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设计
数学高一下册第一章笔记
数学高一下册第一章笔记第一章集合1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 a属于( belongto)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belongto)A,记作a任A(或aA>(举例)3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4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5真子集的概念:若集合A∈B,存在元素x ∈B且x = A,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propersubset)。
记作:AB(或B民A) 6空集的概念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set),记作:O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第二章函数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range).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3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 的一个映射( mapping).记作“f:A→→B”说明:(1)这两个集合有先后顺序,A到B的射与B到A的映射是截不同的.其中f表示具体的对应法则,可以用汉字叙述补充:复合函数如果y=f(u)(u∈M) , u=g(x)(x∈A),则y=f[g(x)]=F(x)(x ∈A)称为f、g 的复合函数。
广东省高一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算法初步》全套教案
第一章算法初步本章教材分析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算法的应用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学习算法的应用,目的就是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算法的学习,对完善数学的思想,激发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进行实践的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本章主要内容:算法与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句、算法案例和小结.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算法入手,通过研究程序框图与算法案例,使算法得到充分的应用,同时也展现了古老算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密切关系.算法案例不仅展示了数学方法的严谨性、科学性,也为计算机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算法初步这一章中让学生近距离接近社会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使数学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应用和提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建模”也是高考考查重点.本章还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学生在学习中会经常用到“算法思想” “转化思想”,从而提高自己数学能力.因此应从三个方面把握本章:(1)知识间的联系;(2)数学思想方法;(3)认知规律.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1.1.1 算法的概念约1课时1.1.2 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约4课时1.2.1 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约1课时1.2.2 条件语句约1课时1.2.3 循环语句约1课时1.3算法案例约3课时本章复习约1课时§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1.1 算法的概念一、教材分析算法在中学数学课程中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没有一个精确化的定义,教科书只对它作了如下描述:“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有限的步骤.”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概念,教科书先从分析一个具体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过程出发,归纳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步骤,这些步骤就构成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算法.教学中,应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例子引出算法,再通过例题加以巩固.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思想。
高一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一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是研究数量关系、结构、空间和变化的学科。
在高中阶段,数学是学习的重点科目之一,而高一数学的第一单元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知识点。
一、集合论在数学中,集合是由对象组成的。
集合论是研究集合及其相关性质和运算的学科。
在高一数学第一单元中,学生们将学习集合的基本概念,如元素、子集、全集、空集等。
同时,他们还将学习集合间的运算,如并集、交集、差集等。
通过学习集合论,学生们能够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法则,进一步理解数学中的逻辑推理和证明过程。
集合论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在数学领域有重要的作用,在其他科学领域,如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也有广泛的应用。
二、函数与映射函数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描述了两个变量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高一数学第一单元中,学生们将学习函数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
他们还将学习如何求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逆函数等。
函数与映射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物理学中,函数可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在经济学中,函数可以用来描述供求关系;在工程学中,函数可以用来描述信号传输等。
通过学习函数与映射,学生们可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三、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数列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系列数字。
在高一数学第一单元中,学生们将学习数列的定义、性质、常见类型和求解方法。
同时,他们还将学习数列的极限和无穷级数等进阶知识。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广泛。
在计算机科学中,数列可以用于算法设计和数据分析;在物理学中,数列可以用于描述连续变化的过程;在金融学中,数列可以用于分析投资回报等。
通过学习数列与数学归纳法,学生们可以锻炼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平面向量平面向量是用来描述平面上的位移和力的学科。
在高一数学第一单元中,学生们将学习平面向量的定义、性质、运算法则和表示方法。
他们还将学习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等进阶知识。
平面向量在物理学、工程学和计算机图形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在计算机图形学中,平面向量可以用来描述三维物体的位置和方向;在工程学中,平面向量可以用来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
高一数学下册《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汇总
高一数学下册《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说明: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关于“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x-3>2}或{x|x-3>2}4、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包含”关系子集注意:有两种可能A是B的一部分,;A与B是同一集合。
高一数学下册第一章知识点
高一数学下册第一章知识点本章主要介绍了高一数学下册的第一章知识点。
主要内容包括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直线方程、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圆方程、圆的切线与法线、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二次函数与方程、二次函数的最值与根的判别、二次函数的应用等。
一、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和圆可以有不同的位置关系,如直线与圆相交、相切或者相离。
对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坐标的计算和运算进行判断和分析。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直线方程平面直角坐标系是研究平面几何的重要工具。
我们可以通过直线的斜率和截距来确定直线的方程,并进行直线的运算和分析。
三、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圆方程圆的方程可以由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圆心和半径来确定。
我们可以利用圆的方程来计算圆的性质和位置关系,并进行圆的运算和分析。
四、圆的切线与法线圆的切线是与圆唯一相切的直线,切线的斜率等于圆的斜率,切线的截距等于圆的截距。
法线是与切线垂直的直线,法线的斜率和切线的斜率的乘积等于-1。
五、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二次函数是一个一次项和一个二次项的代数式,其图像是一个抛物线。
我们可以通过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和顶点式来确定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六、二次函数与方程二次函数与方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二次函数的方程,我们可以解二次方程并求解方程的根。
七、二次函数的最值与根的判别二次函数的最值是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可以通过求取顶点来确定。
而二次函数的根是指方程的解,可以通过求取判别式来判断方程有几个根。
八、二次函数的应用二次函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抛物线的弧长问题、抛物线的最大最小值问题、汽车的行驶问题等。
总结:本章主要介绍了高一数学下册第一章的知识点,包括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直线方程、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圆方程、圆的切线与法线、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二次函数与方程、二次函数的最值与根的判别、二次函数的应用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数学 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一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第一单元往往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回顾和扩展。
本文将介绍高一数学第一单元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并通过例题来演示其应用。
一、集合与命题集合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它可以用一对大括号{}表示,其中的元素可以是数字、字母或其他对象。
集合中的元素通过描述性质来确定。
例如,集合A={x|x是正整数,且x小于10}表示一个由小于10的正整数组成的集合。
命题是数学中的另一个基本概念,它是带有真假属性的陈述句。
在命题中,我们通常用字母P、Q等表示命题。
命题有一个重要性质,即它只能是真或假,不能同时为真假。
例如,命题P:“2是偶数”是一个真命题,命题Q:“3是偶数”是一个假命题。
二、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不等式是数学中常见的表示不等关系的表达式。
例如,x<5表示x小于5,x≥3表示x大于等于3。
不等式的性质有以下几点:1. 相等的两个不等式,它们的解集是相同的;2. 不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一个相同的数,不等式的关系不变;3. 不等式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正数,不等式的关系不变;4. 不等式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负数,不等式的关系反向。
解不等式时,我们通常需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转换和简化。
例如,对于不等式3x-2<7,我们可以先将其转换为3x<9,然后再除以3,得到x<3,从而确定了不等式的解集。
三、函数及其性质函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函数用来描述两个数集之间的依赖关系,其中一个数集称为定义域,另一个数集称为值域。
函数具有以下性质:1. 每个定义域中的元素都与值域中的唯一元素对应;2. 定义域中的元素称为自变量,值域中的元素称为因变量;3. 一个函数可以用表格、图像或公式进行表示;4. 函数的图像可以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曲线表示。
例如,函数y=2x表示自变量x与因变量y之间的关系是倍数关系,其中的2就是函数的斜率。
四、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是由两个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高一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框架
高一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框架一、集合与函数1. 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2. 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3. 函数的定义和性质4. 函数的表示法和常见函数类型二、整式与多项式1. 整式的定义和基本运算2. 多项式的定义和基本运算3.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与根的性质4. 多项式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三、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1.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集和解的性质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3.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和解的性质4.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问题四、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不等式组1.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集和解的性质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问题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解的性质4.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问题五、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图形的性质1.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与性质2. 直线的方程和性质3. 圆的方程和性质4. 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应用问题六、三角函数1. 弧度制与角度制2.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定义和性质3. 值域与定义域4. 三角函数的应用问题七、立体几何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2. 空间图形的投影和截面3. 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计算4. 空间向量的运算和性质八、概率与统计1. 事件与概率的定义2. 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3. 排列与组合4. 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这是高一数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框架,通过掌握和理解上述知识点,可以打好高中数学的基础,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个知识点都有其特定的概念和性质,掌握了这些内容后,可以灵活运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并勇于解决,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祝愿大家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高一第一单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第一单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一的第一单元主要涵盖了数学的基本知识点,如代数、几何和函数等。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提供相应的例题进行解答,帮助同学们复习和加深理解。
以下是各个知识点的详细介绍:一、代数代数是数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在高一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代数的基础知识,包括多项式的运算、因式分解、方程和不等式等。
1. 多项式的运算多项式是由若干项相加或相减构成的表达式,其中每一项是由常数与变量的乘积组成。
多项式的运算包括加法、减法和乘法。
我们可以利用分配律和结合律来简化运算。
例题:计算多项式的和:3x^2 + 2x - 5 和 x^2 - 4x + 7。
解答:将相同次数的项合并,得到:(3 + 1)x^2 + (2 - 4)x + (-5 + 7) = 4x^2 - 2x + 2。
2. 因式分解因式分解是将一个多项式写成若干个因子相乘的形式。
常用的因式分解方法有公因式提取法、差平方法和完全平方法等。
例题:将多项式 x^2 - 4x - 5 进行因式分解。
解答:根据差平方法,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 (x - 5)(x + 1)。
3. 方程和不等式方程和不等式是代数中常见的问题。
方程是由等号连接的两个代数表达式组成,而不等式则是由不等号连接的两个代数表达式。
例题:解方程 2x + 1 = 5。
解答:将方程转化为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得到 2x = 4。
再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得到 x = 2。
二、几何几何是研究空间形状和位置关系的数学学科。
在高一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点、直线、角和三角形等。
1. 点、直线和角点是几何中最基本的概念,它没有长度、面积和体积。
直线是由无限个点组成的,在空间中没有弯曲和厚度。
角是由两条射线共享一个端点构成的,可以用角的顶点来表示。
2. 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连接而成的图形。
我们可以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的不同分类,如按边长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等。
高一下册数学章节知识点总结
高一下册数学章节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解直线方程与直线的特征1.直线的斜截式和点斜式表示方法2.直线的一般式表示方法及其应用3.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性质4.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夹角计算方法第二章:矩阵与行列式1.矩阵的定义和基本运算2.矩阵的特殊类型(方阵、对称阵、上、下三角阵等)及其性质3.矩阵乘法的性质4.行列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第三章:幂函数与指数函数1.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图像3.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应用4.对数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第四章: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1.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三角函数的图像和周期性3.三角函数的运算公式4.解直角三角形和任意三角形的方法和定理5.海伦公式第五章:平面向量1.向量的概念和性质2.向量的基本运算3.向量的线性运算4.共线向量和向量共线定理5.向量的数量积和性质第六章:集合与函数1.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2.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补集等)和性质3.函数的定义和性质4.函数的表示方法(集合法、映射法、解析法等)5.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七章: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数列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等差数列和等差中项数列的性质3.等比数列和等比中项数列的性质4.数列的求和公式和应用5.数列的极限概念和计算方法6.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应用第八章:概率初步1.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事件的概念和基本运算3.条件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概率的加法定理和乘法定理5.频率与概率的关系6.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第九章:不等式与函数图像1.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像3.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和求解方法4.一次不等式和二次不等式的性质和求解方法5.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和性质第十章:立体几何1.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2.立体图形的判断和分类3.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4.球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第十一章: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1.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4.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和应用5.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第十二章:导数初步1.导数的定义和性质2.导数的计算方法(基本、导数和导数的四则运算)3.导数的几何应用(切线和法线的斜率、函数图像的单调性等)4.函数极值判定方法(一阶导数法和二阶导数法)第十三章:三角恒等变换与三角函数图像1.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和倍角公式2.三角函数的半角化简和半角公式3.三角函数的万能公式和已知信息求解方法4.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十四章:指数与对数运算1.指数运算的性质和计算方法2.对数运算的性质和计算方法3.指数和对数运算的基本关系4.指数和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十五章:统计与统计图1.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2.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性质3.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应用4.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第十六章:推理与证明1.推理的基本法则(逆命题、逆否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等)2.证明的基本方法(直接证明法、间接证明法、反证法等)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证明方法4.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证明方法以上是高一下册数学各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定义、性质、运算法则以及解题方法等内容。
高一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如下:
1. 数集与区间:
-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等数集的概念;
- 区间的表示与性质,如开区间、闭区间、左闭右开区间等; - 区间的包含关系与判断方法。
2. 幂与根:
- 指数的概念与性质,如指数的运算规则、指数为0、1、负
整数等特殊情况;
- 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如图像的平移与伸缩;
- 根的概念与性质,如根的运算规则、二次方程的解等。
3. 多项式与分式:
- 多项式的概念与性质,如项、次数、系数、多项式相加与
相乘的运算规则等;
- 一元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与零点求解;
- 分式的概念与性质,如分式的化简、分母有理化等。
4.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
- 一次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如函数图像的斜率、截距、平行
线与垂直线的性质等;
- 二次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如顶点、轴对称、增减性、最值等;
-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图像变化与对应关系。
5. 函数与方程:
-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可逆性等; - 方程与不等式的求解方法,如一次方程与不等式、二次方程与不等式等;
- 函数方程与逆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这些知识点是高一数学第一单元的核心内容,掌握这些知识将对后续的学习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高一下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一下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函数与方程1. 直角坐标系与函数图像- 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和基本概念- 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函数的图像与函数的性质的关系2.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 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其图像- 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 二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其图像- 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3. 反比例函数与指数函数-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其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问题- 指数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其图像- 指数函数的应用问题4. 幂函数与对数函数- 幂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其图像- 幂函数的应用问题- 对数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其图像- 对数函数的应用问题二、三角函数1. 弧度制与角度制- 弧度制与角度制的相互转化- 弧度与圆周角的关系2. 正弦、余弦与正切函数-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其图像- 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性质及其应用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与和差化积公式- 诱导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与应用4.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三角函数图像的平移与伸缩三、平面向量1. 平面向量的定义与性质- 平面向量的定义、加法与减法-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与模长2. 平面向量的共线与垂直判定- 平面向量的共线与垂直性质- 平面向量共线与垂直的判定方法3. 平面向量的应用- 组合力的合力与等效力- 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平面向量在几何和物理问题中的应用四、解析几何1. 直线的方程- 点斜式、斜截式和截距式的定义与推导-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和方程的应用2. 圆的方程与性质- 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与性质- 切线与法线的斜率关系- 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3. 平面与空间的位置关系- 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点到平面的距离和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五、立体几何1. 三棱柱与三棱锥- 三棱柱与三棱锥的特征及性质- 侧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2. 直角棱柱与直角棱锥- 直角棱柱与直角棱锥的特征及性质- 侧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3. 球的性质与球面积及球体积的计算- 球的特征和性质- 球面积与球体积的计算方法以上知识点是高一下学期数学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后续学习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一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高一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一、集合的概念。
1. 集合的定义。
- 集合是由确定的元素组成的总体。
例如,所有小于10的正整数组成的集合{1,2,3,4,5,6,7,8,9}。
这些元素具有确定性,即给定一个对象,能明确判断它是否属于这个集合。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 属于(∈):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 A。
例如,3∈{1,2,3}。
- 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 A。
比如5∉{2,4,6}。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 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不能模棱两可。
- 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互不相同。
例如,集合{1,1,2}不符合互异性,应写成{1,2}。
- 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之分,{1,2,3}和{3,1,2}表示同一个集合。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1. 列举法。
- 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例如,A = {xx是小于5的正整数}={1,2,3,4}。
2. 描述法。
- 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
一般形式为{xp(x)},其中x 是集合中的代表元素,p(x)是元素x所满足的条件。
例如,B={xx^2 - 1 = 0},解x^2 -1 = 0得x = 1或x=- 1,所以B = {1,-1}。
三、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 子集。
- 定义: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就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A⊆ B(或B⊇ A)。
例如,A={1,2},B = {1,2,3},则A⊆ B。
- 性质:-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 A。
-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varnothing⊆ A。
2. 真子集。
- 定义:如果集合A⊆ B,但存在元素x∈ B,且x∉ A,就称集合A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neqq B。
例如,A={1,2},B={1,2,3},则A⊂neqq B。
- 性质: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高中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高中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3. 掌握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及最值;
4. 能够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3. 函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1. 函数的特点和性质;
2. 函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数学》下册;
2. 教学课件;
3. 教学实例;
4. 小组讨论作业。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出函数的概念,并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函数的看法。
Step 2:引入
讲解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
Step 3:探究
讲解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及最值,并通过实例让学生进行练习。
Step 4:实际应用
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函数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Step 5:总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函数的特点及性质,并布置小组讨论作业。
Step 6:作业
完成《高中数学》下册相关习题,准备小组讨论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理论讲解、练习实例和实际应用等多种教学手段,从而使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数学一单元讲解
高一数学一单元讲解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一数学第一单元的讲解。
这一单元涵盖了集合论基础、不等式、函数概念及初等函数等核心内容。
集合论基础旨在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和运算;不等式部分则侧重于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和应用;而函数部分则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掌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以及不同类型函数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任务旨在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设计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
他们经过初中的数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距离高中数学的要求还有差距。
特别是集合与函数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难度。
因此,教学中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和描述法,并能够正确运用集合的符号语言。
(2)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如子集、真子集、相等集、包含关系)和基本运算(如并集、交集、补集),能够运用这些关系和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不等式的性质,能够求解线性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等,并能够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特别是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并能够分析具体函数的这些特性。
(5)掌握初等函数(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能够运用这些函数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高一下册数学知识点
高一下册数学知识点第一章:平面向量平面向量是高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通过学习平面向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中的几何关系和计算方法。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学习平面向量的定义、性质和运算。
1. 平面向量的定义平面向量是有大小和方向的箭头,可以表示平面上的位移和方向。
它通常用字母加上一个箭头来表示,比如AB。
其中,A和B分别是向量的起点和终点。
2. 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可以用坐标来表示。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用两个有序实数对(x,y)来表示一个平面向量。
其中,x表示向右的分量,y表示向上的分量。
3. 平面向量的运算平面向量可以进行加法和数乘运算。
向量的加法就是将两个向量的分量相加得到一个新的向量,而数乘运算就是将一个向量的每个分量都乘以一个实数得到一个新的向量。
4. 平面向量的性质平面向量具有一些重要的性质,比如向量的模长、零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等。
这些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向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解决三角形和周期现象问题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学习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1. 弧度与角度弧度是衡量角度大小的单位,它的定义是:一个半径为1的圆的圆心角对应的弧长就是1弧度。
角度是常用的角度单位,用来表示一个圆心角对应的弧长。
2. 三角函数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可以定义三角函数。
其中,正弦函数是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余弦函数是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切线函数是对边与邻边的比值。
3. 三角函数的性质三角函数具有一些重要的性质,比如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等。
这些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4. 三角函数的应用三角函数在航海、测量、工程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三角函数,我们可以解决与三角形和周期现象相关的问题。
第三章: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数列是一系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字。
通过研究数列,我们可以揭示数的规律和性质。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学习数列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高中第一单元教案数学下册
高中第一单元教案数学下册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题方法。
2.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能够熟练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含义。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教学难点:
1. 能够熟练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够辨析问题中的信息,正确建立方程。
教具准备:
1. 教科书
2. 粉笔、黑板
3. 实物道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举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形式。
2. 介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三、练习(30分钟)
1. 让学生做一些基本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练习题,加强基本功。
2. 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总结(5分钟)
梳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课后反馈(5分钟)
检查学生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及时纠正错误。
教学结束。
湖南省高一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算法初步》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 算法初步§1.1.1 算法的概念(两个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思想。
(2)能够用自然语言叙述算法。
(3)掌握正确的算法应满足的要求。
(4)会写出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
(5)会写出一个求有限整数序列中的最大值的算法。
教学重点: 算法的含义、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判断一个数为质数的算法设计。
.教学难点: 把自然语言转化为算法语言。
.学法:1、写出的算法,必须能解决一类问题(如:判断一个整数n(n>1)是否为质数;求任意一个方程的近似解;……),并且能够重复使用。
2、要使算法尽量简单、步骤尽量少。
3、要保证算法正确,且计算机能够执行,如:让计算机计算1×2×3×4×5是可以做到的,但让计算机去执行“倒一杯水”“替我理发”等则是做不到的。
教学过程一、章头图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与现代计算机科学的联系,它们的基础都是“算法”。
算法作为一个名词,在中学教科书中并没有出现过,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没有接触算法概念。
但是我们却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算法,熟悉许多问题的算法。
如,做四则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从里往外脱括弧,竖式笔算等都是算法,至于乘法口诀、珠算口诀更是算法的具体体现。
广义地说,算法就是做某一件事的步骤或程序。
菜谱是做菜肴的算法,洗衣机的使用说明书是操作洗衣机的算法,歌谱是一首歌曲的算法。
在数学中,主要研究计算机能实现的算法,即按照某种机械程序步骤一定可以得到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程序。
(古代的计算工具:算筹与算盘. 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计算机,计算机是强大的实现各种算法的工具。
)例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②y x ①y x 1212 分析: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主要思想是消元的思想,有代入消元和加减消元两种消元的方法,下面用加减消元法写出它的求解过程.解:第一步:② - ①×2,得: 5y=3; ③第二步:解③得 53=y ; 第三步:将53=y 代入①,得 51=x . 学生探究:对于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说,上述步骤应该怎样进一步完善?老师评析:本题的算法是由加减消元法求解的,这个算法也适合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
理解直线的斜率的存在性.
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直线的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
(2) 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
重点与难点: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和公式.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
教学过程:
(一)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我们知道,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确定)一条直线. 那么, 经过一点P的直线l的位置能确定吗? 如图, 过一点P可以作无数多条直线a,b,c, 易见,答案是否定的.这些直线有什么联系呢?
(1)它们都经过点P. (2)它们的倾斜程度不同. 怎样描述这种倾斜程度的不同?
引入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 取x轴作为基准, 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 0.
问: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0180.
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 90.
因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都有确定的倾斜程度, 引入直线的倾斜角之后, 我们就可以用倾斜角来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
如图, 直线a∥b∥c, 那么它们的倾斜角相等吗? 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一个倾斜角不能确定一条直线.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一个点P和一个倾斜角.
(二)直线的斜率:
一条直线的倾斜角(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k = tan
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0, k = tan0=0;
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 90, k 不存在.
由此可知, 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
例如, =45时, k = tan45= 1;
=135时, k = tan135= tan(180- 45) = - tan45= - 1.
学习了斜率之后, 我们又可以用斜率来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
(三) 直线的斜率公式:
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如何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
可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直线P1P2的四种情况, 并引导学生如何作辅助线,
共同完成斜率公式的推导.(略)
斜率公式
:
对于上面的斜率公式要注意下面四点:
(1) 当x1=x2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 90, 直线与x轴垂直;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即y1,y2和x1,x2在公式中的前后次序可以同时交换, 但分子与分母不能交换;
(3)斜率k可以不通过倾斜角而直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求得;
(4) 当 y1=y2时, 斜率k = 0, 直线的倾斜角=0,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
(5)求直线的倾斜角可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而得到.
(四)例题:
例1 已知A(3, 2), B(-4, 1), C(0, -1), 求直线AB, BC, CA的斜率, 并判断它们的倾斜角是钝角还是锐角.(用计算机作直线, 图略)
分析:已知两点坐标, 而且x1x2, 由斜率公式代入即可求得k的值;
而当k = tan0时, 倾斜角是钝角;
而当k = tan0时, 倾斜角是锐角;
而当k = tan=0时, 倾斜角是0.
略解:直线AB的斜率k1=1/70, 所以它的倾斜角是锐角;
直线BC的斜率k2=-0.50, 所以它的倾斜角是钝角;
直线CA的斜率k3=10, 所以它的倾斜角是锐角.
例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画出经过原点且斜率分别为1, -1, 2, 及-3的直线a, b, c, l.
分析:要画出经过原点的直线a, 只要再找出a上的另外一点M. 而M的坐标可以根据直线a的斜率确定; 或者k=tan=1是特殊值,所以也可以以原点为角的顶点,x 轴的正半轴为角的一边, 在x 轴的上方作45的角, 再把所作的这一边反向延长成直线即可.
略解:设直线a上的另外一点M的坐标为(x,y),根据斜率公式有
1=(y-0)/(x-0)
所以 x = y
可令x = 1, 则y = 1, 于是点M的坐标为(1,1).此时过原点和点
M(1,1), 可作直线a.
同理, 可作直线b, c, l.(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画直线过程)
(五)练习: P91 1. 2. 3. 4.
(六)小结: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公式.
(七)课后作业: P94 习题3.1 1. 3.
(八)板书设计:
3.1.1
1.直线倾斜角的概念 3.例1 练习1 练习3
2. 直线的斜率
4.例2 练习2 练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