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
高二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高二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综合测试卷(含答案)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Ⅰ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
第Ⅰ卷非选择题,3道大题,共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码填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
3.第Ⅰ卷和第Ⅰ卷的所有题目都要在答题卡上规定范围内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试卷个人妥善保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本部分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治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
这些记载可用于解释当时中国制造业()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实现流水作业C.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D.瓷器质量提高2.据载,宋代形成了“贱稼穑,贵游食,皆欲货耒耜而买舟车,弃南亩而趋九市”的社会风俗。
据此可以推断宋代()A.城市布局发生重大变化B.商业经营已没有时间限制C.农民价值取向发生转变D.海外贸易呈空前兴盛局面3.战国时期,燕昭王招揽人才,建黄金台,尊郭槐为“师”,结果苏秦、邹衍、屈景等士纷至沓来,振兴了残破的国家。
由此可见,战国时期()A.社会转型加速B.血缘政治受到冲击C.改革变法兴起D.士人势力掌控政权4.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政治史》中写道:“小康之世,所以向乱世发展,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世运只能向前进,要想改革,只能顺其前进的趋势而加以指导。
先秦诸子中,只有……最看得出社会前进的趋势。
”文中省略部分的思想流派应该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5.“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这些观点出自先秦()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6.有一中国文化史著作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60分)1、《礼记》中记载:“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在西周,只有武王才有祭祀文王的特权,周公只有在武王的统率之下,才能参加文王的祭典。
材料说明()A. 周公贤能不及武王B. 武王位于大宗地位C. 武王权力高度集中D. 周公对武王定期朝贡2、《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禅让制3、有学者指出:“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B. 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C. 不利于维护宗族团结D. 益于树立周王的权威4、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至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这应是指哪一时期?()A. 秦汉时期B. 春秋战国时期C. 商周时期D. 隋唐时期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A. 推行分封制B. 废除行省制C. 废除郡县制D. 建立郡县制6、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A. 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 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 “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 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7、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A.以人为本B.天人合一C.崇德尚贤D.天下为公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的内涵是()A.道法自然B.崇德尚贤C.自强不息D.家国情怀3.唐朝人继承正月十五传统习俗在此夜燃灯、赏灯。
同时增添了禁止宰杀渔猎,读道经的内容。
唐朝政府还把四月八日定为佛诞节,与老子生辰一样,休假一日,以申庆贺。
民间另有二月八日和腊月八日浴佛的习俗。
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A.开放多元的社会氛围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儒佛道实现三教合流D.政府重视道德风尚建设4.“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渐老念乡国,先归独羡君”“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这些诗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A.天人合一的精神B.爱国忧民的情怀C.自强不息的态度D.革鼎创新的思想5.近代中国在文化反思上,经历了“文化自卑”向“文化自强”的转变,从认为“技不如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搞“洋务运动”,到认为“制不如人”,搞“戊戌变法”,再到认为“文化不如人”,开启“新文化运动”,“古今”“中西”之争异常激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衰落、蜕变与新生并存的历史阶段。
这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 )A.本土性B.包容性C.连续性D.多样性6.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曾这样描述拉美文化:“加勒比的历史充满了魔幻的色彩。
这种魔幻现实色彩是黑奴从他们的非洲老家带来的,但也是瑞典的、荷兰的、英国的海盗们带来的。
在加勒比地区集中了各色人等和各种截然不同的事物。
这在世界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
高二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 页。
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 50 分)本卷共 25 题,每题2 分,共 50 分。
在每题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封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上述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据此可知( )A .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C .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B .宗法血缘政治日趋淡化D .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2.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 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 )A .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C .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B .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D .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3.秦朝灭亡后, “法家学说信誉扫地, 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 从某种意 义上说,4.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
据此推断当时(A .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C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 .地方分裂势力坐大D .察举制度存在弊端5.明神宗万历皇帝在位 48 年,他酷爱木匠工艺,在位期间长达28 年不上朝,然而明朝国政依然运行如故。
这反映出( )A .君主专制制度在明朝已臻成熟C .明朝的行政运行机制比较完善B .万历皇帝开明治国驭人有道D .丞相居中协调政务运转顺畅6. 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廷杖)此皆关系朝家纲常,有功名教者,虽见辱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
以上材料说明了当时士大夫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B .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 .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D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原则A.视接受廷杖为表达对朝廷忠义的机会 B.以臣服于君主的意见接受廷杖为骄傲C.认为实施廷杖会损害国家的纲常名教 D.担心君主专制的迫害表现出喜欢廷杖7、某专家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K12教育学习资料】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二历史第Ⅰ卷(48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案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
其他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1.5分,共48分。
)1.1.关于一战爆发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有人认为是民族主义泛滥而造成,而主流的观点认为是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的结果。
1914年以前,“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最为激烈的国家是A. 英国和美国B. 法国和德国C. 英国和德国D. 美国和日本【答案】C【解析】1914年以前英国和德国在经济领域、殖民地领域的竞争是最为激烈的,所以“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最为激烈的国家只能是英国和德国而非英国和美国等其他的三个选项,所以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2.2.从图中获取的准确信息是A. 20世纪初的世界已连成一个整体B. 20世纪初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C. 一战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D. 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答案】C【解析】在做此题时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反映的是一战之前欧洲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在材料中是不能直接体现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两大军事集团形成而非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3.“第一次世界大战又被称为堑壕战,双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僵局,而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试卷(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卷中)( )1、早期(公元前7世纪)雅典城邦的贵族政治:A.实质上是君主专制B.贵族可以任意处死平民C.实质上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 D.妨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 )2.僭主政治的突出特点是:A.僭主由平民选举 B.僭主是世袭的 C.僭主由贵族选举 D僭主凭借武力夺取政权( ) 3.与现在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责相似的古代雅典的民主机构是A.四百人会议 B.陪审法庭 C.公民大会 D.十将军委员会( ) 4.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县制( ) 5.《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 ) 6.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废初“世卿世禄”制度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 7.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 整顿吏治B. 与汉族通婚C. 迁都洛阳 D.推行均田制( )8.北魏颁布均田令,推动均田制的前提条件是:A.地主停止土地兼并 B.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C.政府减少财政收入 D.北方各族掌握了农耕拄术( ) 9.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10.对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改革内容都涉及到军事方面 B.都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改革的过程一帆风顺( )11.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出现的根源是:A.皇室开支巨大B.土地兼并严重C.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D.宋辽、宋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 12.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C.募役法D.市易法( )1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A.教皇派特使在德国兜售赎罪券 B.天主教会出卖教会职位C.马丁·路德立志改革天主教 D.天主教会阻碍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4.加尔文改革中与马丁·路德明显不同的是A.因信称义 B.民主选举神职人员 C.否定教皇权威 D.简化宗教仪式( )15.颁布《至尊法案》的是:A.马丁·路德 B.卡尔文 C.亨利八世 D.伊丽莎白一世( )16.宗教改革的实质是:A.西欧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B.反对天主教会垄断宗教事务的斗争C.西欧封建主集团夺取宗教权力的斗争 D.关于天主教会的教义、制度和仪式的变()17.下列关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A.埃及已经实现了民族独立 B.英法支持埃及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C.马木鲁克势力已被彻底摧毁 D.穆罕默德·阿里控制了埃及统治实权()18.关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埃及的统治在政治方面的表述正确的有:①把埃及作为帝国的行省②彻底消除了马木鲁克的势力③帕夏代表素丹统治埃及④实行包税制A.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D.①③() 19.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A.积极进行对外贸易 B.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农业C.改革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 D.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20.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是:①封建统治本生的弊端②欧洲列强的干预③阿里政权的穷兵黩武④奥斯曼帝国凭借强大的武力进行镇压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21.下列关于俄国农奴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农奴制的存在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B.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C.农奴制下无论哪种农民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奴役D.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与农奴制无关()22. 克里米亚战争的性质是A.英法发动的旨在侵略俄国B.俄国反抗英法侵略的正义战争C.俄国和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D.奥斯曼帝国反抗英法俄侵略的正义战争()23、之所以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是因为A.它改变了农奴的政治地位B.它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C.它是农奴主领导进行的 D.它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 )24.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A.天皇不满自己的傀儡地位B.大名、武士不满将军的独裁统治C.农民不堪忍受幕府的残酷剥削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并得到发展( )25.充分显示幕府统治危机的事件是:A.1837年,大盐平八郎起义B.1853年,佩里叩关”C.1854年,《日美亲善条约》的签定D.1858年,“安政大狱”( )26.“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含答案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中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证号填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和机读卡上。
2.第一卷客观题部分是选择题。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二卷主观题部分,必须用0.5mm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礼乐制2、西周时期,一位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这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又娶了一个妾.该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王位的应是()A、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D、三儿子3、右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4、毛泽东善读史书,对赢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B、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历史期中考试题(含答案)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历史期中考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621年,雅典执政官德拉古把雅典习惯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将内容刻在石刻上公诸于众,这是雅典的第一部成文法。
德拉古的这一做法A.清除了陈旧的习惯法影响B.显示了王权对立法的特权C.冲击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D.成为近代国家立法的渊源2.亚里土多德认为梭伦改革是“混合的”,因战神山议事会代表寡头制,行政长官选举代表贵族制,陪审法庭代表民主制。
这说明梭伦改革A.兼顾不同公民群体的利益B.只维护了多数公民的利益C.极大削弱贵族的政治权力D.仅关照了少数公民的利益3.梭伦宣称:“我们制定了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法律,为每个人都规定了公平的正义”。
在民主改革中,他将公民按照财产的多寡分为四等,并赋予每个等级公民不同的权利。
这说明了当时雅典A.公民范围狭小B.民主制度存在较大局限C.限制商业贸易D.平民与贵族实现了平等4.梭伦认为幸福需要两个要素:第一是出生,即出生在一个繁荣的城邦,完成了一个公民的职责,履行了家族的传承;第二是死亡,即为城邦利益而战斗,通过一个完美的死亡获得荣誉。
这折射出A.古希腊非常注重个体实现幸福B.公民与城邦形成契约关系C.古希腊民主政治的阶级局限性D.城邦治理强调共同体意识5.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以下户籍管理的组织结构示意图。
这表明商鞅变法A.激化了阶级矛盾B.加强了地方统治C.瓦解了宗法制度D.扩大了统治区域6.战国时期,秦国规定如果男子成年不另立门户,其所在基层什伍组织中的里典和伍老,要按“匿户”的罪名受到惩处,以至于秦国出现“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社会风气。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附答案)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A.①B.②C.③D.④2.《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於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
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传贤”演化为“传子”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3.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5.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6.右图为春秋早期的一件青铜鼎。
鼎内铭文为:“伯克父甘娄迺(乃)执干戈,用伐我仇敌,迺受吉金,用自作宝鼎,用享于其皇考,用赐眉寿黄耇(长寿),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此文物有助于研究当时的①宗法分封②天文历法③青铜铸造④文字书写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教育最新K12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
沁县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答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1.梭伦改革前和商鞅变法前都曾进行了大辩论,下列对这些辩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改革往往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反对B.改革者在最初阶段往往招致社会各阶层的攻击C.重大改革的推行不会是一帆风顺的D.推行改革要求改革者须具有非凡的勇气和胆识2.下列选项对下图中史实共同特征的表述最恰当的是()A.工业文明促进政治改革 B.资本主义制度广泛建立C.启蒙思想的传播与扩展 D.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回应3.为纪念在塞浦路斯举行的国际会议而发行的梭伦纪念邮票,上面有梭伦的名言“避免极端”。
梭伦改革的措施最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B.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C.建立公民陪审法庭D.禁止粮食出口并坚决抑制粮食涨价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主要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这种方式()A.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 B.减轻了农民负担C.奠定了地方分裂的物质基础 D.缓和了阶级矛盾6.“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 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7.《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侯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A.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8.下列现象能反映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进内容的是()①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②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吃烧烤③洛阳商业发达,成为贸易中心④中原地区农田大量得到开发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9.“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配套K12】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
2017----2018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有人认为顾炎武的思想“不超出儒家政治的陈词滥调”,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顾炎武提出了以制度保障民主的宝贵近代思想。
以下顾炎武的言论中能用于论证后一种观点的是A.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B. 夫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然在万民之忧乐C. 必使治天下之法具出于学校,天子不敢自以为是,然公其是非于学校D.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的思想。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C项符合题意,提出了要对君权进行限制的思想主张;ABD三项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故选C。
2. 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完全否定。
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
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下列最符合材料原意的是A. 批判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B. 西方的科学必将削弱儒家文明C. 批判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做法D. 向西方学习应该全面而且彻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等信息可知作者对洋务运动期间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学习制度和思想的批判,故A项正确,B项错误;A项维新派的主张;D项是新文化运动。
故选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3.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试题
A.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B. 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 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
D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激增
【答案】A
【解析】
【详解】表格表明1858年相比1843年进口棉花和棉纺织品税率都在下降。结合所学,1842年《某某条约》协定关税的条款,可见材料反映了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故选A;材料只涉及进口棉花和棉纺织品税率,未涉及中国本土商品的情况,无法体现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排除B;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只是材料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税率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列强商品输出的激增,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排除D。
5.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 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B. 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 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C
【解析】
西汉通过内、外朝制衡分化相权,A项不选;三长制是配合均田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权,B项不选;军机处的设立不能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不选;仅C项表述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4.元朝在行省与路府州县之间设置“宣慰司”。宣慰司的职务是“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下于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这说明了宣慰司是
6.乾隆后期,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名,共禁毁书籍3100余种,15.1万余部,销毁书版8万块以上;民间惧祸自行销毁者不在其内。由此可见
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全解全析)
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全解全析1.A【解析】儒家的仁爱讲究等级,是蕴含礼制的“仁”,而材料主张“仁”不分等级,体现了对儒家仁爱说的反思,故选A项,排除D。
材料没有反映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故排除B项。
材料体现不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故排除C项。
2.A【解析】“丁兰刻木事亲”体现的是儒家的孝道思想,丁兰是普通老百姓,他的孝行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在民间传播,说明儒家思想日益世俗化,故选A项。
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
材料体现的是孝道在民间的传播,不能体现孝道观念扼杀人性,故排除C项。
汉代的董仲舒用“天人感应”来宣扬儒家思想,使儒学神秘化,但从材料中看不到这种神秘色彩,故排除D项。
3.C【解析】根据材料“习乡射礼”“礼生皆使太学学生”“明识礼乐”等可知,汉代乡射礼的礼生都是太学生,宋登因熟悉礼乐而主持太学,说明当时太学非常注重礼仪教育,故选C项。
太学教育侧重儒家经典,实用性并不强,故排除A项。
材料并没有指出太学成为讨论国家大事的地方,事实上太学的主要功能是教育,为封建政府培养官员,故排除B项。
材料看不出太学带动民间向学的风气,故排除D项。
4.C【解析】根据材料“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九渊主张道德均在人心中,人只要发现内心的道德就可以了,故C项正确。
“性相近”是指人生下来以后,人与人之间的秉性基本上是相近的,而材料说的是道德的内在性,故排除A项。
“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是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的,而材料在讨论人性,两者关系不大,故排除B项。
“天人感应”讨论的是天人关系,而材料讨论的是人的本性,故排除D项。
5.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太祖时成都负责雕版印刷《大藏经》,南宋时成都刻印1000卷的《太平御览》,由此可推知成都印刷业较为发达,故选A项。
从材料中看不出纸业生产被官方控制,故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活字印刷效率高”,且与材料“负责雕版印刷”不符,故排除C项。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套真题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拟定谥号的规范。
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A . 尊崇和颂扬先人B . 缓和君臣关系C . 惩恶劝善维护统治D . 巩固儒学地位2.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
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
”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A . 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B . 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C . 后者有害于统一前者则不然D . 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3. 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殷之宗庙,以子能继父者为大宗,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
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
”材料强调的是A . 宗法制起源于嫡庶之制B . 宗法制与周公制礼无关C . 宗法制商代已经存在D . 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4. 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沉重的赋税负担和激烈的土地兼并下,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
这一论述强调宗法制()A . 具有凝聚宗族,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B . 封闭性的特征C . 应对土地兼并等风险的作用D . 自给自足的特征5. 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
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
由此可见,先秦节庆()A . 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B . 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C . 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D . 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6. 如下图为汉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左三为周公,左四为成王).对该图历史内涵的解读与历史事实基本符合的是()A . 四方诸侯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 . 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初步实现了权力的集中C . 成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必须严格履行D . 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权利之间的纽带7. 按唐制,中男不服兵役,成男才服兵役。
推荐学习K12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实验班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实验班)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和第II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题涂黑。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对应的答题区内。
第I卷(选择题 56分)一、选择题1.历史上的改革往往因专注前朝制度之弊,而忽视了创新制度存在的潜在危害,给社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以下各项突出地说明这一点的是()①北宋初的军事改革②北宋的财政改革③王安石的募役法④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⑤唐募兵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⑤D.③④⑤2.关于梭伦执政时期雅典公民大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B.是城邦的最高司法机关C.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D.能决定战争等国家大事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4.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实行均田制D.迁都洛阳5.战国初年,我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主要是因为它直接受到了()A.诸侯争霸的冲击B.生产力发展的冲击C.百家争鸣的冲击D.变法改革的冲击6.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
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领国而雄诸侯。
”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A.法家思想B.农耕经济C.中央集权D.轻罪重罚7.19世纪40年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建立起来的民族工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其主要原因是( )A.阿里对外进行扩张战争消耗了大量财富B.埃及重新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C.英国等欧洲列强的殖民势力涌入埃及D.阿里加重了对埃及人民的掠夺和剥削8.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B.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D.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9.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之处是( )①减轻了农民的负担②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10.欧洲中世纪曾经被称为笼罩着宗教灵光的“黑暗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第Ⅰ卷(48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案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
其他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关于一战爆发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有人认为是民族主义泛滥而造成,而主流的观点认为是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的结果。
1914年以前,“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最为激烈的国家是A.英国和美国B.法国和德国C.英国和德国D.美国和日本2.从右图中获取的准确信息是A.20世纪初的世界已连成一个整体B.20世纪初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C.一战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D.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3.“第一次世界大战又被称为堑壕战,双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僵局,而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
”符合以上论断的典型战役是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日德兰海战D.索姆河战役4.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德国政府现在所实施的潜艇战,是对所有爱好和平国家所发出的战争宣言。
……我们现在已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复仇,也不是借此夸大国家实力,……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
”这个演说A.反映了欧美矛盾的激化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C.维护了协约国的利益D.力图保护世界和平5.观察下图,图中的照片拍摄于一战时期法国北部孚日省的中国劳工营。
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①图中照片的拍摄应不早于1917年②向欧洲派遣劳工的是南京国民政府③劳工们为协约国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④一战后的中国跻身强国行列A.①③B.①②C.①②③D.①③④6.《战争改变历史》中提出:“总体战所提出的需求残酷地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
……到1915年初,双方将领都在抱怨弹药短缺;人们发现旧的供应体系——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
”该材料主要表明A.一战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B.政府职能无法适应战争需要C.一战催化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D.一战导致思想观念的转变7.与下面两幅地图变化有关的战争是A.普法战争B.第一次世界大战C.苏德战争D.第二次世界大战8.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不论从欧洲的角度,还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引人注目。
”其“转折”表现为①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②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出现③科学技术得到发展④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9.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
……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
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材料反映了A.一战改变了世界格局B.一战给欧美国家带来政治经济危机C.一战使国家职能发生变化D.战争引发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10.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刺杀事件——马恩河战役B.凡尔赛体系——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C.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D.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形成——联合国成立11.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
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①承认土耳其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③放弃海外殖民地④支付巨额赔款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2.1921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下院的一次演说中表示:“日本是英国的旧友,在20年的同盟中,双方甚有所益。
当今英美关系极为和谐,我认为首先应该增强与美国的友好合作,其次也要维持同日本的亲善与合作。
”这表明英国的主要意图是A.维持在亚太地区的利益B.调和美日之间的矛盾C.极力维护英日同盟D.加强与美日的友好合作13.“……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上述内容发生于A.巴黎和会期间B.华盛顿会议期间C.抗日战争时期D.二战后初期14.美国参议院认为国际联盟盟约中的某一条款,最终将引导美国陷入与欧洲事务相关的义务之中,因此拒绝批准加入国际联盟。
这一条款最有可能涉及A.裁军B.集体安全C.委任统治D.国际合作15.下列为20世纪上半期出现的国际会议。
它们1941年8月14日①反映了解决国际争端方式的变化②都由大国操纵并损害弱国利益③都体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④体现了人类对和平的美好追求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16.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各种意识形态、政治派别、经济利益的冲突日益加剧。
是以国内斗争来解决问题,还是以国家之间的斗争来解决问题,已成为一个跨国性的议题。
最终,这些问题在一个国家进行了“演习”。
这个国家是A.德国B.西班牙C.波兰D.捷克斯洛伐克17.《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评述20世纪30年代某一历史事件: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
但是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
该历史事件A.指《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署B.《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C.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D.德国吞并奥地利18.右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
这一事件A.改变了大战发生后美国的“中立”政策B.标志着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发生转折C.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D.促使美英首脑会晤并发表《大西洋宪章》19.“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
”材料中的“宣言”签署于A.1939年B.1940 C.1941年D.1942年2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1943年是影响巨大的一年。
这一年①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②敦刻尔克大撤退③美英盟军西西里岛登陆④中途岛海战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21.“出席会议的各大国同意如下:……(四)注意到‘霸王战役’应于1944年5月发动,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
……”达成上述决议的国际会议位于右图中A.①B.②C.③D.④22.对于二战中的中日战争,一种叫法为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 nst Japan),另一种叫法为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对此评价合理的是A.两种叫法无本质上的区别B.前者凸显了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C.后者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差别D.两种叫法都不利史学研究23.二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任。
……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
”他的意思是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24.“一个根源,多种力量;互相制约,和平有望。
”这是一位历史学教授对未来世界格局及社会发展趋势的高度概括。
其中,“一个根源”是指世界格局的变动根源,它是指A.美国的霸权主义B.世界的多极化C.世界和平的力量D.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25.比较不同历史事件的异同,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共同点是①体系包含有损中国主权的内容②惩治了法西斯战犯③会议体现了各大国的意志④确立了新的世界殖民体系A.①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26.“欧洲的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进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措施是A.提出杜鲁门主义B.推行马歇尔计划C.组建北约D.成立经互会27.20世纪的世界,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局面,二战前形成了轴心国同盟,二战后又出现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格局。
这些现象反映的共同问题是A.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B.法西斯势力的猖獗C.大国结盟威胁世界和平D.“冷战”局面的形成28.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29.在印巴分治方案中,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唯一标准,这一做法A.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B.体现了信仰自由与平等C.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D.是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30.海湾战争是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它产生的主要影响有①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②促进了阿拉伯世界的团结③使各国军事界对传统的战争观念进行重大反思④苏联控制海湾地区的能力减弱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31.《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中、法、苏、英、美五国具有否决权;对于威胁、破坏和平及侵略行为,安理会可决定采用武力之外的各种方法对其实行制裁或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
材料反映安理会A.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B.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合作C.带有大国控制和强权政治色彩D.有效避免了战争的威胁32.观察下图,抵御和消除图片中现象的根本途径是大气污染艾滋病祸及儿童南斯拉夫难民A.走可持续发展道路B.消除贫富差距C.走和平与发展之路D.消灭霸权主义第Ⅱ卷(52分)二、非选择题(33题17分,34题17分,35题18分,共52分)33.(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段祺瑞相信,“日本人既已加入(指参加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
料其难以取胜。
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将成局外之人,而我国参加,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
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中国从“一战”获得多少好处》(1)根据材料一,概括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其动机是否实现,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5分)材料二1943年11月18日,蒋介石应邀参加三国首脑会谈。
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等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这次首脑会晤标志着战时三国合作的高峰,中国作为四大盟国之一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摘编自梁承波《浅析二战期间中国大国地位的获得与丧失》(2)材料二中“三国首脑会谈”指哪一历史事件?此时中国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变化?(4分)材料三(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期间促使中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