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间阶层对大学管理的作用

合集下载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思想行为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思想行为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全 国道 德模 范 ”的 评选 总能 见 趣 。随 着我 国民主 法治 制度 不 断
= .新 的社会 阶层 人士 思想
到他 们 的 身影 ,他 们 的事 迹感 动 完善 ,大学 生通 过 学 习知识 ,增 行 为对 高校 大学生的消极 影响
了 国人 ,影 响 了大 学生 的 思想 和 长 才干 ,对社 会 、政治 也有 了 自
社 会 主义 市 场 经济发 展 的过 程 中 展 等方 面 有 了一 定 的政治 参 与需 的竞 争 发 出挑战 。对 自身 的职 业
顺应 时代 的需 求 ,遵 纪 守法 ,回 求 。新 的 社会 阶 层人 士 主动 参 与 规划 ,高校 大学 生 也更 加理 性 ,
报 社 会 ,展 现 出 了良好 的社 会 责 政 治 ,为 国 家经 济和 社会 的 发展 不再 像 以前 那样 “高不 成 ,低 不 任 意识 。在 慈善 事业 方 面 ,新 的 出谋划 策 ,同时也 在 运用 法律 法 就 ” ,并 逐 渐愿 意从 头做 起 ,到
势报 告 ”显 示 ,民营企 业 已成 为 生 表 达 出政 治 参 与 的 兴 趣 。 同 来 文化 的影 响 ,容 易游 离 于共 产
我 国社会 公 益慈 善 事业 的重 要 力 时 ,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 社会 阶 层 人士对 高 校大 主 义信 仰之 外 。新 的社 会 阶 层人
量 。 ̄1J2016年底 ,我 国有近39559 学 生 参 与政治 的 方式 和 内容 产生 士 总是 习惯 于把 物 质利 益 放在 首
关键 词 :新 社 会 阶层 : 高校 ;思想政治教 育
新 的 社 会 阶 层 是 在 社 会 分 学 ,卜思想 行 为产 生 的私!檄影 响 与

当前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现状分析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ZHOU INSTITUTE OF SOCIALISM 2010年第4期(总第31期)No.42010(Serial No.31)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二十余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原来相对封闭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分配制度的合理化、法制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新的劳动、人事、教育制度的确立,使中间阶层悄然崛起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当前我国中间阶层的划分及其对象1、中间阶层的概念对“中间阶层”(或称“中间阶级”、“中产阶层”、“中产阶级”)的界定,由于侧重的角度不同,理论界有不同的表述。

由此形成的各种界定虽无实质性的区别,有的还互相兼容,但不同的界定必然导致中间阶层所指对象的差别。

马克思关于中间阶层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资本论》中,散见于他的著作及手稿中。

虽然他没有明确地给出中间阶层的定义,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间阶层分析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中间阶层是其社会地位介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层和社会集团。

中间阶层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上都不是统一的整体,因此中间阶层属于社会过渡阶级范畴,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而只是一个社会阶层。

我国理论界的划分目前主要有三类:一是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对中间阶层进行界定。

根据职业分类,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认为中间阶层是指就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而言,“处于社会的中间等级位置,属于社会中间层。

”二是侧重从经济角度对中间阶层进行界定。

比较多的是以收人和财产为标准。

有的则强调经济生活的状态,如马得勇认为,中间阶层是介于贫困阶层和富有阶层之间的一个阶层。

有的将收人、财产与生活状态结合起来加以界定,如李强认为,中间阶层或中产阶级是指生活水平、财产地位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

这样的界定比较普遍,有合理的成分,但从纯经济的角度或生活状态,不仅很难有清晰的衡量和操作标准,而且现实生活中收人、财产状况和生活水平与阶层位序错位的情况并不少见。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对其中间阶层形成的影响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对其中间阶层形成的影响
平 , 以威 望和 收人都 较高 。 ” 所 ①
而村上 泰亮 根据 韦伯关 于 经济政 治文化 的分 层理 论 ,对 中 间阶层 也作 了比较 细致 的定 义 : 经 济上拥 有足 够维 持一定 生活 方式 的收人 和 资产 ; “ 政治 上拥 有选举 权 , 而且 在行政 机 构、 民间法人 企业 、 方社 会肩 负某 种管理 职责 , 地 包括 为产业 社会 的运 行 和管理提 供不 可缺 少 的信息 和 知识 的智 能 型专 门职业层 , 即广 义 的管理 阶层 ; 化 上受过 一定 的高等 教育 , 文 拥 有 独特 的 ‘ 流式 ’ 活方 式 , 中 生 是促 进产业 化 的 ‘ 段 式 ’ 手 价值 即所 谓 ‘ 中产 阶级 美德 ’ 自觉 的
承担者 , 资产 阶级实 质上 的文 化领导层 ” 是 。@
由此可 见 ,虽 然在 日本社 会并 没有 形成关 于 中 间阶层 的一个 统一 明确 的定义 ,但基 本
上 可 以将其 限定 在这 样一个 范 围之 内:根据人 们 所处社 会 地位 的高低 、社会 威望 的大小 进
行 判 断 , 重家 庭背景 、 际范 围、 注 交 学历 、 职位 等 因素 , 以社 会地 位高 低划 分 的阶级结 构 中 在 接近 于 中间位 置 的阶层 。具体 而言 , 日本 的 中间 阶层 除包括 从 “ 旧中产 阶级 ” 转化 过来 的 自
阶层 ”英文 拼写 均为 “ dl c s”所 以两 个概 念 之 间并没 有根本 区别 。 , mi e l s, d a 但这 里需 要指 出 的 是, 本文所 使 用 的 “ 中间阶层 ” 一提 法是指 “ 中间 阶层 ” 以区别 于二 战前 日本 社会存 在 这 新 ,
的“ 中间 阶级 ” 旧 。

教育社会学基础18第十八章——文凭的作用:学历、分层与限制

教育社会学基础18第十八章——文凭的作用:学历、分层与限制
在国内的人才选拔中,文凭是重要的衡量尺度,在这场“玉 殿传金榜”“锦衣归故里”的竞赛中作用日益凸显。在干部的 聘用和选拔上,文凭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也节节攀升。改革开 放后,干部政策迅速被“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的“四化”标准取代,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成为组织部门选 拔厅局级以上领导的一般标准。更有一些地方把文凭和能力等 同起来,选拔大量博士进入领导阶层,出现了“博士兵团”领 导层的现象。
理想型的职业也纷纷利用学历限制设置起保护自身职业 地位的“壁垒”。在一些特定行业,如建筑、医生、教师, 没有文凭的求职者一般都会被拒之门外。职业的垄断控制 利用了“政府发放执照(文凭)”这一形式,使得这些职 业所在的行业从拥挤的人力资源市场中被“隔离”了出来, 降低了竞争,垄断了相关者的入行机会。
三、文凭是选贤任能的助推器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度变 革。具有创新思维、知识和智慧的高级人才在未来将逐步取代 简单的体力劳动者或一般的脑力劳动者,在激烈的社会人才筛 选中脱颖而出。当前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知识经济社会,在 这种情况下,权力开始从有钱人的手中转移到有知识的人的手 中,从而使“知识和权力之间形成一种逻辑关系图式。
文凭是影响工业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志物。“社会分层” 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属性,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 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 产物,其根源在于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衡。社会中每个人 都希望拥有更多的资源,但资源的有限决定了对其的分配 必须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由于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 和机会不同,也就形成了在社会位置上的高低之别。反过 来说,我们也可以认为,社会位置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够获 取的资源的多寡。

1中间阶层的迅速扩大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1中间阶层的迅速扩大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中国
55.2
34.8 39.8 44.4
中国
44.6 13.1 24.7 22.7
英国
法国
英国
法国
美国
美国
39
数据来源:CNRS-TGI 2012年
洞察中国市场的专业品牌
或许,在中国我们谈中产阶层会更合适 有人说:
在中国,真正意义的中产阶 层还未形成
也有人说:
在中国一套房就能消灭一个 中产
7
洞察中国市场的专业品牌
中间阶层的迅速扩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1.中间阶层的起源与背景
2.中间阶层的作用与影响 3.中间阶层与橄榄型分配格局 4.中间阶层的现状与构建“橄榄型 ”分配格局的实现途径
中间阶级
起源与背景
早期的中间阶级
在西方工业化进程中, 社会中间阶层经历着不 断的演变过程。中间阶 层是指17世纪到19世纪 中期以前存在于土地贵 族和雇佣工人之间的一 个人数不多的城市企业 家群体。随着欧洲大陆 的急剧变化,在他们发 明出来的词汇中出现了 “中间阶级”、“工人 阶级”、“资本主义” 等这样一些概念。
我国中产阶层的界定标准
SES I = 最高层
10%
中间阶层
SES II = 次高层 SES III = 中间层 SES IV = 最底层
20%
30% 40%
50%
11
洞察中国市场的专业品牌
我国中产阶层的界定标准
中产阶层是生活较富裕且 收入水平、生活水平较稳定的 社会群体
较强就业能力和 投资能力
生 活 稳 定
42.5
45.7
中国
俄罗斯
巴西
印度
南非
法国
英国
美国

对中产阶级的理解

对中产阶级的理解

浅谈对中国当代中产阶级的理解自中产阶级这一概念传入中国后,大家对这个此词或许是耳熟能详了,也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番。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中国的中产阶级这一概念:中产阶级是什么,中国的中产阶级具有哪些功能特征,中国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是怎样的。

什么是中产阶级?首先来说一说广义上的的中产阶级概念中产阶级是指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较好的满足,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阶级。

指的就是介于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之间的中间阶层。

中产阶级从本质上来说,是指那些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作为“软资本”来参与市场竞争的,他们的审美趣味、生活态度一般而言较为精致化。

中产阶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或技术基础的体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也拥有一定的管理和支配权。

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功德意识及相应修养。

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处于现阶级社会的中间水平。

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稳定发展在于能否形成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而中二代也是高科技人才的主要来源。

必须要知道的是以上的解读是世界范围内对中产阶级该昂以上的解读,中国的中产阶级还处在发展过程之中,所以不能照搬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的评价标准,中国的中产阶级也只是社会的少数人。

中国的中产阶级有哪些特征?这个阶层的人士相对富有,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享有较高水准的生活质量,拥有较为轻松良好的工作环境,而他们自己对自己的所处的现实生活与现存秩序相对比较满意。

他们作为现存秩序的受益者,对社会主流交织与现存秩序有着较强的认同感。

他们希望这样的社会秩序能够长久稳定下去,这就使他们能起到缓解社会对立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而当他们的利益受到非法侵害和阻碍时,中国的中产阶级会希望社会制度和法制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希望中国通过渐进的政治改革和制度建设来保护他们的合法利益。

浅谈当代中国的中间阶层

浅谈当代中国的中间阶层

浅谈当代中国的“中间阶层”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新中间层”,约占社会职业/就业人口的40%左右,已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社会结构的主体力量。

在日本,到1975年,“新中间层”已占到劳动人口的34%。

在美国,城市中间阶层占全国自立人口的比重,在1950年占16.9%,到1970年占18.2%。

英国中间阶层1951年占15.3%,到1971年占19.1%。

联邦德国1950年占16%,到1970年占16.1%。

法国1954年占18%,到1972年占18.7%。

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社会大致可分为富裕阶层、中间(中等)阶层、劳工阶层和贫弱阶层四个阶层。

中间阶层的出现,使原来的绝对对立的贫富两极变成了一个连续数列,收入和财产从富裕到贫穷逐级递减,这就让每一个社会成员看到了拾级而上的希望,可缓和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对立情绪。

通常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应有60%~70%的人口(或家庭)属于中间阶层,富裕阶层大约占10%~15%,劳工阶层占10%~15%,社会底层占10%以下,这样“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才是稳定的。

社会学的相关研究发现,衡量中间阶层的标准大致应包括收入和财产、职业声望,以及自我认同等三个方面。

在物质财富方面,“收入中等,宽裕有余”是中间阶层的基本追求。

中间阶层的收入中等,并以其消费的方式和财产的拥有表现出来。

一般来说,有房有车,有一定的金融资产,是中等阶层的显著标志,因此中等阶层也称为中产阶层。

其实,这个衡量尺度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为之努力的“小康”生活水平应是异曲同工,或者说,“小康”生活水平其实是中等阶层的中国式表达。

从某种意义上说,财产是收入的积累和固化,拥有财产对于中等阶层的形成很重要。

在职业声望方面,在当今社会,首先在乎的是职业的稳定性,因为由职业获取工薪收入,迄今为止仍是大多数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论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

论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
蒙之亳 -
C N SN A GA G
论中国中产阶层的政 参与
耿 晓娜
摘 要 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农业社会 , 阶级分化 与对立不严 重。 改革开放 以来, 随着经济市场 化与所有制多样 化步 伐的不断加快 , 中国的阶级阶层结构 出现 了前所未有 的变化。 中国传统 的产业工人和农 民之外 , 在 出现 了一个新的 中产 阶 层, 或者说出现 了一个 中等收入群体 , 且这 一群体 曰益壮大, 因此关于中国中产 阶层的政治参与问题 的分 析就 成为新时代 的需要。 分析该 问题 , 我们首先面对 的是 中国中产 阶层是否具有阶级或 阶层意义上的群 体问题 、 中产 阶层在政治参与中会 有什 么样 的选 择和 举 动 、 中产 阶层 的政 治 参 与 对 当前 的社 会 稳 定 的作 用 。 关 键 词 中产 阶层 阶层 意 识 政 治参 与 中国的中产阶层是 改革 开放 的产 物 ,反 映了在新时期利益 较 强 的认 同感 , 着 很 强 的 社会 影 响力 。 会 中间 人 群所 从 事 的 有 社 格局的调整和社会结构 的分化 、 重新整合 。 关于我国中产 阶层 的 职业 具有较高的科学知识 、 复杂 的职业技 能 , 他们 的教育 、 素质 具有鲜 明的时代性 。 因此相对其 政治参与分析 ,我们首先 面对 的是 中国中产 阶层是否具有阶级 以及职业技能都是相 当出色 的, 或阶层意义上的群体 问题 、中产 阶层在政治参 与中会有什么样 他社会群 体而言 , 是一个具有较少传统 观念 、 少权力意识 、 这 较 的选择和举动 、 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对当前的社会稳定 的作用 。 较多市场取向和较 多创新精神的群体_ 3 1 。 中产 阶层随着地位 的提高 , 经济实力的增 强 , 会提高其政治参与 程度 ; 而政治参与程度的提高又会增 强其 经济实力 , 进而会提高 二、 中产 阶层政治参与与政治社会稳定 其 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同时 , 中产 阶层参政也会推动社会进 政治学鼻祖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前就从理论上论述 了中产 步和发展 , 这也是时代 发展 的必然趋势。 阶层在政治稳定方面 的作用 。他认为 :唯有 以中产 阶层为基础 “ 才能组成最好 的政体 。 中产 阶层 比任何其他 阶级都较为稳定 。 他 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 图他人 的财物 ,也不像富人那样资产多得 既 也 改革开放 以来 , 随着 市场化进程 的展开 , 伴 我国在社会结构 足 以 引起 穷 人 的觊 觎 。 不 对 别 人抱 有任 何 阴谋 , 不 会 自相 残 上发生了举世瞩 目的全局性 、 高强度 的阶层分化 。主要表现在 : 害 , 们 过 着 无所 忧 惧 的平 安 生 活 。 ” 他 首先 , 使中华人 民共和 国建立后形成 的僵化封闭 的干部 、 工人 、 我 国 中产 阶层 在 当 前 社会 生活 中 的作 用 已经 产 生 : 第一 ,中产阶层 自身的特征决定 它是维护政治稳定的一支 农 民三级式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侵蚀性的变化 ,原来 几乎没有 差别的同阶层成员不断地从同质性 向异质性 转化 , 在经济收入 、 重要 力量。 职业分布广泛 , 工作方式以脑力劳动和轻体力劳动为 社会地位 、 声望等方面发生 了较大 的分化 , 出现了众多的亚 阶层 主 , 主要 包括私营企业主 、 个体劳动者 和个 体工商户 、 中高级知 和群体。其次 , 同阶层之 间的人员流动 日益频繁 , 不 社会成 员的 识分子 、 国家垄断行业职工 以及外商独资 、 合资企业中的白领员 垂直性移动 日益增多 ,原来界限分明的各阶层之 间的隔绝被打 工等 ; 有稳 定 的收 入 和 良好 的生 活 条 件 , 入 水 平 方 面 的 明显 拥 收 破。再次 , 还有众多的社会成员从原阶层分离 来 , 产生 了介于 优势使他们具有独特的消费特征和较强的消费能力 ,成 为引导 原阶层之 间的边缘阶层和群体 ,以及不 同于原 阶层 的新兴 阶层 社会 消费的最主要群 体 ; 具有不断开拓的进取心和事业心 , 敢于 求 多数人 具有 良好 的教 育背景 、 高的学识 较 或群体 。所有这些都使凝 固了近 3 0年的原有社会 结构松动 、 变 干大 事业 , 大发 展 ; 化 了 , 其 强 度 之 大 、 度 之 快 超 乎 人 们 的预 料 , 大 地 改 变 着 水 平 和 个 人 素 质 ; 织 形式 是 网络 结 构 , 于各 阶 层 间 的 沟通 。 且 速 极 组 易 中 国社 会 的面 貌 … 。 第二 ,中产阶层 的壮大能够有效地 缓解社会各 阶层之 间的 在 这 个 形 势 下 , 国社 会 产 生 了 中 间 阶层 。从 结构 因 素看 , 矛盾 。一方 面 , 我 中产 阶层 的壮 大 有 助 于 实现 共 同 富裕 。 世 界 各 从 现阶段的中间阶层 , 来源构成主要有 四类 : 其 第一是 传统的 “ 中 国的统计来看 , 在社会阶层的各层次 中, 上层群体仅是社会的少 间阶层” 包括小业 主、 , 小商贩等 自营业者 、 个体户 。他们 以较少 数人 , 中间阶层和下层阶层呈现互为消长的关 系 , 即一个所 占比 另一个所 占比例必定较小 。 当中问阶层构成社会多数 的资本 自雇经营 、 较小 、 规模 利润较少 。第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 例较大时 , 的“ 中间阶层 ” 中分化 出来的部分干部 、 知识分子 。 第三是改革开 时 , 由于只有较少的人处于社会 的下层 , 有利于社会保 障政策及 从 放 以来新生的私 营企业主 、 乡镇企业家。 四是由引进 “ 第 外资 ” 及 扶 贫 政 策 的 有效 实 施 , 而 缓 解 有 可 能 产 生 的社 会 对 立 。 高新技术人才而生 的新型 中间阶层日 他们具有如下特征 : 。 第一 , 第三 , 中产阶层 的扩大有利 于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民主是 具有稳定而且较高的社会地位 。 虽以薪金为主要谋生来 源 , 却不 我们建设社会 主义政治文 明最根本 的价值取 向,中产阶层中多 直 接 面 对 物 质生 产 。社 会 中间 人 群 所 从 事 的 职 业 具 有 较 高 的科 数人具 有 良好 的教育背景 , 高等教育创造 了更 富有思想 、 富有 更 学知识 、 复杂的职业技术和较高 的收入 , 其职业是 与社会进 步同 理性和更具有科学精神的人 ,其结果是人们 民主意识的增 强和 步的 , 因而具有时代性或先进性 。第二 , , 中产阶层 是反对政 治独 “ 济收入 , 生活水平 已达到小康水平并保持稳定的生活状态 。 但社 裁 、 捍卫法制 、 制约政 治权 力、 建设 法制 民主 的核心力量”]政治 I 5 。 会中间人群作为一个群体 , 他们普遍不安于现状 , 大都 能吃苦耐 民主化与政治稳定并不是 对立 的 , 相反 , 治民主化发展不够会 政 劳, 不断进取 , 不断汲取 与时代 同步 的先进知识 。所 以工作时间 导致 出现许多不利于政治稳定 的问题 。中产 阶层参与政治 的方 长, 劳动 强 度 大 , 闲暇 时 间短 是 这 个 阶 层 生 活 方 式 的 主 要 特 征 。 式是冷静的 、 理智的 、 积极 的 、 建设性的。他们主张政治改革 , 但 第三, 在文化观念 、 思想意识上他们对社会和时代 的主导观念有 反对激烈剧变 ,不赞 同通过革命或政治运动去推动 中国的 民主

阐述我国中间阶层的行为特征和社会功能

阐述我国中间阶层的行为特征和社会功能

阐述我国中间阶层的行为特征和社会功能答:所谓中间阶层是指在西方社会分层理论中按照职业、收入、教育、价值观、生说方式等多元标准对社会阶层进行综合考察,其整体地位居于中等水平的社会群体。

1、行为特征受社会结构多元分割的影响,现阶段中间阶层在价值观及社会行为规范方面存在着:1)传统性的价值观——安于现状,循规蹈矩,典型者为个体户、小业主。

2)现代性的价值观——开拓、进取,注重个人价值及其社会形象,典型者为公务员、办事员;其间,私营企业主、民营企业家及经理,他们更以注重实际的“实惠”标准,度量个人努力的社会价值。

3)“后现代”观念——强调个性体验,不受社会规范约束,典型者为受雇于外企的“白领”、自由职业者等。

如此价值观及行为状态,自然与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社会结构特性有关。

就现阶段中间阶层的构成来源看,一部分系“土生土长”者,在他们那里,对现代市场经营运作机制及科层制的组织管理模式较隔膜、排斥,而对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和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下“大锅饭”的行为策略则运作纯熟,有亲和力。

如大部分的私营企业主、原国企、事业单位中的“老板”、公务员、办事员等,他们更愿意以自己早已驾轻驭熟的交往方式,有意、无意地跨越诸如科层制式的“条条框框”的现代职业行为规范,从而获得有效的行动结果。

另一部分则为随外资引入后,经过西方现代管理、技能培训的人员,即在百姓眼中多少有些“洋腔洋调”者,如一些高级经营管理者、高新技术专业者、现代企、事业单位中的办公室白领人员等。

他们在情感上,对中国“传统玩艺儿”(从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到一切器物)均较反感,有较强烈的反抗情绪;反之,则很认同西方的价值观、交往准则、生活方式,以致那些颇有洋味的器物“东西”。

无论办“公事”,还是“私交”,喜欢西式的“公事公办”。

从行为规范上看,他们多从事脑力劳动,因而吃苦耐劳能力差;工资水平较高,生活中喜欢追求幸福感,消费水平较高;关注国家时事及大事,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因而对于生活和国家大事都能发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东华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07-13

东华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07-13

东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真题行政管理学2007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32分)1、里格斯2、“三E”审计3、行政诱导4、POSDCORB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实事求是是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2、行政首长负责制是相对于民主集中制的一种行政领导制度3、追踪决策是重新进行决策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马克思的行政组织理论2、概述中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差异3、简述我国的行政立法的体制和效力4、简述美国最早的两本行政学论著四、论述题(每题24分,共48分)1、论述我国目前行政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提高之。

2、结合行政职能特点,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政府角色转换。

政治学原理2007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32分)1、民族自决权2、政党分赃制3、总统共和制4、精英主义民主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政治文化就是政治心理2、中国当前的政党制度实质上是一党独大制3、在政治发展进程中,“现代性生产稳定,现代化生产不稳定”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政党与政治团体的区别2、简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一般进程3、简述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意义4、简述古希腊、罗马时期政治研究的三位代表人物及其论著四、论述题(每题24分,共48分)1、政治发展的普遍性、特殊性以及我国政治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论述国家结构形式的模式类型以及我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色所在。

一、名词解释(32分)1.政府审计2.行政精神3.政府失灵4.行政救济监督二、辨析题(30分)1.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机关(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行为。

2.“瓦格纳法则”就是指“国家活动不断减少的法则”。

3.自由裁量权是一种可以自由行使、不受控制的权利。

三、简答题(40)1.简述行政干预的特点2.为什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行政管理学首先出现在美国?3.当地西方国家如何缩小行政管理范围?4.简述实行分税制的主要内容。

中间阶层与和谐社会构建

中间阶层与和谐社会构建

中间阶层与和谐社会构建摘要:和谐社会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而中间阶层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是社会和谐的缓冲层、稳定器。

中间阶层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凸显其在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间阶层;和谐社会;社会稳定“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国内学界普遍认为,和谐的社会阶层结构是指“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

所谓“两头小,中间大”是指占有组织、经济、社会资源最多和最少阶层的人数规模都比较小,而中间阶层则比较庞大,这样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呈橄榄型。

目前,我国中间阶层所占比例过小,中下阶层庞大,是一种“金字塔形”的社会阶层结构,容易累积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利于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

因此中间阶层的扩大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一、中间阶层的界定关于中间阶层的定义,在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定论,对于界定的标准也是各种各样。

马克思在他的论著中也谈到了中产阶层,如在《共产党宣言》中,除了对资本家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进行分析外,马克思还谈到:“中间阶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存在,以免于灭亡。

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

”[1](P.121)但是并没有详细的解释中间阶层这个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间阶层的概念不断的发生变化。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专家米尔斯在他的著作中对中间阶层概念又有新的解读,他将马克思著作中的中间阶级看成为老中间阶层,而将随着时代进步而产生的“白领”成为新中间阶层。

包括政府管理人员、大公司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2](P.1)结合当代中国的国情,并借鉴国外关于中间阶层的研究理论,参考他们的研究方法,以收入、职业与教育水平三个维度设立衡量标准,我们可以以收入、职业与学历三个各方面来界定我国的中间阶层。

名词解释 学生中心论

名词解释 学生中心论

名词解释学生中心论学生中心论(Student-centered Theory)是一种社会学理论,旨在解释社会结构、文化和教育制度如何影响学生的发展和学习。

该理论认为,学生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群体之一,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才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学生中心论主张教育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参与:教育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估和奖励等方面。

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性。

2. 学生需求: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例如,学校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学科和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学生发展: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发展,包括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4. 学生互动: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和沟通。

这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学生中心论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如:1. 教育公平:教育应该公平地分配资源,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来学习和成长。

2. 个性化教育: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3. 教师培训:教师应该接受专业的培训和发展,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学生中心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竞争力。

该理论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费孝通班中等名次

费孝通班中等名次

费孝通班中等名次标题:费孝通班中等名次费孝通(1910年-1997年)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文化学者,被誉为“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和“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奠基人”。

费孝通班,以他的名字命名,是中国大学中的一种特殊的评级方式,用以评价学生在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表现。

在费孝通班中取得中等名次,意味着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反映了对费孝通思想的理解与应用。

本文将从费孝通的学术贡献、费孝通班的背景及特点以及中等名次的含义等方面展开详细的阐述,以全面呈现费孝通班中等名次的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费孝通的学术贡献费孝通是20世纪中国社会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在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刻的研究和贡献。

费孝通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结构理论,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他对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变迁的机制等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费孝通的学术思想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费孝通班的背景及特点费孝通班是以费孝通的名字命名的一种特殊的评级方式,主要用于对学生在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的表现进行评价。

这一评级方式的设立旨在弘扬费孝通的学术精神,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中国社会与文化,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费孝通班中,学生将接触到费孝通的学术著作,学习他的理论体系,同时也要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费孝通的思想进行分析和解决。

费孝通班的特点在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不仅仅是被要求理解费孝通的学术观点,更需要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这些理论,提出独立见解。

此外,费孝通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三部分:中等名次的含义在费孝通班中取得中等名次,代表着学生在相关学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这种评价并非简单的分数排名,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评价。

中等名次的学生通常在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对费孝通的学术思想有较好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社会学概论我要考形考任务判断题网考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社会学概论我要考形考任务判断题网考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社会学概论》我要考形考任务判断题网考题库及答案一、判断题1.当社会关系的发展已达到高度模式化、制度化的程度,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和均衡状态时,就可以称之为社会结构。

【正确答案】正确2.只有正式的群体规范具有约束和指导作用,对群体的发展和运行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答案】正确3.初级关系是一种典型的特殊取向的关系类型,而次级关系是一种明显的普遍主义取向的关系类型。

【正确答案】正确4.分层是一个政治概念,而等级则是一个社会概念。

【正确答案】错误5.人群行为不是情绪传播的结果,而是认知传播的结果。

【正确答案】正确6.在社会现代化的复杂进程中,人是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离开了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将很难全面实现。

【正确答案】正确7.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变迁受益群体的结构和规模、社会变迁是否与社会发展总方向符合等方面判断这一社会变迁的性质是进步还是倒退。

【正确答案】正确8.在近代史上,西方社会变化的核心是理性化过程,因此,西方社会在近代的发展,实质上是一种理性取代传统和感情的过程。

【正确答案】正确9.文化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文化只有通过人的学习、传递,才能得以保存。

【正确答案】正确10.全球化在给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正确答案】正确1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项目结构、覆盖范围、待遇水平等方面是刚性增长的。

【正确答案】正确12.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学与以前一般的社会思想、社会常识基本相同。

【正确答案】错误13.从一定意义上说,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是一种自然演进的过程,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则是一种人为计划的过程。

【正确答案】正确14.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

【正确答案】正确15.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现实原则,本我遵循完美原则。

【正确答案】错误16.文化失调理论认为现代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是由于我们的道德观念、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等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不能与我们的技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引起的,这种文化失调现象是现代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

家庭背景对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基于河北省属地方高校的实证研究

家庭背景对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基于河北省属地方高校的实证研究

家庭背景对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基于河北省属地方高校的实证研究摘要: 在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的背景下,大众的高等教育机会需求从数量层面转向了质量层面。

本研究基于河北省10所高校2018级大一学生的调查数据,利用“辈出率”指标和对应分析方法,从户籍与家庭所在地、家庭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两个维度考察了不同家庭背景的子女在不同层次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的差异,填补了地方高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空白。

结果显示,河北省地方高校提供的高等教育机会在城乡方面存在数量与质量不平等,质量层面的不平等尤为显著。

优势家庭背景的子女在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方面整体上处于优势地位,在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背景层面,中间阶层与基础阶层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而在家庭社会、文化背景层面,二者之间的差异较小。

关键词: 优质高等教育机会; 家庭背景; 对应分析中图分类号: G520 文献标识码: A一、问题的提出2018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2831.0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我国高等教育即将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①。

尽管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但并不意味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教育公平的目标。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家庭背景的子女在同样的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必然还存在不平等。

近年来,对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需求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以“985”、“211”高校为代表的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越来越成为各阶层争夺最为激烈的教育资源②。

二十年来,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招生人数大幅增加,在毛入学率提升中做出了主要贡献,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

与此同时,地方高校仍然有相当的层次和水平差异,哪些学生群体在地方性的优质高等教育机会中更具有优势?地方高校面临的教育公平和机会平等情况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旨在从质量维度的角度,运用“辈出率”及对应分析法,在地方高校的范围内去探究学生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

浅析管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作用【范本模板】

浅析管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作用【范本模板】

《管理学基础》课程论文学号************班级机电1112姓名苏广涛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浅析管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作用摘要: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

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者到每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可以说管理充溢着整个人类社会.管理学来自于生活,提炼总结又高于生活。

但终究还是要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的.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作为当代大学生,管理学同样与我们息息相关,并且在不断的启迪着我们.关键字:管理学管理学原理大学生活一、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管理学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一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现象。

必须具有两个必要条件:①两个以上的集体活动。

②一致认可的目标。

二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三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四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

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既要运用管理知识,又要发挥创造性,谋划出一种有用的解决方法来高效地实现目标。

又是一门科学,它可以促使人们既注重管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又不可忽视在实践中因地制宜的灵活运用,这点可以说是管理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

4管理两重性的意义:①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②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③要结合实际,随即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5、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学的特点:①一般性.②多科性。

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又是一门多种学科综合的学科。

中间阶层的名词解释

中间阶层的名词解释

中间阶层的名词解释在社会学中,中间阶层(middle class)是指处于社会阶层结构中相对于上层和下层而言的中间位置的人群。

中间阶层通常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其成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对稳定,同时也享有一定的社会福利和资源。

本文将对中间阶层的概念、特征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角色进行解释和探讨。

中间阶层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定义颇有差异,但其核心特征通常涵盖了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

从经济角度来看,中间阶层的成员拥有一定的收入和财富,使得他们能够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并且有余力追求一定程度的舒适生活。

而从社会角度来看,中间阶层的成员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他们通常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从事白领、技术工作或小商业经营等职业。

因此,在社会中,中间阶层往往被视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中间阶层的特征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而产生变动。

在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间阶层的规模逐渐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接受教育和技能培训获得了更好的职业机会,从而进入到中间阶层。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中间阶层则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

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影响使得一些传统的中间阶层职业面临着就业的不确定性和工资水平的下降,导致一部分人从中间阶层下降到下层阶层。

这种动态的变化使得中间阶层的稳定性和未来发展也备受关注。

中间阶层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中间阶层是消费和购买力的重要来源。

由于其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中间阶层的需求推动了市场的繁荣和经济的增长。

其次,中间阶层是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支撑。

通过获得一定的教育和专业技能,中间阶层的成员更加理性和客观,更有可能形成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

他们通常追求社会公平、法治和制度健全,是社会变革和稳定的中坚力量。

此外,中间阶层在社会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调节和社会流动的作用。

他们可以帮助下层人群提供更好的机会和资源,并为上层人群提供一定的竞争压力。

当代中国四大社会阶层分析

当代中国四大社会阶层分析

当代中国四大社会阶层分析当代中国四大社会阶层分析摘要:组成社会大系统的不同人群,因其对社会稀缺资源——包括国家控制权力、生产资料及财富、社会资本、专门知识、技术等要素的拥有、控制的不同,形成了社会地位、职业、收入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阶层。

本文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四个阶层:国家管理人、资本家、中产阶级、劳动者,并对劳动者阶层的构成和利益需求做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本文认为,在当代,不同阶层间的妥协是民主的象征,是政治解决不同阶层之间冲突的理智和合理的方式。

关键词:四个阶层阶层冲突与妥协一、阶层的划分及标准所谓阶层,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社会群体、,每个阶层都有其独立的群体利益。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将目前中国社会分成国家与社会管理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这样10个阶层①(陆学艺2002)。

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A.Giddens)认为,社会根据三种“市场能力”划分为三种阶级,即掌握生产资料的市场能力的上层阶级、具有教育和技能的市场能力的中产阶级、具有体力劳动的市场能力的下层阶级②(李培林2004)。

划分阶层的标准有很多,如生产资料的拥有、财富和收入、组织权力、社会声望、知识技能、受教育程度、社会网络关系、消费水平、信息资源占有、职业等等。

因为影响人的社会地位的因素的多样化,不可能依据一个唯一的标准来进行划分不同的社会群体,使用综合标准,即以多种因素的组合进行划分,是一种较为科学和合理的方法;同时,采用的标准和因素,应当是本质性、决定性的因素。

对这些因素的控制、占有的不同,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就有了明显的、本质性的不同。

按照人们对社会稀缺资源的控制和占有的不同,本文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四个阶层:国家管理人阶层、资本家阶层、中产阶级、劳动者阶层。

稀缺资源包括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三个方面。

“德主刑辅”思想及其对当代行政管理的意义

“德主刑辅”思想及其对当代行政管理的意义


happy life.
Because of the long feudal history,some scholars have proposed the double way of using morals and criminal penalty together to make swo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nuclear of the
山西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德主刑辅”思想及其对当代行政管理的意义 姓名:杨达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吴敏 20070601
中文摘要
在历史上,“德主刑辅”作为儒家治国理念已延续两千多年,本文从“德主刑辅” 建立的时代背景谈起,研究了在中国为何要实行“德主刑辅”这一治国理念,着重 讲了周公以德服天下,明德慎罚的思想,讲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仁爱思想出发, 继承并发展壮大“德主刑辅”这一治国政策。尔后,又从群儒之首董仲舒的思想谈 起,明确了“德主刑辅”观念的正式确立。 “德主刑辅”作为治理国家的一种政策,在千百年来的中国社会变迁中不断适
out
why we should carry
the idea in
our
China,with the help of the idea of Chou Gong
and Confucianism.The mentions something proposed by Dong Zhongshu in Han Dynasty, this established the idea of“morality given priority As
Like other policies in the history,the“morality given priority has its both Positive and relative sides.Our scholars,who attack

20-21版: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创新设计)

20-21版: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创新设计)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课标导航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

2.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1.结合史料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归纳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点。

2.通过学习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高科技产业、建立“福利国家”等措施,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生产关系适时调整的根本原因。

国家的宏观调控1.国家干预的增加(1)原因①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以及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2)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改革以坚持原有制度不变为前提(3)措施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等。

(4)效果: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

(5)调整①原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

②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护(1)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政府间多边协定,非正式的国际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2)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背景(1)科学理论的突破①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

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2.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

3.意义: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间阶层对大学管理的作用摘要进入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社会固有的组织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把握并发挥出这其中的“中间阶层”的实效性作用正是创新大学管理体制,走向发展突破的关键。

鉴于此,以“中间阶层”这一战略群体为突破点,配套以网络平台搭建为纽带,全面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畅流,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

同时,又强调学术权威与行政领导的实施推进作用,增进理解互信,注重协调合作。

一方面,为学术自由化营造氛围从而提供创新发展的土壤;另一方面,又为大学整体发展规划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在对青海大学的研究中,我对现行的大学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入地实践调查,并借鉴了国内外关于行政化管理体制以及行政僵化与学术自由微妙关系的研究。

针对“中间阶层”这一泛化群体的利益诉求和行政管理的现实效益的追求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一系列发展问题解决方略,紧跟时代脚步创新思维来变革体制,以此来进行论文阐述。

关键词:中间阶层,大学管理体制创新,网络信息The Effect of Middle Class on University ManagementAbstractIn the highly informativ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inherent structure of society has been profoundly changing. And to grasp and exert the effect of effectiveness of the middle class in it is the key of the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and breakthrough of development. In the view of this, it is a new perspective, in which we take the middle class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and support the network platform as a link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sharing and flow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eanwhile, it also stresse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ademic authority and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promote the role of mutual trust and pay attention to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On the one hand ,it creates an atmosphere for academic freedom so as to provide the soil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it also creates a new core competitiveness fo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In the study of Qinghai University, I have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to the current univers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drawn lessons from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y about 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delicate relationship of administrative rigidity and academic freedom.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generalization group and the pursuit of the realistic benefit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for the middle class, it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solving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problem,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innovating the system to change the system, to carry out the paper.Keywords: Middle class, University management system innovation, Network information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研究的背景 (1)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1.2.1国内研究综述 (1)1.2.2国外研究综述 (2)1.3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1.4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1.4.1研究的内容 (2)1.4.2研究的方法 (3)第二章中间阶层的基本理论 (4)2.1中间阶层的定义和特征 (4)2.1.1中间阶层的定义 (4)2.1.2中间阶层的特征 (4)2.2大学管理体制的发展概况 (4)2.3大学管理中的中间阶层的具体界定 (5)第三章大学管理中中间阶层的运行状况与现实问题 (6)3.1目前大学管理中各阶层的发展状况 (6)3.1.1大学管理体制的发展背景 (6)3.1.2大学管理中各阶层的发展状况 (6)3.1.3大学管理中的中间阶层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7)3.3以青海大学为调查对象的研究分析 (7)3.3.1调查问卷设计 (7)3.3.2调查问卷分析 (7)第四章中间阶层在大学管理工作中的应有的地位及政策选择 (14)4.1中间阶层的在大学管理中的特有功能和地位 (14)4.2中间阶层在大学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14)第五章以中间阶层为主导的大学管理体制探微 (16)5.1中间阶层在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转机 (16)5.2大学管理制度下信息网络平台的搭建与维护 (16)5.3大学管理工作中中间阶层的新型关系转变 (17)结论 (19)致谢 (16)参考文献 (17)第一章绪论1.1研究的背景进入信息时代的21世纪以来,网络作为承载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业已成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极其深刻地主导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因此,社会群体结构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形成一系列管理发展的难题。

殊不知,“解铃还须系铃人”,也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社会群体结构为基点来解决问题。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开放性的升级,中间阶层的发展更加壮大,已经日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已提升到了管理层面的战略性群体的高度。

对于既存的社会体制管理改革发展,中间阶层的研究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具体的管理机构之中,受制于固有的僵化的管理模式他们的实际潜在作用往往被低估。

而大学作为校园和社会的重要过渡时期,对于接轨社会和创新思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中间阶层的体制创新改革也具有发展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

1.2国内外研究综述1.2.1国内研究综述社会分层理论认为,一个阶层的成型,应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阶层的群体地位特征,即具有较明晰的阶层行为边界;并已形成了相应的阶层认知——对其阶层的社会地位及功能的自我认同及社会认同。

[1]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中间阶层理论引起广泛地研究关注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在研究的对象上主要是社会经济领域。

但对于管理体制改革,中间阶层的建设性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

我国部分学者将其提升到战略性高度,认为中间阶层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2010年3月,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取消高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在大学管理体制中,研究者一直围绕着行政领导和学术权威这两种权力主体讨论大学管理创新模式,并一致认为两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关系是关键,而承认并尊重自由自主的办学理念,倡导学术文化自由。

对于“去行政化”的大学管理体制呼声颇高,而这种发展也是任重道远。

通过国内研究发现,在网络信息的发展上,中国青年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率比重最高,并由此形成的网络群体文化极其深刻地影响到了校园生活。

在此过程中,大学管理中的中间阶层的结构层次也更为复杂,有相关研究就指出应实现教育管理以信息网络为平台的柔性化。

[1]李璐璐.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新的问题取向和多维分析框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125-135页.1.2.2国外研究综述中间阶层理论的提出始于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而近代西方中间阶层的发展始于工业革命。

由此形成的广泛的中产阶级以及众多社会组织协会极其深刻地影响到西方民主政治,在管理创新机制中对中间阶层的利益调整往往就成为研究者的讨论核心,也是西方民主政治的特色和重点。

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研究者始终认为学术自由和管理自主是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本色,而中间管理群体就成为影响学术文化自由和行政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

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由于美国在政治体制上实行地方分权,因此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也实行各州分权的管理体制。

于是,就形成了国家干预、地方分权、学校自治三者互相依存和统一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1]国外的信息网络技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有相关研究者就一致认为网络信息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重点,对于促进管理创新和服务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3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中间阶层”是大学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结构群体,以其广泛的代表性和相对的独特性深刻地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方向。

大学管理体制的发展也应以此为契机,将“中间阶层”的地位提高到改革创新的战略性高度,以此来引领大学管理的综合全面提升。

从大学管理各个领域深入发掘“中间阶层”的具体性作用,并创造性地形成相应的管理模式来推进学术文化的自由和行政效率的提高。

在大学管理过程中,中间阶层作为重要的中间枢纽,是有效地推进教学管理工作,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文明发展的关键。

而大学作为学生时代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其管理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就更加突出。

随着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从整体上来把握中间阶层这一关键因素也是贯彻管理协调工作的重要突破,更有利于形成合理有效地新型管理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