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教研管理创新
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思路
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思路
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随
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教学管理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
需求和挑战。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思路。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管理的主体,其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管理的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首要任务。在招聘选拔方面,要严格把关,注重
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在选拔过程中要注重综合素质的评价,避免片面
追求学历和职称。在培训和发展方面,要加大投入,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机会和培训内容,
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技能的提高,同时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为教师提供更多成
长空间。在激励和保障方面,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让优秀的教师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同时要加强对教师权益的保障,确保他们在教学管理中能够全情投入、安心工作。
二、优化教学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
教学管理体制是教学管理的基础,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在教学管理改革创新中,要优化教学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要合理设置教学管理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和权限,避免出现职能交叉和责权不清的情况,提升管理效率。要完善
管理流程和规范,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要
加强信息化建设,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管理的智能化程度,提升管理效率
和水平。
三、推进教学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
教学管理不仅要进行改革,更需要进行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教学管理工作不
如何搞好新课程改革下的教研活动
如何搞好新课程改革下的教研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变革已经成为了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作为学校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搞好教研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可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将着重从如何制定教研计划、如何组建教研小组、如何加强教研成果的共享等方面,为大家介绍如何搞好新课程改革下的教研活动。
一、制定教研计划
制定教研计划是教研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首先,需要核对教学计划,梳理本学期的重点难点,确定教研小组的主题和研究内容。其次,需要规划教研的时间和地点,以确保教研活动与教学工作相衔接,不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任务。最后,需要合理安排“教学研讨会”、“教师授课观摩活动”等教研课程,
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贡献。
二、组建教研小组
教学研究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教研小组的组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师的学科水平等因素,合理配置教研小组的成员。其次,应该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明确每个教研小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设定具体而明确的研究目标,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保证教研小组成员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共同完成教研任务。
最后,应该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使教研小组成员形成合作共赢的态势。
三、加强教研成果的共享
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之下,学科整合更加紧密,多学科内容交织。因此,加强教研成果的交流和共享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应该建立学科教学研究项目库,按照学科分类,对每个项目进行详细记录,建立项目档案,方便教师查阅。其次,可以利用校内微信交流群、学科论坛、校内教研中心等平台,开展教师交流分享,交流教学体会,切磋教学方法。同时,通过学科教师群体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和发现问题,提升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
浅谈新课改下的教研管理创新
, ,
。
。
有以知识管理理念创新教研管理 , 构建学 习型、 知识型、 创新型教研
迈克尔 . 波兰尼( c a lP l y 在其名著 《 人知识》 Ml1e oa ” f n 个 中分析
,
组 , 能 主动 适 应课 程 改 革 发展 要 求 , 对 知识 经 济 社 会 给学 校 发 展 指 出 . 隐知 识有 更 大 的应 用 价 值 是“ 才 席 内 真正的’ ’ 知识 。知识管理强调 带来 的挑战。 内隐知识其享的基础 是组织成员皆具加强与完善知识管理的信念与 1明 确教 研 管 理 目标 , 强化 学 习研 究意 识 价值 观 并 为 之承 担 责 任 和 义务 ,进而 塑 造 起 的其 生协 同 的组织 文 学校 管理 者 应 明确 教 研 管 理 的 目的 在 于 对 教 育 知 识 ( 程 、 课 技 化 学 校 管理 者 要 致 力于 构 建 共 生协 同 的教研 文 化 , 力于 培 育 教研 致 能 、 验 等 ) 生产 、 享 、 换 和 创 新 的 管 理 , 于 不断 提 升 个 人 和 知 识 管理 的 “ 同愿 景 ”使 全 体 成 员 心 往 一 处 想 , 向 一处 系 , 往 经 的 共 转 在 共 情 劲 组 织 的学 习品质 、提 高 工作 绩 效 ,并形 成 学 校 可持 续 发 展 的人 力 资 一 处使 形 成 内发 而持 久 的 学 习 与创 新 的 目标 动 力 系统 。 共 同愿 景 ” “ 本 。 明确 了这 一 点 ,学校 应该 设 置 专 门部 门和 人 员 负责 学校 教 研 管 一 旦成 为氛 围 成 为 ±气 , 会 激 发 仓 新 的 灵感 , 造 出 新知 识 。 为 就 【 j 创 理、 知识 管理 事 务 , 强 宣 传 动 员 , 进 各级 管 理 者 和 教 师对 知 识 管 此 学校 要 给 教 师描 绘 美好 的 知识 管 理 蓝 图 , 加 增 引导 教 师对 未来 充满 美 理 目标理 解 的深 度 和 广度 , 化 教 师 的 学 习、 究 意识 , 是 学 校 知 好 憧 憬 并 通 过 共 同努 力 实 现 之。 强 研 这 识 管理 成 功 的 关键 。 美 国 管 理 学 家 哈 罗 德 . 茨 ( aod K o t) 为 : 理 就 是 设 孔 H rl o nz认 管 学 校 管理 者 要 通 过 多种 管 道 , 取 各种 措 施 , 教 师切 实 认 识 知 计 和 保 持 一种 良好 的环 境 使 人 在 群体 里高 效 率地 完 成 既定 目标 。 采 让 知 识 巨大 的 社 会价 值 、 育 价值 , 教 明确 知 识 改 变 国运 , 识 改 变 命运 : 知 认 识 管 理 尤其 强调 良好 的人 际 沟 通 。 教研 组 的人 际 沟通 , 要 有 组之 间 主 识学 习是 对 现代 人 基 本 的素 质 要 求 , 习是 生 活 , 工作 , 是责 任 , 的横 向 沟通 上 下级 沟 通 , 内 教 师之 间 的平 行 沟 通。 中 , 善组 间 学 是 更 组 其 改 是人 生 命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只 有通 过 有组 织 的学 习、探 究 和 知识 共 沟 通 和组 内平 行 沟通 尤为 重 要 , 教 师相 互 了解 彼 此 的 工作 性 质 、 让 特 享 ,个 人 才 能真 正 适 应和 融 入 变 革 中 的社 会 ,才能 真正 实现 自我超 点 成 绩 、 困难 等 , 利 于 消 除教 师 因学科 不 同 、 点 意见 不 同 而产 生 有 观 越 ,获 得最 大的 个体 价值 ;明确 必 须 在工 作实 践 中 不断 充 实 提 高 自 的 误解 和 隔 膜 , 一 步 融 洽组 织 内部 良好 人 际 关 系 , 1 进 为 8隐知 识 的 共 己, 不断对 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 , 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享和经验 的重组创造 良好氛围。 ①赋予教师教学教研 自主权。 让教师
教学管理创新思路
教学管理创新思路
教学管理创新是指在教育领域中,通过引入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以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需求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以下是一些教学管理创新的思路:
1.引入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管理,如学生信息系统、
在线学习平台、虚拟教室等,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便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2.实施个性化教学:通过教学管理系统收集学生数据,了解每个学
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并针对性地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评估方式,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3.推行项目制学习:采用项目制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
作、问题解决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4.倡导跨学科教学:打破学科的壁垒,推动不同学科间的融合与交
叉,开展跨学科探究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5.强化学生参与和反馈: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决策和管理活动,建立
学生代表机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满足学生需求。
6.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为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如教
学培训、学术交流和研究项目,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和教育热情。
7.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其他学校、教育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伙
伴关系,共享资源、开展联合项目和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和
方法。
8.鼓励教学研究与创新:支持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引导教师探索和
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管理方式。
以上只是一些思路,具体的教学管理创新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教育目标进行定制化设计。重要的是持续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发展,积极借鉴和应用新的教学管理理念和经验,以不断推进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思路与实践探索
三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思路与实践
探索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三新背景下,包括
新技术、新教材和新课标,课堂教学改革应当跟进,以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以下是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思路与实践探索的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标的转变
在三新背景下,教育目标的转变是必须的。传统教育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
试能力的培养,但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和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教育目标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需要学校调整教育目标,从传授知识到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知识,强调能力培养和自主学习。
二、教学策略的创新
教学策略的创新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多元化
的教学策略,如情境教学、探究性教学、个性化教学等,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记忆力、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能力等效果。
三、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的重视
三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
应当提供持续性的教师培训,鼓励教师进行课程研究和教学创新,并肯定教师的成就和贡献。
四、家校合作的实践探索
在三新背景下,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都很重要。因此,家校合作的实践探索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学校应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探究学生成长的最佳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思路与实践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加强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从而助力教育事业在新时代取得更大的进步。
高校教研工作的持续改进与创新
高校教研工作的持续改进与创新
内容总结简要
在高校教研工作中,负责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评估和教学研究。通过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设置方面,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结合专业特点和行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例如,针对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我在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中增加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相关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教学设计方面,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和项目驱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市场营销课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市场营销的策略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评估方面,通过课堂反馈、学生评教和教学考核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持续跟踪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和评教结果,我对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课堂互动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教学研究方面,积极参与国内外教育研究项目,不断探索和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例如,我曾参与了一项关于在线教育的研究项目,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优秀的在线教育平台,为我校的在线教育改革了有益的借鉴。
在高校教研工作中,始终坚持持续改进与创新,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努力,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下是本次总结的详细内容
一、工作基本情况
在高校教研工作中,我承担了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评估和教学研究等主要任务。通过与同事的紧密合作,深入理解了高校教学环境,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性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性
一、更新教育观念
1. 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育素质、美育素质和劳动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质疑、创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二、创新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情境教学。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项目式教学。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翻转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整课堂内外时间,提高学
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参与度。
三、优化课程内容
1. 整合学科知识。打破学科界限,强化学科间的联系,提高学
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 更新教材内容。结合时代发展,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使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3. 注重实践性。增加实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
力和实践能力。
四、改进评价机制
1. 多元化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个性化评价。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给予个性化评价。
3. 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给予积极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提升教师素质
1. 加强师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2.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研讨,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课改的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改的课程管理制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变革,新课改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主要趋势。新课改的
提出,旨在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倡导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探究和实践,强调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课程管理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以适
应新课改的要求,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新课改下的课程管理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要求课程管理要贯彻这一原则,尊重和关心
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管理。
2.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课程管理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丰富多彩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注重协作和交流。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协作和交流能力培养,课程管理也要鼓励老师和学
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配合,共同推动课程管理的改革和发展。
4.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水平。课程管理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充分发挥教师
的作用,让教师在课程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二、新课改下的课程管理制度
1.课程设计和规划。课程管理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和规划制度,制定教育部门的规
划和方案,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质量。
2.开放性课程管理。课程管理要更加开放,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设计和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促进课程管理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3.多元评价。课程管理要建立多元评价制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不
落实新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
落实新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如何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是每位教师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1. 创新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情境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四、实践与反思
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应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成功的教学实践,我们应该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应该深入分析原因并寻找解决方案。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管理创新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年3 月
鱼 币 】
综述 ・ 专著
浅析新课 程理念 下的教 学管wenku.baidu.com创 新
贾文琦
( 辽 宁省朝 阳市建 平县第三 小学 辽宁 建平 1 2 2 4 0 0 ) 【 摘要 1 在 新课程理念 下 , 我们认 真地研 究与探 索创新 的管理 办法 , 实施 教学改革 , 提 高了教 学管理的效益 。 【 关键 词 】 教 学 改 革 创 新 管 理 提 高质 量 【 中图分类号】 G6 2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3 ) 0 3 — 0 0 0 7 — 0 1
学校 要 求教 师备 课做 到 “ 四有 ” 、 “ 八备” : 即心 中有 大 教 师 队伍 的综合 素质 ,提 高教 学质 量和 学校 的教 学管理 水 管理 。 纲, 胸 中有 课 本 , 眼 中有 学 生 , 手 中有 方 法 。 备 教 学 目的 、 备教 平 。 材 内容 、 备 重点难 点 、 备教 法 、 备过 程 、 备板 书设 计 、 备教 具 、 树 立“ 以人为本” 的管理观念是 前提 期末评选优 秀档案 , 展 览 优 教 学 管 理 和 教 学 领 导 能 力 在 新 课 改 过 程 中 显 得 更 为 重 备 课 后 作 业 。学校 定 期检 查 指 导 , 要 。近 年 来 ,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实验 工 作 在 我 校 得 到 了 较 快 秀 教 案 。促 进 教 学 质 量 的 提 高 。
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与创新
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与创新
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创新是指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模式。以下是我对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创新的理解和建议:
1. 强调学生主体性:新课标鼓励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探究和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引入多媒体教学:新课标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如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展示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3. 引导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情
景对话、课堂调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个性化教学: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个性化的教学任务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融入实践环节:新课标鼓励教师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可以通过实验、实地考察、社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创新需要教师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引入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实施个性化教学,并融入实践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论新课标下高校教研教改的实施途径
论新课标下高校教研教改的实施途径
新课标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建立现代化、科学化、人本化的教育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当积极参与新课标下的教学教研工作,并探
索途径,为新课标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推动新课标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教师应当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学科
特点,探索出适合新课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应当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需
要加强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思
维水平和创新能力。其次,高校教师还应当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尤其是职业教育和实
践教学科目的教学改革。
二、加强教学研究
首先,高校教师应当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研讨会、学术交流会以及开展课题研究。
其次,加强教学研究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高校教师应当了解并运用各
种教学平台和教育资源,研究如何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和图书馆资源,丰富学
生的学习资源和教学内容。
三、积极探索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一
种重要手段。高校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方式、新方法,充分发掘实践中的问题、经验和措施,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首先,高校教师应当改变实践教学中的传统形式,采用模拟实践、实地考察、实习实
训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其次,要注重实践教学的综合性和项目化。高校教师应当设计多种实践项目,不仅注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师 对 他 们 的 评 价 . 强 他 们 的 自信 心 . 学 生 看 到 自 己成 功源自文库的 增 使
希 望 。 比如 。 师 在 教 学 中宜 常使 用 表 扬 的 语 气 词 , “ 好 ” 教 如 很 、 “ 棒 了” “ 错 ” “ 进 步” 表 示 对 学 生 的 关 注 和赞 许 。 太 、不 、有 等 四 养 学 生 良好 的 学 习方 法 和 学 习 习惯 培
作 品 质 的教 学方 式 。 在 教 学 工 作 中 , 者 深 切 体 会 到课 程 改 革 笔
后 的 数 学 课 堂 应 创 设 富 有 探 索 性 、 战 性 的 问题 , 学 生 进 行 挑 让 自主探 索 和合 作 交 流 ,不 仅 能 更 好 地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还 能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意 识 和 创 造 能 力 在 实 施 课 堂 教 学 的过 程 中 . 师 要 注 意 引 导 学 生 感 悟 知 识 的发 生 、 展 和 变 化 . 养 学 教 发 培
方 法 是 排 异 法 : 找 到 使 该 分 式 有 意 义 的 值 . 们 先 找 到 那 些 要 我
无 意 义 的值 排 除 掉 . 是 剩 下 的 数 便 是 有 意 义 的 了 。这 样 拓 宽 于 了 学 生 思 维 领 域 . 他 们 学 到 的 不 仅 是 一 道 习题 的 解 法 , 且 使 而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分析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本文将就新课改下小学数
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分析。
一、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
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
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提出
各种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
三、探究式教学方法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探究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学习分数的概念时,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发现分数的意义和应用。通过实践和体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方法等方面。这些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有
效发展。
学校教学管理创新
教学管理创新总结
一、关于教研创新
关注课堂教学,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展行动研究,是学校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校本教研是架设在新理念、科研成果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应研究如何将新理念和科研成果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实践中,研究如何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经验升华到理论高度上来。
(一)教师应主动参与教研
传统教研的方式是教师以听为主,被动接受,而新课改条件下校本教研的新内涵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根据这一新内涵,我校提出了“教师主动参与式教研”,即以典型课例为线索,以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以专业引领为催化剂,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研、自我领悟、自我建构的积极性,使教师在各种观念的碰撞中提高认识、达成共识。
传统的教研课的活动程序大致是“听课→评课”,主讲者为了追求完美,千方百计把课上得无懈可击,其实,研究课并非样板课。
传统的教研课活动的评课,大家往往只谈优点,很少讲缺点,更不研讨问题。其实,教研课活动的生命在于研究。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变“评课”为“议课”,不再将教研课活动的重心放在对主讲教师的评价上,而将重心转移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这里所说的“问题”,可能是大家在教学中都会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一定是主讲教师在讲课中存在的问题。大家通过研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研课才有实实在在的意义。我们的研究课教研活动,既重视有充分准备的观摩研讨,又重视随堂听课和日常研
讨:既重视他评、互评,又重视自我评价(看自己的课堂实录,自我分析、评价、反思),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课改教研教改实施方案
新课改教研教改实施方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教研教改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使之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适应。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教研教改机制。教研教改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教研教改,才能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教研教改机制,明确教研教改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明确教研教改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教研教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另外,我们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质,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最后,我们需要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我们需要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验教学等,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教育事业的一次深刻变革,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健全的教研教改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改下的教研管理创新
知识管理重视知识的生成、转化、共享与创新,对教研管理改革有现实的指导。教研管理改革要明确知识管理教研新目标、完善教研条件、营造支持氛围、构建交流平台,促成组织与个人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标签:知识管理教研管理知识转化共享
在传统的学校教研中,教研任务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和学校安排的,教研活动的规定、标准和要求来自于上级,其动力不是内发的,而是外来的。这就决定了教研活动本身及其成果对外部依赖,而减损了它的真实性和教师的积极性;又由于各校多是比较封闭的各自为战的教学研究,极易造成“近亲繁殖”。在这样的背景下,无疑会造成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被动应付,使教研交流的效率低下。因而,最终否定了教研组应有的激励组织学习、促成知识共享、生成新知识,进而提高工作绩效、提升组织品质的功能。而在新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模式,要求下一级课程对上一级课程必须既坚决执行,又能创造性地自主开发;要求教育者能够在自己所处的岗位上有效地制造知识,并能在不断变化的组织环境中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寻找新的教研管理有效的方法,确保教研组知识的生成、转换、共享与创新,确保知识交流畅通。笔者以为,唯有以知识管理理念创新教研管理,构建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教研组,才能主动适应课程改革发展要求,应对知识经济社会给学校发展带来的挑战。
1 明确教研管理目标,强化学习研究意识
学校管理者应明确教研管理的目的在于对教育知识(课程、技能、经验等)的生产、共享、转换和创新的管理,在于不断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学习品质、提高工作绩效,并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明确了这一点,学校应该设置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学校教研管理、知识管理事务,加强宣传动员,增进各级管理者和教师对知识管理目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强化教师的学习、研究意识,这是学校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
学校管理者要通过多种管道,采取各种措施,让教师切实认识知识巨大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明确知识改变国运,知识改变命运;认识学习是对现代人基本的素质要求,学习是生活,是工作,更是责任,是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有组织的学习、探究和知识共享,个人才能真正适应和融入变革中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超越,获得最大的个体价值;明确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不断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引导教师切实认识创新是教育工作的灵魂。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传统的知识储备已不能满足教育工作需要,教师必须把工作作为研究对象,把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个人专业成长融为一体,不断生成新知识、获得新经验,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教育工作的创新,不仅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普遍适用的应变办法,需要发挥群体攻坚优势,充分实现智慧和知识
共享,教师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加强交流,不断累积个人知识成为组织与个人智能的循环。
为此,学校应在教研组织中大力倡导“研究性”职业生活方式,形成浓郁的学术风气。管理者要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学校组织的学习和研究之风;要积极改善教研条件,给教师创设良好的研究的物质环境;要帮助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以促进教师学习和工作方式的根本转变。
2 完善“硬件软件”,促成外显知识转化吸收
学校发展要依靠外显知识,外显知识可为组织成员吸纳转化成内隐知识。为达到促成吸纳转化的目的,学校教研管理首先应该考虑工具性层面的管理,即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知识网络系统。如教育数据库、教育知识网络、与高校合作与信息交流等“硬件”的建设和管理。学校借助这个系统可以对有价值的信息(即知识)进行强化管理,对知识加以识别、获取、分类、储存、传递、共享、创造、价值评判和保护,构建数据丰富、信息技术手段先进、开放高效的知识共享平台。教师借助这个系统可以将所取得的新知识(外显知识)通过学习、培训、练习、实践、行动和交流等而使其逐渐转化为内隐的知识、系统的知识。
其次、为促成吸纳转化,实现对知识的动态和工作流管理,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教研管理制度,保证知识管理的经常性、有序性,促进外显知识共享与吸纳转化。笔者认为应该建立健全以下几种制度。①理论学习制度。理论学习和理性思维是促进知识学习和提高的有效保证,要引导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使学习更加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促成外显知识的转化吸纳,不断深化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②对话交流制度。确定周、月教研交流制度,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拓宽交流管道,促使教师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共识,创生新知识;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获得新经验。③课题征集研讨制度。为达到促进知识整合和创新的目的,很多国家采用以课题带动教研的“辛迪加”模式,即围绕课题项目整合知识和智力资源。学校要建立课题征集和课题“项目招标”制度,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及时征集上来并转化成课题,通过课题招标和优化组合的形式,整合人力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并藉此增进教师、组织间的交流,深化外显知识,提高两种知识的转化率和吸收率。
3 营造支持氛围,促成内隐知识共享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其名著《个人知识》中分析指出:内隐知识有更大的应用价值,是“真正的”知识。知识管理强调内隐知识共享的基础是组织成员皆具加强与完善知识管理的信念与价值观,并为之承担责任和义务,进而塑造起的共生协同的组织文化。学校管理者要致力于构建共生协同的教研文化,致力于培育教研知识管理的“共同愿景”,使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情向一处系,劲往一处使,形成内发而持久的学习与创新的目标动力系统。“共同愿景”一旦成为氛围、成为士气,就会激发创新的灵感,创造出新知识。为此,学校要给教师描绘美好的知识管理蓝图,引导教师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并通过共同努力实现
之。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環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知识管理尤其强调良好的人际沟通。教研组的人际沟通,主要有组之间的横向沟通、上下级沟通,组内教师之间的平行沟通。其中,改善组间沟通和组内平行沟通尤为重要,让教师相互了解彼此的工作性质、特点、成绩、困难等,有利于消除教师因学科不同、观点意见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隔膜,进一步融洽组织内部良好人际关系,为内隐知识的共享和经验的重组创造良好氛围。①赋予教师教学教研自主权。让教师有机会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见,做出自己的决定。②鼓励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③尊重教师的专业见解。不以任何形式、任何权威来压制教师的专业见解。④承认教师经验学习的知识,并帮助提供交流的平台。⑤倡导教师之间的传、帮、带活动,肯定和鼓励“师傅带徒弟”和“结对子”、“一帮一”教研形式。⑥支持教师著书立说,在专家的帮助下将教师的内隐知识以概念、命题的形式表现出来。
4 构建交流平台,促进知识互动整合
当前,许多学校教研活动相当薄弱,亟待建立自下而上“校本教研”的新机制,为知识生产、转换、共享与创新搭建新平台。校本教研,就是立足学校、立足教学搞科研。这样平台上的研究、学习和知识共享比以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不再单纯抠理论,造课题,而是分析案例,解决问题,这就构建起一种新的教研文化,为教师搭建起民主、平等、交流的平台,大大有利于内隐知识的共享,进而使教师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并制造出新的知识。
由于地域局限和学校层次限制,一个学校教研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一个开放、强劲、互动的大背景的支持。因此,学校还必须致力于加强与高层次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努力争得它们的智力和资源支持,形成学校自身内部改善教育教学的能力。如中小学要与师范大学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建立起合作关系,教师与专家建立起协作关系,开展互动的校际交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搭建校际教育技术平台,建立校际教研交流机制;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等。同时,还要建立与同级学校间的互动整合,形成“知识联盟”,达成校际间内隐知识的共享。
当然,学校管理者还应当将知识管理与学校的绩效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应当致力于知识管理围绕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绩效提高的目标而展开,从而使学校知识管理既有明确的目标又有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波兰尼.个人知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李伟华等.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