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丽水公共资源交易网

合集下载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森林浙江行动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森林浙江行动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森林浙江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8.31•【字号】浙政办发[2011]100号•【施行日期】2011.08.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森林浙江行动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11〕100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森林浙江行动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八月三十一日森林浙江行动方案为加快建设“森林浙江”,促进“兴林富民”,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浙委〔2010〕64号)、《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森林浙江”建设的意见》(浙委〔2011〕8号)精神,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重要意义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森林和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实施“森林浙江”行动,对于培育发展林业资源,增强固碳和防灾减灾抗灾能力,美化城乡面貌,优化人居环境,弘扬生态文明,促进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深入实施生态省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全省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但是,仍存在森林地域分布不均、森林质量和综合效益不高、林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森林火灾和有害生物综合防控能力不强等问题,必须加快“森林浙江”建设,加强林业基础和生态建设,科学发展林业经济,促进森林生态、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立足生态优先、兴林富民,坚持依法治林、科技兴林,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优化森林布局,提高森林质量,拓展森林经营,科学开发利用森林功能,弘扬森林文化,全面推进“森林浙江”建设,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高效的森林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浙江省气象信息网络中心_企业报告(业主版)

浙江省气象信息网络中心_企业报告(业主版)

*按近 1 年项目金额排序,最多展示前 10 记录。
(3)林业服务(2)
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中标单位
中标金额(万元) 公告时间
TOP1
2022 年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 北 京 翼 惟 科 技 有 限
障工程--纸质气象数字化
公司
113.3
2022-06-20
本报告于 2023 年 02 月 10 日 生成
4/16
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中标单位
中标金额(万元) 公告时间
TOP2
浙江省气象信息网络中心 2022 年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 程--纸质气象数字化中标公告
重庆众仁科技有限 公司
\
2022-06-20
*按近 1 年项目金额排序,最多展示前 10 记录。
(4)招标代理(1)
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中标单位
企业基本信息
单位名称: 营业范围:
浙江省气象信息网络中心
一、采购需求
1.1 总体指标
近 1 年(2022-03~2023-02):
项目数(个)
17
同比增长:13.3%
项目总金额(万元)
(不含费率与未公示金额)
¥18868.81
同比增长:891.7%
平均金额(万元)
¥1257.92
同比增长:891.7%
目标单位: 浙江省气象信息网络中心
报告时间:
2023-02-10
报告解读: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企事业单位等网站公开的招标采购 项目信息,基于招标采购大数据挖掘分析整理。报告从目标单位的采购需求、采购效率、采购供应 商、代理机构、信用风险 5 个维度对其招标采购行为分析,为目标单位招标采购管理、采购效率 监测和风险预警提供决策参考;帮助目标单位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供应商、中介机构等快速了解目 标单位的采购需求、采购效率、采购竞争和风险水平,以辅助其做出与目标单位相关的决策。 报告声明:本数据报告基于公开数据整理,各数据指标不代表任何权威观点,报告仅供参考!

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图文

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图文

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图文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新型自动气象站(以下简称新型自动站)是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第一步,也是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设备,为了提高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和值班室建设的标准化程度,实现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建设的规范化,兼顾云能天等自动化观测,尽早发挥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建设的效益,制定《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请各地气象局在建设中遵照执行。

一、总体要求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和值班室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各地气象局要按照统一标准建设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和布设安装仪器,同时能满足未来云能天等自动化观测的需要,本着适度超前,整体规划,互不影响,布局合理的原则实施相关建设。

本规范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细化,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地建设和仪器布设安装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未作要求部分以《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为准。

观测站址一般需建设围墙或围栏,当围墙与观测场围栏的距离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所规定的障碍物距离标准时,应将围墙改为通透式的围栏以改善气象探测环境。

观测站址内原则上禁止建设与业务无关的建筑物,站内设施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尽量减少硬化的地面,禁止养护绿地对观测场内温、湿度环境造成影响。

各类仪器的支架、支柱应牢固、美观,用油漆涂刷为白色(除自动气象站配套风杆或风塔、观测仪器及出厂配套设备外),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各类仪器的踏凳、踏梯需采用木质结构,不得使用金属材料。

观测场内地沟、小路、底座、踏凳等,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

不得自行设臵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各种装臵。

各种电缆线应使用镀锌线槽、或PPR等线管PVC(下同)与地沟相连,线管要垂直、水平,与传感器相连处,尽可能少的使电缆线暴露在外。

为防雨水流入管内,顶部应接向下的弯管。

在气象台站的醒目位臵设臵警示标志、标牌,告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测站警示标志标牌和公示牌由各地气象局按照有关要求统一制作。

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11〕29号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3月16日)根据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确定的“十二五”时期实现“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总体目标和“欠发达地区跟上全省发展步伐”的要求,为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经省委、省政府研究,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普遍增加群众收入、全面提升民生水平、不断增强内生功能作为中心任务,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注重优化城乡布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着力构筑生态屏障,全力建设“山上浙江”,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新路子。

2.主要目标。

到2015年,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所有县(市、区)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缩小。

主要目标是:——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升。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60%的低收入农户(低保户除外)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充分就业基本实现,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

——内生发展功能明显增强。

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人口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生态经济加快发展,人口布局显著优化,城乡面貌明显改变,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生态城市、绿色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绿色发展、转型发展、集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均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丽水市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丽水市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站只有 9 1个 , 中尺度水雨情 测站 有 2 4个 ( 20 到 0 7年底 可达 3 5
害, 丽水市虽然做 了许 多有益 的防 治尝 试 , 如在 浙江 省率 先对 地质灾害进 行了分级管理 , 结合往 山下移 民工作 制定 了危 险 区 群众搬迁规划并加以实施等 , 在整个预 警系统 建设 中依 然存 但
个科学 的规划 和论证 , 这也是现有工 程防洪减 灾能力 差 的一个 重要原 因。此外 , 丽水 市地 质环境 较 为脆 弱 , 是一 个地 质灾 害 多 发区和易发 区, 2 0 据 06年对地 质灾害 点 的动 态调查 结果 , 全
维普资讯
中国水土保 持 S C 0 8年第 5期 WC 2 0
・ 1・ 2
丽 水 市 小 流 域 山洪 和 地 质 灾 害 预 警 系 统 建 设 的 调 查 与 思 考
肖建 中
( 丽水 学院 , 江 丽水 3 3 0 ) 浙 200
[ 关键词 ]小流域 ; 山洪灾害; 地质 灾害; 警 系统 ; 策 预 对 [ 摘 要 ]丽水 市是 浙江省小流域 山洪和地质 灾害多发地 区 , 年来 由小流域 洪水和 滑坡 、 近 泥石流等造 成 的灾 害愈 来愈 严重 , 失也愈 来愈 大。在深入调研 的基础上 , 损 分析 了小流域 山洪和 地质 灾害预警 系统 建设 中存在 的“ 灾害发 生量 大面
在 着 如 下一 些 问 题 。 1 1 灾 害发 生量 大 面广 , 有 的 设 施 防 洪 减 灾 能 力 差 , 现
个 ) 平均 7 0k , 2 m 才建有 1 中尺度水雨情测站 , 中景 宁、 个 其 松
阳连 1 中尺 度的水雨 情测 站也没 有 。三是 责任落 实不到位 。 个 几次 防台风防汛工作 中均 出现 了未能 按要 求及 时转移 涉 险群 众 的情况 , 明在组 织转 移避 险工作 中尚存在 漏洞 , 最根 本 说 其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防灾减灾行动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防灾减灾行动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防灾减灾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1.23•【字号】浙政办发[2011]131号•【施行日期】2011.11.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防灾减灾行动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11〕131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防灾减灾行动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浙江省防灾减灾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浙委〔2010〕64号)和《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的通知》(浙委办〔2011〕42号)精神,扎实推进防灾减灾行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预防为主,预防、治理、抢险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等手段,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着力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将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防灾减灾工作。

合理部署重点防御工程和重点项目,着力解决防灾减灾领域的突出问题。

--预防为主,协同推进。

突出灾害预防,加强灾害风险调查评估、监测预警预报、工程防御等工作。

坚持防灾、减灾、救灾相结合,协同推进灾害管理工作。

--依法实施,科学应对。

健全相关法规政策,依法推进防灾减灾各项工作。

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合理制订防灾减灾工作方案,科学组织实施。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4年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浙土资办[2014]47号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4年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浙土资办[2014]47号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4年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正文:----------------------------------------------------------------------------------------------------------------------------------------------------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4年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浙土资办〔2014〕47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经省政府同意,现将《2014年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2014年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2014年4月25日2014年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攻坚之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为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和《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以及《浙江省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3-2020年)》等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个环节,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进一步强化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应急处置等“四大体系”建设,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努力提高地质灾害防御能力,为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确保经济持续建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加可靠的地质环境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

以“不死人,少伤人”为最高目标,进一步查清地质灾害现状,开展13个县(市、区)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全面监控已查明的6197处地质灾害隐患和重点巡查区;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重点县(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覆盖率100%;通过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减少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10000人;强化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灾险情有效处置率100%。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10)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二月目录前言 (1)一、地质灾害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2)一)地质灾害现状 (2)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3)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6)四)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6)二、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8)一)指导思想 (8)二)基本原则 (8)三)规划目标 (9)三、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11)一)浙南中低山地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区(Ⅰ) (11)二)浙东南低山丘陵沿海平原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防治区(Ⅱ) 13三)浙西北中低山地滑坡、崩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区(Ⅲ) (15)四)浙中丘陵盆地滑坡、矿山塌陷地质灾害防治区(Ⅳ) (17)五)浙东低山丘陵沿海平原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防治区(Ⅴ) (18)六)浙北沿海平原地面沉降防治区(Ⅵ) (20)七)浙东北舟山群岛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区(Ⅶ) (21)四、主要防治任务 (22)一)深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22)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23)三)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处臵与救援系统建设 (25)四)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和避让力度 (26)五)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 (28)六)加强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 (28)七)强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9)八)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 (30)九)加快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 (31)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点)建设 (32)十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 (34)五、保障措施 (36)一)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制观念,健全基本制度 (36)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管理 (37)三)整合资源,提高共享程度,形成全社会防灾的局面 (38)四)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39)五)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投入的资金筹集机制 (40)六)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 (41)六、附则 (41)附表1 浙江省主要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附表2 浙江省主要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附表3 浙江省主要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附表4 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说明表附表5 浙江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分区说明表附表6 浙江省2006-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估算表附图1 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程度分图附图2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前言本规划所指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重大洪涝台旱灾和水利工程险情应急处置预案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重大洪涝台旱灾和水利工程险情应急处置预案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重大洪涝台旱灾和水利工程险情应急处置预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07.03•【字号】浙政办发[2004]56号•【施行日期】2004.07.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防汛抗旱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重大洪涝台旱灾和水利工程险情应急处置预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04]56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重大洪涝台旱灾和水利工程险情应急处置预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00四年七月三日浙江省重大洪涝台旱灾和水利工程险情应急处置预案为及时、妥善处置因暴雨、洪水、台风、潮汛、干旱等造成的各种自然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方面的重大紧急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及基本原则(一)工作目标。

预防和减轻洪涝台旱灾害造成损失,防止因暴雨、洪水等造成垮坝、溃堤等恶性事故发生。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减轻国家和人民群众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用水,维护社会稳定。

(二)基本原则。

1.立足预防,主动防范。

把洪涝台旱灾害的预防和强化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放在防灾减灾工作的中心环节,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工情、旱情、险情和灾情,认真做好各项防范工作。

2.分级负责,加强督查。

洪涝台旱灾和水利工程险情按行政区域实行属地管理,以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为主进行处置,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省级各有关单位积极支持和指导、督促各地的应急处置工作。

3.科学调度,保障安全。

认真分析洪涝台旱灾情的发展和防洪抗旱工程现状,科学调度,优化配置,保障安全。

4.果断处置,全力抢险。

一旦发生重大洪涝台旱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应迅速反应,及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力量全力抢险救灾,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

湖南省气象局气象预报业务能力建设专项(2016-2017年)实施方案项目名称: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研究项目编号:YBNL16-12-1项目负责人:刘红武单位责任人:蔡荣辉项目承担单位(盖章):湖南省气象台项目起止时间:2016年1月-2017年12月编制日期:2016年 6 月 30 日湖南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印制编写说明1.《实施方案》由项目负责人按照“湘气办发[2016]21号文件”要求认真编制,不得删减建设任务。

《实施方案》为项目验收的依据,各项内容应尽可能详细填写,列出可考核的具体指标。

2. 《实施方案》要有明确可行的技术路线、详细可检查的业务化指标。

项目建设要立足于业务应用,研发新成果,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形成集约化研究成果。

3.项目研究成果要实现集约化应用,天气业务类研究成果要集成到省市县一体化气象预报业务平台(分精细化气象要素格点预报业务系统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系统),气候业务类研究成果要集成到集约化的湖南省气候业务平台(分湖南省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和湖南省气候监测评估业务系统),数据对接省级CIMISS系统。

4. 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处级)。

每个项目必须明确一名单位责任人(须本人亲笔签名),单位责任人必须为处级单位负责人。

5. 项目实施周期最长为二年,项目起止时间一般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

6.经费使用须严格按有关经费管理办法执行,不得用于采购硬件。

经费预算表由项目负责人和单位责任人亲笔签名。

一、目的意义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是我省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由于湖南省多丘陵分布,地形三面环山,山洪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湘西、湘东南等地质条件复杂多地带。

根据《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规范(试行)》、《暴雨洪涝灾害致灾临界(面)雨量确定技术指南》、《2013年度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考核方案》等文件要求,从2013年开始,各省气象局全面展开了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由国家气象中心研制的基于SW AN的山洪地质灾害和中小河流预报预警平台已经投入业务使用,能够实现面雨量的实况显示、预报风险预警产品的交互制作和产品的自动分发等功能,在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项目群管理方法研究》读书笔记模板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项目群管理方法研究》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分析
第2章项目群管理 概述
第1章山洪地质灾 害防治气象保障工
程概况
第3章大数据概述
1.1总体目标 1.2建设内容 1.3建设地点 1.4项目单位 1.5项目管理 1.6中期评估结论(摘要)
2.1项目群与项目群管理 2.2山洪工程项目群基本特征 2.3山洪工程项目群基本管理要素
3.1大数据概念 3.2大数据技术架构
第9章山洪工 程项目群集 成管理支持 平台
第10章山洪 工程项目管 理轻量级大 数据分析平 台
9.1主要目的 9.2需求分析 9.3管理支持平台的功能 9.4管理支持平台的基本结构 9.5管理支持平台的主要服务对象 9.6管理支持平台共享应用的主要信息产品
10.1目的和意义 10.2功能与结构 10.3数据收集 10.4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实例
第5章山洪工程项 目群风险管理研究
第4章基于大数据 的山洪工程项目群 管理方法体系结构
研究
第6章基于大数据 的山洪工程项目群 信息集成管理研究
第7章基于大 数据的山洪 工程项目群 管理效果评 价研究
第8章大数据 在山洪工程 项目群管理 应用中存在 的问题与对 策分析研究
4.1引言 4.2项目群管理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4.3项目群管理方法基本思路与主要步骤 4.4项目群管理方法体系结构 4.5总结与讨论
读书笔记
这是《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项目群管理方法研究》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项目群管理方法研究》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 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项目群管理方法研究》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丽水市防汛防台应急预案

丽水市防汛防台应急预案

丽水市防汛防台应急预案一、预案目的本预案旨在明确丽水市在遭遇洪水和台风等自然灾害时的应急响应流程,确保各级各部门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防汛防台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组织机构成立丽水市防汛防台指挥部,由市长担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市防汛防台工作的统筹协调。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预警信息组、应急物资组、救援队伍组、交通疏导组、医疗救护组等专门工作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三、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确保预警信息的及时、准确发布。

一旦接到气象部门发布的洪水或台风预警,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并做好后续信息的更新工作。

四、应急措施1. 人员转移对于低洼易涝区域、山洪灾害易发区等危险地带的居民,要提前制定转移路线和安置方案,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迅速组织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2. 应急物资准备提前储备足够的沙袋、抽水机、救生衣等防汛物资,以及食品、饮用水、帐篷等生活必需品,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3. 基础设施保护加强对重要基础设施的检查和加固工作,确保电力、通信、交通等生命线工程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正常运行。

4. 应急救援组建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包括消防、武警、民兵等力量,一旦发生灾害,立即投入救援行动,确保被困人员及时获救。

五、后期恢复灾害过后,迅速组织力量进行灾情评估,制定恢复重建计划。

优先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加快受损基础设施的修复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六、宣传教育加强防汛防台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学校、社区、媒体等多种渠道普及防灾知识,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提升全民应对灾害的能力。

七、预案演练与修订定期组织防汛防台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实操性,发现问题及时修订完善。

同时,根据新的防汛防台经验和技术发展,不断更新预案内容,确保预案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丽水市防汛防旱应急预案

丽水市防汛防旱应急预案

丽水市防汛防旱应急预案前言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势复杂,山地、丘陵、高原、盆地错落有序,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由于气候变化而面临着极度严峻的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

因此,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市防汛防旱预案的制定和完善至关重要。

预警机制一、监测预警市气象局每天发布当前和未来三天的天气预报、降雨量预报和水文预报。

市防汛指挥中心对这些预报进行核实、分析,并通报有关单位和地区。

二、报汛预警市防汛指挥中心对主干河流、内涝重点区域、山洪灾害易发区进行实地巡查,定期进行河道人员防汛业务培训和演练。

这些工作的开展均要力求做到及时、准确、有效。

当河水涨至警戒水位时,即批准启动市报汛预警工作。

三、防旱预警市农业局每天发布旱灾气象预报,及时发布旱情预警信息,市水利局及时开展水资源调度,市气象局为了维护农民生态农业,做好蓄水库水位预警,帮助灌区科学灌溉,减少浪费。

应急措施一、防汛措施当丽水市区水位达到警戒水位时,市防汛指挥中心将命令各有关单位和地区切实开展防汛工作,同时向上级汇报并请求支援,确保防汛工作在线。

各区(县、市)防汛指挥部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防汛物资做好储备工作,确保各项防汛设备和物资能够及时、有效地投入使用。

二、防旱措施当丽水市存在重大旱情时,市委、市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和力量开展抗旱应急行动,包括调动河道、水库、水井等各类水源,大力节约用水,防止旱害扩散。

三、应急救援在防汛防旱行动中,如果出现危及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情况,市民政部门将会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展开救援行动。

后续处理一、防汛防旱结案当丽水市防汛防旱紧急状态解除后,市防汛指挥中心将开始展开防汛防旱事后评估工作,深入分析防汛防旱工作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总结防汛防旱经验,完善防汛防旱体制。

二、防汛防旱后续工作丽水市各区(县、市)防汛防旱指挥部要进一步加强防汛防旱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加强应急预案、防汛防旱宣传政策、应急物资建设、应急队伍整建和应急演练等日常工作,为应对可能出现的下一次灾害打下基础。

浙江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丽水公共资源

浙江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丽水公共资源

云和县精细化暴雨监测预报预警系统(一期)建设方案目录一、建设目标 (2)二、总体要求 (2)三、技术要求 (3)3.1 基础资源和气象数据支撑子系统.............................................................................. - 4 -3.2 突发暴雨监测子系统.................................................................................................. - 9 -3.3 暴雨次生灾害风险预警和评估子系统.................................................................... - 15 -3.4 综合监控预警业务子系统........................................................................................ - 18 -3.5 云和梯田专项气象服务子系统................................................................................ - 23 -四、项目组织机构与人员 (27)- 1 -一、建设目标紧紧抓住“五水共治”防洪水排涝水等关键环节,建立云和县突发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监测预报预警业务,通过建设,改善突发暴雨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足、技术支撑薄弱、应用能力不足、保障不完善等问题,提升云和县突发暴雨监测预报预警科技水平和预报能力,精细化、网格化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预报预警质量明显提高。

建立0-15天无缝隙的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暴雨监测、预报产品体系,提高预报预警能力,暴雨实时监测预警有效时间达到0-45min。

丽水市防汛防旱应急预案[详细]

丽水市防汛防旱应急预案[详细]

丽水市防汛防旱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做好防范和处置因暴雨、洪水、台风、干旱等造成的各种自然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保证抗洪(台)抢险、抗旱救灾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用水,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和《浙江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范围内洪涝台旱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的预防及应急处置.1.4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汛防旱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供水安全放在首位;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按照“不漏一处、不存死角”的方针,把洪涝台旱灾害的预防和强化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作为中心环节,密切监视雨情、水情、旱情、工情和灾情,认真做好各项防范工作.(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防汛防旱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各级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按照行政区域实行属地管理,各县(市、区)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防汛防旱工作的责任主体.市级各有关部门支持、指导和督促各地的预防和处置工作.(3)依法应对,科学调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范防汛防旱的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坚持依法防汛防旱和抢险救灾,实行公众参与,军民结合,专群结合,平战结合;解放军、武警部队是抢险救灾的突击力量,执行国家赋予的抢险救灾的重要使命.防汛防旱和抢险救灾工作按照统一部署,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科学调度、优化配置,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4)快速反应,部门联动.发生洪涝台旱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时,当地政府应迅速响应,各有关部门联合行动,及时、高效地开展预防和应急处置.(5)抓好“四进”,加强基层.坚持应急管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的方针,加强基层防汛防旱工作,落实各项预防和应急措施,提高基层防汛防旱的能力.2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市、县(市、区)政府设立防汛防旱指挥机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城镇社区、行政村等基层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防汛防旱办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或本单位的防汛防旱和水利工程险情处置工作.2.1 市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市政府设立防汛防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市防指),负责领导组织全市的防汛防旱和水利工程险情处置工作.2.1.1 市防指组成市防指指挥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指挥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水利局局长、丽水军分区参谋长、市水利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市防指成员由市水利局、丽水军分区、市武警支队、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局、市卫生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市文广出版局、市旅游局、丽水电业局、丽水电信公司、人财保、人寿保丽水分公司、莲都区政府、丽水开发区管委会、紧水滩电厂、市采砂办、市交通局(市地方海事局)等单位和部门负责人组成.2.1.2 市防指职责在省防汛防旱指挥部(以下简称省防指)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组织、指挥、协调全市防汛防旱和抢险救灾工作.主要职责是:组织制订完善防汛防旱预案,审定和批准重要江河洪水调度方案、重要水库控运计划、抗旱应急供水方案,以及有关规定、办法等.组织开展防汛防旱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单位及时处理影响防汛防旱安全的有关问题.负责重要江河、水库等洪水调度,抗旱应急供水调度;贯彻执行上级防汛抗旱调度命令和批准的洪水调度方案、抗旱应急供水方案.负责发布全市汛情、旱情通告,以及发布和解除紧急防汛期、非常抗旱期.组织抗洪抢险和灾后处置,并做好有关协调工作.2.1.3 市防指成员单位职责(1)市水利局:承担市防指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全市防汛防旱的日常工作;负责水工程安全的监督管理,重要江河和水工程的防洪调度,及时提供雨情、水情、旱情、灾情和水文预报;负责水资源的调配,指导抗洪抢险工作和水毁防洪工程的修复.(2)丽水军分区:组织指挥所属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参加抢险救灾;办理市政府提出的军队参加抢险救灾事宜,做好政府与执行抢险救灾任务部队之间的协调工作;协助市政府做好抢险救灾相关保障工作;与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军队参加重大抢险救灾行动的宣传报道工作.(3)市武警支队:负责组织所属武警部队实施抗洪抢险、抗旱和救灾,参加重要工程和重大险情的抢险工作;协助当地公安部门维护抢险救灾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协助当地政府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4)市委宣传部:负责防汛防旱宣传报道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5)市发改委(市粮食局):负责防汛防旱基础设施规划、年度计划的审批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指导市重点工程的防汛防旱工作,协调基础设施灾后复建.负责指导粮食系统防汛防台工作,负责救灾应急供应成品粮的组织,保障市场供应,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救济粮的发放工作.(6)市经贸委:负责协调企业防汛防旱工作,统筹安排防汛抗旱用电;负责灾区重要商品市场运行和供求形势的监控,负责协调防汛抗旱救灾和灾后重建物资的组织供应;提供工业企业水旱灾害损失情况.(7)市教育局:负责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防汛防台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指导学校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教育,提高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8)市公安局: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依法打击盗窃、哄抢防汛防旱物资和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协助市有关部门妥善处置因防汛防旱引发的群体性治安事件;负责保障抢险救灾行动的道路通行;防汛防台紧急期间,协助组织群众撤离和转移.(9)市监察局:负责防汛防旱纪律执行和工作效能的监督检查.(10)市民政局:组织、协调全市水旱灾害的救灾和救助工作,管理、分配省级救灾款物并监督检查其使用情况;组织指导和开展救灾捐赠等工作;组织核查灾情,及时向市防指提供水旱灾情信息;指导灾区各级政府做好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11)市财政局:负责防汛防旱和救灾资金的筹集,及时下拨并监督使用.(12)市国土局:负责滑坡、山体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组织开展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协助各级政府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及时向市防指提供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情况.指导农村房屋建设规划地质评估工作.(13)市建设局:协助指导全市城市防汛防台防旱规划的制订工作;负责编制和实施本级城市应急供水预案;负责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城市房屋、建筑工地和风景名胜区的防汛防台安全监督管理;指导沿江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规划和质量控制;提供建设系统水旱灾害损失情况.(14)市交通局(市地方海事局):组织协调公路、水路交通抢险救助工作;督促业主(建设单位)做好在建交通工程安全度汛工作;及时组织修复水毁交通设施;提供交通系统水旱灾害损失情况.市地方海事局具体负责组织落实水上抢险救助工作.(15)市农业局:负责农业防汛防旱和灾后农业救灾恢复生产技术指导;负责市级抗灾种子储备和区域性应急调用安排;做好抗灾救灾柴油的安排;参加灾情调查和核灾;提供农业水旱灾害损失情况.(16)市卫生局:负责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医疗救护工作;及时向市防指提供水旱灾区疫情与防治意见,组织卫生部门和医疗卫生人员赶赴灾区开展防病治病;预防、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负责干旱期饮用水质的监测.(17)市林业局:负责做好林区防汛抗旱工作和汛期漂木管理工作,协调防汛木材的供应.负责林木及果树的抗旱技术指导,制定林业救灾措施并组织实施,做好森林防火指导工作.(18)市气象局:负责暴雨、热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负责气象灾害的调查评估,建立和完善预测预警体系;及时提供短期气候预测、中短期天气预报和有关实时气象信息,提供防汛防旱有关气象资料,并参加防汛防旱会商;根据旱情的发展,组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19)市文广出版局:根据市防指和市气象部门提供的汛情、旱情和气象资料,指导、协调、监督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及时向公众发布气象、汛情、旱情信息,做好防汛防旱工作的宣传报道.(20)市旅游局:负责旅游度假区防汛防台安全监督管理,指导旅游系统开展防汛避洪安全知识宣传,提高从事旅游工作人员和游客的防灾减灾意识.(21)丽水电业局:负责排涝、抗旱用电的供应,负责所属各类电厂的防汛防台安全管理;在汛期,督促所属水电厂严格执行控制运行计划,服从当地防指调度;及时抢修水毁电力设施,保障电力供应;提供电力系统水旱灾害损失情况.(22)丽水电信公司:负责本公司通信设施的防汛防台安全管理,保障防汛抗旱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保证防汛指挥联络畅通.(23)人保保、人寿保丽水分公司:负责做好灾区投保单位和居民的受灾损失理赔工作;在洪水来临之前,督促投保单位和居民做好各类财产的防灾工作,并积极开展防洪保险.(24)莲都区政府:统一负责莲都区行政区域内的防汛防旱工作.(25)丽水开发区管委会:负责辖区内的防汛防旱工作.(26)紧水滩电厂:负责做好紧水滩水库运行管理,充分发挥水库的防洪抗旱减灾效益.在洪水期和干旱期,严格执行市防指的调度令,做好洪水和抗旱用水的调度工作.(27)市采砂办:负责瓯江干流大溪莲都区段内采砂场、采砂船只及作业人员等安全度汛工作.2.2 办事机构市防指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防指办),负责防汛防旱日常工作,市防指办设在市水利局.市防指办职责:组织编制全市防汛防旱预案和重要江河洪水调度方案、抗旱应急供水方案.掌握雨情、水情、工情及防汛防旱动态,编制汛情、旱情通告.检查督促、协调联络有关部门、单位做好防汛防旱工程设施和水毁工程的修复及有关防汛防旱工作.负责编制本级防汛防旱日常工作和应急处置经费预算.做好有关洪涝台旱灾情统计、核查、上报、总结评估.组织指导全市防汛防旱物资的储备、管理和调用工作.负责市防指的日常管理事务,负责做好市防指交办的其他工作.2.3 专家咨询机构市防指办建立水雨情预报、洪水调度、水利工程抢险、水资源应急配置等专家库,为防汛防旱指挥提供专家咨询.2.4 县(市、区)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各县(市、区)政府设立防汛防旱指挥部,在上级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和本级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指挥、协调本地区的防汛防旱和抢险救灾工作.防汛防旱指挥部由本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当地驻军、武装警察部队等负责人组成,其办事机构设在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2.5 其他防汛防旱指挥机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城镇社区、行政村等基层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防汛防旱办事机构,明确人员和职责,按照县级政府防汛防旱指挥机构指令和预案,做好防汛抗旱工作.3 灾害分级按照洪涝台旱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特别重大水旱灾害、重大水旱灾害、较大水旱灾害和一般水旱灾害.3.1 特别重大水旱灾害以下水旱灾害为特别重大灾害:(1)市气象台预报热带气旋将特别严重影响我市.(2)较大范围(一个县(市、区)以上)内24小时降雨量已超过200毫米,并且市气象台预报未来24小时仍将持续.某一区域出现短历时强降雨,3小时超过180毫米,并出现特别重大灾害.(3)瓯江干流龙泉溪、大溪、瓯江和支流松阴溪、好溪、小溪等一条主要江河控制站水位达二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上.(4)紧水滩水库水位达188.05米以上,下泄流量大于2700米3/秒.(5)大中型水库发生重大险情,并危及公共安全.(6)县(市、区)堤防或保护重要目标的堤防发生决口,并严重危及公共安全.(7)较大范围(一个县(市、区)以上)内,连续干旱70天以上,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播种面积40%以上;饮水困难人数超过全市人口的10%.3.2 重大水旱灾害以下水旱灾害为重大灾害:(1)市气象台预报热带气旋将严重影响我市.(2)较大范围(一个县(市、区)以上)内24小时降雨量达150-200毫米,并且市气象台预报未来24小时仍将持续.某一区域出现短历时强降雨,3小时达150-180毫米,并出现重大灾害.(3)瓯江干流龙泉溪、大溪、瓯江和支流松阴溪、好溪、小溪等一条主要江河控制站水位高于十年一遇洪水位,低于二十年一遇洪水位.(4)小(一)型水库发生重大险情,并危及公共安全;大中型水库发生险情.(5)紧水滩水库水位高于187.15米,低于二十年一遇洪水位188.05米,下泄流量小于2700米3/秒.(6)县(市、区)城区堤防或保护重要目标的堤防发生决口,并危及公共安全.(7)较大范围(一个县(市、区)以上)内,连续干旱50天以上,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播种面积30%以上;饮水困难人数超过全市人口的7%.3.3 较大水旱灾害以下水旱灾害为较大灾害:(1)市气象台预报热带气旋将影响我市.(2)较大范围(一个县(市、区)以上)内24小时降雨量达130-150毫米,并且市气象台预报未来24小时仍将持续.某一区域出现短历时强降雨,3小时达100-150毫米,并出现较大灾害.(3)瓯江干流龙泉溪、大溪、瓯江和支流松阴溪、好溪、小溪等一条主要江河控制站水位高于五年一遇洪水位,低于十年一遇洪水位.(4)小(二)型水库发生严重险情,小(一)型水库发生险情.(5)紧水滩水库水位高于186.45米,低于十年一遇洪水位187.15米,下泄流量大于2000米3/秒.(6)县(市、区)城区堤防或保护重要目标的重要堤防等发生严重险情.(7)较大范围(一个县(市、区)以上)内,连续干旱30天以上,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播种面积15%以上;饮水困难人数超过全市人口的4%.3.4 一般水旱灾害以下水旱灾害为一般灾害:(1)市气象台预报热带气旋将影响我市的局部地区.(2)较大范围(一个县(市、区)以上)内24小时降雨量达100—130毫米,并且市气象台预报未来24小时仍将持续.某一区域出现短历时强降雨,3小时达50-100毫米,并出现一般灾害.(3)瓯江干流龙泉溪、大溪、瓯江和支流松阴溪、好溪、小溪等主要江河控制站水位低于五年一遇洪水位.(4)小型水库发生险情.(5)紧水滩水库水位高于184.0米,低于五年一遇洪水位186.45米.(6)县(市、区)城区堤防或保护重要目标的重要堤防等发生险情.(7)较大范围(一个县(市、区)以上)内,连续干旱20天以上,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播种面积10%以上;饮水困难人数超过全市人口的1%.4 预防和预警机制4.1 监测与检(巡)查加强对气象、台风、水旱、山洪灾害的监测、预测工作,完善监测、预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实行以查组织、查工程、查预案、查物资、查通信为主要内容的分级检查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4.1.1 水旱灾害监测各级政府组织气象、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开展暴雨、洪水、干旱及山地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准确地向有关防汛防旱指挥机构提供气象、水文的实时信息和预测预报成果及地质灾害隐患监测信息;在旱期,城镇供水企业应当及时向有关防汛防旱指挥机构报告供水情况.4.1.2 山洪灾害监测易发山洪和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地区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城镇社区、行政村,以及企事业单位应当确定监测预警员,落实监测预警职责.4.1.3 水利工程巡查水库、三级以上堤防和其他险工险段等防洪工程管理单位应当建立日常巡查制度与安全监测监管制度.4.1.4 防汛防台检查(1)县级以上政府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应当在汛前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防汛检查,实行以查组织、查工程、查预案、查物资、查通信为主要内容的分级检查制度,发现防汛安全问题的,责成有关单位限期处理和整改.(2)建设、电力、交通、通信等部门应当加强市政、电力、交通、通讯等设施的防汛防台检查,发现问题,责成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处理.4.2 预防预警信息4.2.1 气象水文信息各级气象、水利部门应加强对当地台风、暴雨、洪水、干旱等灾害监测和预报,并将结果及时报送有关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当预报即将发生严重水旱灾害时,当地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应提早预警,通知有关区域做好相关准备.当江河发生洪水时,水文部门应加密测验时段,及时上报测验结果,雨情、水情应在1小时内报到市防指办,重要站点的水情应在30分钟内报到市防指办,为防汛防旱指挥机构适时指挥决策提供依据.4.2.2 工程信息当江河湖泊出现警戒水位以上洪水时,各级堤防管理单位应加强工程监测,并将堤防、涵闸、泵站等工程设施的运行情况报上级工程管理部门和同级防汛防旱指挥机构.瓯江干流及支流松阴溪、好溪、小溪重要堤防等发生严重险情应在险情发生后1.5小时内报到市防指办.当堤防和涵闸、泵站等穿堤建筑物出现险情或遭遇超标准洪水袭击,以及其他不可抗拒因素而可能决口时,工程管理单位应迅速组织抢险,并在第一时间向可能淹没的有关区域预警,同时向上级堤防管理部门和同级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准确报告.当水库水位超过汛限水位时,水库管理单位应按照有管辖权的防汛防旱指挥机构批准的洪水调度方案调度,其工程运行状况应向防汛防旱指挥机构报告.当水库出现险情时,水库管理单位应立即在第一时间向下游预警,并迅速处置险情,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防汛防旱指挥机构报告.大中型水库发生重大险情应在险情发生后1.5小时内上报到市防指办.当水库遭遇超标准洪水或其他不可抗拒因素而可能溃坝时,应提早向水库溃坝洪水风险图确定的淹没范围发出预警,为群众安全转移争取时间.4.2.3 洪涝灾情信息(1)洪涝灾情信息主要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受灾人口以及群众财产、农林牧渔、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水电设施等方面的损失.(2)洪涝灾情发生后,有关部门及时向防汛防旱指挥机构报告洪涝受灾情况,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应收集动态灾情,全面掌握受灾情况,并及时向同级政府和上级防汛防旱指挥机构报告.对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灾情,应立即上报.对重大灾情,应在灾害发生后2小时内将初步情况报到市防指,并对实时灾情组织核实,核实后及时上报,为抗灾救灾提供准确依据.(3)各县(市、区)政府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应按照规定上报洪涝灾情.4.2.4 旱情信息(1)旱情信息主要包括:干旱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受旱范围、影响人口,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影响.(2)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应加强旱情监测,掌握水雨情变化、当地蓄水情况和用水情况.当发生干旱时,每5天向上级防汛防旱指挥机构上报一次旱情.遇旱情急剧发展时应及时加报.4.3 预防预警行动4.3.1 预防预警准备工作(1)思想准备.加强宣传,增强全民预防水旱灾害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做好防大汛抗大旱的思想准备.(2)组织准备.建立健全防汛防旱组织指挥机构,落实防汛防旱责任人、防汛防旱队伍和山洪易发重点区域的监测网络及预警措施,加强防汛专业机动抢险队和抗旱服务组织的建设.(3)工程准备.按时完成水毁工程修复和水源工程建设任务,对存在病险的水库、堤防等各类水利工程设施实行应急除险加固,在有堤防防护的城市及时封闭穿越堤防的输排水管道、交通路口和排水沟;对跨汛期施工的水利工程和病险工程,要落实安全渡汛方案.(4)预案准备.修订完善各类江河湖库和城市、乡镇防洪预案、台风防御预案、洪水预报方案、防洪工程调度规程、堤防决口和水库垮坝应急方案、山区防御山洪灾害预案和抗旱预案.研究制订防御超标准洪水的应急方案,主动应对大洪水.针对江河堤防险工险段,制订工程抢险方案.(5)物料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需的防汛物料,合理配置.在防汛重点部位应储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料,以应急需.(6)通信准备.充分利用社会通信公网,确保防汛通信系统完好和畅通.健全水文、气象测报站网,确保雨情、水情、工情、灾情信息和指挥调度指令的及时传递.(7)防汛日常管理工作.加强防汛日常管理工作,对在江河、水库内建设的非防洪建设项目应当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对未经审批并严重影响防洪的项目,依法强行拆除.4.3.2 降雨实时预警气象、水利部门应加强降雨监测,当出现强降雨时,应及时向有关防汛防旱指挥机构报告、并通报乡镇政府.县级防汛防旱指挥机构收到水文部门的降雨信息后,立即向有关乡镇政府和单位发出警报.乡镇政府和有关单位接到降雨警报后,应及时向有关地区发出预警.4.3.3 台风灾害预警气象部门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根据《丽水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全力以赴推进“大搬快治”——丽水市全面打响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歼灭战

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全力以赴推进“大搬快治”——丽水市全面打响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歼灭战

国土资源JICENGJIANSHELAND&RESOURCES51基层建设2.改变法院审查侧重在相关法律制度未完备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对强制执行责令交出土地的申请不应一味要求参照并不适合的国有土地房屋征迁规定,而应秉持依法拆迁、公平补偿、正当程序、高效便民的原则,将被补偿人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尊重和落实,补偿安置程序执行是否规范到位作为重点审查的内容,以此落实责令交地,推进集体土地上的征收工作开展。

3.构建多元调查方式对于责令交地等行政复议案件多数案情复杂,专业性较强,也是申请人委托代理律师比例较高的复议案件类型,仅靠书面审查有时难以查清案情,作出准确、适当的裁决,可以借鉴法院的司法程序,举行公开审理和听证,通过双方质辩的方式办案,从“书面审查为主”中摆脱出来,突出复议审查的公开性和辩论性。

不仅需要建立听证的调查方式,并且应对听证程序、听证记录等法律效力作出相应规定。

今年以来,丽水市以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三年行动为契机,正视丽水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的客观形势和以往教训,围绕“全面查、坚决搬、加快治、全力防”四大方面,提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治理目标,全面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大搬快治”行动。

计划到2019年底,全市减少地质灾害隐患440处,基本消除296处直接威胁30人以上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减少受威胁人口3.36万人以上;2017年,将率先完成避让搬迁人口12552人、工程治理解危人口5343人。

一、坚定“主动防灾”的意识,“重中之重”抓治理1.集中统一意志召开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大搬快治”行动部署会等多次重要会议,落实各级、各部门、各责任主体的政治纪律责任、生态保护责任、民生保障责任,统一“大搬快治”干部担当认识。

同时,抓住“11·13”里东、“9·28”苏村山体滑坡抢险救援的正面宣传机会,发挥市第四次党代会、各县(市、区)“两会”的建议提案“发声”渠道作用,广泛、深入地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的社会宣传,凝聚“大搬快治”的全社会共识。

浙江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浙江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浙江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周诗凯;刘正华;余丰华;朱浩濛;黄丽;佘恬钰
【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年(卷),期】2024(35)2
【摘要】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是有效防范地质灾害、减少人员伤亡的重要手段。

自2003年开始实施以来,全国有80%的山区省、市、县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

但这种省、市、县独立建设模式难以满足部省协同、市县联动、全域贯通的业务需求。

文章介绍了浙江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一体化建设:按照“省级预报到县、市级预报到乡、县级预警到村(点)”的工作原则,在趋势预测、每日预报、短临预报和实时预警与地质灾害防治业务一体化融合方面开展探索,初步建成了以“地灾智治”应用驾驶舱为可视化监管,以“地灾智防”APP为闭环手段的地质灾害全生命周期管控防治业务体系,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数字化产品体系。

【总页数】9页(P21-29)
【作者】周诗凯;刘正华;余丰华;朱浩濛;黄丽;佘恬钰
【作者单位】浙江省地质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94
【相关文献】
1.贵州省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探索与实践
2.淞幸科技:让应用软件更简单
3.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及气象格点数据在预警中的应用
4.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气象局加强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
5.四川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省市县一体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概述山洪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由降雨量过大、降雨强度过大、降雨时长过长等因素引起。

为了预防和减轻山洪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针对其特点与规律,利用气象预警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是指建立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等一系列工程,保障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全过程。

内容1.气象监测气象监测,即对山区气象数据的实时观测和收集。

包括定点气象站、常规气象探空、雷达和卫星等手段。

这些气象数据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预警的发展情况和预测的发展趋势。

2.气象预警气象预警,是指在气象监测的基础上,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加工分析后发出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包括预警等级、预警内容和预警时间等,根据这些信息,地方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以应对灾害。

3.气象预报气象预报,是指根据气象数据、多因素分析和天气演变模型手段等,向地方政府和公众发布短期和长期天气预报信息。

这些预报信息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做好预测和预判的工作,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避免山洪地质灾害发生。

4.信息发布信息发布,是指将气象监测、预警和预报等信息发布到公众、政府和相关部门。

包括各种发布平台,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渠道。

通过这些途径,公众和相关部门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各种灾害信息。

作用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的建设可以帮助地方政府更加准确地了解山洪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采取合理的防御措施,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另外,在气象预测和预报等方面,也可以帮助政府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能够全面有效地提高山洪地质灾害的防御能力,充分发挥气象在自然灾害中的预警、预报和监测等作用,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因此,政府应加强对该工程的建设和投入,推动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这一重大工程的不断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数:一、建设目标紧紧抓住“五水共治”防洪水排涝水等关键环节,建立云和县突发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监测预报预警业务,通过建设,改善突发暴雨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足、技术支撑薄弱、应用能力不足、保障不完善等问题,提升云和县突发暴雨监测预报预警科技水平和预报能力,精细化、网格化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预报预警质量明显提高。

建立0-15天无缝隙的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暴雨监测、预报产品体系,提高预报预警能力,暴雨实时监测预警有效时间达到0-45min。

建立统一的集约一体化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平台,突出与省级中心的互动和联动,实现灾害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次生灾害风险评估、业务产品制作、平台运行监控、预警信息一键式发布等功能。

整体提升气象局政府决策支持、社会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二、总体要求云和县精细化暴雨监测预报预警工程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建成云和本地化气象数据支撑子系统、突发暴雨监测子系统、精细化暴雨预报子系统、暴雨次生灾害风险预警和评估子系统、预报预警发布子系统,建立逐小时、精细化、定量化、网格化的雨量监测预报预警产品体系。

依靠现代科技的新技术和气象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满足未来5-7年云和县暴雨预报业务发展建设和气象服务需求、提升业务现代化发展为原则,并整体带动和提高精细化基础的预报准确率为核心,实施覆盖全县可有效提供县域精细化目标区的暴雨监测、无缝隙预报、辅助决策、预警与服务的数字化、网格化、定量化的系统工程。

主要实现目标有:1.实况监测精度更高,更新更快。

升级或建立0-15天无缝隙的暴雨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监测体系,在省级CIMISS—ZJ统一的数据环境支撑下,云和县全境内网格化的监测尺度1km*1km,每5分钟滚动更新;2.预报更精细、体系更完整。

基于雷达资料、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和多种观测资料的融合技术,实现0-360h的预报产品体系建设。

定量降水客观预报产品的空间分辨率达到0.01°×0.01°,其中0-6h每10分钟更新10分钟间隔的定量降水预报产品;0-24h每1小时更新逐小时间隔,分辨率达到0.03°×0.03°;0-360h每天更新两次,分辨率为0.05°×0.05°,6小时间隔。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乡镇,甚至村社区的预报。

3.判别更科学,落区更准确。

基于包括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双偏振雷达等雷达资料、自动站和卫星资料等多源资料融合,建立各种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参量,ZDR参量,KDP参量和相关系数参量等参量之间的关系函数,然后采用技术处理方法来建立降水粒子的相态识别模型,形成逐10分钟更新,空间分辨率为250mx250m的高时空分辨率降水相态识别产品。

针对台风降水、梅雨降水和强对流降水的特点,充分考虑传统最优化方法和概率配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用反射率因子Z 和1小时或10分钟雨量计实测的小时降水量I 直接建立动态关系,提出一种改进的动态最佳窗概率配对法,提升暴雨落区和移动预报的准确性,特别是台风暴雨。

4.预警更快速,普查更全面。

释用和检验省级风险次生灾害的分析和预警模型,通过云和县本地次生灾害个例库的收集、上传,并通过次生灾害个例库不断检验修订本地临界雨量阈值,提高次生灾害风险预报准确率。

完成对全县中小河流、山洪沟、地质灾害点的普查,依此搭建山洪、地质灾害等预警模型,自动计算生成县域内乡镇,中小流域,山洪沟,主要水库库区的短临、短时、中短期面雨量预报产品和风险预警产品,建立快速发送机制。

5.预警发布更流畅,手段更丰富。

建成“一键式、全方位”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单位与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快速信息传输通道,主要开发本系统与另建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发布系统的接口,方便发布系统直接获取拟定格式的预警内容,研发新媒体和公共媒体的二次开发和接口开发等功能,从而实现预警信息快速传递。

最终通过网站、短信、微博、微信、电视、广播、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向社会发布。

实现多手段相互配合,权威、快速、广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

同时与省级预警发布系统无缝对接。

三、技术要求投标文件应对招标要求的各项要求进行实质性响应,且内容完备、设计深入。

在技术上应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应满足如下要求:1、技术路线投标文件应对应用系统的架构、技术路线、功能等方面给出全面、深入的设计。

应用系统应采用先进的软件技术进行设计和开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技术,如:基于面向对象的技术路线、基于构件的技术路线、面向服务架构的技术路线的技术路线等。

2、技术架构应用系统应采用三层技术架构,采用B/S为主,对于B/S不能解决的或者说效率较低的,C/S作为辅助。

3、集成要求在本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与云和县气象局现有系统进行有效集成,须满足如下几方面的要求:需求符合度:在充分了解现有系统实现的业务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以及未来暴雨防灾的实际需求,对基本满足需求的系统采用完善后推广的方式集成,对局部满足需求的系统采用数据库层面的集成方式;可维护性:现有系统有单位自建和第三方采购两种模式,从系统的可维护性角度考虑,对维护力量有保障的系统倾向于保留并实现集成,对维护力量基本没保障的系统倾向于重新开发;健壮性:健壮性是暴雨防灾平台重要的衡量指标,系统吞吐能力、网络负载、数据库负载、平台稳定性,都是影响未来暴雨防灾系统运行的重要因素,不能因为其他系统的健壮性差造成暴雨防灾系统运行不畅,在系统集成的时候也应综合考虑,以保证系统健壮性为原则;可扩展性:要求系统具备很好的扩展能力,以适用未来单位暴雨防灾业务完善和扩充的需要,所以,现有系统必须是在某业务领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才符合集成的基本要求;投资保护:相当一部分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投入了单位大量的资源,是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在进行系统集成时应予以保护,尽可能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系统资源,避免投资浪费。

3.1 云和本地化气象数据支撑子系统以省级CIMISS数据环境为基础,建立云和县本地化的应用加速节点,对于气象通用的基础数据和资料,通过MUSIC接口进行数据直接访问,对云和本地域生成的各类数据和产品按照CIMISS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文件目录管理或数据库存储管理。

主要实现气象资料和业务产品的统一、高效和完整的存储、服务和管理功能,包括:数据处理、产品加工、数据存储和数据服务等功能。

(1)标准化数据处理围绕着气象数据生命周期主要环节,设计由数据收集、数据处理、产品加工、数据存储三个功能部件组成的标准化数据处理存储功能和业务流程,完成气象数据和产品的内部处理存储工作。

其中:数据处理功能部件负责数据格式检查、格式转换、数据解码、质量控制等前处理,生成业务可直接使用的基本数据;产品加工功能部件负责进行基于标准数据统计方法和成熟业务产品分析加工算法的气象产品加工,以及标准数据集制作等;存储管理功能部件负责数据的存储结构管理、数据入库、数据安全备份和恢复、数据分级存储管理、存储资源管理等。

为满足数据传输与交换的需求,设计一个简化版的数据传输子系统,该系统应具有数据收集、分发、补调、系统管理功能。

其中:a数据收集功能收集本地的各类观测数据及需要向县级传输的预报、服务等数据。

能够根据预先设置的目录结构,接收并处理进入系统的各类气象资料和业务通知,包括资料文件的重复性检查、格式检查等。

b数据分发功能基于分发策略通过多线程分发资料。

实现向地市和省级中心传输本地各类观测资料和预报产品,与同城用户传输交换数据等功能。

b数据补调功能系统根据应收数据表定义和实际接收情况,对缺失的资料主动从省级或地市级数据共享服务系统补调数据。

e系统管理功能实现系统内文件和目录命名的规范化,日志记录、分发文件和目录的维护和管理。

(2)数据存储和服务功能数据服务子系统基于数据库子系统,为省级业务和科研用户提供各类气象数据和产品的综合数据共享服务。

数据服务子系统由全局数据访问视图、统一数据服务接口和气象业务内网组成。

气象数据具有结构化和非/半结构化的特征,根据不同的气象数据类型,采用不同的数据存储方式:第一,针对结构化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存储(如DRDS云平台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等);第二,针对非/半结构化数据,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和NoSQL数据库两种方式存储(如OTS表格存储、OSS文件存储、气象部门自建的Micaps-Cassandra等)。

关系数据库系统主要采用DRDS云平台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存储元数据信息和气象离散数据等。

分布式文件系统主要采用OSS文件对象存储平台,适用于各种气象数值预报等大数据文件、气象归档文件(包括历史文件)等冷数据存储。

NoSQL 数据存储主要采用OTS表格存储,存储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热数据。

通过不同的存储方式的自动切换,实现数据由冷热切换,提高访问气象大数据的效率。

a全局数据访问视图全局统一数据访问视图是气象数据的一个全局目录,即用户视角的气象数据,是业务和科研用户调取气象数据资源的统一数据入口和语义定义,由标准的气象数据科学分类体系、数据时空要素等多维度属性定义、气象数据的元数据描述信息、数据逻辑结构、气象数据元定义等组成。

通过访问解析映射处理算法,将全局统一数据访问视图映射为气象数据库中的数据存储对象,并获取数据。

b数据统一服务接口数据环境的对外服务通过数据统一服务接口来实现。

数据统一服务接口是面向不同平台和接口协议(Web service、多种语言API、文件共享)、由不同的气象数据访问参数和调取模板组合而成的一套数据读取/写入函数接口及脚本调用命令集,业务系统和用户通过输入访问参数并嵌入各数据服务接口或调用数据服务脚本命令,来获取省级数据环境中的气象数据和产品,或向省级数据环境直接写入数据。

数据统一服务接口具有多形式、可扩展、跨平台、网络化的特点。

此外,数据统一服务接口还提供算法插件及工具的服务。

数据环境系统数据存储的数据类型:包括地面气象资料、高空气象资料、农业气象与生态气象资料、数值分析预报产品、云图、雷达、短临监测预警产品、SWAN推送产品、次生灾害产品、通过上级服务接口获得的定制数据文件,其他资料。

文件存储:资料应该按照文件的使用划分不同的区域分别存储,大致可分为上级下发(广播接收、上级推送、补调数据、定制数据等)归为业务文件库、本地服务产品及行业交换的资料归为行业文件库。

文件清除: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磁盘空间存储最新的数据,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系统必须制定定时清除超出保存周期文件的策略,依据不同类型数据保存周期的不同而制定不同清除策略。

数据清除功能实现所存储管理数据、工作中间文件等的自动或触发式清除。

按照清除策略,定时或人工清除超出保存周期的文件。

(3)数据共享平台建立部门信息共享系统,通过政务网络,实现气象、环保、水利、国土等多部门信息共享与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