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第五单元《在桥边》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桥边》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品主旨。

过程与方法了解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的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对人的关爱不能仅仅体现在物质上,对人精神的关爱才是最大的关爱,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学会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梳理情节,体会小说情节的摇摆、分析形象、主题。

教学难点探究小说的深刻主题,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挖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936年2月5日,一部著名的影片在美国上映,它就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夏尔洛作为一名拧螺母的工人,被不断加快的作业线弄得精神失常。他拿着扳子,见到块状的东西就想拧,甚至要去拧路人的鼻子和妇女衣服上的纽扣。这些镜头在令人哑然失笑的同时,也让人对社会对人的异化产生了深深的思考。“拧”成了夏尔洛工作的全部和人生的意义。

今天,我们将认识另外一个人物,他的工作也已经被异化的只剩下一个字,那就是“数”。

二、解读作者

伯尔,德国小说家。出生在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书店当学徒。1939年在科隆大学学习,不久即应召入伍,随军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增长了不少见识。二战结束后,曾在战俘集中营待了几个月。六年战

争生活经历,成为伯尔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战后除继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曾获得几十种国际国内颁发的文学奖,作品已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伯尔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是当代国的歌德。他的作品既弥漫着下层人民与命运进行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就充当着战后德国文学领军人物的角色。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成名作《正点到达》是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50—60年代的作品《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又名《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是其全部创作的结晶,获次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被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之作。

诺贝尔文学奖曾对伯尔的创作做了这样的评价:“凭借他对时代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典型化技巧描写德国人的生活,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典型化技巧”使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国界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一篇小说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全德国,甚至全世界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从这一点上来说,伯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实至名归。

作为德国“废墟文学”的一位代表作家,伯尔一方面描述战争灾难给人们留下的一片瓦砾,一方面揭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心灵创伤。伯尔用他的作品告诉世人,战后的废墟绝不仅仅是砖石瓦砾,断壁残垣,更是人心灵的创伤和精神的荒漠。也正因为如此,他被誉为“德国当代的歌德”“德国人的良心”。

展示图片,感悟战争过后,毁灭的家园可以重建,滞后的经济可以振兴,可是那些在战争中受伤的心灵更需要愈合的道理。

三、分析情节

1.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我在桥边数人数,每次都故意把一个可爱的姑娘漏数掉。

2.情节的运行模式:

情节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开,这些事件展开的过程就是它的运行过程。在情节的运行方式中,整体上遵循着一个基本模式:发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请围绕“数”概括小说情节,并说说“我”当时的心情。

明确:开端:乱数(空虚不满)

发展:忘数(愉悦兴奋)

高潮:漏数(紧张痛苦)

结局:数马车(惊喜憧憬)

3. 小说情节的特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我”的行为和心理都发生了变化,这种起伏不定的变化使小说的情节具有了什么特点?

明确:一波三折(波澜起伏),用文中的术语来说就是摇摆。

问:什么是摇摆?

明确:小说情节在运行时,不是从开端直奔结局,而是在中间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4. 问:小说的结尾的情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情节的突转(欧·亨利式结尾)。

5.归纳并画出小说的的情节曲线图。

四、鉴赏形象

1.小说是在情节的推进中表现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的。下面,请同学分为四个组讨论,分别从不同的情节中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一组:“乱数”——“我”的玩世不恭

参考:“当我发起怜悯来,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表示我的慷慨”。

数的结果的多少完全依据我是心情——“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作者用诙谐调侃的语气表现“我”小小的玩世不恭。

第二组:“忘数”——“我”对“爱”的渴望

参考:“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所有在这个时间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蒙眬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到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这很清

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和面对工作的玩世不恭相比,面对姑娘,我变得激动而深情。这段文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反复手法的运用,用以强调“我”对她的爱和她对“我”的重要。

第三组:“漏数”——“我”的妥协和坚守

参考:“我像发疯似的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为了生计,“我”数得认真。

“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为了爱情,“我”故意漏数。

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而在内心深处,真挚的爱情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漏数”并不能改变现实什么,但它代表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

第四组:“数马车”——对“爱”的渴望

参考:“我”认为数马车是“美差”,是“交了鸿运”,并不是因为职位的升迁,而是因为“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有更多的接触小姑娘的时间和机会,这是对“爱”的渴望。

2.小结:“我”就是这样一个性格鲜明饱满的圆形人物。既有面对工作的玩世不恭,又有对爱情的真挚渴望;既有背地里的发泄,又有表面上的顺从;既有人性的坚定,又有人性的妥协,甚至还有意外升迁而获得与姑娘更多接触机会的小小狂喜。

五、探究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