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
高中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及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及练习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反复研读,简要概括作者的这篇新闻报道回顾了怎样一段历史。
【二】预习内容
1、资料链接
背景资料:
从 1921 年到 1933 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 1936 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因此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 年7月,郁达夫“ 不远千里” 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 秋” 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2、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三】基础巩固
识字注音
潭柘.寺()椽.子()房檩.()歧.韵()馍馍.()
混沌()扫帚()夹板()
高中语文导学案模板
《故都的秋》导学案
课题《故都的秋》课时:第二课时课堂笔记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情景交融和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和品读中感受故都的画面美,在小组讨论中体会文章背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悲凉、伤感之情。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和以动衬静的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教法学法师生互动法,阅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导学
一、视频导入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自学
三、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划分结构,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互学
四、合作探究
(一)教师朗读、学生朗读、小组朗读
(二)分小组讨论,并概括出五幅秋景图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第四幅图:
第五幅图:
(三)思考并回答问题
1.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2.为什么只写“都市闲人”的生活?
3.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运用了什么手法?
五、深入探究
“清、静、悲凉”的特点是通过什么手法体现的?
拓学
六、拓展延伸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七、小结归纳
八、作业布置
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九、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导学案答案
2013~2014学年上期高一语文第15 周12 月日用班级姓名
《故都的秋》参考答案
四、检查预习(参考答案)
一、第一部分(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是总起部分。
第二部分(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记叙:(3-11)依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2、议论:(12)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第三部分(13~14)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二、分析:“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课文题解:“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三、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导学案1【精品教案】.doc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导学案(一)新人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A级)
—.课前预习
1、作者:郁达夫(1896〜1945), 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
织了 o
2、字词
遍博()潭桓寺()驯鸽()
落碾()平压()椭圆()
二、理清思路
本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
三.课文理解
1.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2.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
3.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读完之后我们找同学起来谈谈)
4、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学案
学案博苑
2011-11-18 1322
5d56b7b40102dt1a
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学案
文紧扣“清”“静”“悲凉”着笔。
,情景浑然一体的写法。
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握散文的阅读鉴赏技巧。
实施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的写法。的积累,同时能够掌握阅读的技巧与方法。
识的夯实。
体系的建构。
柘树( zhâ)椽子( chuán )
鲈鱼( lú)譬如( pì)
混沌( dùn )廿四桥( niàn )
juǎn )干干戈( gān )
n )干练(gàn )
ào )
)
)凋()啼()柘()
)雕()谛()拓()
芯片椽子掾吏
拓
识的样子。
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②波及,强调对对象产生了“影响”。
②择要,意为“选择重要的”。
,恰当的一组是()
老大的德国经济的低迷,很可能其他国家。
群众来信,即便工作再忙,他也作出答复。
,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对峙关系,说是点面对峙的关系。
“关联”;波及,强调对对象产生了“影响”。②摘要,意为“摘录要点”;择要,意为“选择…”,是并列关系,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不是……就是……”,是选择关系,并不能表明说格地讲”不太相符。或许,是表示猜测语气的副词;或者,是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
思,“遏止”指用力阻止事物的发生、发展,常用于对别人;“遏制”指用力控制事物的发展,
“物资”指生产和生活上所需的物质资料。
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不说出来心里不痛快。
2.《故都的秋》导学案20131204
2.《故都的秋》导学案
编者:姜治学吕震付勇审核:代素琴
学习小组:姓名:使用时间:2013年12月日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学法指导】
1、比较赏析法。
2、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第二课时
一、课前自测
1、作者:郁达夫(1896~1945),浙江省富阳县人。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
2、给加点字词注音
混沌
..()潭柘.寺()驯.鸽()落蕊.()平仄.()
二、整体感知
本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
三、课文分析
1、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2、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
3、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4、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5、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
3、研究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4、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阐发故都的秋的特性。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读以下诗词名句,找出共同点与分歧点。(出示名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枚《山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那边?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2、谈话:以上诗句有的悲秋,有的颂秋,“自古文人多悲秋”,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一起去感受、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显示课题)
故都的秋教案一等奖12篇
故都的秋教案一等奖12篇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分为两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从内容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完整)《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四、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五、设计思路
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人生享受。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本课设计紧扣“清、静、悲凉”,结合自己的感受品味写景文字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远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柳永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达夫对于“故都”的秋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怀呢?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简介:郁达夫和郁达夫优美、颓废、伤感和灰冷的文风。
(幻灯片显示资料,老师给予介绍。)
(三)、解题
从标题看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风格: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还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2024年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篇)
2024年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
(精选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篇1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写于北平,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等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色较为具体,考查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而本文所写的秋味则是抽象难把握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一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不能准确捕捉重点词句,通过学习力求帮助他们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
1、能说出郁达夫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能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
设计思想: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读写结合。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所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导读法,点拨法
教学流程:
一、由题导入,温故知新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故都的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研究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四、研究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五、设计思路
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人生享受。本课设计紧扣“清、静、悲凉”,结合自己的感受品味写景文字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XXX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壮丽;XXX登高,远望“风急天XXX,XXX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XXX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XXX对于“故都”的秋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怀呢?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XXX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XXX和XXX优美、颓废、伤感和灰冷
的文风。
幻灯片显示资料,老师介绍。)
三)、解题
从标题看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风格: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
京都繁华之地,但还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共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学时安排】三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学习要点:1、了解作者及背景。2、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脉。
一、自主学习
1、作者信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
2
一家。
2、背景简介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导学案】必修2 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二)
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2.体味本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3.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本文严谨的呼应结构。
4.品味本文清新质朴、典雅蕴藉的散文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
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三、知识链接:
1.解文题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2.识作者
(1)不同凡响的文人。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组织成立“创造社”。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惊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2)坚贞不屈的烈士。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
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并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华侨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故都的秋》(学生用导学案,附原文,8K打印给学生)
《故都的秋》导学案(学生用,附原文,8K打印)
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专家、百色市名师工作坊主持人靖西市靖西中学:黄雄杰
一、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一)知识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查找辨析散文文眼的能力。2. 培养学生对文章重要句子、重要段落的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4. 培养学生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和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能力。
(二)学科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故都的秋》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向往、眷恋、热爱
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更亲近大自然。
(三)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四)学习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和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能力。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1)教法指导:运用“先学后教,当堂巩固”的教学法、启发法、点拨法等。(2)学法指导: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等。
三、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1. 本文作者通过描绘几幅秋景图来表现他心目中故都的秋呢?说说描绘了多少幅画?请一一列举出来。
2.从郁达夫所描绘的秋景图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呢?
四、学习探究
1.作者对北国之秋怀有什么样的情感?作者是怎么抒发这种感情的?(用什么表达方式抒发这种感情的?)
2.作者写的是北国的秋,为什么还要写南国之秋呢?
3.秋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故都的秋在郁达夫的眼里,他为什么是清、净、悲凉的呢?提示:这跟他当时的心境和时代背景有关。
五、思维拓展,拓宽视野。
故都的秋导学案含答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了解写作背景,理解题目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诵读感知北国之秋的特点
名师精讲
一、了解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当时的国家是山河破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作者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作者在此处境下,他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只有过着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
二、理解题目。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对象,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三、整体感知
1.阅读文章1、2段,概括北国之秋的特点?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
高
中
语
文
材
料
2 故都的秋
本课话题——眷念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从作者想饱尝故都之秋的愿望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故都深切的眷恋思念之情。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权威。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眷念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克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钱学森回国后,一头扎进了军事科学的研究中。他倾其所学,又紧密关注国外的科学动态,不断推出科研新成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的“导弹之父”。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西风白发三千丈,故国青山一万重。
——元好问2.百年为客老,一念爱乡深。
——刘过3.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
——郑光祖4.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吴承恩5.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嘶.叫(sī) 落蕊.(ruǐ) 驯.鸽(xùn)
潜.意识(qián) 普陀.(tuó)山陪衬.(chèn)
廿.四桥 (niàn) 平仄.(zè) 混沌
..(hùn)(d ù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精读、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品味语言,揣摩秋味,感受故都秋景中蕴含的情感。
3、鉴赏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原名郁文,
字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
义作家。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郁达夫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的兴趣。他始终没有完
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深受传统文化浸润。
生平经历:①两岁丧父, 全家祖孙六人,靠母亲一人支撑。(母亲在1937年七七事变时活活饿死。)
生活拮据,使他性格抑郁,感情脆弱。少年随大哥留学,遭到异样的歧视与白眼,造成他独特的抑郁性
格与气质。
②青年时期他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却屡遭打击,1933年柔石等被杀害后国民党加强了对郁达夫的
监视与迫害,为了躲避迫害,他移家杭州,生活失意,颠沛流离。
③日本占领东北,现实的黑暗在作家的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孤独冷落的阴影,使之笔下的秋显露出
悲凉的特点。
【预习作业】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凋.谢( ) 落蕊.( ) 点缀.( ) 混.混沌.沌( ) 平平仄.仄()嘶.叫() 歧.韵( ) 颓废
..( ) 疏.疏落.落( ) 潭柘.寺( )
2.自主学习
(1)诵读全文,找出郁达夫笔下的秋的特点,把握作者对北平的秋天的感情。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故都的秋景?划出你喜欢的一处,用旁批的形式写点鉴赏的文字。
(3)通过预习课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课堂学习
(一)自学交流
(二)重点鉴赏
1、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秋景,具体说说它是怎样体现故都之秋的特点的。(鉴赏提示:抓住修饰景物描写的关键词语,如形容词、动词等;抓住景物描写的角度,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意象本身的特点、内涵。)
2、归纳小结
(二)深入探究
1、作者在本文中是悲秋还是颂秋?谈谈你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所知道的鉴赏散文的方法是:
课后作业
请以“武汉的秋”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