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儿童社会认知发展 张文新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
3、社会规范阶段(4-7岁):儿童开始了解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并逐渐学 会在与他人交往中遵循这些规范。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
4、抽象思维阶段(7-11岁):儿童开始运用抽象思维来理解社会现象,并能 够考虑到不同的观点和情感。
五、展望
五、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45岁儿童合作认知的发 展特点会得到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一年龄段儿童 的合作认知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具体、更有针对 性的指导和建议。我们也将期待看到更多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以促进儿童全 面发展和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结论
三、结论
45岁儿童在合作认知方面表现出积极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特点。他们的行为 积极性高,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并愿意为团队的目标付出努力。在认知方面,他 们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想法,也能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在情 感方面,他们对于团队的胜利和失败有着积极的反应,能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也能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四、建议
四、建议
根据以上发现,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鼓励儿童参与集体活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鼓励45岁的儿童参与各种集 体活动,让他们有机会与同龄人合作,从而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和社交技巧。
四、建议
2、教授合作技巧:在教育和生活中,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 故事讲述等方式,教授45岁儿童一些合作的技巧和方法,例如如何倾听他人、如 何分享、如何处理冲突等。
二、46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发展 的特点
弗拉维尔《认知发展》一书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认知发展主要分为:一、社会认知的概念、性质和范围二、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的异同三、社会认知的发展:婴儿期、童年期的发展(重点:关于婴幼儿心理知识的发展)、关于特质(个性)和(社会)行为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及对社会关系(对递归思维的认识、对同伴关系和同伴互动的认识、社会-认知行为相联系、道德推理的发展)的认识等。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范围、性质1.1社会认知的概念和性质社会认知,以人类和人类事件为对象,指的是关于人们及其所做所为的认知。
主要包括:①个人关于人类的内在心理过程、心理状态或属性的推论、信念或观念(对象包括自己、他人、另一群人);②个人关于个体或群体间的各种不同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了外显行为和内隐认知。
(是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关系的认知、理解和推断,包括: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社会生活事件等。
)1.2社会认知的范围社会认知只涉及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领域,不包括物理和数理逻辑领域。
主要有:对自我、对他人、对人际关系、对群体、对社会风俗和习惯以及对制度的认知等。
成功的社会认知的三个条件:存在、需要和推论。
社会认知发展是正在形成中的关于各种各样可能的心理状态和活动的知觉和一般知识(存在),是发展中的关于一个人何时和为什么可能或应该试图认识这类对象的觉知(需要),也是各种各样用以认识这类对象的认知技能(推论)的发展。
社会认知的过程既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来进行。
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二、社会与非社会认知的异同2.1相似性●用以思考的头脑相同:基本心理工具(知识结构、符号能力、信息加工)也用于对社会资料进行分类、记忆、推理等。
●在输入的一些基本性质相似:人也是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物理客体、参与到发生于一定时间的事件中、彼此之间以许多方式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社会概念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论阅读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论阅读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作者:柴玲玲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年第01期【摘要】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发展途径上来说,阅读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本文主要从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移情能力、道德认知发展等方面探讨阅读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阅读;儿童;社会认知;观点采择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49-03认知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儿童的认知发展既包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也包括对精神世界的认知,两者共同构成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全部内容。
儿童社会认知主要包括社会规则和权威、观点采择、移情等三个方面,对其的界定比较多。
张文新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1]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除了与一般的认知成熟度有关外,还与儿童的社会实践机会和社会经验息息相关。
对儿童来讲,获取社会实践和经验的机会与成人相比都十分有限,而作为当今人们获取知识与技能、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重要认知方式——阅读,却能够让儿童科学地认识客观世界,促进社会认知的发展。
本文主要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移情能力、道德认知发展等方面探讨了阅读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
一、阅读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在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
观点采择可以理解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也就是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能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观点做出准确判断。
实际上,观点采择的本质特征是个体脱离自我中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从他人的视角审视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儿童首先要发现自己和他人的差异,并且能把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对他人的观点做出准确判断,而阅读就是培养儿童这一能力的有效途径。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及教育培养方向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及教育培养方向【摘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幼儿园、社会,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对幼儿进行社会化发展教育,不仅是对幼儿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科学研究的许多成果和个体发展的大量事实证明,幼儿期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今后各阶段社会化的成效。
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应正确了解影响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特征出发,探讨社会性教育培养内容,给以正确的引导,以促进其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教育培养方向【正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个体一生社会化的重要基础。
现代科学研究的许多成果和个体发展的大量事实证明,幼儿期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今后各阶段社会化的成效。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家庭、幼儿园、社会是三大影响因素。
(一)家庭影响因素家庭是儿童的主要生活环境,儿童最初的基本生活技能和基本的生活规范主要通过家庭获得。
作为儿童生活中的“最重要他人”,父母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儿童的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认知、社会性交往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父母都起着重要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家庭教育与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的心理健康、认知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关系密切。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社会性情感的发展、社会性认知的发展与社会性交往行为、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而父母在这些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父母是儿童依恋的主要对象,是儿童社会性情感的激发者和培养者。
依恋是个体生命早期对特定个体形成的情感联系,它构成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依恋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感情上逐渐形成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关系。
大学生德育论文参考(2)
⼤学⽣德育论⽂参考(2)⼤学⽣德育论⽂范⽂参考(通⽤7篇) 我认为⼀个好的同伴关系⼀是刺激幼⼉为获取来⾃同伴的接受、认可和良好评价,会更积极地模仿和表现出利他⾏为。
⼆是好的同伴关系本⾝就反映和体现了⼀种亲社会倾向,在幼⼉遇到求助情境时势必会有良好的⾏为反应。
另⼀⽅⾯,同伴关系良好的幼⼉要⽐同伴关系恶化或不良的幼⼉体验到更多的关爱,积累更多的社交经验,从⽽更好地适应社会。
其次,为幼⼉提供和创造与⼈相处和进⼀步发展友谊的机会。
不仅培养本班幼⼉良好的同伴关系,我们还通过园内的⼩⼩运动会,各类节⽇庆祝会、⼤带⼩活动、同年级的双休⽇家庭假⽇⼩队,⼤型郊游等,让幼⼉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友爱,学会如何和陌⽣⼈合作完成任务以及共同分享成功,并在成⼈的引导下逐渐懂得关⼼和帮助别⼈。
(3)良好师幼关系的培养。
教师与幼⼉的关系是幼⼉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其核⼼是尊师爱幼。
师幼关系的好与坏在⼀定程度上影响着幼⼉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亲社会⾏为的发展。
师幼关系良好时,幼⼉都乐意接受教师所施加的影响,甚⾄带有⼀种盲⽬性;⽽师幼关系恶化时,即使教师所施加的影响是正确的,幼⼉也可能会拒绝接受。
可见,师幼关系的好坏对教师能否取得满意的教育与教学成效来说⾄关重要。
在亲社会⾏为的培养与训练⽅⾯,更需要有良好的师幼关系作为实施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托。
⾸先,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
教师关⼼幼⼉,幼⼉热爱教师,这种友好积极的⼈际氛围,不仅提供给幼⼉⾃由的发展空间,⽽且使之获得宝贵的⼈际交往体验,真正地感受到来⾃没有亲缘关系的他⼈的关爱,从⽽形成对社会的信任,建⽴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为以后进⼀步的社会适应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好的师幼关系也会促进师幼之间的互动,为幼⼉学习亲社会⾏为创造更多的机会。
其次,运⽤正确的教育⽅式与评价。
教师应为幼⼉设置有效的情境,创设平等、友好和互助的课堂氛围,运⽤⼀些教学⼿段和策略,诱导幼⼉在合作解决问题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并学会分享这种快乐。
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
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成长和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期望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本文首先将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定义和分类,包括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等多种类型。
随后,我们将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现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选取具体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法等,以收集和分析数据。
研究将重点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行为表现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我们将分析不同教养方式下儿童的自尊、自信、情绪调节等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以及儿童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行为表现。
我们还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人际交往、问题解决等方面。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我们期望通过本研究,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的教养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我们也期望本研究能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揭示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
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尊、自信和独立性,而专制型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则可能导致儿童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Johnson & Roberts, 2015; 陶沙等,2005)。
父母的支持、鼓励和引导也被认为是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创造力和社交技能发展的重要因素(张文新,1999)。
父母教养方式还与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父母的温暖、理解和支持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而父母的拒绝、否认和惩罚则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反社会行为或问题行为(方晓义等,2005)。
提高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方法
提高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方法作者:彭杰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21年第07期[摘要] 教学事件看似是在主题活动中发生的小事,却折射出儿童对行为动机和后果辨别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及对社会和道德规则的理解能力较弱等社会认知方面的不足。
文章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来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
[关键词] 社会认知;情绪控制;理解能力在玩建构游戏的时候,楷楷用大的纸筒和碳化积木搭出一辆摩托车,后面做了一个车厢,里面用小块的碳化积木当成炮弹,请骁骁坐在里面,假装扔炸弹。
随着男孩子力量的增强,受影视剧的影响,类似“打仗”游戏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
在社会活动“鸟类大罢工”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一幕。
一、课程背景描述“鸟类大罢工”活动开始的时候,教师提问:“大家是否喜欢小鸟,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幼儿纷纷展开自己的描述,有的说喜欢小鸟,因为长得可爱;有的说喜欢小鸟,因为啄木鸟可以从树洞里找虫子吃,保护树木。
教师肯定了大家的回答,顺利引入故事《鸟类大罢工》。
“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个国家,名字叫呼呼国。
” “一天早上,小鸟们早早就起了床。
正当小鸟忙碌地捉虫时,只听见砰、砰、砰几声枪响……”当讲到这里的时候,教室里面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
第一种现象:当幼儿讲完第一遍故事后,教师抛出了一系列问题,一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回答,还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将故事的大概意思描述出来,获得了教师的肯定。
第二种现象:幼儿在其他同学的带领下,参与问题的讨论,积极性不足,但能够融入活动中。
第三种现象:幼儿的行为习惯容易影响到周围的学生。
例如,教师讲完第一遍故事后,楷楷就抬起右手,大拇指举起,食指和中指并拢,做成枪的样子,眼睛一只睁着、一只闭着,嘴巴里发出“砰砰”的声音,教师没有理会,但是在教师接着抛出多个问题后,楷楷再次抬起右手,做成枪的样子,眼睛一只睁着、一只闭着,嘴巴里发出“砰砰”的声音,而且这次声音比上次要响亮得多。
此时,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很多幼儿都开始学着他的样子,左眼闭、右眼睁,手做成打枪的样子,开始“砰砰”互打起来。
幼儿园教师解决幼儿冲突的角色分析和思考
幼儿园教师解决幼儿冲突的角色分析和思考【论文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幼儿冲突;角色【论文摘要】冲突和解决冲突的过程有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幼儿园教师解决幼儿冲突时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园教师解决幼儿冲突应以促进幼儿自主管理,发展儿童社会性能力为目标。
幼儿园教师应将解决幼儿冲突时扮演的角色定位在指导者和教育者。
冲突及冲突解决是促进幼儿调节自我认知、适应环境、发展社会性的过程。
Osterman和Bjordqvist研究指出,儿童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即建设性冲突解决、退缩和第三者干预。
〔1〕儿童在解决人际冲突时常使用求助、逃避和外向与内向的情绪应对等方法。
幼儿园教师在应对幼儿冲突时常使用教师中心策略、幼儿中心策略和高权威策略。
〔2〕不同的应对策略意味着教师在冲突解决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
幼儿园教师以何种角色出现,会对幼儿冲突解决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对幼儿园教师解决幼儿冲突时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讨论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冲突解决过程中的适宜行为。
一、幼儿交往冲突发展与解决策略在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冲突随处可见。
学前儿童交往冲突多发生在游戏活动中。
对空间、物品等有限资源的争夺是引发幼儿冲突的主要原因。
幼儿冲突的发生模式通常为:矛盾产生——争执——问题解决/矛盾升级——冲突发生。
冲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争抢,身体攻击,语言攻击,毁坏物品,拒绝与他人玩耍等。
大多数幼儿交往冲突都属小冲突,很快就可化解。
有关儿童社会行为的研究显示:人类社会群体之间存在潜在冲突,但这些冲突大多是非暴力的。
人类自身可以通过行为控制机制来保证彼此间社会性互动的顺利进行。
〔3〕这些行为控制机制包括:人们会在潜在冲突升级之前进行协商解决,如运用对资源的所有权和优先占有权等原则来避免争端,或服从于领导和统治角色。
采用多种方式减轻冲突强度或冲突后果,如采用协商、安抚等友好方式减缓冲突。
运用妥协、平分或和解等策略化解冲突。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不断地发展,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并对影响其社会性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在学前儿童期,养育儿童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儿童发展的途径是直接受父母的教育。
儿童能够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是与家长教育态度,父母教养方式分不开的。
早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奠定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相关研究者正在寻求各种方法来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
这次研究主要是对咸阳市区、县的几所幼儿园的家长进行调查,了解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儿童的发展特点,探究其之间的关系,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儿童的社会发展和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
关键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父母教养方式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begin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and further study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In preschool, the main place for raising children is the famil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s directly educated by their parents. Children can adapt to complex social life, and promote socialprogress is with the attitude of parents education, parental rearingis inseparabl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ldhood has establishe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society is seeking various ways to improve the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This study is mainly to investigatethe parents of several kindergartens in Xianyang city and county, understand the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problems and propose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improve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social development;parenting style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学龄前是个体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
第六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第一节第二节讲课文档
1980~1988年,在我国公开发行的五种心理学学术期刊《心理学报》 《心理科学通讯》《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探新》《心理学 动态》上,共发表95篇有关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文章,占
社会适应能力:是幼儿对于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如适应幼儿 园、学校的生活。
第20页,共40页。
第二节 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
一、社会能力及其构成 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儿亲社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
前提与条件,而亲社会能力的发展则会带动与促进幼儿的社 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社会交往能力、亲社 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幼儿社会能力的三个重要组成维度, 三者缺一不可。
利他、反社会、礼让
第14页,共40页。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二、社会性的分类 (二)内容上:
社会性品质:
同情心、责任心、意志力等
社会性行为:
合作、助人(积极) 打架、骂人(消极)
第15页,共40页。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二、社会性的分类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某些
方面,出现了许多的量表、问卷和其他测量手段, 例如,气质测验;行为依恋行为;儿童的利他行为; 儿童的道德判断;自我概念及个体被社会接受的程 度;社会认知等。
第22页,共40页。
第二节 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
二、社会能力的价值
其次,良好的社会能力有助于幼儿情绪情感、人格的 积极发展和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社会适应能力与幼儿积极情绪情感、良好人格 个性品质的形成有高度相关。在社会活动中经常合作、友好、 助人的幼儿通常有较高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并 且心情愉快、活泼、开朗。此外,社会能力还作为一种保护 性因素,减缓不利因素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所造成的消极 影响。
阅读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作者简介:柴玲玲(1978-),女,甘肃酒泉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认知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儿童的认知发展既包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也包括对精神世界的认知,两者共同构成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全部内容。
儿童社会认知主要包括社会规则和权威、观点采择、移情等三个方面,对其的界定比较多。
张文新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1]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除了与一般的认知成熟度有关外,还与儿童的社会实践机会和社会经验息息相关。
对儿童来讲,获取社会实践和经验的机会与成人相比都十分有限,而作为当今人们获取知识与技能、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重要认知方式———阅读,却能够让儿童科学地认识客观世界,促进社会认知的发展。
本文主要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移情能力、道德认知发展等方面探讨了阅读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
一、阅读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在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
观点采择可以理解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也就是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能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观点做出准确判断。
实际上,观点采择的本质特征是个体脱离自我中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从他人的视角审视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儿童首先要发现自己和他人的差异,并且能把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对他人的观点做出准确判断,而阅读就是培养儿童这一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阅读中,儿童能够发现对自己和他人共同知觉到的同一事件,彼此可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观点,并进一步对这些观点进行判断整合,最终形成自己较为正确的观点。
如,魏剑美的《孩子与乞丐》。
孩子递苹果给街头那个满头白发的乞丐时,叫了声“老爷爷”。
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的概念一、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1] 。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偶尔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2]。
美国学者哈吐普(hartup,1989)考察了儿童成长过程中与他人形成的人际关系,并将儿童同伴关系分为两种: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3] 。
垂直关系是指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权力的父母或者教师等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比如,成人局与主动地位对孩子提出要求,发出指令。
其性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成人是总控制的,儿童是服从的。
这种功能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儿童的安全和其他方面的保护。
水平关系是指儿童和与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力的同伴之间的关系。
在儿童游戏的过程中,一个扮演爸爸,一个扮演妈妈;一个做饭,一个工作。
可以商议玩的内容和玩的时间,也可以交换角色。
在这种水平的交往关系中,幼儿技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的不同就在于活动的控制者的不同。
垂直游戏中,成人是“权威”,儿童是“服从”的一方;在水平关系中更倾向于“平等”的关系,儿童有更大的自主权,相比垂直关系,水平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为强烈、持久。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一)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同伴交往为幼儿自我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对照标准。
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儿童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 是从他人评价逐步过渡到自我评价的过程[4]。
同伴即可以提供幼儿有关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
幼儿在于其他儿童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
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幼儿确定自己相对于同龄火伴角色和地位,并在平等的环境中认识到领导者与追随者的角色,这样可以匡助儿童去自我中心,从而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儿童在三到六岁阶段的社会认知发展
家庭因素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否和谐、亲密、支持 ,对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有重要
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民主、权威、 放任,会影响儿童对社会规则和价 值的认知。
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的社会认知发 展有一定影响,经济条件较好的家 庭可能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交 机会。
学校因素
教师素质
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交往
儿童开始对同伴产生兴趣,与同龄孩 子和成人建立关系,愿意分享自己的 玩具和经验,也愿意帮助别人。
合作与竞争
儿童开始懂得合作,与同伴共同完成 任务,也出现竞争意识,追求个人成 就和荣誉。
社会规则认知的发展
规则意识
儿童开始明白生活和游戏中都有规则,需要遵守规则才能进 行游戏和学习。
儿童在三到六岁阶段 的社会认知发展
•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概述 • 儿童在三到六岁阶段的社会认知发展 • 影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因素 • 如何促进儿童社会认知发展 •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案例研究
目录
Part
01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我 、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方面的 认知,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 分。
案例二:同伴关系发展的个案研究
总结词
通过观察和记录儿童在与同伴互动中的 表现,评估他们的同伴关系发展水平。
VS
详细描述
选取两名4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他 们在共同游戏和合作完成任务中的互动表 现,记录他们的沟通方式、冲突解决策略 和合作意愿等。分析他们同伴关系的发展 特点。
案例三:社会规则认知的个案研究
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的逐渐形成和发展。
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持续的过程,涉及到儿童情感、智力、语言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下面将就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做一简要探讨。
一、儿童对社会环境的认知逐渐明晰化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对社会环境的认知逐渐明晰化,从最初只关注自己和家庭成员的世界观,逐渐扩展至认知更广泛的社会环境。
在此过程中,儿童通过与家庭成员、同伴、老师和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逐渐建立起对社会环境的认知结构。
二、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逐渐增强随着芳龄的增长,儿童对他人的心理状态逐渐能够理解和捕捉,比如他们能够逐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意图和动机等。
这种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儿童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增进彼此的交流和理解。
三、逐渐形成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意识在成长过程中,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且在社会中具有特定的社会角色。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会逐渐建构出适合自身成长的社会角色,并且学会扮演和适应这一角色。
四、社会认知与情感的互动在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的情感和社会认知密切相关。
适当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有助于儿童更好地理解他人,同时良好的人际交往也对儿童的情感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社会认知的差异化发展不同个体之间,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存在差异化。
这种差异既来源于遗传因素,也来源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教育实践中,需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助其全面成长。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体现了儿童在社会环境中逐步融入,理解和认知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教育者和家长应关注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宜的方法,促进儿童健康、全面的社会认知发展。
六、发展中的社会认知与行为的关系儿童在社会认知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社会认知能力的逐渐提升,儿童对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和理解也会影响其行为表现。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
同学关系
学校中的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认 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 同伴关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
能力和合作精神。
学校设施与资源
学校设施与资源丰富程度影响儿 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机会和可能性。
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社会价值 观会对儿童的社会认知产生不同的庭氛围
家长应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 感受到爱与关怀,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情感认知和 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应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和思考能力,鼓 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其应对挑战的能力。
3
注重品德教育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引导孩子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 感。
到自己的性别,并开始形成对不同性别 发展,他们开始认识到不同性别的特点、
的认知。
角色和责任,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性别认
同。
CHAPTER 03
影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具 有重要影响,一个和谐、温暖、 支持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孩子
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认知。
父母的教育方式
公共卫生与心理健康
关注儿童社会认知发展,对于预防和干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提高公 共卫生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 感谢观看 ]
概念
社会认知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涉及到儿童如何理解他人的情绪 、意图、行为和社会规则,以及如何 运用这些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儿童社会认知的重要性
01
02
03
社会适应性
社会认知能力是儿童适应 社会、与他人建立良好关 系的基础。
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摘要:在《幼儿教育新课程指南》中明确指出,教师在展开幼儿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培养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意愿,促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合作与分享,以此来不断地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的品质,使得幼儿再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本文就以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这个问题而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育;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策略引言在素质教育的改革背景下明确表明,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于幼儿的学前教育,以此来帮助幼儿在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适应于当前的学习环境和生活,同时教师在展开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采用合作学习模式,使得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可以有意识地采用合作模式协助解决,以此来不断的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合作意识的含义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在共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认知与情感,同时合作意识也是合作行为的重要前提基础,当个体有了合作意识之后,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活动才会逐步的进行改变,进而再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过程中,共同完成某种任务,达到该任务所要的结果,而产生的成果也是由合作小组内的成员共同去分享的[1]。
2合作能力的含义合作能力泛指人们在工作以及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协调能力。
在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压力也是越来越大了,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们的合作,在工作和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只有选择与各种类型的人合作,才能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合作能力和工作能力,进而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3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所存在的问题3.1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现如今很多幼儿都是来自于独身家庭,这也使得在平时他们会受到人们过分的宠爱,而且幼儿的年龄也是比较小的,在生活的过程中他们都会以自我为中心,当幼儿在步入幼儿园时,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表现的更为突出。
例如对于玩具部分幼儿都会占为己有,并且不会和其他的同伴进行分享。
儿童社会性发展-练习题---答案(DOC)
儿童社会性发展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与研究一、单项选择题1、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史上第一个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学派,该理论的创始人是( A )A弗洛伊德B班杜拉C皮亚杰D埃里克森2、新精神分析主义者( D ),提出考察儿童发展时既要考虑生物因素又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根据个体社会化历程的不同时期中所经历的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把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A弗洛伊德B班杜拉C皮亚杰D埃里克森3、(B )认为,个体社会行为起源于直接学习和模仿。
A弗洛伊德B班杜拉C皮亚杰D埃里克森4、模仿作为儿童掌握社会行为的一种机制或途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有四个子过程构成,顺序正确的是( A )A注意——保持——动作表征——动机B注意——动作表征——保持——动机C注意——动机——保持——动作表征D注意——保持——动机——动作表征二、填空题1、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__班杜拉_和__沃尔特斯_。
2、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__皮亚杰__和__柯尔伯格__。
3、班杜拉认为儿童行为起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__直接学习__和_模仿__。
4、布朗芬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中的四大系统的分别是_宏系统_、_外层系统_、_中间系统_和_微系统5、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有_观察法__、_访谈法__、_问卷法__、_实验室实验__和_现场实验__6、一份完整的问卷一般包括_标题_、_前言_、_指导语_、_问题_和_结束语_几部分。
7、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两种基本类型有__描述性研究___ 和__解释性研究__。
8、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主要采用的两种研究设计有__横断研究_和_纵向研究或追踪研究_。
三、名词解释1、直接强化:是儿童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该行为以后重复发生的可能性的影响。
(P8)2、替代强化:是指榜样行为的结果对学习者的学习所起的强化作用。
(P8)3、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即是指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意念。
第六章_儿童社会认知发展 张文新
以4岁为界,标志是成功地完成错误信念任务。
此前儿童的心理理论并非完全空白: 1.区分心理与现实;
2.理解看见和知道之间的关系;
3.理解外表与真实; 4.对他人行为的预测。
Company Logo
(二)韦尔曼的心理理论发展观 基本观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随年龄增长而日 益复杂化和精确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与科学研究中一种理论 的形成过程有着极大地相似性。
Company Logo
水平3 相互的观点采择(10-12岁) 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认识到别人也这么 做。 水平4 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12-15岁以上)
青少年通过与社会习俗的比较,来理解他人的观点。
Company Logo
四、儿童移情的发展
移情,是一种特殊的观点采择能力。 非推断的或非认知的移情 他人的情感在儿童身上引起相似的情感反应,但并没有社 会认知的参与。别人哭,婴儿也会跟着哭。没有认知的成分在 内,也许不能算作移情,因为儿童根本不理解别人的情感。 移情的推断 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在自身引起相同的情感反应。 非移情的推断 能够认知他人的情感,但是自己并不产生相应的情感。知 道别人很痛苦,但是我们自己并不痛苦。
Company Logo
2-4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阶段1(2岁)欲望心理学的心理理论 儿童认识到他人是有欲望的,这些欲望会影响他人的行为。 阶段2(3岁)信念-欲望为基础的心理理论 儿童不仅考虑到他人的欲望,还能考虑他人关于世界的信 念。但他把他人的信念看作是世界的拷贝。实际上,人的信念只 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而不是拷贝。 阶段3(4岁)个人的信念是对世界的解释,这种解释有时是 错误的。
Company Logo
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社交退缩的研究综述
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社交退缩的研究综述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社交退缩的研究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交退缩已成为儿童行为问题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并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研究者都没有注意到那些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独处和退缩行为的儿童,部分原因是研究者既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社会适应异常的产物,也没有发现它是预测以后心理发展困难的一个因素,因此退缩儿童常常被误以为“老实”而被忽视。
但是近20年来,社交退缩的消极适应意义逐渐引起了家长、教师和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行为问题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1 社交退缩的亚类型早期研究者(Moskowiz,1985;Masten,1985)通常将社交退缩看作一个单一维度的概念,但近20年研究发现行为退缩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结构,独处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反映了儿童的不同心理、气质和动机属性,并由此展开了对社交退缩亚类型的研究。
目前对儿童社交退缩行为亚类型的研究中,一般认为社交退缩包含三种亚类型,即安静退缩、焦虑退缩和活跃退缩,并且有研究表明这种划分方法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但现有亚类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早期。
采用观察法,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儿童中、后期的研究相对较少。
最早对儿童中后期退缩行为类型进行研究的是Rubin(1988),他们通过对儿童退缩行为从早期到中后期的追踪研究,发现社交退缩行为可划分为两种形式,一种被称为安静退缩,这种退缩行为进入儿童中后期已变成一种消极行为,与内隐性问题相联系;另一种是活跃退缩,与攻击行为和同伴拒绝相联系。
Ascndorpf(1991)的一项追踪研究也发现到了儿童中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焦虑退缩与安静退缩相关越来越高,有逐渐“融合”的趋势。
并且在童年中期区分这两种退缩行为很困难,因此几乎所有童年中期社交退缩的研究中不再区分安静退缩和焦虑退缩。
我国学者采用班级戏剧量表中敏感--孤立维度对小学3~6年级退缩儿童进行研究,初步验证了该维度在划分社交退缩亚类型(安静退缩和活跃退缩)中的有效性,为以后儿童中后期社交退缩类型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any Logo
2-4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阶段1(2岁)欲望心理学的心理理论 儿童认识到他人是有欲望的,这些欲望会影响他人的行为。 阶段2(3岁)信念-欲望为基础的心理理论 儿童不仅考虑到他人的欲望,还能考虑他人关于世界的信 念。但他把他人的信念看作是世界的拷贝。实际上,人的信念只 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而不是拷贝。 阶段3(4岁)个人的信念是对世界的解释,这种解释有时是 错误的。
Company Logo
水平3 相互的观点采择(10-12岁) 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认识到别人也这么 做。 水平4 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12-15岁以上)
青少年通过与社会习俗的比较,来理解他人的观点。
Company Logo
四、儿童移情的发展
移情,是一种特殊的观点采择能力。 非推断的或非认知的移情 他人的情感在儿童身上引起相似的情感反应,但并没有社 会认知的参与。别人哭,婴儿也会跟着哭。没有认知的成分在 内,也许不能算作移情,因为儿童根本不理解别人的情感。 移情的推断 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在自身引起相同的情感反应。 非移情的推断 能够认知他人的情感,但是自己并不产生相应的情感。知 道别人很痛苦,但是我们自己并不痛苦。
Company Logo
第二节
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
一、定义、特性与分类
二、相关概念
三、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 四、儿童移情的发展
Company Logo
第二节
(一)定义
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
一、定义、特性与分类
观点采择:
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的 观点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对他人观点的推断。 “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
LOGO
第六章儿童社会认知发展Fra bibliotek第六章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
第一节
儿童社会认知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儿童对权威和社会规则的认知发展
Company Logo
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社会认知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掌握儿童社会认知的概念与分类,了解儿童观点 采择发展的相关理论,掌握儿童移情的三种反应 及发展阶段,理解儿童对权威与规则的认知发展 特征。
(一)4岁始形成心理理论
以4岁为界,标志是成功地完成错误信念任务。
此前儿童的心理理论并非完全空白: 1.区分心理与现实;
2.理解看见和知道之间的关系;
3.理解外表与真实; 4.对他人行为的预测。
Company Logo
(二)韦尔曼的心理理论发展观 基本观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随年龄增长而日 益复杂化和精确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与科学研究中一种理论 的形成过程有着极大地相似性。
道德规则
强制性,普遍性。可以用来判断对错是非,并
具有环境的相对性,可改变。
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习俗规则(即社会习俗)
对人际互动起着结构性作用
谨慎规则 系的行为的规则。 用来调节与安全、伤害自己、舒适和健康相联
Company Logo
(二)儿童社会规则的认知发展 2岁,不能区分违背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行为有何不同; 近3岁,能区分两种规则,认为违背道德规则比违背习俗规则 更为错误;
Company Logo
第四节 儿童对权威和社会规则的认知发展
一、权威认知 二、社会规则认知
Company Logo
权威,体现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社会规则也只是社会系统 的一部分。
一、权威认知
皮亚杰的观点 道德发展的研究中,涉及了权威问题。道德发展由他律到
自律。他律阶段,认为道德规范由权威制定,不可改变;自律阶
Company Logo
(二)观点采择与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和非自我中心 中心化或自我中心,基本是一个意思。 去中心化或去自我中心,是与中心化或自我中心相反的过 程,意味着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不再把自己的观点视为 独一无二的,并能够把两个以上心理成分联系起来。
非自我中心主义,是个体对自己观点的控制,以防止其左右
Company Logo
第三节 一、概念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二、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Company Logo
一、概念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
通过心理理论,个体可以对他人的行为作出解释。
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简言之,是个体对他人心理的认知。
Company Logo
质疑
质疑1:与观点采择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Company Logo
(二)特性 1.推理性 根据当前情景直接获得的信息做出的判断不属于观点采 择,要超越直接给予的信息对另一个人作出判断。 2.递推性
至少要把两种心理成分联系在一起。
3.需要自控 判断他人的观点时,需要控制自己的观点,以防止自己的
观点影响对他人的判断。
Company Logo
(三)分类 1.空间观点采择和社会观点采择 (1)空间观点采择
段,权威不再神圣不可侵犯,道德规则也是可以变更的。 对权威的认知是以同伴群体生活为基本条件的,而家庭 (受成人权威的支配)对道德的发展不具主导作用。
Company Logo
达蒙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权威与服从的认知发展。
权威认知的发展经历了6个阶段或水平: 水平1 水平2 对权威盲目崇拜,无条件服从。 意识到冲突的存在,但通过单向的服从来消除冲突。
Company Logo
4.社会认知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相关不高。
社会认知能力并不是一般认知能力的反应或表现;
二者发展也不是平行的:并不是智力越高,社会认知能 力就越强。
Company Logo
5.社会认知主要研究内容:
对个体(他人)的认知——观点采择、移情、心理理论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权威 对群体和社会系统的认知——社会规则
谈进行研究。关心的是儿童对他人进行认知采用的形式或结构。
Company Logo
3岁到青春期的观点采择分为5个阶段或水平: 水平0 自我中心或未分化的观点(3-6岁) 只知道自己的观点,意识不到别人的观点。 水平1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6-8岁) 认识到别人会有和自己不同的观点,但这是由于他们接受 的信息不同。仍然不能考虑别人的观点。 水平2 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8-10岁) 儿童知道,即使拥有同样的信息,别人和自己的观点也可 能不一样,能够考虑对方的观点。
Company Logo
(3)推论阶段 (4)应用阶段
推论出他人的观点。 根据自己的推断(观点采择),调整行为
Company Logo
2.结构分析取向 关心的不是某一次观点采择的具体过程,而是从宏观角 度,考察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水平。 塞尔曼采用两难故事法,利用这些故事与儿童进行深度访
Company Logo
(2)社会观点采择 ①观念(认知)的观点采择 对他人关于某一事件或情景的想法或知识的判断。 ②情感的观点采择(移情),对他人在某一情境中情感状态或情 感反应的推断或反应。 认知取向的定义,是对他人情感的推断。 情感取向的定义,是对他人情感的情绪反应。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二)目前研究的两种取向 1.过程取向 即把观点采择视为一个认知过程或信息加工过程。 弗拉维尔认为,观点采择包括四个按顺序发生的心理动作。 (1)存在阶段 意识到差异的存在,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 自己不同。 (2)需要阶段 认识到有必要对他人观点做出推断,以便达到 其人际交往的目的。
Company Logo
角色扮演,是按照期望采取实际行动的过程。角色扮演的过程就 是被期望行为的释放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角色就是行为。 观点采择和角色采择的关系:部分重叠 观点采择的认知内容是他人的思想、意图、看法、动机等 心理特性,而不包括行为。 角色采择的认知内容主要是与角色有关的行为,因为角色 总要通过行为来表达。
Company Logo
第一节 1.认知与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概述
2.社会认知的界定
3.简史 4.社会认知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5.社会认知主要研究内容
Company Logo
1.认知与社会认知
传统上,认知主要指的是个体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并已自成体系。
平时所说的认知都是指物理认知或非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成为认知领域的一个独立研究领域。
Company Logo
2.社会认知的界定
社会认知,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关系的认知, 以及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关系包括:
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 社会规范、社会生活事件等。
Company Logo
3.简史
社会认知的研究始于70年代中或80年代初,目前盛况空 前。1980年,美国心理学会首次公开使用社会认知一词。 研究起源于认知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Company Logo
研究焦点:儿童对他人信念以及信念与行为关系的认知。 经典实验:错误信念任务。 研究表明,4岁以前儿童还不能认识到他人会有错误观念。 从观点采择的角度看,就是不能区分别人和自己的观点,不能对
他人的观点做出正确推测——没有观点采择能力。
Company Logo
二、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2.情景的观点采择和个人的观点采择 情景的观点采择,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观点差异是由两 者所处的不同情景造成的。 个人的观点采择,两者的差异是由个人特点的不同造成的。
Company Logo
二、相关概念
(一)观点采择与角色采择和角色扮演
角色,是社会心理学由来已久的研究领域。 三种含义: 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 是个体对自己的期望系统; 就是个体外显的行为。 角色采择,个体对自己和他人角色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