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及包含
变态心理学的名解1.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发生原因,发生机制以及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心理学学科。
2.功能性幻觉:与感觉器官功能活动同时出现的同一器官的幻觉。
幻听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延续、消失,两者互不融合。
3.反射性幻觉:与某个感觉器官功能活动同时出现另一器官的幻觉。
4.心因性幻觉:由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
5.感知综合障碍: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整体能正确认识,但对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个别属性或某些部分产生错误的认知。
6思维化声: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失去控制。
7读心症:异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失去控制。
8.错构: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做出错误的回忆,并深信不疑。
9.潜隐记忆:已经遗忘的东西在记忆中重新出现,被认为是全新的发现。
10.焦虑:在缺乏相应客观刺激因素下,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
11恐惧:持续性地对特殊的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并出现回避或逃避现象。
12矛盾情感:对同一对象同时表现出两种或以上的相互矛盾的情感体验。
13.情感倒错:认知和情感不协调。
如对认知上认为高兴的事情表现出悲伤的情感体验。
14.表情倒错:表情和内心体验不协调。
15妄想心境:对他所熟悉的环境突然感到氛不对,周围环境已经发生了某种对他不利的变化,使得患者有某种不祥的预感。
16超价观念: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观念。
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个体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只是由于患者的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而患者才坚持这种观念不能自拔,并且明显地影响到患者的行为。
17心境障碍: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病,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18环性心理障碍: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是,程度轻,不能达到躁狂和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也叫环性人格。
19.恶劣心境障碍:指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的轻度抑郁状态。
2024版年度变态心理学第3版王建平
采用物理方法如电疗、光疗等, 辅助改善心理疾病症状和促进康 复。
2024/2/2
25
家庭支持与社会资源整合
家庭支持
家庭成员提供情感支持、生活照顾等,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和增 强康复信心。
社会资源整合
利用社会资源如康复机构、志愿者服务等,为患者提供康复辅助和 社交支持。
政策法规支持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心理疾病患者的权益和提供康复支持。
变态心理的产生往往不是单一因 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因素、心理 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共同导致变态心理的 出现。
发展的观点
变态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 程,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可能不 同。因此,在分析和理解变态心 理时,需要考虑到发展的观点, 关注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和需求。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及行 为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旨在揭示心理 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历程
变态心理学经历了从描述性、解释性 到实证性的研究历程,逐渐形成了现 代变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如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2024/2/2
预防与康复
变态心理学注重心理异常的预防和康复工作,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提 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6
02 变态心理分类与 诊断标准
2024/2/2
7
常见变态心理类型
焦虑症
抑郁症
包括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 社交焦虑等,表现为过度担 忧、紧张不安、恐惧等症状。
2024/2/2
增强心理韧性
变态心理学
简史
早在公元前4、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已经开始对人的变态心理进行过一些描述和研究,并试图用朴 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心理异常现象。他反对以求神诅咒等方法对待患者,认为应从患者的身体和大脑中寻找致 病原因。
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另一位古希腊医生阿斯克列皮阿德斯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碍”与“心理不健全”的术语。 此后,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变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领域,使有关变态心理的研究从思辨转向实验, 从患者的外部表现进入其内心活动。
对于异常心理的认识,应该首先了解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多种心理障碍的组合状态)、精 神病等概念的异同。上海地区已经把变态心理学扩充为《异常心理学》,里面除了心理障碍以外还包含了“一般 心理问题”的内容。但像自学考试版的《变态心理学》就不包括这一块,所以不需要考虑一般心理问题的介入。 而在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当中,考试的重点为:心境障碍、神经症、应激障碍、进食和睡眠障碍四个部分。一般 出简答、论述题也以这四块内容中为主,其他的诸如人格障碍、精神病、与发展相关的心理障碍、老年人心理障 碍等等则次要一些。
研究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变态心理学的这个定义,明确地指出了它是 以研究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不过,针对 同样的对象,两门学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 发展的影响;
感谢观看
躯体治疗包括精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生理治疗和外科治疗。20世纪50年代初,精神药物问世之后, 改变了以往对严重的行为碍障束手无策的状态。精神药物对幻觉、妄想等表现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及躁狂症抑郁症、 焦虑症等情感障碍,都有显著治疗效果。30年代开始使用的胰岛素治疗,已为精神药物所取代,电休克治疗几乎 极少应用;对一些严重的难以治愈的变态心理,也很少使用对症性精神外科治疗。此外,包括心理治疗、躯体治 疗、工作治疗、文娱治疗的综合性疗法,效果显著,被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所重视和采用。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3.高危设计: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4.血亲设计: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这种研窕设计的主要目的试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5.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6.孤立病灶:乂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床上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7.实验性神经症: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
8.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9.辨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辨,并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10.神经症:指在面对日常生活种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
11.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神经症模式,病人报告躯体症状,似乎躯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但去不能找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乂称心里生理障碍。
12.转换性障碍:以前称做疫病(症)或歇斯底里,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
13.恐怖症:指对某种客观或情境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恐惧,但客体或情境并没有真正的危险,或这种危险的程度是被极大地考大了的。
14.妄想:思维障碍导致假的不合理的信念称为妄想,妄想可见于许多类型的精神障碍,并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具有泛化,内容荒谬的特点,迫害妄想关系妄想及影响妄想最常见。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按照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去研究异常心理现象。
从变态心理发展过程看,越来越将异常心理看作心理障碍,看作疾病,所以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与临床精神病学涉及范围大体相同,他们的不同点:其一,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范围的理论体系,临床精神病学是精神病学理论体系。
其二,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分支学科,临床精神病学是医学分支学科。
学科简史一、早期学说公元前400 年,古希腊医学之父Hippocrates 提出了体液学说,认为人的心理差异和性格差异都与体液密切相关。
人体存在4 种体液:血液生于心;黏液生于脑;黄胆汁生于肝;黑胆汁生于胃。
4 种体液正常混合人则健康,抑郁症是黑胆汁过多,焦虑症恐怖症是黄胆汁过多。
二、现代学说1. 精神分析理论首创19 世纪末,盛行20 世纪,他不仅是精神病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主流派,也是西方哲学,文学,艺术,美学的主流派。
创始人Freud。
在探讨神经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中,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来源于著名的Anna 病历。
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由心理结构;人格结构;性本能;梦解析;心理防御五部分组成。
2. 行为主义理论,理论基础是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是20 世纪中期创立的。
3. 认知理论Beck和Ellis在70年代提出认知理论。
Beck认为认知区分两个水平,表层的认知是我们意识到的,深层的认知是潜意识的信念。
这种信念影响着表层认知,而表层认知又影响着情感,行为, 生理唤醒水平。
4. 人本主义理论20世纪50年代由Rogers和Maslow创立的,Rogers认为个体都具有自己选择成长方式发展和提高方式。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和“共情”是走向自我实现的要素。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1. Maslow正常心理十项参考有充分的适应能力;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恰当的评估;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人格完善;有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良好;能控制情绪;个性发挥不违背集体利益;个性要求不违背社会规范。
变态心理学概述
变态心理学概述一、定义变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分支学科。
这一分支科学,至今尚无确切定义,因为有的学者认为,它研究的问题不只是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的差距,而应该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来研究,所以应叫做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
可是,如果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看待,在实践中又有困难,因为,把"疾病"一词用在某些人身上是恰当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不恰当的,因为相当多的心理异常,目前尚不能找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只能将它们暂时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按新的《国际疾病分类》( ICD - 10 ) 来说,不能称之为"疾病"。
二、研究对象此“变态”非彼“变态”,首先看一下“变态”的涵义:维基百科对“变态”的解释是:变态指事物的性状发生变化。
还指人的心理的一种有别于常人的不正常状态,有时专指性变态。
简单地说,变态是相对于常态的概念,也就是不正常状态。
心理学领域将研究心理的不正常状态的学科命名为变态心理学,所以变态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而非人们自定义的“变态”。
三、心理异常心理学把心理活动分为正常和异常,异常的心理活动状态称之为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
为了和大众口语的“变态”作区分,下文会用“精神障碍”来描述变态即心理异常的人。
什么是心理异常?心理学上有三个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原则:1、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主要表现在是否出现幻觉、妄想,以及是否有自知力(对自身精神状态的判断能力)。
2、心理活动的协调性原则。
即认知、情绪和行为是否协调。
例如,一个人遇到开心的事情反而阴郁,遇到痛苦的事情反而做出快乐的反应,这就是心理活动失去了协调性。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例如在没有明显外因的情况下,一个待人接物非常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有可能是人格稳定性出现了问题。
四、“变态”类型参考《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这里介绍四种最常见的精神障碍类型:1、神经症:俗称神经病。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
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和精神障碍的学科领域,主要关注人类的异常思维、情感和行为。
•变态行为(aberrant behavior):指个体表现出与社会规范和常态行为相悖的行为表现,具有非常规、不正常的特征。
•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研究精神疾病的发生原因、类型、症状和治疗的学科领域。
•异常心理现象(abnorm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a):指与正常心理过程有显著差异的心理现象,包括情绪异常、认知障碍等。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人类心理扰乱和功能障碍的一种形式,表现为情绪、行为、认知、社交和个人自理能力等多个
方面的异常。
示例解释
•例如,某个人对尸体具有强烈的兴趣,甚至表现出摸尸体的冲动,这种行为被视为变态行为,属于变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另外,某人长期处于悲伤、沮丧的情绪中,睡眠质量下降,丧失兴趣等,这些异常心理现象可能是抑郁症的症状,需要精神病理学专家进行诊断和治疗。
•还有一种例子是不断反复洗手,担心受到细菌感染,而这种强迫行为可能是强迫症的症状,属于精神障碍的范畴。
以上只是部分列举的名词和解释,变态心理学作为一个涉及精神障碍和异常心理的学科,有着广泛的个案和症状。
研究变态心理学对于理解和改善人类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变态心理学(05626)
《变态心理学》(代码5626)第一章诸论名词解释(P2)心理障碍: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定义心理障碍有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P10)标准化: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
这组标准可以用于测量、计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
常模可因标准化时选取的样本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有年龄常模、职业常模、性别常模等。
第一节变态心理的定义及其历史(名词识记p2 )变态心理的概念: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7个元素: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无法预测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的、其他人感到不适、违背标准。
(识记P3)定义心理障碍的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和损伤;非典型性反应.对于理解和治疗心理障碍来说,有必要考虑个体的种族和文化上的差异。
(P3) 变态心理的发展历史:1.对变态心理的认识:早期的认识中包含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观点和心理学观点;现在的观点则强调的是系统综合;2.对变态心理的治疗:从对精神病病人的隔离到人本治疗的发展。
第二节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领会p6-9)经典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1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得不好或未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它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的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变态心理学
一、变态心理学:以心理和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等。
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异常的症状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为了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侧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对心理异常的说明:固着(性心理发展受挫),焦虑(本我和自我的冲突的矛盾),压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所以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2、行为主义的解释:巴普洛夫: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三、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保障顺利适应环境,正常进行人际交往,正常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四、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1、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2、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自知力)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是完整统一协调一致的)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八、心理健康: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应的状态区分心理正常心理健康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心理不健康(从刺激的性质、反应的持续时间、反应的强度和反应是否泛化四个方面来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冲突是常形的,→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
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时常形的,持续时间限在半年之内→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变态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1、变态心理学: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变态:本质而言,心理活动处于非正常的状态。
3、心理失调:心理失去平衡,行为缺乏整合协调,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处理能力下降、适应不良4、心理异常:心理状态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行为表现明显与众不同,能力明显受损5、心理疾病:从医学的角度理解心理异常,用疾病的概念界定心理异常6、心理障碍:指心理过程与心理机能紊乱(心理问题:泛指各种程度的不同的、各式各样的、需要关注与帮助的心理困惑与问题。
)7(1)抽样方法:即根据一组病人的某些特点选择适应的控制组,这种方法又称为“事后因素设计”方法。
7(2)、血亲设计。
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
这种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8、临床观察法:又称临床方法,主要是通过病人的直接观察与谈话来获得事实,并分析问题。
9、治疗实验:在研究过程中最好采用“双盲”实验设计,即治疗者不应知道每个病人具体接受什么样的治疗,病人也不应知道接受的是什么治疗,这样可以减少治疗者的“对待效应”和病人的“期望效应”对治疗结果的干扰,增加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一般性。
10、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
11、孤立病灶: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仍正常,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而产生半醒半睡状态。
12、心理防御机制:否认、幻想、压抑、合理化、投射、反向、转移、情绪分离、隔离、抵销、过度补偿、升华作用。
13、强化: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如果某一行为重复伴随一种奖酬性的条件(正强化)或逃避某种厌恶刺激的条件,则这一行为就会被强化(负强化)。
14、消退:对不适应的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予强化,使之渐趋弱直至消失。
15、泛化与辨识: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
感”、“窥镜症”
23
2. 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 维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 (语词杂拌)、 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 维插入、思维被夺、思维云集(强制性思 维)、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 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2》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原发性妄想和继发 性妄想)、强迫观念、超价观念。
21
幻觉
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可分为:
幻听:言语性幻听(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 争论性幻听)与非言语幻听 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 根据幻觉体验的来源,可分为真性幻觉和假 性幻觉; 根据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可分为功能性幻 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
22
3》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非真实
24
妄想
妄想的特点:⑴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
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 结论;⑵对这种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坚信不移, 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 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⑶具有自我卷入性, 以自己为参照系。 常见类型: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 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 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 露感。
13
二、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1. 标准化的区分
李心天1991年提出 1》医学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内省经验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14
2. 心理学的原则
郭念锋提出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15
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下列描述中正确
8
3. 人本主义学派:
1》提出“潜能”的概念,认为心理异常是由 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 “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2》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 在焦虑”,是“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变态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一变态心理学研究对象——变态的心理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通过异常进行分类和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1。
什么是变态心理(Abnormal psychology)•心理失调:心理失去平衡,行为缺乏整合协调,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处理能力下降、适应不良•心理异常:心理状态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行为表现明显与众不同,能力明显受损•心理疾病:从医学的角度理解心理异常,用疾病的概念界定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指心理过程与心理机能紊乱•心理问题:泛指各的种程度的不同的、各式各样的、需要关注与帮助的心理困惑与问题•泛指低于心理健康水平各种心理与行为表现,包括各种程度的心理失调与异常。
•2、对心理异常的理解•(1)偏离统计学上的常模:对某个确定常模的偏离(偏离的方向与本质)。
•(2)偏离某文化常模: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但“某一”文化并不意味着“正常”。
•(3)有威胁的行为:指行为对准则的破坏,或行为无法预测。
有些准则是很清楚的,如法律、伦理;有些准则的界线不很清楚,是社会成员有着比较公允的看法(潜在准则)。
•(4)古怪或无效的行为:幻觉、错觉、无原因的暴力,强迫行为等。
•(5)个人主观的不适3 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以经验为标准:谁是评价者?当事人、医者或相关人员以社会常模与社会适应性为标准:常模的有限性:受时域与地域的限制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客观、受观察手段的限制以心理测验与实验的结果为标准:相对客观、重复性好4、心理异常的主要类别:(1)重度的心理异常(2)轻度的心理异常(3)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4)行为偏离与人格障碍(5)大脑疾患与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6)儿童少年期心理障碍(7)老年期心理障碍(8)其他•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精神病症状重轻社会适应丧失(严重适应不良)部分丧失人格改变明显部分自知力没有有主动求治不会会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目的探讨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和心理结构问题。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1.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分支领域,主要关注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动机。
其中,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等都会对其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同时,犯罪心理学还包括犯罪心理评估、刑事司法心理学等内容。
2.性变态心理学性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性变态行为的心理学分支,主要关注变态行为的发生原因和心理机制。
性变态行为包括性侵犯、恋童癖、虐待狂等,其发生一般与个体的性特征、性经历和人格发展等密切相关。
研究性变态心理学可以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性变态行为。
3.精神病理学精神病理学研究的是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学特征和疾病机制。
精神病患者常常表现出异常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其症状与个体的神经系统功能和环境因素有关。
精神病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精神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4.自残行为自残行为是指个体故意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如切割、烧伤、撞击等。
自残行为一般与个体的心理压力、情绪困扰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自残可能是个体借此释放内心痛苦或试图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研究自残行为可以帮助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
5.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指个体存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精神障碍可以分为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两大类。
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而心理障碍则包括强迫症、恐怖症等。
精神障碍的发生与遗传、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6.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外界压力和威胁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应激反应可分为正常应激反应和病理应激反应两种。
正常的应激反应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病理应激反应则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研究应激反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心理适应问题和心理健康。
7.药物滥用药物滥用是指个体对药物的过度和不适当的使用,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
药物滥用可能会导致成瘾和依赖,严重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
药物滥用的形式包括吸食毒品、滥用处方药等。
研究药物滥用可以帮助制定预防和康复计划。
变态心理学
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注意障碍(disturbance of attention)
注意减弱:多见于神经衰弱症状群、脑器质性精神 障碍及意识障碍等。 注意狭窄(narrowing of attention):多见于有 意识障碍时,也可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和智 能障碍患者。
思维 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内容障碍
注意 记忆与 智能障碍
自知力 障碍
•注意障碍 •记忆障碍 •智能障碍
•无自知力 •有自知力
一、感知障碍
• (一)感觉障碍(disorders of sensation) • 1.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 后虚弱状态患者。 • 2.感觉减退(hypoesthesia)多见于抑郁状态、木 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时 常常有感觉减退。 • 3.内感性不适(senestopathia)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不畏不具 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 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
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又有功能性幻觉、思维 鸣响、心因性幻觉等。 功能性幻觉(functional hallucination)在某个感 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有时见于气功所致精神障 碍或其他精神障碍。 思维鸣响(audible thought)或思维回响 (thought-echo)是特殊形式的幻觉。表现为 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思维鸣响多见 于精神分裂症。 心因性幻觉(psychogenic hallucination)是强烈 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仅见于应激相关的精 神障碍、癔症等。
(1)幻听(auditory hallucination)包括言语性和 非言语性的幻听。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 裂症,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碍等。 (2)幻视(visual hallucination)缺乏具体形态和 明确结构的幻视,叫做原始性幻觉。见于精神分 裂症,脑器质性疾病和高热患者。 (3)幻嗅(olfactory hallucination)患者嗅到的异 味感。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或颞叶肿瘤 时也有时可见。
2024版钱铭怡《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contents •变态心理学概述•变态心理的分类与症状•变态心理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变态心理的诊断与评估•变态心理的治疗与干预•变态心理学的未来展望与挑战目录变态心理学概述变态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旨在揭示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为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异常心理的矫治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对象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及异常心理行为,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
变态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古代对异常心理的认识在古代,人们往往将异常心理现象与神秘力量、超自然因素联系在一起,如认为鬼神作祟、中邪等。
近现代变态心理学的发展随着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异常心理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因素有关。
近现代变态心理学经历了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到认知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的演变。
变态心理学的学科地位与意义学科地位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密切相关。
同时,它也与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有广泛的交叉和合作。
学科意义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促进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
变态心理的分类与症状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特定恐惧症表现为过度担忧、紧张、害怕,且无法控制。
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显著而持久的害怕和焦虑,担心被他人审视或评价。
突然出现的强烈恐惧感,伴随身体症状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
对特定物体或情境产生过度恐惧,如恐高症、恐蛇症等。
持续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活力减退,可能伴随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症状。
重性抑郁障碍长期感到沮丧或忧郁,但症状较重性抑郁障碍轻。
持续性抑郁障碍在特定季节(通常是冬季)出现抑郁症状,而在其他季节症状缓解。
变态心理学
பைடு நூலகம்
• 精神病:(1)广义的,精神疾病;(2) 狭义的,重性精神病。 • 三个特点:1、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 损;2、社会功能严重受损;3、缺乏症 状自知力。 精神病分为功能性(精神分裂症、 偏执性或情感性精神病)和器质性(脑 器质性精神病、症状性精神病、中毒性 精神病等);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属于较 轻的功能性精神障碍。
五、心理异常的判别原则与标准 1、原则: • 心理与环境的统一 • 心理活动自身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 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
2、标准: • 以经验为标准 • 以社会常模与社会适应性为标准 • 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 • 以心理测验与实验的结果为标准
第二节 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原始社会 2、古代中国和希腊 3、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 4、18—19世纪 5、变态心理学的奠基
• • • •
心理失调 心理异常 心理疾病 心理障碍(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 行为失常的统称。心理学角度。更多指 神经症或焦虑障碍。它们与精神病不同) • 心理问题
三、对心理异常的理解 • (1)偏离统计学上的常模 • (2)偏离某文化常模 • (3)有威胁的行为 • (4)古怪或无效的行为 • (5)个人主观的不适
F.A. Mesmer (1734~1815)
最早施行催眠疗法的是奥地 利医生麦斯麦。1775年他设计了 著名的磁气桶装置,向病人输送 磁气,达到治病的目的。
•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精神病学基 础、人格心理学等 • 使用教材: • 1、梁宝勇主编 《变态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钱铭怡 《变态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 参考书: 1、王登峰主编 《变态心理学》 时代出版社 1994年 2、王玲 主编 《变态心理学》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年 3、王建平 《变态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4、吉峰主编 《变态心理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年 5、劳伦 阿罗伊等著,汤振宇等译 《变态心理学》第9版 上海社会 科学院出版社 2005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别时,不属于“标准化区分”的是(A)伦理学标准
27、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别时,表述中反映了“统计学标准”局限性的是(C)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成常态分布
88、关于“情绪淡漠”, 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C)内心体验丰富,但表达不出来
89、关于“情绪倒错”的临床表现,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B)多见于广泛性焦虑
90、情绪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这种表现可出现于(C)情绪倒错
91、关于“意志缺乏”, 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C)多见于躁狂症患者中
3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的是(C)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一致的原则
33、“自
34、在临床上,可以将“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作为(B)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
35、下列表述中符合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的是(B)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
52、兴奋性思维联想的一种常见形式是(A) 思维奔逸
53、“思维贫乏”和“思维迟缓”的一个重要鉴别点是(D)语速是否减慢
54、“思维贫乏”和“思维迟缓”的两个症状的重要鉴别点之一,是前者(A)在回答问题时的内容极为简单
55、意识清楚时出现的谈话内容缺乏逻辑性,可能是(D)破裂性思维
56、“思维内容障碍”的类型不包括(B) 音联义联
65、关于“注意”,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B)注意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66、关于“注意狭窄” 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D)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
67、关于“注意减弱” 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C)多见于智力障碍群
68、如果出现注意范围缩小,主动注意减弱,这可能是(C)注意狭窄
69、关于“记忆减退”的临床表述中,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D)神经证患者在早期易出现远记忆减退
129、心理活动的形式和效率存在自身的变化规律,叫心理活动的(C)。周期节律性
130、当生活环境的条件改变时,个体试图采用忍耐环境的这种适应方式是(B)。消极适应
83、A.lewis(1967)认为,焦虑作为一种精神病理性现象,不具有(C)的特点。欣快体验
84、漂浮焦虑的特点是(D)无明确的对象
85、处于焦虑中的人会出现来回走动,这种表现属于(B)精神运动性不安
86、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绪障碍不包括(B)情绪焦虑
87、关于情绪迟钝特征性症状,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C)见于焦虑患者
57、“妄想”是一种摆脱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其类型不包括(C)病理性象征思维
58、把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认为与自己有关,这种临床表现最有可能出现于(C)关系妄想
59、按照妄想的起源分类,可以将妄想分为(A)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
60、关于继发性妄想,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在诊断精神分裂症时,其临床价值大于原发性妄想
125、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被称为(C)。心理康复能力
126、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控制程度进行调节的能力,被称为(D)。心理自控力
127、个体始终不脱离生存的环境,并随其做顺应性改变的能力,叫(A)。环境适应能力
128、个体与亲友、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沟通交流的能力,叫(D)。社会交往能力
28、根据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是(A)由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的
29、在判断人的心理正常与否的情形下,表述中符合“内省经验标准”的含义是(A)病人的内省那个经验
30、在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时,按照”的要求,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能够(A)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31、在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时,下列标书中不属于“社会适应标准”的内容是(C)人能按照自我认可的方式行事
17、巴甫洛夫通过(C),来解释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实验研究结果
18、下列不符合巴甫洛夫对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的解释的是(D)。通过演绎式的方法
19、依据巴甫洛夫的理论,下列符合区分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判断是(C)两者的区别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和精细特征性上
20、下列符合巴甫洛夫关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的描述是(B)是大脑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
74、以下不符合“虚构”概念是(A)以记忆中的事实来弥补他所遗忘的一段经历
75、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精神活动,它不包括(A)感知觉、注意力
76、关于“痴呆” 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C) 绝大多数是功能性的
77、关于假性痴呆的特点,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B)与环境污染有关
78、以下说法中不符合“自知力完整”含义是(B)不能主动的叙述自己的病情和接受治疗
105、心理冲突的变形是(D)神经症性的
106、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的精神障碍称为(B)急性应激障碍
107、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受到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之后,在(B)出现的精神障碍。数周至数月内
108、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A)延迟性心因反应
109、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不包括(B)。内向型人
13、下列的说法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的看法是(C)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14、下列的说法不符合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表述是(D)人格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15、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是(C)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推断
16、行为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B)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说明了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79、以下说法中不属于“情绪低落”的临床特点的是(C)常常伴有思维内容的极度贫乏
80、关于“恐怖情绪” ,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B)属于心理学性质,一般无明显的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
81、弗洛伊德认为,道德性焦虑中的危险来自于(A)超我
82、以下说法中不符合弗洛伊德对焦虑的分型的是(C)心因性焦虑
40、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咨询是有条件的,下列表述中不符合这些条件的规定的是(C)必须停药以后才能进行心理咨询
41、以下不属于“感知障碍”的是(C)躯体障碍
42、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C)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43、无对象性的知觉是(A)幻觉
44、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D)假性幻觉
45、区分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的依据是(B)幻觉体验的来源
116、癔症分离性障碍又称癔症性精神障碍,是癔症较常见的表现形式,其中包括(D)。情感爆发
117、适应障碍是指在遭遇生活事件后,(B)起病。1个月内
118、许又新综合考察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包括(C)。统计学标准
119、通过观察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过程及其效率的指标,被称为(D)。操作标准
120、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并作为评价指标,被称为(C)。发展标准
5、精神病学研究的侧重点是(D) 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
6、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共同研究对象是(B) 心理与行为的异常
7、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说法正确的是(A) 显现出“心理是脑的功能”的这一推论
8、自然心理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学的新见解是(A)把心理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
110、焦虑性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是(D)。习惯性夸大潜在危险
111、(C)人格障碍,是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的。强迫型
112、心理生理障碍是与(B)相关的精神障碍。心理因素
113、进食障碍不包括(D)。神经性消化不良
114、梦游属于(C)。睡眠障碍
115、癔症多以(B)为发病基础,在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病程反复迁移。人格倾向
100、以下说法中不符合“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是(A)在6个月内痊愈
101、关于“心境障碍”,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常伴有意志减退
102、“躁狂发作”的主要特点不包括(B)语词新作
103、“抑郁发作”的特点不包括(B)思维中断
104、以下说法中不符合“持续性心境障碍”的主要特点的是(B)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
1、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正确的说法是 (A ) 有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向。
2、关于心理异常错误的说法是(B)异常心理无法矫正
3、异常心理活动得到矫正,需要经过(C)系统治疗
4、关于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说法正确的是(C) 以心理和行为的异常表现为对象
9、符合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学的解释是(B)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10、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学解释,下列基本命题不正确是(A)意识和潜意识同样重
1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C)顺利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
12、下列的说法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力比多的看法是(B)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46、临床上最常见的幻觉是(B)幻听
47、(B)符合幻觉体验不同真实性分类的特点。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
48、(C)不属于特殊条件下的幻觉类型。假性幻觉
49、体内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的异常知觉,属于(C) 内脏性幻觉
50、以下描述中不符合“感知综合障碍”的含义是(B)感觉周围的人在监视自己
51、非现实感属于(B) 感知综合障碍
21、关于行为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技术路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过程
22、下列表述中符合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是(A)“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和趋于完善“潜能”特征受阻
23、在人本主义看来,“存在焦虑”是(A)存在于责任的冲突
24、下列描述中不属于人类正常心理活动的主要功能的(C)能防止人的各种躯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