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合集下载

小学品德论文-品德与社会课中怎样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用版

小学品德论文-品德与社会课中怎样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用版

小学品德论文-品德与社会课中怎样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用版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其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本文对品德与社会课中怎样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进行的阐述。

关键字:品德与社会彰显主体性地位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其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总的来说,就是要注重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注意从学习空间、学习态度、学习地位方面入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从学习空间入手,让学生有更多互动交流的空间。

如《和爸爸妈妈谈谈心》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课本中的情境,自已借助录像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小胖闷闷不乐地坐在教室里,小丽走过来问道:“为什么不开心啦?”小胖愁眉苦脸地说:“今天,爸爸因为我踢足球的事生气了,爸爸不许我踢足球了!我就是喜欢踢足球,这有什么错?”小胖是该耍赖争吵,还是该和爸爸谈谈心呢?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用自主选择座位的形式来回答。

同意“耍赖争吵”的同学坐左边,同意“和爸爸谈谈心的”的同学坐右边,然后两组学生对抗辩论回答来帮小胖出主意。

在学生自由组合的两组对抗辩论中,学生知道了当自己的意见与家人发生冲突时不应该蛮不讲理,耍赖争吵,该明白家人对自己的期望,该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对方。

为了便于师生互动交流,在课堂座位的分布上可将传统的大组学习的课堂组合方式调整为小组式、“U”字形形式等,甚至还可以到教室或学校外某一现场进行实地教学。

浅论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浅论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浅论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中学思政课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师必须注重的方面。

以下将从学生主体性培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具体方法以及如何评价学生主体性进行阐述。

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主体性培养是学生发展成熟的关键环节。

中学阶段是学生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若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做到思想独立、情感独立和行为独立,为成年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主体性培养是构建和谐班级氛围的重要保证。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地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和谐互助的意识,在班级中促进师生、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共同营造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

学生主体性培养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保障。

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倡导学生参与互动。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多种互动形式,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激发学生参与思考和表达意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鼓励学生实践探索。

思政课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实验探究等,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要注重发现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如何评价学生主体性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关键环节。

评价学生主体性首先要注重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方式收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主动实践等方面的情况。

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摘要】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师们关注的重点。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设定开放性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共同探讨问题。

开展个性化学习任务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措施,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其主体性,提高课堂效果。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开放性氛围、学生参与讨论、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任务。

1. 引言1.1 引言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应该在教学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辩能力和品德素养。

本文将就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探讨。

设定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会感到自由和舒适,更容易展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安排一些讨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倡导学生参与讨论是激发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与他人交流观点,思维得到碰撞和启发,从而促进他们的思想成长。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开展个性化学习任务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以上几点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需要设定开放性的课堂氛围,倡导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个性化学习任务等多种途径。

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高台子中学张立峰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高台子中学张立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合作,自主探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面谈谈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一、更新观念,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机器,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提供自主学习时间和环节,获得发挥主体性的的机会。

按主体教育的观点,学生只有获得了大量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才能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条件。

首先,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思想品德课要向45分钟要效率,只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才有全员参与的可能性,才便于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思想品德课最容易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地方,是联系实际运用观点的部分,但往往由于教学结构安排不当,最后只剩三五分钟,匆匆而过,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都不能得以很好的发挥。

成功的经验表明,思想品德课的开头要简洁、明快、巧妙,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的主题上来,切忌拖拉或绕远。

结尾要精练,这时,学生已对本课内容十分熟悉,教师只要画龙点睛、突出重点或提出希望即可,切忌冗长。

此二项不可占用过多时间。

“讲明观点”是一节课的主要任务,通过教师质疑,使学生对本课道德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有一个初步的明确的认识。

这一步最长不能超过20分钟。

因此,内容要精选,条理要清楚,环节要紧凑,提问要准确,小结要精练,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时间。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内容摘要】随着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呼唤要给学生“空间”和“自由”,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本人在教学中得出以下几点看法:1、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2、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3、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高学习自主性。

4、通过讨论相互交流突出学生主体性。

【关键词】主体性发挥思想品德教学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学”为主,教学缺乏灵活性,学生较为被动,因此,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

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堂思想品德课“活”起来呢?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可能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才可能全面实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而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主要决定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和水平。

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营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让学生变观众为演员,在想想、议议、辨辨、评评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与技能。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是事物和现象各个部分的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化的统一,在心理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亲切真挚的师生情感,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赖,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为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所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教师应给他们自我纠正的时间,让学生发现错误,学会从错误中学习;而不要随意打断、急于纠正,更不要挖苦、讽刺和嘲笑。

即便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要能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只要有一点进步,教师都要用“你的回答很有道理、很独特”;“你很聪明”;“你的潜力很大,将来很有希望,一定要把它挖掘出来”;“谢谢你的参与”之类的话予以鼓励,教师由衷地高兴加之欣赏的表情会使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阐述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主体地位更新理念创造机会找准方法培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堂改革的永恒主题,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成功的教学需要的是学生主动参与。

思想品德课教学由于教材本身抽象乏味及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等因素,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从目前来看,影响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观念落后,师生关系不融洽;教材枯燥无味,教师的满堂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手段落后等使得学生丧失信心而失去兴趣,从而无法发挥主体作用。

那么,如何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转变思想、树立新教学理念,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条件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师生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因而,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采取“报告式教学”,学生坐在教室就像听报告,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

教师唱主角,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

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课堂气氛死板、教学效率低下。

新课改实施几年来,以学生主体的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还是不理想。

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而且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板贵乡多德小学段琼华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旧教学过程中方面强调知识学习,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探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实现新课程改革这一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师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去影响,感化学生,无论课内课外,对人还是对事,教师的处世原则,教学态度;工作作风,个人涵养都将学生奉为楷模。

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只有不断加强个人的师德修养,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才能为人师表;才能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才能感染并影响学生,言传身教,这才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二、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

学生品德与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又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地内化。

因此,要求实现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位一体的关系,改变过去“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教学方法,把学生从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中解放出来。

充分认识到我们的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

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三、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关键词】创新性讨论法主体性一、作为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一句激励的话,一个关切的目光都会给学生以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使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对学生在探究中的错误不求全责备,特别是不讽刺挖苦,这样才会保护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树立新型的人才观,鼓励学生发展思想自由、行为主动,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不满足于己有的结论,不相信唯一解释,不迷信权威,不屈服外在压力放弃自我主张,使学生成为具有现代独立人格和丰富个性的人才。

二、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传统的教学,教师是层层分析课文,生硬地向学生灌输道德观念,结果形成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课堂局面。

现在的教育者都认识到了品德教育决不是向学生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词和准则,而是让学生要有一个自我学习认识内化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主体投入中知理明非,提高道德认识。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呢?1.设计问题要注重灵活性、时效性“学问明理”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设计问题一定要少而精,最好设计一两个能概括道德观点“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时效。

2.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讨论法讨论法并不是一种新的教法,但以前在运用时往往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使之流于形式而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教师应该经常设计一些辩论题,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留下“空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画家在作画时,讲究留下“空白”画面,让人感觉意犹未尽,使人遐思万千。

同样,课堂留下“空白”,给学生思考想象的余地。

那么,该在何处留下“空白”呢?课文由一个小故事引出观点,根据这一观点,教学中让学生设想故事结局,这样就会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学生在设想结局中培养了创新性思维能力。

浅论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浅论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浅论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不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而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也从单一的灌输转变为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是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发展,也是考量教师教学水平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一、对主体性的理解主体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自由地开展自我的主体活动,具有自主选择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使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和思想政治活动等方面,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主思考、创新实践。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规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应该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不以教师自身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情境化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和探究。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三、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学思政课教学的课堂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教师可以通过课件设计、实验、讨论等方式,营造多样化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启发式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学思政课教学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

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全面把握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一、在活动中学三年级的学生好动,喜欢游戏、表演,在课堂上,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经常设计一些表演活动,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如:在三年级的教学中根据六年级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打造节水型社会》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生活中是如何节约用水的,每个小组的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其中三年二班的李英琪、乔宇航小组是这样表演的:李英琪洗菜,洗过菜之后,要把洗菜水倒掉,这时乔宇航同学马上上前制止,并劝道:“我们汪清是一个缺水城镇,这水不要随便倒掉,可以一水多用,来,我们把这水用来浇花吧。

“水慢慢地洒向了鲜花,两个扮演花朵的同学慢慢地站起来,表示花在水的滋润下渐渐地长大了并且绽放开来,这时,李英琪同学说:”你用洗菜的水浇了花,真是一举两得,不但节约了水,还使盛开的花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芬芳,何乐而不为呢?“你看,学生的创意多么好啊!表演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

接着结合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搞了节水创意大赛。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然而,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感觉到水资源的匮乏。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广东省连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张素明【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学生主体地位【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06-02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对学生进行服务、管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来,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占据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

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为例,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做一些探讨,以期对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学生自身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并具有学习的能动性。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教学过程的参与主体,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看做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考虑,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给学生塑造的学习环境应该是自由、和谐、愉快的。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放松自己的思绪,心理处在自由的状态,有助于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笔者以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主题三“社区也需要我们共同参与”教学为例,详细阐述如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节主题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村委会或者居委会的产生方式,知晓民主选举的优越性。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笔者在教学设计上花费了很多心思。

例如,在课前笔者让学生搜集自己家所在地村委会的产生资料;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对村委会选举的过程进行表演。

由于小学生本身好动,有爱玩的天性,笔者所安排的小组表演活动符合学生的个性,学生很轻松地融入到了教学中,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

二、教师要转变角色在课堂中,要想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关注,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是以课堂主导的身份出现的,而当今的教学形势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课堂教学主导者的身份转变成教学的有效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摘要: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

本文拟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角度,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品德社会课堂教学学生主体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有相当部分学生对自己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认识有偏差,在他们看来学习这门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教师对此要及时引导: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品德和法律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责任意识,以便使学生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可见,学习品德与社会课是为了让自己学会做人,成为“感情丰富、道德纯洁、体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丰富的社会服务的积极参与者”。

纵观社会上一些人之所以走上邪道,并不是由于身体素质问题和文化素质问题造成的,而是由于心理不够健康、道德水平低下、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所以要健康成长就必须学好品德与社会课并践行所学的理论要求。

这个过程是一个劳动付出的过程,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有付出才能有收获。

学生只有把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与自己全部生活目标联系起来,才能把它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主体性意识。

二、与学生平等相待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

目前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

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和沉寂的氛围。

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师生,二者通过合作达成一致默契,彼此认同对方的观点和人格。

品德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品德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品德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者:姚丽花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4期【摘要】新的教学理念使得品德课堂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它使课堂教学真正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笔者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这一层面,阐述了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力求展现生本课堂的真谛。

【关键词】主体作用价值生活情感资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为主体,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因此上好品德课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生本课堂的魅力。

一、价值观教育新课标强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要求德育工作者着眼于终身学习的角度,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

学生生活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难免会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形形色色的影响。

对此,教学设计不能回避,视而不见,而是要直面现实生活中的是非、好坏、对错,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辨析,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在教授一年级教材《春节逛花市》一课时,我了解到学生在春节得到了不少压岁钱,许多孩子互相攀比,把钱用在吃、穿、玩上,这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现象如果不加批评制止,发展下去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利用讲故事、看录象等形式让学生明白父母工作的辛苦,贫困山区的孩子上不起学,灾区人民无家可归的惨痛场面------学生在课堂上很受感动,纷纷发言,表示不再乱花钱,愿意把钱捐给希望工程、贫困灾区,这堂课扭转了学生的金钱价值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生活化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

浅论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浅论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浅论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中学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中学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学思政课教学要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期,他们对于社会现象、人类命运等问题充满好奇,渴望能够通过学习来解答这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自主发表观点,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增进对社会、人类命运等问题的理解。

中学思政课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中学生往往处于青春期,思想容易受到他人和外界的影响。

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行动,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

并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主动了解和关注社会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学思政课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中学思政课教学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选或者组织小组进行研究课题,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

并及时总结和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激励学生继续深入实践,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主体意识。

中学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育的重要主体,他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中学思政课教师应注重自身的专业提升和教学经验积累,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教学技能。

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活动教学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的效果。

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真正培养起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能使其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1年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2021年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在创新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与数量。

而我国目前的教育却存在严重短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标准和现有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不能满足的矛盾。

因此,素质教育被提上了日程。

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而要实施教育,进行素质教育,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转变学生的地位,让学生由被动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知识接受者,变苦学为乐学。

面向新世纪,在现代思想课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做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呢?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现代教育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课堂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现在的初中生,好动、好表现自己,教师要给这“动”和“表现”提供机会和场所,做到这一点,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平等、轻松学习氛围,让微笑、鼓励充满课堂,树立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念,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良好的智力情绪,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发表自己。

现行初中教材,通俗易懂,可读性很强,内容和学生实际紧密,学生看懂的教材,教师不必讲,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

于是,我自己从“主演”的角色中退下来当导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去想象,去感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责任感。

以学生为主体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参与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往往是教师主导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则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思考,通过自主学习来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和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以学生为主体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强调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协调,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以学生为主体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充分的实践是培养学生品德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参观考察、实地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和实际问题,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参与意识。

品德与社会课程关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应该通过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培养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主角,他们不仅仅是课程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的主体?以下是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品德与社会课程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对于不同年龄段、性别、文化背景以及个体差异化的学生的需求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课程内容。

比如,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热衷于探索有趣的事物,可以通过简单活动的模式,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在中学阶段,学生需要更加深入的社会认知,可以通过课程演示、社区参观等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建立互动与联系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该是一个互动性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合作创作等,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帮助他们学会思考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此外,课程中应该注重实践与体验,将学生带出课堂,让他们接触到真实的社会问题和场景。

三、注重启发思维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文素质的人。

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学生独立思考,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问题和情境,并引导学生理性分析、独立思考,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

四、注重个性与差异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个性化成长,释放出每个学生独特的优势。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优点,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天赋和才华,实现自我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采用多种策略来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需求,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获得。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是应该遵循的原则。

通过上述的思考和建议,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知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杨强强

浅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杨强强

浅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杨强强《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1.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小品表演、动手制作、讲故事等身体的感知活动,可以强化学生表现欲、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讨论、辩论、演讲、质疑、析疑解题等大脑的思维活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思维后产生动力,得到弘扬。

2.树立学生自信心,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讲究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交流的毛病,积极开展活动教学。

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

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境并提供广泛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3.发扬民主,营造平等、和谐氛围。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教学中,师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地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及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二、丰富主体性教育过程,提升学生的能动创造性按主体教育的观点,学生只有获得了大量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才能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条件。

1.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

品德与社会课每周才两节课,容量有限,只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才有全员参与的可能性,才便于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在教学全过程中要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

如适当安排学生自己操示投影资料、演示小品、即兴表演、收集名言、讨论辨析、课前课后调查等等,使学生多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

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全面把握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一、在活动中学
三年级的学生好动,喜欢游戏、表演,在课堂上,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经常设计一些表演活动,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如:在三年级的教学中根据六年级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打造节水型社会》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生活中是如何节约用水的,每个小组的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其中三年二班的李英琪、乔宇航小组是这样表演的:李英琪洗菜,洗过菜之后,要把洗菜水倒掉,这时乔宇航同学马上上前制止,并劝道:“我们汪清是一个缺水城镇,这水不要随便倒掉,可以一水多用,来,我们把这水用来浇花吧。

“水慢慢地洒向了鲜花,两个扮演花朵的同学慢慢地站起来,表示花在水的滋润下渐渐地长大了并且绽放开来,这时,李英琪同学说:”你用洗菜的水浇了花,真是一举两得,不但节约了水,还使盛开的花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芬芳,何乐而不为呢?“你看,学生的创意多么好啊!表演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

接着结合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搞了节水创意大赛。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然而,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感觉到水资源的匮乏。

进而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可见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形式,能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释放,善于创设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全面地发展。

二、在汇报中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家庭生活在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每个家庭的情况又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我在教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
课《家人的爱》一课时,采用了课前准备,课上汇报的教学方法。

课上让学生拿着自己“全家福”的照片,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家庭及全家成员间的关系,之后,我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自己的家庭成员及关系,从而使每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一课时,因为每名学生都会对家乡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因此,我首先让学生在课下收集关于家乡的故事和文化生活,到课上互相汇报学习,从而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

总之,以汇报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联系实际,生动形象地掌握了本课内容,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独创意识、创新精神,使学生爱学、乐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