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庸

合集下载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感谢官⽅邀请回答。

⾸先,后世对中庸之道有太多的错解、误解和曲解。

认为中庸就是做个滥好⼈、和稀泥、是⾮不辨、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墨守成规。

还有⼀种普遍性的错误思想,认为中庸就是寻找中间路线——凡事追求中道,避免偏激。

在处理任何事物的时候都要确定⼀个中间点,偏左⼀点则不及,偏右⼀点则过。

中庸之道,是中国⼈⼏千年来为⼈处世、待⼈接物的的处世哲学,是儒家的核⼼思想之⼀。

可是⼜有多少⼈真正理解中庸之道呢?宋代程颐这样解释“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后来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过不及之名。

”这两句话在⼤儒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问题是并不是每个⼈都有程朱那么⾼的思想境界,这种话很容易被⼤众庸俗化。

所谓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儒家⽂化的“中庸之道”旨在阐述⼀直和谐、中和、平衡的精神。

在《中庸》第⼀篇⾥就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之道的应⽤:1、个⼈的修⾝养性在个⼈修⾝养性⽅⾯,需要调和⽓⾎,平衡情绪,达到⼀种和谐⾃然的⽣命状态。

保持健康、积极的良好⼼态,去除易怒烦躁不安的情绪。

中庸之道也不是束缚和限制,⽽是根据事物的天性和变化规律,做出最合乎⾃然的选择,达到天⼈合⼀的境界。

2、为⼈处世在为⼈处世⽅⾯,中庸之道旨在变通、灵活、不偏不倚,达到⼀种动态的平衡,你好,我好,⼤家都好。

⽽绝不是任何事都采取折中办法,不是从中间⼀⼑两断的武断处理。

善于把握事态发展变化的局势,抓住有利时机,刚柔并济,抓其要害,施以宽恩,⼀张⼀弛,灵活变通,扬长避短,就虚避实,把握事务关键之所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顺势⽽为。

即所谓,变化⽆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关或闭,或驰或张。

曾国藩曾说过:⽴者,发奋⾃强,站的住也;达者,办事圆润,⾏得通也。

灵活变通,因⼈,因势,因时⽽变,极尽中庸之精髓。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含义是什么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含义是什么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含义是什么
2021-09-23 15:36:00
中庸之道意思是待人处世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详细信息,来看一看吧!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1中庸之道的意思
中庸之道,汉语成语,拼音是zhōng yōng zhīdào,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2中庸之道理论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的读后感800字5篇

中庸的读后感800字5篇

中庸的读后感800字5篇《中庸》作者现学术届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是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其表达的内涵是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达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达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是修养人性,其中关联了学习的方式,做人的规范和〝三达德〞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庸读后感1站在教师的角度,从中庸这个概念出发,我浅显的谈谈对《中庸》的认识和理解.中庸之道,是尺度,是分寸,是恰到好处,就是一种和谐之道,《中庸》从修身,齐家,治国,诚身,至圣五个方面诠释了怎样做到中庸之道,子曾经这样曰过: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书上说, 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 ,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却从来没有深入过.中庸里面很多的道理都让我反复咀嚼,学习生活中自觉受益良多,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什么都抵不过坚持,坚持学习,定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回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做了几次就轻言放弃.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学习中,生活中,必将铭记此道,激励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 道. 是什么?道是生命本体的轨迹,浅显说就是生活的寻常,我们教育从外层看是教育孩子基本的道德.基础的文化,但内层确是在护送他们走过寻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教师如果希望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发展,那么,我们只有从完善自身做起,拿出一颗真诚干净的心,不为私利,去为孩子描述一个真实生命的形状.有句广告语说得很棒, 和你在一起 ,老师每天与纯真的孩子在一起,绝不是发号施令,宣布清规戒律,来管制.约束孩子,而是要让他们感知一种互相尊重的真诚的生活,感受心与心的交融,让他们慢慢理解,真实生活就是平实无华中泛着不息的快乐.作为教师,读了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要懂得人类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而实现这种和谐之本就在于心灵之间的真诚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多一些心与心的交流,创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他们享受学习的美与快乐,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还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好榜样,不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所以,综合看来,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一定是适中之道,一定是可行之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这本书中,有太多的,真谛和本质,我所理解的这些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以后我会继续解读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完美自己的德性和心境,来开启我们的智慧,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而让学生走上智慧人生.中庸读后感2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义,意思很难理解.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不倚之谓中,不易不更之谓庸.中庸即中和.中庸说来简单,实际上我们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失之偏颇.过于追求物质,或者过于理想主义,都一样,过犹不及.特别是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分数,有时会牺牲掉学生的休息时间,或者让他们被动地接受一些所谓的知识,打击了学生学习兴趣.中庸就可以帮我们克服急功近利的做法,从而使我们做到知足常乐,慢慢学习,对待每一个细枝末节都能全心全意.有一句话很流行;细节决定成败.许多人缺乏中庸的素质,往往不能做到处处小心谨慎,不能从头到尾保持一颗平常心,他们常常在事情的最后关头因为某一个细节没有注意到而功亏一篑.总之,读过中庸之后,我对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一定能受用终身.《中庸》的核心之一是〝则〞,则即是标准.这个标准,其实是对己对人统一的标准.〝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说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得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的境界,将心比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就会避免很多矛盾,处世也会更加简单.中庸读后感3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这是中庸中的第一句话,而其含义就是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而其表现的就是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感情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他的主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现在的我们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样!但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庸读后感4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平.通过浏览,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端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们要温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其化,在意识问题的基本上,一直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任何事件,当时有准备就会胜利,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负,要做到胸有成竹.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干兼容并包,使为学存在世界目光跟开放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咱们要逐渐的进行学习的五个档次,终极使本人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幻想.激动是魔鬼,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缓缓的处理,只有这样能力战胜艰苦,最终达到成功的此岸.所有任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货色,就永远跑不了!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主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运气.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达到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近多少年来,爆炸性新闻比拟多,比方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消息从侧面反应出中国的国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确定有良多人在埋怨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认为生涯不公正.实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平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尽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们能够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如这样子的话,即便我们再贫困,再笨拙,也一定会靠自己的才能将生活水平进步,必定会变的坚强起来!中庸读后感5《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中庸的读后感800字。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以下是《中庸》全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由于时代的变迁,中庸之道往往被现代人理解为平庸之道,或者说老好人之道,总是和窝囊无能联系在一起。这实在是对古人的误解,就好比是对圣贤的嘲弄。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1.“中庸之道”的“五达道”“三达德”和“九经”指的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主旨是修身。其思想脉络同儒家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相一致。其中提出的“五达道”要求的是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可视作儒家思想当中的修身齐家篇;其中的“三达德”要求的是人应具备的三种品德,可视作儒家思想当中的正心修身篇;其中的“九经”讲述的是九种政治主张,可视作儒家思想当中的治国平天下篇。下面分别做介绍:
由此可见,三达德重在个人修养方面,其实质同儒家的正心修身观念一致。最终,也就自然与“平天下”联系在一起。
(3)九经。
《礼记·中庸》紧承三达道后,又提出九经之说:“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内省不疚”是人修养的一种方式,目的是“无恶于志”。按儒家的观点,人修身并不是为了贪生,好让自己能长命百岁,而是为了“平天下”。这就是事业。当个人修养达到品德高尚的境界,他对自己的选择不仅是无怨无悔,也是义无反顾的。因而,用儒家的观点来解释上面的话就是:“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正心修身而悔恨,也不因正心修身耽搁了为社会多做贡献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平天下而奋斗。”
至此,所谓的五达道,就是指通过奉行中庸之道来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这五种人际关系。这其中,又把夫妇关系放到了立世之本的高度。可见,《中庸》将中庸之道归为了天地通行的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如何去实践中庸之道,上面孔子的话已讲得很清楚,就是对内要加强自身修养,对外要保持谨言慎行。不过,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完全按照孔子的要求去说话办事的话,这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必定会相处在没有纷争的安宁环境中。只是,如此一来,谁都没了锋芒,没了直言不公的勇气,失去了铲除邪恶的雄心,失去了冒险的精神,而这样社会还能不能前进,那又另当别论了。

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什么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表现

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什么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表现

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什么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表现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什么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表现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什么,欢迎你的阅读。

主题思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

“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

“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远,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

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

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

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

“致中心,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

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宋朝临江黎立武著《中庸分章》分析《中庸》第一章时也对中庸作了极高的评价。

他说:“中庸之德至矣,而其义微矣。

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义;以戒惧谨独,明执中之道;以中和,明体用之一贯;以位育,明仁诚之极功。

”朱熹对这一章也有极高的评价。

他在《中庸章句》中说:“右第一章。

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

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详细含义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详细含义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详细含义
中庸之道释义:待人处世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
扩展资料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这样解释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说,中庸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美德,民众缺少很久了。

孔子说这话的主要的目的是要把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保持在周礼的`规范之内。

当时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那个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合乎周礼的社会秩序而奋斗,他讲中庸也是为此目的。

关于中庸的800字议论文5篇

关于中庸的800字议论文5篇

关于中庸的800字议论文5篇关于中庸的800字议论文篇1《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

中庸经典解析: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经典解析: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导语】⼤家读中庸⾸先要搞清楚中庸是什么?⽣活如何做到中庸。

这是很重要的。

君⼦中庸,⼩⼈反中庸,为什么呢? 原⽂:仲尼⽈,「君⼦,中庸;⼩⼈,反中庸。

」「君⼦之中庸也,君⼦⽽时中。

⼩⼈之中庸也,⼩⼈⽽⽆忌惮也。

」⼦⽈:「中庸其⾄矣乎!民鲜能久矣。

」⼦⽈:「道之不⾏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莫不饮⾷也。

鲜能知味也。

」 译⽂: 孔⼦说:“有道德的君⼦能够做到中庸,⽆道德的⼩⼈的⾏为则违背中庸。

君⼦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时时刻刻适中。

⼩⼈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它们⽆所忌惮,肆⽆忌惮。

” 孔⼦说:“中庸⼤概是的德⾏了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孔⼦说:“中庸之道不能实⾏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智⼒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做得太过分:不贤的⼈根本做不到。

就像⼈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 什么是中庸?⽂章没有直接⽤定义的⽅式来说明,⽽是引⽤孔⼦的语录从四个⽅⾯论述中庸的概念。

⼀是谁在中庸;⼆是通过对⽴双⽅的表现来说明中庸的内涵;三是指出中庸⽬前被接受使⽤的程度,说明中庸在现状;四是分析中庸现状的原因。

这四个⽅⾯环环相扣,引⼈⼊胜。

丝毫没有论述抽象概念时候的枯燥。

这⼀篇告诉我们了“中庸”这个词的由来。

它从孔⼦这位圣⼈的嘴⾥说出来,中庸,其实就是不偏不倚,⽆过之亦⽆不及的平常道理。

孔⼦认为,能否做到中庸是君⼦与⼩⼈的区别。

君⼦是有道德的⼈,所以能够随时随地保持“中”的境界,也就是中和平常,适中,做事情合乎中道,有⼀颗平常⼼,不急不躁。

这是因为君⼦⽴⾝处世,不是图名图利,所以不会患得患失,急躁冒进;亦不会⽓⼈有笑⼈⽆,⽽是做事情求同存异,公平客观,所以是中庸的。

⼩⼈却只想满⾜⼀⼰私欲,图名索利,沽名钓誉,未达到⽬的不择⼿段,做事情不会遵循客观规律,待⼈接物偏三倚四,怎么可能做到中庸呢?更没有可能得到永久的胜利! 孔⼦说,贤德君⼦的⾏为是符合中庸之道的,不贤德的⼩⼈的⾏为是违背中庸之道的。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网友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人们曾一度认为是“和稀泥”、折中主义,这是一种误解。

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性。

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即中和,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

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一般的人很少善于运用中庸之道,多半都是走偏锋。

“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为人之道就在“正直”二字,刚正不阿,矢志不渝,不搞邪门歪道,不见利忘义。

中庸实际上是就是强调“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的理念,就是说,超过和不足都不可取,什么问题都要在“也认真”、“也不认真”之间寻找平衡,所谓:“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中庸之道在历史上有重大的争论,在今日世界上仍有不同的看法。

但在我看来,中庸在古代政治文化中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思想,在今天世界精神生态危机中同样具有调整人心寻求正途的普世性价值。

中外学术界应该破除对东方文化重要思想的“中庸精神”的现代性误读,重申其被淹没不彰的超越性思想与普世性价值。

一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高度在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均注重适度与均衡,其构成的“天人关系”主要表现在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上。

所谓天道的关键在于“诚”,而人道的终极目标则是对诚的追求。

在人道与天道相合中努力达到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天性相和谐。

当人性与天性相应相合之时,人性也就与天性的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相合一。

这种人性与天性的和谐相生,对君子提出了内在修为与外在践行相互合一的高要求,成为历代君子追求至诚至仁的目标。

(一)中庸的内在含义及其是否可能从所见到的先秦文献看,孔子之前的古籍有不少有关中庸的思想论述,如《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1 “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无胥绝远!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2 “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中庸之道如何造句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中庸之道如何造句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中庸之道如何造句成语“中庸之道”怎么读zhōng yōng zhī dào“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

成语“中庸之道”历史典故《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成语“中庸之道”造句•执两用中是衡量善恶的方法,中和至善是检验中庸之道的标准。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触及的问题过于透彻就没有品尝的口感与深远的意味,表面上虽然不痛不痒,不动声色,却能直指心灵深处。

•凡事应该讲求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于事无益。

•新闻记者要坚持不偏不倚、公正客观的“中庸之道”。

•他的做事原则是不离中庸之道,所以无大成就。

推荐阅读成语乃是中国文化精粹,很多成语故事来自真实事件,不能断章取义,给出如下巨作以作扩展阅读:•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

中庸之道成语逐字释义“中”字的释义中的声母和韵母zhong中的五笔khk中偏旁部首丨中有几画4中的拼音zhòng,zhōng中是什么意思中zhōng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心。

当中。

中原。

中华。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中。

房中。

中饱。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辍(中途停止 >>点击查看详情“庸”字的释义庸的声母和韵母yong庸的五笔yveh庸的部首广庸的笔画11庸怎么拼yōng庸的含义庸yōng平常,不高明的:平庸。

庸医。

庸言。

庸俗。

什么是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之道?什么是中庸之道?中庸⼀词最早出⾃《论语》,《论语·雍也》写道:⼦⽈:“中庸之为德也,其⾄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究竟是指什么?为什么孔⼦把它看得那么重要呢?《论语》本⾝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孔⼦的孙⼦⼦思在《中庸》⾥作出了相应的回答。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之未发”是⼀种什么状态?是⼈的精神没有任何思维与情绪时的本然状态,这种状态就叫做“中”。

事情来了就按照事物的本来⾯⽬去处理,⽆过⽆不及就叫“和”。

⼦思认为“中”是⾃然的根本,“和”是⾃然的畅达之道,如果静的时候能够做到“中”,动的时候能够做到“和”,不仅体现了天地⼈⼀体的⾃然体性,⽽且体现了万物化育之德。

对此不难看出,“中”是基础,“和”是运⽤,“和”是“中”的延续。

如果做不到⽆事时的“中”,就难以做到处事时的“和”。

“庸”是什么意思?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写道:“庸,常也。

”注意,这个“常”是经常、长久的意思。

因此“中庸”⼀词是指保持“中和”境界。

这种理解仅仅是⼀种猜测吗?不是。

⼦思在对“中和”做出表述之后指出:“君⼦中庸,⼩⼈反中庸。

君⼦之中庸也,君⼦⽽时中”。

“君⼦⽽时中”,是说君⼦要时常保持“中”的状态,这就是对“中庸”的最好注脚。

由此可见,“中庸”是先秦儒家修⾝的结果,是体现天地⼈⼀体的⼀种境界。

为什么后⼈把“中庸”理解为不偏不倚或和稀泥呢?原因出在宋代的程⼦和朱⼦,对于“中庸”⼆字,程颐解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朱熹解为“中者,不偏不倚⽆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这样⼀来,程朱理学就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的本义给改变了。

(⽼平 2011-9-21)。

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是什么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是什么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是什么思想?一、什么是“黄金中庸”“黄金中庸”是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伦理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人们为了达到幸福和最终目的,应该追求的一种理性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是一种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合适中间状态,是一种平衡、温和的态度。

二、中庸思想的核心观点1. 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人们为了达到幸福和最终目的所必须追求的重要原则。

过分偏向某个极端会导致行为的偏差和不理智,只有通过中庸之道,才能实现理性的生活和最终目的的实现。

2. 理性与道德的统一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理性和道德是相互促进的。

只有通过合理的理性思考和明确的道德准则,才能实现最终目的的实现和个体的幸福。

3. 个体目的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和价值,而实现这个目的和价值也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中庸之道帮助人们寻找和实现个体的目的,进而达到幸福的境界。

4. 具体行为的中庸要求亚里士多德对具体行为的中庸要求包括:克制和节制、不走极端、平衡各种需求和欲望、遵守理性和道德准则等。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中庸,人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幸福和目的的实现。

三、中庸思想的现实意义1. 领导力的培养对于领导者来说,中庸思想对于平衡各方面利益、稳定团队和实现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中庸之道,领导者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团队成员的需求和目标,并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有效实现团队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

2. 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庸思想可以帮助个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克制和节制,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包容差异,并通过平衡各种需求和欲望来维持和谐的关系。

3. 个人成长的指导中庸思想是指导个人成长的重要原则。

通过遵守理性和道德准则,个人能够更好地寻找和实现自己的目的,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内涵的人生。

总结:在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思想中,中庸之道是人们为了达到幸福和最终目的所必须追求的重要原则。

中庸思想强调了个体目的的实现、理性与道德的统一以及具体行为的中庸要求。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中庸的主题思想(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中庸的主题思想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

《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

《中庸》作者为孔子后人孔伋,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北宋的程颢、程颐极崇《中庸》。

南宋的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程子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子解释说:“中者,不偏不倚,不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程子和朱子就程颐和朱熹宋代两位的理学家。

《论语.庸也》里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说人的道德如果能达到中庸,就是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

《中庸.第九章》中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在延安时期,毛曾对中庸问题作过分析:中庸是“肯定事物与概念的相对安定的质”,“是从量上去找出与确定质而反对‘左’右倾”。

不久他又认为“孔子主义即儒家思想的基础”的中庸“有折衷主义的成分”,“是反辩证法的”。

可见,中庸之道对于国家也好、个人也好虽然很理想,但做起来确实很难啊!有段时期我们国家有些违反中庸之道的事,让国家多走了不少弯路。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着。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中庸》原文及译文2: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原文】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2章)【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中庸》原文及译文3:最高的道德标准【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3章)【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4章)【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儒家:中庸之道讲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处世思路?

儒家:中庸之道讲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处世思路?
至诚尽性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只有坚持至诚尽性,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 能够充够充分发挥万物的 善良天性。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万物才能够各得其所,和谐发展。
总体来说,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就是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 以求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 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举个例子来说,天地万物就像是一道乐曲,中庸这道不是让这道乐曲全部都是发中音,如果那 样的话就真是没法入耳了,也不符合自然之道,而是高音、中音、低音都要有,但是要符合乐 曲应有的规律,该高音的时候要高音,该低音的时候要低音,这样才能叫‘中和’,这样才能悦耳 动听,才是一首好曲子。
那么如何来做到呢,中庸之道有三条主要原则: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 性。慎独自修是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忠恕宽 容是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 悖;
儒家:中庸之道讲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处世思路?
中国人对于‘中庸之道’可以说是推崇备至,为人处事,言谈举止,特别是在历代官场上更是奉为 圭臬,后来有一句话可能总结了我们对于‘中庸之道’的通俗理解‘木秀于林,风必推之;堆出于 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话也很容易理解,就是做人做事不要太冒尖,虽然也 不必太落后,不然就会受到非难甚至是攻击。
‘中庸之道’也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但往往我们把不偏不倚理解成了不上不下,不 好不坏,把折中调合理解成了只折中不调和,成了‘和稀泥’。那么《中庸》里面讲的‘中庸之 道’是这个意思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 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也可以说是对‘中 庸’一词的定义,意思是说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这叫做中(中就是不偏不倚, 因为这个时候一切都还没有表露);表露出来能合乎于法度,这叫做和(和的意思就是指无乖 戾之气,也就是说中庸也不能只有一种情绪那就是没有情绪,这样是不对的,人要该快乐的时 候要快乐,该悲伤的时候悲伤,该发飙的时候也要发飙)。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 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万物便会各得其位,各得其所而不错乱,就可以生长发育, 生生不息了。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是《⼤学》、《中庸》、《论语》、《孟⼦》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物曾参、⼦思、孔⼦、孟⼦,所以称为《四⼦书》(也称《四⼦》),简称为《四书》。

《⼤学》原本是《礼记》中⼀篇,传为孔⼦弟⼦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

《中庸》它出于孔⼦的孙⼦⼦思(前483年-前402年)之⼿,《史记·孔⼦世家》称“⼦思作《中庸》”。

《论语》是记载孔⼦及其学⽣⾔⾏的⼀部书。

《孟⼦》是记载孟⼦及其学⽣⾔⾏的⼀部书。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之⼀的孔⼦的编辑或修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始称《诗经》。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东周,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告和君⾂谈话内容的记录。

《礼记》是中国古代⼀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观)、教育思想(如个⼈修⾝、教育制度、教学⽅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感说、礼乐中和说)。

《易经》是我国⼀部最古⽼⽽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道之源”。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的修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1什么是中庸
中庸是指在处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候,应该恰到好处,不偏激,不走极端,也不要过头,依据实际情况,找到相匹配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包容冲突的心态。

中庸一词取自《中庸》一书,它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起源于秦汉儒学,兴于北宋,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

如果将《中庸》“心法”注入到管理学中,形成中庸领导力,将会大大提升管理的水平,形成更加持久且心悦诚服的管理模式。

纵观中国5000年发展史,中庸与平衡历来是帝王权术的核心,可以说,封建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帝王平衡君权与相权、国与家、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政治与经济的历史。

秦始皇刚亲政时,先后诛吕不韦、李斯,皆是因为相权重于君权,然后秦国君权空前强大,一时无二;但同样是秦始皇打破了君权、相权的平衡,导致君权独大,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埋下了秦二世而亡的悲剧种子。

在将“心法”导入计落考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下“中庸”究竟是什么意思。

《中庸》第一章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一章的意思是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说文》解释:“中,正也;庸,用也。


俗话说,人生如戏,什么样的演员演什么样的戏,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

能够深谙中庸管理之道人一定是与众不同的人,同样,能够深谙中庸管理之道的企业家也应该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这样的人格魅力可以在
儒家讲知行合一,《论语·述而》中通过古典国学的叙述,在孔子身上领略到:“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说孔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和中带着严厉,权威但不凶猛,恭顺且安详。

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体现着深厚的精神修养,完全是将不卑不亢、不骄不狂、不偏激、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领会到了自己的神魂深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