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课题《故都的秋》课时:第二课时课堂笔记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手法;掌握以动衬静,对比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和品读中感受故都的画面美,在小组讨论中体会文章背后作者的性格特点。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悲凉、伤感之情。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过程【回顾】一、基础知识1、字词注音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 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裳:cháng 靡:mǐ隰:xí角:jiǎo2、简介《诗经》二、整体把握(一)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

(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二)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互释疑问。

(三)全诗理解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简要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完成本文结构图:情节表现手法事件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恋爱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女子感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比兴)婚变第四章: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比兴)第五章:追述婚后生活(比兴)第六章:表明决绝的态度(赋)决绝(四)找出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

(孔子“过犹不及”)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

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三、相关链接【研习】一、精析文本【学法建议】切入点:女子对这段爱情婚姻状况最清醒的认识体现在哪里?《氓》叙述的正是一个古老的、至今仍在无数次重复上演的生活故事:一个痴情女子负心郎的爱情婚姻悲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1)(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1)(含答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基础知识:(A级)一.课前预习1、词语积累:⑴混混沌沌⑵不远千里⑶一叶知秋⑷不能自已(和情不自禁、不由自主、身不由己区分)2、字词混沌..()潭柘.寺()驯.鸽()落蕊.()平仄.()椭.圆()3了解作者情况郁达夫(1896—1945),现代、。

诗人。

“”社主要成员之一,主编《创造月刊》。

1921年完成了其处女作短篇小说《》,1923年写了小说《》和《》。

4回顾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体会其感情基调a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 杜甫无边路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e 毛泽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理清思路本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思秋——绘秋——议秋——恋秋,这就是全文的总体思路。

三.课文理解1.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word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word导学案

2 故都的秋一、经典涵咏私语徐志摩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一颗憔悴的秋柳里,一条怯懦的秋枝上,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

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

鉴赏:一年四季,往往在诗人的笔下,秋,是最凄凉不过的了。

萧瑟的寒风,随风飘零的落叶,激发了忧伤的情感及澎湃心田的狂潮。

徐志摩笔下所流淌出的秋天私语,惆惆怅怅。

昔日的情思,又从心底涌出,昨天的欢愉,今天的回忆;昨天的哀伤,今天的惆怅;昨天的一眸一笑,今天的丝丝苦味……秋天是离别的季节,亦是回忆的季节……二、预习任务(一)学习目标1、勾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的句子以及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

2、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3、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4、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学习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学习难点:(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2)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学习过程记录本课最大的收获是:本课遗留的困惑还有:五、拓展阅读想北平老舍(1)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2)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17)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17)

感悟 情景
一问:课文中描写的秋色是暖色还是冷色? 作者为什么写出这样的色调? 二问:课文中描写了那么多的声响,到底 是静还是闹?为什么? 三问:假如你处在这样凄清的碧空下,寂 静的环境里,你的心情或者说感受如何?
讨论 物我
作者喜欢的故都的秋是“特别地来的清, 来的静,来得悲凉”你们会喜欢这样的秋 天吗?作者喜欢的原因是什么,能不能从 文中找到。
解读 课题
重点让学生明白“故都”二字本身就融含 着作者浓浓的情感。(故,有落寞之感, 又有眷念之情;都,则有一种传统的情 怀。)同时让学生明白文中的秋景是故都 所特有的,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服务。
整体 感悟
壹 默读课文 贰 听读课文 叁 感悟“情”与“景”的关系 肆 讨论“物”与“我”的关系 伍 迁移巩固
布置 作业
本文语言典雅清丽,极富特色。虽在 课堂学习中一直紧抓语言不放,但仍有 意犹未尽之感。课后练习安排语言的 “评议赏析”,一是对课堂所学方法的 巩固强化,二是弥补语言分析上的“缺 憾”。
板书 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小说家 散文家
秋色 秋声 秋味
清 静 悲凉
物情 我景 统交 一融
故都的秋
说课 内容
壹 说教材 贰 说教法、学法 叁 说教学程序 肆 说中情与景的关系。(重点) 贰 掌握一般散文的阅读鉴赏方法。 叁 理解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情,丰富审
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难点)
教法 学法
壹 情境营造法 贰 诵读涵咏法、圈点勾画法 叁 问答法 肆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法 伍 迁移拓展法
教学 程序
壹 创设情境 贰 解读课题 叁 整体感悟 肆 总结课文 伍 布置作业
创设 情境
同学们,自古诗家多爱秋,因为秋是 文人心中的一粒愁种子。“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杜甫面对秋 风登高而抒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面对秋雨而吟咏愁情。真是秋 风秋雨愁煞人啦。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 吟咏秋的诗章。(学生说)今天我们来学 习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来看看故 都的秋能给我们带来一种什么别样的情怀。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及答案

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导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2.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课文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三)、重点、难点作者是在一种特定的心境下写下《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的,作者选取的故都风物自然带有作者心灵的影子,作者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只是一笔带过,原因何在?作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知识链接1.关于秋的描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

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

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

1922年回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故都的秋》导学案(修改版)

《故都的秋》导学案(修改版)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别: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故都的秋》导学案导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2.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进而让学生懂得当时国民党白色恐怖的严酷。

(四)重点、难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文题背景题目解说:“故都”(北平)点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题目呈现一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优美境界。

背景资料: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文学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其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文。

秋诗秋词1.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2.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故都的秋》导学案20131204

2.《故都的秋》导学案20131204

2.《故都的秋》导学案编者:姜治学吕震付勇审核:代素琴学习小组:姓名:使用时间:2013年12月日【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学法指导】1、比较赏析法。

2、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第二课时一、课前自测1、作者:郁达夫(1896~1945),浙江省富阳县人。

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

2、给加点字词注音混沌..()潭柘.寺()驯.鸽()落蕊.()平仄.()二、整体感知本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三、课文分析1、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2、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3、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4、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5、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四、各抒己见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课内基础达标】1、下列句中的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切的一项是()①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来的。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公开课教案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出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赏析:《死水》作于1926年,是闻一多的杰作。

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

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死水,也就是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断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他没有真的绝望,并非心如死灰,而是痛恨这沟死水,要让它死亡。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

朱自清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

”(《闻一多全集·序》)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

闻一多在《死水》中学习和借鉴了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方法和“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

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

美与丑的交织反差,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死水》是闻一多实验他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体格律的典型。

这首诗格律极严。

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节奏相同,字数也相同。

诗人犹如“带着镣铐跳舞”,但跳得如此轻松自如,节奏和谐,真令人击节赞叹!。

《故都的秋-郁达夫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故都的秋-郁达夫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故都的秋-郁达夫》导学案一、导言《故都的秋》是闻名作家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北京的秋天,展现了作者对田园的眷恋之情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本文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深入进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摩登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及其代表作品《故都的秋》的背景和主题;2.理解《故都的秋》中的意象和象征;3.分析《故都的秋》对北京的描写及作者的情感表达;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郁达夫及其代表作品《故都的秋》的背景和主题;难点:分析《故都的秋》中的意象和象征。

四、教学内容1.郁达夫及其代表作品《故都的秋》的背景介绍;2.《故都的秋》的主题和意象;3.《故都的秋》中对北京的描写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郁达夫及其代表作品《故都的秋》,引导学生思考秋天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并提出本节课的进修目标。

2.进修《故都的秋》(30分钟)学生阅读《故都的秋》,重点关注作者对北京秋天的描写和情感表达,理解文章中的意象和象征,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

3.讨论与思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故都的秋》中的意象和象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探讨作者选择描写北京秋天的用意和意义。

4.总结与拓展(1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北京在不同季节的表现方式及其象征意义,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六、教室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故都的秋》的理解和感受;2.选择一幅图片,配以文字,表达对北京秋天的印象。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郁达夫及其代表作品《故都的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其他作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第一课时导学案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第一课时导学案

2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知识,理清文章脉络。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意蕴。

【参考资料】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浙江省富阳人。

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

1922年回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仍坚持抗日战争。

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终年49岁。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主要作品有处女作短篇小说《沉沦》、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2、写作背景1933年至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过着隐逸的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心情忧郁感伤。

举家的颠沛流离,生活的愁苦和哀痛,祖国的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现状,都在作者的心目中抹上“悲凉”的色彩。

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寂寞,他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当郁达夫带着家眷“不远千里”由杭州辗转到青岛,又辗转到北平时,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课堂导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大家最喜欢哪个季节?我们刚刚走过的秋季,是许多人最喜欢的季节,历代文人骚客写秋的很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文章,积累字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

教学重点: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教学难点: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导入课文一、习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解释词语。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鲈.鱼( )房檩.( )潭柘.寺( )驯.鸽( )廿.四桥( ) 普陀.寺()潜.意识()平仄.( )落蕊.( ) 细腻.( ) 颓废....(.).混沌(.).2.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1)落寞:(2)颓废:(3)隽永:(4)秋士:(5)潜意识:(6)疏疏落落:(7)不能自已:(8)一叶知秋:(9)不远千里:二、估1、题目《故都的秋》有什么含义?2、故都的秋给作者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3、除了“故都的秋”之外,文中还写到哪里的秋?它有何特点?4、梳理文章文章结构三、授:教师引导、点拨四、用1、第一段主要写作者怎样的感受?2、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3、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4、“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五、结附:阅读资料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

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

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

l923__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后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一九四五年九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达腊。

【导学案】必修2 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

【导学案】必修2  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二)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一、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2.体味本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3.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本文严谨的呼应结构。

4.品味本文清新质朴、典雅蕴藉的散文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三、知识链接:1.解文题“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2.识作者(1)不同凡响的文人。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组织成立“创造社”。

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惊世骇俗的作品。

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2)坚贞不屈的烈士。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并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华侨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3.知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间,郁达夫用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同时花了许多时间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2)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2)

情 了哪几幅“ 故都秋景图”

挖 (探究问题二)讨论:五幅秋景 掘 图又是怎样体现出“ 清、静、 情 悲凉”的特点?

清、静、悲凉
故 都 的 秋 特 点
故都的秋 南国之秋


静→润
悲 对比、照应 慢
凉 迷恋、眷恋、痴迷
秋院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斜桥话秋
秋日奇果
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故都秋景

静 悲凉
课外作业:
1、感悟郁达夫能笔下秋的韵味,写一 篇随笔,不少于150字。 2、练案。
)表现了故都
秋的静,用(
)表现了故都的秋的悲凉。
拓展延伸
中 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
国 文
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人 到了秋天,任何人,我想也一
之 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

秋 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
的 还是悲秋?
情 结
“含泪的微笑”“悲凉的颂歌”

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课 堂 检
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 表达出作者的清、静、悲凉的情 感。

枯藤 老树 小桥 流水 古道 西风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昏鸦 人家 瘦马
仿《秋思》
小院 破屋 浓茶
碧天 蓝朵 白花
飞声
漏光 残壁
槐蕊或 秋草
落寞人
仿《秋思》
小院 破屋 碧天 蓝朵 漏光 飞声 秋草疏疏 落寞人在故都
浓茶 白花 残壁
秋院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斜桥话秋 秋日奇果
天色 槐蕊铺地
低屋、树
鸽声 漏光,破屋, 牵牛花,秋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4)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4)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散文的语言,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

领略故都的秋景。

3、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设想】通过阅读品味散文中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让学生领会散文的好处,并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真正好的散文并不在乎写了什么,告诉了读者多少东西,而在于让读者想到了什么;有多少唤醒。

”情最能动人,特别是在这让人无法言说的秋季……二、整体感知1、你最喜欢故都的秋中的哪一幅画面?进行批注式阅读。

【品味语言·色彩】早晨起来,向院子一坐,你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灰沉沉的天底下。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品味语言·感官】视觉: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屋、几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像花而又不是花、铺得满地、扫帚的丝纹听觉:听得到青天下驯歌的飞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微细极柔软细腻、清闲、落寞、深沉【品味语言·以有声衬无声】早晨起来,向院子里有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

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2、从这些画面中体会秋的特点。

明确:清、静、悲凉。

3、联系作者背景,知人论世。

郁达夫,原名郁文。

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

青年时代,随长兄赴日留学,十年客居日本,期间饱受屈辱和歧视。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 (2)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 (2)

《故都的秋》导学案1、个人经历: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散文家、小说家。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左联。

抗战爆发后投身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底赴新加坡,在文化战线上从事抗日活动。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郁达夫3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遭遇妻离子丧、母死兄亡,人生的悲苦,身世的可堪,形成了郁达夫忧郁敏感的特质。

2、社会背景: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3、写作理念: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

一、你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句?二、释题“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三、赏析课文1、诵读第一段,回答问题:故都之秋的总的特点是什么?2、作者对故都的秋怀有怎样的感情?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六、拓展研究:我们说《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会对它爱不能释,沉浸其中,也“清、静、悲凉”起来,“于我心有戚戚焉”呢?七、作业: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根据《故都的秋》填写一阕新词。

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精读、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品味语言,揣摩秋味,感受故都秋景中蕴含的情感。

3、鉴赏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原名郁文,
字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
义作家。

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郁达夫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的兴趣。

他始终没有完
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深受传统文化浸润。

生平经历:①两岁丧父, 全家祖孙六人,靠母亲一人支撑。

(母亲在1937年七七事变时活活饿死。


生活拮据,使他性格抑郁,感情脆弱。

少年随大哥留学,遭到异样的歧视与白眼,造成他独特的抑郁性
格与气质。

②青年时期他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却屡遭打击,1933年柔石等被杀害后国民党加强了对郁达夫的
监视与迫害,为了躲避迫害,他移家杭州,生活失意,颠沛流离。

③日本占领东北,现实的黑暗在作家的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孤独冷落的阴影,使之笔下的秋显露出
悲凉的特点。

【预习作业】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凋.谢( ) 落蕊.( ) 点缀.( ) 混.混沌.沌( ) 平平仄.仄()嘶.叫() 歧.韵( ) 颓废
..( ) 疏.疏落.落( ) 潭柘.寺( )
2.自主学习
(1)诵读全文,找出郁达夫笔下的秋的特点,把握作者对北平的秋天的感情。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故都的秋景?划出你喜欢的一处,用旁批的形式写点鉴赏的文字。

(3)通过预习课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课堂学习
(一)自学交流
(二)重点鉴赏
1、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秋景,具体说说它是怎样体现故都之秋的特点的。

(鉴赏提示:抓住修饰景物描写的关键词语,如形容词、动词等;抓住景物描写的角度,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意象本身的特点、内涵。


2、归纳小结
(二)深入探究
1、作者在本文中是悲秋还是颂秋?谈谈你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所知道的鉴赏散文的方法是:
课后作业
请以“武汉的秋”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