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性三个特征

合集下载

提问应注意表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提问应注意表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1 课 堂提 问耍 利 于表 现 学 生 学 习的 自主 性
学 生是 自己行为 的主人 , 学 习的主人 , 是 对学 习
端, A 种. 共有 ; 第二步 , 剩下包括甲乙在 内 5 个人 ,
排在剩 下 的 5个 位 置上 , 有 A 共 种 , 以共有 2 5 所 ^.
活 动不依 赖别人 、 自己作 主 , 是 学 生 主体 性 体 现. 这
立 的生动活泼 的个体. 这便是学生主体性的独特性. 独 特性 也说 明 了学 生 群体 的一 大 特点 —— 互 补 性.

同时在两端 的 AA 种. ; 应该是 七个学生 的全排列
5 ・ O
《 数学之友》
2 1 年第 1 期 01 2

减去甲乙分别在一端的 1: , 种 再加上甲乙同
师 的讲解、 教材的阐述、 他人 的帮助只能使学生达到
“ ” 只有通 过 学 生 自身 的 思 维 活 动 和操 作 活 动 , 懂 , 才 能达 到“ ” 学生 “ ” 只 有通 过 自身 的情 感 会 . 会 了, 体验 , 省 以后 , 能到达 “ ” 反 才 悟 的境 界 , 只有 达 到 也 了“ ” 悟 的境 地 , 生 的素 质 才 产 生 了质 的 飞跃. 学 因 而教 师要 充分发挥 引 导作用 , 激发 学生 的主体 意识 , 培养学 生 主体 活动 的能力 , 展学生 主体 性 品质. 发 课 堂 提 问是 引导 学 生思 维 的 一种 方式 , 它对 启
排 , 中学生 甲 、 其 乙不 能排 在两端 , 问有多 少种站 法 ?
师: 怎样来 思考有 条件 限制 的排列应 用题 呢? 学生 1A :2 5 A.
师 : 能说得 具体些 吗? 还

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知识文库 第23期60 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叶国明 引言: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实践存在着一个弊端,那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权利和地位,忽视了学生的独立自主、自学能动、积极创造的本质特征,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体性,表现为缺乏鲜明的个性。

因此,实施主体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素质是实施教育的重要方面。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是当前教学领域的践行理念。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堂教学,作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培养和弘扬学生主体中更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确保学生地位,发挥学生主体性呢? 1 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由于传统教学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存在一些障碍:教师过分主导;教师忽视必要的引导;部分学生主体性膨胀;部分学生主体性被边缘化等。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统一的大纲、内容和管理的规范之下,只知道按既定的程序和要求办事,学生的主动性被压抑、埋没。

而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阶段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在“精讲”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疑问,启迪学生思考。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学到知识,而且记忆更加深刻。

2 尽可能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供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

实施主体教育,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环境。

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实际操作时间,让他们独立探索、解决问题,以便发展创造才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是指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导地位,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扮演着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角色。

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应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有趣的教学设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材料,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学习。

引导与促进学习:教师应该通过合理的问题引导、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尊重个体差异: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特长。

反馈与评价: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学习态度。

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学生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

学生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

学生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一一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

教育,实质上是以主体性方式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全过程。

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和根本特点。

(裴娣娜:《主题教育的理论与实验》,教育研究,2000年5期)。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对学生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就是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科学的学生观念,从主题哲学的视角,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其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无论其作用多么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建构,才能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只有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独立思考,创造性的建构,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认为,科学学生观的重要内涵,就是学生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个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科学学生观念,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对学生主体性的内涵作了认真阐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等,都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作用。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是必须很好确立科学的学生观,树立起“学生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的理念,在教学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绽放精彩!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是一种交际能力,它是涉及听、说、读、写的一门应用科学。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充分发挥学⽣的主体性如何充分发挥学⽣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学⽣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

我国长期以来对学⽣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把学⽣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

因此,关注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当前教育的新动向。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呢?⼀、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学⽣的思维活动处于活跃状态是学⽣主动获得知识,发挥主体作⽤的前提。

创造活跃学⽣思维的条件可以从以下两⽅⾯着⼿。

1.重视学⽣的实践操作活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积极参加实际操作活动,如拼图、摆图、画图、制作、测量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多动⼿、动⼝、动脑,使学⽣的操作、思维和语⾔表述协同起来,从⽽得到平衡发展,并获得⼤量的感性材料,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提供⼤量的素材。

2.让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创造从疑问开始,在探究中萌发,采⽤⼩组讨论,让学⽣质疑问难,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灵活地安排与运⽤集体学习、提问、⼩组讨论及个⼈⾃学、作业等多种形式,并随时注意学⽣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从⽽为活跃学⽣的思维创造条件。

⼆、让学⽣逐步掌握与运⽤思考⽅法让学⽣逐步掌握与运⽤思考⽅法,是充分发挥学⽣主体作⽤的关键⼀步,要学⽣掌握数学思考⽅法可分三步:1.初步学会⽐较、分析和综合⽐较、分析和综合是⼩学数学教学中常⽤的思考⽅法。

在教学中,要让学⽣通过对类似知识的⽐较,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只有找出知识的共同点,才能发现知识的规律。

要求学⽣能够将整体知识分解为⼏个部分,并能找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各部分知识之后能组成整体知识。

2.在教师的帮助下,学⽣能够初步地抽象、概括以往,在⼩学数学教学中,对知识的抽象、概括多数是由教师包办进⾏的,忽视了引导学⽣⾃⼰进⾏抽象、概括。

为此,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学⽣思维发展的规律,引导学⽣⾃⼰进⾏抽象和概括。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其基本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都得以发展,成为社会的主体或主人。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在教育界已基本取得共识,但关于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却存在着若干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学生主体性并不是主体各种特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结晶,是学生“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是能动性、社会性、自主性、创造性。

1.有的认为,所谓主体性,指的是作为认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

教学认识的主体性,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能动的选择上,表现出自觉性、选择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受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经验、思维方法、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制约,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

2.有的学者提出人之为主体的主体性是由人的现实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构成的3.还有的提出主体性的特征是整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独特性和发展性研究学生主体性应当注意什么?研究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应首先明确的是,主体性是一个对象性范畴,只有在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获得自身的规定,并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具体表现出来。

上文已提及,我们不能孤立地只是从人自身来讲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

如果离开了客体和指向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就无所谓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

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人作为主体使自己的活动指向客体,并同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时,才会显示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

因此,我们认为,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主体性具体阐释:1、为“我”性人的对象性活动是以对象性关系的确立为前提的,而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确立是主体从为“我”的角度进行选择的。

学生主体性名词解释

学生主体性名词解释

学生主体性名词解释
学生的主体性,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

其含义也有三个方面: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主,是指学生要有“主人翁”思想和独立的意识及见解;主动,是指学生要有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精神;创造,是指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使之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
能特性。

主体性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人的能力方面,也包括人的情感和意志方面,其根本特征是从人本体方面呈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其中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的主体性的灵魂。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位置,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力为出发点和归宿。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和运用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学科既是一门知识学科,也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学科。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创意活动,如写作比赛、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才艺,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倡导合作学习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倡导合作学习和情感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相互合作,分享知识和经验,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人格培养。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交流等方式,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总结归纳:学生主体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倡导合作学习和情感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多方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作者:何文升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转换“教”与“学”的角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文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谈谈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学生主体性:课前;课中;课后素质教育明确指出:“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这就要求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始终为学生着想。

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赢得学生就会赢得一切。

下面,笔者就以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课前准备:“一切为了学生”语文教学的备课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备课是指教学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包括学习教纲、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制订教学计划和每次课前的备课工作;狭义的备课是指每次课前的具体工作。

在这里所谈的当然是广义的备课,教师心中有了“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在备课时会倍加认真,倍加仔细,倍加全面,倍加科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的一段话说得好:“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笔者在备课时,不仅备课本,而且“备学生”,搜集一切能搜集的资料,学习名家名法,融会贯通,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学生的习惯、学习方法、心理特点,同时把自己摆到学生的位置上,时刻带着“学生会有哪些困难”的想法,去搜索教材中的“暗堡”,然后制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来,这样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这样的备课时间往往数倍于他人,但时间花得值得。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必须以终生的时间来准备一节课。

”二、课堂讲授:“为了学生的一切”课前做好了准备,上起课来也就得心应手。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概括起来也就是要求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即做一个“五好”学生。

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一、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使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保持畅通,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绿色生态环境”。

教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角色意识,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一进入课堂,教师就要以饱满的热惜、良好的悄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消除学生的拘谨心态。

同时,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的学习活动时,要照顾到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尽量让大部分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不能一开始就把学生问倒了,一开始就把学生难住了。

学生一开头就碰了壁,要让他再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一位教师借班执教观摩课,上《鹘鹅》第二课时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听课,大家的心悄有点紧张吧?老师带大家来做儿次深呼吸,把这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

(带学生做深呼吸)怎么样,心惜平静下来了吧?(学生点头)我们四年级同学的心理素质真不错!下面哪位同学把刚才自己心理变化的过程简单地说给老师听听?生:上课了,有很多老师坐在后面听课,我的心情很紧张。

后来,老师带我们做了儿次深呼吸,我的心情才慢慢地平静下来。

师:谁能在最后一句中用上《禹鹅》这一课中的一个词语?生:我的心情慢慢地恢复了平静。

师:(板书“恢复”)非常准确!你能说说“恢复”的意思吗?生:就是回到原来的样子。

师:能不能根据“恢复”的意思,说说你的心悄刚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生:上课前,我的心悄是平静的,上课后我的心悄变得不平静了,现在乂变得平静了。

生:现在乂恢复了平静。

师:说得很好!《卢鸟掰》这一课最后一句说“湖面恢复了平静”,从这句话中你能不能推想一下刚才湖面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上述片断中,教师把导入新课与“课前预热”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有很多老师听课,学生心情有点紧张这一特定情境,找到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言语交际训练”,并巧妙地抓住了“恢复”这一关键词,课始就营造了一个小小的教学高潮,为课堂教学创设了轻松的氛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新课标对体育的要求

新课标对体育的要求

新课标对体育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体育,在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教师要改变过去全控性的教学模式,主动转变角色,由“主宰”变为“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真实情感体验,给学生留足自主学练的空间,教师作以适时点拨引导。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一、充分了解学生,抓住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特征
1、学习主动积极,自觉性强
2、好强、好奇、好思、好问
3、在支配与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时,表现出意志力持久
4、能掌握并运用学习策略
二、学生主体性发挥必备的条件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取得教学的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确立主体教育观
2、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3、营造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4、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5、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精神动力
6、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与健体的方法
三、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能力
1、教学内容的公开化
2、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3、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开放化
四、让学生明确目标,做体育练习的主人。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论述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论述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论述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求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关注少数优秀学生的发展。

2. 全面性: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体育、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

3. 主体性:素质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4. 基础性: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5. 开放性:素质教育具有开放性,它不仅关注学校教育,还涉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它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其实质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

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

教师绝不能依据学生的一时表现来断言学生没有发展的可能而应该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可供挖掘和开发的资源和潜能应该看到学生的未完成性并给学生创造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机会
现代学立理想学生观,不仅是教育理论的重要 问题,也是教育实践的重要问题。教师只有准确把握理想学生观的内涵, 并有效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才能明确教育的价值取向。随着信息社会的 到来,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理想学生观也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特点。因此, 我们要遵循时代的要求,从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来建构现代学生观的 理论体系。对此,我们可以将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表述为:主体性学生观, 发展性学生观,完整性学生观,个性化学生观。 一学生是主体性的人 学生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及课程的主体,他 们也就融入了课程开发的过程之中。当然,学生一般无法直接参与那些与 其生活相隔离的课程开发,他们只是以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和学习活动参 与对课程的体验与重构,从而寻找并建构自己的课程。
学生是发展性的人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把学生存在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教师绝不能依据学生的一时表现来断言 学生没有发展的可能,而应该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可供挖掘和开 发的资源和潜能,应该看到学生的未完成性,并给学生创造发展的良好环 境和机会。 学生是完整性的人 马克思对人的发展做了系统的历史考察,吸收了历史上尤其是空想社 会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使人的全面发展从空想变为现实。《学会 生存——教育事业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 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的基本 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这一阐述涉及学生的生命整体,深入到学生的情 感体验和内心感应等非理性成分,是对简单知识目标的实质性超越。因此, 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最大限度的追求灵与肉, 感性与理性的高度发展与和谐统一,从而使学生获得作为人的全部规定性。

学生主体性若干基本概念辨析_和学新

学生主体性若干基本概念辨析_和学新

2003年1月第2卷第1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 ormal UniversityV ol12 N o11Jan1,2003学生主体性若干基本概念辨析Ξ和学新(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中国天津 300191)摘 要:就学生主体性的结构和内涵进行了探讨,认为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它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主体性;学生主体性;主体性结构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124(2003)0120037205一 构建学生的主体性,这是近些年来我国教育教学理论界关注的重心。

但学生的主体性结构是什么,各部分的内涵如何把握,学界还没有一致的认识。

比如,有人认为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学生的自主性、独特性、能动性、创造性、整体性[1]。

这里的独特性是指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非一致性,整体性指学生在心理与生理、智力与非智力、认识与行为等方面的和谐完整形态。

有人认为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三方面[2]。

有人认为学生主体有多种特性,一般具有整体性、能动性、独特性、发展性等,主体性并不是主体的各种特性的简单相加,而是他们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结晶,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3]。

在随后的研究中,该论者又提出:我们期望培养和弘扬的主体性概括起来有以下特性:社会性、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4]。

社会性是人的主体性不可或缺的基本特性,社会性是主体性的根据、基础。

人的主体性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和发挥作用的,人的主体性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4]。

还有人认为教学认识的主体性一方面表现为在对外部信息的能动选择上,表现出自觉性、选择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受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制约,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5]。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而在语文教学中,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人。

本文将从主体性的内涵、主体性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主体性的内涵主体性是指个体在社会、文化、教育环境中以自觉的姿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主体意识。

主体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是自觉性。

主体性意味着个体有自主的思维和行动能力,在学习中能够自觉地进行思考和实践,彰显出自己的主体地位。

2.主体性是参与性。

主体性要求个体积极参与学习和生活,做到个体与社会、学校、教育的互动与交流,促进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

3.主体性是创造性。

主体性强调个体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求个体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断推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4.主体性是发展性。

主体性要求个体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二、主体性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它对语文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主体性理念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使他们真正成为语言和文学的主人。

2.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主体性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有自主的思维和行动,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习的效果。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不仅是接受者,更是批判者、创新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有更强的求知欲和实践能力。

5. 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谈思想政治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谈思想政治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谈思想政治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者:宋雷艳来源:《信息教研周刊》2013年第14期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辩证统一体。

所谓学生为主体,主要是指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一种传统的模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教师讲授以知识为中心,讲授知识又以应付考试为中心。

这种模式,多伴侧重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片面强调教师传授的作用,完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抹杀了学生的能动作用,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窒息和摧残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现代教学法要求从“学”出发,把教师进行必要的讲授、示范、引导、点拔,同学生阅读、观察、探究、讨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对学生的开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条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不宜以讲课本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

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

目前,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讲得口焦唇燥,学生却感到索然无味,昏昏欲睡。

这种“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一种误解。

我们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其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自己探讨、自我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探讨和创造能力。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激发学生思维其基本做法是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要让学生“多思”,用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这里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师的问题必须提得准,有一定难度,又使学生有兴趣。

比如讲“挫折观”《思想政治》第三课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课文提出挫折是指人遇到了无法克服的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与干扰,从而无法达到自己的努力目标,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无法实现自己的动机。

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及实践

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及实践

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及实践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及实践什么是学生主体原则?这要分两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认识什么是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

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第二层面,即学生主体原则。

这是关于教育的问题。

现在我们的教育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就是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以“粉笔+黑板”灌输理论的教定方式。

在教学形式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引导启发式、讨论式、范例式、项目式、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等。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原则:(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二)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三)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主体性原则的主体性原则-基本问题一方面主体性原则是建立在主体与客体分离的基础上的,但是这就决定了两者的统一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从主体性原则中发展出来一种浮夸虚妄的人类中心说。

所以,20世纪的西方哲学以消解这种主体性原则为己任,继尼采喊出“上帝死了!”的口号之后,亦有“主体死了”乃至“人死了”的呼声。

主体性的问题不仅仅是认识论的问题,也是伦理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问题,因而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主体性原则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人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原则,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对改造世界所具意义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主体性三个特征
自主性: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把学科课程内容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主动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教师质疑、请教、相互研讨,从而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这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

能动性: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他能根据学校教育的要求积极参与并以此作为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其次,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特性,如在学习中主要表现为有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安排与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顺序,主动获取知识,并能按照各自的方式,把它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改造和发展。

创造性:创造性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

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独特的新事物,创造性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

二是对自身的超越。

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身,使“旧”我转变为“新”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

创造性对学生而言,更多的是指以下方面: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像力,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等。

创造性这个概念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结果相联系,更重要的是指向学生主体的品质、特征和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