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共济失调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
遗传性共济失调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3.辅助检查(血清学检测、神经电生理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等)的支持证据。 (二)鉴别诊断
应与其他遗传性及非遗传性因素所致的共济失
调鉴别。在其他遗传性因素所致的共济失调中,需
在散发病例中,大部分病例是由酒精中毒等环
境因素引起(详见鉴别诊断),但仍有某些病例由于
比值显著降低;某些患者脑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成像(SPECT)或PET检查可显示小脑、脑干、基底 节等部位的局部脑血流量、氧代谢率和葡萄糖代谢 率显著降低。
六、诊断 (一)临床诊断 1.缓慢发生、进展性、对称性共济失调。 2.遗传家族史:典型的遗传家族史是确诊的重
震颤等;眼球运动障碍可表现为核上性眼肌麻痹、注 视麻痹、慢眼动等;指鼻试验可表现为指鼻不准;轮 替试验可表现为动作缓慢、节律不均;跟膝胫试验可
识。 二、发病机制 迄今为止,ADCA致病基因位点已发现约45 个,其中35个已被克隆(参见http:// neuromuscular.wustl.edu/ataxia/domatax.html),主
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HA)是一大 类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病死率和病残率较 高的遗传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约占神经系统遗
类㈨1,14郴3
1.先天性共济失调:包括Joubert综合征、
Dandy—Walker综合征等。 2.代谢障碍性共济失调:包括B脂蛋白缺乏症
(abetalipoproteinemia)、AVED等。 3.DNA修复缺陷性共济失调:包括AT、AOAl、 AOA2等。 4.退行性共济失调:包括SCA、FRDA等。 四、临床表现
有婴幼儿及老年发病者,临床上以共济运动障碍为
遗传性共济失调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遗传性共济失调遗传性共济失调( hereditary alaxia , HA)是-组以慢性进行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的遗传变性疾病,约占神经遗传病的10% ~ 15%。
其特征包括明显的家族遗传背景和脊髓、小脑、脑干损害为主的病理改变。
此外脊神经、脑神经、交感神经、基底节、丘脑、下丘脑、大脑皮质等均可受累。
发病年龄多在20 ~40岁,但也有婴幼儿及老年发病者。
临床上常伴有复杂多变的其他系统损害所致的症状和体征,即使同一家族的患者也可以表现出高度的临床异质性。
大部分遗传性共济失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酶缺乏、生化缺陷、三核苷酸动态突变、线粒体功能缺陷,DNA修复功能缺陷、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等与发病有关。
根据遗传方式可将遗传性共济失调分为: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最常见,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sincerebellar ataxia , SCA)、齿状核红核.苍白球-丘脑底核萎缩( DRPLA)、发作性共济失调、遗传性痉孪性共济失调等;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共济失调,如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等;③X连锁遗传性共济失调;④伴有线粒体疾病的共济失调。
一、Friedreich 型共济失调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 Friedreich ataxia, FRDA)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共济失调,由Friedreich( 1863年)首先报道。
欧美地区多见,东亚(包括中国)罕见,人群患病率是2/10万,近亲结婚发病率高。
主要临床特征为儿童期发病,进行性上肢和步态共济失调伴锥体束征、构音障碍、深感觉丧失、弓形足和心脏损害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绝大多数情况下, 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是由于9号染色体长臂9q13-21. 1上的frataxin基因内含子区内GAA三核苷酸序列扩增突变所致。
正常人GAA重复扩增的次数少于42次,而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的患者重复扩增的次数或长度达到66~1700个拷贝,形成异常螺旋结构抑制基因的转录,fratxin蛋白表达水平减少和功能丧失,导致脊髓、小脑和心脏等部位的细胞分化、代谢障碍而发病。
遗传性共济失调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遗传性共济失调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遗传性共济失调(ICD-10:G11)(二)诊断依据。
根据《遗传性共济失调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06):459-4631.缓慢发生、进展性、对称性共济失调。
2.遗传家族史:典型的遗传家族史是确诊的重要依据;遗传性共济失调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部分可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极少数为X-连锁及线粒体遗传等方式,也可见散发病例。
3.辅助检查(血清学检测、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的支持证据。
4.排除其他遗传或非遗传性因素所致的共济失调。
5.基因诊断:根据遗传方式和伴随症状检测基因确定遗传性共济失调的类型。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G11遗传性共济失调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2周。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清肌酶、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艾滋病、梅毒等)等;(3)心电图、X线胸片、头MRI;(4)基因检测。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血维生素E或植烷酸水平,自身免疫脑炎检测;(2)体感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眼震电图、肌电图;(3)脑磁共振波谱(MRS)成像,脑SPECT或PET检查。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目前临床上仍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主要目标是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1.共济失调症状:5羟色胺1A受体激动剂丁螺环酮、坦度螺酮,利鲁唑可部分改善症状。
2.锥体外系症状:左旋多巴及其复合制剂、苯海索、金刚烷胺等可部分改善症状。
3.痉挛症状:可选用氯苯氨丁酸、加巴喷丁、巴氯芬等。
4.肌阵挛症状:首选氯硝西泮等。
5.癫痫:可选用丙戊酸钠、奥卡西平、卡马西平、托吡酯、左乙拉西坦等。
快速上手指南:遗传性共济失调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快速上手指南:遗传性共济失调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HA)是一大类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的遗传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于 20-40 岁发病,临床上以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
为提高国内临床医生对HA 的认识水平,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制定了 HA 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发表在 2015 年 6 月第 48 卷第 6 期《中华神经科杂志》。
现将共识要点整理如下:临床分型1. 按遗传方式分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ARCA)、X-连锁小脑性共济失调、线粒体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
2. 按病因、临床表现及分子遗传学类型分:先天性共济失调、代谢障碍性共济失调、DNA 修复缺陷性共济失调、退行性共济失调。
临床表现1. 神经系统运动障碍表现:共济运动障碍—步态不稳、吐词不清、吞咽困难和饮水呛咳、书写障碍、眼球震颤、眼球运动障碍、闭目难立征为睁眼和闭眼均站立不稳、震颤可表现为运动性震颤、姿势性震颤或意向性震颤,还可出现静止性震颤。
锥体束受损表现、锥体外系受损表现、大脑皮质受损表现;其他神经系统受损表现:脑神经病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其他周围神经病变等。
2. 神经系统以外的临床表现心脏病变、代谢异常、骨骼畸形、皮肤病变。
诊断1. 临床诊断缓慢发生、进展性、对称性共济失调;遗传家族史;辅助检查(血清学检测、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的支持证据。
2. 鉴别诊断应与其他遗传性及非遗传性因素所致的共济失调鉴别。
在其他遗传性因素所致的共济失调中,需要通过基因诊断与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复杂型鉴别。
非遗传性共济失调包括非遗传性神经退行性共济失调及其他获得性共济失调,前者主要包括多系统萎缩(MSA)、散发性成年起病型共济失调(SAOA)。
治疗治疗原则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015年遗传性原发性心律失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遗传性原发性心律失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律失常循证工作组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logy
年,卷(期):2015,43(1)
引用本文格式: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律失常循证工作组遗传性原发性心律失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期刊论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5(1)。
遗传性共济失调
遗传性共济失调伴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 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3
遗传性共济失调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1
临床表现:观察患者的步态、平衡、
协调等运动功能
2
神经学检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
如肌力、反射、感觉等
3
影像学检查:如MRI、CT等,观察脑
遗传性共济失调
演讲人
目录
01. 遗传性共济失调概述 02. 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分类 03. 遗传性共济失调的诊断与治
疗
04. 遗传性共济失调的研究进展
1
遗传性共济失调概述
疾病定义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 系统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 为运动协调障碍和步态异常。
遗传性共济失调的症状包括 行走困难、平衡障碍、言语
预防:遗传性共济失调的预防主要通过 避免近亲结婚和产前诊断来实现
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的治疗主要包括 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辅助治疗等
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 饮食、适当运动和避免过度劳累等,有助 于预防和改善遗传性共济失调的症状
4
遗传性共济失调的研究进展
基因研究
01
发现致病基因:发现
与遗传性共济失调相
09
睡眠障碍: 失眠多梦, 睡眠质量差
10
其他症状: 如头晕、头 痛、耳鸣等
2
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分类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种遗传性 共济失调,主要影响小脑和脊髓。
症状包括步态不稳、平衡障碍、 言语不清、肌张力降低等。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发病率相对 较低,但病情严重程度不一。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 手术治疗等,但效果有限。
最新遗传性共济失调诊治专家共识
2024遗传性共济失调诊治专家共识要点(全文)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HA)是一大类以共济失调为主要特征的神经遗传性疾病。
主要病变部位为小脑、脑干、脊髓及其传导纤维,亦可累及大脑皮质、基底核、丘脑、脑神经、脊神经、自主神经等。
HA 具有高度的临床异质性,从婴儿期到成年期均可发病,临床表现以共济运动障碍为主,伴有锥体束、锥体外系症状以及周围神经病等神经系统受损表现,也可累及心脏、内分泌、骨骼、皮肤、视网膜等神经系统以外的器官系统。
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和线粒体遗传,散发病例亦不少见,提示HA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
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突变,特别是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突变是HA的主要病因之一;基因组错义/无义突变、插入/缺失突变、剪切位点突变等是HA的另一类主要病因,但仍有部分患者未找到致病基因及其变异。
目前大部分HA尚无对因治疗方法,临床上多以对症治疗为主,结合康复治疗、护理照料;少部分HA亚型经特殊治疗后症状可显著改善。
近10年来,HA的诊疗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为更好地提升临床医师对HA 的规范化诊治水平,我们对2015版《遗传性共济失调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和完善,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推荐意见。
本专家共识的推荐等级和证据级别标准参考了《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指南2021》。
分子分型HA遗传异质性大,根据遗传方式可将HA分为以下4种。
一、常染色体显性小脑性共济失调(autosomal dominant cerebellar ataxia,ADCA)ADCA患者一般在30~50岁隐袭起病,病情缓慢进展,也有儿童期、青少年期及老年期起病者。
1.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是最常见的ADCA,目前已发现的SCA亚型(基因型)已超过50种,小脑性共济失调和小脑、脑干、脊髓变性萎缩是其共同特征,不同亚型其他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差异。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遗传性共济失调
遗传性共济失调主要损及小脑 及其传导纤维受累,并常累及 脊髓后柱、锥体束、桥脑核、 基底节、脑神经核、脊神经节 及自主神经系统。
三大特征: ①世代相接的遗传背景; ② 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 ③ 小脑损害为主的病理改变。
传统分类: 根据主要受累部位分为脊髓型、脊 髓小脑型和小脑型。 Harding(1993)提出根据发病年龄 、临床特征、遗传方式和生化改变 的分类方法已被广泛接受。近年来 常染色体显性小脑共济失调 (autosomal dominant cerebellar ataxia ,ADCA)
3、临床特征
儿童期发病,肢体进行性共济失
调,腱反射消失,Babinski征阳性 ,伴有发音困难、锥体束征、深
感觉异常、脊柱侧突、弓形足和
心脏损害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Friedreich共济失调(FRDA)是由位 于9号染色体长臂(9q13-12.1) frataxin基因非编码区GAA三核苷酸 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所致。95%以上 的病人有该基因第18号内含子GAA 点异常扩增,正常人GAA重复42次 以下,病人异常扩增(66~1700次) 形成异常螺旋结构可抑制基因转录。
伴有眼肌麻痹或锥体外系特征,但无视网膜色素变性(ADCA I)
SCA1
AD 6q
CAG(N<39, P≥40)
30(6~ 60)
SCA2
AD 12q
CAG(N=14~32, 30(婴
P≥35)
儿~67)
SCA3(MJD) SCA4
AD 14q AD 16q
CAG(N<42, P≥61)
30(6~ 70)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典型的共性症状,结合MRI检 查发现小脑、脑干萎缩,排除其它 累及小脑和脑干的变性病即可确诊 。虽然各亚型具有特征性症状,但 临床上仅根据症状体征确诊为某一 亚型仍不准确(SCA7除外),均应 进行基因诊断,用PCR方法可准确 判断其亚型及CAG扩增次数。
遗传性共济失调
遗传性共济失调概述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是一类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运动协调障碍。
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肌张力障碍、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严重者还可能伴有智力障碍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遗传性共济失调分为多种亚型,包括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斯庞内格尔共济失调、弥漫性脑萎缩等。
病因遗传性共济失调通常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该突变可以是遗传突变或新生突变。
目前已知的遗传因素包括单基因遗传、染色体基因遗传等。
不同亚型的共济失调由不同的基因突变引起,包括SCA1、SCA2、SCA3等。
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患者大脑和小脑的功能异常,从而影响运动协调。
临床表现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特征因亚型而异,但一般包括以下表现:1. 始于儿童或青少年期;2. 运动协调障碍,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肌张力障碍、肢体不协调等;3. 眼球运动异常,包括眼球震颤、注视困难等;4. 运动技能退化,如写字、吃饭等动作变得越来越困难;5. 智力障碍,严重者可能出现智力低下或认知功能下降;6. 伴发症状,包括共济失调性听力损失、共济失调性眼球震颤等。
鉴别诊断由于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鉴别诊断通常需要基于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脑MRI、肌电图、遗传学检查等。
此外,还需排除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大脑血管意外、多发性硬化症等。
治疗和管理目前,遗传性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较为有限,主要以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症状管理等。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共济失调和肌张力异常,如使用抗震颤药物、肌肉松弛剂等。
康复训练可以通过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作业治疗等方式改善运动功能的协调性。
症状管理方面,可以根据具体症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如辅助设备和支持性治疗等。
预后遗传性共济失调的预后因亚型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异。
一些亚型的共济失调病程较慢,预后相对较好,而一些亚型则病情进展较快,预后较差。
遗传性共济失调治疗方法
遗传性共济失调治疗方法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是一类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点是运动协调障碍。
目前还没有针对遗传性共济失调的根治方法,但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手段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痉挛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癫痫药物等。
例如,对于一些伴有肌张力增高的共济失调患者,可以使用肌松药物来缓解肌肉僵硬、减轻疼痛。
抗抑郁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其焦虑和抑郁情绪,并可能减轻共济失调症状的程度。
抗癫痫药物能够控制患者可能出现的癫痫发作,减少共济失调发作的次数和程度。
除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也是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的重要手段。
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牵引、电疗、热疗、冷疗、理疗等。
这些物理疗法可以通过舒缓患者的肌肉、减轻疼痛,增强肌力和肌肉控制力,改善患者的运动协调能力。
此外,物理治疗还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等机制,有利于恢复患者受损的神经系统功能。
康复训练也是遗传性共济失调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平衡训练、肌力训练、协调训练等。
平衡训练通常采用一些平衡训练器械或者经过调整的运动,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平衡能力,减少摔倒的风险。
肌力训练可以通过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减轻肌张力增高,改善患者的运动协调能力。
协调训练主要针对患者的运动失调,例如通过训练改善手指的运动协调能力,减少手部动作时的震颤等。
此外,对于遗传性共济失调患者来说,良好的日常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生活中,患者需要注意避免外伤和摔倒,保持安全。
有时候,可以使用辅助工具,如助行器、轮椅等,以提高患者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也会对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遗传性共济失调目前还没有特效疗法,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以及日常护理等综合手段来缓解症状和延缓病情进展,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医院神经内科遗传性共济失调诊疗常规
医院神经内科遗传性共济失调诊疗常规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共济运动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常有家族史。
根据病损部位、程度和发病年龄常分为小脑型、脊髓型、脊髓小脑型等。
【诊断】(一)脊髓型: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Frisdreich共济失调)。
1.多在5-15岁发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起病隐袭,缓慢进展,病变主要在脊髓后索及侧索。
2.起初可走路不稳,步态蹒跚,闭目站立征阳性,逐渐出现双手动作笨绌,并有意向性震颤,说话口齿含糊。
3.肢体软弱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减低,病理反射阳性,深感觉明显减退。
4.骨骼改变可见弓形足,马蹄内翻足,足趾挛缩,脊柱侧凸。
5.90%患者伴有器质性心脏改变,心脏杂音,异常心电图和心脏扩大。
6.CT或MRI显示脊髓变细、萎缩,小脑和脑干亦有不同程度萎缩。
(二)脊髓萎缩型: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Marie型共济失调)。
1.发病多在20-40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起病隐袭,缓慢进展,病变主要在小脑,脊髓后索及锥体束损害较轻。
2.初起病时躯干不平衡,走路不稳,上肢笨拙,意向性震颤,构音困难。
3.下肢肌张力增高,形成共济失调-挛缩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4.常有眼球震颤与视神经萎缩,无骨骼畸形和心脏异常。
5.脑脊液检查基本正常,或有小部分病人蛋白质定量轻度增高。
头颅CT或MRI显示小脑及脑干萎缩。
(三)小脑型:小脑-橄榄萎缩型(Holmes型),又称晚发性小脑皮质萎缩。
1.多见于中年后起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主要病变累及小脑蚓部、绒球和橄榄体,中脑、桥脑和脊髓一般正常。
2.表现为步态不稳,走路蹒跚,两足分开。
逐渐出现动作笨拙,构音困难和躯干的静止性震颤。
3.肌张力并不降低,腱反射不高,无病理反射。
- 1 -4.晚期出现眼球震颤,但不明显。
视神经、感觉和深反射均不受影响。
5.头颅CT或MRI显示小脑及脑干萎缩。
近来根据临床和遗传特点将兼有脊髓和小脑损害的一大组病变归为脊髓小脑变性(SCA),临床表现不同症状和体征重叠,有几十种综合征,已明确至少28个基因亚型。
遗传性共济失调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遗传性共济失调的病因治疗与预防遗传共济失调(hereditaryataxia)它是一组以慢性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为特征的遗传变性疾病;代代相传的遗传背景、共济失调表现和小脑损伤的病理变化是三个特征。
除小脑和传导纤维外,这组疾病还经常涉及脊髓后柱、锥体束、脑桥核、基底核、脑神经核、脊神经节和独立神经系统。
共济失调的步态首先出现并逐渐恶化,最终使患者卧床,临床症状复杂,交错重叠,即使同一家庭也能表现出高度的异质性。
一、病因小脑共济失调(cerebellarataxia,CA)近年来,一些亚型基因被克隆和测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AG)重复序列动态突变,复制数逐代增加为致病原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具有遗传异质性,最具特征性的基因缺陷是扩展CAG多聚谷氨酰胺通道重复编码三核苷酸,功能不明蛋白(ataxins)发现在神经末梢P/Q型钙通道α1A亚单位;其他类型的突变包括CTG三核苷酸(SCA8)和ATTCT五核苷酸(SCA10)重复序列扩展。
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扩展片段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性有关,发病年龄越小,病情越严重。
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FRDA)9号染色体长臂(9号染色体长臂)q13-12。
1)frataxin基因非编码区GAA由于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张,正常GAA患者异常扩张不到42次(66次)~异常螺旋结构的形成可抑制基因转录。
二、发病机制小脑共济失调(ADCA)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小脑、脊髓和脑干变性,又称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根据临床特征和基因定位SCA1~21种亚型。
SCAs基因突变改变蛋白的性质,使之无法被正常加工,异常加工的片断与一种参与非溶酶体降解的缺陷蛋白泛素(ubiquitin)结合蛋白酶体(protease)的复合体形式转运至核内,推测这种核内蛋白聚集可影响细胞核的功能。
每种SCA例如,亚型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中,有不同的大小和基因突变部位,SCA1基因位于染色体6q22-23基因组跨度450Kb,cDNA长11Kb,由9个外显子组成,编码816个氨基酸残基ataxia-蛋白质位于细胞核,CAG突变位于8号外显子,扩增拷贝数为40~83,正常人为6~38。
遗传性共济失调症
遗传性共济失调症遗传性共济失调症(Hereditary Ataxia),简称HCA,是一组由遗传突变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运动协调能力下降和步态不稳。
该疾病主要影响小脑和脊髓,导致肌肉协调和平衡功能受损。
遗传性共济失调症属于复杂的遗传疾病,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有多种亚型。
病因遗传性共济失调症由于多种基因异常引起,这些异常可遗传自父母或在个体中自发发生。
常见的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遗传。
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为常见。
已经发现和HCA相关的基因突变超过100种,不同亚型之间的基因突变也存在差异。
临床表现遗传性共济失调症的临床表现多样,但主要特征是肌肉协调能力下降和步态不稳。
患者常出现手部和手指动作不灵活、语言不清和眼球震颤等症状。
步态不稳可以表现为走路不稳、摇摆、行走不稳定甚至完全失去行走能力。
在一些亚型中,患者可能还会有神经系统以外的症状,如心血管问题、智力障碍和视力问题。
诊断诊断遗传性共济失调症的关键是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临床表现评估。
此外,可以使用神经系统影像学、遗传测试和蛋白质检测来支持诊断。
神经系统影像学如MRI可以显示小脑和脑干的结构异常,而遗传测试可以检测是否存在已知的HCA 相关基因的突变。
蛋白质检测可用于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治疗目前,遗传性共济失调症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
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改善运动协调和平衡能力。
辅助器具如助行器、矫形器和轮椅等也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伴有其他症状的患者,还需要相应的治疗,如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预后不同类型和亚型的遗传性共济失调症预后存在差异。
一般情况下,HCA的预后是进行性恶化的,疾病会随时间推移而加重。
然而,部分亚型的病情进展较为缓慢,患者可享受相对较好的生活质量。
预后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和社会压力。
如何应对对于遗传性共济失调症的患者和家属来说,积极面对并适应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共济失调诊治指南
共济失调诊治指南遗传性共济失调【概述】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HA)是一组以小脑和其联系组织为主要病损部位的慢性进行性遗传病。
临床上表现为自下肢开始的缓慢进展的共济失调。
病理学上变性改变除主要累及小脑外,还累及脊髓后柱、锥体系、锥体外系、脑桥核、基底节或其他脑部位,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而其他解剖部位的病损则不一定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的不一致性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疾病的特点之一。
另外,不同家族和同一家族的不同成员之间,其病理学改变和临床表现也不尽一致,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另一特点。
【流行病学】HA的发病率占神经系统遗传病的10% ~15%。
流行病学的资料表明,本病的发病率较低,但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不同的疾病类型其患病率在不同的国家、民族也有较大的差异。
例如本组疾病中常见的类型马查多-约瑟夫病(MJD)在某些地区患病率颇高,最高的是葡萄牙所属亚速尔群岛,患病率为40. 8/10万,其中的Flores岛高达900. 0/10万,而葡萄牙本土为9. 0/10万。
弗里德赖希(Friedreich)共济失调在欧洲患病率较高,在瑞士患病率为1. 0/5万,在亚洲就少见。
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dentatorubral-pallidoluysian arophy ,DRPLA)在日本多见,约占HA的1/3,但在其他国家均罕见。
我国自1958年首次报道HA以来,至2005年底共有文献100余篇,病例800多例,家系180多个,其中以小脑型共济失调最多。
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报道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为诊断依据,近年来报道的病例均是经基因诊断证实的SCA,其中以MJD最多见,占40%~50%,次之为SCA2型(SCA2)、SCA1型(SCA1), SCA 6型(SCA6)少见。
这些研究引导我们重新认识这类疾病的确切分类和在我国的患病率问题。
【病因及发病机制】H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大多有家族遗传史,呈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
遗传性共济失调中医难病诊治
遗传性共济失调-中医难病诊治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缓慢进行的共济运动障碍为突出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本病在中医中无特有病名,根据其主要症状,中医常归之于“痿证”、“痿蹙”、“颤证”等范畴。
但又不能与之完全等同。
有人认为本病可称为“骨摇”,依据是《灵枢·根结》篇提到:“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
”意思是指骨节弛缓不收,动摇不定之意,与共济失调的表现吻合,后期可发为骨痿,亦相对应一致。
遗传性共济失调病因尚不明确,大都有遗传史、家族史,具有家族系谱,据统计本病约占整个神经遗传病的10%.其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为最多。
现代医学尚无特殊疗法。
本病是一种少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在挪威发病率最高,为十万分之二十三。
在我国,至1980年仅报道8例,都很少论及治疗。
首先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是北京友谊医院神经科,其于1980年报道了应用薄树芝制剂治疗4例马雷共济失调的案例,均有一定疗效。
以中医辨证论治者,自1983年至1990年共有4篇报道,共治疗15例,仅2例无效,且有6例达到临床痊愈的程度,表明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相当潜力。
一、病因病机本病系遗传性疾病,在中医理论中显非外感之邪所侵,多为先天之本肾虚之故,且其临床以共济运动障碍为主,系筋、骨、肌肉之病。
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故病涉肝、脾、肾三脏。
肾虚骨摇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
多因高年肾气虚衰,或因先天禀赋不足,骨痿而致崎形,肾督阳虚,支撑无力,以致站立时身体前倾或作左右摇晃,而成骨摇之症。
且肾生髓通脑,肾虚则脑髓失充,筋骨失荣,脑散动觉之气,无气则肢动失常,甚则痿躄不用.阴虚风劫肾虚为本病之本源,肾精亏乏,则肝阴不足;肝肾阴虚,则筋膜干涩,筋挛而致运动失灵,呈现共济失调之症。
阴血不足,虚风内动,其振摇抖动,尤以动作之始末为剧,书写之动作也失之协调,均系肝风之候,且肝失所荣,而可兼有目琉色盲,月经不调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遗传性共济失调症的概述
遗传性共济失调症的概述……概述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变性疾病。
本病发展缓慢,如无严重的的心肺并发症,多数不影响寿命。
少数患者卧床不起而残废。
病因病因不明,大多有家族遗传史,呈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
症状由于病损部位不同,损害轻重程度不等,临床症状可有较大差异。
常见有下列类型。
一、Friedreich:为常染色体隐藏性遗传,亦有显性遗传。
双下肢感觉明显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低下。
锥体束受累明显时,也可腱反射活跃,出现病理征。
多数病人有眼球震颤,部分有视神经萎缩及智力减退,疾病早期也可有心电图异常,且部分患者可出现心脏扩大及心律失常等。
本病常伴有骨骼畸形,如脊柱后侧凸,弓形足、马蹄内翻足等。
二、Marie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本型多在成年后隐袭起病,进展缓慢,共济失调常为首发症状,表现为缓慢进展的上肢意向性震颤,共济失调性步态及构音困难,亦可有躯干性共济失调,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病理反射阳性。
少数病员伴有眼球震颤与视神经萎缩,无骨骼畸形。
头颅CT或MRI检查常可见小脑萎缩。
三、遗传性痉挛截瘫: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也有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性连隐性遗传。
大多在儿童起病,男性多见,主要表现为逐渐进展的下肢痉挛性瘫痪。
早期症状为行走时双腿僵硬,不灵活、肌力减弱。
由于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呈剪刀步态。
膝、跟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
感觉多无障碍。
多数有弓形足,但不如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明显。
有时伴有眼球震颤和脊柱侧凸。
疾病缓慢进展,以后双上肢也受影响。
如累及延髓支配肌群时可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晚期括约肌功能也发生轻度障碍。
检查一、脑脊液。
二、病原学检查:对临床诊治帮助往往不大。
三、脑电图检查。
四、放射学检查:头颅CT和核磁共振可见小脑和脑干萎缩。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除一般支持疗法外可用针刺治疗,体疗及肢体功能锻炼,也可有各种B族维生素、胞二磷胆碱肌注、口服卵磷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婴幼儿及老年发病者,临床上以共济运动障碍为
主要特征,可伴有复杂的神经系统损害,如锥体束、 锥体外系、大脑皮质、脊髓、脑神经、脊神经、自主神 经等症状,亦可伴有非神经系统表现如心脏病变、内
分泌代谢异常、骨骼畸形、皮肤病变等。HA的遗传 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al
dominant,
由致病基因内含子三核苷酸重复突变、致病基因编 码区点突变、插入/缺失突变、拷贝数变异等所致。
(二)神经系统以外的临床表现 1.心脏病变:表现为心肌肥厚、房室传导阻滞 等。
epilepsy with ragged
2.ARCA:包括以共济失调为主要特征的类型, 如FRDA、AT等,和以其他临床表现为主要特征同 时伴有共济失调的类型,如Joubert综合征等。
3.x.连锁小脑性共济失调:包括肾上腺脑白质 营养不良(adrenoleukodystrophy)、脆性x相关震颤/ 共济失调综合征(fragile syndrome)等。
传性疾病的10%~15%‘I-2。在欧洲,常染色体显 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autosomal
cerebellaCA)的患病率为(1—3)/10
万。3。,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autosomal
recessive cerebellar
ataxia,ARCA)中最常见的弗里
共济失调(sporadic
ataxia,SAOA),其中
MPA—C型以往称为橄榄体一桥脑.小脑萎缩 (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是鉴别的重点;后者 主要包括中毒性共济失调(酒精、药物、重金属等所
致)、免疫介导性共济失调(多发性硬化、副肿瘤综 合征等)、感染/感染后疾病(小脑脓肿、小脑炎等)、
类㈨1,14郴3
1.先天性共济失调:包括Joubert综合征、
Dandy—Walker综合征等。 2.代谢障碍性共济失调:包括B脂蛋白缺乏症
(abetalipoproteinemia)、AVED等。 3.DNA修复缺陷性共济失调:包括AT、AOAl、 AOA2等。 4.退行性共济失调:包括SCA、FRDA等。 四、临床表现
早),需要排除AD模式;大部分ARCA可能没有近
万方数据
空堡塑经型苤壶!Q!!生!旦筮塑鲞筮!塑鱼!也』盟!!翌!:也些!!!!:!尘:!!:№:!
亲婚配及同胞患病,可根据发病年龄和病程特点判 断。
发作性,首选分析EA,其中EA2最为常见。如为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按发病率首选分析常见的AT,其 次筛查AOAl、AOA2、SACS、SCARl6等[20。21I。另
encephalopathy,lactic
2.代谢异常:表现为糖代谢异常、脂肪酸代谢 异常、磷脂代谢异常、脂蛋白代谢异常、维生素代谢
异常等。
episodes)综合征等。 (二)按病因、I临床表现及分子遗传学类型分
3.骨骼畸形:表现为脊柱侧弯或后侧凸等。
4.皮肤病变:表现为球结膜和面颈部皮肤毛细 血管扩张、皮肤鱼鳞症等。 五、辅助检查
生堡益丝型盘查!Q!i生!旦笙塑鲞箜i塑堡!i!』盟型塑!:』!堕!Q!!:y!!:塑:盟!:!
.标准与讨论.
遗传性共济失调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 一、概述
床医生对HA的认识整体上还不够充分,临床易漏 诊或误诊,遗传咨询、治疗及预防措施水平较低。为 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HA的认识水平,文中综合 国内专家的意见制定了HA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
尽管HA很多致病基因已明确,但具体发病机制尚 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选择性神经元损伤的机制日 渐明确¨0‘11。,包括:(1)毒性蛋白片段假说:蛋白错 误折叠是发病的中心环节,但关于蛋白错误折叠、聚
AD)为主,部分可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utosomal
recessive,AR),极少数为x一连锁遗传(X-linked)和
(ataxia telangiectasia,AT)有所报道,其他亚型如伴
细胞内蛋白稳态破坏假说:分子伴侣通路、泛素一蛋
白酶体降解通路、自噬/溶酶体通路、苏素化修饰通
维生素E缺乏共济失调(ataxia
with
vitamine
E
路、磷酸化修饰通路、组蛋白乙酰化修饰通路等破坏
造成蛋白错误折叠和聚集引起蛋白稳态的持久破
外,可按不同的伴随症状选择检测的基因。 (四)散发病例
3.辅助检查(血清学检测、神经电生理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等)的支持证据。 (二)鉴别诊断
应与其他遗传性及非遗传性因素所致的共济失
调鉴别。在其他遗传性因素所致的共济失调中,需
在散发病例中,大部分病例是由酒精中毒等环
境因素引起(详见鉴别诊断),但仍有某些病例由于
织中而致病。 三、临床分型 (一)按遗传方式分类一2。”o
万方数据
生堡盟经型苤查;!!!生!旦筮塑鲞筮!塑g丛!』堕!!趔:血堕!Q!i:∑!!:塑:盟!:1
1.ADCA:包括SCA和发作性共济失调
(episodic ataxia,EA),SCA还包括齿状核红核苍白
(3)锥体外系受损表现:可伴发帕金森病样表现;或 出现面、舌肌搐颤,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舞蹈样动
德赖希共济失调(Friedreich ataxia,FRDA)患病率
为(3~4)/10万。4i。HA多于20~40岁发病,但也
要包括由致病基因编码区三核苷酸异常重复扩展突
变导致的亚型、致病基因非编码区三核苷酸或多核 苷酸异常重复扩展突变导致的亚型、致病基因编码 区非核苷酸异常重复扩展突变(点突变、插入/缺失 突变等)导致的亚型等。ARCA致病基因位点已发 现约70个,至少50个已被克隆(参见http:// neuromuscular.wustl.edu/ataxia/recatax.html),主要
X—associated tremor/ataxia
4.线粒体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包括肌阵挛性
癫痫伴破碎红纤维(myoclonic
red muscle
fibers)综合征、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
myopathy, stroke・like acidosis and
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system
故仍需进行基因诊断。在散发性SCA中,基因诊断 首先筛查SCA3/MJD,再依次筛查SCA6、SCA2、
SCAl等。 七、治疗 (一)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能够完全阻止病情进展的方案,尚无 有效的病因治疗,临床上仍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
atrophy,MSA)、散发性成年起病型
adult.onset
线粒体遗传(mitochondrial);散发病例亦不少见。近
20多年来,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使HA的基因诊断成
为可能,在我国ADCA中,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
型/马查多一约瑟夫病(spinocerebellar
Machado.Joseph
ataxia type 3/
集以及神经元核内包涵体形成三者的关系还不清
识。 二、发病机制 迄今为止,ADCA致病基因位点已发现约45 个,其中35个已被克隆(参见http:// neuromuscular.wustl.edu/ataxia/domatax.html),主
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HA)是一大 类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病死率和病残率较 高的遗传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约占神经系统遗
比值显著降低;某些患者脑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成像(SPECT)或PET检查可显示小脑、脑干、基底 节等部位的局部脑血流量、氧代谢率和葡萄糖代谢 率显著降低。
六、诊断 (一)临床诊断 1.缓慢发生、进展性、对称性共济失调。 2.遗传家族史:典型的遗传家族史是确诊的重
震颤等;眼球运动障碍可表现为核上性眼肌麻痹、注 视麻痹、慢眼动等;指鼻试验可表现为指鼻不准;轮 替试验可表现为动作缓慢、节律不均;跟膝胫试验可
FRDA仅有临床报道而缺乏基因诊断。目前国内临
DOI:10.3760/cmm
j.issn.1006-7876.2015.06.005
通信作者:唐北沙,410008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 Email:bstan97398@163.corn;王柠,350005福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 第一医院神经内科,Email:.wan#00@yahoo.corn
(一)血清学检测 某些患者可出现血糖、血脂、血维生素E或植
烷酸水平等异常。 (二)神经电生理学检查
部分患者可出现体感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眼震电图、神经肌电图等异常。 (三)常规影像学检查 CT或MRI检查可显示小脑或脑干不同程度萎 缩,部分患者可见颈髓萎缩。
(四)功能影像学检查 某些患者脑磁共振波谱(MRS)可显示小脑N. 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和N一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
(一)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表现:(1)共济运动障碍:步态不稳 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表现为醉酒样或剪刀步伐;吐 词不清可表现为爆发性言语或吟诗样言语;吞咽困
难和饮水呛咳也较明显,常由于球部肌肉协调运动
障碍导致;书写障碍可表现为“书写过大症”;眼球
震颤可表现为水平性、垂直性、旋转性或混合性眼球
作等。 2.大脑皮质受损表现:可伴发癫痫、认知障碍
球路易体萎缩(dentatorubral-pallidoluysian atrophy);
根据Harding分型可分为ADCA I、ADCA 11和
ADCAIII。
(注意力、记忆力受损,任务执行功能下降等)、肌阵 挛、精神行为异常(抑郁、睡眠障碍、偏执倾向等)。 3.其他神经系统受损表现:(1)脑神经病变:视 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包括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视网膜 色素变性等;可伴发听力障碍及嗅觉异常;(2)自主 神经病变:可伴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3)其他周围 神经病变:可伴发感觉性、感觉.运动性、轴索性周围 神经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