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县实施移民搬迁促进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县移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县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在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中,水库移民为国家和地方的水利水电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而他们由于所处的条件和历史背景等原因,生活质量还比较差,生产条件比较落后。
近年来,国家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县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如何使我县移民经济持续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一、我县移民基本情况我县水库移民涉及重庆库区迁赣移民、跨省市迁赣大中型水库移民、本地7座大中型水库移民共16086人,这些移民分布在全县16个乡镇189个村679个组。
1、三峡移民。
2004年8月,我县接收安置了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奉节县移民798人,安置在新昌镇等6个乡镇、16个安置点,三个安置点建新房,其余安置点购买旧房。
2、本县大中型水库移民。
我县1958—1977年为修建水利工程,先后兴建了丰产水库等6座大中型水库,移民由政府统一安排在库区附近或者后靠,这部分移民田土少、基础条件非常薄弱。
1993年县政府为解决县城居民饮用水及下游1.04万亩农田灌溉,兴建板坑水库,搬迁安置移民36户158人,移民安置采取“本村调整土地安置为主,邻村安置为辅”的原则一次性处理好,绝大部分移民安置在新昌镇大桥村岱上组,当时为减轻移民负担,部分无地农民采取农转非安置,这部分移民居住环境较差,房屋是原933工厂的职工住宿区,大都是破旧房屋。
3、跨省市移民。
六七十年代,我县先后接收安置了湖南韶山灌区水府庙、白马水库等跨省水库移民,这些大多是自主外迁投亲靠友到我县落户的移民,散居在全县16个乡镇(场),尤以北部山区人少地广较偏僻的山村为主。
70年代,国家部属水库浙江新安江、富春江(两江)水库移民自主迁移我县澄塘等8个乡镇15个村落户,后来部分返迁原籍,现仍有一千多人居住在宜丰偏远山村。
二、历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及成效移民扶持政策实施,特别是国务院17号文件出台以来,县委、县政府将水库移民工作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创新工作思路,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增强移民经济科学发展能力,推动了我县移民经济社会发展。
水库移民项目建设管理问题与对策
水库移民项目建设管理问题与对策水库移民项目是指为了进行水库建设而需要迁移村民的项目,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作。
然而,在实施水库移民项目时,常常会遇到各种管理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水库移民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信息不对称水库移民项目中,信息的不对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项目建设方通常会有相关建设规划和时间表,但这些信息往往未能充分与被迁村民共享。
另一方面,被迁村民对于项目建设的具体安排和政策细则了解有限。
对策一:加强沟通与信息传递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应加强项目建设方与被迁村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建议在项目启动之初,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共享,包括项目进展、土地补偿等相关信息。
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成立社区联络组等方式,增加信息的透明度,提高被迁村民的参与度。
问题二:土地补偿问题水库移民项目中,土地补偿问题是一大难题。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被迁村民在腾退土地后如何合理分配补偿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土地的过渡期和新的职业安排也需要有明确的规划。
对策二:合理规划土地补偿与职业安排在土地补偿问题上,应通过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和分配机制来解决矛盾。
可以依据土地的质量、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差异化补偿,同时要确保被迁村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同时,为被迁村民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新的职业领域。
问题三:社区公共设施建设不完善水库移民项目后,原有村庄的社区公共设施需要迁建或重建,但常常面临经费不够、规划不周等问题。
这导致被迁村民在新居建设后缺乏基本的教育、医疗和交通等服务设施。
对策三:加大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在项目实施中,应加大对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对于教育、医疗和交通等方面的问题,应提前编制详细的规划,并确保相应的经费到位。
同时,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和吸引政府支持,加快公共设施建设的进度,为被迁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
问题四:生计转换问题水库移民项目后,被迁村民从农业为主的生计方式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职业,但由于技能不匹配和就业机会不足等原因,很多被迁村民面临生计困难的问题。
某县推进陕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做法和体会
某县推进陕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做法和体会XX县版图面积1347平方公里,辖14个镇,179个村,总人口30万人,农业人口26.2万人。
其中贫困人口32976户107280人。
全县总土地面积202.05万亩,耕地32万亩,其中水田14.09万亩,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80元,是新十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国家连片特困地区覆盖县之一和革命老区县。
XX年,我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扶贫开发局的精心指导下,坚持将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作为推动跨越发展、构建和谐、幸福XX的重要抓手,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着力改善贫困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奋力推进“特色民居、基础设施、主导产业、社会事业”四大建设,全力打造整齐有序、户型统一、独具特色、靓丽典雅的现代生态民居。
XX年,全县完成避灾扶贫移民搬迁1360户5440人,呈现出“城乡面貌改善,城镇化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引领,精心谋划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我县地处陕南秦巴腹地,北枕秦岭,南倚巴山,凤凰山横贯东西,汉水、月河分流其间,形成三山夹两川的地形。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我县的真实写照,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绝大部分农民居住在地质结构复杂、基础设施落后、防灾抗灾能力弱的高山深沟狭窄地区,生存条件恶劣,灾害频发。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地区贫困群众的安居和致富问题,必须实施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彻底改善他们的居住和发展环境。
为此,我们将避灾扶贫移民搬迁与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建设和灾后重建相结合,按照“统筹城乡、科学规划、综合配套、持续发展”的原则和“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要求,根据区域产业和人口分布状况,按照我县“一城四镇、3个10万”人口布局,全县一次性规划建设5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社区242个,10年累计搬迁安置1.46万户6.02万人。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西乡县2008年第二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西乡县2008年第二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的批复【法规类别】扶贫救灾救济【发文字号】陕发改代赈[2008]808号【发布部门】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日期】2008.07.03【实施日期】2008.07.0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西乡县2008年第二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的批复(陕发改代赈〔2008〕808号)汉中市发展改革委:汉发改代赈〔2008〕314号文收悉。
经研究,同意你市西乡县2008年第二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方案,现就有关事项批复如下:一、搬迁规模及安置方式同意对西乡县沙河镇等4个乡镇134户、537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因地质灾害搬迁33户、132人),并采取小集中、插花等方式安置。
二、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1、住房建设。
新修群众住宅134套、9680平方米,户均72平方米,人均18平方米。
2、道路工程。
改造道路3公里,挡墙300米,涵洞3道。
其中:城关镇道路1.5公里;堰口镇道路1公里,挡墙300米,涵洞3道;白龙塘镇道路0.5公里。
3、供水工程。
新建供水工程7处,机井2眼,蓄水池4座,供水管网8公里。
其中:沙河镇机井1眼,蓄水池1座,管网1.5公里;城关镇机井1眼,蓄水池1座,管网0.8公里;堰口镇蓄水池1座,管网3.2公里;白龙塘镇蓄水池1座,管网2.5公里。
4、供电工程。
新架设0.4KV线路1.5公里,安排在城关镇。
5、平整场地。
宅基地平整移动土石方6000立方米。
其中:堰口镇5000立方米;白龙塘镇1000立方米。
三、总投资及资金来源工程概算总投资427万元。
其中:搬迁群众住房建设341万元,道路工程31万元,供水工程43万元,供电工程6万元,平整场地6万元。
所需资金由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资金补助200万元,其余由市、县配套及搬迁群众自筹、投劳解决。
其中国家补助资金中,用于搬迁群众住房建设124万元,道路工程21万元,供水工程43万元,供电工程6万元,平整场地6万元。
关于移民搬迁安置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移民搬迁安置问题的思考与建议9上旬,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统一组织安排,对白河、旬阳两县的6个移民安置小区及新区进行了视察、调研。
笔者提出如下感悟、体会和建议。
一、总体印象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虽直接启动时间不长,但其政策背景可追溯到早些时候的"迁移式扶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7.18"灾后恢复重建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和举措,移民搬迁安置与上述工作有极大的相关性、连续性甚至交叉性,同时又以集中安置为突出特色;2010年"7.18"后,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从2011年起启动"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和"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的决定,提出了用10年时间完成240余万人(我市共22.6万户88万人)的移民搬迁安置的战略任务;今年此项工作全面启动以后,县政府高度重视,机遇意识强,积极性主动性高,在目前已确定的具体政策背景下,从县情实际出发,迅速启动,初步形成了规划引领、高点起步、统筹安排、整合资源、扎实推进、初见成效的局面。
白河县按照"1630"--即打造1个宜居县城(5万人)、6个重点集镇(5万人)、30个生态社区(5万人)的总体规划,通过"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统规迁建"三种方式,先后捆绑投入各类资金6亿多元,累计已有5400户2.5万人迁入城镇、社区。
截至8月底;旬阳县按照建设"万人集镇、千人社区、500人以上中心村、3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的总体思路,已累计启动移民搬迁安置建房2902户11521人,占年度任务的83%,其中已竣工558户2381人,占年度计划的16%,分散安置启动776户3165人,目前80%的农户已完成房屋主体建设。
而且,从认识理念上看,已形成共识,大家普遍认为省委省政府此项决策切合安康实际、符合山区发展规律、为民惠民利民,是一项治根治本、长治久安之策,并深信此举现实意义重大、战略意义深远,坚定不移推进,必有卓越成效。
易地搬迁移民社区的空间再造与社会融入——基于陕西省西乡县的田野考察
易地搬迁移民社区的空间再造与社会融入——基于陕西省西乡县的田野考察易地搬迁是指出于政策、环保、自然灾害等原因,政府将居住在特定地区的人民安置到其他地方居住的行为。
作为一种重大的社会发展举措,易地搬迁对搬迁人口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融入提出了新的要求。
陕西省西乡县作为一个重点易地搬迁工作区,积极探索了易地搬迁移民社区的空间再造与社会融入路径。
本文通过对西乡县的田野考察,将重点关注易地搬迁后的社区空间再造和居民的社会融入情况。
一、易地搬迁移民社区的空间再造1.住房和公共设施建设西乡县将易地搬迁移民社区作为重点项目进行规划建设,注重提高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
在住房建设方面,政府投资修建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居,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了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为居民提供了方便的生活条件。
2.社区绿化和环境治理为了改善易地搬迁移民社区的环境素质,西乡县大力推进社区绿化和环境治理工作。
政府加强对居民居住环境的管理,建立了完善的绿化体系,修建了公园、花坛、人行道等公共绿地,并进行定期维护。
同时,政府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情况。
二、易地搬迁移民社区的社会融入1.就业和创业机会政府在易地搬迁后,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为搬迁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通过开展培训和技能提升活动,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和就业政策扶持,引导和帮助搬迁人口就业创业,增加收入来源。
同时,政府还鼓励居民参与当地特色产业,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
2.文化交流和社区活动在易地搬迁移民社区中,政府鼓励开展各种社区文化活动,加强搬迁人口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政府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文化展览等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提升社区的凝聚力。
同时,政府还注重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研究活动,提高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3.社区治理和居民参与为了推进易地搬迁移民社区的社会融入,政府积极推动社区自治和居民参与,加强社区治理工作。
易地扶贫搬迁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易地扶贫搬迁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将贫困地区的农民或居民迁移到相对富裕地区,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
这项政策是中国政府针对贫困问题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然而,在易地扶贫搬迁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建议来解决。
首先,易地扶贫搬迁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就业机会不足。
当搬迁到新的地区后,由于不熟悉当地的环境和就业机会相对有限,一部分搬迁户可能面临就业难的困境。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易地搬迁地区的投资力度,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加大对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提高就业的需求和就业率。
其次,政府可以鼓励和引导当地企业和企事业单位在易地搬迁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工厂,为搬迁户提供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搬迁地区投资兴业,并提供相应的减税和补贴政策。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对搬迁户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政府可以组织培训班,培养搬迁户的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就业市场。
除了就业问题,易地扶贫搬迁中还可能面临的问题是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
由于搬迁户来到新的地区,可能会遇到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不足的情况。
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搬迁地区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的投入。
政府可以提供专项资金,改善当地的学校和医疗机构的设施和设备。
政府还可以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提高当地教育和医疗水平。
其次,政府可以鼓励中小学和大医院向易地搬迁地区派驻教师和医生。
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津贴和福利,吸引教师和医生来到易地搬迁地区工作和生活。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对教育和医疗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
政府可以组织专业的培训机构,为搬迁地区的教师和医生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和医疗水平。
另外,易地扶贫搬迁中还可能面临的问题是社会融入困难。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征地拆迁衍生问题与对策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征地拆迁衍生问题与对策分析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从高速增长型向高效增长转型转变。
国家把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面对一大核心问题就是征地拆迁及安置补偿,本文对征地拆迁过程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及衍生问题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分析找到行之有效对策化解矛盾。
标签:新型城镇化;征地拆迁;农业转移人口;占补平衡1、研究背景与目的目前全球经济环境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作为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已无法推动中国持续经济增长。
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从高速增长型向高效增长转型转变。
国家希望通过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经济转型升级,释放内需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
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率都在80%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中国城镇化率为57.3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1.2%。
我国城镇化水平仅处于世界平均水平,提升空间巨大。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需要征收大量土地作为支持[1],土地作为稀缺资源涉及多方利益,利益分配不均极易出发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
本文希望抓住征地拆迁这一极易产生冲突的重点环节,针对征地拆迁过程中现存问题以及由征地拆迁引起的衍生问题,分析产生原因并寻找可行的对策与解决方案。
有针对性的化解矛盾,减少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2、目前存在的问题2.1失地农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征地拆迁实质一次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各方在此过程中都力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地方政府作为新型城市化建设的主体、政策的制定者,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地方政府通过压缩拆迁成本、推高土地价格最大限度获得土地增值收益,并享受城市化建设带来税收收入。
关于我县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我县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思考与建议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是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威胁、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的宏伟而艰巨的民生工程,也是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今年5月,省政府在安康召开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会议之后,我县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群策群力,迅速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县年度重大民生项目之一,按照省市决策部署,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加快实施,从人、财、物等力量上给予重点保障,努力克服任务、时间和资金上的巨大压力,按计划完成了年度任务,移民搬迁工程取得积极进展。
一、全县陕南移民搬迁工作主要情况(一)搬迁任务。
按照《规划》,我县未来10年要整合运用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洪涝灾害避险移民、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四种搬迁安置方式,以县城和重点集镇为中心规划布局集中移民点,以减灾减贫为目的确定移民搬迁类型和对象,以集中安置、上楼安置为手段,完成移民搬迁安置10352户40467人,每年实施规划总量10%的移民搬迁安置任务,10年全县规划建设50个10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社区,集中安置8800户,分散安置1552户,分年度组织实施,实现“搬一批人,建一个社区,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
(二)搬迁目的。
移民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
陕南移民搬迁就是着力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或养不旺一方人的问题,破解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恶性循环怪圈,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安全隐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共享社会各类公共资源,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速脱贫致富,为加快城镇化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动力。
结合我县实际,移民搬迁主要瞄准五类人群,即:受滑坡体、泥石流、尾矿库威胁区域的农户;长期受洪水灾害威胁的农户;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脱贫致富奔小康无望的农村贫困人口或低收入人口;对历史文化遗址、风景名胜区和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和潜在威胁区域内的农户;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搬迁的农户,(三)规划选址。
关于印发西乡县移民搬迁规划(2011
关于印发西乡县移民搬迁规划(2011为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机遇,从根本上消除重大自然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隐患,切实改善我县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根据《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结合西乡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以居住在自然灾害易发地区和贫困山区群众为主要对象,以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突破口,统筹安排、超前谋划、着眼长远、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加快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西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基本原则1. 坚持高点起步,科学布点。
按照安全避险、条件改善、有利发展的要求,立足当地人口、路网、地理实际,科学确定安置点及安置规模,高规格、高起点对全县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发展进行一次性规划设计,重点规划建设100—300户的移民新村和300户以上的移民社区。
2. 坚持统一风格,突出特色。
坚持陕南民居风格和白墙青瓦基本色调,对安置房屋立面效果和建设规划统一设计,严格规划刚性约束,确保5年后形成风格统一、地域特色鲜明的新农村居民住房建筑式样。
3.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区别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分期分批搬迁,优先搬迁安置灾害隐患点群众,重点搬迁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群众,同时搬迁居住在文化旅游、生态保护区及因工业园区、重点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群众。
4. 坚持产业依托,有利发展。
结合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产业化,依托工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旅游景区、小城镇等优势资源和基地,科学确定安置区的产业定位,提供移民增收的新渠道,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5. 坚持整合资源,联合共建。
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运用市场化手段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新型社区和移民新村建设,示范引领,稳步推进,确保移民社区建一个、成一个。
关于西乡县高川镇移民搬迁及扶贫情况的思考
1 . 茶 叶种 植 。 高' i i I 镇地处高 山, 有连片的茶园 , 气候 、 光 照 条 件适 宜茶 叶 的生 长 。 高 川 镇 加 大 招 商 引 资 和融 资力 度 , 引进 先 进 的 茶 叶 生产 和 加 工 设 备 。 提 高 茶 叶 技 术 加工 水 平 。 2 . 生 猪 养 殖 。生猪 养 殖 是 高 川 镇 的 另 一 发展 支 柱 , 然而 养 猪 并 未 形 成 规模 , 养 猪 的人 较 少 , 活猪卖给 杀猪匠 , 供 应 镇 上 的 村 民食 用 。 3 . 烤 烟 种 植 。近几 年政 府 在 大 力 发 展 烤 烟种 植 业 , 烤烟 成 为 一条 农 民致 富 的切 实可 行 的方 式 , 高' i J I 镇成立烤烟新区 , 在 各 城镇 烤烟 种 植 中名 列 前 茅 。 4 . 劳务 输 出 。高川 镇 作 为全 县 劳 务 输 出 重 点镇 , 输 出 至经 济 发 达 沿 海 地带 及 直 辖 市 。 由于 经 济 不 景 气 , 国 内的 外 贸加 工 等 行 业 纷 纷 下滑 。 薪酬很低。
、
( 一) 地 理 环 境
高 川 镇 位 于 西 乡 县 东 南 部 ,距 县 城 7 3 公 里 ,北 与 茶 镇 交 界。 东与马家湾乡接壤 , 南与五里坝镇 、 镇巴县相连 , 西 与 石 泉 县 毗邻 。 下 高川 集 镇 是 镇 政 府 所 在 地 , 是高川的政治、 经济 、 文 化 中心 . 交 通设 施 便 利 , 通 信 用 电完 善 。 ( 二) 经 济 模 式 高 川 镇 主 导 的 经 济 模 式 以茶 叶 、 生猪 养殖 、 烤烟 、 劳 务 输
( 二) 走 访 大树 村 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部 书 记
当前农村拆迁安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农村拆迁安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近几年来,我区的省市重点工程项目众多,拆迁安置过程出现了不少问题,由此引起的民间纠纷和群体上访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我区社会稳定,成为当前我区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障碍。
最近,本人在天顶乡、岳麓街道办事处的部分党政领导、村组负责人及部分被拆迁群众中进行调查,发现形势较为严峻,有的问题还极为突出。
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少数干部群众对拆迁安置的政策了解不够、理解不透,或者误解了拆迁安置政策。
由于缺乏拆迁主体和被拆迁人之间的对话交流的渠道,作为拆迁主体一方的干部对群众的疑问不能正确解答,甚至有的干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上推下压,引起群众的不满。
二是在拆迁调查工作中,对补偿标准的尺度掌握出现偏差。
尽管政府部门按照拆迁政策,制定了统一补偿标准,但由于对同类房屋的结构、装修、价格等问题的认同上存在差异;对居民建在集体土地上与国有土地上的房屋估价混同;甚至存在个别讲人情、论亲疏,对拆迁地面积的丈量、拆迁标的物的估价不统一,出现个别超面积丈量、超值估价等现象,致使被拆迁人之间相互攀比,引发矛盾。
三是由于现行的有关拆迁安置法律规定的原则性强,实际可操作性较差,有些村组制定的村规民约,有部分违反现行法律政策的规定,且在发放拆迁安置补偿过程中缺乏透明度,侵犯了被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
上述各种问题的产生,有其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但关键的一条在于我们的拆迁安置工作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为了维护被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我区重点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针对我区拆迁安置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供领导和部门参考。
一、加大拆迁安置法律政策宣传的力度在多年来的拆迁安置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拆迁安置法律政策的宣传。
在每项重点工程建设的拆迁征用地之前,首先召开动员大会,向被拆迁村组和拆迁户发放大量的宣传资料,是一项有益的必不可少的工作。
但是,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相关法律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移民新村在后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移 民新 村 在 后 续 发 展 中面 临 的 问题 及 对 策
许 云 麒 ,吴 丽琴 ,刘 明祥
( 山西省农垦技 术服务站 ,山西 太原 0 3 0 0 0 1)
摘 要: 在 我 国新农村 建设的扶 贫攻 坚方略 中 , 将移 民作为一条脱 贫致 富的途径 , 已经在很 多地方付诸 实践 。但 由于移 民新村规 划欠 合理 、后 续产业发展 滞后 等原 因 , 导致许 多学者和农 民对采用移民脱贫方略产生质疑 。文章对 新时期 移民新村的发展 内涵作 出界定 , 并通过移 民新村 实施 的效应分析 ,提 出移 民新村 可持续发展 的战略对策 ,为真正 实现 “ 搬得 出、稳得住 、能致 富” “ 群众 满意、社 会 满意 、政府满意 ”的 目标提供 参考。
收入不稳 ;后 续产业培育思路不广 ,办法不 多 ,措施 不力 ;产 业结构 的调 整和特色产业 的培育难 以在短时 间内可完 成 ;农村 缺乏创业创新人才 , 新 型农 民综合素质待 提升。 2 . 2缺少农 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 自我发展 能力不足 目前 ,虽有三家专业合作社 ,但农户在技术 、销售 、互助 等方面缺乏依托 , 难 以适应市 场经 济的要求 。 2 - 3农 民怕担风险 ,不敢进行投资 。投入能 力也不足 如适合 发展规模种植葡萄和其他果树 ,农 民担心 前期 投入 多 、周期长 、 垫支多 、 投 资见效慢 , 有畏难情绪 。 与此同时 ,该村也存在潜在 的比较优势 ,集 中表 现在 以下 方面 :水 的优势 ,紧靠村 全县唯一的 、水量最大 、水质最优 的 横泉水库 ,开发 生态 型旅 游示范园 区具有得天独厚 的条件 ;生 态优势 ,山清水 秀 、天蓝 地绿 、 日照充足 ,没有工业污染 ;民 风淳朴 的优势 ,全乡大部分青壮年在外务工 , 积 累了发展 的经 验和锤炼 了搏击 市场 的品质 ;村两委班子 团结 ,民主作风好 , 想为本村群众办实事 ,对本村的发展有一定 的思路 ,并愿 为实 现美丽乡村 目标而奋斗 。 3后续发展措施建议 3 . 1 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坚持 “ 科学 规划 、目标引导 、试点先行 、注重实效 ”的原 则 ,从实际 出发 ,在 分析 需要 和可能的基础上 ,合理确定 3— 5年发展 目标 ,科学规划 ,协调发展 ,整村推进 。 3 _ 2积极 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园区 在转变 观念 ,打破传统种植结构前提下 ,依据紧靠横泉水 库 的地理优势 ,大力发展 生态 旅游农业 ,开发百亩农业观光采 摘 园的建设 ,集 观光 、采 摘 、休闲为一体 的生态型旅游示 范园 区 ,带动每一户都尽快 富起来 ,生活好起来 。
防范化解易地搬迁后续风险的对策建议
防范化解易地搬迁后续风险的对策建议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易地搬迁成为了大力推动精准扶贫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易地搬迁后续风险也日益凸显,包括资源匮乏、生活条件恶劣、就业机会缺乏、社会融合困难等问题。
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易地搬迁后续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下面就防范化解易地搬迁后续风险的对策建议进行详细介绍。
一、加强前期规划和调研在进行易地搬迁项目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前期规划和调研工作。
要深入了解搬迁地区的自然环境、人口构成、经济状况等基本情况,科学评估搬迁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
只有充分了解搬迁地区的实际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后续发展的对策措施,避免出现后续风险。
二、提升搬迁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易地搬迁后续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搬迁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生活条件恶劣。
要加大对搬迁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积极拓展就业渠道易地搬迁后续风险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就业机会缺乏。
要通过政府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投资等措施,积极拓展搬迁地区的就业渠道,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还可以通过开展职业培训等方式,提升搬迁群众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四、加强社会援助和保障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单亲家庭等,易地搬迁后续风险更加突出。
要加强对这些特殊群体的社会援助和保障,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融入新的生活环境,避免因为特殊情况而导致的风险问题。
五、加强社会融合和文化交流易地搬迁后续风险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社会融合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社会融合和文化交流,如举办文化活动、开展社区建设、促进居民交流等,帮助搬迁群众逐步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六、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关注搬迁地区发展易地搬迁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要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关注搬迁地区的发展情况。
可以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专门的工作小组,定期对搬迁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确保搬迁地区的发展方向正确,后续风险得到及时化解。
移民搬迁视角下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对策6100字
移民搬迁视角下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对策6100字摘要:农村城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无法避开的现实问题,近几年我国政策一直都对“三农”进行扶持,目的就是要把我国农村建设成美丽、和谐、富强、民主的新型农村,国家在农村教育、医疗、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民工就业、农村城镇化等一系列问题上的投入逐年增加,努力使制度设计和基层建设相协调,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转变政府职能。
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仍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并且需要国家社会各方的扶持推进,移民搬迁作为农村城镇化的一个典型现象,显得尤为突出。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农民就业;经济建设;移民搬迁仰观历史,农村的建设关乎国家民族的兴衰,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民的富裕程度也是体现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就有了民富而国强的言辞,历届领导人也都对“三农”问题倍加重视。
我国目前农村面临发展起步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农业发展状况层次不齐,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家庭经济抗风险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决。
农村城镇化可以整合优势资源发展建设新农村,也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整个社会进步发展的宏观措施,农村城镇化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也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
一、农村城镇化的含义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国家对“三农”问题也实现了积极的政策引导: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选择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移民增收乡村建设方面存在的短版整改成果
移民增收乡村建设方面存在的短版整改成果以移民增收乡村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整改成果为标题,本文将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详细介绍移民增收乡村建设的短板整改成果。
一、政策支持方面的短板整改成果在移民增收乡村建设中,政策支持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过去,政策支持不够完善,限制了移民群体在乡村建设中的发展。
然而,随着国家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视,政策支持逐渐完善。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给予移民创业资金支持、提供土地资源、减免税收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移民增收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得移民在乡村建设中能够更好地发展。
二、资金投入方面的短板整改成果移民增收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过去,移民群体在乡村建设中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
然而,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移民增收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本等方式,为移民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这使得移民在乡村建设中能够更好地开展经营活动,实现增收。
三、人才培养方面的短板整改成果在移民增收乡村建设中,人才培养是提高移民素质和能力的关键。
过去,由于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移民群体在乡村建设中缺乏相关技能和知识。
然而,随着政府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移民群体得到了更好的培训和教育机会。
政府组织了各类培训班和技能比赛,为移民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同时,政府还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乡村合作,为移民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
这些举措的实施,有效提升了移民群体的技能水平,促进了其在乡村建设中的发展。
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短板整改,移民增收乡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移民提供了更好的创业环境;加大了对移民增收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并通过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提升了移民群体的技能水平。
这些成果的取得,为移民增收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政策的具体落地、资金的合理利用和人才培养的持续性等。
西乡拆迁工作总结汇报
西乡拆迁工作总结汇报尊敬的领导:我怀着非常高兴的心情撰写这份西乡拆迁工作总结汇报,本次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得益于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西乡地区拆迁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本次拆迁工作从去年开始筹备,历经数月,充分准备,按照上级指示,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安排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拆迁方案。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团队合作,最终完成了预定的拆迁任务。
二、工作过程在拆迁工作过程中,我们坚持科学规划、依法操作的原则,充分考虑到拆迁对象的合法权益,积极与拆迁对象沟通协商,力求达成双方的共识。
同时,我们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了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了具备资质和经验的拆迁公司进行实施。
在实施阶段,我们充分发挥了各部门的协同作用,有效组织和指导了拆迁工作。
严格按照《拆迁管理条例》的要求,对拆迁工作进行了全程监管,确保了拆迁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同时,我们还注重了拆迁对象的心理关怀,积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确保拆迁过程中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三、取得的成绩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西乡地区的拆迁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成果:1.完成了拆迁任务:根据计划,我们成功完成了西乡地区的拆迁任务,确保了整个拆迁过程的顺利进行。
2.维护了拆迁对象的合法权益:我们充分考虑了拆迁对象的合法权益,与他们进行了积极的沟通和协商,确保了他们的权益得到了妥善保护。
3.确保了拆迁过程的安全:在拆迁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制定了详细的安全措施,有效预防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4.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科学的计划和合理的安排,我们成功提高了拆迁工作的效率,有效利用了资源,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在西乡拆迁工作中,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资源利用不充分:在资源利用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市场优势和人力资源,提高拆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整村搬迁移民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曾富生,朱启臻
第6卷第3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6No.3 2006年5月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May2006整村搬迁移民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曾富生,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 100094) 摘 要:为了达到扶助贫困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需要对贫困地区和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实行整村搬迁的政策,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搬迁费用高,移民安置缺乏后续扶持,违背移民自愿搬迁的原则,安置移民的潜力有限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大对移民直接补贴力度,拓展移民生存与发展能力,引导移民自愿搬迁,挖掘资源和转变移民安置方式。
关键词:移民;扶贫;整村搬迁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6)03-0009-05 进入21世纪,中国面临着新的扶贫形势:截至2004年,全国还有2600万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解决温饱问题[1],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展程度低和社会服务水平差的地区,扶贫资金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反差较大,大部分需要通过移民搬迁来达到扶贫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2001年出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也明确提出要把“稳定推进自愿移民搬迁”作为新世纪扶贫开发的内容和途径之一。
中国先后在十几个省(区)开展了自愿性扶贫移民的活动,效果显著。
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迁移安置了260万贫困人口,其中稳定在迁入地居住的达240万,使全国需要移民搬迁的贫困人口由750万减少到500万人左右。
[2]在这500多万人中,相当一部分需要整村搬迁,以恢复生态和解决贫困人口生存条件。
以青海省为例,全省有近20万人需要异地安置,其中东部干旱山区有10多万贫困人口,三江源核心区6万多人,退牧还草近2万人[3],这些人口大多需要整村搬迁。
整村搬迁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扶贫移民的效果。
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
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
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1篇一: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XX镇位于XX县西北方向,距县城37公里,甘志公路、洛河穿境而过,是XX集团驻地,是XX县经济、商贸、文化活动中心,是全县农副产品集散地,镇域面积448.7平方公里,全镇共有18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047人,其中镇区人口达到7737人,有耕地面积8.5万亩,其中山地7.2万亩,川台地1.3万亩,有蔬菜大棚524座,省级蔬菜示范园1处,养殖小区3个,丰裕种猪场龙头企业带动养殖业的发展,有山地果树4200亩,XX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446元,大学生移民搬迁心得体会作文3000字。
近年来,XX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及重点镇建设为统揽,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在重点镇建设和人口聚集上,按照先建设后聚集,边建设边聚集的原则,按照省、市、县的总体要求,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的移民搬迁工作,对拐沟、偏远村组的群众实施分年度、分批次的移民搬迁,直至实现整村搬迁,全镇重点搬迁柴关山、新庄洼、甘沟河3个行政村9个村民小组,548户2120人,并对其他拐沟村的群众实施部分搬迁,现就搬迁情况调研如下:一、移民搬迁是拐沟村组群众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拐沟、偏远村群众的贫困落后面貌有了较大变化,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贫困面仍然很大,贫困程度仍然很深,返贫率仍然很高,最近几年,经过不断的扶持,按照新的贫困标准,贫困发生率为37.6%。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拐沟、偏远村组的贫困问题,使拐沟、偏远群众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通过调研,认为现实的选择就是实施大规模、整建制的移民搬迁,只有走出大山,才能彻底告别贫困。
西乡县旧城改造方案
西乡县旧城改造方案1. 背景介绍西乡县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城。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西乡县旧城区已经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老旧建筑等。
为了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西乡县政府决定进行旧城改造。
2. 改造目标旧城改造的目标是通过更新基础设施、改善交通系统、提升环境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打造一个现代化、宜居的城市。
具体目标如下:•提高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改善城市交通系统,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更新老旧建筑,提升居民居住环境;•增加公共绿地和休闲设施,提供更多休闲娱乐场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3. 改造计划3.1 基础设施更新西乡县将进行基础设施的全面更新,包括道路、桥梁、给排水系统等。
计划建设新的道路网,优化交通流动,并增加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推广低碳出行方式。
同时,改造给排水系统,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减少环境污染。
3.2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了提升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西乡县将重点打造文化街区和旅游景点。
计划修复历史建筑,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特色。
同时,加大对艺术机构和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创意人才。
3.3 老旧建筑更新西乡县将启动老旧建筑更新项目,更新老旧住宅和商业建筑。
计划引进设计师和建筑师,提供设计方案和技术支持,确保更新后的建筑符合现代标准和居民需求。
同时,提供贷款和补贴,鼓励居民参与更新项目。
3.4 公共绿地和休闲设施增加为了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西乡县将增加公共绿地和休闲设施。
计划修建公园、花坛和健身设施,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
同时,加强绿化管理,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3.5 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增加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西乡县将采取一系列措施。
计划引进外资和高科技企业,扩大产业规模。
同时,加强创业培训和扶持政策,鼓励当地居民创业创新。
这些举措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乡县实施移民搬迁促进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移民搬迁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扶持措施之一,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生存与发展的一项民生工程。
通过实施移民搬迁,能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和优化基础设施,逐步扩大村庄及小城镇规模,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拓宽经济发展门路,增加群众收入,实现以移民搬迁拉动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化建设吸引移民搬迁的良性循环,以此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进程。
近年来,我县抢抓扶贫开发机遇,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促发展”的目标,坚持以扶贫移民搬迁为支撑,以扶贫重点村为重点,采取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方式,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加大项目资金投入,严格规划和管理,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推进了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进程。
但由于我县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方面制约,在移民搬迁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一、基本情况及做法(一)基本情况西乡县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辖23个乡镇、267个行政村、总人口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3万人,有耕地43.2万亩。
2001年以来,全县累计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175个,实现贫困人口脱贫10.2万人。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我县坚持把扶贫移民搬迁作为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和群众生存环境及生活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加强领导,精心实施,齐抓共管,狠抓落实,取得了可喜成绩。
近10年来,全县累计实施扶贫移民搬迁1983户8130人,新建房屋4795间。
为充分发挥扶贫移民搬迁的经济和社济效益,始终将扶贫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先后建成20户以上移民点8个,10户以上移民安置点31个,5户以上安置点94个,完成扶贫移民总投资11761.32万元,其中,投入并兑现到户财政扶贫资金1991.87万元,群众投劳折价及自筹9769.45万元。
同时,加强项目整合力度,结合实施以工代赈易地移民、民政、库区等移民搬迁项目,使全县7500户、31200人摆脱了恶劣、落后、贫穷的生存环境,通过实施移民搬迁带动发展了特色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主要做法1、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工作协调。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实行县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移民部门业务归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乡镇、村、农户自愿参与的原则,层层落实工作任务及职责。
坚持“1个细则,3个方案,把握好4个环节”。
即移民安置实施细则;规划申请、核查认定、设计修建等工作方案;安置方式选择、宅基地落实、核定公示、检查验收、搬迁补助兑现等环节。
2、广泛宣传动员,形成统一共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深入村组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举办移民政策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不断统一干群思想认识,使移民搬迁工作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政府主导、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3、坚持民主决策,移民程序到位。
移民搬迁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移民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我县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征询移民户意见,制定了移民搬迁实施方案。
根据农户申请和乡镇、村意见,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做到7个到位,即,确定对象到位、规划设计到位、精心组织到位、检查指导到位、质检验收到位、优惠政策到位、资金兑现到位。
坚持按照建设部门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充分征询搬迁户意见的基础上,坚持群众自愿和分户自建原则,做到“四统一”,即:统一设计规划、统一集中安置、统一修建模式、统一检查验收。
如我县白龙塘镇碾子沟村、司上乡田坝村、堰口镇西河村、骆家坝镇骆镇村、沙河镇铁佛村等一批扶贫移民搬迁点,项目规划合理,起点高、质量好、群众满意,已成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和亮点工程,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有效探索和示范。
4、积极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移民搬迁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为移民办实事、办好事,为此,我县将工作任务落实到扶贫、计划、国土、林业、民政、交通、城建、水利、电力、库区、国际计划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一要求,简化程序,落实整合项目资金,促进移民点不断完善路、水、电、讯等配套设施,极大地减轻了搬迁户的经济负担,同时,因地制宜做好特色产业扶持,确保移民有增收项目,为促进村庄集镇化、集镇城市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存在困难及问题(一)土地问题实施移民搬迁后,搬迁户口粮田、宅基地、责任田还需要很好的解决,但就目前的土地政策而言,规模化移民点土地调整困难较多、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移民搬迁的整体推进。
(二)资金问题尽管现阶段国家对移民搬迁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同时上级部门也予以政策支持,但搬迁安置的补助补偿标准与实际所需费用相差很大,相当一部分搬迁户没有足够的搬迁资金,少数农户只得依靠银行贷款和亲友帮借解决资金困难,导致移民搬迁进程缓慢。
(三)移民安置点的设施问题虽然近年我县在整合项目资金方面做了积极努力,但由于需要改善的基础设施面广、量大,县本级财政困难,无法满足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移民点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难以全面配套,影响了移民搬迁的整体效果,与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
(四)搬迁户的产业发展问题在移民搬迁实施过程中,政府和农户把修建房屋放在首位,一些搬迁户因建新房而负债,搬迁后没有足够的资金发展产业,多数移民靠外出务工挣钱还债,无力投资发展和壮大产业,形成搬迁后产业发展薄弱、移民增收依然困难的局面。
三、主要对策及建议(一)搬迁模式根据我县地域条件及群众居住环境状况,考虑采取不同的移民搬迁模式,按照各乡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现状和地域经济等特点,将全县划分为三个类区,针对不同地域类区采用不同的移民搬迁模式,以此促进城镇化建设。
一类区:位于距县城边远的大河镇、左溪乡、骆家坝镇、三花石乡、马家湾乡、罗镇、司上乡。
这些乡镇约25%—35%的农户居住在高深山区,距县城集镇较远,交通不便、耕作条件差、居住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群众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比较突出,农业产业单一,农民增收困难,贫困程度较深。
拟采取自然分流式,即鼓励农户在距离乡镇较近的交通要道和集镇周边分散安置,鼓励他们到外村买房居住、到县城做生意、举家外出务工等形式,逐年进行自然分流。
二类区:位于平川与山区之间的白龙塘镇、峡口镇、茶镇、白勉峡乡、高川镇、五里坝镇、两河口镇。
这些乡镇约15%—25%的农户居住离集镇较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群众就医及孩子上学困难,居住生活环境较差,但具固定的农业主导产业项目。
拟采取异地搬迁式,即对居住条件较差的农户实施异地集中搬迁,配套完善安置点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采取异地居住、原地耕作的模式,有效改善其居住和公共服务环境,提高生产生活质量,持续壮大地方特色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其长期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三类区:位于县城周边的堰口镇、古城镇、沙河镇、桑园镇、私渡镇、杨河镇、柳树镇、城关镇。
这些乡镇约10%—15%的农户居住交通基本便利、基础设施初步完善,但其耕地少,资源匮乏,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潜力不大。
拟采取规模化整体搬迁式,即对部分居住分散和条件较差的户进行村内规模化整体搬迁,建成居民安置小区,集中居住、社区管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模式,逐步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迈进。
(二)工作措施移民搬迁是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区域性贫困的首要途径,也是我国贫困地区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我国现阶段区域性贫困逐步向能力性贫困的转变,扶贫移民搬迁将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逐步建立适应本地区的移民搬迁模式,从而确保在推进贫困地区发展中彰显其独有的作用。
1、思路上瞄准三集中。
即:逐步安置边远村人口向乡镇集中居住,自然村人口向村委会集中居住,零散户向搬迁点集中居住。
以扶贫移民示范村建设项目为依托,整合生态移民搬迁、安居工程、库区移民、危旧房改造、残疾人建房等项目,思路上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瞄准“三集中”,着力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有效形成和壮大特色产业。
2、力量上开展三帮扶。
即:采取企业帮扶、部门包扶、社会联扶的“三帮扶”形式。
以升级晋档示范村建设、扶贫重点村建设、千企千村扶助行动为依托,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定期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加大移民搬迁投入力度,着力改善移民示范村基础设施条件,解决贫困地区区域性贫困的突出问题。
3、措施上抓好三倾斜。
即:采取资金、技术、人力向移民示范村倾斜的方式。
以扶贫互助资金、扶贫到户贴息贷款、扶贫技能培训项目为依托,措施上抓好“三倾斜”,扶持移民搬迁群众发展主导产业,着力加快贫困户增收步伐,解决搬迁群众的能力性贫困问题。
4、政策上实施三支持。
即:对分流式搬出户给予一定的补助政策支持,增加异地集中移民搬迁户的补助标准政策支持,配套完善规模化整体搬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
以扶贫移民示范村建设项目为依托,针对不同的地域采取不同的搬迁方式,配套相关的搬迁政策,政策上实施“三支持”,着力提高移民搬迁项目质量,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对策建议1、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群众参与原则,通过搭起平台融资金,面向市场引资金,盘活土地生资金,集聚民力筹资金等方式,重点建立和完善移民集中安置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议将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按每40户移民点补助3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
实施必要的移民点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为困难移民群众解决后顾之忧。
移民搬迁后,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优先列入低保对象,是贫困户的优先列入扶贫对象,动员和组织他们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事业,无耕地农户可以通过与当地脱离土地生产的农户协商租赁土地。
同时,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旧城区改造、建设保障性住房、切实解决改善广大群众住房问题,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确保移民户充分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
2、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
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突出产业特色同步推进,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围绕建设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特色产业拉动型小城镇,来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和建立主导产业基地。
我县要继续围绕“一区三园”、重点镇、示范镇建设、“两河四岸”工程项目,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立足优势,突出特色,规模适度,增强培育精品意识,构筑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品味,形成独特的吸引力,尽快打造堰口镇、沙河镇、杨河镇、峡口镇、白龙塘镇等一批城镇化建设重点示范镇,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
3、加强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合理配置原则,充分运用经营城市理念,对城镇土地、空间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
将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作为实施整体搬迁的一项重要内容,集中资金、集中项目,特别是要抓住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契机,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改善搬迁安置点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文化生活环境,使移民群众搬进来、留得住、能发展、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