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中小学学生指导模式的比较
不同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体系比较
不同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体系比较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教育体系差异越来越引人注目。
中小学教育在各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比较不同国家中小学教育体系是很有意义的。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学生评价等方面,对中美、中日、中欧三个教育体系进行比较。
教育目标:中美教育的根本目标都是培养人才,但具体表现还是有很大不同。
美国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及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而中华文化一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包括修身、读书、学礼等方面的培养。
中美教育体系中,更注重的是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中华文化则更加强调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日本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在教育上强调“爱国、尚武、敬业、信仰、真诚”等价值观的灌输。
教育目标也非常明确,即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适应社会需求。
日本对学生的协作能力、社交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欧洲教育普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及多元文化的培养。
欧洲教育在学科设置方面,也比较多元化、多样化,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欧洲教育强调科学知识和人文素质相结合,注重学生同质、不同质的培养。
课程设置:中美和日本教育体系涵盖面很广,除了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以外,还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和特长,设置了艺术、科技、音乐、文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这种宽泛的课程设置,意味着学生有很多选择,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专业深耕。
欧洲教育注重多元化,开展了大量培养学生个性的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在欧洲教育体系中,学习语言是必修课程,学生必须学好英语之外,还需要学习其他欧洲语言,这种多语言的要求,可以让学生掌握多种语言,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教学方法:不同国家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中美的教学方法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希望学生在课堂中独立思考、自主发问。
美国教育强调学生参与和互动,教师只是引导者,教育者。
中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差异
02
教学方式
课堂氛围
中美中小学课堂教学差异:课堂氛围 互动性:中美中小学课堂氛围的差异 开放性:美国中小学课堂氛围的特点 纪律性:中国中小学课堂氛围的特点
师生互动
中美中小学课堂 教学中的师生互 动存在差异
中国课堂注重教 师讲解,美国课 堂注重学生参与
中国课堂师生互 动形式较为单一, 美国课堂师生互 动形式多样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中美中小学课堂 教学在实验与实 践教学方面的差 异
实验与实践教学 在中美中小学课 堂教学中的地位 和作用
实验与实践教学 在中美中小学课 堂教学中的实施 方式和效果
实验与实践教学 在中美中小学课 堂教学中的优缺 点和改进方向
04
评价方式
考试与成绩评定
中美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存在差异,美国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而中 国则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知识点掌握程度。
个性化教学理念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能力进行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 力。
标准化教学理念下,教师会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试能 力的提升。
中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理念差异也反映在评价方式上,美国注重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而中国则更注重终结性评价和教师评 价。
03
教学资源
教材与课程设置
美国中小学的教材由各州教育部门统一制定,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化发 展
中国中小学的教材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制定,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美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
中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相对固定,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中美日三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中美日三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中美日三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引言: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而教科书则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工具之一,承载着科学知识的传承和学习的主要内容。
由于地理和文化差异的存在,世界各国的教科书在科学教育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旨在比较研究中美日三国小学科学教科书,探讨它们的异同并分析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和特点。
一、教育理念比较1.中国教育理念: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中国小学科学教科书在教育理念上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科学教育被视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2.美国教育理念:关注亲身实践和启发式学习美国小学科学教科书注重通过亲身实践和启发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鼓励他们的探究精神。
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日本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日本小学科学教科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合作,培养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二、学科知识比较1.科学内容选取中美日三国的小学科学教科书,在科学内容上都遵循了国家课程标准。
然而,由于各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教科书中的科学内容略有不同。
例如,中国教科书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方法和基本观点;美国教科书则更加注重现代科学知识,关注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重大发现;而日本教科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更加关注科学原理与实际问题的应用。
2.教学方法的差异中美日三国小学科学教科书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教科书倾向于传授知识,注重讲解和练习;美国教科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究;而日本教科书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通过实验和实物的操作让学生感知科学现象。
中国和日本的教育体系有什么不同?
中国和日本的教育体系有什么不同?教育体系是每个国家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国家自身发展的核心基石。
中国和日本教育体系的差异也是比较显著的。
以下是中国和日本教育体系的不同点。
一、教育理念中国和日本的教育理念有所不同。
中国教育体系强调学生的基础教育,注重文化传承;而日本教育体系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强调德育和体育教育。
因此,在中小学教育方面中国更加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文化传承,而日本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德育。
二、教育制度中国和日本的教育制度有所不同。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而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分为小学、中学、高中三个阶段。
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中学教育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分,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这也是日本中小学教育体系的优势之一。
三、教学方式中国和日本的教学方式也有一些不同。
在教学方法上,中国教育体系强调文化传承,更注重灌输知识。
而日本教育体系则强调与学生的互动,更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校园文化中国和日本的校园文化也有不同之处。
在中国,学生们较为注重成绩,对于各类竞赛活动也非常热衷。
而在日本,学生们注重团队合作,更偏向于参加课外活动。
日本的教育体系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交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五、教育资源中国和日本的教育资源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教育体制相对封闭,教育经费并不充足,尤其是农村地区,三次教育方针仍存在难以跨越的教育落差。
相比之下,日本的教育资源更为充足,学校设施设备更加完备,有着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教学资源。
总的来说,中国和日本的教育体系有着一些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但又有着不少的不同之处,针对这些不同点,我们可以不断借鉴和学习,来推动我们自身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走向更好的未来。
美日教育模式的区别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当代教育科学
页码: 62-62页
主题词: 美日;平均人数;教育模式;减少班级人数;美国体制;地方政府组织;日本学校;日本体制;家长参与;课堂秩序
摘要: 1.班级人数 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必须减少班级人数和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比,这在美国已成定论。
可是,日本的学校并非如此。
日本初级中学一个班的平均人数为46人,每班平均人数比美国高50%,比绝大多数美国家长和教育希望的平均人数高一倍。
尽管日本学校每班有这么多学生,但课堂秩序井然有序,学生成绩照样很好。
2.地方管理美国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学校应该由地方政府组织和资助,联邦政府应采取不干。
日本和中国在儿童教育方面的教学方式上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在儿童教育方面的教学方式上有何不同?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国家重要的国策。
儿童教育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对于各个国家的儿童教育方式也有不同的特色。
本篇文章将分析日本和中国在儿童教育方面的教学方式上有何不同,从抚养婴幼儿开始,逐步展开教育方式方面的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比较。
一、抚养处于婴幼儿阶段的儿童日本:日本人有强烈的家族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家庭和社会都会强调年幼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
日本的母亲在怀孕期和分娩期都会接受非常细致的指导,而且日本的健康服务和儿童保健方面广泛而完善。
在幼儿园前,日本父母对年幼儿童的关注度很高,会关注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注重情感沟通和肢体接触,通过亲子互动来培养年幼儿童的认知能力和交流能力。
中国:相比日本,中国在婴幼儿抚养方面遵循的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相互交织的特色。
中国在传统文化中,对婴幼儿的抚养和保护就已经非常注重,而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科技发展也在给中国的婴幼儿教育带来深远影响。
中国的婴幼儿教育注重身心健康、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
中国的防疫接种指导和卫生保健也相当完善,比如全国性的儿童免费医疗保险等。
二、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日本:日本的幼儿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主性,教师们会依据年龄和性别的差异,为学生制定适当的活动计划,为了保证每个儿童的受益最大化,教师们通常都会为每个孩子制定一个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而且在日本的教育中注重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通过游戏和自由的活动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中国:中国的儿童教育认为,幼儿园就应该是幼儿的第二个家,旨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品德修养、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全面素养。
在教学方法上,中国的幼儿园教育主张一种“为了孩子而设计”的教育方式,也就是将活动设计以学龄前儿童的品性、发展特点和成长需要为核心,以儿童为本位进行问题解决、成绩评定和应用实践。
三、教育形式和学习内容日本:日本的幼儿园重视幼儿的游戏和绘本阅读,主要教育内容包括:实现人际沟通能力、发展自我表达能力、体验生活、理解自然和自我探究等内容。
美国和日本的数学教学方法的不同培养出不同的学生
美国和日本的数学教学方法的不同培养出不同的学生发表于2012-03-01 08:35:02教育学家詹姆斯·斯蒂格莱曾对日本和美国的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过比较,结果发现其差别是令人吃惊的。
美国的数学教师站在讲桌旁边或是黑板附近进行讲课,并给学生演示如何做某种类型的数学题(比如简单的一位数减法),然后布置一道例题让学生们在课上解答。
几分钟之后,教师引导全班同学把他们刚才试过的这道题解一遍,并就解题过程中每一个步骤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试着猜出正确答案,说出教师希望听到的内容。
美国教师起的是一种管理者、知识来源、正确答案提供者和错误答案纠正者的责任。
与此相比,日本的数学教师工作方法非常不同。
日本数学教师开始要先提出一种新的数学题(比如说两位数乘法题),然后是“痛苦的”长时间等待,等着学生们绞尽脑汁地解题,一定要等到学生们独立解出这道题(比如说43×57)。
最后,教师将征求各小组求解这道题的想法,起着讨论调解人的作用,引导出学生自己的解释、原理说明和支持论点。
日本教师在课堂上不当管理者,甚至在学生们吵吵嚷嚷地提出错误答案时也不管。
他们只是把学生们的讨论引向一个学生们都认可的看法上,并使讨论的问题与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加减法)联系起来,并不是让学生单纯知道正确的答案。
斯蒂格莱最近从日本教师那里借来一堂数学课的教材,把教材提供给两个美国四年级的教学班:一个按日本方式教,一个按典型的美国方式教。
然后对这两个班学生进行测验,了解他们对他教的数学课理解得怎么样。
在理解解题所需的要点和步骤上,两个班的成绩一样好。
但是按日本方式教的美国学生还能找出并抛弃那些不相干的东西,而按美国方式教的学生却做不到。
斯蒂格莱说,这表明日本的教课方式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而美国的教课方式却只要求学生记忆和猜测。
猜测老师想说什么,只有当你始终如一地专心去做的时候才是一种能激发兴趣的游戏。
在几次错误回答之后,多半会闭上嘴不再回答,不管是否理解了这一课都会如此。
中国和美国、日本教育
中国、日本、美国学校教育的差别中国、日本与美国对待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重视基础教育,公立学校是主流,私立学校目前也有所发展。
中国政府在国民教育上的投入非常高,而且比例逐年递增,但是人均获得的教育资源很少。
中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即便如此,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学费依然昂贵,学业开支占家庭开支比例非常高。
中国大学多由政府管理,私立大学发展较慢,但是数量仍在增加。
中国实行的是精英集中制培养,在有效的资源内容易造就大批量同水平的知识、技术精英,可以有效的避免生产力差异化造成的浪费。
但也埋没了大批另类人才和尖端人才。
中国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在世界上都是出类拔萃的,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入门。
基础设施落后是一大软肋。
教材的编制、教具的使用方式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
无论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独立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几乎没有。
自然科学更趋向于为考试服务,和企业生产脱节,所学知识不能用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外语方面,学生似乎只学英语,小语种比例很小,从来没听说过哪个小学有法语课或者罗马语课。
对于高等教育,政府似乎更在乎投入产出比,而不愿做长久计划。
一方面,许多大学具有世界一流的教学设备,也有一流的教育力量。
另一方面,很多尖端科技的理念不愿意让大学生分享,形式大于实用(就好像学校有一台很好的仪器,但是只让学生来观赏,而不去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个仪器);或者,也许就没打算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发生过什么。
大学生的世界观像干涸的水道,对自我的认知能力极其贫乏。
日本的基础教育严格,多元,公立学校是主流。
日本对于教育的投入非常高,人均教育资源排名世界前列。
日本大学背后多为大型跨国公司,由政府和财团共同出资支持。
日本,初等教育中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近乎苛刻。
日本人非常重视考试和分数,这点和中国如出一辙,对于分数和大学的追求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比拟的。
日本的学校等级分化严重,东大是高等教育的唯一最高标准,其次就是京大。
日本的教育方式和中国式教育有什么区别呢
日本的教育方式和中国式教育有什么区别呢以下就中日的思想教育、能力培养、防灾训练方面加以区别:1、中日思想教育区别中国教育受儒家思想教育目标——“成仁”的影响,从幼儿园开始就带有全面发展孩子德智体美劳的目标,虽然平时也教授生活中基本礼仪,但是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习得,“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笨鸟先飞”仍然存在于很多中国家长的理念中。
而在日本,让孩子学会生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更致力教育孩子基本礼仪与人际关系。
比如,有很多幼儿园就要求孩子带到学校的包必须由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缝制,孩子中午吃的便当由妈妈准备,从而加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重视。
甚至有些幼儿园似乎完全不重视孩子们的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完全没有数学、假名、绘画、音乐这些项目,他们的教育内容就是让孩子们学会“笑”,学会说“谢谢”等基本礼仪。
在日本小学教育中笔头作业很少,课后作业有时候仅仅是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对父母说一句“我爱你”等,这跟当前中国小学生每天扛着厚重的作业回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中日能力教育区别日本比中国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日本小学教育中特别设置家庭课和很多实践课,教学生做便当、种花草、甚至让孩子自己安装笔记本电脑,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感悟。
同时日本注重的是课下的教育,而不只是在课堂,比如说学生一起参加野餐,合宿,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学生在毕业时都会举行毕业旅行,与同学们共度美好时光同时培养集体主义意识。
而中国秉承着“学而优则仕”的理念,从小学开始就进行压迫式学习——老师将书本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中,学生靠死记硬背以及题海战术求得高分。
在当前的中国教育中,学校和家长都过分重视考试,教育充满了功利性。
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经受非常功利的考试,而每一次考试都会被劝戒分数与你的前途与你的命运紧密相联,尤其是中考和高考。
讽刺的是,中国教育就像“赌博”,每次考试来临,教师与学生就开始猜题估题了,如此教育教学的直接后果是扼杀了学生的天性,远离善良的本性,走向教条,封闭,走向厌烦,消极,虚浮,不重实际,有的走向反人性的死胡同。
论中美小学教育之差异
论中美小学教育之差异中美两国之间的教育有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些差异以及它们对两国小学教育的影响。
从教育理念来看,美国小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中国小学教育则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试能力的提高。
这一差异导致了美国小学生可能在课堂参与度和问题解决能力上表现更出色,而中国小学生可能在数学和科学等学科上表现更优秀。
课程设置方面也有所不同。
美国小学教育实行的是“综合课程”,即不同科目之间相互融合,例如历史、数学和科学等科目可能被整合在一个主题下。
这种课程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而中国小学教育则更注重分科教学,不同科目之间相对独立。
这种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上,美国小学教育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老师通常会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项目制学习等方式。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而中国小学教育则更注重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
评估体系方面也有所不同。
美国小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估,包括课堂参与度、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这种评估方式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
而中国小学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这种评估方式有助于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中美两国小学教育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等方面。
这些差异也导致了两个国家的小学生在不同方面表现出了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中美教育文化差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教育、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美教育文化差异点:教育理念不同:中国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美国教育则更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中国,学生需要遵守严格的纪律和规范,而在美国,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中国、日本、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比较
中国、日本、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比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在中国教育实践中被称为“双基教育”。
重视双基教育是中国教育界的一贯传统,是中国教育在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能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世界教育界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和根本所在。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也不例外,其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虽然孩子们由于习惯性地被动接受来自课本和权威的灌输,而在中小学里所学到的各种知识非常深厚和扎实,但却常常忽视自己独立思考和创造的价值,使孩子们失去了探索未知世界和创造新知的灵气。
近观日本小学教育日本小学阶段教育的基础就是三个“C”:联系(Connection)、品格(Character)和知识(Content)。
日本的小学校生机勃勃,充满友爱。
在那里强调亲近的人际关系、学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化以及课程的深度。
日本的小学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日本小学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建立孩子对学校强烈而积极的情感联系。
《日本小学学习课程》包括了与孩子们的友谊、归属感和社会化的相联系的许多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培养孩子们“和学校里的人们有一种亲近感和对班级生活的热爱”。
培养学生与学校的联系,不仅通过各种活动,而且还给孩子们以班级以至学校管理方面的发言权。
通过班会、班委会和领导轮流制,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能有机会负责制定班级目标和领导班级讨论。
偏重培养品格友谊、合作、责任感、敬业以及维护安全与健康是日本小学一年级突出的目标。
《日本小学学习课程》规定了小学教育中品格培养的内容:与自己联系的方面。
如:思考自己的生活,要有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的勇气,完成自己有责任去完成的学业与活动。
与别人联系的方面。
如:信任别人,关心别人并对别人友好,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加深友谊。
与自然联系的方面。
如:与大自然保持亲密的关系,对待动植物富有爱心。
与集体生活和社会联系的方面。
如:信守承诺和遵守社会规则,有一颗尊重公共利益的心,积极参与日常集体活动,主动合作和勇于承担责任。
中、日、美三国学生健康教育的对比与分析.doc
中、日、美三国学生健康教育的对比与分析作者:张辉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1期[摘要]文章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中、日、美三国学生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三国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增进本国学生的体质与素质,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美、日两国经历从“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健康教育理念已经达到较为成熟的高度;中国由于国情的特殊,在老、少、边、穷地区推行时,阻力很大,困难重重。
[关键词]中、日、美三国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作者简介]张辉(1972- ),男,河南大学公共体育部讲师,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体育与健康。
(河南开封 475001)[中图分类号]G8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189-02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的一项崭新的内容,健康的概念不仅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还包括良好的行为规范,更包括完成生活任务和经受生活考验的特殊能力以及对生活过程的正确感受。
目前世界各国通常将健康教育归入体育教育的范畴。
国外的体育工作者为探索健康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还为我国在学校体育中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搜集了中、日、美三国关于健康教育的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得到一些启迪,并能为我国健康教育的全面推行提供一些思路。
一、研究方法1.文献法。
通过互联网查阅中国期刊网等网页,搜集相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访谈法。
访问几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就本研究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请教。
3.逻辑方法。
运用整理、归纳、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果。
二、结果与分析(一)日本学生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20世纪40年代起,日本就把健康教育和学校体育的结合作为一项原则来强调,把提高国民素质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
“二战”后日本的第一部《学习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重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还把学校体育的名称从战前的“体育”改为“保健体育”。
中美日韩小学
中美日韩小学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小学都是四个发达国家,小学教育各有特色。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小学的不同之处,一起探讨一下世界小学教育的文化特点。
首先,中国小学强调学生基本功,其中独特的“四化”课程是传统的,包括语文、数学、历史和地理,通过这些课程,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文体两方面发展。
在课堂上,老师会倾听所有学生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想法,并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发表机会。
此外,学生会经常参加活动,以开拓视野,增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其次,美国小学让学生从课堂到社区的学习模式更加强调,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个性发展。
美国小学更着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性,同时也侧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自然科学的知识。
学校更多地采取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倡导孩子从各种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发展出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此外,孩子们还可以选择一些特别的额外课程,比如艺术、音乐、体育等,以增强孩子更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再次,日本小学讲求个性融入社会,强调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注重尊重、自律、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日本小学特别注重个性的表现,同时也把催生孩子的责任交给他们的家长,学校也会经常举办亲子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加理解自身的特长,并正确学习和展示自己的特点。
最后,韩国小学注重知识的学习和社会能力的培养,重视社会道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学生对学习有一定的自律性和责任心,也更加重视自己的责任,并重新定义勤奋和尊重。
学校会定期组织课外活动来考验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以上就是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小学教育的比较,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小学教育各有特色,都有助于孩子全面发展。
这些截然不同的环境可以让世界各地的孩子们相互学习,融合在一起,共同获得教育能力,共创一个更加繁荣的未来。
中英美日四国《小学生守则》
中英美日四国《小学生守则》一、英国《小学生》,共10条:1、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2、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3、生命第一,财产第二;4、小秘密要告诉妈妈;5、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6、不与陌生人说话;7、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璃,破坏家具;8、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9、不保守坏人的秘密;10、坏人可以骗。
二、美国《小学生守则》,共12条:1、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3、提问时举手;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
向老师或同学请教;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7、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8、考试不许作弊;9、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地帮你;10、任何缺勤或迟到,需要出示家长的;11、唯一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
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课都是违规;12、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回答。
三、日本《小学生守则》,共7条:1、不迟到,进校后不随便外出;2、听到集合信号时,迅速在指定场所列队;进教室开门窗要轻;在走廊和楼梯上保持安静,靠右行。
3、上课铃一响即坐好,静等老师来。
听课时姿势端正,不讲闲话,勤奋学习 ;4、遇迟到、早退、因故未到等情况,必须向老师申明理由,有事事先请假;5、严格遵守的放学时间,延长留校时间要经老师许可;6、上学、放学时走规定的路线,靠右行,不要绕道和买零食;7、遇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时不惊慌,按老师指示迅速行动。
四、中国《小学生守则》,共10条: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
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10、热爱大自然,爱护自然环境。
美、德、日教育方式(深度解读),供中国家长参考!
美、德、日教育方式(深度解读),供中国家长参考!前言前些时听到几位家长说起,孩子小的时候教育方式全靠摸索,等积累够经验了,子女也长大该离开家了,而新的家长们又在重蹈覆辙,从头开始探索。
也有的家长,每逢孩子出了问题,才心急火燎地到处请教处理方法。
其实,教育子女是个长期过程,孩子若经常出问题,要从家庭教育方式上找原因,不可就事论事,不然是治标不治本,解决了一个问题,还会出现其他问题。
最近,很多家长都在看一篇文章《没有人会告诉你,你的孩子没礼貌》,文中说到: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婚宴,婚宴的桌上有一个孩子,那孩子很没有礼貌,把转盘转得忽悠忽悠的。
一席下来,家长没有阻止自己的孩子,大家因为不熟悉也没有阻止。
但是在家长带孩子去上厕所的时候,所有人都说:“这孩子真没礼貌!”在中国,没有谁会告诉你,你家孩子没有礼貌,但是所有人都会讨厌你的孩子。
——我们把这种“不说”当成了一种礼貌,礼仪之邦的俗语是“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所以,自己的孩子自己教。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早上好牛奶咖啡 - 给你点儿颜色第一站美国教育美国人相信“不落后于终点”,中国人相信“不落后于起点”。
美国人基本不怎么管学生的初中和小学教育,中国人拼命拔苗助长,结果在学前班、小学、初中教了很多学生接受不了的东西,学生长大全忘了。
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一篇《美国教育孩子的十二项法则》,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条很多家长不懂如何做。
比如说,过分溺爱娇惯顺从孩子,由着孩子瞎吃瞎玩,不锻炼不劳动,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孩子变得好逸恶劳或者过分沉湎于某些嗜好(如电子游戏),罪魁祸首也多半是家长的怂恿。
二、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远用正面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看到希望,认为自己确实有希望呢?如果你是一位家长,爱对孩子喊:“你怎么这么笨”,“这么没出息”,“你算是没指望了”之类的话语,站到孩子的立场想一想,自己会看到希望吗?大家都知道美国人善于说好听的话,尤其对孩子,无论他们做的如何,都常夸奖说:“干的好(GoodJob)”,“太棒了(Great)”,“你真是天才”之类。
浅谈国内外小学教育的不同点
浅谈国内外小学教育的不同点苏州市崇道小学汤巧玲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以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走岀国门,到国外工作、生活、旅游和学习,当然也包括小学生。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通过与出国的亲戚朋友们的交流、通过互联网,我特别对了解到的关于小学教育方而的信息感兴趣。
我认为,国内外小学教育的不同点很多,归纳起来,叙述如下。
一. 作为指导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小学生守则》侧重点不同。
不管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小学生守则》,总是代表了学校的指导理念、纪律观和规章制度。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国内外的文化差异及其从小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
就拿美国的《小学生守则》来说吧。
美国的守则很具体,每一条孩子们都可以遵照着执行。
看起来琐碎,却是维护学校纪律的最基本要求。
孩子们就在执行这些细致规矩时,不知不觉地学会了遵守纪律。
举例来说:1. Get to class on time or a little earlier.(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2. Raise your hand when you want to ask a question.(提问时举手);3. Never cheat on a test.(考试不许作弊)。
中国的守则比较宏观,有些条款缺乏具体实施方式,小学年龄的孩子恐怕执行起来不得要领。
比如: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
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年纪越小的学生,不能给出太抽象笼统的规则,那会使他们在实施行动时感到困惑。
有人指出两国小学生守则的要点:“美国小学生守则没有一条是笼统的;中国小学生守则没有一条是具体的。
”二. 本国小学教育资源、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平等性存在差异。
由于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国家对小学教育的理念不同,因此国内小学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如国外,甚至国内东西部地区也存在不平衡。
在日本,小学不分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设备是全国统一标准的,即山区的小学的设备和东京都的小学的设备是一样。
中外中小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
浅析国外经验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刘林林【摘要】:一、找出中国与国外学生的学习制度基本区别。
二、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老师与家长对待学生成绩的态度的区别。
三、日本学校有多方面的课外活动,而中国却只是遵从“满堂灌”的教育方法。
四、中国实行素质教育的难度。
五、中国考试与课题的死板,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发展。
六、如何改变当前教育方法与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认知结构教学经过反复商讨,我确定了《中外中小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这一课题。
课题确定后,到学校阅览室查阅了大量资料,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不知如何着手,面对桌上的书本,是每本阅览还是怎样,真有点儿手足无措。
幸亏有指导老师的指导,我们才能正确、熟练地进行。
为什么世界的诺贝尔奖大多数都是外国人拿的,而我们中国人就没有一个呢?难道我国人民的智商就比外国人差吗?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不是的。
那,这到底是为什么?这引起了我们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怀疑。
我们就以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性的学习。
我们决定研究中国与外国教育方法的区别。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绕着这个问题找出:老师不一样。
美国老师非常亲切、友好,考完试他们进行评论;而在中国,我们只是拿到分数就行了。
学习目的不一样。
在中国我们需要的是死记硬背;而在美国的学生就不得不学习思考,学会表达思想。
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也有体会。
他说:“我想中国的留学生比起美国的留学生或者别的国家的留学生,普通讲起来有一个特点就是兴趣比较窄,还有一个就是胆子较小。
这与中国的教育政策,社会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我推荐中国学生应向广泛的兴趣方向发展,而美国一般的同学普遍有相反的特点,就是兴趣广泛,太广泛就没一个方面深入。
”他认为中国的传统中国现在的社会环境训练出来的学生大体上应该认为是成功的。
重视程度不同。
日本已成为教育、文化、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教育本身也正在把重点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日中小学学生指导模式的比较
美日中小学学生指导模式的比较
一、学生指导概说
学生指导就其广泛意义说,是指在正式教学之外,对学生个人在学业、就业和生活等方面的疑难给予辅导和服务,以使其良好地适应、健全地成长。
在西方从柏拉图,卢梭到杜威等教育家都强调要重视儿童的生活,发展学生的人格。
但现代意义上的学生指导则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当时欧美各国正从传统乡村农业社会向技术化都市化的工业社会迅速发展,这给儿童带来很大的适应不良。
历史发展的惯性不允许社会回复到卢梭式的乡村自然状态,各国也日益重视普及国民教育,要求中小学教育培养良好的国民;此时又兴起了个别儿童研究、心理健康运动及心理和教育测验运动,心理学等关注人类行为的科学开始发展,于是在社会和学校中逐渐开始了有组织的学生指导。
1910年前后,美国波士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公立学校中兴起了学生职业指导,欧洲各国设置了儿童指导中心或诊所。
二战后,欧美社会、教育的加速发展以及科技的巨大进步使人们对学生指导认识深入,学生指导在拨款和管理等方面极受政府重视,其范围、规模、内容、方法、技术更加全面,并走向专业化。
美国1937年仅有1297所高级中学聘请了2286名专职指导人员,而1946年时已有3990所高中聘请8200名专业指导员;⑤磋商性服务,主要是指导人员与社会、家庭和学校联系与合作;⑥辅助学生治疗心理疾病和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3、方法:以科学为基础,力求客观美国指导模式力求科学客观,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美国学生指导先后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实验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测量与评估理论、社会学甚至控制论等为其方法的科学基础。
由于起源于心理健康运动和测量运动,因此它受心理学和教育测验与统计理论的影响最大。
第二,力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客观性较高的技术和先进的工具。
美国模式不仅有专门教师指导,更重视运用多种专门的方法和技术,如渲泄法;不良习性矫治法;当事人咨询法
(client-centered counseling);资料收集与分析法;设计良好的
标准化测验量表(用以测验学生的智商、性向、成就、人格等);各种资料的电子数据处理法等。
近年来逐渐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贮存和检索、全国信息联网、多媒体服务等。
第三,重视对指导活动的评估,对指导方法和测验技术进行研究和鉴定,以便验证学生指导的有效性,并促进学生指导自身的不断完善。
4、指导人员:专业化、专职化美国参与学生指导的人员有校长、教师、管理人员、专职指导人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学者,测量与评估专家、保健人员等,但是相当多的指导工作是由专业指导人员承担。
早在1952年就成立了“美国中小学指导人员协会”,到1960年,全美中小学中已有专业指导员7.9万人[(3)b]。
现在,多数州要求大约每三百名学生应配备一名专职指导人员。
他们与一般科任教师不同,从事的是一种专业性职务,收入较高,须有州政府颁发的资格证书。
获得此证书须具备以下条件:大学教育(多数州要求硕士学位,心理学成绩优秀),加上至少有2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含指导的实践和实习),有较高的人际交际技能,以及成功的教学经历。
美国有400多所高校设有学生指导专业,主要培养中小学的指导人员[(4)b]。
由于政府资助加强,专业协会不断努力,学生指导已日益向专业化发展。
这种专业化制度既有助于保证指导工作质量,也有利于学生指导地位的提高和自身的完善。
5、管理:宏观调控,重在技术性管理宏观上看,政府对学生指导不是直接领导,而是通过资助,实行技术性和服务性的管理。
在联邦一级,早在1938年,“美国教育办公室(U.S Office of Education)”就提供职业指导的信息服务;为促进人才资源开发,对付苏联卫星冲击,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及其修正案规定大力资助各州学生指导和培养指导人员的高等院校;1975年又使职业指导和咨询法令化;1976年教育法的修订促进了指导和咨询在全国的进一步开展。
总之,联邦对学生指导的调控主要体现在:资助有关学生指导的出版物;通过立法形式拨款给各州,以支付有关管理人员和指导人员一半工资,资助人员培训和有关的研讨、评估及机构活动,政府资金日益成为影响该专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1)c]。
在州一级设有专门管理机构,但非纯粹行政管理,而重在技术性管理,
其主要职责是:制定专业任职资格;规定学生与指导人员的人数最低比例;主持确定本地区需优先考虑的指导项目及新开展的指导工作;检查评估指导工作;组织指导人员在职培训;协助各学校的学生指导工作,等等。
从微观上看,在中小学内部主要有两类指导体制。
规模较小的学校,不可能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则由在该方面受过培训的教师进行指导,或由热心于指导,并在该方面有一定知识才能的教师组成学生指导委员会,既作为校长的顾问机构,又规划和执行其具体的指导活动。
至于部分较专深的问题,则求助于校外指导专家。
规模较大的学校,则设置隶属上级专业主管部门的独立为全校服务的专门机构和专家,还设有对校长负责、直接对学生和教师提供咨询和服务的专家和专职人员。
三、日本模式
1、目的:注重品性养成,以社会为本位日本目前的学生指导,传统上叫“生活指导”[(2)c],源于本世纪二十年代的“生活作文教育运动”。
该运动要求教师开拓作为作文表达之基础的儿童生活,培养儿童对事物的感触、观点和见解,从而释放其情趣,激发其理想,并使之集体化。
二战后,受美国影响,日本开始使用“学生指导”一词。
但直到五十年代前半期,文部省的品德教育法规中仍采用“生活指导”说法,其含义既指帮助儿童良好适应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乃至在教育和游戏方面的课外指导,也包括训育、辅导、行为管束等。
1958年后为了使用方便,逐渐正式使用“学生指导”一词。
日本的学生指导是以社会为本位的“关于生活方式指导”[(3)c],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社会认可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有较浓的品行教育的色彩。
正如日本着名教育家福田庆辅所说,“学生指导”不是以改变个人的个性或环境为目的,而是帮助学生建立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体制,“每个人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但要不超出社会公认的各种价值观或公共福利的范围实现个性”[(4)c]。
2、内容:日益全面,教养味浓传统上,日本一直把培养“和魂洋才”作为普通国民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义务教育后多数学生即就业,故学生指导中重视职业指导和道德品行训育。
战后,日本社会
飞速发展,日趋复杂,社区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职能被大大削弱,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愈来愈突出,学生不良行为和心理疾病增多,因此,其学生指导的内容大大拓宽,主要包括:学业指导(又叫“学习指导”,包括选择课程、利用教学设施及考试升学方面的指导);发展方向与就业指导;升学指导;道德指导;个人水平指导;性格指导;社会性和公民性指导;余暇生活指导;保健指导;特别教育活动指导等[(1)d]。
可见,其指导越来越针对学生各方面的需要,但仍保持重视品格训导,道德教育的传统。
3、方法与技术:保持传统,善于借鉴在指导方法和技术上,日本保持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采用如以日记、作文和信件为线索进行指导的生活作文教育法;教员典范法;班主任与学生个人的恳谈法;集体中各抒己见的主题自由漫谈法;远足见闻法;班级生活指导法;课外活动淘冶法;家庭访问法;日常随时(放学、班级活动、就餐、值日)指导法。
同时日本又批判性地借鉴外国学生指导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辅导法”;教育心理与测验中的方法和技术;咨询法;个性研究法;行为分析法;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的教育模式等方法在日本学生指导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
4、指导人员:调动一切力量,重视班主任作用在日本,学生指导被视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调动学校的一切人员参与。
中小学既在专门的学生指导部中设有专职的生活指导员和教育咨询员,也重视全体教职员尤其是班主任的参与,甚至还运用生活委员等学生干部。
5、管理:体制严密,计划周全学生指导管理体制严密是日本模式区别美国模式的又一大特色。
在中央政府一级制定了有关教育法规和文件,日本“学校教育法实施规则”第五十二条规定:初级中学应设学生指导主任,掌管有关学生指导事项。
设前途指导主任,掌管指导学生选择职业和其他前途指导事项;在地方,由教育委员会和教育厅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
在学校内部,日本建立了一个完备的学生指导体制,所有教员以每一个学生为对象,通过一切工作,有效地开展生活指导。
他们一般实行这样的指导制度:①根据政府的教育方针、学生实际和家长意愿制订详细的校规,作为指导的依据。
②制定周全的
计划,包括各学年、学月指导重点;各部门指导活动的统一规划;全体教师如何分工协作,怎样与校外组织配合等内容。
制订计划时,力求吸收全体教师参与,并注意同上一年的连贯性。
③建立严密的组织网络和专门的学生指导部。
④注重校内外协作,班主任不但是重要的指导人员,也负责同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之间联系,协调各项指导工作,与学生指导部及其他部门联络,与校外沟通等。
⑤重视教师指导业务的培养和提高,学年开始时举办以全体教师和班主任为对象的生活指导进修会;平时则主要通过阅读有关书刊、观摩专家和同事、实习、用录像手段评估自己行为等途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