出相关语句,说说故事的发生部分交待了哪些内容?明确:开篇的第一句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在战后。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还交代了主人公的生存现状。

(1) 那么主人公的生存现状又是怎样的呢?明确:这也许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甚至连姓名都无需交代,他在战争中负了伤,大约也丧失了一般的劳动能力,战后“他们”给他疗伤,给他安排了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每天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2) 请同学们关注有关主人公工作状态的几处细节。

请读读这些细节,想想这是一份怎样的工作?试着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

明确:“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捷报。

”这就是“我”的工作,“我”早已等同于一架“计时的机器”了。

形容词:无聊、空洞、单调、空虚、灰暗等。

(3) 他满意这个看起来还算轻松的工作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明确:不满意,但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

我唯一能作的反抗就是故意制造不准确:“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这些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2、赏析摇摆以上是故事的发生,它只是构成了故事的背景,就好比挖了一个水塘,还需要有一股活水引入,方能有其波澜,有波澜情节才有动力。

故事中的活水又在哪里呢?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请同学们继续关注往下的两段。

2018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5单元在桥边Word版含答案

2018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5单元在桥边Word版含答案

*在桥边金银珠宝与欢愉有个阔佬,背着许多金银珠宝去远方寻觅欢愉,可是走遍了千山万水也没有找到。

一天,他正愁眉不展地坐在路边叹息,一名衣衫破烂的农夫唱着山歌走过来。

阔佬向农夫讨教欢愉的要领,农夫笑笑说:“哪里有什么要领,欢愉其实再简单只是了,只要你把背负的东西放下就能够够。

”阔佬突然顿悟:自己背着那么繁重的金银珠宝,腰都快被压弯了,而且住店怕偷,行路怕抢,成天内心不安,惊魂不定,怎么能欢愉得起来呢?于是,他放下行囊,把金银珠宝分发给过路的穷人。

如许,不仅背上的重负没有了,还看到一张张欢愉的笑脸,他终于成了一个欢愉的人。

【哲理启发】 人一辈子中,咱们背负的东西太多了。

很多时候,不是欢愉离咱们太远,而是咱们全然不明白自己和欢愉之间的距离;不是欢愉太难,而是咱们活得还不够简单。

学会舍弃,为自己减负,你会发觉:其实,要欢愉是一件简单的情形。

[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怜悯.( ) 蒙眬.( ) 陶醉.( ) 慷慨.( ) 鸿.运( ) 愉.快( ) 【答案】 mǐn lón ɡ zuì kǎi hón ɡ yú2.多音字分⎩⎨⎧( )分外( )分别调⎩⎨⎧( )调动( )调节 似⎩⎨⎧( )似乎( )似的 空⎩⎨⎧( )空洞( )空闲【答案】 fèn fēn diào tiáo sì shì kōnɡ kòn ɡ第2步写字形——微妙无穷方块字⎩⎨⎧抱qiàn ( )qiān ( )虚zhuàn ( )取⎩⎨⎧jié( )报jié( )妤jié( )毛 ⎩⎨⎧破suì( )憔cuì( )纳cuì( ) ⎩⎨⎧zōnɡ( )色zōnɡ( )影流水cón ɡcónɡ( )( )【答案】 歉 谦 赚 捷 婕 睫 碎 悴 粹棕 踪 淙淙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停止·停滞①我那不知倦怠的心跳简直就 ________(停止/停滞)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在桥边》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在桥边》教学设计

《在桥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品主旨。

过程与方法了解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的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对人的关爱不能仅仅体现在物质上,对人精神的关爱才是最大的关爱,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学会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梳理情节,体会小说情节的摇摆、分析形象、主题。

教学难点探究小说的深刻主题,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挖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936年2月5日,一部著名的影片在美国上映,它就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夏尔洛作为一名拧螺母的工人,被不断加快的作业线弄得精神失常。

他拿着扳子,见到块状的东西就想拧,甚至要去拧路人的鼻子和妇女衣服上的纽扣。

这些镜头在令人哑然失笑的同时,也让人对社会对人的异化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拧”成了夏尔洛工作的全部和人生的意义。

今天,我们将认识另外一个人物,他的工作也已经被异化的只剩下一个字,那就是“数”。

二、解读作者伯尔,德国小说家。

出生在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书店当学徒。

1939年在科隆大学学习,不久即应召入伍,随军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增长了不少见识。

二战结束后,曾在战俘集中营待了几个月。

六年战争生活经历,成为伯尔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

战后除继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

他曾获得几十种国际国内颁发的文学奖,作品已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

伯尔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是当代国的歌德。

他的作品既弥漫着下层人民与命运进行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就充当着战后德国文学领军人物的角色。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

成名作《正点到达》是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50—60年代的作品《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在桥边》教学课件(26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在桥边》教学课件(26张PPT)
西吴 绪刚 福 斯
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聊无 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在桥边

在桥边
[德国] 伯尔
襄阳八中 彭 君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 1、了解有关作家、作品 。 ❖ 2、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所表现
的一种内在美。
❖ 二、能力和方法目标 ❖ 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运行模式,合作探究
情节中的细节。
知识链接
情节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 开,这些事件展开的过程就是它的运行过 程。
在情节的运行方式中,整体上遵循着一 个基本模式: 发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请分别用一个含有“数”字的词语, 概括小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开端(1-3)乱数
发展(4-5)忘数 高潮(6-7)漏数
结局(8-9)数马车
“我”是一个小人物,无法把握自己的命 运,参加了二战,落下了残疾,成为制度的受 害者。“我”被制度安排在一个可有可无的岗 位上数人,这份工作单调、枯燥、乏味,“我” 的心灵、精神追求被忽视了。
这就是主人公的命运,他被时代、制度边 缘化了,成了一个被人忽略的、生存在人群之 外的、整日只能面对强大的钢筋混凝土而显得 十分可怜而又渺小的人。
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曲线图
(发展)
忘数(因姑娘 的出现而心情 愉悦)
(结局)
数马车(获得与 姑娘接触的机会 欣喜若狂)
乱数(无聊)
(开端)
漏数(应对 检查痛苦而 紧张)
(高潮)
波澜起伏 曲折发展
探究主旨
小说讲述的仅仅是一个爱情和事业相 冲突的故事吗?
小说表面上,是在表现对于无力掌握自己 命运的小人物,面对爱情时产生的强大的精神 力量,更深层的含义在于表达对德国战后饱受 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精神状态的关注,揭示了德 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 会现实。“我”对姑娘的爱与其说是爱情,还 不如说是“我”的一种美好精神的寄托,是 “我”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 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在桥边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在桥边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2、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一种内在的美。

能力和方法目标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情感目标思考并领悟对处于困境中的人给予物质帮助之外,还应给予精神关怀这一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个学期我们学习的第一篇小说是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从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验到了战火纷飞中人类的一丝温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小说《在桥边》,看看这一回在桥边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良心”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

在早期作品中,伯尔审视纳粹主义的恐怖统治,看到战争和政治力量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毫无意义的苦难。

在后期作品中,他猛烈抨击经济繁荣下的道德沦丧,批评社会和宗教机构的专横和虚伪。

1985年逝世。

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西德经济正处于复苏时期,表面上十分繁荣,但小职员、小商贩、手工业者、民间艺人和孤儿寡妇等一些“小人物”的命运依旧十分悲惨,他们终日苦闷彷徨,有的甚至挣扎在饥饿线上,苟延残喘。

伯尔作品中着力描写的就是这些小人物的遭遇,《在桥边》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小狗包弟》是巴金的著作《随想录》中的一部名篇。

描写了作者的一条可爱小狗在文革时期的悲惨命运,从侧面也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性的扭曲。

小狗的悲惨待遇在作者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痛,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愧疚和忏悔之情。

三、设计情节思路导图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开端:1-3段(因腿受伤、新桥数人)发展:4-5段(姑娘过桥、停数目送)高潮:6-7段(突击检查、漏数姑娘)结局:8-9段(因祸得福、调数马车)四、采访小说中的“人物”德国电视台准备对二战战后经济复苏后人民的生活状态进行一次专访,桥边的计数员“我”因工作待遇不断提升进入到电视台视野,专访开始:1、记者:请问您这条腿是怎么受伤的?我:(神态)2、记者:您现在从事什么工作?您喜欢自己的这份工作吗?我:(神态)3、记者:对于主任统计员对您工作的调动,您满意吗?您对政府满意吗?我:(神态)4、记者:八卦一下,听说您暗恋上了一个姑娘,我们很好奇她的样子,您可以描述一下她吗?您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暗恋的感觉吗?我:(神态)5、记者:您既然这么爱这个姑娘,为什么不大胆地向她表白?不让她知道您爱她?我:(神态)五、主题探究《在桥边》的关键词:有人认为伯尔的《在桥边》表现了爱情的巨大力量,也有人对此持否定态度,你的观点又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第10课《在桥边》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第10课《在桥边》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第10课《在桥边》教学案例在“摇摆”中深入——《在桥边》教学案例瑞安中学陈如意【背景介绍】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对选修课“小说与戏剧”有这样的定位:“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

”从编排体例看,《外国小说欣赏》充分体现了这个要求:以小说的基本元素“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为单位编列了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欣赏重点,即“话题”。

一个个“话题”便是领略小说巧妙写法、开启深入欣赏小说一扇扇门窗。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要求做了区分:“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也应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深化。

对必修课程中文学作品的鉴赏目标,《课程标准》提到“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而在选修课程中则对应地表述为“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

因此,对外国小说的欣赏更要注重“深入”二字。

《在桥边》在《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

这个单元的话题是“情节”,本课抓住关键词“摇摆”,引导学生在“摇摆”中“深入”领悟小说思想内涵。

【实录描述】片段一:分析“摇摆”着的行为(简要概括小说情节后,让学生分析其过程的曲折。

)教师引导:“‘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成不变是小说的大忌,伯尔的这篇小说可谓波澜起伏。

因此,我们还不能单用一个‘数(shǔ)’字代替故事的经过。

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可能也已经发现‘我’数数其实还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又一位学生起来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语句,并说道:“‘我’那么喜欢那个姑娘,根本做不到在她出现时不看她,做不到她出现了还在数无聊的人数,‘我’实在不忍心放弃目送心爱的姑娘的机会,于是‘我’暂时停止了数数。

”最后一位学生朗读了“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在桥边教案新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在桥边教案新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难以把握小说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导致对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进行文学鉴赏时,缺乏必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有些学生在鉴赏小说时,往往只关注情节和人物,而忽视了作品的结构和风格等元素。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引入更多的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各个方面。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这两个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外国小说欣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践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分析和欣赏外国小说的基本步骤。
4. 例题四:《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如何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海明威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通过描写老人与大马林鱼之间的斗争,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老人与大马林鱼的斗争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挑战,同时也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此外,老人与大马林鱼的斗争也象征着人类内心的斗争,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践活动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欣赏外国小说”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5.2《在桥边》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5.2《在桥边》教学设计

《在桥边》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小说的情节,挖掘小说深层主旨,掌握摇摆式情节的作用和鉴赏小说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对主旨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学会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教学重点和难点:1.把握小说的深层主旨。

2.理解“心爱的姑娘”象征意义。

3.把握情节是如何摇摆的,对其中细节的赏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数鸟导入“有人在桥边数人”情节。

同学们,请你们数一下这里有多少只鸟?全班一片哗然。

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单调无趣乏味吧?但是你们可知道有一个人整天需要在桥边数人,那他是不是也很无聊乏味无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数鸟这个人的世界,请大家翻开资料,我们一起学习《在桥边》。

它是德国著名作家伯尔写的。

二、把握情节:同学们,我们先来回顾下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我们先来了解下何为情节:1.知识链接:情节运行方式的基本模式。

情节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开,这些事件展开的过程就是它的运行过程。

2.分析情节结构。

在情节的运行方式中,整体上遵循着一个基本模式:发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分析《在桥边》的情节结构开端(1-3段)他们要“我”在桥边数人数发展(4-5段)“我”见到一位心爱的姑娘,没有把她计算在内。

高潮(6-7段)主任统计员来检查,夸奖“我”忠实、可靠结局(8-9段)“我”被调去数马车3.结合“我”的情绪变化画曲线图。

现在同学们请结合这四个部分的情节,画一条曲线图来反映主人公的情绪变化 给予学生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画图。

指定一学生来黑板上现场画。

4. 摇摆式情节的作用。

让学生明确摇摆式(一波三折)强调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进一步推动情节的发展。

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三、把握主题:刚才我们把握了小说三要素之一情节,那现在我们要来把握主题。

我们先来回顾下挖掘主题的鉴赏方法:1.知识链接:挖掘小说主旨的鉴赏方法。

语文系列《外国小说欣赏》教案第五单元《在桥边》

语文系列《外国小说欣赏》教案第五单元《在桥边》

《在桥边》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情节,用乱数、不数、漏数来概括情节内容。

2.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语言除了简练和不断妙用反讽之外,还有一种内在优美.3。

理解小说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如何理解我对姑娘的爱,为什么要把她漏数.2.如何让学生理解本文主旨.3.本文情节是如何摇摆的,对其中细节的赏析.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最大的魅力在于情感,散文最大的魅力在于语言,而小说最大的魅力则是情节。

其中短篇小说尤以短小的篇幅,紧张激烈的情节,深深吸引着读者。

今天我们来欣赏另一篇短篇小说《在桥边》,看看它的情节又会以何种方式吸引我们。

二、解题1题目《在桥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补齐其他内容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我”在桥边数人数三、研习课文,品味情节(一)乱数1、“我"为什么要数人数?“我”是怎么数的?明确:这是我的工作见课文第三段,可见“我”是乱数的2、“我”为什么要乱数呢?明确:这个工作对“我”,枯燥、无聊、单调、乏味,3、从哪些语言里我们能读到这种感觉?从“我”的叙述里你还读到了一种怎样的语气?明确:见课文第一段,充满反讽和揶揄的语气。

4、的确,“我”每天坐在那里数过桥的人数,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这样的工作枯燥、无聊、乏味。

乱数实际上表现出我对这份工作的?明确:不满。

但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制作不准确,乱数意味着对乏味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周国平曾说:渴望意义的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会表现出厌倦。

厌倦是一种既不肯接受又不想反抗的心态。

(二)、不数1、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什么打破了“我”枯燥乏味的生活?明确:一个姑娘从桥边走过2、姑娘的到来带给我怎样的变化?明确:A:情绪发生变化“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所有在这个时间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桥边》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品主旨。

过程与方法了解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的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对人的关爱不能仅仅体现在物质上,对人精神的关爱才是最大的关爱,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学会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梳理情节,体会小说情节的摇摆、分析形象、主题。

教学难点探究小说的深刻主题,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挖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936年2月5日,一部著名的影片在美国上映,它就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夏尔洛作为一名拧螺母的工人,被不断加快的作业线弄得精神失常。

他拿着扳子,见到块状的东西就想拧,甚至要去拧路人的鼻子和妇女衣服上的纽扣。

这些镜头在令人哑然失笑的同时,也让人对社会对人的异化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拧”成了夏尔洛工作的全部和人生的意义。

今天,我们将认识另外一个人物,他的工作也已经被异化的只剩下一个字,那就是“数”。

二、解读作者伯尔,德国小说家。

出生在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书店当学徒。

1939年在科隆大学学习,不久即应召入伍,随军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增长了不少见识。

二战结束后,曾在战俘集中营待了几个月。

六年战争生活经历,成为伯尔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

战后除继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

他曾获得几十种国际国内颁发的文学奖,作品已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

伯尔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是当代国的歌德。

他的作品既弥漫着下层人民与命运进行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就充当着战后德国文学领军人物的角色。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

成名作《正点到达》是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50—60年代的作品《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

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又名《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是其全部创作的结晶,获次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被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之作。

诺贝尔文学奖曾对伯尔的创作做了这样的评价:“凭借他对时代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典型化技巧描写德国人的生活,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

”“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典型化技巧”使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国界的价值和意义。

从这一篇小说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全德国,甚至全世界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

从这一点上来说,伯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实至名归。

作为德国“废墟文学”的一位代表作家,伯尔一方面描述战争灾难给人们留下的一片瓦砾,一方面揭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心灵创伤。

伯尔用他的作品告诉世人,战后的废墟绝不仅仅是砖石瓦砾,断壁残垣,更是人心灵的创伤和精神的荒漠。

也正因为如此,他被誉为“德国当代的歌德”“德国人的良心”。

展示图片,感悟战争过后,毁灭的家园可以重建,滞后的经济可以振兴,可是那些在战争中受伤的心灵更需要愈合的道理。

三、分析情节1.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我在桥边数人数,每次都故意把一个可爱的姑娘漏数掉。

2.情节的运行模式:情节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开,这些事件展开的过程就是它的运行过程。

在情节的运行方式中,整体上遵循着一个基本模式:发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请围绕“数”概括小说情节,并说说“我”当时的心情。

明确:开端:乱数(空虚不满)发展:忘数(愉悦兴奋)高潮:漏数(紧张痛苦)结局:数马车(惊喜憧憬)3. 小说情节的特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我”的行为和心理都发生了变化,这种起伏不定的变化使小说的情节具有了什么特点?明确:一波三折(波澜起伏),用文中的术语来说就是摇摆。

问:什么是摇摆?明确:小说情节在运行时,不是从开端直奔结局,而是在中间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4. 问:小说的结尾的情节有什么特点?明确:情节的突转(欧·亨利式结尾)。

5.归纳并画出小说的的情节曲线图。

四、鉴赏形象1.小说是在情节的推进中表现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的。

下面,请同学分为四个组讨论,分别从不同的情节中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一组:“乱数”——“我”的玩世不恭参考:“当我发起怜悯来,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表示我的慷慨”。

数的结果的多少完全依据我是心情——“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

作者用诙谐调侃的语气表现“我”小小的玩世不恭。

第二组:“忘数”——“我”对“爱”的渴望参考:“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所有在这个时间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数。

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蒙眬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到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

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我在爱她。

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和面对工作的玩世不恭相比,面对姑娘,我变得激动而深情。

这段文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反复手法的运用,用以强调“我”对她的爱和她对“我”的重要。

第三组:“漏数”——“我”的妥协和坚守参考:“我像发疯似的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

”——为了生计,“我”数得认真。

“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为了爱情,“我”故意漏数。

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而在内心深处,真挚的爱情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

“漏数”并不能改变现实什么,但它代表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

第四组:“数马车”——对“爱”的渴望参考:“我”认为数马车是“美差”,是“交了鸿运”,并不是因为职位的升迁,而是因为“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有更多的接触小姑娘的时间和机会,这是对“爱”的渴望。

2.小结:“我”就是这样一个性格鲜明饱满的圆形人物。

既有面对工作的玩世不恭,又有对爱情的真挚渴望;既有背地里的发泄,又有表面上的顺从;既有人性的坚定,又有人性的妥协,甚至还有意外升迁而获得与姑娘更多接触机会的小小狂喜。

五、探究主题1.小说讲述的仅仅是一个爱情和事业相冲突的故事吗?是表现爱情的巨大力量么?小说的三要素包括情节、人物和环境中,文章的哪些句子透露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呢?明确:引出写作背景,分析文章的第一句话:“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缝补了腿——战后(品味“缝补”:把“我”当作物来处理,感受到的是冷漠的态度)。

新桥——德国战后重建的代表。

“我”——“我”是一个参加了二战、落下了残疾、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

他们——战后德国政府。

2. “我”作为一个在战争中受伤而落下残疾的人员能得到政府的安排,解决生计问题,也应该感念才是。

“我”却为何吊儿郎当、玩世不恭呢?参考:客观上,工作的空虚无聊——“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

”渴望意义的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 会表现出厌倦。

厌倦是一种既不肯接受又不想反抗的心态。

我把厌倦看做无聊的一种形态,一种包含激情的无聊。

虽然,“我”最终由数人被调去数马车(马车里坐的还是人),但工作的性质却没有变,那就是把活生生的人转变成一个个死板的数字。

这正是为“我”所不屑和反感的。

在“我”看来,人“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我”那“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

主观上,他们只关注数字(对我精神需求的漠视)。

“他们以用数字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

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

”“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

”“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

这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作者运用反讽的手法,极尽对他们讽刺挖苦之能事。

小结:曾经,“我”是制度的牺牲品;现在,“我”又等同于一架“计时的机器”。

可以说,“我”作为“人”的精神需求、对“爱”的渴求从来没有被尊重或重视过。

这怎么能不让“我”玩世不恭。

然而,他们关注的只是数字。

他们所关心的正是我所不屑的。

我所关注的正是他们所忽视的。

这是一个只关注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小说的结局——数马车,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在情理之中。

这是在一个数字化效率社会中注定的荒谬结局。

3.文中的“他们”、“姑娘”、“我”代表什么?明确:“他们”是对战后重建盲目乐观的政府官员,是只关心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的代表。

“姑娘”是美好的事物,是真善美的化身。

“我”是当时德国社会的小人物的代表,我在战争中失去了腿,战后生活单调乏味,“我”对这种空虚无聊的生活极度不满。

姑娘是“我”的精神寄托,我对爱情的坚守,代表“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渴求。

4.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明确: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政府对于民生的关注不能仅仅满足于给他“缝补”一处伤口,安排一个工作,提供一个饭碗,更要了解他的所思所想,关注其精神,换而言之,政府对民众的关怀必须超越肉的层次,抵达灵的层次;超越物质,抵达精神。

只有物质和精神相结合,才能支撑起一个大写的“人”。

因此,作者正是通过一个饱经战争创伤的小人物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悲欢,引起人们对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注,对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的思考。

5.归纳主题要点(1)控诉战争剥夺了人们的幸福;(2)讽刺德国政府对战后重建的盲目乐观;(3)揭示德国战后重建中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4)表现对小人物精神需求的关注和同情。

这就是伯尔的小说,在极短的篇幅里,在看似平静的叙述里,既有小人物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理想主义的欢乐精神。

通过情节的一次次摇摆,阐释了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

六、拓展阅读《德军留下来的东西》战争结束了。

他回到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

他匆匆忙忙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

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去?是不是上我那里?”他笑笑,说:“不。

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妻子。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他也不由自主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