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热点串讲篇第5讲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社会 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生活结构也发生了巨变, 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 新世界,人们生活更加舒适、多彩。 (6)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科技革命,导致了后工 业化时代的到来,成为全球化时代技术特征。
2.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以来
①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生政权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②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企图扼杀新生 ②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
背景
政权
激烈
③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张
③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侧重点
①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 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
——摘编自帅娜《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专业构成的变化及变化 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科学体制化的异同,并简要说明 近代中西科技体制化对中国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启示。(17分)
答案 (1)变化:从医师占比重半数以上到化学家、工程专家比重上升,尤其是地质 学家地位上升快。 原因:17世纪中叶时,生物学发展迅速,医药学科技在近代科学形成时期地位发展迅 速;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发展,特别是石油工业的发展迅速。 (2)相同:两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都处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后;民众科技意识的增 强;统治者的组织和领导;新式人才的支持;科学团体的涌现;启蒙运动的推动。
1.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第一次工业革命:由手工到机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资本家 依靠收入、资本积累来促进经济增长。 (2)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组织为组织形 式的经济增长模式。 (3)第三次科技革命:利用经济、科技、军事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等,促进经济全球 化。
(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论指出了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质量不是绝对不 变的,而是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打破了经典物 理学绝对化的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4)量子论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量子论对化学、生物学、医学、考 古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等科学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了许多划时代的技术 创新,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2.近代以来主要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力学和天文学 在理论上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并且在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如发现 海王星的依据);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以后 的机器生产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2)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有力地挑战了神创论,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 放,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所揭示的关于生命自然界辩证发展的 规律,不仅结束了生物学中物种不变论的统治,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 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了巨大震动,对整个 世界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押题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史研究者认为:一个国家的重大科学成果数如果超过了同期全世界重 大科学成果总数的25%,则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其持续的时间称作为科学兴盛 期。下列图片是研究者根据统计数据制作,它揭示了科技中心与社会革命、产业革 命的关系。
——据周程《科学中心转移的数理分析》 运用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两个要素 进行论证;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 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材料二 中国在洋务时期有了科学体制化的最早萌芽。从甲午战争到民国初年,伴随 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改良,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壮大,成立了许多的科学社团,从而促 进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辛亥革命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科学家团体也同时产生, 并成立了相关的科技学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社。1915年,从美国学成 归来的许多有识青年提出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 社。中国科学社在体制上效仿英国,它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 1928 年,中央研究院宣告正式成立。中央研究院从模式上属于法式。它是中央政府 主办的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科研机构的建立,科研人才的增多,科学家的职业化 和科学共同体的出现等,表明了中央研究院时期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科学体制化。
并以实用经验为前提
识的检验
经济 基础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
经济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国家鼓励科技发展,推行重商主义 政策

思想 条件
文化专制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政治 制度
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
向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过渡
2.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1)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催生古代农业文明:应用数学知识、天文、医学、四大发 明等。欧洲处于“黑暗中世纪”时,科技、经济、社会进步受到极大阻碍,四大发 明是近代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前提和条件。 (2)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引发工业文明:日心说动摇了教会观念,促进人们思 想的解放,近代科学诞生;一系列发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 (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迎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信息技术、空间革命使人类社会日 新月异,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新科学革命带领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
解析 本题解答需要对材料归纳观点,并加以论证;首先是要求从材料中提炼观点, 即要求阐述科技中心与社会革命、产业革命的关系,可以结合图片,得出社会革命推 动科技中心的转移,科技中心带动产业革命的出现,也可以从第二幅图片中美国的科 技中心与产业革命并不一致得出“社会革命、产业革命与成为科技中心形成有一定联 系,但并不完全同步”的观点,还可以独立提出科技中心与科学家有关的观点;其次 要求论证,第一个观点可以选取英国为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创 造了好的政治环境,推动了英国科技中心的出现,科技的发展又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 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第二个观点可以以美国为例,方 法一样;第三个观点则需要选取两个或以上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法国等。
经典力学、近代科学
近代西方科技不同特点及原因
(4)中国古代、近代教育的发展及特色;
技术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及特征。
1. 古代中国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不同特征及原因
项目
古代中国
Leabharlann Baidu
近代西方
不同 特征
关注人,以农业科技为主, 关注自然,崇尚理性,思维模式是
强 调 思 维 的 直 觉 性 和 意 识 性 ,沿 袭 逻 辑 与 分 析 的 传 统 , 注 重 对 知
答案 观点一:社会革命推动科技中心转移,科技中心转移带动产业革命出现。 观点二:社会革命、产业革命与成为科技中心形成有一定联系,但并不完全同步。 观点三:科技中心的形成主要是与一批有创新力和影响力巨大的科学家有关。(观点3 分。论证探讨如果就图示内容进行,必须涉及到两个方面,如观点一、二,至少要 以一个国家为例,9分;如果补充,可将观点一二三结合,9分;如果独立提出,如观 点三,至少要以两个国家为例,9分)
不同:西方科技体制化形成时间远远早于中国;英国科技体制化形成在相对和平的 国际环境中,而中国面临民族危机;英国的科学体制化多是本土,中国最初学习英 国的分散性体制,最终转变为法国式集中型体制。 启示:科学体制化是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加强科技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国 家的干预和调控是中国科技体制化的制度保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 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半 2000年 公半民(如独立学院)三种方式并存的局面,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 化。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大事记》等
上表反映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任选其中两个发展阶段,概括其特点并 说明原因。(12分) 解析 第一小问“特点”,需要选定时间段,结合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内容概 括,如选定1952年,据材料“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第二小问“原因”,需 要结合时代背景,如选定195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方面计划经济的反映和工 业化对人才的需要,政治方面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一边倒”外交政策下受苏联 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等。
[押题1] (2018·陕西渭南调研)(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皇家学会是从培根的实验哲学的追随者们成立的一个非正式社团发 展而成的。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被视为英国科学体制化的标志。1666年, 法国皇家科学院由法国政府批准成立,以皇家名义招聘全国优秀科学家到科学院从 事科研工作,并给以薪俸。这一模式对后来其他国家的科学体制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英国皇家学会虽然冠以“皇家”之名,实为自主的民间组织。起初英国皇家学会 的科学家会员仅分布在少数几个专业上。从17世纪60年代到18世纪30年代,医师会 员的比重一直居于半数以上,始终保持在 55%左右。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 化学家、工程专家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地质学家可谓异军突起,到19世纪60年代 已成为仅次于医师的第二大群体。 ——摘编自徐飞《英国皇家学会发展规律及其启示》
1.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 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 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1)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与落伍。 (2)新中国的科技创新(两弹一星、东 方魔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 飞船等)以及形成的航天精神。 (3)近现代西方的科技发展与创新(近 现代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牛顿经典力
25分
学体系、相对论和量子论、现代信息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从中外对比角度考查古代中国、
技术等)。
年代
大事记
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
1952年 性高校,政府接办改造了65所私立高校。重工轻理,取消不少学校的政法财经等
人文学科。
1958年 全国高校从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23 500所。
1966年 高校停止招生,大批青年上山下乡。
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
用 氢弹、人造卫星,以提高国防实
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 力
合国力
影响
①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防安全,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 部环境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 的差距
[押题3] (2018·甘肃天水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教育大事记
1977年 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
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 1996年
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
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47.4%, 1999年
第5讲 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
年份·考题 2017·Ⅱ卷·T42 2015·Ⅰ卷·T41
2014·Ⅰ卷·T40
分值
考题统计 考查角度
知识点
主题链接
12分 12分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从钟表的功能演变考查中西方
近代自然科学;西方 古今科技的发展及意义
三次工业革命 近代两次工业革命; 从生产力发展角度考查近现代 现代信息技术;资本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主义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