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从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看中德职业教育的差距

合集下载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在两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机会。

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实习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教育理念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被视为一种与学术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形式,其目标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准备。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较为忽视,被认为是学术教育的替补品,导致了职业教育地位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现象。

二、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学生既会接受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也会参与企业实习,从而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相对偏重理论教育,许多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了在毕业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问题。

三、实习模式在实习模式上,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会在企业中进行实习,这种实习模式有助于学生早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实习模式相对薄弱,虽然很多学校也会组织学生进行实习,但实际操作中学生参与实习的机会相对较少,而且实习周期也不够长,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和共同点。

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实习模式等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学生接受的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而中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偏向于理论教育,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社会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相信通过对比研究,可以为两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借鉴和交流的机会。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引言中德作为两个世界经济强国,其职业教育体系一直备受关注。

中德职业教育的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两国的教育体系,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并进行经验交流和借鉴。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制度建立、教学内容、实习培训、学生认知等方面对中德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

一、历史渊源中德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渊源有着悠久的传统。

德国的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德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催生了一批熟练的工匠和商人,因此德国政府开始对职业教育进行组织和管理。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起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新式职业教育运动,主要是受到西方工业化发展影响,中国开始引进西方职业教育模式。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均得到了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皆能够为其现代的职业教育制度奠定基础。

二、制度建立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的制度建立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形成了一个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体制。

政府负责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地位。

企业在职业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提供实习机会,也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和课程的实施。

学校则是培养学生的基地,负责理论教育和基本技能的传授。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主要由政府和学校承担,企业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学校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承办方。

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制度建立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

三、教学内容中德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工作,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偏重于理论教育,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较为理论化,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度不够高。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偏向于技能培训和就业导向,学校侧重于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要:德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有“单元制”和“双元制”两种体制,前者如同我国的师傅带徒弟,是不经过职业学校学习而直接工作的体制,由于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理论知识缺乏、失去深造机会等,几乎被淘汰.因此,德国现在基本上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将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德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可以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实行最为广泛的是“双元制”.以机械专业为例,理论教学与实习培训是两个部门分开管理的.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理论课程,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主管部门是教育部.而实习操作是由培训机构掌管,主管部门是工商会,考试也是由工商会统一组织,因此两个部门没有太多的关联,只是管理上的“双元”.学生一周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周三天在培训机构学习技术技能,两天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理论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个培训机构中学习技能.因为学习技能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小组,而小组里的学生又来自不同的学校.因此,一个班的学生有可能被分到10个培训机构中实习培训.并且其中三天技能学习和两天理论学习是穿插进行的,不同的人学习理论和培训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并非统一学习理论后再统一培训.这是学习上的“双元”.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教学制度,但为什么德国的职业教育世界闻名,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整体比较落后呢让我们对比分析一下,优劣就一目了然了.我国的职业教育最早是技校教育,采取的是前苏联模式,后来经过调整,有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即中技中职学制三年,在学校既学习理论知识,又进行实习培训,既有自己的理论教学教室,又有自己的实习培训场所,一般是半学期实习,半学期学习理论.到三年级的最后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到企业、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制度与德国的制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学生能整体而系统地上好理论课.在我国理论课是统一教学,不像德国,学生三天在培训机构实习培训,两天在学校上课,感觉比较凌乱,而且每天上课和实习的学生是不固定的.因此,德国的教师不能采用我国的教学方式,只能采取学生问、教师辅导的方法.其次,可以节省时间、减少费用.在德国,由于学校没有实习机构,学生到实习机构实习时,路途遥远的学生要开一个多小时的车.而我国的学生可以在自己学校里实习,去实习如同到教室一样方便.德国的学生不但“伤财劳民”,而且长时间开车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我国的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经过多年的考察、实践,推出了“一体化,双证书”培养模式,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培养出来的职校教师不但精通理论,而且能传授技能,教学与实习可以“一气呵成”,打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传统教育模式,消除了理论教师不会带实习、实习师傅讲不透理论的弊端,避免了学生的重复学习.但是,德国严谨的教学方式具有优越性.到过德国的人一开始都会有一种感觉,德国人太古板,做什么事情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定程序或方法.如果不按其方法去做,他们会不高兴.经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其实不然,那是一种严谨的作风.笔者有过亲身体验,在学习电阻整排焊接的时候,教师的方法是在电路板上装一个电阻,用夹钳夹住,然后焊接,如此重复.当笔者焊接了几个后,觉得用夹钳一个一个地夹住、松开,再夹住、再松开,很费时间,于是将电阻整排安装到位,一次性用夹钳夹住,再依次焊接.教师发现后非常高兴地夸奖了我.所以说,德国人严谨,但并不古板.他们强调学习的过程一定要按部就班,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对待,这不是古板,而是在保证最佳工作方式的基础上,再寻求更好的工作方法.德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方法也具有优越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入学.在德国,职校学生从入学前考核开始就是严格的,学生申报学校的时候有面视一关,一般有5位面视考官,由教师、老板、工商会成员组成.面视最短时间30分钟,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观察学生是否对专业感兴趣,感兴趣才录取,对于没有兴趣或兴趣迷茫的学生则给予指点,引导其寻找合适的专业.在我国,没有教师或机构对学生进行入学前的兴趣指导和面视,只有缴费与体检,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德国的做法.那样,就会减少许多由于学生不喜欢专业或兴趣不足而转专业或放弃学业的尴尬局面.二是处理犯错误学生的方法.在学校中,学生犯了错误,即使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学校也不能开除学生.例如发现学生吸毒,只能与医生配合共同进行教育.德国人的理念是要教育学生走出困境,如果年轻人失去了学校,就等于失去了一切.而在我国,不要说吸毒,就是作弊也是要被开除的,理由是为了学校的名誉,为了引以为戒、杀一儆百……,很少会为犯错误的学生着想.开除了学生,只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育”似乎只是标语.三是思想教育.在德国,从不强迫学生去做什么,只是告诉学生在一个集体或一个行业中应该怎样去做,怎样对待别人,自己做完一件事情,或说完一句话,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处世能力.这种“待人如待己”的处世思想使德国人很和气、很友善.在这方面我国欠缺的很多很多,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美德消失了.我国是文明古国,传统美德的教育必须加强,不能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口号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中.四是教学方式.在德国,学生上课先自学,然后再讨论,最后得出观点,或请教师进行讲解,或向教师求助.这样的上课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学生都具有很好的口才和表现力.而我国的学生上课最多用的是耳朵,语言表达则缺乏锻炼.当然,教学方式是由国情决定的,国外是小班课,一般每班在25人以下,而我国是大班课,每班少的有四五十人,多的有七八十人.怎样在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深入探讨.五是鼓励式教育方法.在德国,采取的是鼓励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给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例如,在一次高中生毕业典礼上,一个学生做了一个光碟,在学校的大屏幕上放映,最后还要拍卖自己的作品.大家笑过之后,有家长用25欧元买走了他的作品,这就是一种实质性的鼓励.德国人知道参天大树是在富于个性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六是“包容式”毕业.德国的职校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学生,培训机构会将其安排在机构里再学习工作半年,并且付学生全额工资,目的是避免学生刚毕业就失业的情况,也为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提供了最大的保障.我国也用分配或推荐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但是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做得像德国这样完善.此外,德国的技能关卡远比我国严格.在德国,每年职校毕业生都要通过工商会的考试,通过者才能领取技能上岗证上岗工作,如同我国的中职生毕业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一样.但是,德国的考试把关非常严格,每个考生要通过理论与实操考试,一般理论考试需要2个小时,实操则由专业而定,例如机电专业,一般考试需要6~13个小时,并且有5个监考教师监考,不存在作弊现象.因此,通过考试的学生都能真正达到技术要求,是合格的毕业生,毕业生的最大愿望就是能一次性地通过毕业考试.而我国现在可谓证书漫天飞,只有初级水平的技术工人却有技师证书,很难想象我国技术证书的含金量是多少.特别是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三年才能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竟然能在一个月之内培养出中级工,半个月之内能培养出高级工.不说是天方夜谭,也足以让人惊诧莫名.通过以上对比,我国职业教育的硬件尚可,差就差在软条件上,主要是缺乏严格的管理、科学的引导、严谨的责任心.要想振兴我国的职业教育,首先就得把好技能考核这一关.要学习德国职业教育严谨的办学与考核方法,不断更新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使我国的职业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而在德国和中国,职业教育也在不断的改进与发展。

首先,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企业实践,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实现对学生的培养。

德国有很多中小企业,它们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并帮助教育机构培养学生,这种高度互动的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

与此相反,中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则更多地依赖于考试,学习内容大多局限于理论,反而缺乏实践经验,这使得学生缺乏与职业领域所需技能相匹配的可观的实践经验。

其次,德国职业教育更加多元化。

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系统(BBiG)对考生并没有强制要求高中毕业或者大学毕业,只需要学生年满十六岁,参加综合性考试,并通过考试即可获得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格证书。

而中国职业教育的入学标准则相对更为单一,普遍要求高中毕业生或大学毕业生以及其他的学历证书。

第三,德国职业教育方向也更加多样化。

在德国,学生可以选择四种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一是职业学校;二是企业培训;三是双重系统(即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四是高等职业院校。

中国则相对单一,职业教育主要依靠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学校进行。

最后,德国职业教育的学习期限相对较短,仅仅两年或者三年就能完成职业教育的课程,而且学生有机会在职场积累实践经验。

反之,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学习时间要更长一些,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可能需要四年或者五年才能获得证书。

综上所述,德国与中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优势与劣势,但两国都在不断探索创新,以期培养更多优秀的职业人才。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两个国家应该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如何更好的发展职业教育。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变得更加密切。

在这种趋势下,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与关注。

而中德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其职业教育体系的对比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特点与差异,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中德职业教育体系概况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逐步建立起来的,其发展历史较短。

截至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面向初中毕业生,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为了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还包括了技工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源远流长,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由双轨制组成,即学院制和技工制。

学院制主要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注重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技工制则主要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注重实践操作和工匠精神。

德国的职业教育还注重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鼓励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 教育理念的差异中德两国的教育理念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教育更多地被视为提升社会地位和获取知识技能的手段,注重对学术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

而在德国,教育被看作是培养技能人才和社会实用性能力的重要途径,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

2. 招生机制的差异在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招生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学生可通过高考后,选择报考普通高校或职业院校,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招生主要以考试分数为依据。

而在德国,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绩点、练习技能等方式来报考技工学校,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成绩和技能水平来招收学生。

3. 企业合作的程度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与企业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程度非常高,学生很容易找到在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辅相成。

中德职业教育差异 书 -回复

中德职业教育差异 书 -回复

中德职业教育差异书-回复标题:中德职业教育差异引言:职业教育是培养国家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因为两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宝贵的借鉴。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从制度、教学内容、师资培养、学生选择和产业对接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制度差异:在制度层面上,中德职业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与机构支持。

而在中国,虽然也有职业学校和相关法规,但职业教育仍然被许多社会群体低估并不被广泛认可。

二、教学内容差异:中德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方更加注重技能培训,传授实际技能操作,强调工匠精神;而德方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设置更加全面,包含了一定的通识教育。

三、师资培养差异:师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更多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选择进入职业教育领域。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参加长期的专业培训,并且大部分教师必须具备在业界连续工作数年的实践经验。

四、学生选择差异:在学生选择方面,中德职业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而在德国,学生对职业教育持有积极态度,德国职业教育可以提供全面培养方案,吸引不同成绩学生参与。

五、产业对接差异:中德职业教育在产业对接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德国,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非常紧密,有着完善的学徒制度,学生通过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习,获得与市场需求更贴合的实践经验。

而在中国,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相对较少,学生的实习机会较少,导致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结论:中德职业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体现在制度、教学内容、师资培养、学生选择和产业对接等多个方面。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值得借鉴,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投入,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形成完善的学徒制度。

同时,中方也应借鉴德国的经验,更加注重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德职业教育差异 书

中德职业教育差异 书

中德职业教育差异书中德职业教育差异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存在一些显著差异。

本文将从职业教育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评价等方面,对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中德职业教育的目标存在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实用的职业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而在中国,职业教育既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以适应日益多样化的就业市场需求。

其次,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非常实用,紧密结合实际职业需求。

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围绕所选择的职业进行,课程内容更加实战性,力求培养学生在工作领域中的实际能力。

而在中国,虽然也注重实用性,但对于普遍性课程的覆盖也更为广泛,课程内容相对更加综合,涉及面更广。

第三,中德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所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模拟和训练,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在中国,职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最后,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评价方式也不同。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实际能力表现,强调实践操作的结果。

而在中国,职业教育的评价相对更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理论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中德职业教育在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德两国的教育体系在不同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下,针对各自的需求,注重实用性和理论性的程度有所不同。

通过了解和比较两国的差异,我们可以借鉴对方的优点,在自身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进行改善和提升,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职业人才。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和产业合作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被视为一种与高等教育同等重
要的教育路径,德国政府强调职业教育的地位,不仅提供丰富的职业教育选择,还提供大
量的职业教育机构。

而在中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往往被视为“剩学生”
的选择,其地位与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德两国的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和技能培养,课程设置与
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课
程设置较为丰富,涵盖了广泛的专业方向,但实践环节较少,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中德两国的教师培训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
在实习和工作经验方面有较高要求,以确保其具备教学和实践能力。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教
师培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相对较低,影响了学生的教育质量。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产业合作方面也存在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
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工作经验。

中国的职
业教育与产业合作仍然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往往难以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影响了其就业
竞争力。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德两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作为世界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直备受国际关注。

而德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其职业教育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也备受瞩目。

中德两国各自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模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本文将对这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并分析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1. 教育体制与职业教育政策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德两国的教育体制和职业教育政策。

在中国,教育体制分为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

而职业教育则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两个阶段。

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学制为3-4年。

高等职业院校则包括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学制为2-3年。

在德国,教育体系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

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双系统和学校系统,学制为2-3年。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工程学院和应用科学大专学校,学制为3-4年。

在职业教育政策上,中国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鼓励企业和学校合作开展双师型人才培养、推进技能人才评价认证改革、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等。

而德国则实行了双系统职业教育模式,即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习培训。

德国还建立了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2.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对技术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而德国的职业教育则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侧重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而德国的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师徒制的传统手艺传承和各种实践技能的培养。

3. 师资队伍与学生素质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师资队伍和学生素质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与思考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与思考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与思考[摘要]德国职业教育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本文通过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而对中国职业教育进行反思,提出德国职业教育的可借鉴之处,思考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之路,并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

[关键词]职业教育对比思考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德国工业发展的秘密武器。

德国和中国的职业教育,无论从社会地位、办学理念和体制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但随着国内职业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改革的紧迫性日益强烈,比较中德职业教育、思考国内职业教育的改革将有助于积极探索中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之路。

一、中德职业教育之比较(一)中德职业教育对职业的理解不同职业不仅是一个与企业相关的复合性工作任务,在德国,职业这一概念也意味着个人有机会在与其相关的工作领域里个人能力能够得到发挥,决定着以何种形式实现就业。

在中国同样也具有这样一层含义,但在中国人的理解中,不是每个人都能体现对职业深层含义的理解,更多的人则更关注以实现何种形式实现就业。

相当多的人,从事着与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不相关的工作。

(二)中德职业教育的体系不同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核心展开的教育。

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以“学历教育”为核心展开的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职前教育又包括职业预备教育和职业培训,职后教育包括职业进修和转行培训两个方面。

其中职业预备教育是以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为基础,职业培训是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及职业经验;职业进修主要是为了保持、适应和扩展职业行为能力,并为职业升迁准备,而转行培训是为其传授从事另一职业的能力。

中国的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学历教育的一个层级,是学生从初中、高中(中职)、高职、专科、本科、研究生到博士生这样一个学历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和层次。

因此无论从入学到教学、从招生到就业,他所遵循的模式都是学历教育的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参与者:政府、商会、业主联合会、工会。

从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看中德职业教育的差距10页word

从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看中德职业教育的差距10页word

从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看中德职业教育的差距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童西元⏹2010年1月18日至2月8日,来自武汉市各中职学校的23名双师型教师,在市××局陈处长、张处长的带领下,在德国进行了职业教育培训和考察。

虽然时间较短,但感触较深、收获较大。

⏹中德两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在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通过20天的培训学习,我们感到的不仅仅是差异,更多的是差距。

⏹由于时间较短,语言不通,有些问题还学习研究得不够、不透,有些问题只能看到一些表象,因此,有些看法和想法不尽正确。

一、从教育体制结构看职业教育的地位⏹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

早在12世纪,手工业行会中就出现了“学徒式”的职业教育,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这一传统在100年前就基本形成了类似于今天的政府与企业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但战后的德国职业教育及其设施很快得到了重建与恢复,并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德国目前有各种职业学校9000多所,专业多达350多个。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除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原则框架由联邦立法规范外,其余各教育法律法规则由各州立法,因此,只有职业教育是在全德统一实施。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是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1969年德国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之后又相继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如《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企业基本法》、《青年劳动保护法》等,2019年通过新的《职业教育法》把原来的两法(1969年的《职业教育法》和1981年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全新修订合而为一。

这些法律法规包括了上岗前和上岗后培训(转岗培训);培训企业和受培训者的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培训机构与人员资格的规定;对实施培训条例的监督和考试;对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研究的规定等。

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使职业教育真正纳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的法律体系,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浅谈中德双元制教育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德双元制教育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德双元制教育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中德双元制教育是指德国独特的职业教育体系,既包括学校培训,也包括企业实习。

该体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经验和技能。

与之相比,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更加注重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中德双元制教育的差异化对职业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德双元制教育的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产生了影响。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系统更加偏向于传授理论知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

这导致德国的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更容易融入职场,而中国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面临技能不足的问题。

中德双元制教育的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实践环节产生了影响。

在德国,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还需要到企业进行实习或者工作,以便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这种实践环节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生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中国,职业教育更加倾向于课堂教学,缺乏实践环节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可能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感到无力应对。

中德双元制教育的差异化对职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在培养目标、实践环节和师资力量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使学生更易适应职场,并且能够更好地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些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来不断完善,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希望未来中德双元制教育可以为两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借鉴,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浅谈中德双元制教育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德双元制教育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德双元制教育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中德双元制教育作为两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创新实践,在职业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这一教育体系主要通过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职业实践经验,旨在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然而,这一教育体系在中德两国的实现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差异,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首先,中德双元制教育的实施方式存在一些差异。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主要是通过企业与学校结合的方式进行,即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会到企业中进行实习。

而中国的双元制教育则主要是通过学校与职业培训机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学校的理论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实践教育,获得实践经验。

这种差异化的实施方式,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德国学生在企业中接受的实习教育更为系统和深入,便于他们更好地融入职业环境,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而中国学生在职业培训机构中获得的职业技能相对单一,与企业现实需求还有些许脱节,无法完全适应职场环境。

其次,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目标设置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对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培养,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职业领域并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中国的双元制教育则强调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在职业教育目标设置方面的这种差异,既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也反映出两国职场需求上的一些区别。

德国职场对于员工的职场适应性要求更高,因此教育体系也更注重其培养;而中国职场则更注重员工实际的技能水平,因此教育体系也更注重技能训练。

最后,中德双元制教育的实现过程中,两国在师资队伍和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差异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实现需要庞大的企业资源和企业教育经验,以及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支撑体系的发展;而中国职业教育在教育资源和师资队伍方面相对较为薄弱,也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些差异化的影响,在中德双元制教育的实现过程中,既制约了教育的发展,也给两国职业教育的相互借鉴带来了一些挑战。

浅谈中德双元制教育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德双元制教育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德双元制教育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1. 引言1.1 中德双元制教育简介中德双元制教育指的是德国传统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与中国的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在德国,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和理论,同时在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而在中国,职业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中德双元制教育的结合,旨在培养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的人才,适应现代职业发展的需求。

中德双元制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以及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中德双元制教育通过结合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和中国的职业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实用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的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职业教育是培养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当今社会,技术和职业技能的需求越来越重要,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通过职业教育,学生能够获取实际的技能和知识,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除了帮助学生就业,职业教育还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前人才短缺问题,更是为了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重视职业教育,加大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职业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在中德双元制教育中,职业教育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促进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正文2.1 中德双元制教育的异同1. 教育体制:中德双元制教育在体制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是将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相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在企业接受实践培训。

浅谈中德双元制教育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德双元制教育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德双元制教育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德双元制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德双元制教育是指将校内教育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德双元制教育的差异化特点对学生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德双元制教育的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中德双元制教育的不同课程设置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显著。

在中国,学生在职业教育阶段主要接受理论知识的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术能力的培养。

而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中,学生早期就开始接受企业实践培训,学习各类职业技能。

这种实践性的教育使得德国学生在职业教育阶段就具备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经验,更加适应未来的工作生活。

中德双元制教育中课程设置的不同,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中德双元制教育的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的差异也影响着学生的职业教育。

在中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侧重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灌输,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为被动,而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德国的评价体系更加强调学生实际工作表现及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论成绩。

这种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不同,使得德国学生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中德双元制教育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路径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中国,学生在职业教育阶段往往面临着就业压力和职业规划的困惑,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并不清楚未来的职业方向。

而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学生在接受实践培训的也能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适合的职业方向,通过企业实践实现职业生涯规划。

中德双元制教育的差异化对职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职业教育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规划。

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学习借鉴双元制教育的优势,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积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就业竞争力。

教育部门应当深入研究中德双元制教育的差异化特点,不断改进职业教育体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之差异性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之差异性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之差异性摘要: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而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正如其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一样,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双元制”教学模式对于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但由于并不是在于同一起跑线上等综合因素的原因,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差异性还是比较突出。

关键词:现状;双元制;差异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49-02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从1980年初到现在,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

特别是高职教育,中央在1999年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其人才培养最终目标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特色和质量为突破口,强调其鲜明的职业技能特色。

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已经占去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

我国职业教育中,包含了以下特点:第一,体现适应社会需要、工作岗位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具备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第二,以“应用”和“技能”为主的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第三,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通常超过50%,工科类学科的比例会更加明显;第四,在高职教育中,还强调学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教育部2004年起实施的高职高专学校专业目录,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进行专业划分,与普通本科学校的学科类专业划分已有显著区别。

二、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正如其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一样,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

德国、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

一、考试制度的不同德国有国家制定的企业职教框架计划,由行业协会根据这一框架计划制定考试标准。

德国职业教育的学制根据专业不同从两年到三年半不等,学生在学习期间只进行两次考试,中期检查一般只对下阶段学习提出要求,不记人最终的成绩。

要想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必须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的结业考试,考试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

理论考试包括工作计划制订、经济、社会学知识,还包括技术理论:测量、识图、专业有关的数学等,理论考试约6小时;实践考试包括单件加工、组件加工、系统安装测试和功能阐述,并且边设计、边制作、边记录,考试时间14小时。

这种考试全部是开卷的,学生可以查阅任何资料。

这与我国职业学校学生每学期都进行数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每一门考试都会影响学生未来的毕业是完全不同的。

二、考试内容的不同从框架计划内容看,与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有较大差别,如我国数控专业的教学大纲对专业基本能力的描述如下:(1)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具备机械制造的基本技能。

(2)具有一定手工绘图及计算机绘图能力,能用Auto—CAD(或CAXA)软件进行二维设计,具有应用CAD/CAM软件(Pro/E或UG)进行三维造型设计和使用CAM软件(MasterCAM、CIMATRON、UG)进行数控加工的基本能力。

德国对机电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工作流程的计划和控制,工作结果的监控和评估,会使用质量管理系统;机电零件的加工,机电系统标准组件和部件的组装。

从上面不同的描述可以看出,我国制订的大纲还是比较强调基础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注重加工技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德国的技能要求则更注重工作流程的计划和控制,注重完成整体工作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方法的不同由于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的不同,使得教学方法也有实质的不同。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许多研究德国教育的专家着力推荐的。

而我们的学习还远不到位。

我们的教学注重技术和操作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以教会学生技能为目标,如我国数控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的核心项目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基础,数控机床操作与维护技术基础,数控车(铣)削加工与编程技术,CAD/CAM软件应用技术基础,质量控制技术基础。

基于“适合的职业教育”视角下我国与德国职业教育之差异性

基于“适合的职业教育”视角下我国与德国职业教育之差异性

基于“适合的职业教育”视角下我国与德国职业教育之差异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培养人才、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职业教育在各国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和德国作为两个重要的经济体,在职业教育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制度。

本文将从“适合的职业教育”视角出发,对中国和德国职业教育的差异性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和对比。

一、理念和制度差异中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制度主要体现在政策导向、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差异。

中国的职业教育政策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被动和边缘化的地位,对于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发展方向不够清晰。

除了个别重点学校外,整体职业教育的声誉和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而德国的职业教育政策则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大力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差异中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学制较短,且课程设置相对单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德国的职业教育却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双元制职业教育,学制较长,课程设置多样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中都能获得系统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差异在师资队伍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师资水平相对较低,整体师资队伍构成不够合理,教学质量不稳定。

而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水平和素质非常高,企业界、学校教育界均提供师资支持,这样能够让学生接受更加专业系统的教育。

在教学质量上,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和技能培养,其学生毕业后都能适应实际工作需求,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四、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差异中国的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率较低,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面临就业歧视、薪酬不高等问题。

而德国的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率较高,学生毕业后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经验,通过企业培训和认可考试,学生很快能够融入社会,实现职业发展。

浅谈中德双元制教育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德双元制教育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德双元制教育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德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经济体,其教育体系的比较与交流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中德的教育体系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化,尤其是在职业教育方面。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双元制教育。

双元制教育是德国特有的一种教育体系,它将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在一起,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中国,这种双元制教育并不普遍,而是更加偏向于传统的学术教育。

本文将从中德双元制教育的基本特点、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和应对之策等方面加以论述,旨在为中国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中德双元制教育的基本特点1.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接受学术教育,又要接受职业教育。

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可以选择继续升学,也可以选择进入职业学校进行技能培训。

在职业学校学习期间,学生还要在企业进行实习。

这种双元制教育强调“学以致用”,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

2. 中国的职业教育二、双元制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影响1. 职业素质提高双元制教育将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具备了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

这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提高了职业素质。

2. 市场需求匹配双元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使得学生毕业后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岗位。

在德国,这种与市场需求匹配的特点使得双元制教育备受青睐。

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双元制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应对之策1.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中国,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将实践环节引入职业教育中。

这样既可以确保学生的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匹配,也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2. 优化教育体系在中国,可以通过优化职业学校的教育体系,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够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看中德职业教育的差距从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看中德职业教育的差距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童西元⏹2010年1月18日至2月8日,来自武汉市各中职学校的23名双师型教师,在市教育局陈处长、张处长的带领下,在德国进行了职业教育培训和考察。

虽然时间较短,但感触较深、收获较大。

⏹中德两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在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通过20天的培训学习,我们感到的不仅仅是差异,更多的是差距。

⏹由于时间较短,语言不通,有些问题还学习研究得不够、不透,有些问题只能看到一些表象,因此,有些看法和想法不尽正确。

一、从教育体制结构看职业教育的地位⏹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

早在12世纪,手工业行会中就出现了“学徒式”的职业教育,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这一传统在100年前就基本形成了类似于今天的政府与企业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但战后的德国职业教育及其设施很快得到了重建与恢复,并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德国目前有各种职业学校9000多所,专业多达350多个。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除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原则框架由联邦立法规范外,其余各教育法律法规则由各州立法,因此,只有职业教育是在全德统一实施。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是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1969年德国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之后又相继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如《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企业基本法》、《青年劳动保护法》等,2006年通过新的《职业教育法》把原来的两法(1969年的《职业教育法》和1981年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全新修订合而为一。

这些法律法规包括了上岗前和上岗后培训(转岗培训);培训企业和受培训者的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培训机构与人员资格的规定;对实施培训条例的监督和考试;对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研究的规定等。

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使职业教育真正纳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的法律体系,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德国,就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现定,严格把住“就业者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这一关,不经过正规职业培训、未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不准进人职业生涯。

⏹在德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占了绝对大的比重。

基础教育后的职教与普教相比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就读人数,职业教育都占了绝对的优势,据统计德国75%以上青年中学毕业后都直接进入企业和职业学校接受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或培训,只有不足25%的学生考大学接受普通教育。

德国的职业教育早在学生的中学阶段就已经开始渗入了。

中学(5—10年级)传统上分为三个类型:国民中学/职业预科、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区别中学类别的目的是考虑按学生将来不同的就职目标渗透职业教育。

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层次和类别不同,在各类中学对他们进行有区别的职业准备性教育。

每个儿童入哪类学校,由本人志趣、爱好和小学毕业的成绩决定。

⏹上国民中学的学生,毕业后不准备继续升学者,需打好就业基础,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劳工理论课、劳动技能课和外语课;⏹上实科中学的学生,将作为中等专业人才培养或升入高等专科学校(也叫专科大学)。

这类学校明显侧重实践课教学,为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或升入专科大学做准备。

⏹上文理中学的学生,将来要升大学,他们在读完十年制(含4年小学)文理中学后,要再读三年文理高中(总学制为13年)。

除了打好理论基础外,还要学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科目,以便向大学过渡。

读完普通中学和实科中学后,90%多的青年要接受职业培训,准备进入职业生涯。

⏹德国有一套完整、科学的职业再教育培训计划。

培训班不仅为需要更新知识的人、同时也为那些失业者提供培训机会。

比如,德国统一后为使东部能迅速适应市场要求,政府每年都会给东部地区财政援助,专门用于东部职工技能训练、进修、改行培训等。

同时特别为东部地区制定了新的培训条例、继续教育的内容及考核方法。

在德国,“终身教育”的观点已经确立,职业进修不仅由职业学校和企业提供,其它机构和组织也积极参与。

⏹在德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总教育体系下两个并行的分教育体系,两个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沟通,呈立交桥结构模式。

在小学阶段是一体的,中学阶段基本分开但又互通,大学阶段相对独立。

如实科中学毕业的学生有两种选择:一是进“双元制”或全日制的职业学校,二是升入职业专科学校。

职业专科学校毕业的学生可以直接升入高等综合技术院校,但是学制要比高级专科学校长。

从实科中学毕业的学生将来想从事研究工作,他可以进入专业高级中学,2年后再考应用技术大学;文理中学学生毕业后一般是考大学,如果要进入高级专科学校,必须再经1年或3年学习获得实科中学的文凭后进入。

德国教育体系及教育制度比较复杂,在中学阶段已基本划分了两个体系,分了几种类型的中学,但有一点十分明确:不管什么中学毕业,只要想上大学都可以凭天赋和毅力通过一级一级的资格考试实现自己的理想。

只要想学习,“在德国学上一百年也有机会!”⏹20世纪中叶后德国政府为抑制“普高热”、克服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提升职业教育品质,提出并建立了职教与普教的“等值机制”,用法律赋予职业教育证书与普通教育学历证书同等地位,在广大民众中树立职教与普教同等重要的观念。

德国人比较务实,一般看重的是“工作资格”,而“工作资格”的获得多是靠上职校来实现的。

此外,从经济角度看,上职校实惠也很多。

职业学校学生(双元制)每月一般可得到400至600欧元的生活费。

若生活节俭些,基本不用花家长的钱就能完成学业。

从就业因素看,受过职业培训的青年找工作相对容易。

而上大学则不一样,德国大学学制较长,一般6年,尽管德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无需缴纳学费,但6年的生活费最少也得花4万欧元,而且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还是未知数。

所以绝大部分家长都乐意让子女上职校学习,这是社会认可的普遍现象,不会觉得低人一等。

人们普遍重视技能、尊重技工。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德国技工的月平均收入(约3000欧元)一般都略高于德国人的平均收入水平(如政府雇员约2500欧元),并且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不一定一辈子当工人,他们有很多晋升机会。

如在企业工作几年后,可以通过考试晋升为高级技工,也可以独立开业当老板,还有的成为大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中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6岁以前为学前教育,7-12岁为小学教育(6年),13-15岁为初中教育(3年),小学、初中为政府办学,实行的是所谓素质教育,开设的课程为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以及体育、音乐、劳技等课程。

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全社会普遍重视普通教育,因此学生初中毕业(中考)后,“普高热”使得家长和学生首选普高,普高一般划分一、二、三类,依据分数从高到低划线录取,中职学校招录学生几乎没有分数线,普高淘汰下来的学生只要愿意都能进入中职学校就读。

初中毕业后,约40%进入高中,30%进入中职,30%进入社会(就业或待业)。

普通高中教育(3年)名义上是素质教育,而实质上是应试教育,社会、家长、学生关注的是普通高考,以高考论成败、以分数论英雄成了学校、学生的指挥棒,高中毕业后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约1/3的学生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约1/3的学生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约1/3的学生选择进入社会就业或选择进入继续教育类的成人高等教育院校。

中等职业教育(包括中专和技工学校,学制一般为3年),主要实行的是就业教育,但也有对口升学的中职高考。

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的人数就湖北省而言约占毕业生人数的5%,而录取率本科生不足5%,专科生为60%左右。

⏹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注学生未来发展。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对贫困生实行3000元的生活费资助,并逐步实行免费中职教育。

以鼓励更多的学生进入和完成中等职业教育,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事实上,中国的职业教育并没有得到全社会的认同。

“重普轻职”成为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真实意愿和行动导向,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普轻职”现象和做法也十分明显,更有甚者忽视职教、鄙薄职教也大有人在,有家长教育孩子说:“你不好好读书,就叫你读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的地位不高让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感到低人一等。

职业教育内、外部存在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有待时日。

二、从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看职业教育的特点⏹德国的职业教育从层次上也分中职和高职两种;从类型上分“双元制”、全日制和短期专项培训等。

其中“双元制”处于中职层次,是德国职业教育典型模式,也是成功推行职业教育的关键。

在整个职教体系中约占60%的比重。

⏹“双元制”就是在国民中学/职业预科学校和实科中学合格毕业的学生(没有这类中学合格毕业证的学生不能进入双元制学校,要想进入必须重修重考),通过劳动部门介绍或自己(家长)联系一家企业,经考核合格后,分别与企业、职业学校签定一份职业教育合同,在企业登记为学徒工,在学校注册为学生,学制一般为3—3.5年。

学生同时具有双重身份,有两个施教地点、两个施教主体。

所谓“双元制”就是因此而得名。

双元制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大约60%是专业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

学生第一年是内容广泛的职业基础教育,后两年主要是专业技能训练。

每周只有1—2天在学校学习理论,另外3—4天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在“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的作用,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

而他们的企业培训,则又分为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

据德方人员介绍,企业内培训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工业教学车间培训,这是企业内培训中质量最高的培训,多数在主要或大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分离。

二是非系统的工业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中进行。

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密切,大都在生产车间中进行。

三是传统的手工艺培训,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最密切,教学全在生产现场进行。

四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系统培训,通常由大企业或行政机关负责,其主要特征是把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实践培训联系起来;增加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

五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非系统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和办公室进行,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实地操作来学习。

⏹学生接受双元制教育有几大好处:掌握更多的实际操作能力,看到个人在整个企业生产流程中所承担的责任,有助于协同小组工作,学会与同事和领导配合,可直接留在企业工作,也可升入高一层次的职业学校继续深造或另选其它企业就业等等。

⏹全日制与中国现有的职业教育机制相类似,主要是一些没有通过企业考核录用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在职业学校接受全日制的学习,课程设置与“双元制”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这些学生不享受政府的生活补贴,全部的实践技能训练都在学校进行,但学校也有较好的实验、实训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