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八年级语文下册 28《醉翁亭记》学案(答案不全) 新人教版
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28 醉翁亭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案
28.醉翁亭记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情感与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法指导:回顾小结,归纳学习。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洌( ) 朝( )而往1.《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
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2.齐读第1自然段。
3.结合注释翻译第一自然段。
蔚然 。
深秀, 。
山行 。
峰回路转:回, 。
转,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指亭四角飞檐翘起。
临,靠近。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 醉翁亭记学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28 醉翁亭记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音、形。
林壑(hè) 蔚(wèi)然琅琊(láng yá) 潺(chán) 辄(zhé) 暝(míng)晦(huì)明伛偻(yǔlǘ) 提携洌(liè) 山肴(yáo) 酣(hàp)弈(yì) 阴翳(yì) 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交错颓(tuí)(二)了解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某某永丰(今属某某)人,汉族人,自称庐陵人。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欧阳修,字永叔,号,晚年又号,北宋著名家、家,被列为“”之一。
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二)研习课文1.朗读训练(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X读。
注意字音、节奏、语调和感情。
(2)请你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尽量使朗读抑扬顿挫。
提示: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如:环滁皆山也。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如:山之僧智仙也。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2.字词句过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环.滁皆山也( )②蔚然..而深秀者( )③临.于泉上者( )④饮少辄.醉( )⑤云归而岩穴暝.( )⑥至于负.者歌于途( )⑦伛偻..提携( )⑧临溪而渔.( )⑨树林阴翳.( )⑩太守谓.谁( )(2)翻译下列句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 醉翁亭记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8 醉翁亭记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以“乐”为主线的层次结构,背诵全文。
2.品味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以“乐”为主线的层次结构,背诵全文。
2.品味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资料链接1. 作者简介: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领袖。
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2. 写作背景: 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
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第一课时课时要点熟读课文,学习第一二段。
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
滁壑琊潺酿暝蔌弈翳觥偻洌2.朗读课文。
3.解释词语。
(一二段)蔚然山.行醉翁之意.临.于泉上岩穴暝.翼然得.之心寓.之酒林霏开.野芳发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轮流口译一二段文字。
2.分别概括这两段内容。
巩固提升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2.熟读背诵。
结合写景顺序记忆。
记忆思路:第一段:环滁→琅琊→酿泉→醉翁亭→命名由来第二段:朝暮→春、夏、秋、冬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课时要点学习第三四段,把握内容及主旨。
1.解释词语。
伛偻提携 杂然而前陈.者 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 射.者中 苍颜..白发 颓然 述以.文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本课成语有: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思是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水落石出” 现在的意思是事情真相大白。
3. 第三段描绘了四幅图画,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核心是 太守醉 。
1.分别概括这两段内容。
2.思考填空。
(1)贯穿全文主线..的字是 “乐” ,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太守之乐包含 “山林之乐” 、 “宴酣之乐” 、“乐其乐”即 与民同乐 。
八年级语文下册28《醉翁亭记》精品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醉翁亭记》【课文助读厅】◆走进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
24岁登进士第,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相关背景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有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
◆链接一角(一)醉翁亭概况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
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
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二)欧阳修“醉翁”一号的由来欧阳修写《醉翁亭记》之年为1046年,即他39岁之时,为何他要以壮年之身号“翁”呢?欧阳修政治上遭受贬抑,内心难免充斥抑郁之情,此时,酒成了他解除烦忧的良药,醉成了他忘却失意的方式。
因此,他对“酒”,尤其是对“醉”格外地敏感起来,一个“醉”字,映照着他娱情山水和以酒释怀,以醉消愁的失落和痛苦;同时,在以“翁”自嘲的背后,隐匿着他功业未建、岁月蹉跎的吁嗟和感喟。
所以,欧阳修以“醉翁”自号,实则是慨叹功业未建却韶华已逝。
[推荐学习]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8课《醉翁亭记》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8、醉翁亭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掌握作家作品。
2、积累文言词汇,理清全文。
【自主预习】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
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州庐陵(今属江西省永丰县)人,汉族江右民系。
北宋法家人物,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兵部尚书、参知政事世称欧阳文忠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作品《醉翁亭记》字词积累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环滁()琅玡()林壑()酒冽()辄()醉伛偻()山肴()野蔌()觥()筹阴翳()2、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①名之者谁()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⑤林壑尤美()⑥临溪而渔()⑦泉香而酒冽()⑧树林阴翳()⑨觥筹交错()⑩已而夕阳在山()3、翻译下面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合作探究】1、《醉翁亭记》一文每一部分的段意。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2、本文寄托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联系全文,说说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解难答疑】1、①文中描写醉翁亭的词句是:②文中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③文中点明“醉翁之意”的句子是:学法指导:可根据下面线索来快速背诵本文①山—水—亭─名─太守;②朝─暮─春─夏─秋─冬;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④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8醉翁亭记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28《醉翁亭记》学案教师寄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乐也。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一、基础知识熟练朗读课文,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字,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琅玡()林壑()辄醉()弈()者胜穴暝()伛偻()酒冽()山肴()野蔌()觥筹()阴翳()2、解释加点字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翼:)②名之者谁?(名:)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④伛偻提携。
(伛偻:)3、翻译句子。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名之者谁?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伛偻提携。
⑤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4、阅读课下注释①并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写出你所知道的与课文及作者相关的知识。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5、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本文写景很有层次,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思考: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1)写亭的环境:从到。
(2)写山间之朝暮:从到。
(3)写山间之四时:从到。
(4)写宴饮场面:从到。
6、本文以“乐”为线索,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的主旨的?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7.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提示: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找出相关的句子。
(1)写亭的环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8、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9.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四、拓展延伸。
、10、如何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五、课堂小结收获:疑问:六、达标测试1、下列四句中有一句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请选出这一句()A、野芳发而幽香B、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C、溪深而鱼肥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2.选出“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项()A.禽鸟知山林之乐B.名之者谁C.四时之景不同D.醉翁之意不在酒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醉翁亭记》 备课人授课时间 课 题 《醉翁亭记》教 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结合写作背景,把握文章中心。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清段落层次,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重难点 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教 学 设 计教 学 内 容环节 一、旧课反馈 二、背景介绍庆历五年,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太守。
本文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
欧阳 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他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并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和诗酒之中。
三、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畅达,抒情委婉。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
第二年,写了本文。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四、整体感知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
“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
“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
开头第一段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
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醉翁亭记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语文版
八下《醉翁亭记》学习目标:1. 巩固重点文言字词。
2.明白得文章内容和主题,明白得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明白得本文景物描述的方式和作用。
一、温习旧知。
1、朗诵课文。
2、完成重点字词的积存练习。
(1)词类活用:山行六七里山: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名之者谁名:自号曰醉翁也号: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歌:杂可是前陈者前: 太守宴也宴:(2)古今异义词:非丝非竹竹:古义:今义: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 今义: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 今义: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 今义:林霏开开:古义: 今义: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云归而岩穴暝暮而归谓: 太守谓谁太守自谓也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秀望之蔚可是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乐山水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二、课堂探讨——文言内容把握。
1、集体朗诵课文,试探:本文“乐”字贯穿全文,文中都写了哪些“乐”呢?请认真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并说一说自己的明白得。
2、试探: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述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情怀?3、梳理文本的写作思路:本文写景依照什么顺序写的?讨论并归纳:4、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5、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6、归纳文章的中心:三、当堂训练。
1.说明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名.之者谁()(3)行者休于.树()(4)觥.筹交织()2.翻译下面句子。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用原文语句回答。
(1)叙述“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2)描述春、夏之景的句子是(3)描述醉翁亭春夏之景的语句是:(4)把游览山水的乐趣寄托在宴饮当中的句子是:(5)把“醉”和“乐”统一路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4.文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简要回答。
自我评判:书写分准确率: 优良中差小组合作:优良中差心得体会:。
八年级语文下册 6.28 醉翁亭记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
醉翁亭记科目 语文 班级:学生姓 名课题醉翁亭记课 型 新授课时 3 课时 主备教师备课组 长签字学 习目标:1、积累重点虚实词。
2、品味文美、情美,背诵课文。
3、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 学习重点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一、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请写出唐宋八大家:(2)将本文作者的重要资料摘录在下面的横线上2、通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要查字典)。
环滁.( )琅.玡.()林壑.( )辄.醉( )酒洌.()弈.( )者胜 穴暝.() 偻.()山肴.( ) 野蔌.()阴翳.()觥.()筹交 错 颓.然( )宴酣.(. ).二、课堂学习:1、一词多义谓: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乐:而乐亦无穷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游人 去而禽鸟乐临: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云归而岩穴暝吾谁与归而: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朝而往,暮而归而不知人之意而年又最高2、词类活用:(1)名之者谁(2)故自号 日醉翁也(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3、解释下列重点词语:(1)环滁皆山也;(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4)翼然临于泉上者(5)名之者谁(6)饮少辄醉(7)醉翁之意不在酒(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9)云归而岩穴暝(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11) 吾谁与归(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13)至于负者歌于途(14)休于树(15)山肴野蔌(16)宴酣之乐(17)非丝非竹(18)弈者胜(19)觥筹交错(20)颓然乎其间 者译 1)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句子翻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思考: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请从文中勾 画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 理解。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8课《醉翁亭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版)新人教版
导学目标:1、背诵全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写法。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 ”的思想感情。
重点本文写景抒情的 特点及课文积累背诵。难点理解作者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
导学过程
导学
后
反思
一、复习《岳阳楼记》:
二、学习新课:作者简介:
三、唐宋著名诗人、词人的别称及“唐宋八大家”等有关知识的介绍。
⑦觥筹 交错⑧太守谓谁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 守之乐其乐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六、课堂小结。
七、课外作业:翻译并背诵三、四段。
四、讲解新课:
1、读准下列字音:林壑 蔚然潺 潺 翼然
晦明辄醉环滁野蔌觥筹交错
伛偻琅琊阴翳
2、诠释第一段。研讨课文,学习第一段:
1醉翁亭在哪里?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②“醉翁”是谁?谁给亭子起的名字?用什么做亭子的 名字?
③请从文中找出说明“醉翁”由来的语句?
④这 段有一个名句,请将它找出来。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⑤“乐亦无穷”中的“乐”指什么?
⑥这段中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意思。
⑦请找出本段中的骈句,并说说它的好处。
4、诠释第三段。研讨课文,学习第三段:
①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
②第三段的段意是什么?
③本段有两个成语,请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5、诠释第四段。研讨课文,学习第四段:
①第四段承接上文的词语是,表示,接着写出了
⑤点明文章主线的是哪句话?
⑥此段中有两个成语,请你找出。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醉翁亭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8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2、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4、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5、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生字:2、重点词:二、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作者。
2、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板书:(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三)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四、品读课文,领略文中的人欢。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一、品读第一段: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
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5、学生质疑。
6、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7.背诵此段。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 醉翁亭记教案 新人教版
《醉翁亭记》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二、难点、重点分析1.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分析:第1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分析: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分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
”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
②“朝而往……无穷也。
”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4本段描写山!司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分析: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
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
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5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分析:本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
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
”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6.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分析: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
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7.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分析: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醉翁亭记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一、理解把握文言重点词二、把握重点句翻译,明白得文意。
3、有情感地朗诵、背诵课文。
【教学进程】一、预习导入:滁壑蔚琅潺酿辄暝晦伛偻携清洌凛冽山肴野蔌觥翳二、自学二、自学一、二段课下注释。
教师点拨,学生划出重点注释并明白得。
三、口头检测第一、二段重点词你把握了吗?1.环滁皆山也环:围绕。
2.望之蔚但是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
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飞泻。
4.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临:靠近。
5.名之者谁名:取名,命名。
6.饮少辄醉辄:就。
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乐趣。
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寄托。
9.云归而岩穴暝归:聚集。
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回家。
1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香花。
秀:茂盛。
四、小组合作小组长组织结合一、二段课下注释翻译,记录不懂处。
五、重点讲解疑难句。
六、明白得、翻译基础上整理把握一、二段,能够看原文流畅地翻译。
第二课时学习三、四段,整体明白得把握全文。
一、齐读三、四段二、自学+点拨三、四段课下注释。
三、自学注释口头检测。
四、小组合作翻译三、四段五、疑难句精讲。
六、结合原文整体翻译三、四段。
七、全文整体把握与思想情感明白得。
三、四段重点词抽5、6号同窗口头检测12、伛偻提携老人弯着腰走,小小孩由大人领着走。
13.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山肴野蔌肴:野味。
蔌:菜蔬。
15、杂但是前陈者陈:摆开16.宴酣之乐酣:尽兴的饮酒。
17.觥筹交织觥:酒杯。
筹:酒筹。
18、苍颜:脸色苍老18.颓然乎其间者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乎:在。
19.树林阴翳翳:遮盖。
20.鸣声上下上下: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21.太守谓谁谓:是。
四、探讨1、全文共四段,你能归纳每一段大意吗?2、第三段给咱们刻画了四幅画面,第一幅”滁人游“,你能归纳其余三幅画面吗?3、文中描述了哪几个层面的乐,各有什么特点?4、贯穿全文线索是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5、你能从文中找出哪些成语?五:精讲点拨。
八年级语文下册28《醉翁亭记》(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8、醉翁亭记课题28、醉翁亭记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法及教具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一、导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僧( )辄( ) 霏( ) 暝( ) 洌( )蔌( ) 弈( )翳( ) 携( ) 觥( )伛()蔚()偻( )朝( )而往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如: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了解欧阳修的相关常识,学生补充。
学生听录音。
学生读准字音。
学生朗读课文。
把握文中“而”和“也”的语气。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2015八年级语文下册28《醉翁亭记》学案(答案不全)新人教版
28《醉翁亭记》一、自主学习目标(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把握内容,梳理结构。
(二)把握认识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写景的作用;熟读背诵全文。
(四)分步阅读,探究具体问题:第一遍阅读:1、读准写准下面的字:滁()琅()琊()潺潺()伛()偻()山肴()野蔌()弈()觥()筹()颓()然阴翳()霏()暝()晦()酒洌()2、理解积累下面的文言词语:林壑尤.美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杂然..而前陈者乐.其乐3、下面句子都属于文言判断句,请揣摩其特点,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句子:①环滁皆山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③作亭者谁?4、文中共用了25个“而”字,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有的表并列,有的表修饰,有的表结果,有的表递进。
阅读时请认真体会。
5、文中共用了21个“也”字作句尾,所表达的语气不同,一般来说有:判断语气,解释语气,肯定语气,感叹语气。
阅读时请认真揣摩、体会。
第二遍阅读:1、记住相关的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代的文学家,字永叔,自号,晚年又号,谥号,是之一。
2、按要求回答:①从嗅觉、视觉、触觉三个角度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
②既为全文写景抒情定下基调,又是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
③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
④于静态描写中体现动态感,既丰富了表现力,又含事理逻辑关系的句子。
⑤侧面表现社会太平祥和,太守政绩斐然的句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 醉翁亭记学案3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28.醉翁亭记欧阳修课前自学。
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琅琊..()环滁.()晦.明()伛偻..()觥.筹()林霏.()(2)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醉翁亭记》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又号______________,某某永丰人,______________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
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早年支持X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他主X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教学目标与课时安排。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堂活动一、基础练习导入。
①本文作者是__代家。
字,自号,又号,著有《》②本文是作者被贬为时所写,它的姊妹篇是《》③文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
④文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_,,。
⑤奠定全文抒情墓调的句子是_,。
⑥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_。
二、研习课文。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环.滁皆山也()2、林壑.优美()3、望之蔚然..临于泉上者()()..而深秀者() 4、有亭翼然5、饮少辄.醉()6、名.之者谁()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8、醉翁之意.不在酒()(二)翻译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5、环滁皆山也。
6、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三)回答问题。
1、文段出自《》作者__________是(代)著名文学家。
2、描写滁洲城总的地理环境的句子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醉翁亭记》
一、自主学习目标
(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把握内容,梳理结构。
(二)把握认识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写景的作用;熟读背诵全文。
(四)分步阅读,探究具体问题:
第一遍阅读:1、读准写准下面的字:
滁()琅()琊()潺潺()伛()偻()山肴()野蔌()弈()觥()筹()颓()然阴翳()霏()暝()晦()酒洌()
2、理解积累下面的文言词语:
林壑尤.美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
..之酒也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佳木秀.而.繁阴
朝而.往,暮而归.杂然
..而前陈者乐.其乐
3、下面句子都属于文言判断句,请揣摩其特点,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句子:
①环滁皆山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③作亭者谁?
4、文中共用了25个“而”字,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有的表并列,有的表修饰,有的表结果,有的表递进。
阅读时请认真体会。
5、文中共用了21个“也”字作句尾,所表达的语气不同,一般来说有:判断语气,解释语气,肯定语气,感叹语气。
阅读时请认真揣摩、体会。
第二遍阅读:1、记住相关的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代的文学家,字永叔,自号,晚年又号,谥号,是之一。
2、按要求回答:
①从嗅觉、视觉、触觉三个角度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
②既为全文写景抒情定下基调,又是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
③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
④于静态描写中体现动态感,既丰富了表现力,又含事理逻辑关系的句子。
⑤侧面表现社会太平祥和,太守政绩斐然的句子。
⑥文中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的哪八个字描写出醉罢晚归的情景。
3、概括各段大意:
第三遍阅读:1、能准确滴翻译全文。
(检查几个句子)
①环滁皆山也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③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本文的线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怎样看待的?
3、源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一、合作探究目标
1、文章第三段由前面的写景转入写人和事,具体描写了哪四个场景?
2、文章写了哪三种“乐”?哪一种“乐”是重点?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3、醉翁之意仅在山水之间吗?
4、请探讨文中“醉”与“乐”的关系。
5、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滕子京谪守巴陵仅一年就达到了政通人和的境地。
对此,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二、交流展示成果
每个小组不少于两人发言,其他小组在认真听取别组展示后要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展示任何一
个问题,都必须落实课文相关内容的阅读。
展示的程序要井然:什么问题——相关的文本信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依据——所探究的结果。
三、检测反馈评价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阴雨霏霏,连月不开.日出而林霏开.
②名之.者谁?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醉翁之意.不在酒
2、用“/”标示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③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④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课文内容给下面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就是享誉中外的醉翁亭②道旁两侧,浓荫蔽空如入苍黑色的幽静之境③那天
秋雨
连绵,驱车出城,在琅琊古道上下车步行④湿漉漉的宽阔青石板道长约二里许⑤举首可见林木掩映的亭台楼阁仅靠崖壁上。
A、①⑤④②③
B、③②⑤①④
C、③④⑤②①
D、①③②④⑤
4、《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都是捷径言情、感时抒怀之作,请根据示例,在各横线上填写与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①《岳阳楼记》——回荡着优乐天下的恢弘之音。
②《醉翁亭记》——洋溢着
的和谐之声。
③《小石潭记》——弥漫着的凄寒之气④《桃花源记》——飘逸着
的理想之风。
5、根据课文内容,依据提示,拟写对联:
①上联:,下联: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②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下联:
6、醉翁亭现已成为安徽生名胜古迹之一,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你依据课文内容,写一则即将进入亭子的导游词。
28、《醉翁亭记》导学案部分问题参考答案
一、(四)第一遍阅读:1、(略) 2、尤其,特别。
就,表顺接。
所以。
情趣。
于。
领会;却;寄托。
表顺接;消散。
聚拢;昏暗。
滋长;并且。
表修饰;回家。
杂七杂八的样子。
以……为乐。
3、4、5、(略)
第二遍阅读:1、宋,欧阳修,醉翁,六一居士,文忠,唐宋八大家。
2、①野芳发……水落而石出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③太守与客……曰醉翁也。
④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⑤负者歌于途……滁人游也。
⑥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3、第一段:交代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得名的缘由及醉翁情趣所在。
第二段:早晚的景象变化和四季的不同景色。
第三段:滁人的游山之乐和太守的宴游之乐。
第四段:日暮醉归,在议论中含蓄点明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第三遍阅读:1、①围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②给亭子命名的是谁?是自号“醉翁”的太守。
③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2、乐。
与民同乐,乐民之乐的旷达胸怀。
实质上抒发的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以寄情山水的形式来排遣遭贬的郁闷。
3、峰回路转,最稳之意不在酒,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往来不绝,前呼后应,觥筹交错,扶老携幼。
二、1、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太守之乐。
前两种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从侧面表现了太守的政绩和政治的清明。
太守之乐境界最高是因为既能享受到山水禽鸟的乐趣,又能乐民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反思人情而著文。
3、还在于能与民同乐和乐民之乐。
4、醉是表象,乐是实质,醉是乐的外化;不仅仅是不胜酒力而醉,更是因看到人民在自己的治理下和谐安乐的一种陶醉。
5、提示:围绕身处逆境仍要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积极乐观向上回答即可。
四、1、①放晴;消散。
②它,代亭子;主谓间。
③表并列;表转接。
④神情;情趣。
2、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③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④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C.
4、与民同乐;悄怆幽邃;宁静祥和。
5、①欧阳修与百姓同乐②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
6、示例:各位游客,这里就是美丽的琅琊山,矗立在我们面前的就是美丽的醉翁亭。
当年大文豪欧阳修在这里借景寄情的时候才只有四十多岁,正当盛年。
但是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挫折,并没有让他灰心丧气,在他治理下,滁州百姓生活安定富足,人际
关系和谐友好,朝廷命官和普通百姓常常相约在这里,寄情山水,流连美景,相欢相乐,传为千古佳话,现在就请随我走进这醉翁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