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

合集下载

《拿来主义》教案(5篇)

《拿来主义》教案(5篇)

《拿来主义》教案(5篇)第一篇:《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掌握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和幽默的特点;2学习本文的比喻说理方法;3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教学重点、难点: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问题;2比喻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时:二节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文:《拿来主义》是鲁迅写于1934年的杂文名篇,虽然距今已有七十年之久,但文中的思想于今仍然光芒四射。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也多次考到有关文化遗产,外来文化等内容,因此对我们高中生来说认真学习这篇来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等问题,意义重大。

(二)写作背景:《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多种错误思想泛滥。

其中有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在醉心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的奴化主张;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左翼文艺队伍中,对于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也存在思想混乱。

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写了一系列,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高度,论述了如何正确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问题。

本文是其中一篇。

(三)整体感知: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在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明确:“闭关主义”指的是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送去主义”指的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其实思想实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耀,但最终一味“送去”落得被凌辱,乞讨下场。

同时从反面论证实行“拿来主义”至为必要,非常迫切。

2“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了“送来”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罪恶。

所谓“送来”,是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对中国的倾销,侵略。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根据自己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送”与“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

进一步确立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用什么比喻来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些错误倾向,树立什么样正确态度?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错误倾向比作“孱头”(逃跑主义)、“昏蛋”(“左”派幼稚病)、“废物”(投降主义)。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能够分析作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培养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表达的胆识和勇气。

(3)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和坚持。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分析作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态度和观点。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的方法分析课文中的论点。

3. 将课文中的观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进行实际分析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拿来主义》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研究资料和参考书籍。

3.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拿来主义》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什么是“拿来主义”?它有什么意义?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拿来主义》。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如:课文主要讨论了哪些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如: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什么?作者认为如何对待现代文化?(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 应用与拓展:(1)教师提出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如: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高中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2篇

高中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2篇

高中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高中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一、教学目标:1. 了解《拿来主义》的作者、背景以及作品背后的意义;2. 掌握《拿来主义》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 能够理解并分析《拿来主义》中的核心观点和主题;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读:a. 宜垒短提要:介绍《拿来主义》的背景和作者夏丏尊,概括了《拿来主义》的核心观点;b. 核心词句解析:解读关键词句,包括“拿来主义”、“外来”的含义和作用;c. 内容分析:理解并分析夏丏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社会的看法。

2. 课外阅读:a. 阅读相关的评论文章,了解《拿来主义》在文学界的评价;b. 比较《拿来主义》与其他作品的异同,与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

三、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短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拿来主义”主题的兴趣。

2. 课文解读(25分钟):a. 介绍《拿来主义》的作者夏丏尊以及作品的背景;b. 宜垒短提要的讲解;c. 核心词句解析的讲解;d. 分析夏丏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社会的看法。

3. 学习讨论(20分钟):a. 分组讨论关键问题,如《拿来主义》的意义、夏丏尊的观点等;b. 小组讨论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总结。

4. 课外阅读(15分钟):a. 分发相关评论文章,让学生阅读并进行笔记;b. 指导学生比较《拿来主义》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a. 学生自主发表观点,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b. 老师给予评价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思考。

四、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拿来主义》的兴趣;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3. 思辨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拿来主义》的意义和夏丏尊的观点,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多元评价: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发言等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1[教学要点]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一、诵读鉴赏第8、9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

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加点字板书)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

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

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

(加点字板书)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优秀3篇)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优秀3篇)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优秀3篇)篇一:语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请同学们朗读_自然段。

生:朗读。

师:文章一开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同学们“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生:“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师:“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生:封闭、落后。

(放映鸦片战争片断)师:“落后就要挨打”,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作法呢?生:搞“送去主义”。

师:对!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生1: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2: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哒到欧洲去。

生3: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师:为什么要送?生: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

师:送的实质是什么?生1:媚外、讨好。

生2:投降。

师:对!讨好外国,投靠外国。

师: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生:反语。

师:对!这是写作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生:“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师:很好!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生:“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师: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份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生:叫化子,要饭人。

师:你给叫化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生1:同情他。

生2:打发他。

师:“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

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生: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这是“抛给”的,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师:“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生:“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师:讲得好,谁有新的见解?生:“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师:讲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生: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2篇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2篇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拿来主义》的背景和内容。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短语。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2. 运用所学知识对《拿来主义》进行评价和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讲稿。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拿来主义》的内容。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以问题导入教学:“什么是拿来主义?”让学生思考并进行简短的讨论。

Step 2:课文阅读(15分钟)1. 教师给出关键词,让学生根据词义猜测词语,并在课文中找出对应句子进行辨析。

2.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段落。

学生跟读,并解释自己的理解。

Step 3:课文分析(20分钟)1. 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2. 学生和教师共同整理出《拿来主义》支持和反对的观点,并进行辨析。

Step 4:思辨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拿来主义》的优点和缺点,并给出结论。

2. 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要求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文中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写一篇短文。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代的“拿来主义”现象,并撰写调研报告。

2. 学生可以特定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如科技进步对“拿来主义”的影响等。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精选2篇(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热爱生命》这篇文章,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爱、责任的理解和感受。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二下学期语文课文《拿来主义》教学方案集锦4篇

高二下学期语文课文《拿来主义》教学方案集锦4篇

高二下学期语文课文《拿来主义》教学方案集锦4篇高二下学期语文课文《拿来主义》教学方案集锦4篇《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

以下是的为大家整理的高二下学期语文课文《拿来主义》教学方案集锦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高二下学期语文《拿来主义》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本文难度是很大的。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

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

要在学习第九课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

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使学生一次弄懂,不搞夹生饭。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个难点,可以用比的办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明白了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而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

理解内容和学习论证艺术、体会语言特点是学习本文的两大任务,可以各安排一个课时。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参考材料很多,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众说纷纭,人教社的教参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

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依据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这一原则决定对各种意见的取舍。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观点。

2. 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 运用课文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文化传承与创新、民族精神等,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拿来主义》,了解课文内容,标记关键词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5. 练习与应用:让学生运用课文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拿来主义》,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运用课文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案例分析:运用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态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包容的胸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体会其在当前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和结构,学习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如“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的具体所指,以及各种喻体所对应的本体。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论证思路。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3)讲授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如背景知识和较难的概念,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文化交流情境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变一个神奇的“文化魔术”。

(拿出一个神秘的盒子)这个盒子啊,就像是一个神秘的文化百宝箱。

现在,我要从里面变出一些神奇的东西。

(从盒子里依次拿出代表不同文化的小物件,比如一个京剧脸谱、一个日本动漫手办、一个欧洲中世纪骑士的小盾牌、一张美国摇滚乐队的海报) - 你们看,这些东西都来自不同的文化领域。

这个京剧脸谱,承载着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色彩斑斓,每一笔每一划都有故事;这个日本动漫手办呢,代表着日本动漫文化,深受大家喜爱,里面有热血的冒险、动人的情感;这个欧洲骑士小盾牌,能让我们联想到中世纪的欧洲文化,有英勇的骑士、神秘的城堡;还有这张美国摇滚乐队海报,那强烈的节奏和自由的精神是美国流行文化的体现。

高中语文华东师大版高二下册第三单元《八拿来主义》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华东师大版高二下册第三单元《八拿来主义》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华东师大版高二下册第三单元《八拿来主义》优质课公开课
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地继承
(2)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2学情分析
鲁迅先生使用人们熟知的俗语、成语,有时又贬词褒用、褒词贬用,有时又把两个语义、风格不同的词语搭配起来使用,使文章充满讽刺意味。

高二的学生对这样的语言比较陌生,需要反复朗读来逐渐体会语言特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教学难点:
1、“拿来主义”“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概念的辨析
2、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3、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优秀4篇】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优秀4篇】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优秀4篇】篇一:《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总体理解文意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教学设想】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1、2、3题进行。

(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重点: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题解导入:“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1)请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学生阅读后作答,教师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思想;通过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通过 案例分析法,可以将文章中的思想与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准备
教具
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多媒体资源
PPT课件、相关视频、图片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更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 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多媒体资源的辅助,可以更 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 教学设计
目 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设计 • 学生活动安排与指导 • 评价策略及标准制定 • 教师自我反思与改进方向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拿来主义》背景介绍
鲁迅及其时代背景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在一个历史 转型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本土文化的困境。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深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因此提出了“拿来主义”的文化观念。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涉及的问题 和观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练习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技能
阅读理解练习
提供与“拿来主义”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巩 固所学知识和阅读技能。
写作练习
布置与“拿来主义”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评论、读后感等,提 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教学内容充实 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 的背景、意义和影响,同时结合相关历史文化知 识,丰富了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多样 运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拿来主义》 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能够概括和阐述文章的主旨思想和观点;(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2)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2)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精神,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 文章的主旨思想和观点;3. 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

三、教学难点1. 对文章中某些深刻含义的理解和阐述;2. 对作者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分析和评价;3. 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阐述文章的主旨思想和观点;(3)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2)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3)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 案例分析:(1)给出相关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2)要求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6. 总结与反思:(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文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2.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3. 深入思考文章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语文《拿来主义》教案.doc

语文《拿来主义》教案.doc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

揣摩语言内涵,分析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杂文语感”。

3.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教学设想 ]1.重点:“拿来主义”的内涵分析。

2.难点:( 1)“送去主义”的内涵分析。

(2)作品语言的内涵。

[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多方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冯先生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

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就一定成功。

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拿来主义)。

二、复习旧知,补充新知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 1918 年 5 月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他的作品集主要有: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历史小说一部:《故事新编》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诗文集一部:《野草》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本文选自于 1935 年结集的《且介亭杂文》。

当时鲁迅寓居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以外修筑马路的区域,俗称“半租界”。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鲁迅《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其论证过程。

2.分析鲁迅独特的论证风格和语言特点。

3.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理解鲁迅独特的论证风格和语言特点。

2.深入探讨“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

2.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拿来主义》。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拿来主义》,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分析鲁迅独特的论证风格和语言特点,如讽刺、反讽等。

3.结合文章内容,讲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四、课堂讨论a.你如何看待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b.“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c.你认为“拿来主义”对我国的发展有哪些启示?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掌握情况。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深入探讨“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课堂讲解1.结合现实生活,讲解“拿来主义”在各个领域的表现。

2.分析“拿来主义”对我国发展的利与弊。

3.讲解如何正确运用“拿来主义”,实现创新与发展。

三、课堂讨论a.你认为“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积极作用?b.“拿来主义”在哪些方面可能导致问题?c.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运用“拿来主义”?2.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拿来主义”的论述性文章。

五、课后辅导1.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深入理解鲁迅《拿来主义》的观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并能结合现实生活,正确运用“拿来主义”实现创新与发展。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探究“拿来主义”现象一、教学目标1.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及其在现实中的表现。

2.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3.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可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引出“拿来主义”现象,并让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学生的初步认识和观点。

2.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及其在现实中的表现,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社会中“拿来主义”的情况,例如文化的移植,商品的模仿、仿冒等。

3.案例剖析(3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具体的案例,如周杰伦的“明明就”抄袭事件、某品牌的山寨货等,让学生分别讨论其具体情况,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4.思考总结(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到实际生活中思考,如何避免“拿来主义”现象,如何发扬和创新传统文化,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撰写一篇关于“拿来主义”的文章,并在下节课上班课时分享。

四、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拿来主义”的概念及其在现实中的表现,思考了其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通过个案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独立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有针对性、具体性明显,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拿来主义”现象并探讨其深层次的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讨论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虽然本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但将其与具体案例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和意义;(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3)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有批判性和选择性;(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2. 作者观点的把握和论证方法的鉴赏;3. 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 作者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和评价;3.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思考;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和意义;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4.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思考;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写作能力的展现。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和分享心得的质量。

七、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与《拿来主义》相关的鲁迅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思想的理解。

3.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针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性学习,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高二下学期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高二下学期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高二下学期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理解什幺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幺要拿来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教学难点:1、“送去主义”是难点。

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

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2、反语的运用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

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们也进行交流,但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以什幺样的态度来接受它呢?着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板书课题、作者。

二、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华东师大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华东师大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读懂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②学习、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延伸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辨证地看待问题,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

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学习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2. 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正确运用“拿来主义〞精神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高二必修)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高二必修)

【设计思想】经典的杂文,是缜密的思维、深邃的思想与犀利幽默的语言的高度统一,读来促人深思,使人警醒,有极强的思想冲击力,鲁迅的杂文更是如此。

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问题探讨中逐层深入思考,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教学目标】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品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3.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与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方法】问题探讨【教学设计】方案a一、导入“主义”是指“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鲁迅先生却将“拿来”称之为“主义”,是不是小题大做了?简介背景。

用“主义”表明先生的原则和主张,突出“拿来”之重要,并非小题大做。

二、研读1.本文是一篇杂文,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主要阐述哪几个问题?讨论明确:⑴什么是“拿来主义”?(是什么)⑵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为什么)2.学生自读,分组讨论;班级交流,教师参与;归纳整理,教师板书。

上述两个问题较大,教师宜引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分解。

第一个问题可以分解为:(1)拿来主义的内涵是什么?(2)拿来主义者应有的做法是什么?(3)拿来主义者应具备怎样的条件?(4)拿来主义者不应有的做法是什么?(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与意义?第二个问题可以分解为:(1)为何从闭关主义写起?(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3)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4)送去主义的危害是什么?(5)为何提到尼采与“送煤”?通过上述问题的探讨,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思维的严密与行文的缜密:针对“什么是‘拿来主义’”,先生描写穷青年的三种错误做法,既全面,又是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听凭‘送来’”者的嘲讽与更进一步地否定;对于拿来主义者的正确做法的论述,辩证而全面,尤其是对文化遗产中糟粕的不同处理,更见先生思维之严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读懂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②学习、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延伸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辨证地看待问题,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

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学习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2. 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正确运用“拿来主义”精神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

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

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

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3、文体常识: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

(《现代汉语词典》)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

杂文的特点: 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4、议论文的分类:按论证方式分,议论文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立论文:是以树立一个正面观点为主的议论文;驳论文:是以批驳一个错误的、片面的或反动的观点为主的议论文。

一篇议论文常常将立论和驳论结合在一起,立中有破或破中有立。

三、整体感知1、注音礼尚(shàng)往来自诩(xǔ)残羹冷炙(zhì)冠冕(miǎn)孱(càn)头玄虚(xuán) 国粹(cuì)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磕( kē)头2、解释词语礼尚——崇尚、重视。

自诩——夸耀,说大话。

残羹——有浓汁的食品。

冷炙——烤肉。

冠冕——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3、全文结构: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2段是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3、4段是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第二部分(5):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七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八段是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九段是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种的精华和糟粕。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一)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

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

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二)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指名朗读第5、6、7段,注意对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正音。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

“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

“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

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三)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

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五、体会本文语言特色(一)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回答:这一节中区别了哪两个词?为何这样区别?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明确:特地区别“抛来”与“抛给”,讽刺国民党反动派不过像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