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宪政观初探

合集下载

宪政思想

宪政思想

反政治的自由主义──从胡适的宪政思想反省宪政主义在中国的失败本文的主旨在于反省民国时代自由主义在宪政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

从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继而建立中华民国,到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撤出中国大陆,这30多年的时间里,一方面,政治风云激荡变幻,内外战争连绵不断,民国本身的法统甚至因为袁世凯称帝而一度中断;但是,另一方面,建立宪政民主政治制度的努力却也不绝如缕,持续浮现。

[1]可以说,中国近代史上虽然没有成功的宪政,但是却有着涵盖从社会民主主义到保守主义广阔思想光谱的丰富多样的宪政观念。

特别是一般认为与宪政思想和宪政政治密切相关的自由主义,在这期间不仅展现了对于思想界推动宪政之努力的引领脚色,而且确实提出了明确的宪政主张并多方试图将之贯彻到政治实践之中。

也就是说,无论中国具有怎样特殊的国情,在这方面与在其他国度一样,从概念到实践,自由主义都是宪政的主要推动者。

自由主义的宪政主张无疑具有特殊的价值:这不仅因为宪政主义与自由主义具有深刻的、不可分割的理论关联,也因为自由主义者在民国宪政建设的努力之中自始至终做出了不懈的、重大的努力。

那么,究竟中国的自由主义在这一时代提出了什么样的宪政主张?这些主张之思想特点为何?在当时之时代背景下这样的宪政主张为何不能成功地主导政治实践,从而在中国达成哪怕比较初级的宪政主义政治?今天从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的角度反省,着眼于宪政主义在中国的命运,从中又可得到什么样的教训和启发?就概念层面而言,本文将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不过,就方法的和历史的层面而言,本文并不准备泛泛地讨论上述问题,也不打算涵盖这30多年中多种多样的自由主义有关宪政的论说和努力,而是仅仅选取胡适这样一位对中国自由主义有象征意义并在民国宪政建设过程中做出持续努力的代表人物,试图就其对宪政问题的态度和主张在这一期间的发展和变化,作历史的和政治的反省。

在民国年代的自由主义宪政思潮与运动之中,胡适无疑是领袖群伦的代表人物。

蔡锷——精选推荐

蔡锷——精选推荐

一、少年英才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生于1882年12月18日。

湖南是近代中国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曾涌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英雄豪杰。

蔡锷就出生在湖南中部略偏西南的宝庆(今邵阳)县城东的亲睦乡。

这里山青水秀,潺潺的流水、密密的林丛、巍峨的山岭,如画的风景伴他度过幼年的时光。

正像不平凡的人物大都是从平凡的家境中陶冶出来的一样,名垂青史的护国大将军蔡锷也是从旧中国一个极其普通和相当贫寒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蔡锷的祖辈世代务农,种田蔡锷的敏捷才思既惊又喜,连连大声称赞道:“神童!神童!”。

这次考试之后,蔡锷被补为县学生,考中了“秀才”。

就在蔡锷考中秀才的这一年,神州大地面临着一场新的震憾,腐败的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吃了败仗,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不仅侵占了包括台湾在内的大片中国领土,而且还攫取了二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

凡是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对清王朝丧失了最后一点信心,为救亡图存,纷纷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一大批维新人士,积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希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中国民富国强。

这时,湖南的维新派在长沙创办了湖南最早的新式学校——时务学堂,以谭嗣同为学堂总监,聘请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由黄遵宪、唐才常等轮流教授,积极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1898年3月,年仅16岁的蔡锷,在湖南督学徐仁铸的亲自推荐下,来到长沙投考时务学堂,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为头班学生。

从此,他不仅与恩师梁启超结下了终身不解的师生之缘,而且,在一大批知名维新人士的教诲、陶冶和影响下,学业和思想觉悟都得到了更大长进。

蔡锷在头班的40名学生中年纪最小,但他通过认真学习和刻苦钻研,每月月考皆名列前茅,因而受到同学们的敬慕。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南学会的活动,常在《湘报》上发表文章,锋芒初露,引人注目,是梁启超门下的高材生。

湖南时务学堂倡导人人平等,形成了师生共同切磋、探求真理的学风。

这在蔡锷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回首百年共和之路萧瀚

回首百年共和之路萧瀚
袁世凯虽然深谙君主立宪适合当时中国改革之需,但是为了一己之私获得大总统的位置,他不惜背弃自己原先的改革思路。以袁世凯的实力,南方革命党无论在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都无法与之抗衡。但袁世凯同时对清王室和革命党进行讹诈,最后成功地攫取他梦寐以求的权力。
君主制还是共和制,实际上不能按照是不是保留皇帝来判定,英国的君主制是披着君主外衣的共和制国家,这是政治学界公认的事实。且君主立宪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缺乏统一宗教信仰的君主制国家而言,也许是走向共和制合适的折衷道路。君主立宪将使宪政制度确立,同时保有国民对国家的凝聚力,这便是虚君共和。而革命党人将是否保留皇帝这一形式性的内容当作了共和制与君主制的本质性分野,没有考虑到在中国这样的国家皇帝不在了,会不会反而导致更多人想当皇帝这一令人惊惧的后果。最终的选择导致了权力中心的板荡,并且加剧了人们对国体认识的误解。
当司法程序有可能被落实的时候,未经任何程序穷尽的方案,即动用武力征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置和平于不顾,置人民安危于不顾的不负责任的政治行为。
联邦还是一统:孙陈之争与军阀混战
自1920年开始,陈炯明与孙中山之间的矛盾日益公开化。陈炯明法科出身,在广东执政期间,坚持联省自治、反对武力统一中国,而孙中山则一直认为应该打垮各军阀,建立统一的民国。两人矛盾日益激化,1922年6月9日,陈炯明公开指斥孙中山。此前,陈炯明屡次险遭暗杀,与胡汉民关系甚密。
1915年底的洪宪帝制,1917年的丁巳复辟,都是上述选择错误的结果。前者严复加入筹安会,后者康有为则是背后谋划人之一。张勋认为君宪更适合中国,但认不清形势,且刻舟求剑,假如他能剪辫子入京,且说服溥仪废除跪拜礼等不合共和政体的做法,结果也殊难预料。当然,历史并不能假设。此三人都是君主立宪的坚定拥护者,于当时而言,也是对国体有较深刻认识之人,无奈形势比人强,且不知在新形势下作出恰当的变通,失败岂非必然?

民国时期宪政

民国时期宪政

民国时期宪政一、民国时期宪政思想及中国化路径1.孙中山宪政思想。

1903年,孙中山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思想。

1905年10月《民报》第一次发刊词将孙中山的主张归纳为“三民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在孙中山看来“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民族主义要从与生俱来的“种姓”出发,“异种残之,外邦逼之”要求民族独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但是,仅仅依靠民族主义也是不能解决君主专制政体的。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民族主义是不允许别族来抢夺本民族的政权。

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也达到了“破坏”旧政权的目的,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辛亥革命之后,我国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出现了政治和政党等政坛新气象,建立了中华民国。

从1906年到1924年,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论”侧重于“人民有权”。

他主张不走三权分立的老路,不重蹈西方代议政治的覆辙,发明了“权能分治,以权制能”。

认为只有利用“五权宪法”组织政府,才能形成完全的政府及政府机关,即:五权宪法。

孙中山强调政府五种治权之间的分工合作,人民和政府之间不存在相互制衡的关系,政府权力要受到民意的制约,人民可以控制政府,但是人民对政府具有支配的地位。

1906年秋冬,孙中山指出要想建成和完善民国,就要分三个时期进行。

即:军阀之治、约法之治和宪法之治。

其中军阀之治为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污时代;约法之治则是军政府总揽国事的时代;宪法之治是国家机关分掌国事的时代。

民国初期,孙中山信奉自由主义宪政制度,主张效仿西方的政党政治,把国民党建成西方式普通政党。

直到反袁失败后,孙中山面对北洋军阀的武力政治,开始清除自己思想中的自由主义成分[4],改变了自己的政治策略,从而形成了自己晚年的开明专制论。

受到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影响,民国时期揭开了实质意义上的宪政运动。

2.自由主义宪政思想及其影响。

1929年,国民党发布了一道《人权与约法》,但是这个《约法》并没有禁止官方对人权的侵犯。

蔡锷简介——精选推荐

蔡锷简介——精选推荐

民进行军事教 育、军事训练,以提高国民 素质。这种主张,与单纯依 靠改革军制以求
强兵御侮的思 想相比,显然视野更广阔、更深 远。
中国士官三杰
蔡锷将军手迹
1902年 11月,蔡 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 。他思想活跃,成 绩突出,与同学蒋方震 、 张孝准 ,同被称为 “中国士官三杰 ”。当时 ,他虽然热切地希望变中国 为世界第一等强 国,但是还没有确立以 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仍然抱 着从改革军事入手,帮助
1898年考入长 沙时务学堂,师
从梁 启超、谭嗣 同,接受了 梁启超等人 维新思想。 后入上海南 洋公学(后 更名为 “国
立交 通大学 ”,即今天 “上海交通大学 ”与 “西安交通大学 ”的 前身)。
1 89 9年 赴 日
本,就读于东 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 业学校。
1900年随 唐才常回国参加
生气销沉 ”,主要由于教 育落后,思想陈旧,体魄羸弱 ,武器窳劣等原
蔡锷将军
因造成的。若要改变上述弊病,必须实行 “军国民主义。 ”
他断言: “居今日而不
以军 国民主义 普及四万 万,则中 国其真亡 矣。 ”(《 军国民篇》,《蔡 松坡集》(1984年
版), 第15页 )那么,怎样实行 “军国民主义 ”呢 ?蔡锷认为 “欲建造军国民 ,必先陶铸国
免费入私塾学 习。12岁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受到该学 堂中文总教习梁
启超的 赏识,并建立 起深厚的师生 友谊。
这时,中国在 腐败的清王朝 统治下,
山河破碎,国力孱弱,帝国主义虎视鹰瞵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蔡锷 像许多热血青年
一样 ,怀着急迫 的心情,寻 求救国救民 的道路。他 在一首诗中 写道: “流血 救民吾辈 事,千秋肝胆 自轮菌”, 倾吐了满腔的爱国抱负。

论蔡锷民主共和思想与实践

论蔡锷民主共和思想与实践

19 年秋 , 7 8 蔡锷以第三名 的优异成绩考入湖
南时务学堂 ,师从梁启超 、唐才常、谭嗣同等维 新志士研习 《 公羊春秋 》 《 、 孟子 》及西学。在梁
日记 》 《 、 屠城记 ’的罪行 ;【 l 抨击 “ i 2 顽冥而腐
朽之 ( ) 清 政府” 舍驱义和团于死地而外 ,别 ,“ 无他长计 ” l 呼吁国人增强爱国精神 ,“ 自 ;【 。 J 5 竞 强 自 ,[ 9 “ 优” 1 破私心而赴公义 ,亡私利而存公 ] 2
事家和 民主革命家。虽然他在世仅有短暂 的 3 4 年 ,但却成就了在辛亥革命时期 ,领导云南反清 武装起义 ,建立辛亥云南军都督府和在袁世凯复 辟帝制时期 ,发起并领导反袁护国战争 ,再造 民 国这两大业绩 ,奠定 了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 要地位 。他之所 以能够成就这两大业绩 ,关键在
各标 、营 、连、排中任职 ,使指挥权牢牢地掌握
在革 命 党人 手 中。武 昌起 义爆发 后 ,经 云南 的 同
盟会员和革命人士推举 ,蔡锷担任云南反清起义 总指挥 ,于 1 月 3 率昆明新军发动起义 ,一 0 0日 举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 的封建统治 ,建立了中华
民 国云南军政 府 并被 推举 为军政 府 都督 。任 云南

湖 南



院 学

2 1年第6 0 1 期
士尽书生 ,肩荷乾坤祖宋 臣。流血救民吾辈事 , 千秋 肝胆 自轮 菌” 表 达 了立志 “ ,… 流血 救 民” ,
任职期 间,正值 同盟会积极部署和发动西南边境 武装起义之际,蔡锷对同盟会 的革命活动暗中予 以支持,不仅先后邀请湘籍革命党人石陶钧、谭 人凤 、 李燮和、袁华选 、 杨源浚 、 曾广轼 、 岳森 、 雷飙 、梅蔚南等人赴桂 ,充任新军和军事学堂的 要职 :而且先后两次与来桂策动反清武装起义的 黄兴秘密相会 , 并对起义给予武器等方面的支持 。 11 年 7 , 91 月 蔡锷担任云南新军第 1 镇第 3 协 9 7 协统后 ,正值 四川保路运动爆发 、全 国革命浪潮 风起云涌 。为了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 ,蔡锷沉着 冷静, “ 暗中和同盟会保持着联系” 利用云贵总 , 督李经羲 的信任 , 对( “ 云南 ) 讲武堂的革命活动 , 作 了很好 的掩 护 ” J 并 撤换 和调 整 了一 批 北洋 ,口3 派军官 ,有意识地安排 了一大批同盟会员军官和 深受革命思想熏陶的云南讲武堂学生到 3 7协的

蔡锷

蔡锷

经界局督办
• 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到北京,任全国经界局督办。他 一方面领导经界局工作,一方面仍热心于军事学术活动。他与 蒋方震、阎锡山等11人组织军事研究会,深入研究各种军事学 术问题。其间,他不断上书袁世凯,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献 计献策,倾诉他希望建设一支强大武装力量的强烈愿望。然而, 野心勃勃的袁世凯,不仅对蔡锷改革军事的热望不予理睬,反 而倒行逆施,疯狂地进行军事独裁和复辟帝制活动。 • 袁世凯自1912年窃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其政治野心 不斯膨胀。他残酷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打击民主共和力量, 同时篡改宪法,破坏责任内阁制,强化集权统治,朝着复辟帝 制的道路疾进。 • 最初,蔡锷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他“宏才伟略,群望 所归”(《致袁世凯电》,《蔡锷集》(1983年版)第202页)。但 是,1915年5月7日,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秘密签订卖国的 《二十一条》,深深刺痛了蔡锷,使他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 目,8月,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北京出现了一个打着“筹一国之 治安”旗号的“筹安会”,公然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接着, 各类“联合会”、“请愿团”也纷纷粉墨登场,为帝制唱赞歌。 12月,袁世凯完成了复辟帝制的准备,于13日宣布接受帝位, 下令取消民国,改用洪宪年号。


护国讨袁
• 但是,袁世凯是顽固透顶的反动派,他不甘心也不承认自己的失败, 还想在军事上再下一次赌注,与护国军拼个最后的输赢。于是,他明 着打电报给蔡锷等人,要求“先戢干戈,共图善后”,暗地里却在重 新整顿部队,组织第二批“征滇军”。袁世凯第二期作战计划,决定 缩短战线,集中兵力于湖北,准备重点进攻湘西,再以湘西为跳板从 翼侧进攻滇黔,另外分兵一部进攻陕西,(陕西将军陈树藩已宣布独立 讨袁)以保障京师的侧翼安全。张敬尧虽然与护国军谈判停火,暗里也 在制定新的作战计划,准备对护国军发动新的攻势。其作战企图是: 以第8师主力分别从合江出先市、尧坝,向白节滩翼侧进攻,张敬尧 亲率第7师主力由纳溪、茶堂子前出,向大州驿佯攻,钳制滇军主力, 另以一部由二龙口,大渡口等处向大州驿侧后实施深远突击,直捣永 宁,断绝滇军后路。 • 袁军新的作战企图,早被护国军识破。蔡锷等一面对敌“虚与委 蛇”,努力达成停战协定,以便争取时间,整顿部队,调整部署,补 充新兵,催运军需,一面积极商讨下一步作战计划,“以图大举”。 在对川作战方针和兵力部署上,唐继尧与蔡锷产生了严重分歧。 唐继尧主张组织重兵集团出宁远(今四川西昌),经汉源、雅安攻取成 都。其意图是想首先占领四川省城,造成先声夺人之势,然后由成都 向川东,川南卷击,策应泸纳战场。对此,蔡锷极力反对。

蔡锷

蔡锷

蔡锷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他在不足34 年的短暂一生中做成了领导云南辛亥起义和反袁护国两件大事,从而奠定了他在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但由于他师事梁启超并曾一度拥袁,人们对他的评价颇多歧异。

有人用“反清、抚袁、拥孙”六个字概括其一生,说他是革命家,功大于过;有人又用“保清、附袁、反孙”六个字概括其一生,说他是改良派,过大于功。

这两种看法都过于简单,且失之偏颇。

实际上,蔡锷就是蔡锷,他既非革命派,亦非改良派,而是一个真诚的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一切以国家利益为依归是理解他一生所作所为的关键。

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对蔡锷一生所走过的道路作一个简要的评价,以就教于方家。

一从戊戌到辛亥,是蔡锷爱国主义思想形成及军事救国时期。

1897 年,15 岁的蔡锷考入湖南时务学堂,接受了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维新派的教育,戊戌政变后辗转到日本留学,受到西学的熏陶。

1900 年他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事败,师友多遇害,蔡锷重返日本,决心投笔从戎。

1901 年12 月考入东京成城学校自费学习陆军,于1903 年7 月入仙台骑兵第二联队学习,同年9 月转为江南官费生,12 月初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分入骑兵科,1904 年10 月以优异成绩毕业[①]。

蔡锷读书求学期间,正值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之时,也是中国仁人志士觉醒起来奋起救亡图存之时。

蔡锷写道:“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未几而薄海内外,风靡响应,皆惧为亡家之民,皆耻为丧国之狗”[②]。

正是在这种时代感召下,蔡锷发愤攻读,上下求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思想。

其特色首先是强烈的忧患意识,“惧为亡国之民”,“耻为衷家之狗”;其次是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他以日本的隆摩喻湖南,决心维新湖南,变革湖南,坚信“我湖南一变,则中国随之矣”[③]。

三是把抵御外患与学习外国长处紧密结合起来,反对守旧,力主开放,稽合国情,纯用西法,为此他主张积极引进西方文明,尤其强调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

危机中的蜕变_蔡锷军国民教育思想探析

危机中的蜕变_蔡锷军国民教育思想探析

第37卷第1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月V ol.37N o.1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Jan.2010危机中的蜕变:蔡锷军国民教育思想探析陈国林(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摘要:19世纪末的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想交流碰撞,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的普遍呼声。

深受社会达尔文主义、日本武士道精神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蔡锷在危机中实现了蜕变,他提出了/军国民教育思想0,主张/唤醒国人0/陶铸国魂0/全民皆兵0,致力于军事救国,在当时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危机;军国民教育;救亡图存中图分类号:K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59(2010)01-0257-03作者简介:陈国林(1970-),福建厦门人,厦门大学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历史研究。

蔡锷生活在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这是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也是清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想交流碰撞,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的普遍呼声。

在如何救国图存的艰难抉择中,新型知识分子开始了思考和探索,其中部分人发生了根本的蜕变,蔡锷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蜕变出来的一代儒将。

他投笔从戎,主张用军国民教育思想武装民众,致力于军事救国。

从此,军国民教育思想登上了清末民初的历史舞台,成为当时的一种思想潮流。

一、蔡锷军国民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渊源(一)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鸦片战争以来,大清王朝在战场上一败再败,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一步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特别是1895年的甲午海战,输给了/蕞尔小都0日本,使得天朝大国的颜面扫地,加之签订了5马关条约6,向日本赔偿两亿两白银,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另外还要出让许多商务和投资上的权益,这大大加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和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中华民国史档

中华民国史档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非学位课程试卷专业中国史方向中国近现代史考试科目中华民国史第 1 学期研究生姓名李波学号M120013考试成绩导师评语:导师签字年月日蔡锷的伟大人格简析摘要:蔡锷的人格是崇高的、伟大的, 他不依附于权势, 不拜倒于金钱, 不做困苦的奴隶, 也不怕死亡的威胁, 他只忠于祖国, 忠于人民, 忠于亲情, 忠于真理和正义。

一定的文化氛围,是蔡锷崇高人格形成的沃土; 蔡锷主动顺应时代潮流, 不断与时俱进, 既志存高远, 又严于律己, 是他崇高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蔡锷崇高人格的形成给我们理想人格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蔡锷; 人格; 独立自主; 崇高伟大所谓人格, 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总和。

按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它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心理的统一。

不容置疑, 任何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人格结构。

朱德眼中的蔡锷是: 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体弱面白, 瘦瘦的脸上, 两眼相距甚宽, 双颊略象女性, 但却显得严峻, 刚强。

为人沉着, 态度庄重,对待自己及所有学员都要求甚严。

时间可以证明, 这个瘦弱的人乃是当时最出色最富潜力的领导人之一, 拥有与生俱来的组织和行政天才———而且是一个连最狡黠善变的官僚也会中他计谋的领导人。

”[1]正是这样一位外表瘦弱,双颊略象女性的领导人, 有着自己伟大的理想人格, 在为国为民的一生征途中, 释放出独特的人格魅力。

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其人格魅力的具体表现, 并进而对其人格魅力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今人所带来的启示稍作探讨。

一、爱国之志, 忠贞不渝众所周知, 蔡锷英年早逝, 但他在救国救民、谋求国家统一, 维护共和制度的斗争中所映射出来的忠贞不渝的人格魅力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而这一魅力体现在他从清朝的新军军官转到领导辛亥云南起义以及从拥护袁世凯转到讨伐袁世凯这两次重大的政治转换之中。

蔡锷是一个真诚的爱国者, 这是理解他一生具有伟大人格魅力的出发点。

蔡锷政党思想述论

蔡锷政党思想述论

末 民初 , 致力 于 政 党理 论 研 究, 极 投 身 于政 党 实践 , 他 积 并 提 出 了一 系 列 有 关 政 党和 政 党 政 治 的观 点 、 张 及 见 解 。 主
他 的政 党思 想 虽 然还 不 完善 。 其 中不 无 独 到 、 光 之 处 , 但 闪 有 的至今 还 有 一定 的借 鉴意 义 。 关 键 词 :蔡 锷 ; 党 思 想 ; 究 政 研
之表率者而结合之 , 庶足以举 国利民福之实, 而罔滋流弊 ,
即党事亦无不患无含弘光 大之期矣”0第三, 。 他十分强调 党德 , 认为不论是政党还是党员都要讲 究党德 。在他看来 , 党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方面要立 党为公, 不能立党为 私, 无论一个政党还是一个党员都应“ 以国家之乐利 , 人民
政党对于国家有哪些作用呢?在他看来 , 主要有 两个方面 : 第一 , 有利于激发人民的参政意识。他认为 ,国家进步 , “ 政
党 自然发生” 清廷之所 以失政, @; 根本原 因是“ 虑人 民起而 干涉也, 乃百般箝制 , 使不得伸; 民亦久困于专制 压力之 人 下, 不复敢仰首伸眉, 论列是非 ; 于是人 民参政思想愈薄 , 则 爱国心愈微 , 险象环 生, 危症百生” 。因此, 民国成立后, 联 结 同志, 结社组党, 标帜政纲, 有利于激发人 民的参政思想, 增强人民的爱国心, 进而达 到“ 回国难 , 挽 奠安 民生” 目 的
将党员素质 的高低视 为党势能否 发达的重要 因素。他 指
出, 一个政党“ 欲图党势之发达, 政见之贯澈, 内部巩固, 须
乃能有济。欲求 内部 之巩 固, 在党 内分子之健 全” 端 。因
此, 在发展党员 的问题上 , 他强调, 与其骛多数 之虚名, “ 广

教学设计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共和制的过程,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的尝试及其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和“宪政”。

注意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训政纲领》的作用和影响。

2.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实证,深刻认识、理解中共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设。

同时注意时空观念的运用,理解中共调整政治制度探索的历史意义。

3.依据教材,结合丰富的史料,准确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党制度。

运用时空观念理解政治制度嬗变对国家、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共和制的过程;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的尝试及其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和“宪政”;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制度;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制度;解放区的大行政区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训政纲领》;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和制度探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图片: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照片教师活动: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结束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新的篇章,按此进程发展,资产阶级共和制将会在中国生根发芽,为何中国没有走上这样一条政治道路呢?学生活动: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教师活动:因为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革命道路,中国政治制度将会怎样演变呢?让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了解。

新课讲授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看看能找出哪些信息。

【学生活动】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

内容: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大V谣翻袁世凯

大V谣翻袁世凯

大V谣翻袁世凯
大V谣翻袁世凯
浅水戏虾
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废宪政,弃共和,施独裁,行专制,一心想圆帝王梦。

正当他
年12月12日,袁世凯登基,25日蔡锷高举义旗,掀起了护国运动。

在蔡锷挥师北上的同时,另一个影响力更大、造谣水平更高的“大V”也在大肆造谣,那就是康有为。

此时,康有为正蛰居上海,由于其搞的君主立宪那一套破了产,保皇派失去了市场,因此,他异常痛恨窃国的袁世凯和造反的革命党。

如今,袁世凯居然和革命党真J1真枪地干上了,康有为心中窃喜,如果双方两败俱伤,那清室就可坐收渔翁之利,这样一来,自己岂不是又可以唱保皇
戏了?
恰好,此时唐蟒等一帮革命志士流落沪上,吃了上顿没下顿。

唐蟒和康有为因有世交之情,便带着革命同志常去蹭饭。

康有为借机传谣:据来自北京的可靠消息,现在全国各地反袁斗争如火如荼,形势一片大好,连北洋军内部的许多将领也怀有二心,袁世凯不久就会被打倒了。

唐蟒等人听后,不察事由,不管真假,立即拍电报给侨居美国的同党,称革命胜利在望,赶紧
谣言里。

蔡锷宪政观初探

蔡锷宪政观初探

蔡锷宪政观初探
郭正怀
【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4)006
【摘要】纵观海内外对蔡锷的研究,多偏重军事、政治等方面,几无从宪政的角度观察蔡锷之思想者.总结蔡氏对军人、政党、总统与宪政之关系,可发现蔡锷强调宪政对于建立强大中央政权的作用;政党政治要有力地服务于宪政.
【总页数】3页(P130-132)
【作者】郭正怀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法学院,湖南,湘潭,41111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1
【相关文献】
1.自由主义宪政观评析——兼论宪政的核心价值 [J], 唐忠民
2.理解宪法:几种宪政经济学视野下的宪法观、复合宪法观与宪政的建立和巩固 [J], 欧阳景根
3.普通法宪政主义的内涵及复兴——兼论詹姆斯· 塔利的普通法宪政主义观 [J],
段元秀
4.科学发展观与宪政建设论略——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宪政建设的历史进程 [J], 段永清
5.宪政的实质及其施行路径——基于《独立评论文选》"宪政观"的分析 [J], 马树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蔡锷的历史评价

蔡锷的历史评价

蔡锷的历史评价孙中山: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梁启超:知所恶有甚于死者;非夫人之恸而谁为?康有为:微君之躬,今为洪宪之世矣;思子之故,怕闻鼙鼓之声来!唐继尧:所至以整军保民为要图,众论之归,大将慈祥曹武惠;平时惟读书致用相敦勖,公言不死,秀才忧乐范希文。

丁怀瑾:成不居首功,败不作亡命,誓师二语,何等光明,故一旅突兴再造共和;下无逞意见,上无争利权,遗书数言,如斯深切,问举国朝野奚慰英灵?杨度的一联最引人注意,杨度是楹联圣手,他一生可传的挽联甚多,可是他挽蔡的这副挽联,并不高明,这是因为两人政见立场相对立的缘故,所以他的下联可说完全是对蔡的成就唱反调:魂魄异乡归,于今豪杰为神,万里河山皆雨泣;东南民力尽,太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已沧桑。

至于小凤仙的挽联则是在庄严肃穆的伟人事迹中的一段小插曲,小凤仙的挽联和祭文都是衡州狂士王血痕所代撰。

小凤仙的两副挽联,当时传遍天下:1、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2、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美人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1982年,云南大学教授石鹏飞回上海老家探亲路过长沙时特拜谒蔡锷墓,诗曰:“南天剑起一麾雄,湘水麓山唱大风。

十万万人今共拜,知音岂独小桃红。

”蒋方震在蔡死后,由日本拍电回国,电文说:“一年以来,公恶衣菲食以戕其身,早作夜息以伤其神。

临终之际,犹以未能裹尸为恨。

然蔡公身虽未死于疆场,实与阵亡者一例也。

”他的救国主张,与单纯依靠改革军制以求强兵御侮的思想相比,显然视野更广阔、更深远。

梁启超在蔡锷的追悼会上,告诉大家蔡锷反袁是“为国民争人格”。

他说:“护国军总司令蔡誓师之言曰:‘吾侪今日不得已而有此义举,非敢云必能救亡,庶几为中国民争回一人格而已。

’……中国数万万人之人格,至今日已被袁世凯蹂躏而无复余。

”1922年12月25日,梁启超在南京学界演讲《护国之役回顾谈》,又一次忆起蔡锷当年的话:“眼看着不久便是盈千累万的人颂王莽功德,上劝进表,袁世凯便安然登其大宝,叫世界看着中国人是什么东西呢,国内怀着义愤的人,虽然很多,但没有凭借,或者地位不宜,也难发手,我们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他得过,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

浅谈蔡锷的“军人不党主义”[权威资料]

浅谈蔡锷的“军人不党主义”[权威资料]

浅谈蔡锷的“军人不党主义”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民国初年,政党林立,政见纷争,各地方军人干政十分严重,导致中国近代多年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留日归来的蔡锷早已认识到政党对于近代民主政体建立的重要性,但对当时中国武人干政,省个为自的局面也是忧心重重。

为了保证政党政治能健康发展,蔡锷主张军人不能入党,要求军务与党务相分离。

关键词:蔡锷;政党;不党主义一、蔡锷简介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市)人,曾经响应辛亥革命,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蔡锷六岁进私塾,聪颖异常,有"神童"之称。

十三岁补县学生。

十六岁入湖南时务学堂,深受中文教习梁启超的器重,同时亦受黄遵宪、谭嗣同等人维新变法思想影响甚大。

在时务学堂学习期间,蔡锷发表了《"后汉书·党锢传"书后》,此文即反映了蔡锷早期的政党思想。

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时务学堂停办,蔡锷辗转至上海,考入南洋公学。

旋即应梁启超之召赴日,留学东京大学大同高等学校和横滨东亚商业学校,先是研究政法、历史,后入日本陆军成城学校,学习军事。

一九零四年冬,蔡锷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教练新军。

二、民国初年政党之特点第一,党、会、社等名目繁多,分化组合多变,骤生骤灭,泡沫政党居多。

其中跨党派现象十分严重,一个人加入几个政党,甚至一个人担任几个政党的领袖。

号称300多个政党,所标政纲冠冕堂皇,但许多政党因"既乏经济背景又无群众基础,故只可谓之政团,不得以政党论也"。

这是民国初年政党的最大特点。

第二,政党虽数量众多,但就政治倾向而言,却只有同盟会和非同盟会之分,其基本政治立场和精神,大体是清末革命派和立宪改良派的延续。

亚洲第一共和国

亚洲第一共和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国内政治斗争 的焦点是什么?围绕这一焦点展开了 哪些斗争?
维护民主的史实
破坏民主实行专制
制定和颁布《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
第一届内阁愤然辞职
国民党力图通过政党 政治重掌政权
袁世凯解散第一任内阁 刺杀宋教仁
国会进步人士决心制 解散国民党和国会,颁布 定宪法,抵制袁世凯 《中华民国约法》
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在国会选举中占 有相对多数席位。就在国会召集前夕袁世凯派人刺杀 了国民党领导人之一的宋教仁。(引发了二次革命)
3、解散_国__民__党___,用《_中__华__民__国__约__法__》取代 《临时约法》,破坏代议共和制.
4、1915年复辟__帝__制__ 5、结果:形成了声势浩大的_护__国__运__动__,袁迅 速倒台.
(5)土地税和土地国有制的政策在法令中没 有得到丝毫体现
(6)《临时约法》中,对妇女的参政权没有 任何规定 3、认识:中国民主政治之路任重而道远
继续努力:
如护法运动、重新解释三民 主义并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同 中国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掀起国民大革命运动;等等。
一、辛亥革命前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一)民主思想的传播——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阅读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存在的问题?
《阿Q正传》中《不准革命》部分开头就这样写道: “未庄人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 命党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 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 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的人都说不明 白——官、带兵的人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参考答案:这事例,暴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许多人投机革命,由封建的官僚变成了革命的 “有功”之臣。这些人混进革命党内部,从内部 破坏革命,出卖革命,这注定了革命失败的命运。

中国近代宪政历程概述

中国近代宪政历程概述

郑观应作为中国近代明确提出实行君主立宪要求的第一人,他认为,西洋政体,“盖五大洲,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

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其立法之善,思虑之密,无逾于此。

”(《盛世危言·议院》)提倡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早期改良派的理想政体模式就是“君民共主”.。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诚美矣”;有了议院,则“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灭也”。

早期改良派的学者在向西方学习、寻求医治中国的方案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的民主宪政思想,并且认识到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对国家的富强、进步的直接影响,因而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和议会制度,在近代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宪政主张,代表了当时一批知识分子对民权思想和民主宪政思想的朦胧追求,对中国近代宪政运动起到了先导作用。

中国近代宪政历程概述一般认为,宪政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合理的制度,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回首百年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这一进程与国人变法图强、试图回应现代化的主观努力息息相关,也是中国在寻求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立宪主义思潮的客观反映。

一、中国近代以来宪政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一般认为,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起点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

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该过程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以政权性质为标准,有学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宪法学和成立以后的宪法学。

有学者依据这一标准,分为清末立宪、北洋政府立宪和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宪法,孙中山资产阶级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以社会性质为标准,有学者认为可分为两个阶段: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宪法学、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宪法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学。

以文化特性为标准,有学者认为可分为四个阶段:“输入期”(1902~1911)、形成期(1911~1930)、成长期(1930~1949)和现代中国宪法学时期(1949~)。

读书随笔:曾胡治兵语录

读书随笔:曾胡治兵语录

读书随笔:曾胡治兵语录蔡锷对曾国藩和胡林翼著作中有关军事⽅⾯的经典论述的辑录和评价,⼀本很⼩的册⼦,值得定期反复阅读。

蒋中正公增补版本较好。

蔡锷之选定曾国藩、胡林翼这两个晚清重⾂的治兵⽅略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出于两个原因:⼀是晚清离当时较近,⼤兵团作战和⽕器使⽤⽔平接近,⼏乎已经是现代军队作战⽅式了;⼆是曾国藩、胡林翼两⼈都并⾮⾏伍出⾝,在投⾝军营之前也都没有接触过兵法战策,他们的⽂⼈特点,使得他们更重总结提炼,且他们的经验和策略,全从实战中来,是经过实战验证的。

相⽐之下,⼆⼗三史中的战例和经验,则多是⽂⼈臆想的产物,不知道真假。

曾国藩⽣性妒巧,所以对于历史上那些神乎其神的战例,基本持怀疑和否定态度曾国藩本⼈就很看不来⼆⼗三史⾥中绝⼤多数古代经典战例的描述,他认为多数为⽂⼈臆想,根本就没有经过实践的臆想。

在曾国藩看来,组织战争是⾮常难的⼀件事,不说战胜敌⼈,光是⼀个招练兵员、⾏军布阵、资源⽀持就已经⾮常难⼈了,何况实际指挥⼤兵团作战。

因此,曾胡⼆⼈对于治兵都有⼀个共同的认识——慎之⼜慎,忧⽽复忧。

这段话倒真是适合当代⼈的想象。

对于曾胡⼆⼈⽽⾔,哪有什么好战的⼈,治兵本⾝就是⼀件如同丧事⼀般沉重的事,曾国藩甚⾄认为在兵营⾥连笑都不应该,到处都是痛苦和忧虑,只要⼀笑,不是轻敌骄傲,就是不明就⾥,⼀定会招来失败。

总结这个⼩册⼦⾥所说的经验,主要是四条:其⼀,治兵关键的关键,是做扎实各项基础⼯作,基础⼯作扎实了,再败也不会败到崩溃。

所谓基础⼯作,⼀是纪律约束;⼆是集聚兵⼒,不论打什么仗,除⾮是被动应战,⼀定要集聚较敌⽅更多的兵⼒;三是夯实资源⽀持,如粮草、武器供应;四是深沟⾼垒,要让营盘和⾏军处于不败之地,挖的防御沟要够深,堆积的防御垒要够⾼;五是情报⼯作准确,探路,刺探敌⽅动态,了解民情、地理情况,依据这些情况作出相应的准备和调整。

⽴于不败之地是近⼏年读史读兵才有所悟的⼀句⽼话,不败之地不是指百战百胜,其实质是想象好各种情景,逐⼀做好应对,即便最坏情况发⽣,也⾄少能保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时, 与梁氏过 从甚 密 , 终其 一生 , 、 蔡 梁的关 系未 尝 中断。 加 上杨度对他 的影 响 , 其说蔡 氏倾 向革命 , 宁说 他赞成 与 毋
立宪。 … ” ∞张朋 园作为 中国近代史研 究的泰斗 , 其对蔡 氏所 下结语 实为点评 。笔者不 敏 , 在总结蔡 氏对军人、 政党 、 总统 与宪政 之关 系的论述 基础 上 , 其宪政观 作一深入 分析 , 对 以
第3 4卷 第 6期
21 0 0年 1 月 1
湘 潭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l f i g nU i  ̄t( h ooh n oi c ne) ora o a t nv i P ispyadSc l i cs Xna e y l aSe
Vo. 4 No 6 13 . N v 2 1 o ., 0 0
外学界对于蔡锷之研究 , 多偏重军事 、 政治 等方 面, 几无从 宪
政 的角度观察蔡锷之思想者 , 不可不谓缺憾 。台湾学者张朋 园教授 曾提及 。 蔡氏早年 与立宪派接近 , “ 自十七岁就学湖南 时务学堂 , 受业 于梁启 超 , 与改革 派已结下不解 之缘。在 日
<I时约法> l 缶 作为民国第一部 宪法 , 是取代< 临时政府 组 织大纲> 而适用的 , 其制定时 同盟会 已经 同意将政 权移交 袁 世凯 , 但由于袁 氏在清季以及和议期间 , “ 所表现 的那种两 头
其弊相等。政府应负全国行政之责 , 固不待 言。若议会对 于 国家政治全不负责, 必演 出议会专横 现象 , 政府 将 以议会 为
卸责之地 ; 甚或遇强有力 之政府愤 于议会 之不负 责任 , 置 竞 议会于不顾 , 则议会将同虚设 , 而议会 政治之精神愈形失败 。 夫强硬之专制 , 实不负责任之议会有 以逼成 之也。 就 民 ¨刮
马和首 鼠两端的行动 , 于是对 其人格 , 便极不 相信。而 以大
总统相让 , 又是亟不 容改变 的承诺。 由于这 种矛盾 , 于是 便
又想用法律的力量 , 藉资补救 , 以抑 制其不 正当 的野 心。因
为这个关系 , 以尽管 中山先生在 其思想 体系 中, 所 极端反 对
议会政府制 , 但屈就 现实 , 是同意宋 教仁于元 年一月所 拟 还 富于内阁制精神的临时政府组织法草 案 , 将之咨送参 议院审
蔡 锷 宪 政 观 初 探
郭 正 怀
( 湘潭大学 法学院 , 湖南 湘潭 4 1 15 110 )
摘 要 : 纵观海内外对蔡锷的研究, 偏重军事、 多 政治等方面, 几无从宪政的角度观察蔡锷之思想者。总结蔡氏对
军人 、 党、 政 总统与宪政之 关系, 可发现蔡锷 强调 宪政 对 于建 立强大中央政权的作 用; 政党政 治要 有力地服务 于宪

・ 收稿 日期 :0 0— 5- 6 2 1 0 2 作者简介 : 正怀 (9 8 , , 郭 16 一) 男 湖南益阳人 , 湘潭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郴州市中级人 民法院院长。 10 3
初政治 实情而言 , 蔡锷的看法是有其 道理的。宪政本就是在 各种政 治利益集 团相互妥协的基础上 , 为约束各方权力而形
政。
关键 词 : 政党: 宪政; 蔡锷
中图分类 号 : 9 1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号 :0 1 5 8 (0 0)6- 10- 3 D 2 A 10 — 9 1 2 1 0 0 3 0
蔡锷 (8 2—1 1) 18 9 6 中国民主革命 家、 军事家 。综观海 内
不过两年的两部 宪法对此 问题 的规定 大相径 庭呢?蔡锷 又 采何主张呢?
求教于同仁。


政 府与 宪政
议。 [ 从 中不难看出,临时约法> ”3 ‘ 制定初衷实为限制袁 氏
之权力 , 散权 自然未列其 中。 解
“ 立宪之意义 , 其要 旨乃在于确立一套分权的制度 , 以 一
限制政府的权力范 围 , 以保障人 民的合 法权利 。 无论 一 ” 是在同盟会影响下 制定的 ( 中华 民 国临 时约法>中( 以下 简 称< 临时约法》 , 是 袁世 凯操 纵制 定 的< )还 中华 民 国约 法>
应 。 【 故此约法赋予大总统解散议会权也就 不足为奇 了。 " 那么蔡锷 在 此问 题上 , 是倾 向 支持 ‘ 时约 法>, 是 临 还 < 中华 民国约法) 呢?根据笔者所见资料 , 我们认 为蔡锷是 支
持后者的规定 的。 蔡锷以为 ,议会政治之精 神 , 重责任 , “ 首 则解 散权可 否
中, 民国中央政 府都 由立 法 、 行政 、 司法三大部 门构成 。立法
然在 1 1 94年制定< 中华 民 国约 法) , 世凯挟 上年镇 时 袁 压“ 二次革命 ” 之余威 , 已完全掌控其之制定 。如起草并通过 < 中华 民国约法> 的机构 为约法会 议。“ 约法会 议议员 六十
人 , 为选 举 , 同钦 定 , 袁氏之权力欲 望言 , 名 实 于 可谓 有求必
权归属参议院与众议 院 , 政权为总 统与 国务 员所行使 , 行 司 法权则属于法 院。除 了司法权 少为蔡锷所 提及 , 政 、 法 行 立 两权 向为蔡锷 所关 注。特别 是“ 大总 统是否 拥有解 散议 会
权 ”“ 、 大总统任命 国务员是否需要议会 同意” 两个 问题更是
其 论 述 的焦 点 。
( 大总统是否拥有解散议会权 一)
删去 , 即系责任 问题 。无其权而负其责 , 或有其权而不 负责 ,
议会作为立法 机构 的统称 , < 时约法 = 在 临 } 中是指参 议 院, 该法典并没有赋 予总统解散 参议 院的权力。而在 《 中华
民国约法> , 中 议会则是指 立法 院, 该法第十七条第二款 中规 定 ,大总统经参政院之 同意 , 散立法 院; “ 解 但须 自解 散之 日 起, 六个月以内 , 选举新议员 , 并召集之 。 为何制定时 问相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