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配套文档: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七、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三
反对盲从。他认为,为臣的态度是由为君的态度决定的。君主并 非任何时候都对,也并非都应无条件服从。他说: “ 君之视臣如 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 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对于暴君,他是深恶痛绝的。
明主旨 本课所录五则选文均是围绕 “ 民为贵 ” 的思想来展开论述的。 在这五则选文中,孟子不仅极力宣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 者失天下的民本思想,而且还指明了得民心的根本途径,就是
2.词类活用
(1)诸侯危社稷: 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作动词,危害
(2)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 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作动词,安于
(3)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
3.特殊句式 (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_______ 判断句 (2)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_______ 判断句 (3)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_______ 判断句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三、民为贵
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 础
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
案
多读厚积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
能
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
知文明理
释文题 “民为贵”语出《孟子· 尽心下》,意思是说,老百姓是最尊贵的。这 句话极其简洁明了地言明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本课所录五则选文,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被诛杀或逃亡。 今义:失去生命。
④夫然后之中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人称中原地区为中国,这里指国都。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五人和教案Word版含解析
《人和》第一则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整理文中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
3.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
2.通过探究几个关键性问题理解文章的内涵。
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3.教育学生一定要发扬团结的精神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情分析:学生对文言知识的学习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学习的主动性也不够;对孟子思想了解不多,凡是喜欢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就此,我联系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在掌握好文言知识,还应深入系统地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从而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并从自身寻找不能与人和睦相处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1. 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学习课文中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一、导入:1.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字道出了华夏子孙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2.面对这个“和”字,你们想到什么?和谐相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和气生财(生意);和睦,家和万事兴(家人之间);和衷共济(面对困难,地震、雪灾);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同学朋友之间)。
2018学年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第2单元-三
3.孟子是如何处处体现他的民本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统
治者。
孟子曰:“ 桀、 纣之失天下也,失其
民也;
3.孟子说:“夏桀、殷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
失其民者,
失 其 心 也。得天下 有 道:
他们失去了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办法:
得其
民,斯得 天下矣;得 其 民 有 道:
得到天下的百姓,就得到天下了;得到天下的百姓有办法:
得其心,
【答案】 孟子在“民为贵”一则中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果国君危害国家,人民就可以推翻他。“齐宣王问曰” 中孟子认为:天子贼害仁义,不过是独夫民贼而已,理应被诛灭。“桀、纣之失 天下”一则中更明确地评论夏桀、商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在孟子看 来,得天下与否取决于民心的向背,要想赢得民心,就要:民之所欲聚之,民 之所恶勿施。这样,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可阻挡。“万 章曰”一则中,孟子归结了舜得天下的两个条件,最终仍然认为“民之所欲, 天必从之”,仍然体现他的民本思想。“仁言不如仁声”一则中直接点明了对百 姓实施教化的重要性——得民心。所选五段文字紧紧围绕民本思想阐述,值得 细细体味。
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配套文档: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六、+Word版含答案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释文题“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时,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并具体而全面地向公孙丑阐释了什么是浩然之气,养成浩然之气应具备的条件和培养浩然之气应注意的问题,足见孟子对浩然之气的重视。
所谓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
他提倡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
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而产生的。
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这种气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
明主旨通过本课所录三则选文,孟子向我们阐述了他的“浩然之气”思想。
他认为,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不急于求成,这种气就充满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
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真正的大丈夫。
并且告诫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希望;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要振作精神;在遭受磨难的时候,要把磨难转变成提高自己并获得成功的基石;在享受安乐生活的时候,要把握好自己,不能丧失向上的斗志。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往送之门,戒.之曰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益其所不能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困于心,衡.于虑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往之女.家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惬 快心、满意 ②诫 告诫 ③增 增加 ④横 横塞 ⑤汝 你的(2)一词多义①长⎩⎪⎨⎪⎧ 敢问夫子恶乎长.: 予助苗长.矣:②知⎩⎪⎨⎪⎧ 我知.言: 知.己知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孰为汝多知.乎: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③正⎩⎪⎨⎪⎧ 以顺为正.者: 而勿正.,心勿忘: 立天下之正.位:答案 ①擅长/生长 ②知晓,懂得/了解/识别/智慧/主持 ③正道/预期/端正的(3)古今异义①无是.,馁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肯定判断。
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配套文档: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四、+Word版含答案.docx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释文题“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提炼自《孟子·梁惠王下》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是孟子对统治者的告诫,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并且以天下万民的忧乐为忧乐。
孟子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主要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其政治目的是推动封建王朝向前发展,但是,它也表现了孟子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
今天,我们有必要把它的精神发扬光大,要一心为民。
明主旨本课所录三则选文从不同方面共同阐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
第1则选文,孟子与齐宣王论乐,乘机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孟子认为,国君能“与民同乐”,便能施行“仁政”,最后形成“王天下”的局面。
第2则选文,孟子拿周文王和夏桀进行对比,说明与民同乐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戴,不与民同乐,老百姓就会恨之入骨,这样,国君即使拥有再多也不会感到快乐。
第3则选文,孟子通过陈述晏婴劝齐景公不要只图自己享乐,要施行仁政与民同忧乐的故事,证明了自己“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观点。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今之乐由.古之乐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可得闻与.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直.好世俗之乐耳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④时日害.丧 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⑤予及女.偕亡 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⑥畜.君何尤 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⑦景公说. 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⑧徵招. 同“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犹 如同 ②欤 语气词 ③只 只、仅仅 ④曷何日、何时 ⑤汝 你 ⑥慉 喜欢、喜爱 ⑦悦高兴 ⑧韶 古代乐曲名(2)一词多义①疾⎩⎪⎨⎪⎧ 疾.首蹙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风知劲草: 声非加疾.:②举⎩⎪⎨⎪⎧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举.头望明月: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戍卒叫,函谷举.:③夫⎩⎪⎨⎪⎧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④适⎩⎪⎨⎪⎧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始适.还家门:邂逅相遇,适.我愿兮:⑤修⎩⎪⎨⎪⎧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乃重修.岳阳楼: 邹忌修.八尺有余:答案 ①痛/痛恨/猛烈的/强 ②全,都/抬起/推荐,选用/发动/攻下,占领 ③句首发语词/人/成年男子/丈夫④到……去/女子出嫁/适合 ⑤从事某种活动/治理/修养/修建,修造/长,高(3)古今异义①兄弟妻子..离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男子的配偶。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五人和教案2Word版含解析
231 2 3 41 2 3 1 2 31 2 3五、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 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六、课型课堂授课七、课时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方法结合本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学生自讲法来教学九、教具PPT课件、导入视频、黑板十、教学过程高中语文学生自讲:吗?明确:“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由于君子最关注的是自我道德水平的提高,所以只要做到非仁不为,非礼不行,他就能够向着自己认定的道德境界前进。
既然如此,其他事情就不足为虑了。
△发散延伸:社会中的“和”,人与人之和,同学与同学之和,家人之和,生意人的和气生财,各个国家、民族之前的和平相处。
五、学生自讲第三则(一)由学生讲析这节课,老师评价总结知识点。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丨行有礼人不答,反其敬。
不得者,皆反求诸已(二)得到的启发:凡事没有做好,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
(三)主旨: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
一切都要从自己身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
抓住了这个根本,就可以赢得天下,达到人和的境界了。
孟子提出了更咼水平的思考。
人该有的更咼层次的忧虑是什么。
思考:我们现实生活中该如何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考,相互质疑,共同解答,在解读、质疑、解答的学习活动中,深入文章的情、理。
自主生成分析品味,深入鉴赏文早的能力。
学生自讲,更加加深他们的记忆,也启发他们自主思考。
别的同学也能更集中精力,听自己的同学讲的怎样。
这是自我督促相互学习的过程“理”源于书本而用之于行。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练习)第2单元+第2课+Word版含答案
第二单元第二课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B )A.叟.(shǒu)庶.(shù)人千乘.(shènɡ)B.不餍.(yàn)遗.(yí)其亲宋(kēng)C.构.(ɡòu)兵说.(shuō)而罢之然而不王.(wànɡ)D.孳孳.(zī)蹠(zhí)利与善之间.(jiān)【解析】A.叟:sǒu;C.说:shuì;D.间:jiàn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A.交.(互相)征利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其君不夺不餍.(满足)B.罢.(停止)之愿闻其指.(意旨) 利吾身.(身体)C.先生之号.(所用的提法) 事.(侍奉)其君去.(离开)仁义D.相接.(交往) 怀.(怀中)仁义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解析】B身:自己;C.去:去掉;D.怀:心里包藏着某种思想感情3.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导学号 46924143( BD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B.何以.利吾国?C.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
D.以.五十步笑百步。
【解析】BD都当“用”讲;A用来;C连词“来”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导学号 46924144( BD )A.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B.蒙故业,因遗.策。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深追先帝遗.诏。
【解析】BD死人遗留下来的A遗弃;C丢失,损失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145( B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B.河东凶亦然.C.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D.吴广以为然.【解析】例句与B都当“这样”讲;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表示答应,是的;D 正确6.下列句子中的“徒”字,与“舜之徒”的“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146( C )A .是鲁孔丘之徒与B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解析】 A 弟子:B 白白地;题干与C 都是“类”的意思;D 空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147( D )A .⎩⎪⎨⎪⎧ 先生之号.则不可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B .⎩⎪⎨⎪⎧ 利与善之间.也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 .⎩⎪⎨⎪⎧ 何以利吾家.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D .⎩⎪⎨⎪⎧ 苟为后.义而先利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解析】 两个“先”“后”都是意动用法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148( C )A .本文的三则短文,都运用了正反对比说理的方法,使文章论证有力,中心突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诸子散文选读》【配套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2-1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2.一词多义
盛大的 ①胜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 . 驴不胜怒,蹄之 忍得住 . 谷不可胜食也 尽 .
十பைடு நூலகம்休假,胜友如云 .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
尊贵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前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归于,趋向 .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登上 . ②就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赴任 . 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参加 .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成功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观赏 .
可以凭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非君子之道 .. 今义:事理的正确和错误
这样做不符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 称王 . 名词作状语
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以临阵逃脱为 喻,风趣地说明梁惠王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 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加多于邻国。本 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人们都认为孟子“善辩”,试以本课中孟子 见梁襄王一节为例,分析其是如何“善辩”的。 提示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 “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
每天 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________________ .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2)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 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5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二、当仁,不让于师1 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2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单元测试: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1 Word版含解析.doc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单元测验1(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B)A.恻.隐策.略测.量侧.目而视B.裨.益自卑.庇.护稗.官野史C.估.计辜.负金箍.青旗沽.酒D.庶.人述.职束.缚说话算数.解析B项分别读“b씓bēi”“b씓bài”。
A项全读“cè”。
C项全读“ɡū”。
D项全读“sh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能忍受别人)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将要掉到井里面)C.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不用心想)D.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省自己)解析应为“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同情”。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B)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B.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C.若火之始然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解析A项“要”通“徼”,求取。
C项“然”同“燃”,燃烧。
D项“内”同“纳”,结交。
4.下列各句中,“所以”表原因的一项是(C)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D.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解析其余各项均作“靠,用来,凭借”讲。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A.义,人之正路..也B.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解析A项“正路”在句中指“正确的道路”,今义指“做人做事的正当途径”。
6.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B)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B.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D.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解析B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
二、阅读与鉴赏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3Word版含解析
121 1212PPT1致用、立身处世,解决遇到的人生现实问题。
课堂教学:一、组织教学:二、投影孟子的名言警句【幻灯片】三、新课教学:春秋战国时代,侵略吞并的战争,已经绵延了几百年。
西周初期所建立的“封建文化”的根基,逐渐被破坏。
社会絮乱,民生凋敝,不义之战给人民带来了深深的痛苦。
面对此时此景孟子选择的是奔走呼号,希望能实行仁政,然而他备受冷落。
梁惠王对待孟子,毫不客气地说道“叟!不远千里而来”满不在乎的味道,至于齐宣王对待孟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孟子是如何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主张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乐民之乐,忧民之忧》2、读课文,掌握文言知识,扫清阅读障碍①学生自读课文②找学生读③齐读④学生合作探究文言知识活用)(重点词语、特殊句式、词类⑤学生再读课文,体会人物说话心理⑴读准字音:王语暴(y M)庶几(sh uj !)独乐乐,与人乐乐(yu e l &疾首蹙頞(c ue)羽旄之美(me)⑵归纳文言知识点: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今之乐由古之乐(“由”通“犹”,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语:告诉。
好:喜欢,爱好。
)②王变乎色曰(色:脸色。
)③今王鼓乐于此(今:假如,如果。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高中语文。
2018学年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第2单元-六
(公孙丑问曰): “敢问夫子恶 乎 长?” 1.公孙丑(孟子徒弟)问道:“敢问老师长于哪一方面?”
敢:敬辞,冒昧地。恶:疑
问代词,什么,哪里。
曰:“我知 言,我善 养吾 浩然之气。” 孟子说:“我懂得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敢问何 谓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答案】 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义而 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 而不加损害,这种气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真正的大丈夫不是阿谀苟合,窃取 权势,逞个人智慧和能力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的人物,而是那种执着于道义, 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充满浩然正气的人。
(3)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 译文:_有__一__个__忧__虑__自__己__的__禾__苗__不__长__而__去__拔__苗__的__宋__国__人__。___ (4)行有不慊于心。(状语后置) 译文:_做__一__件__问__心__有__愧__的__事__。___ (5)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 译文:_舜__从__田__间__劳__动__者__中__兴__起__。___
勿 助 长也。无 若宋 人然。 宋人有 闵 不要促使它成长。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一个忧虑
其苗之不 长而 揠 之者,芒芒然 归,
谓其
自己的禾苗不长而去拔苗的人,很疲倦地回到家中,对他
人曰:‘今日 病 矣!予助 苗 长矣!’其 子 家里的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
趋 而往视之, 苗则槁 矣。天下之 不 助 苗 长 快步赶去一看,禾苗都枯萎了。天下之人不帮助禾苗生长的
阶 段
1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三民为贵教案1Word版含解析
2( )
( )
1
j z ch ng jit ku ngjn wxw ng
zhu n
1
3
10
2
梳理
1、 读,思考:本课选文均是围绕“”的 思想展开论述的。
第一则提出“”的观点。
第二则提出“”的观点。
第三则分析了“”的原因。
2、剧表演(第二则)
点拨
课本剧表 演
五、课堂 反馈练习
五、课堂反馈练习
(一)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 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 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 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 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则诸侯皆为 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 求三年之乂也。句为不畜,终身不得。句不志于仁,终身 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齐读
C、则诸侯皆为之驱矣(代词,指代百姓)
D、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都是“的” 的意思)认为,失民心者失天卜,得民心者得天卜,仁者 无敌。
B、孟子认为,得民心是有方法的,只要己所不欲,勿施 于民就可以了。
C、孟子用“獭”“鹯”的比喻指出,天下暴虐无道的诸 侯不可能得民心,想在天下称王,也是不可能的。
D、孟子认为当今想称王的人,平时不施行仁政,没做过 多少赢得民心的事,而想成就王业,那也是不可能的。
(二)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⑴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反馈联系 (抢答)
六、分析 孟子的比 喻论证艺
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配套文档: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七、+Word版含答案.docx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释文题“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中“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一句,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强加给我们的,我们心中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不用心去思考、领悟罢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只要用心追求,扩充这四端,就能得到仁、义、礼、智,否则就会失去仁、义、礼、智,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四端”学说。
孟子主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行扩充放大使之成为仁、义、礼、智,而将这“四心”扩充放大成为仁、义、礼、智的最好办法就是“反身而诚”,“强恕而行”,不言放弃。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火之始然.同“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纳 “内交”即“结交” ②徼(y āo) 求取 ③燃 燃烧(2)一词多义①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是可忍.,孰不可忍:②谓⎩⎪⎨⎪⎧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③存⎩⎪⎨⎪⎧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而公子亲数存.之: ④辞⎩⎪⎨⎪⎧ 听其狱讼,察其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近者奉辞.伐罪: 朝辞.白帝彩云间: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⑤备⎩⎪⎨⎪⎧ 万物皆备.于我矣: 养备.而动时: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犹得备.晨炊:答案 ①狠心,残忍/忍受/容忍,忍耐 ②认为/叫作 ③保存/存在/生存/看望,慰问 ④口供/口实/辞令/辞别/推让 ⑤具备/完备/防备/准备(3)古今异义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东西的)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释文题“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中“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一句,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强加给我们的,我们心中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不用心去思考、领悟罢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只要用心追求,扩充这四端,就能得到仁、义、礼、智,否则就会失去仁、义、礼、智,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四端”学说。
孟子主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行扩充放大使之成为仁、义、礼、智,而将这“四心”扩充放大成为仁、义、礼、智的最好办法就是“反身而诚”,“强恕而行”,不言放弃。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火之始然.同“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纳 “内交”即“结交” ②徼(y āo) 求取③燃 燃烧(2)一词多义①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是可忍.,孰不可忍:②谓⎩⎪⎨⎪⎧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③存⎩⎪⎨⎪⎧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而公子亲数存.之: ④辞⎩⎪⎨⎪⎧ 听其狱讼,察其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近者奉辞.伐罪: 朝辞.白帝彩云间: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⑤备⎩⎪⎨⎪⎧ 万物皆备.于我矣: 养备.而动时: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犹得备.晨炊:答案 ①狠心,残忍/忍受/容忍,忍耐 ②认为/叫作 ③保存/存在/生存/看望,慰问 ④口供/口实/辞令/辞别/推让 ⑤具备/完备/防备/准备(3)古今异义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东西的)头。
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偷东西的人。
③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到、往。
④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走;可以;能干。
⑤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跟“正”相对。
答案 ①萌芽,发端。
②残害。
③丢弃。
④做,推行。
⑤反省。
(4)虚词归纳①于⎩⎪⎨⎪⎧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②是⎩⎪⎨⎪⎧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③而⎩⎪⎨⎪⎧ 非恶其声而.然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知皆扩而.充之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④然⎩⎪⎨⎪⎧ 非恶其声而然.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答案 ①到/同,和 ②正确/这 ③才/转折连词,却/顺承连词,不译/表假设/表修饰,相当于“去” ④这样/同“燃”,燃烧2.词类活用亦在乎熟.之而已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成熟3.特殊句式(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3)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4)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5)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6)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判断句, (5)(6)介宾短语后置句。
4.语句翻译(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不是因为想要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向乡邻朋友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个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2)仁、义、礼、智并不是从外部给予,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人们不用心想罢了。
(3)人跟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点,一般人丢弃了它,君子则保存了他。
(4)竭力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5)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舍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可悲啊!文本名句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4.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5.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6.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文外名句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孟子说:“人人都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同情。
古代贤明的帝王有不忍的同情心,就有怜恤别人的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政治。
用不忍的同情心,来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
所以说人们都有对别人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的痛苦觉得不忍的同情心,如果人们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井里面,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要去和这孩子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向乡邻朋友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那个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没有同情之心,就不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是人;没有羞耻憎恶之心,就不是人;没有谦让之心,就不是人;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没有是非之心,也不是人。
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憎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心,是义的开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好像他有四肢一样啊。
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己不行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认为他的国君不行的人,是残害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他的国君。
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就像泉水开始流出。
假如把仁、义、礼、智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四端扩充开来,就足以拥有天下;假如不把仁、义、礼、智四端扩充开来,不足以事父母。
”就不足以侍奉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憎恶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
同情之心,是仁;羞耻憎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
仁、义、礼、智,并不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是从外部给予,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人们不用心想罢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了。
所以说:“向内心追求就会得到它,不向内心追求就会失去它。
”(《孟子·告子上》)3.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孟子说:“人跟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点,一般人丢弃了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它,君子则保存了他(所以他才成了君子)。
舜明白万物之理,洞察于人伦,察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仁义根于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内心而所行都从仁义出,不是认为仁义是美的然后努力去也。
”推行它。
”(《孟子·离娄下》)4.孟子曰:“万物皆备孟子说:“人世间一切道理,大到君臣父子小到日常琐事,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
反省自己,自己是真诚的,再没有比这更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大的快乐了。
竭力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近焉。
”这更近的了。
”(《孟子·尽心上》)5.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孟子说:“稻、黍、稷、麦、豆五谷都是好种子;种下去之后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假如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稊米和稗子。
仁,也在于让它在熟之而已矣。
”内心里生长成熟罢了。
”(《孟子·告子上》)6.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没法和他谈出什么善言,自己弃者不 可 与 有 为也。
言 非 礼义,谓 放弃而不求上进的人没法和他有所作为。
说话违背礼义,这就之自 暴也 ;吾身不能居 仁由义 ,谓 之自 弃叫自己残害自己;自身不能居心于仁、由义而行,这就叫自己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