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启功书法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朴初\启功书法鉴赏
作者:吴涯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03期
在当代书坛,有两位已故书法家,无论是其公众认可度、社会威望,还是作品市场价格,都是难分伯仲、并驾齐驱的。

他二人的书法题字在社会上也是随处可见,道德文章亦常为世人所乐道,并且两人还保持着不错的私交。

这两位书家就是赵朴初先生和启功先生。

赵朴初
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

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市书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等职,乃卓越的佛教领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启功先生曾在《赵朴初诗词手迹选》后记中说:“朴翁擅八法,于古人好李泰和、苏子瞻书,每日临池,未曾或辍,乃知八法功深,至无怪乎书韵语之罕得传为家宝者矣。

”赵朴老一生临池不辍,早期书法由楷书入手,学柳公权、李北海, 晚岁又于帖学之外参习魏碑,并始研习草书。

有评“赵体”者云:“博涉坟籍,沉精篇翰,通晓诗文群经,兼之人品高旷,故神韵超逸,婉丽遒逸,疏秀有致。

得荒率之致,出神入化,有崩岩坠石之奇、鸾舞蛇惊之势。

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


启功
启功(1912-2005),曾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等职,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

启功早年学赵书《胆巴碑》,继习董香光,后学欧之《九成宫碑》,此为其学书的基础。

其后杂临碑帖以于历代名家墨迹,以习智永《千字文》墨迹用力最勤。

楷书得力于《玄秘塔碑》。

有评者认为启功书法有一种洵洵儒雅的书卷气和恬淡从容的古典气息,可以用“雅、清、简、静”四个字概括。

二老的书法有较深的传统功力,其书风被时下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在艺术品市场上,赵朴初和启功的书法价格也是遥遥领先,其作品的成交额之大,成交量之多,在当代书坛无人能出其右,甚至单品成交额也是当代大部分书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并且还超过了一些古代和近现代书家作品
的价格。

以下各举三件去年国内大型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拍卖记录:
钓鱼台乃金代之同乐园,元代又称为玉渊潭,作为金、元两朝的胜迹被文人骚客大量吟咏,此作为启功先生书录自作咏钓鱼台诗,不论从书法还是诗文上都堪称精品。

此作书录其访问潮州韩愈祠所作的一首诗,韩愈因上《论佛骨表》遭贬至潮州,在潮州为官八个月受到当地老百姓称颂。

朴老在诗中通过韩愈在潮州对大颠和尚的尊重,说明韩愈并不是反佛,而是反对佞佛,此诗表达了朴老对历史人物韩愈独特的看法。

实际上,笔者认为赵朴初先生书学李北海,但无其广博,书法结体过紧密,而显局促;学苏东坡但无其变化自如,书法形体整体右抬,过于程式化;学赵子昂但无其用笔精到,失之疏率。

晚年学孙过庭书谱及魏碑,曾作诗道:“老年作书用退笔,不求妍润存骨力。

”惜乎年岁已高且天不假时日,未见大成。

整体来说,赵朴初走的也是帖学一路,但其书贵在有书卷气,内容多为自做诗词,文辞优美,恐远为他人所不及。

总的来说,其书缺乏更多的锤炼,但较之别的一些爱好书法的官员,其书法有如此成就,真是难能可贵。

而启功先生书法属帖学正统,对传统下过功夫,并融入自己的学识和理解,其书法造诣较深,笔墨精到,线条简练,结字、章法都较得体。

也有人说启功的字好就好在干净利落、周正端庄、雅俗共赏。

但是这些优点有时也是弱项所在,结体的过于平实,用笔的相对单调,形式上缺少变化,这使得其作品很“浅”,也便于作伪者仿临,加之市场价高昂,所以赝品遍布天下。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应该是启功书法的成熟期,其行草书作品也有意求变。

在一副作品中
字与字之间有大小和粗细之变,一字中也有肥瘦之变,但这种变化显得生硬而不自然,有做作之嫌。

晚年的作品更显平淡,字体愈瘦,显得枯而薄,而近乎钢笔字。

其楷书主要得力于柳诚悬和永禅师,但显单调而板刻,似无所突破,较之同为皇族的溥儒先生之楷书应是有所不及。

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有诗曰:“题记龙门字势雄,就中尤数始平公。

学书别有观碑法,
透过刀锋看笔锋。

”提出对如何看待碑中的艺术养分,要透过其粗旷的外形和刀的凿痕,来体会其原本的用笔书写之味,此观点对学碑是有所裨益的。

其又说“少谈汉魏怕徒劳,简牍摩挲未几遭;
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

”反映了启功对帖学的情有独钟,但却未能吸收到碑学的大气、雄强和金石味,使得其书法少变化,而过于中规中矩,不敢越帖学一步,从而放弃了另一半书法
天地的美。

即使在帖学里,由于其保守的书学观点, 使得其书法在承袭帖学传统时未能出古人一头地。

启功生前在接受采访时就曾首先声明他不是一个书法家,他说他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勉强算是一个画家,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

可见其首先看中的是自己的学问,其次是自己的画,最后是书法。

实际上相比而言,赵朴初先生更应是一个业余书法家,毕竟生前社会职务太多,工作过于繁忙,但其对书法下的工夫却也是不少,对传统浸淫颇多。

同为帖学大家的还有“清四大家”中的王文治、梁同书,他们都是乾隆时期帖学大家。

但是二者的书法拍卖价格却并不是太高。

2008年安徽艺海拍卖一件原广东省政协主席、著名鉴藏家吴南生先生收藏的梁同书腊笺行书立轴,著录于《憨斋珍藏书法集》,估价3-5万,仅以44,000元成交。

嘉德2009秋拍王文治行书七言诗书法112,000成交。

此作曾经大千门人、画家朱棠收藏,为王氏精品,而其别的作品成交价也不高,多在几万元,他们的书法价格应该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相比而言,为何赵朴初和启功两先生的书法在当代书坛如此受推崇,在艺市如此受热捧呢?除了个人书法造诣本身的原因外,二老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在各自领域的突出贡献也使得人们对其书法本身的认可相应抬高。

朴老是佛教领袖,政界要人;启翁是学界权威,桃李天下。

二老在社会上都拥有着崇高威望,同时都擅书法,在书坛也是身居高职。

唐穆宗曾问柳公权用笔之法,柳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

”此笔谏佳话流传千古,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书法的赏评更重于德,而艺居其次。

此种书法评判的价值观也影响到现在。

还有就是当代书坛对传统的忽视,对传统的缺失,以至人心浮躁,而且现在的一些书家对书法之外的学问工夫也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赵朴初和启功先生的书法正是对传统和古典的一种回归。

他们的书法被书法界和市场认可也反映了现代人空虚心灵对传统和经典的一种渴望和追求。

从市场上来讲,他们的书法价格在拍卖市场上应该是偏高了,所以藏家在投资时不可盲目追高,还要以精品为主,一般作品还是要谨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