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抗 原

合集下载

第三章 抗原

第三章    抗原

4
5
2.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
免疫反应性(抗原性)
6
完全抗原:
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如蛋白质,细菌,病毒等。
半抗原:
只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多为小分子物质,如多糖,类脂,某些药物,食品 中的非蛋白质性功能因子。
载体:
可使半抗原成为完全抗原的物质,如血清蛋白。
7
第一节 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
3.结构的复杂性
4.分子构象
5.易接近性
6.物理状态
16
宿主方面的因素
1.遗传因素
机体对抗原的应答是免疫应答基因(主要是MHC)控 制的。因个体遗传基因的不同,人群中对同一抗原 可有不同程度的应答。
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17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1.抗原进入的途径
2.剂量 3.次数 4.间隔时间 5.免疫佐剂的应用
一、异物性◇
1.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 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越强。 2.异物≠非己 隐蔽的自身抗原(精子,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
8
二、特异性 1.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
1)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2)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3)组成:5-15个aa残基或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
激活的B细胞 抗体类型 免疫记忆 B2 多种 有
体液免疫
B1 IgM 无
20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异嗜性抗原
2.异种抗原
3.同种异型抗原
4.自身抗原
5.独特型抗原(了解)
6.肿瘤抗原
21
异嗜性抗原:
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 间的共同抗原。

第三章抗原

第三章抗原

3、抗原表位的影响因素
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和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 表位的特异性。
4、表位—载体作用 T-B桥联?(B识别半Ag提呈载体给CD4+T…
5、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定义?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1、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化学性质、分子量大小、结构 的复杂性、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物理状态;
第三章 学习目标
掌握: 抗原相关概念(抗原、免疫原性、抗原性、完全抗 原、半抗原、载体、异物性、特异性、表位、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共同抗原、交叉反应、TD抗原、TI抗原、 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独 特型抗原、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超抗原、佐剂、 丝裂原);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TD和TI抗原的比 较;佐剂的作用机制 熟悉: 抗原表位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内源性抗原和外源 性抗原的比较;超抗原作用的机制;佐剂的种类及作用 机制。 了解: 丝裂原的作用特点。
2、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中抗体组成
伤寒沙门菌
机体
+
乙型副伤寒沙 门菌
机体
+
细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各种分类法、各种类概念?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 SAg )
SAg所诱导的T细胞应答,其效应并非针对SAg本身,而是通过分泌 大量的CK而参与某些病理生理过程的发生与发展。 SAg实际为一种多克隆激活剂!
兰德斯坦纳与ABO血型系统
1818年英国的生理学家兼妇产科学家詹姆士· 博龙戴尔医生,有一天接收 了一位难产孕妇。分娩时发生了大出血,如果不及时给她输血,她就必死无 疑。詹姆士在征得孕妇丈夫的同意后,果断作出决定为孕妇输血。詹姆士将 一名健壮男子的血输给了那位失血过多的产妇,终于使她得救了。同年12月 22日,詹姆士医生在伦敦医学年会上作了人与人之间输血成功的第一例报告。 但随后的多次实验证明并非每个受血者都能获得救治,有的却出现不良反应、 甚至导致死亡。这个问题一直让许多科学家思考。一天,奥地利医生卡尔· 兰 德斯坦纳终于想到:会不会是输入的血液与受血者体内的血液发生了病理变 化,而导致受血者死亡?1900年他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混合,发现某 些血浆能使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但有的不会发生凝集。于是得出了 实验结果:血型有A、B、O三种。1902年,兰德斯坦纳的两名学生把实验范 围扩大,发现除了A、B、O三种血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较为稀少的类型,后 来称为AB型。到1927年经国际会议公认,采用兰德斯坦纳原定的字母命名, 至此ABO血型系统正式确立。兰德斯坦纳也因此在19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及 生理奖。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B
第一节 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
一. 抗原的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
(Immuogenicity):抗原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
(immunoreactivity):抗 原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 感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 能力。
T immunoreactivity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
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种特定抗原只 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 该抗体或对该抗原应答的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
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 T,下,有针对性地清除病原体/异物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B细胞 A
无应答
B细胞
T细胞 B
浆细胞
2.胸腺非依赖性Ag(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此类A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 不需要T细胞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抗原。
TI-Ag
B细胞
浆细胞
TI-Ag可分为TI-1和TI-2抗原。
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在抗原提呈细胞内 合成的抗原
如:病毒抗原,肿瘤抗原 抗原肽-MHCI类分子 主要 被CD8+ T细胞识别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
来自抗原提呈细胞外的抗原,如APC通过各种方式吞噬 的各种病原体 抗原肽-MHCII 由CD4+ T识别
2.化学性质:天然的抗原多是大分子的有机物。
蛋白质是良好免疫原。
糖蛋白、脂蛋白和多糖类、脂多糖都有免疫原性,但脂类 和哺乳动物的细胞核成分如DNA、组蛋白是难以诱导免 疫应答。

第三章 抗 原

第三章 抗  原

第三章 抗 原(antigen,Ag)讲稿概 述:B淋巴细胞 浆细胞 抗体 体液免疫抗原 免疫系统T淋巴细胞 效应性T细胞 细胞免疫 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是启动免疫应答的始动因素。

一、 抗原(antigen,Ag)的概念Anti body gen erator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的物质。

二、 Ag的两个重要特性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抗原性(antigenicity):即抗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三、 完全抗原、半抗原与载体免疫原(immunogen)/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carrier):使半抗原变成完全抗原的物质。

通常是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的物质如,poly lys四、 耐受原(tolerogen)与变应原(allergen)耐受原:诱导机体产生耐受的抗原变应原:诱导机体产生变态反应(超敏反应)的抗原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一、异物性(Foreignness)――免疫原性的本质z异物:非机体自身正常成分或虽为自身的但在胚胎期未与自身免疫系统接触过的物质。

1.与机体的组织结构不相同的物质,如异种血清、virus等。

抗原与机体之间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

异种之间;同种异体之间;自身抗原(结构改变)2.机体的免疫系统从未接触过的物质,如精子、晶状体蛋白等。

二、特异性(Specificity)特异性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理论依据。

特异性: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异嗜性抗原: 2.异种抗原: 3.同种异型抗原: 4.自身抗原: 5.独特型抗原: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Chapter 3 Classification of Antigens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 异嗜性抗原〔hererophilic antigen〕 一种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
二、特异性〔specificity〕
〔二〕 抗原表位的类型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Chapter 1 Foreignness and Specificity
二、特异性〔specificity〕
〔二〕 抗原表位的类型
➢ 功能性表位 ➢ 隐蔽性表位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Chapter 1 Foreignness and Specificity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Chapter 1 Foreignness and Specificity
二、特异性〔specificity〕
〔一〕 抗原表位的概念
抗原表位(epitope) :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 的特殊化学基团,是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 根本结构单位。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一、异物性〔foreignness〕
➢不同种属之间〔异种抗原〕 ➢同种异体之间〔同种异型抗原〕 ➢自身成分〔隐蔽抗原〕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Chapter 1 Foreignness and Specificity
二、特异性〔specificity〕
➢ 抗原的特异性: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 ➢ 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响所显示的专一性。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一章医学免疫学免疫: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感染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微生物方法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奠基人——科赫第二章免疫系统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免疫器官分类: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部位。

2、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中枢免疫器官分类:1、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胸腺3、法氏囊外周免疫分类:1、淋巴结:分布全身的豆形淋巴器官2、脾脏(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骨髓的功能:1、造血(所有血细胞的发源地)2、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是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功能: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3、形成血-胸腺屏障:阻止血液中大分子进入胸腺。

淋巴结的功能:1、成熟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2、发生免疫应答(IR)场所3、过滤淋巴液捕获抗原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的功能:1、免疫细胞居住地2、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细胞因子4、过滤血液捕获抗原5、存储红细胞的血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1、形成生理屏障2、参与局部免疫应答3、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T、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免疫细胞分类:1、干细胞2、淋巴细胞3、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分类:1、T淋巴细胞2、B淋巴细胞3、NK细胞第三章抗原抗原(Ag):指一类能刺激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表位或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结构或基团。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即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人教版教学教案云南省弥勒县庆来中学2011-2012学年生物必修3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课件)

人教版教学教案云南省弥勒县庆来中学2011-2012学年生物必修3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课件)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抗原(Antigen)
– 抗原:是一类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细胞受体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 结合的物质。 – 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特异反应性的物 质。 – 不完全抗原: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具有特异反应性 的物质。 – 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某些Ag只需极低浓度 (1~10ng/ml)就能诱发免疫系统产生很强的免疫 应答,称为超抗原,主要是激活T细胞克隆。
免疫过程。
第 一 道 防 线 : 体 表 的 屏 应或免疫缺陷病; 障; 免疫稳定:清除损伤或衰老的细
第 二 道 防 线 : 体 内 的 非 胞,自身稳定功能,否则自身免 特异性免疫; 疫性疾病;
第 三 道 防 线 : 特 异 性 免 免疫监视:防止或消除肿瘤等异 疫反应。 常细胞,否则肿瘤或持续性感染。
三、 现代免疫学时期
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的产生 1978年发现抗体基因重排是B细胞抗原识 别受体多样性的原因 信号转导途径的发现 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的发现 造血与免疫细胞的发育

免疫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
免疫细胞的来源
B细胞 淋巴干细胞 浆细胞 记忆B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NK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包括什么?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免疫学发展的历史
– 11世纪,中国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 – 1798,英国Edward Jenner牛痘疫苗接种预防 – 1880,法国巴斯德的鸡霍乱预防免疫(科学免疫学诞生
– – – –
的重要标志) 1890,E.Adolf von Behring 白喉杆菌的抗毒素 1955,N.K.Jerne的自然选择理论 1957年Burnet 抗体形成的“克隆选择理论” 1962,R.A.Tood and ler 对胸腺功能的认识 MHC结构和功能的揭示 大量细胞免疫功能分子的 发现

第三章免疫原和抗清的制备

第三章免疫原和抗清的制备

第三章免疫原和抗清的制备第1题:半抗原A.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B.有免疫反应性但无免疫原性C.有免疫原性但无免疫反应性D.无免疫原性也无免疫反应性E.只能是同种抗原第2题:兼有免疫原性及免疫反应性的抗原物质称为A.简单半抗原B.复合抗原C.阻断抗原D.完全抗原E.封闭抗原第3题:半抗原是指A、Ti抗原B、TD抗原C、只有反应原性无免疫原性抗原D、只有免疫原性无反原性抗原E、无免疫原性也无反应原性抗原第4题:多少个半抗原连接到载体上才是理想的结合A、10个B、20个以上C、5个D、12个E、15个第5题:完全Ag的概念是A、能活化机体吞噬细胞的物质B、能与Ab反应的物质C、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物质D、能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的物质E、能活化补体的物质第6题:TI抗原诱导体液免疫应答的特点不包括A.抗原需经巨噬细胞加工处理B.可发生再次应答C.只引起体液免疫D.诱导抗体为IgGE.产生抗体对抗原亲和力高第7题:鉴定可溶性抗原纯度的方法有A.单向免疫扩散和免疫电泳法B.对流免疫电泳和血凝法C.双向免疫扩散和补体结合法D.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免疫电泳E.补体结合法和结晶法第8题:用于治疗人破伤风的抗毒素(马血清制剂)对人是A.抗原B.半抗原C.抗体D.抗原抗体复合物第9题:关于半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必须与载体结合后才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B.既无免疫原性又无免疫反应性C.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可与相应抗体发生可见反应D.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第10题:纯化抗原的鉴定不包括A.抗原的浓度B.抗原的纯度C.抗原的免疫活性D.抗原的分子量大小E.B+C第11题:与免疫原混合或结合后可提高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A.载体分子B.免疫佐剂C.激活剂D.催化剂E.抑制剂第12题:必须与蛋白质载体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的是A、超抗原B、变应原C、半抗原D、耐受原第13题:临床实验室常用质控血清,一般采用下列哪一种材料A.马血清B.牛血清C.羊全血D.狗全血第14题:动物免疫中最常用的佐剂是A.卡介曲B.氢氧化铝C.脂多糖D.福氏佐剂第15题:半抗原必须与下列何种物质结合才具免疫原性A、红细胞B、免疫佐剂C、免疫增强剂D、载体第16题:常用作半抗原的载体有A.DNA、甲硫氨酸和碘代酰胺等B.酶蛋白、赖氨酸和对硝基苯酰胺等C.白蛋白、多聚赖氨酸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D.RNA、甲硫氨酸、硫酸葡聚糖等第17题:制备高效价与高特异性免疫血清的先决条件是A.选择合适的动物B.设计具体的免疫程序C.采取恰当的解放方式D.制备高纯度的抗原第18题:制备抗重链抗血清,应选用哪种酶裂解IgA.胃蛋白酶B.木瓜蛋白酶C.链激酶D.胰蛋白酶第19题:制备微量抗原的免疫血清,最佳免疫途径是A.皮下B.肌肉C.血液D.淋巴结第20题:与载体偶联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A.变应原B.完全抗原C.半抗原D.佐剂E.载体第21题:蛋白质分子中对免疫原性起关键作用的氨基酸是A.甘氨酸B.谷氨酸C.半脱氨酸D.酪氨酸E.丝氨酸第22题:天然的佐剂是A.多聚核苷酸B.福氏不完全佐剂C.福氏完全佐剂D.百日咳杆菌E.外毒素第23题:下列生物制品中一般对人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人血浆丙种球蛋白B.动物来源的抗毒素C.类毒素D.苯胺E.BSA第24题:决定某物质免疫原性强弱的因素是A.含有大量不同抗原决定基,分子量>10KD者B.蛋白质组分中含有较多酪氨酸.C.分子量<4KDD.含有较多的芳香族氨基酸E.与宿主亲源关系远近无关第25题:可作为人工结合抗原试验的载体分子包括A.牛血清白蛋白B.鸡卵白蛋白C.二硝基苯D.DNA-蛋白质E.天然糖蛋白第26题:不能被T细胞识别的抗原决定基有A.载体决定基、隐蔽性决定基B.半抗原决定基、功能性决定基C.半抗原决定基、顺序性决定基D.隐蔽性决定基、T细胞决定基E.构像决定基、不连续决定基第27题:胰腺高血糖激素A.具有免疫原性B.羧基端可被杀伤T细胞识别C.氨基端可被B细胞识别D.具有抗原性E.羧基端为B细胞决定基第28题:可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是A.免疫原B.半抗原C.半抗原+载体D.异种物质E.胚胎期机体免疫细胞未曾接触过的物质第29题:属于颗粒性抗原的是A.白蛋白B.球蛋白C.脂多糖D.DNAE.血小板第30题:属于可溶性抗原的是A.IgGB.菌毛C.鞭毛D.荚膜E.SRBC第31题:破碎组织细胞制备蛋白质抗原最常用的方法为A.反复冻融法B.超声破碎法C.表面活性剂处理法D.自溶法E.酶处理法第32题:最常用的半抗原载体为A.牛血清白蛋白B.牛甲状腺球蛋白C.人血清白蛋白D.人甲状腺球蛋白E.球蛋白第33题:连接在载体上的半抗原数目应在多少以上,才能有效地产生抗体A.4B.8C.10D.15E.20第34题:具有免疫原性的佐剂为A.脂多糖B.氢氧化铝C.石蜡油D.羊毛脂E.多聚核苷酸第35题:免疫接种后易引起局部持久溃疡和形成肉芽肿的佐剂为A.福氏完全佐剂B.福氏不完全佐剂C.细胞因子佐剂D.内毒素E.多聚核苷酸第36题:可有效激发机体抗肿瘤效应的佐剂为A.福氏佐剂B.胞壁肽C.细胞因子D.羊毛脂E.多聚核苷酸第37题:从免疫血清中粗提γ球蛋白最简便的方法为A.亲合层析B.离子交换层析C.凝胶过滤D.超速离心E.硫酸铵盐析第38题:制备抗重链血清时,用于裂解免疫球蛋白的酶最好选用A.木瓜蛋白酶B.胃蛋白酶C.胰蛋白酶D.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胰肽酶第39题:某抗原需制备10ml抗血清,应选择何种动物A.家兔B.小白鼠C.马D.绵羊E.猴第40题:制备人血清蛋白与福氏完全佐剂的乳化抗原时,两者比例最好为A.1:1B.2:1C.3:1D.4:1E.0.5:1第41题:某免疫原有10μg,制备抗血清应选择哪种途径免疫A.肌肉注射B.皮内注射C.腹腔注射D.淋巴结内注射E.静脉注射第42题:首次与第二次免疫接种的时间间隔最好为A.1W内B.10~20天C.7~10天D.20~30天E.30天以上第43题:第二次免疫接种后,免疫接种的间隔时间最好为A.1W内B.10~20天C.7~10天D.20~30天E.30天以上第44题:制备组织细胞抗原时,所用的组织必须A.新鲜或低温保存B.121℃15min灭菌C.甲醛固定D.应用蒸馏水灌注以清洗血液及有形成分E.25℃保存第45题:动物采血应在末次免疫后A.1~3天B.5~7天C.7~10天D.10~20天E.20天以上第46题:分离亚细胞成分或大分子蛋白质最常用的方法为A.超速离心法B.低速离心法C.高速离心法D.选择性沉淀法E.凝胶过滤法第47题:提取高纯度特异性IgG的方法为A.亲合层析B.离子交换层析C.凝胶过滤D.超速离心法E.血清区带电泳第48题:免疫小鼠的采血方法常为A.静脉采血法B.心脏采血法C.颈动脉放血法:D.断眼法或摘除眼球法E.股动脉放血法第49题:免疫家兔采血前检测血清抗体效价,应选用何种采血方法A.心脏采血法B.股静脉穿刺采血C.耳缘静脉采血D.颈静脉采血E股动脉采血第50题:制备针对伤寒沙门菌H抗原的抗血清常选用的接种途径为A.静脉注射B.淋巴结注射C.腹腔注射D.皮内注射E.肌肉注射第51题:可与福氏完全佐剂乳化后进行免疫接种的抗原为A.O抗原B.H抗原C.菌毛抗原D.SRBCE.人血清第52题:厂家生产的抗IgG制剂一般的保存方法为A.液体4℃保存B.液体-20℃保存C.真空干燥保存D.25℃保存E.加叠氮钠保存第53题:细菌O抗原的制备方法为A.经0.5%甲醛处理30minB.100℃处理2小时C.56℃过夜D.95%乙醇处理60minE.抗菌素杀菌处理第54题:去除杂抗体的吸附剂应选用A.不含特异性抗原的抗原液B.含特异性抗原的抗原液C.含抗杂抗原的溶液D.含抗杂抗体的溶液E.牛血清白蛋白第55题:关于亲合层析支持物,错误的是1.关于亲合层析支持物,错误的是A.非特异性吸附少B.液体通过时流速快C.在各种pH溶液中稳定D.有从多适合的化学基团E.必须有较少的微孔第56题:纯化抗原的鉴定不包括A.含量鉴定B.理化性质鉴定C.纯度鉴定D.免疫活性鉴定E.效价鉴定第57题:纯化抗原的鉴定方法一般不用A.凝胶电泳B.免疫电泳法C.结晶法D.免疫双扩散E.凝集反应第58题:不是半抗原的是A.脑啡肽B.青霉素C.前列腺素D.内毒素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第59题:不适于做半抗原载体的物质为A.血清白蛋白B.甲状腺球蛋白C.多聚赖氨酸D.活性炭E.内毒素第60题:最经典的蛋白质抗原纯化分离方法为A.盐析沉淀法B.有机溶剂沉淀法C.凝胶过滤D.离子交换层析第61题:根据抗原分子大小进行纯化分离的方法为A.盐析沉淀法B.有机溶剂沉淀法C.凝胶过滤D.离子交换层析第62题:根据抗原分子所带电荷不同进行纯化分离的方法为A.盐析沉淀法B.有机溶剂沉淀法C.凝胶过滤D.离子交换层析第63题:可将IgG裂解成一个Fc和两个Fab片段的酶是A.木瓜蛋白酶B.胃蛋白酶C.胰蛋白酶D.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第64题:可将IgG裂解成F(ab’)2和数个小片段的酶是A.木瓜蛋白酶B.胃蛋白酶C.胰蛋白酶D.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第65题:可将IgG裂解成不规则肽链的酶是A.木瓜蛋白酶B.胃蛋白酶C.胰蛋白酶D.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第四章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第1题:一种免疫佐剂必须能A.增进某些物质的抗原性,这些物质原有抗原性属于较差或可疑者B.降低循环抗体的水平C.有利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产生D.防止实验室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发生E.减少过敏反应第2题:下列有关单克隆抗体特点的叙述中,哪些是正确的A.特异性强B.灵敏度高C.高度的均一性和可重复性D.对pH,温度及盐类浓度耐受性强E.是针对多种抗原的抗体第3题:杂交瘤细胞产生抗体的遗传信息来自A.骨髓细胞B.融合细胞C.饲养细胞D.脾细胞E.淋巴结细胞第4题: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A.特异性强B.高度的均一性和可重复性C.具有单一的生物学功能D.对pH,温度及盐类浓度耐受性强E.灵敏度高第5题:能在HAT培养基生长繁殖的细胞是A.小鼠脾细胞B.小鼠骨髓瘤细胞C.饲养细胞D.杂交瘤细胞E.以上都可以第6题:制备单克隆抗体时为获得经过抗原免疫的B细胞通常采用A.B细胞体外培养B.小鼠腹腔内接种抗原C.大白鼠体内接种抗原D.小鼠肌肉内接种抗原E.小鼠皮下注射B细胞第7题:用单克隆抗体测定细胞膜上的哪种成分,可将淋巴细胞分成不同的亚群A.HLAB.受体C.分化抗原D.糖基E.胆固醇酯第8题:制备单克隆抗体常选用小鼠的哪类细胞作为饲养细胞A.中性粒细胞B.K细胞C.肥大细胞D.成纤维细胞E.腹腔细胞第9题:杂交瘤细胞株常用的保存方法是A.4℃冰箱保存B.37℃保存C.-20℃保存D.-30℃保存E.液氮(-190℃)保存第10题:单克隆抗体的主要应用有A.鉴别菌种型及亚型B.肿瘤的诊断、分型及定位C.检测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D.机体微量成份的鉴定E.鉴别病毒的变异株第11题:下列有关单克隆抗体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特异性强B.灵敏度高C.高度的均一性D.对pH、温度及盐类浓度耐受性强E.可重复性第12题:目前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主要为A.瘤细胞培养技术B.脾细胞培养技术C.杂交瘤技术D.质粒转染技术E.流式细胞分选术第13题:用Ficoll分层液分离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其分布由上到下依次为A.血浆、粒细胞、单个核细胞、红细胞B.血浆、单个核细胞、红细胞、粒细胞C.血浆、单个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D.红细胞、粒细胞、单个核细胞、血浆E.粒细胞、单个核细胞、红细胞、血浆第14题:根据单克隆抗体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A:特异性强B:具有单一的生物学功能C:灵敏度高D:高度的均一性和可重复性E:对pH、温度及盐类浓度耐受性强第15题:制备单克隆抗体通常采用A:体外培养B:大白鼠体内接种C:小鼠腹腔内接种D:小鼠肌肉内接种E:小鼠皮下注射第16题:单克隆抗体的发明者是A、BehringB.北里C.KohlerD.PorterE.Burnet第17题:McAb的特点包括A.由抗原刺激产生B.具有高度特异性C.具有高度均一性D.可大量生产E.单克隆性第18题: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主要包括下列组织A.唾液腺、甲状腺和胰腺等B.甲状腺、膜腺和扁桃体等C.胰腺、扁桃体和肠集合淋巴结等D.扁桃体、肠集合淋巴结和阑尾等第19题:可被免疫系统视为“非己”抗原的包括A.RBC、淋巴细胞B.脑组织、卵子C.眼晶体、甲状腺D.前列腺、心肌组织E.精子、卵子第五章凝聚反应第1题:下列试验属于凝集试验的是A.WB试验B.免疫电泳试验C.RIA试验D.ELISA试验E.肥达氏反应第2题:玻片血清凝集反应主要优点是A、省钱B、易操作C、反应简单D、报告结果快E、省Ag第3题:中和试验是利用下列哪一种原理建立起来的鉴定病毒和测定中和抗体的经典实验A、特异性抗体抑制病毒的感染力B、抗原亲合性C、特异性受体与病毒结合D、抗原表位的破坏E、细胞膜的选择性第4题:颗粒型细菌抗原(死或活菌)在哪种反应中采用A、沉淀反应B、琼脂扩散C、中和试验D、凝集试验E、对流电泳第5题:可溶性Ag进行的血清学反应所出现的反应是A、沉淀反应B、凝集反应C、协同凝集反应D、肥大反应E、凝溶反应第6题:下列哪种反应是属于血清沉淀反应A、单向琼脂扩散试验B、抗球蛋白试验C、溶血反应D、CFTE、免疫荧光试验第7题:在进行血清学反应时,它受许因素影响,一般Ag-Ab反应PH值是A、3~4B、5~6C、6~8D、9~10E、1~2第8题:在进行血清学反应时,它受许因素影响,电解质浓度是A、2%B、1%C、5%D、0.9%E、0.1%第9题:在进行血清学反应时,它受许因素影响,一般反应温度是A、65℃B、56~65℃C、40~56℃E、4~15℃第10题:在用CFT诊断传染病时,CFT中有5种成份,起纽带作用是A、AgB、AbC、SRBCD、溶血素E、补体第11题:在用CFT诊断传染病时,CFT中有5种成份,补体被激活的是A、AgB、AbC、SRBCD、Ag-Ab复合物E、溶血素第12题:下列有关协同凝集试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属于间接凝集反应B.又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颗粒性载体C.菌体的细胞壁中含有SPA,可与IgG特异性结合D.IgG通过其Fab段结合菌体E.主要应用于可溶性抗原的检出第13题:CFT反应时,反应管不溶血是说明A、阳性B、阴性C、抗补体E、反应系统有问题第14题:凝集反应形成的反应现象A.肉眼可见B.肉眼不可见C.必须用精密仪器测定D.必须染色才可见E.必须借显微镜第15题:凝集反应中的抗体称为A.毒素B.溶血素C.沉淀素D.凝集素E.类毒素第16题:血清学反应最适宜于的pH为A.2.5~4.5B.5~6C.6~8D.7~9E.不须最适pH第17题:下列哪项试验不是凝集反应A.ABO血型鉴定B.免疫妊娠试验C.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D.肥达反应E.中和反应第18题:下列属于毒素中和反应试验的有A.胶乳凝集法测定RF试验B.CH50法测定总补体活性试验C.ELISA法测定乙肝表面抗原D.胶乳凝集法测定抗链球菌溶血素O第19题:凝集反应是A.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不可见的凝集现象B.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C.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不可见的凝集现象D.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第20题:凝集反应中的抗原称为A.超抗原B.凝集原C.过敏原D.沉淀原E.自身抗原第21题:间接凝集试验阳性A.红细胞溶解B.红细胞不溶解C.红细胞凝集D.红细胞不凝集E.乳胶颗粒不凝集第22题:临床中进行肥达试验最常采用的方法为A.正向间接凝集反应B.反向间接凝集反应C.玻片凝集法D.试管凝集法E.反向被动血凝第23题: 血清学试验的前带现象是指A.抗体过量B.抗原过量C.凝集明显D.沉淀物明显E.溶血明显第24题:单向琼脂扩散法是将相应的A.抗体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B.抗原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C.补体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D.抗原抗体复合物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E.溶血素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第25题:单向琼脂扩散法法测定是A.定性实验、不能定量B.定量实验、不能定性C.可通过标准曲线求出待测定样本含量D.沉淀环大小可直接反映待测样本含量E.以上均不对第26题:下列哪项实验不是采用试管凝集试验方法A、肥达试验B、外斐试验C、输血交叉配血试验D、ABO血型鉴定第27题:血清学试验的后带现象是指A、抗体过量B、抗原过量C、凝集明显D、沉淀物显著第28题:以何种凝集程度定为滴度A、++++B、+++C、++D、+E、±第29题:下列属于毒素中和反应试验的有A.胶乳凝集法测定RF试验B.CH50法测定总补体活性试验C.ELISA法测定乙肝表面抗原D.胶乳凝集法测定抗链球菌溶血素O第30题:检测不完全抗体可使用的凝集反应为A.协同凝集反应B.间接凝集反应C.间接血凝试验D.Coombs试验E.反问被动血凝试验第31题:关于间接血凝试验,正确的是A.红细胞沉积于管底集中呈圆点为凝集B.红细胞呈++凝集为滴度终点C.根据凝血程度判断阳性反应的强弱D.以+++凝集的标本稀释报告试验结果E.实验载体可以是红细胞及其他颗粒第32题:一般认为下列最为准确、可靠的促使红细胞凝集的方法是A. 酶法B. 白蛋白法C. 抗球蛋白法D. 凝聚胺法E. 吸收放散法第33题:凝集反应的抗原A.半抗原B.超抗原C.异嗜性抗原D.可溶性抗原E.颗粒性抗原第34题:反向间接凝集试验阳性A.红细胞溶解B.红细胞不溶解C.红细胞凝集D.红细胞不凝集E.B+D第35题:临床中进行外斐试验最常采用的方法为A.正向间接凝集反应B.反向间接凝集反应C.玻片凝集法D.试管凝集法E.ELISA法第36题:下面哪个方法或试验不是凝集反应?A、抗球蛋白试验B、肥达氏试验C、琼脂单向扩散D、交叉配血试验E、反向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第37题:影响免疫浊度法的因素有A 光源强度B 反应杯厚度C 标本溶血D 黄疸标本E 脂血标本第38题:绵羊红细胞包被抗体用以检测抗原的血凝反应成为A 正向间接血凝反应B 反向间接血凝反应C 正向间接血凝抑制反应D 反向间接血凝抑制反应E 协同凝集反应第39题:用血清学试验诊断传染病时,常在病初及病起后一定时间重复测定血清抗体含量。

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免疫期间应给予充分营养,分笼饲养标明 记号、做好记录。
二、免疫程序
免疫原的剂量
中间剂量范围内,免疫原剂量增加可获得高效价抗体 特异性要求高,应小量短程,可溶性抗原加用佐剂。对效价 要求高,则可大量长程加佐剂。
免疫间隔时间
第一次和第二次间隔10~20天,三次及以后间隔7~10天
免疫途径
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淋巴结
一、特异性IgG抗体
盐析法:硫酸铵盐析法、硫酸钠盐析法 凝胶过滤法:常结合盐析法 离子交换层析法:DEAE纤维素、QAE-sephadex、QAE纤维 素 亲和层析法:纯化抗原或SPA交联Sepharose 4B制成亲和层 析柱
二、单价特异性抗血清
亲和层析法:杂抗原交联Sepharose 4B柱 吸附剂方法:借助双功能试剂用不含特异抗原的抗
使包膜的渗透压改变而溶解。
优点是: 作用温和 适用于:破碎细菌、破碎细胞(提取核酸)
3、免疫球蛋白片段的制备: 非共价键解离法-改变pH 、利用强变 性剂 共价键解离法-氧化法和还原法 溴化氰裂解法 酶解法-木瓜酶 、胃蛋白酶
IgG片段的制备
1.酶裂解法:
IgG
木瓜酶
Fc+2Fab
Fc段可用于制备抗重链血清。
透析除去未反应
的半抗原
得人工免疫原 (半抗原+载体)
2.戊二醛法:
半抗 原氨 基
N-CH-(CH2)3-CH-N
载体 氨基
第二节 免疫佐剂
免疫佐剂(immunoadjuvant):预先或与 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 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物质 称为免疫佐剂,简称佐剂(adjuvant)。
小结
免疫原是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并能与抗体发生反应的 物质。半抗原是指仅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与载体结合后可具有免疫原性。

第三章抗原

第三章抗原

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第三章抗原(Antigen)第一节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第三节抗原的种类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第一节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抗原(antigen,Ag):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

通常指:能被TCR/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抗原的两种特性:①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②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Immunogen 免疫原)同时具有①和②的物质。

基本概念◆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hapten 半抗原)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Carrier)可与半抗原结合,使半抗原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

◆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

异物性:是免疫原性的核心。

1.异种物质:如马血清,亲缘关系越远,抗原性越强。

2.同种异型物质:如ABO血型物质,HLA改变的自身成分:如衰变的细胞3.自身物质胚胎期免疫系统未接触的成分:如眼晶体蛋白特异性:结构基础——抗原表位1.抗原表位(epitope)的概念:Ag分子中决定其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蛋白质:5-17个氨基酸残基多糖:5-7个多糖残基抗原结合价: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半抗原:1个抗原表位,1价抗原完全抗原:多个抗原表位,多价抗原第一节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2.抗原表位的类型:线性表位:连续的aa片段构象表位:不相连的aa或糖基(1)从结构上分2.抗原表位的类型:(2)从被免疫细胞识别上分B细胞表位T细胞表位T 细胞和B 细胞表位的特性比较 抗原分子表面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表位位置 构象表位,线性表位 线性表位 表位类型 5~15Aa ,5~ 7个单糖,5 ~ 7个核苷酸 8~12Aa (CD8+T.cell )12~17Aa (CD4+T.cell ) 表位大小 天然的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 主要是线性短肽 表位性质 无需 必需 MHC 分子 BCR TCR 表位受体 B 细胞表位 T 细胞表位 区别点3.影响抗原特异性的因素--------由抗原表位的种类、性质、数目和空间构型所决定化学基团性质对抗原表位特异性的影响半抗原反应强度氨苯磺酸氨苯砷酸氨苯甲酸SO3HNH2AsO3HNH2COOHNH2+ + +++/-半抗原化学基团位置对抗原表位特异性的影响反应强度间位氨苯磺酸SO3HNH2+ + ++/-邻位氨苯磺酸邻位氨苯磺酸NH2SO3HNH2SO3H+ +4.半抗原–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B细胞表位)T细胞识别载体表位(T细胞表位)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提呈载体表位给Th细胞,Th细胞活化后再辅助激活B细胞,即以载体把特异T-B 细胞连接起来(T-B桥联),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称载体效应。

必修三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知识点汇总

必修三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知识点汇总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1、免疫: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

“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如:皮肤、黏膜和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唾液、泪液、胃液中的杀菌物质第二道防线:体内非特异性反应包括:体液中的血浆蛋白和某些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分化成的巨噬细胞)局部炎症反应:受损部位出现疼痛、发红、肿胀、发热现象,增强白细胞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作用。

脓液(死的白细胞、活的白细胞、死细菌、坏死的细胞)的出现表示正在克服感染。

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构成了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具特异性,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反应(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点:针对特定病原体。

2、抗原:指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非己物质。

就是任何一个能引发大量淋巴细胞的“非己”标志。

(当病原体进入体内后,由于他们含有特异性化学物质,如蛋白质、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引起体内针对这些特异性化学物质的特异性免疫应答)(1)抗原特点: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2)举例:病毒、细菌、花粉、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等3、抗体: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抗体分子基本结构是Y型的(2臂上有同样的结合位点)。

(1)分布部位:血液、体液及外分泌液(如乳汁)(2)产生抗体的细胞成熟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能合成但不分泌(称受体)效应B细胞(浆细胞)能合成抗体并分泌到体液中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其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四种。

(3)抗体特点:与特异抗原结合,每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4)作用方式:使病毒一类的抗原失去进入宿主细胞的能力;使一些细菌产生的毒素被中和而失效;使一些抗原凝聚而被巨噬细胞吞噬。

第三章 抗原

第三章 抗原
第三章 (Antigen)抗原



1. Concept (概念) 2. Foreigness and specificity (异物性和 特异性) 3. Antigen and immune response (抗原 和免疫反应) 4. Types (类型) 5. Non specific immunostimulants (非 特异性免疫激活)
of the immune system permits it to distinguish subtle differences among antigens(专一性).
antibody/antigen receptor antigen
A B
A B C
C
Structrual basis:epitope (表位)
ability to induce a humoral and/or cell mediated immune response. (免疫原性是能够诱导体液或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
* Antigenicity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 Antigenicity is the ability to combine specifically with the final products of the above responses (i.e., antibodies and/or cell-surface receptors), also called immunoreactivity. (抗原性是是指抗原分
大,免疫原性越强
3)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complexity
All four levels of protein organization—primary, secondary,tertiary, and quaternary—contribute to the structural complexity of a protein and hence affect its immunogenicity.

(浙江专版)2018-2019版高中生物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6课时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

(浙江专版)2018-2019版高中生物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6课时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

第6课时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学考要求知识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a a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a a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aa课时要求 (1)概述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

(2)说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一、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1.免疫的定义和类型(1)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

(2)免疫系统的组成①第一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②第二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是内环境中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血浆蛋白破坏病原体。

③第三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的两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的组成 体表屏障⎩⎪⎪⎨⎪⎪⎧物理屏障⎩⎪⎨⎪⎧⎭⎪⎬⎪⎫皮肤——皮肤屏障⎭⎪⎬⎪⎫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泌尿管道黏膜生殖管道黏膜黏膜屏障 病原体不能穿过化学防御⎩⎪⎨⎪⎧皮肤表面的死细胞——病原体不能生存皮肤油脂腺分泌的油脂——抑制真菌 和某些细菌特别提醒化学防御还包括黏膜的分泌物,如呼吸道黏膜分泌的溶菌酶,胃黏膜分泌的胃酸都具有杀菌作用。

(2)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①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对象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针对的是突破体表屏障的各种病原体,而不是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

②第二道防线的构成体液中的血浆蛋白和某些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其分化形成的巨噬细胞等)。

③体内非特异性反应的实例——炎症反应。

3.白细胞在体内非特异性反应中的作用(1)变形运动:皮肤的任何破损都可能使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内,引起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进入受损伤部位的组织间隙,在此过程中,白细胞需要做变形运动。

(2)吞噬作用:一个中性粒细胞可以吞噬几个细菌;一个巨噬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原文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原文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原文内容一、苏维埃掌权人物1. 毛泽东的印象-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

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 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

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

他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

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

- 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

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

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2. 毛泽东的成长经历-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后来逐渐积累了一些财富,成为了中农。

毛泽东的母亲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她虔诚地信仰佛教。

- 毛泽东八岁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他很早就表现出了反抗精神。

他对父亲的专制和严厉不满,经常与父亲发生冲突。

他同情穷人,对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感到愤怒。

- 毛泽东后来到长沙求学,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更多的新思想。

他阅读了康有为、梁启超的著作,受到了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

但是不久之后,他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参加了辛亥革命,成为了一名革命战士。

- 在长沙期间,毛泽东还组织了新民学会等进步团体,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到北京、上海等地,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的共产主义者,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3. 毛泽东的领导风格- 在苏维埃政权中,毛泽东有着独特的领导风格。

他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

他强调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来进行革命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抗原(antigen,Ag)1.概念能与T细胞、B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即抗原(antigen,Ag)。

2. 特性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抗原性(antigenicity):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二)半抗原(hapten)和载体(carrier)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仅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

(三)耐受原(tolerogen)和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机体对该抗原表现为特异性的负免疫应答的抗原为耐受原;能引起病理性的免疫应答的抗原为变应原。

第一节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一、异物性1.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

(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2.未与宿主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自身物质。

(隔绝的自身成分)二、特异性表位或抗原决定簇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其性质、数量和空间构象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表位是免疫细胞识别的标志及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抗原结合价能和相应抗体结合的功能性表位的数目。

半抗原为单价,天然抗原为多价。

载体(Carrier,C) :大分子,Pro.等半抗原(Hapten,H):H1、H2、H3 ……完全抗原(Ag) = C + nH2.表位种类(1)构象表位(决定簇)①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②一般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

③易被相应的淋巴细胞识别,启动免疫应答,称为功能性表位。

(2)顺序表位(决定簇)①一段顺序相连的氨基酸序列,又称线性决定簇;②多存在于抗原分子的内部。

③一般不能引起免疫应答,称为隐蔽性表位。

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实验:BSA免疫动物抗BSA抗体针对BSA的效应淋巴细胞天然BSA结合抗BSA的抗体刺激T细胞增殖加热变性BSA不结合抗BSA抗体刺激T细胞增殖表明BSA中含有两类不同性质的表位,分别称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1. B细胞表位①构象决定簇或顺序决定簇;②一般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转折处,呈三级结构。

③可直接与B细胞抗原受体(BCR)结合,被B细胞识别。

2. T细胞表位①顺序决定簇;②存在抗原分子的任何部位;③需经抗原递呈细胞(APC)加工处理,并与其MHCⅡ类分子结合后,才能与T细胞抗原受体(TCR)结合,被T细胞识别。

T细胞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特性的比较影响抗原特异性的因素* 抗原特异性是由抗原决定簇所决定,而非由整个抗原分子决定;* 抗原决定簇的空间位置很重要;* 抗原结构的旋光度也与抗原特异性有关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特异性1. 含有不同化学基团的复合抗原只能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

2. 同种化学基团由于连接位置不同,所获得抗体也只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结合反应。

3. 同种化学基团的空间构象不同,特异性亦不同。

单独应用半抗原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只有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结合后,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半抗原抗体,为什么单独用半抗原不能产生抗体,载体在抗体产生中发挥什么作用?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递呈载体表位给T细胞,T细胞识别载体表位,并以此将T、B细胞连接起来,T 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载体不是单纯起运载半抗原的作用,而是具有载体特异性,因此一个完全抗原分子,必须具有载体决定簇和半抗原决定簇。

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共同抗原:两种不同的物质间有相同或相似的表位(抗原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其他抗原之间的反应,称交叉反应。

第二节 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一、理化性质(一)化学性质 天然抗原多为大分子有机物。

一般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

多糖及多肽也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

(二)分子量大小 要求分子量一般在10kD 以上。

(三)化学结构的复杂性 必须有较复杂的化学组成和特殊的化学基团(要含有大量的芳香族氨基酸)。

(四)物理状态 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五)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分子构象是指抗原分子中一些特殊化学基团的立体构象。

易接近性是指抗原表面这些特殊的化学基团与淋巴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相互接触的难易程度。

易接近性常与这些化学基团在抗原分子中分布的部位有关。

二、机体因素遗传、年龄、生理状态、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两次免疫的时间间隔、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类型等都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

抗原的种类1.根据抗原的来源分类:一.天然抗原(1)细胞、细菌和病毒(2)蛋白质类抗原(3)糖类抗原(4)脂类抗原(5)核酸抗原二.人工抗原 即经过人工化学改造的天然抗原。

三.合成抗原 是化学合成的分子。

其它分类方法:2.根据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分类* 异种抗原(xenogenic Ag )* 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eic Ag ):如ABO 血型抗原、HLA 抗原。

* 自身抗原(autoantigen )* 异嗜性抗原(又称Forssman 抗原):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独特型抗原(idiotypic antigen ):TCR 、BCR 或Ig 的V 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些独特的氨基酸序列所组成的抗原表位称为独特型(idiotype ,Id )。

3.根据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 细胞辅助分类*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 ):由B 细胞表位(半抗原)和T 细胞表位(载体)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此类。

*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由多个重复B 细胞表位组成,可分为TI-1Ag 和TI-2Ag 。

TD 抗原和TI 抗原的异同诱导婴幼儿免疫耐受刺激无胸腺小鼠产生抗体无T 细胞的免疫应答激活T 细胞多克隆B 细胞激活对重复序列的需要抗原举例TD 抗原TI-1抗原TI-2抗原+ + -- + +- + ++ - -- + -- - +白喉毒素、病毒血凝素、PPD 等细菌多糖、多聚蛋白、百日咳杆菌、LPS 等肺炎球菌脂多糖、沙门氏多聚鞭毛聚糖等4.依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指非APC自身所产生的抗原。

* 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指免疫效应细胞的靶细胞自身所产生的抗原。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一、超抗原(superantigen,SAg)1.概念: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2%~20% T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即超抗原。

SAg所诱导的T细胞应答,其效应并非针对超抗原本身,而是通过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而参与某些病理生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SAg为多克隆激活剂。

2.种类①外源性超抗原(病毒性):小鼠乳腺肿瘤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②内源性超抗原(细菌外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链球菌产生的致热性外毒素近年亦发现:① T细胞超抗原② B细胞超抗原3.作用特点(1)无需抗原加工与提呈,可直接与MHCⅡ类分子非多态区外侧结合。

(2)仅与TCR Vβ片段结合,形成TCR Vβ-超抗原- MHCⅡ类分子复合物。

(3)T细胞对超抗原的识别不受MHC限制,可选择性结合、活化具有同一vβ簇的多克隆T细胞,故其作用亦无严格的抗原特异性。

(4)诱导的T细胞应答是通过分泌大量细胞因子而参与某些病理生理过程的发生与发展。

超抗原与普通抗原比较特点普通抗原超抗原物质属性蛋白质、多糖细菌外毒素、逆转录病毒蛋白应答特点须被APC处理无须被处理然后被T细胞识别直接刺激T细胞反应细胞 B细胞、T细胞 CD4+T细胞T细胞反应频率 1/106~104 1/20~1/5与MHC结合部位肽结合槽非多态区与TCR结合部位α链V、J区 -β链V、D、J区β链V区MHC限制性 + -APC存在 + +4.生物学意义SAg对免疫系统有很大的影响,包括急性和长期效应。

急性效应包括食物中毒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长期效应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多发性硬化)和免疫缺陷(例如HIV相关的疾病)。

(1)毒性作用与诱导炎症反应:金葡菌的外毒素能刺激大量T细胞激活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后者的生物学效应是引起中毒性休克。

(2)自身免疫病:超抗原的强大刺激作用可激活体内自身反应性T细胞,从而诱发某些自身免疫病。

(3)免疫抑制,诱导T细胞耐受:在胸腺内发育的T细胞如与超抗原结合,可诱发其程序性死亡,导致克隆排除。

二、丝裂原(mitogen,有丝分裂原)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刺激静止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和有丝分裂,非特异性地刺激多克隆的淋巴细胞活化,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

如植物血凝素、刀豆蛋白A、细菌脂多糖和葡萄球菌蛋白A等。

T/B细胞表面都表达多种丝裂原受体,均可对丝裂原刺激产生增殖反应。

可用于体外机体免疫功能的检测。

三、佐剂(adjuvant)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齐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一、种类1.无机佐剂氢氧化铝、明矾2.生物佐剂微生物极其代谢产物3.合成佐剂多聚肌苷酸、胞苷酸4.弗氏佐剂不完全弗氏佐剂(IFA) 、完全弗氏佐剂(CFA)5.新型佐剂纳米颗粒等弗氏佐剂(Freundadjuvant)是目前最常用于动物实验的佐剂,它是将抗原水溶液与油剂(石蜡油或植物油)等量混合,再加乳化剂(羊毛脂或吐温80)制成油包水抗原乳剂,称之为不完全弗氏佐剂。

如在不完全佐剂中加入分枝杆菌(如灭活卡介苗)则称为完全弗氏佐剂。

二、机制①它可能增加抗原的表面面积,易为巨噬细胞所吞噬,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及提呈能力。

②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存留期,增加与免疫细胞接触的机遇;③诱发抗原注射部位及其局部淋巴结的炎症反应,有利于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

CFA是Th1亚型细胞强有力的激活剂,能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又可以促进细胞免疫,促进对移植物的排斥及肿瘤免疫,但其副作用较大,有人认为它可能有致癌作用,不能用于临床医学。

而IFA仅能刺激体液免疫。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一、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组成复杂,是含有多种抗原决定簇的复合物。

细菌的代谢产物有些也是良好的抗原,如细菌外毒素。

二、动物免疫血清三、异嗜性抗原(Forssman 抗原)概念: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系生物间的共同抗原。

如:溶血性链球菌的多糖抗原或蛋白质抗原与人的心肌、心瓣膜或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大肠杆菌O14型的脂多糖与人的结肠粘膜之间;肺炎支原体与链球菌MG株之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