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自主学习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小学语文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中。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将围绕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实施方法和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以下重要性。
首先,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
其次,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都不相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辅助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者。
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可以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行查找资料、整理知识点,并进行思考和总结。
这种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施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施方法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和安排。
下面介绍几种实施方法。
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学习资源,如图书、课外阅读、多媒体资料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
2. 设计个性化学习任务。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按照任务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3.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总结。
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包括对学习内容的梳理和归纳,对学习方法的反思和总结。
学生通过总结,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学习不足和问题,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学生自主学习对小学语文学习的效果有积极的影响。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现代教育理念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已经被广泛提倡和应用。
自主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获取者,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成为探索者和思考者。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实施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需求,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比于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自主学习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备更多的自由度和主动性。
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动力来自于内在的兴趣和追求。
当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内容,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时,他们会更加投入和主动地参与其中。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满足感。
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注重接受知识,而较少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具备更好的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能力。
那么,如何实施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资源可以是书籍、电子资料、视频教程等,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
其次,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学习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并监督学习的进展情况。
此外,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激励他们保持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最后,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总结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让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思考者。
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培养
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培养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通常是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的,而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
然而,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培养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一、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培养首先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二、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培养需要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富有活力和互动性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学习策略。
此外,学校还可以提供各种学生社团和俱乐部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各种领域的实践和体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培养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校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和规划学习过程。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自主学习课程或者设置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培养离不开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激发。
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学习的热爱,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验到成就感和乐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如实验课、实地考察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绩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学校和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培养。
学生主体性教学
学生主体性教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和个性发展的过程,而学生主体性教学正是一种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法在教育界逐渐受到重视,并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教学方式。
本文将探讨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定义、优势以及实施方法。
一、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定义学生主体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究。
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主体性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扮演指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而是从问题解决和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二、学生主体性教学的优势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体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主体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考、探索和实践,逐渐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主体性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可以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这种合作意识对于学生未来的社会交往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实施方法1. 开展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学生主体性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设计一系列的项目,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索和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和总结案例,学生可以掌握知识并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3. 鼓励讨论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和互动。
通过小组活动、讨论课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4.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学生主体性教学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主体性教学的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主体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主体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主体性教学的定义、原则、实践策略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主体性教学的定义与原则1. 定义主体性教学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2. 原则(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自主学习原则: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合作学习原则: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4)探究学习原则: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实践等方式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主体性教学的实践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转变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优化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1)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2)多元化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拓展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1)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教学内容。
数学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学习
浅析数学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学习关键词:数学;学生;学习;主体性;自主学习每个学生都是学习这个活动中的主角,他们有发现、组织、整理的潜能。
一、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一直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在教学中没有体现主体地位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如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因此,从教师这方面来说,就要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要引导学生,同时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接触、了解、研究所感兴趣的数学知识,满足每一位学生的数学需要,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
并鼓励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讲解自己的解题策略。
另一方面,也要促进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从学生这方面来说,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我展现都得到了实现和满足,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充满自信。
二、对学生进行独立性培养新课程理念中,自主学习的本质就是独立学习,即,独立性。
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个是教师所不能代替的,也代替不了的。
教师只能引导学生,但终究所有的观察、分析、动脑思维、解决问题,都是需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
教师不能替代学生思考,也不能替代学生解决问题。
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思维之外的。
教师要想让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和所传授的知识,就要把学生看待成独立的个体,就要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3.每位学生最终都将走向独立,他们在学校学习就是一个走向独立并变得独立的过程。
4.其实,每个学生,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都有独立学习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和引导学生的独立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
主体互动,激活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主体互动,激活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摘要:教学活动是一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是师生双主体、多互动的实践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课前的生本互动、师本互动,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后学生与生活的互动。
关键词:主体互动互动教学双主体多互动教学活动是一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
但学生不是教师改造的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只能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实现。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以课程、教材为载体的教育内容构成他们共同作用的客体,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在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中,最大限度地优化语文教研、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与效果,重视师生个体对语言、文学、文章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强调个体的积累和感悟,突出个体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师生主体性充分、健康地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在语文实践中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语文的规律,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这些都要求教师要注重主体互动,激活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呢?下面笔者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大胆放手,课前与文本、作者互动其实这一步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做好预习工作。
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益,顺利达成教学目标重要的一环。
因此,我总是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要做到:第一,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并让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完成字词的教学任务;第二,充分诵读课文,自主了解课文内容。
我总是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按要求做好相关预习工作。
如议论文,我让学生做的是:(1)这篇课文的论点是。
(2)为了证明论点,作者选用的事实论据有,道理论据有。
(3)你觉得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有,如文中的“”。
(4)你最喜欢的语段是。
(5)你的疑问是。
第三,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如上网搜索、利用教辅、利用图书等。
(完整word版)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业务学习资料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观,科学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施加的思想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练习和应用才能内化,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更新、改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教育教学的目的。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决定的作用",把学生视为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压抑了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领会、去感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丢掉枷锁,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可以反驳老师的观点,可以质疑。
如语文教学中,有的词不只一个义项,或不只一种用法,还有的词属于特殊用法。
如“到底”有多种义项,A:一竿子插到底。
B:这项改革到底成功了。
C:你跟他到底是什么关系?D:到底是年青人干劲大.如果教师直言告诉,把学生当做容器,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联系,领会其含义.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观作用。
从而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二)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启智、陶性、冶性、锤志"。
数学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与自主学习
数学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与自主学习摘要: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是能否达成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性,在学习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性是数学课堂中教师不可忽视的环节。
关键词:主体性自主能动性独立性合作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的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
教师应设计生动有趣,适合学生水平的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每个学生都具有发现的潜能,由他们自己某种程度上通过组织和整理,进而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活动是可能的。
数学课程应当推动这种潜能的开发,使学生通过提供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有重复人类数学发现活动过程的机会。
以下就学生主体性与自主学习的主要表现做如下阐述:(一)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
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尊重自己已有的经验,将丰富的现实情景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学习从应依赖走向独立。
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
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认为学生的“独立性”有这么四层意思:第一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
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支架式教学法是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支架式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然后详细阐述了其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接着对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了应对挑战的对策。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结论部分探讨了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
支架式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也能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动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法、高中化学教学、应用、原理、特点、操作方法、效果评价、挑战、对策、案例分析、价值、意义、发展前景1. 引言1.1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概述支架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促进知识的构建和意义的建构。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法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支架式教学法,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学生往往会遇到各种抽象、复杂的概念和原理,而支架式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知识体系,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支架式教学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既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学生提供更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体验。
2. 正文2.1 支架式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支架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反思总结,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思考和建构知识。
语文课堂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课堂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一.通过转变教师观念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
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个性差异与智慧潜能,这样师生之间和谐相处,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思考提问,才能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教师只有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个性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希望。
二、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现学生主体性。
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比如学习完老舍的《草原》老师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赞美草原的歌曲有哪些吗?诗呢?散文呢?想不想画一幅画呢?想不想多多了解大草原呢?那就自己去探讨吧.”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他们课下收集了有关草原的歌曲《草原夜色美》《情恋草原》等,还收集了南北朝民歌《敕勒歌》,韩愈的古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有同学还画了有关草原主题的手抄报。
课上同学们自己交流心得和收获,孩子们的心早已飞向美丽的大草原。
三、通过小组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
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教师用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画面,促使学生自主体验角色,并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找到情感共鸣点,让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教学中应当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在图声并茂的环境下得到合作、探究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王维的古诗《枫桥夜泊》的时候,让学生在家提前预习,通过看课文注解、查找资料,粗略明白诗意及单个词的意思(体现自主学习),然后课堂上设计问题:请你找出这首诗中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景物,分别用三角、圆圈、椭圆形画出来并交流诗意。
课堂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与自主学习
课堂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与自主学习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仅在基本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且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的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理论依据。
教师应设计生动有趣,适合学生水平的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每个学生都具有发现的潜能,由他们自己某种程度上通过组织和整理,进而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活动是可能的。
数学课程应当推动这种潜能的开发,使学生通过提供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有重复人类数学发现活动过程的机会。
以下就学生主体性与自主学习的主要表现做如下阐述:一、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
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培养,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
因此,从教师方面,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构建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构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
一、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学生主体思想已被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新课改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
因此就需要我们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去自主控究,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体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
例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学习《为正义高歌》这节内容时,我联系了八年级法律常识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
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发展更需要以德治国。
为了这场辩论比赛,为了使自已辨方的证据更充分,班里的每个同学,都在积极地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都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材料和观点,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懂得了,要想坚持正义就必须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原则。
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做学习主人翁的乐趣。
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被赋予了传授知识的重任,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并消化所学内容。
然而,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学生主体性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将使学生成为更积极主动、独立思考并自主学习的个体。
因此,本文将探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以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首先,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
教师应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寻找答案。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渐渐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
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资源和工具,以便他们自主学习。
这些资源可以是书籍、网络资源或其他学习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外进行深入学习。
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研讨会或参观实地考察等,以便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需要有足够的自由度,这样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项目任务或课外作业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节奏进行学习。
同时,教师还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惑或错误,而教师的角色就是指导他们克服困难并纠正错误。
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犯错,在学生犯错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解答,帮助他们理解和改正错误,并从中得到启示。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一项关乎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供适当的资源和工具,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并通过组织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摘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现代意义。
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陶行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他还强调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陶行知还强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素养。
陶行知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我们应当积极借鉴他的创造教育思想,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陶行知, 创造教育思想, 现代价值,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 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思想, 教育教学改革。
1. 引言1.1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陶行知作为中国教育界的泰斗,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
陶行知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认为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单纯依赖老师的指导。
这种观念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需要具备筛选、分析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而不只是被passively 接受信息。
陶行知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这与现代教育实践中的“学以致用”理念不谋而合,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力量,而这正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所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然对当代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通过积极响应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为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做出贡献。
1.2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在当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摘要:自主性既是新课程素质教育培养的目标,又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做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更新观念,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二、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三、倡导新型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主体尊重平等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教学相长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一致和统一。
现代教学理论早已阐明,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改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
自主性既是新课程素质教育培养的目标,又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而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做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易事。
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观念,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l、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国家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可以说,如何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素质教育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作用,作为教学指导者的教师应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首先,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更要在思想上,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在行动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之所在。
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要明确教师角色的转变。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数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角色——居高临下,唯我独尊,一言堂现象屡见不鲜。
然而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专题一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基本含义要准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必须深入理解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基本精神。
理解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应把握住以下核心观点:表达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尊重和表达学生的主体性;倡导主动学习和有意义的建构学习。
自主学习最本质的精神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学习的主体者的问题,简单说就是谁学习,谁活动。
老师们很多人都会在口头上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究竟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学习?对此并没有深入理解。
独立思考是一种思维品格,独立思考首要的特性就是独立自主性,不依附,不盲从。
没有独立的人格意识,不可能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特质和思维结果。
独立思考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多维性、开放性、质疑性。
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为客体的知识向主体的理解转换、为知行统一创造条件、奠定基础;避免知识化(简单识记、机械接受的)学习;避免成人化(强加、灌输、拔高)倾向;纠正依赖、被动的学习方式;纠正盲从和简单服从的行为方式。
2.课程标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突出与强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征,也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最典型的课程特征。
两个课程标准在这次修订中,都对此作出了更为细致的调整,使这个特点更加鲜明。
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使身处世界化时代的青少年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也是落实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培养的重要组成局部。
在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理念以及理论基础方面,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所主张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和其他学科应该说没有什么不同,仅仅因为这两门课有它的特殊性,就显得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更为重要。
比方,品德形成不能依赖单一的知识传授,品德形成基于儿童生活,而生活又不是刻板的教科书,针对社会生活的品德教育,容易内化为真实的品德理解,并形成为儿童自己能够控制的品德行为,这个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说课堂上实行的品德教育,与儿童实际看到的、实际体会的、实际想要的东西是不是吻合。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己学习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己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的学习动力和自主的学习能力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关键。
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己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就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己学习做一些探讨。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者”。
这种教学理念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有能力并愿意独立的、自觉的、批判性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自主进行学习实践和自主评价学习成果。
这种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对学习的责任心和担当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己学习呢?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从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
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方式,如问题导向式教学、项目制学习等。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他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学生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他们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不同的需求和兴趣。
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满足和愉悦,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个体差异化的个体发展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学习方法。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自由和发展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和失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1. 引言1.1 学生主体性意识的重要性学生主体性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自主选择、独立表达和积极参与的认识和态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至关重要。
学生主体性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其更好地发挥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
学生主体性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其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方法,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自我成长。
学生主体性意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1.2 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在于其注重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成熟,需要通过语文教学来提升其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高中语文教学还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还注重传授学生丰富的文化知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文历史、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在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和让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也应该被鼓励在个人学习中注重自主思考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种独立思考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写作比赛、朗诵比赛、戏剧表演等,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以主动、探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为特征,主动学习和发展个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自我选择学习目标、自我评价与反思、自我激励等过程,尽量多地调动个人的认知和非认知因素,以达到学习目标,是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主学习的理念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表现,是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决定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的过程中,借助各种资源和手段,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认知和技能层次的建构和创造的一个重要方式。
自主学习是一个新概念,但与此它又与我们的传统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也是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那么,如何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呢?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与建议:要创造具有自主学习氛围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权。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开放性的课题上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在学习中,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网上资源或者图书馆,通过自主地收集、整理信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场所。
学校可以加强对教室、图书馆、电子资源等学习环境和设备的投入与建设,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主题班会和讲座,开展自主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教育,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保持自主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学校还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也能主动寻找学习的机会和方式,了解和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校和家庭都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
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和理论依据。
每个学生都具有发现的潜能,由他们自己在某种程度上通过组织和整理,进而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活动是可能的。
数学课程应当推动这种潜能的开发,使学生通过利用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有重复人类数学发现活动过程的机会。
以下就学生主体性与自主学习的主要表现做如下阐述: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
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培养,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
因此,从教师方面,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
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自己已有的经验,将丰富的现实情景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从学生方面,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了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想学、乐学,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
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学习应从依赖走向独立。
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
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认为,学生的“独立性”有四层意思:第一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代替不了的。
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
第二是每
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的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
第三是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
他们在学校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
第四是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要求我们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有力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制定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出发,确定哪些知识、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同时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概念,并且强调学生学习的方法。
北师大教授康健认为:“学习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光工作,而是变成了安身立命之本,是生命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社会发展太快了,不学习,生存就要受到挑战、受到威胁,这一点不光是对孩子,对我们所有的人都很重要。
”德国教
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人要是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
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
”因此,使学生愿意主动、独立地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三、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塑造,不仅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较全面地发展,而且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于他自己而言是最好的发展。
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认为:“我们过去强调共性较多,强调个性较少,对个性凸显者往往缺乏宽容。
这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我们应用一颗最仁爱的心去保护孩子个性,而不能用统一模式来评价孩子个性的发展。
注重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把学生看成一个理性、感性和灵性的“全人”,而不是吸收、储存知识的仓库或者专门应付考试的机器人。
二是确认“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不是教“教材”(书),而是教“学生”(人)。
三是教师应了解、尊重、欣赏并发挥学生个性,由因材施教达到人尽其才。
四是通过各种教学设计与措施,使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而由先前成功的经验帮助学生以后不断获得成功。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