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本P35)
兼跨两宋 李清照
风格比较
• 豪放派: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 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 • 婉约派:作品题材较狭窄,语言清丽、含蓄,多抒情,婉转缠 绵细腻,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 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 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谁知,当 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三变”字时, 朱笔一挥,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 要浮名?”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
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很快就让 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 前去赴宴。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 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 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 /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人,被誉为“才子诗人”, 代表作《望海潮》《雨霖铃》。
•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 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 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 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 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 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
•柳永以当时的新声慢曲,取代了唐五代的旧有小 令。两宋慢词的时代,实自柳永开启的。
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望海潮》是柳永
背 为了与早年的好友孙何相见而作。柳永在杭州生活期 景 间,对杭州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 资 深厚的感情。当时旧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 料 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
望海潮
柳永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 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 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 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 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 3、词的分类: •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 落叫:阕或片) •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 •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 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仕途不顺 飘零沦落 自由张狂 极富才情
柳永(约987——约1053),北 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 第七,世人又叫他柳七。一生潦倒 ,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 每到一处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妓 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 ,“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 名柳永。至景佑元年,54岁时才考 取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 屯田、柳郎中。终客死襄阳,家无 余财,群妓合金葬之。
•北宋有“豪苏腻柳”之称,柳词如江南二八少 女,清新婉约,细腻独到.
•柳永
苏轼
东坡在玉堂①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②?” 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 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 去’。”东坡为之绝倒③。
【注释】①玉堂,官署名,翰林院的代称。②柳七,柳永 (约984-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 七,即柳郎中。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③绝倒,前仰 后合地大笑。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
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
浅斟低唱。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 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 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 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奉旨填词柳三变
• 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按说,补习补习, 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可不服输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气,由着性子 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发牢骚的柳永 只图一时痛快,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 生辛酸。 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仁 宗反复看着,吟着,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火。特别是那 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真是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
兼跨两宋 李清照
风格比较
• 豪放派: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 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 • 婉约派:作品题材较狭窄,语言清丽、含蓄,多抒情,婉转缠 绵细腻,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 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 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谁知,当 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三变”字时, 朱笔一挥,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 要浮名?”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
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很快就让 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 前去赴宴。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 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 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 /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人,被誉为“才子诗人”, 代表作《望海潮》《雨霖铃》。
•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 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 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 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 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 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
•柳永以当时的新声慢曲,取代了唐五代的旧有小 令。两宋慢词的时代,实自柳永开启的。
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望海潮》是柳永
背 为了与早年的好友孙何相见而作。柳永在杭州生活期 景 间,对杭州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 资 深厚的感情。当时旧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 料 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
望海潮
柳永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 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 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 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 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 3、词的分类: •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 落叫:阕或片) •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 •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 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仕途不顺 飘零沦落 自由张狂 极富才情
柳永(约987——约1053),北 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 第七,世人又叫他柳七。一生潦倒 ,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 每到一处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妓 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 ,“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 名柳永。至景佑元年,54岁时才考 取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 屯田、柳郎中。终客死襄阳,家无 余财,群妓合金葬之。
•北宋有“豪苏腻柳”之称,柳词如江南二八少 女,清新婉约,细腻独到.
•柳永
苏轼
东坡在玉堂①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②?” 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 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 去’。”东坡为之绝倒③。
【注释】①玉堂,官署名,翰林院的代称。②柳七,柳永 (约984-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 七,即柳郎中。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③绝倒,前仰 后合地大笑。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
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
浅斟低唱。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 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 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 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奉旨填词柳三变
• 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按说,补习补习, 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可不服输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气,由着性子 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发牢骚的柳永 只图一时痛快,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 生辛酸。 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仁 宗反复看着,吟着,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火。特别是那 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真是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