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思考题及答案
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思考题绪论简答:1.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如何理解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3.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有哪些?判断: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是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一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的本体判断:1.课程定义的分歧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种课程定义,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正确2.课程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
简答:1.西方和我国课程与教学发展经历的主要历史阶段。
2.常见的主要课程观有哪些?3.古德莱德提出的五种层次的课程。
4.教学概念的主要归属类型有哪些?论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第二章小学课程规划与教学设计名词解释:学校课程规划判断:进行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主要是基于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学校实际。
简答:1.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路径。
2.学校课程研制的保障条件。
3.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4.小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5.小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第三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判断:在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上要坚持系统化、具体化、层次化的特点。
简答: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
2.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有哪些?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
4.小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有哪些?5.设计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步骤有哪些?论述:1.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2.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3.行为目标的表述方法。
第四章小学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名词解释:1.课程资源2.校本课程开发3.教学内容简答:1.课程资源的分类有哪些?2.课程资源观的基本理念。
3.小学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有哪些?4.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有哪些?5.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有哪些?6.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主要有哪些?论述:1.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2.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3.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第五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组织名词解释:1.课程组织2.课程类型3.显性课程4.班级授课制简答:课程组织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重点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变革:是最常用的概念。
指课程及其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课程计划:是对课程变革的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具体方案的制定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课程采用:指做出使用某项课程变革计划的决定的过程它是一项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阶段它锁关注的焦点是是否决定采用某项课程计划。
(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被称为“课程采用”)课程变革过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古德莱特区分了五种不同层次的课程:(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理解的课程(4)动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具体可分解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为了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第二,为了理解课程变革失败的原因第三,为了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决定因素作出解释第四,为了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相混肴。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以下三个):课程实施的取向是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忠实取向或(忠实观):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的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基本特征:(1)课程实施的涵义则是指教师对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等具体的东西在实践中执行的过程(2)课程内容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育的实施而创造的(3)课程变革被视为一种线性的过程(4)教师角色的性质是课程专家所制定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5)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量化研究{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所支配}相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就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景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基本特征:(1)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各种情景因素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景因素会对课程变革方案做出改变(2)不断调整以求适应(3)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4)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5)要求更为宽广的方法论包括量化研究质的研究。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与意义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原则,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据以上分析:课程是由一定的与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一)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也称为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知道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及其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三)教科书教科书亦称课本,他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二、课程的设置我国周六艺→春秋六经→宋四书西方三艺→七艺→夸美纽斯泛智的百科全书式课程→洛克健全身体课程···(二)课程理论的发展斯宾塞提出课程问题学科学最有价值→杜威《儿童与课程》现代课程理论→博比特《课程》第一本课程专著→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奠基石课程编制过程的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三)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
亦称分科课程最早的分科课程:孔子将文化典籍分为四科、古希腊“三艺”课程学科课程的特点: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并强调课程与教材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第一节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一、课程实施的涵义1.课程变革: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皆可称为课程变革。
2.课程计划:是对课程变革的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具体方案的制定。
3.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4.课程采用:是指作出使用某项课程变革计划的决定的过程。
5.课程变革过程:一个完整的课程变革过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个环节、课程采用是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个阶段,它所关注的焦点是是否决定采用某项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是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二个阶段,它关注的焦点是课程实践中实际发生的变革的程度及影响变革的因素、课程变革的最后阶段是对变革总过程的评估,即课程评价,它包括了课程变革的所有方面,其目的在于确定哪些因素与变革的研究和传播有关,怎样测量变革的实施程度,以及如何评估课程变革产生的预期或非预期的实际效果、课程变革是这些环节之间动态的,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而非单向的由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线性运作过程6.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1)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是就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理解的课程,这种理解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从而减弱正式课程的某些预期的影响。
(4)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师领会的课程与他们实际实施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教师常常会根据具体教育情境的变化对理解的课程作出调整。
(5)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也即课程经验。
二、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1.为了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
2.为了理解教育变革失败的原因。
3.为了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素作出解释。
4.为了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如课程采用)相混淆。
教育学 第六章 课程
三、课程设计
(2)教学计划的构成 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 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 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构成。 2.教学大纲 (1)教学大纲的概念
三、课程设计
(2)教学大纲的构成 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组成。(考填空题) 3.教科书的设计 (1)教材与教科书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 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 和讲义称为教材。(考填空题)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 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 具体化。
四、课程实施
2.分析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学生 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 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 第三,学生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心 理品质。 3.研究学生学习特点 学生学习特点有四个方面的特性:独特性、 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四、课程实施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 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 教学活动基本范型称为教学模式。 5.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 的部分 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 何安排的问题。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培养学生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属于 。 A 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 研究型课程 D 实践型课程 4.以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属于 。(拓展型课程) 5.课程编制遵循“研制-开发-推广”模式的是 。 A 地方课程 B 学校课程 C国家课程 D拓展课程 6.学校课程的目的是 。 A 确保国家规定的普通教育的目标 B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C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D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写、算能力
教师课程与教学评估制度
教师课程与教学评估制度引言:教师课程与教学评估制度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教师课程设置、教师教学评估制度以及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
一、教师课程设置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基础。
1. 统筹兼顾的原则教师在课程设置时,应以全面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注重学科知识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避免过于片面和功利化。
同时,还应按照学科发展规律和学生发展需求,确保课程设置合理完整。
2. 引导学生主体地位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参与课程选择和设计。
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的课程设计,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教师教学评估制度教师教学评估制度旨在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和提高,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
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估制度,对于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1. 综合评价指标的设计教师教学评估制度应该综合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借助多种评价方法和工具,如学生测验、教学观察等,以客观全面地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
2. 鼓励反思和改进除了对教师进行评估之外,评估制度还应鼓励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与同行教师的互动交流。
通过反思和改进,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师课程与教学评估制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教师课程和教学评估制度的设计与实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估,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将有效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幼儿园教育评价 第六章 幼儿园教育的质性评价方法
第一节 表现性评价
三、确定表现性评价工具
• 为了便于对表现进行描述与判断,还需要根据所选择的评价标准,确定每一个 表现等级,如最优秀的、最差的和中间的具体表现等级。
第一节 表现性评价
三、表现性评价的有效性
• 表现性评价是通过观察儿童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儿童已经取得 的发展成就。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学业成就测验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节 档案袋评价
三、档案袋评价设计要素
表6-10 24个月-3岁幼儿档案袋的发 展里程碑及所应收集的资料内容示例
P194
第二节 档案袋评价
三、档案袋评价设计要素
• 尽管档案袋的格式对所有的儿童都是一样的, 但对每个儿童来说,收集的资料其实不尽相同 ,严格说来,没有两个档案袋是完全一样的,每 个档案袋讲述的都是一个独特的故事,是每一 个儿童发展的缩影。
照事先设计好的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第一节 表现性评价
一、 表现型评价的内涵
由于表现性评价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因此,有人也把表现性评价称为 真实性评价。但不是所有的表现性评价都是真实性评价。只有当表现 性评价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生时,才是真实性评价。
第一节 表现性评价
二、表现性评价的设计
第三节 苏格拉底式研讨评价
一、苏格拉底及其“精神助产术”
•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终生不著一言,但其独特的思想与实 践、其崇高的人格与精神光耀了古希腊和整个西方文明。他早在两千四百年以前 就确立了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精神助产术”。
第三节 苏格拉底式研讨评价
一、苏格拉底及其“精神助产术”
幼儿园教育评价
YOU ER YUAN JIAO YU PING JIA
教育学基础第六章到第九章
第六章—第九章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含义“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选择)(一)课程即教学科目现在课程改革已明确把综合实践课列入课程(二)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根据实用主义经验论反对“课程是活动或预先决定的目的”这类观点。
在他看来手段与目的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
所谓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观点的重要代表人物。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在这方面,当今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巴西的佛雷尔。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名词解释)二、课程理论流派(简述、简答)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杜威(经验实用主义)认为课程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
2、课程的组织应该心理学化(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四)存在主义课程论(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最重要的)。
第二节课程组织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1筛选法2参照法二、课程内容(一)课程标准(名词解释、选择)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的重要步骤。
(二)教材:主要是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三、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都可以说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1.课程性质《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类本科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2.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扎实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专业技能,科学地观察、描述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自主地发现、分析并解决基础教育一线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为从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主要知识点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要点:1.课程与教学的内涵;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发展历程3.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4.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重点: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难点: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要点:1.课程与教学目标概念;功能;依据和取向2.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呈现重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难点:任务分析与目标表述第三章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点:1.课程与内容的含义及特点;不同取向及原则;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重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难点: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取向第四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要点:1.课程实施的含义;基本取向;课程实施与学习方式的变革2.教学过程的内涵;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教学过程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重点: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难点:教学过程要处理好三个基本关系第五章课程与教学评价要点: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含义;历史发展;类型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意义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4.基本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5.发展性评价体系与方法重点:发展性评价的内涵及教育功能难点:发展性评价的主要方法第六章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要点: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概述2.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重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难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第七章教学设计要点:1.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其特点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重点: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难点:如何设计问题情境。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课 程
LOGO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课 程
LOGO
活动课程含义的争论
• 活动课程,又被称为经验课程或经验学习、学生中心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就是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 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
预期的学习结果。
• (8)课程基本上由五大板块组成: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 语。
• (9)课程被认为是有关人类经验的日益广泛的可能的思维方式——不 是指结论,而是指导出结论的方式以及产生的背景。
课 程
LOGO
以上九种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关于课程的定义还有很多,不再— —列举。 将这些定义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
LOGO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涵义: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 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 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 课程目标确定: • 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
•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 (3)整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计划。 • (4)课程是一种方法论的探讨,它要探明学科要素的各个方面,如教
普通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开设的顺序 学时(学分)分配
学年编制
认真贯彻和落实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课程 方案,开足、开齐所规定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 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 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 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 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 说明(或前言)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标准 课程实施
第一节 课程概述
广义与狭义之分的课程定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全部经验, 包括课内外一切活动,而不限于各科知识的教学。
狭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 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主要是课内的课 程),包括各学科的名称、地位、开设的顺序和 教学时数。
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也是教师领悟 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 正确进行教学设计(即备课)的有效工具。
第一节 课程概述
教科书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 学规范用书,是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明晰 而系统地按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识。 构成: 目录 课文(主要部分) 习题 实验 图表 注释 附录
确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的陈述方式
• • •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3.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课 程目标 P89
我国基础教育 霍恩斯坦的分 布卢姆的分类 课程改革的分 类 类 认知领域 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 情感领域 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第六章 课程——教学活动的依据
23、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24、综合课程是一种以对学校课程内容进行统整为特点的课程类型。△
25、必修课程是指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选修课程是相对必修课程而言的,它是指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因人而异自由选择的课程。
15、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的新教材特点。☆
答:1)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2)学与导结合——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3)文本教材与开发课程资源结合——注重留给教师创造空间;4)科学内容与活泼形式结合——注重教材生动通俗情趣化;5)学科独立与学科渗透结合——注重学科之间整合。
12、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划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与类别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3、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4、广义的教材是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资料。狭义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教科书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
16、狭义的“课程评价”是特指对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教材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
17、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A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泰勒),B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C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
18、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征:☆
答:1)评定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注重学生的发展;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3)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4)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5)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式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
教育学 第6章 课程
四、课程评价
(四)课堂教学评价:
1、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 2、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1)教学目标的设定 (2)学习环境的创设 (3)学习资源的利用 (4)学习活动的指导 (5)教师素养:重难点分析、掌控力、情绪、语言、板书…… (6)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 (7)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广度 (8)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深度 (9)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效果
思考:“奖惩性教师评价”是否全部落后,
四、课程评价
阅读P197 案例 讨论: 1、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否一点都不考虑到教师的教学评价里? 2、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3、案例结尾处“这一微妙的变化使很大一部分教师悟出了评教评学的 真 谛”----教师这么做能够坦然、能够问心无愧吗?家长能接受吗? 4、发展性教师评价需要注意哪些?
一、课程概述
(二)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 知识本位 教育为生活做准备 强调理论和间接知识的学习 按照学科逻辑组织课程 活动课程 儿童本位 教育即生活 强调理论和直接经验的学习 按照儿童心理逻辑组织课程
主张分科设置课程
只问结果,不问过程
主张综合设置课程
只问过程,不问结果
一、课程概述
四、课程评价
[参考答案] 教学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也许就是你的某一句话或是某一个 不经意的小事,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你最终 的成绩。我们在埋怨学生不通人情时,是否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不通 人情?我们在埋怨学生素质低时,我们为什么不想一下自己的素质。 再说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要和多门 学科的任课教师接触,他们对教师的了解程度及所获得的信息量远 不是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所能比拟的。每一位教师在向他们"传道、 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无疑是在展示自己,所以,教师应放下架子, 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评价。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三本教材: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小结: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
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着《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着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第六章_课程与教学评价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要遵循课程
与教学活动开展的客观规律,选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 科学的评价应该是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他评价和
Page 25
四、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绝对评价可以看作是一种水平测试,是指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 确定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然后运用这个标准对每一个对象进 行评定的评价类型。并且,这个外在的评价标准是基于整个评 价对象群体的一般性状况来确定的,并不受某一特定评价对象 群体状况的影响,其评价结果的好坏也与某一特定评价对象群 体无关,只与评价对象本身的水平有关。
Page 24
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是指在课程与教学活动结束 之后进行的评价,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主要目的是通过全 面搜集资料和反馈信息,对已经结束的课程与教学活动的 成效作出整体判断,评定成绩,给出结论,同时也可以就 已经完成的评价本身进行相关鉴定,为此,被视为一种 “底线式的或清算结账式的评价” 。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涵义
目前,在各种相关著述中对课程评价内涵的常见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课程价值观或课程目标,运用一定的科学手段,
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分析、整理,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和 结果等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从而为课程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2)课程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系统调查、收集数据 资料,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以此来决 定是否接受、改进或排除某课程或特定教科书的过程。 (3)所谓课程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 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护理教育导论,知识点讲义,第六章 护理教学评估与评价
第六章护理教学评估与评价一、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教学评估第三节教学评价第四节试卷的编制及质量分析二、课程要求1、评价、教学测量、教学评估、教学评价的概念2、教学评估的分类、常用的评估方法、教学评价的种类3、主观性试题的评分方法、客观试题的类型4、教学评估与评价中护理教育中的意义第一节概述测量、评估与评价的概念测量: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对事物进行量的测定,是一个数量化的过程,即给某一个体或事物的某种特性打分或计数。
评估:相当于测量,它除了可用于对事物进行量的测定外,还可以用于测定事物非量化的价值。
如:行为、态度等。
评价:是判断个体特性价值的过程,即对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
通过测量或评估获得个体特性,然后对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
测量、评估和评价的区别和联系“测量”只用于可量化的事物。
“评估”可用于量化的事物,又可用于非量化的事物。
两者的本质是事实判断、即客观存在“评价”是价值判断,是以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为对象,探讨客体的价值属性,并以认识、情感、意志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来反映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
测量、评估是评价的基础评估包含一定的评价教学测量、教学评估与教学评价概念教学测量:指应用测量手段对教学活动所作的量的测定。
教学评估:对所设计的评估内容,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纳的过程。
教学评价:参照现有的教学目标,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学活动中的事物或人作出综合价值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估与评价的发展萌芽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中心内容是围绕对学生能力的测量,重点在于如何客观的测量学生的能力。
主要对象是学校的教学成就和效率。
依据是学生各种能力测验的数据。
主要手段是教学测量形成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突出特点是出现了以教育目标为依据的“泰勒评价模式”涉及到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基本依据是教育目标。
主要手段教育测量、观察、调查等多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数学教学评价的概述
(一)辨析几种概念 1.考试 2.测量 教学评价:依据数学教学总目标和教学任 务的具体目标,对数学教与学的过程和结 果所作的一种价值判断。
教育评价
教学评价 学习评价 课程评价
(二)教学评价的内涵 本质:价值判断 对象:不同的针对面(内容) 标准:评价活动的计量尺度 目的:学生的发展
3.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 (1)发现问题 (2)提出问题的能力 (3)收集信息 (4)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1)评价主体多元 (2)评价方式多元 (3)评价内容多元 (4)评价标准多元
六、数学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量表学习与应用 案例:常山县城关中学(量化评价)
4.数学教学方法:基本工具 (1)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2)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3)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4)教学方法的整合性
5.数学教学效果:基本要素 (1)目标是否实现、任务是否完成; (2)学生知识、过程的学习; (3)学习情感的表现
三、数学学习评价 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及其结果
作出的价值判断
二、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一)课堂评价的要素 1.数学教学目标:出发点与归宿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 (2)教学目标可行性; (3)教学目标科学性
2.数学教学内容:对象与线索 (1)教学内容呈现和讲解科学性、正 确性; (2)教学内容现实性、挑战性; (3)教学内容发展性
3.数学教学过程:主渠道 (1)教学过程环节安排合理性; (2)教学过程的预设与生成; (3)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性
(3)家长评价 教学设计中可以有选择性的增加家
长的作用,可以是课后的作业检查也 可以是家校合作的形式。
(二)评价内容 (1)学生话语 (2)学生行动 (3)学生认知水平
(三)评价重点 (1)共性 (2)个性
(四)评价方法 (1)测验 (2)观察 (3)调查 (4)档案袋 (5)轶事记录
四、数学评价的模式 1.泰勒模式(p178) • 确定目标 • 表述目标的行为特征 • 有效的测量方法 • 实施测量 • 呈现测量结果
(三)数学教学评价的功能 1.管理功能 2.导向功能 3.诊断功能 4.调控功能 5.激励功能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 1.统一性原则 2.过程性原则 3.全面性原则 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五)数学教学评价的类型 1.按参照标准分: 相对评价vs绝对评价vs个体内差异评价 2.按评价作用分: 诊断性评价vs形成性评价vs终结性评价
2.CIPP(p179):斯塔弗比姆 • Context-背景评价 • Input-输入评价 • Process-过程评价 • Product-成果评价 【案例】
3.目标游离模式:斯塔弗比姆 4.布卢姆的综合评价模式
五、数学评价发展趋势 1.数学教学评价的理念 2.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提升数学价值的认识 (2)养成思维习惯 (3)注重活动参与与合作 (4)注重学习的反思与改进
(一)学习评价的各维度 1.评价主体:谁评价 2.评价内容:评价什么 3.评价目的:为什么评价 4.评价标准:评价依据 5.评价方法:拿什么评价
1.评价主体 (1)教师评价 a.教师对全班的评价 b.教师对部分学生的评价 c.教师对学生小组的评价 d.教师对学生个人的评价
(2)学生评价 a.学生自评 b.学生互评 c.小组评价 d.群体合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