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1-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3
一、选择题
1.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
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B.推行中外朝制度
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D.世袭与察举制共存
【解析】材料“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地方政治制度问题。御史大夫是中央监察机构,刺史是西汉时设立的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中外朝制度是西汉时期的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设立的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地方行政制度,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世袭制和察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 A.旨在削弱国王势力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
【解析】材料反映了刺史可以举报不守法的国王,使其受到相应惩罚,这表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B项正确;刺史制度主要监察地方官员和封国官吏,不只是针对王国势力,A项表述绝对化;汉武帝设置刺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C项表述片面化;D项“趋于完善”之说材料没有体现。故选B。
【答案】B
3.(2018·山东滨州调研)北宋建立之后,“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
A.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B.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C.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
【解析】根据材料“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可以得出宋代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故A项正
确;削弱地方的财政权,这只是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故B项错误;宋代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把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故C项错误;宋代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加强对地方财政权的控制,而不是全面控制,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8·江苏苏州调研)“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 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推进
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说明权力过度集中于中央,使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推进,故B项正确。
【答案】B
5.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
【解析】三公九卿体现了政府大臣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与材料中“微臣与大臣”的关系不符,故A 项错误;汉朝的“中朝”是汉武帝时期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等)组成的决策机构,而汉代的三公九卿则成为外朝即执行机构,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宋代的枢密院是二府三司的组成部分,负责军事,其长官枢密使为政府大臣,故D项错误。
【答案】B
6.(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唐初,不仅将宰相的职权分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共掌,而且还设立了政事堂,形成一套三省长官共议政事的制度。由此可见,政事堂的建立()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加强了中央集权
C.避免了决策失误D.平衡了中央权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设立政事堂,三省长官共同协商政务,既可收集思广益之效,又可提高行政效率,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错误;政事堂的设置可以弥补帝
皇才干之不足,减少决策失误,但不能避免,C项错误;中央权力包括皇权和中央各部的权力,皇权至高无上,D项错误。故选A。
【答案】A
7.(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联考)唐制,凡属皇帝命令,必须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后方可颁行生效。……后来唐朝有的皇帝违反这一制度时,只得将其发诏敕的封袋改为斜封,所书“敕”字,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政事堂研究,虽没有“中书门下之印”,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这一规定()
A.三省议政对皇帝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B.唐朝丞相独揽行政大权
C.标志着唐朝建立二府三司制度
D.使皇帝再也不能为所欲为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皇帝命令,必须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后方可颁行生效”“没有‘中书门下之印’,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表明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A。
【答案】A
8.(2018·河南安阳调研)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解析】根据材料“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可知,在宋代随着完整的相权不断被分割,专制皇权自然是得到了不断的加强,故A项正确。
【答案】A
9.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解析】中外朝的现象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