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诵读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诵读教学论文
初探高中语文课堂的诵读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诵读教学。
语文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
学语文就要诵读,以学生诵读及运用语言为主。
一、营造诵读氛围,教师向学生讲授诵读的重要性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
“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诵读可以提高写作水平,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教师要改变观念,引导学生很好地读书,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激发和保持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
1.教师要提供好的诵读材料。
对美好的语言材料的诵读本身就是一种引发情绪愉快的心理活动,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中学语文中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不仅表现了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也体现了不同形式的艺术美。
作者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构思,为我们塑造了美的形象、美的意境,例如《再别康桥》《雨巷》《滕王阁序》《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因此,诵读教学要重视审美心理因素,把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变为积极能动的“审美主体”,使学生获得求知和情感上的满足和喜悦,从而产生一种诵读的兴趣和欲望。
2.要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诵读学习也当如此。
教师要经常正确地评价学生的诵读,并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中肯地指出学生在读音、节奏和情感表达上的缺点,使之能够及时纠正。
这样学生就会时时感受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
这在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诵读中来,让学生成为诵读的主体我们规定早自习必须大声诵读课文。
每节语文课前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诵读一首诗词,每个学生都必须有感情地诵读教材上的课文,教师定期检查,落实到人、到篇。
通过这些途径保证每个学生的诵读。
在课堂上,老师首先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的朗读论文[修改版]
第一篇:浅析初中语文课堂的朗读论文内容摘要:新课改中,课堂朗读已出现失衡。
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课堂朗读,在倡导课堂朗读的同时,必须关注读什么、何时读、怎么读、为何读等问题。
课改初期的失衡是正常的,坚持在常识的基础上思考,坚守“语文”阵地,走向新的平衡是应然趋势。
关键词:课堂朗读失衡平衡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课堂上的朗读越来越受重视,举目所及,各种性质的公开课读书声四起,均占了课堂相当长的时间。
“以读贯穿课堂”“以朗读为主线”成了非常经典的课堂评价用语。
学生许多时间用在课堂朗读上,不太注重思考能力的培养,会读书不会思考的现象已经很严重。
语文课岂一个“读”字了得?我认为,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课堂朗读,认识它的功能却不过分夸大,重视而不无限拔高,深入思考操作细节但不大而化之。
一、对朗读的再认识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朗读中良好的语感培养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
但朗读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技能,是一个过程,目的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有人提出了“以读代讲,以读代练”,我认为不管如何认真研究,如何正确而熟练地运用,“代讲”“代练”都不是“读”所能承受之重。
读有读的作用,讲练有讲练的功效,世界是多元的,繁多才能丰富,丰富因而美丽。
朗读被夸大为“体现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重要特征”,可综观我们学生,朗读水平高而语文能力不怎么样的比比皆是。
一个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只能说他读懂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他把这种情感用朗读方式再现了出来,但要他说出这种意味,他却可能会因为缺乏丰富的词汇、恰当的技巧来组织,造成意味准确而言传有误的现象。
朗读不是万能的,大声朗读无法也不应该成为语文课新理念的标志。
一味强调课堂朗读是与这个知识迅猛发展的时代不相适应的。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只沿用与古代信息资源相对较少、学科单一的状况相适应的学习方式。
二、把握读的时机朗读非常重要,这一点勿庸置疑。
但朗读不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课堂上还有对话、合作、思考、拓展、联想、感悟等等。
谈谈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论文
谈谈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论文谈谈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论文(通用13篇)在各领域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谈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谈谈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论文篇1[内容提要]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
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
对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朗读是一种高效的综合;对学生来说,是主动性、主体性甚至是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
因此,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朗读目标方法过程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
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
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
因此,朗读教学更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我认为朗读教学应体现在如下的方面:一、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
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通用9篇)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篇1摘要: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通过诵读,可以提高学生驾驭汉语的能力。
关键词:诵读;教学;学生;重要性;习惯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诵读是最重要的。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诵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有利于学生的文字积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与精华,文字亦是。
而文字的学习,往往是通过一篇篇文章的诵读,把识字与阅读融合在一起,重视诵读有利于识字效率的提高和书面语学习的全面开展,同时,识字量的增加,也有利于学生选择更多的书目文章进行阅读。
学生在进行课内文章学习的时候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点。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知优美的韵律。
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朗读技能,就能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悟、读中品,带领学生共同感受纯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写作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通过诵读,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4篇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4篇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朗读教学研究张颂认为:“所谓朗读,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
”新课标高度关注朗读教学,要求高中生“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朗读教学是一种基本课型,抓好朗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运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语文素养。
然而,朗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尤其是年级越高,朗读越被边缘化,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甚至讨厌朗读。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朗读水平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特别是方言区的教师,要掌握好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的正确发音和普通话音变规则,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教师要不断总结,发现规律,并反复练习。
教师要提高朗读水平,还要掌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朗读技巧。
停顿一般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情感停顿三种。
重音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三种类型。
句调一般分为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类型。
节奏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形成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常见的节奏类型有轻快型、沉稳型、舒缓型、强疾型等。
朗读时必须做到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语气刚柔相济,语意褒贬分明,体态自然得体。
2.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教师范读时,要深刻体味作品并恰当运用各种技巧,准确、鲜明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对学生的朗读要具体评价,评价态度要实事求是,如朗读得不好,要指出哪个方面处理得不当,并指出如何具体处理,还可以说一说为什么不能这样读的理由。
3.朗读教学设计要循序渐进朗读受书面语言制约,朗读之前必须对作品本身进行认真研究,透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
只有透彻地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准确传达作者的心声。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描述作者离开英国剑桥大学时的复杂内心感受,把握好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
语文朗读论文(5篇)
语文朗读论文(5篇)语文朗读论文(5篇)语文朗读论文范文第1篇课堂上老师起到主导的作用,老师的心情能够感染课堂上的同学,因此,要想使学校生语感与语言力量得以提升,就要对老师领读加以重视,确保领读的正确。
比如,苏教版四班级上册的课文《珍宝鸟》,在对第四自然段进行领读的时候,老师教学不能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需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这一段通过对珍宝鸟动作的描写,写出了鸟儿的可爱、淘气,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珍宝鸟的爱惜和宠爱之情。
因此,老师在领读时,要想象出这种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的画面,读出感情。
老师要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对文章表达的思想进行正确处理,并把握好语音和语调,对语速进行正确把握,不能矫揉造作,这是要好好进行学习的,对老师朗读技巧的要求特别高,只有做好了这点,才能对课文中的词句和内涵进行理解,从而将语感把握好。
二、强调细读的方式读书是不能慌惊慌张、急于求成的,肯定要重视涵咏,对书中的韵味进行咀嚼,对其进行渐渐消化和理解,从中获得肯定的启示。
比如,苏教版五班级下册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要对表现儿童多的语句进行细细品尝,说明孩子们在哪,那么春天就在哪,跟着孩子们就能找寻到春天,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品读,我们可以理解其隐含的意思:孩子们活泼可爱,就像春天似的生气勃勃。
比如,在对古诗进行教学时,肯定要让同学反复诵读,之后利用领读以及赛读还有唱读等方式,再引导同学去理解其中的诗意,了解其中的感情,最终再进行诵读,加深同学对古诗的理解。
同学在反复进行诵读的时候,感情也会更加深化,在反复诵读之后就会对其更加理解。
反复诵读是学习和鉴赏的一种方法,对于同学语感的培育以及阅读和写作力量的提高都有很好的关心。
有哲学家认为,仿照这一行为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缘由。
宋代朱熹曾经说过,看书就要首先熟读,将书中话背诵下来,就像从自我心中说出似的,如此便可在书中获得肯定的收获。
仿照也就是依据前人阅历进行进展的自己的理论,当自身还没有力量制造理论时就要借鉴前人阅历,并对前人讨论路线进行仿照,省掉不少麻烦。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作用论文
浅谈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摘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其次,诵读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关键词】诵读;语文;课堂教学;作用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做过精辟的论述。
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闪烁着睿智之光的论述,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其它的不说,就提高学生多种能力上,诵读就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古诗词是我们中国优秀文化的精华,记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历史。
针对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一切个人利益第一,对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意识淡薄,于是我们在诵读课中增设了背诵《三字经》的内容,在“二子不学非所宜,糼不学,老何为……融四岁,能让梨……如囊萤,如映雪,……”的诵读声中,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指导学生诵读,还指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照自己找差距,辨别自己,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应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今后应该怎样做,通过这次活动,家长们欣喜的反映,“我家孩子最懂事了”,教师们欣慰地看到学生爱学习,守纪律,尊师长,敬同学了。
可见诵读课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积淀了知识,还在学习的脑海中刻下了民愤读书,孝敬父母的印迹,对培养学生的品德,激发学生勤学热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
中华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诵读课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如学习陆游的《示儿》可以利用作者的遗虑,遗愤,遗言,遗憾几个问题,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在心底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报国志。
人人都说家乡好,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无处不存在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
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教育论文
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教育论文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教育论文[关键词]语文朗读语感一、朗读训练能够培养学生语感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表达能力。
通过对文章反复地朗读,对文中情感的反复体会、领悟,再加上适当的语气和语调,才能产生好的语感效果。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语感、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会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并在此基础上悟出文中所阐述的内涵。
二、朗读训练可以发展学生语言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不读破词句。
就是要读得连贯,节奏自然,不拖长音。
在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就是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
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
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三、朗读训练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手段。
人们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朗读课文,就是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
理学和教育学都特别强调“直观教学”,而语文教学中的“直观”,最主要的就是语言的直观。
它包括对课文的范读、讲解和学生朗读。
范读,是教给学生感知教材的方法;学生朗读,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讲解,则是在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睹”、“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看到作者的别具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文章的妙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doc
1.范读,提供朗读的榜样优秀的范读应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在范读中注意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读:读百草园部分,用轻松欢快的语调,语速稍微快一些,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百草园里过的是无拘无束的快乐的童年生活。
在读三味书屋部分则用低沉、郁闷的语调,语速就慢一些,让学生明白作者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
通过这样的朗读处理,可使学生较快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对比的写法。
学生现学现仿,让学生反复朗读,他们在语气、语调、停顿、重音、语速方面都会模仿得惟妙惟肖,而且读得非常动情,非常投入。
这就是范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在朗读训练中体现了学生主体化的特点。
2.比赛,感受朗读的成功春草图: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春花图:树都开花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春风图:风轻悄悄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雨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在朗读比赛中,每个小组都力争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都以活泼明快的语气、语调,努力去感悟春天那蓬勃向上的气息,把春天那生机勃勃的特点表现出来。
朗读比赛之后,我趁热打铁地告诉学生“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少年”让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3.表演,发挥朗读的想象力于漪老师、程红兵老师在《语文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20年语文教学的回顾与反思》一文中提到:“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确实,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认为,如果课文是一篇情节生动而且完整的好文章,在朗读教学时,我会让学生进行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揣摩故事,扮演文中的人物,表演故事。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人生的寓言》这一课中的《白兔和月亮》,让班上一个可爱的女生来表演小白兔得到月亮前后的不同表现,表演结束后,让学生回归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再响亮地朗读,学生都意识到应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生活,这样才会幸福。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诵读几点看法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诵读几点看法内容摘要:“三分文章七分读”,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供学生朗读的佳作语文的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并提高审美情趣,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朗读是分不开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刻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作。
我有以下几点看法:关键词:诵读语文教学一、朗读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触动内心的情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构建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一定要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有感情的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挥读一朗读--品读”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以读促悟,以悟促学,让师生走进轻松、快乐、高效的语文课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又是感情容易激发的时期,最容易受到感染初中的语文课文大多充满着鲜明、强烈、健康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课文,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指导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那种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惋惜批评之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和伟大抱负;在学习《雨说》这首诗时,只有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学生才能体会出诗人郑愁予对儿童寄予的希望,才能体会诗歌副标题的深刻含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词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知萧瑟的秋景、孤独的农家、阴冷的西风,从而体会词人悲怆的心境,特别是最后一句,如果能读出”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节奏、语气,就能设身处地的领悟异乡游子对故乡梦牵魂绕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诵读论文 诵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诵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可见,朗读,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
诵读,是对同学们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训练的语文活动。
诵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所以,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但在中学朗读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这下这些令人担忧的情况:一、存在问题1、诵读目标模糊在语文课堂,我们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全班齐读之后分组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甲同学读了乙同学读。
听来书声琅琅,看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心中一片茫然,因为教师在读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朗读目标和要求,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些诸如此类的话:“把课文的某某段齐读一遍”,或“某某你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
由于目标的模糊,学生朗读时心不在焉,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诵读训练无序诵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整个一篇课文来看,要遵循“读准——读通——读流利——读出感情”这样的一个训练过程。
而大多数教师却漠视这种“序”,无论是学习课文前的朗读训练还是学完课文后的朗读训练,都是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的情感”。
试问,学生在没有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流利的情况下,如何读出课文的情感?当然有些课文通俗易懂,就可以要求学生初读时就读出感情。
3、诵读评价淡化许多教师在学生朗读后,作壁上观,不给予适当的点评,也没有指导学生互相评价,更加没有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进行自我反思。
读得好,还是差;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学生浑然不知。
让“诵读”成为语文课堂“焦点”[论文]
让“诵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焦点”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同解读、赏析语言文字艺术的殿堂,是师生合作透过文字感知作者情感与思想的桥梁,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作文水平的舞台。
俗语将“上学”叫“念书”,古语也有“吟诗作赋”之说,可见诵读之重要。
诵读是学生将眼睛看到的文字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加工成图像,由对图像的理解生发出情感,再带着这种情感读出来的过程。
这个过程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锻炼了学生多种思维。
因此我建议语文课堂应聚焦诵读。
那么如何教学生诵读课文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着力解决好“教师素养”“文本选择”“学生培养”三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应具备健康的心理、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育家魏书生说,语文是门“人学”。
是的,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生命的礼赞。
如果一个老师心理、思想不健康,怎能正确地体悟文本所传递的情愫呢?因此,语文教师应从心理上、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使自身道德高尚。
无论条件、环境怎样都应爱岗敬业,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形成热情、开朗、诚实、正直、乐观、温和、豁达的个性品质。
以这种品质体悟文本、赋予课文诵读,一定会感染学生,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语文也是一门研究语言的科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标准、清晰、流利,更重要的是声音还应具有美感,语言还应精练传神,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声音外化成和煦的春风,炎热的夏日,绵绵的秋雨,酷寒的冬雪,体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和个性。
教师的投入是对学生最好的启迪。
二、精心选择适合学生诵读的文本素材1.古典诗歌。
古诗句式整齐,讲求押韵,读起来自然琅琅上口,只要把握内涵,处理好诵读的节奏、语调和语速即可。
古诗以五言、七言最常见,一般五言的节奏为“221”或“212”,七言的节奏为“2212”或“2221”。
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多样化诵读,激诵读热情
多样化诵读,激诵读热情摘要: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新课程改革以来,诵读教学再一次受到了关注。
在教学实践中,教者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创设了多种诵读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引导他们与先哲在诵读中实现交流与对话。
教者主要的方式有;哲思故事导读、文本对照思读、创设情境吟诵、配以音乐吟唱,多层次诵读等。
关键词:兴趣 故事 对照 情境 音乐 多层次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追根溯源,中国古代的教育就非常重视诵读。
1904年现代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诵读教学虽然有专家提倡,但总体还是趋于弱化。
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重讲轻读、重写轻读的现象,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试,从而忽略了诵读,忽视了对语感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新课程改革以来,诵读教学再一次受到了关注。
新颁发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语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要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诵读就是积累知识和习得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1】在文本的阅读方式上,不同的作品常常有不同的特点,根据意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往往能激发学生极大的热情,甚至爱上诵读文本这种品读课文的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 特别是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已经足够让他们在经典作品中与先贤圣哲对话,从中汲取促进自身发展的思想精华。
【2】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者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创设了多种诵读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引导他们与先哲在诵读中实现交流与对话。
教者主要的方式有;哲思故事导读、文本对照思读、创设情境吟诵、配以音乐吟唱,多层次诵读等。
一、历史故事导读,导意蕴。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讲述历史名人刻苦诵读作品的故事,引导学生生发仰慕之心,并“汲汲然”欲效之。
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重要性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重要性论文----7192bd0c-7158-11ec-b6ee-
7cb59b590d7d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
摘要:阅读教学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
重视阅读。
现代汉语教学也被提倡,但效果并不显著。
新课程改革以来,阅读教学再次引
起人们的关注。
新颁布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积累、感知、熏陶、运用和语感的培养,因此要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朗读是语文学习过程
中积累知识、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学;诵读;重要性
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说轻读、重改写轻读的严重现象。
教师和学
生忙于应付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阅读和语感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效果不理想。
那
么阅读到底是什么呢?中国古代的背诵教学被称为“寓言”,最早见于《周礼》。
在现代,朗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反复朗读,死记硬背”。
因此,我
们可以这样理解阅读:阅读是一种看文本、说声音、听声音、理解感受、理解原因的综合
性阅读活动。
它通过观察文本、倾听内心、仔细阅读和思考来实现对文本的全面理解,从
而实现对文本的全面理解。
语言学习是基于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受,通过各种“阅读”来
实现的。
所谓“三篇文章七读”,足以说明阅读的重要性。
一、加深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盛赞“百读不厌”。
朱自清先生也认为,。
语文教学诵读法论文
语文教学诵读法论文一、诵读法的历史及分类在绵亘悠远的历史长河中,诵读法这一语文教学中的奇葩也几度浮沉,根据它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容、形式、目标的不同,分为:传统诵读法和现代诵读法1.传统诵读法《说文解字》中解释“读,诵书也”、“诵,讽也”,在《周礼·大司乐》中记载“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说明古代的“读”是一种朗读,“诵”是进行吟咏、背诵的语言教育,传统诵读法是随着语文教育产生而产生,在古代的劳动人民间口口相传,利用反复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熟诵成背”的作用,对语文和文字进行基础的训练。
它起于先秦,盛于两汉,成于魏晋,虽历时千年:“要求读书时‘口到’、‘手到’、‘眼到’、‘心到’;要求分散记忆,多次复习;注意熟读与精思、抄写与诵读结合”,但却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没有对它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是把注重背诵的传统继承下来,慢慢随着历史、客观等原因渐渐淡出语文教学的历史舞台。
2.现代诵读法当今功利性的社会导致功利性的学校教育,又直接导致学校对待考试的功利主义态度。
面对升学的“指挥棒”、就业的压力,面对只让死记硬背的“诵读法”,语文教学课内、外不读不写或少读少写的状况屡见不鲜也是情有可原,现代诵读法无疑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传统诵读法的继承和发展的产物——现代诵读法:强调语言学习中对“说”的强化训练;利用出声的朗读,在读中思,在思中读,读思结合;在充分了解、认识文章的基础上,带着读者的感情继续诵读;熟读成诵,熟诵成背,达到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
简而言之: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读的表现方式,读诵结合、缺一不可。
我们常见的朗读、背诵、吟咏、美读都是“现代诵读法”的众多“化身”之一。
二、现代诵读法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吕叔湘先生说:“白话文学生完全看得懂,教师完全可以少讲或不讲,个别地方学生不理解的就讲一点。
”基与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结合“现代诵读法”,是非常必要的:1.培养兴趣,激发求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教学论文)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教学多种形式读写结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叶老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
”许多语文课上,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反反复复抓朗读训练,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独具慧眼地发现文本的内在价值。
如我上《背影》一课时,文中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找出描写背影的句子仔细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文中有四处描写我的眼泪,每次流泪我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带着体会再读这段话,接着再读,再通过对比朗读,使学生更能体会朱自清的复杂心情,许多学生在读时都带着眼泪,进而理解深深的父子之情。
又如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自己范读,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通过训练,学生的朗读有气势有感情,可谓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到了语言的魅力,领会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艺术特色,而且能够将自己的看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课堂效果非常好。
再如我在教学文言文《童趣》一课时,反复强调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所以我除了范读,抽生读,还适时出示了趣味十足的小动画,让学生用课文给画面配音,使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读得摇头晃脑、韵味十足。
听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看他们摇头晃脑的情形,怎能不叫人拍手称快呢?在教《为学》、《五柳先生传》等文言文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和句读,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再分角色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在读中发现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语文的诵读教学
[摘要]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由于认识上的失误,有轻视诵读教学的倾向。
我们重新讨论中学语文的诵读教学的意义是有必要的。
并进行诵读教学的经验和方法的交流。
[关键词]诵读教学倾向意义经验方法
传统的诵读教学是一种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忽视诵读教学依然存在,这有碍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本文试图从诵读教学的倾向、意义、经验、方法进行讨论,以激起人们对诵读教学的探索与交流。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轻视诵读教学的倾向,依然较严重。
这主要表现在:
教师不敢抓诵读,学生不愿读书。
曾有人统计,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有整整六年时间,学生受到的诵读训练仅有108小时。
而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门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要学会流畅地表情地朗读,至少需要200小时以上的练习时间。
中学阶段读物篇幅增长,内容加深,朗读难度、朗读要求高,练习的时间不应低于小学阶段。
从对比中我们可看出,当前的中学语文诵读教学还抓得不够。
诵读无足轻重。
有人曾在所听的150节中学语文课作过统计,仅有65节用于朗读,占43.3%,其它半数以上的课是在“寂然无声”中“悄悄”进行。
可见,目前的中学语文对于诵读教学,认为有没有诵读都是无所谓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诵读实际上成为教师讲课
的调节。
他们着意不在诵读的训练,而是把注意力吸引到准备教学的内容上。
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读一段,讲解一段。
作为基础教育学校标志的“书声琅琅”,似乎正在削弱、消失,有些教师甚至连早读课也不放过,还得讲练习的答案,分析测验的题目。
诵读的形式比较单调。
诵读的形式有齐读、轮读、跟读、范读、个别读、领读、分角色读等。
但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使用少数的几种形式。
曾有人作过统计,在65节有朗读的课中,60%以上采用齐读、轮读的形式。
采用齐读的形式,大家都能参与,对字的读音、语法停顿和学习的注意力的集中和同学之间的协调都是有好处的。
采用轮读形式,在形式有些变化,互相之间能够比较和促进。
但是这两种形式都着意在正确地朗读的范畴内,不能够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达不到流畅地、传神地朗读,不能品味语言的风格,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和传达书面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读指导不力。
朗读的质量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正确地朗读、流畅地朗读、传神地朗读。
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而目前的诵读教学基本上只达到正确的朗读这个层次,只要求学生咬准字音,把握好语法停顿,不错不漏就可以了。
教师的示范,因为本身没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常常只指导到正确的朗读这个层次。
因此,学生没有获得更大的发展,就感到乏味了。
当前中学语文诵读教学出现的这种不容乐观的情状,并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
这种错误的倾向严重地影响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
我们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就有必要重新讨论诵读教学的意义。
诵读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古往今来,我国许多国学大师所取得的成就,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重视诵读。
他们的苦读经历,令人惊叹不已。
唐代韩愈自幼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他自叙“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于百家之编。
”白居易达到了苦读苦记的程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钱钟书先生从幼年起,不仅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词,就连《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代小说,“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
”实践证明,诵读不但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因为诵读识记效果最佳。
有的学者研究表明:“人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要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
”诵读不仅把视听觉结合起来,而且还伴随大脑的一个思考过程,因而其识记效果最佳。
诵读教学始终贯穿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首先,诵读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
所谓诵读,是人们通过视觉器官感知书面语言,通过神经反映到大脑辨认、转译、想象、联想、判断、系统等一系列复杂的思想活动,然后又通过发音神经器官转化为有声语言,再从耳神经转入大脑神经中枢进行鉴别、评价等的活动。
这是诵读产生的生理、心理机制。
诵读教学就是根据诵读产生的这种机制,在
教师的示范、指导下,以朗读、吟诵的方式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我们知道,一个初学汉语文的人,一般都经历由诵读到小声读,再到默读这样三个阶段。
任何初学语文者都不可能撇开吐字发音的历练而直接凭视觉学习
书面语,理解书面语,非得读出字音才能理解领会,文字不可能像语言那样自然习得。
离开了出声诵读,想要真正学好语文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因此,朱熹才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叶圣陶才会三番五次地强调:“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实际上,在诵读中,视觉准确捕捉文字的能力,视觉神经系统准确、迅速传导能力,大脑神经系统对发音系统的指挥调控能力等,都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培养和提高。
这种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最基础的阅读能力。
其次,诵读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内的思想能力。
在诵读教学中,学生通过不断地诵读,促使语言信息不断地反复地刺激大脑,大脑运用概念去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演绎、判断、推理、抽象,从而使抽象思维得到训练;同时,读者又通过语言材料的转译、直观、重现、再造、想象,等等。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就会使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如果学生达到“烂熟”的程度,作者的语言、思想往往会变成他的语言、思想,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再次,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文章之美,是一种综合艺术美。
但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能一步到位的,要分步进行。
欣赏文章的美,也应该由感性到理性,由
外在到深层的过程。
表层的直觉的感性认识,向深层的领悟、理性的认识发展。
学生通过诵读获得感性印象,通过反复诵读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
我们千万不要在学生的诵读上吝啬时间。
对于文章的形式美,学生通过诵读就可以获得真切的感受。
这种真切的感受还会诱发学生反复诵读的兴趣。
随着诵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形式美以外的范畴渗透。
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
这样,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学鉴赏能力。
我们怎样才能搞好诵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进行
考虑:
首先,要树立诵读教学观念,吸取诵读教学成功的经验。
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诵读教学观,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这样语文的积累就会多起来,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在这方面,湖北公安一中史绍典老师的经验:把握好诵读的趣味性,识记的组快性,理解的整体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其次,我们要激发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德国伟大的作家歌德也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便没有记忆。
”可见,兴趣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实验证明,当人们对某方面事物感兴趣时,这种兴趣就会引导他积极去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从而取得比别人更优秀的成绩。
诵读也是如此,你对诵读感兴趣的话,你就能够在诵读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素材的积累,就能提高你的语文素质。
那么,要想激发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
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条途径。
提供好的诵读材料。
美好的诵读材料,本身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我们要结合教材,实现诵读教学的多样化。
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对于不同的文体,我们要运用不同的诵读方法。
例如,对于诗歌,我们可以运用吟诵的方法,在吟诵中体味诗歌的韵味;对于散文,我们可以用朗读的方法,通过多次有感情地朗读,从中品味出散文的神韵;对于小说、戏剧,我们可以用分角色来读和按角色来读,使学生在诵读中掌握小说、戏剧的个性化语言,从而帮助他们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提高语文素质是多种多样的,创造性地运用诵读教学法是一个重要的手段,那是无庸置疑的。
特别是在新的时期,具有悠久传统的诵读教学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为此我们提倡诵读教学。
在目前的诵读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课题需要解决。
例如,在重视诵读基础上,如何解决诵读与实践的矛盾,诵读与大量阅读的矛盾,诵读与其他阅读形式的矛盾,诵读的测量尺度在质和量的方面应如何规定等课题。
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诵读教学的规律,使之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