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育仁运脾法治疗儿童营养性疾病机理与验方
近百年来中医儿科四大学派的形成和发展_二_
等六部分表现, 往往波及到与之相关的脏腑。如中 4 刘弼臣— ——阐发“体禀少阳”, 创立调肺学派
焦气滞, 脘腹胀满或胃气上逆时作呕吐, 常可因气
刘弼臣( 1925 年生) , 江苏扬州人, 中共党员,
及血, 衍化为气滞血瘀, 腹中痞结, 或气虚不摄, 血 农工党员, 第八届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 第
因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有“东方小儿王”、“中医 “体禀少阳”, 特别 是“少 阳 为 枢 ”起 到 直 接 主 导 作
儿科之父”之美誉。
用。“枢”是机枢、枢纽、枢转之意, 具有阴阳表里、
4.1 阐发“体禀少阳”
虚实寒热转归变化的机能。如小儿有时发育很快,
“体禀少阳”之 说 , 源 于 明 代 万 密 斋 , 他 在《育 白皙肥胖, 聪颖伶 俐 ; 有 时 则 肌 瘦 骨 削 , 甚 至 一 年
于六腑, 达到动而不息、输布精微的目的。江老在
江老在小圃先生的学术思想影响下, 深受“阴
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 “脾健不在补贵在 之所生, 必赖阳气 之 旋 运 ”的 启 发 , 从 多 年 实 践 中
运”, 从理论到实践对脾胃学说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确立运脾法这一学术观点, 不仅是对中医儿科临
Vol.2 No.6 Nov.2006
儿科分会终身名誉理事长, 全国中医儿科科研成 脆弱状态, 所以, 小 儿 在 生 理 上 的 特 点 除 有“生 机
果评审委员会主任,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顾问, 东 蓬勃, 发育迅速”外, 尚有“脏腑娇嫩, 形气不充”的
方医院、东直门医院儿科研究室主任, 中国著名中 一面。由于小儿机体和功能均较脆弱, 对疾病的抵
成和发展, 总结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心得, 为现代中医儿科学的发扬和创新提供借鉴。
儿科常见病中医诊疗进展与体会
3.发作期(急性发作期):以哮喘为 主,即喉中哮鸣,呼吸急促,肺部听 诊以哮喘音为主,此期的病机特点是 以标实为主,治疗用药约3~7天。
4.缓解期(慢性持续期):哮喘消失后, 继则出现以痰壅为主的临床表现,主要表 现为痰多,喉中有痰,时咳,或偶咳,或 咳略重,肺部哮鸣音消失,而以痰鸣音为 主。此期的病机特点不再是以气逆为主, 而是以痰实为主,治疗用药约1~2个月。
小儿哮喘的发生与肾虚有着密切关系,辨 证运用补肾疗法十分重要。同时瘀血是哮 喘病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亦是病情反复 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临床不仅要关注 “痰浊”为患,更要重视“瘀血”的存在。
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中医的肺概括了机 体的免疫防御功能,补肺气能提高机体免 疫防御功能,增强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 而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等健脾益气中 药有免疫促进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降低气道反应性 。
(三)特色疗法
1.冬病夏治方贴敷防治儿童哮喘 白芥子、延胡索、肉桂、麻黄、细辛、甘
遂研粉,按2:2:2:1:1:1比例混匀, 生姜汁调敷。分做成直径为1cm的药饼, 用纱布敷贴在肺俞、膏肓、定喘、天突等 穴,约2~4小时后取下,通过皮肤渗透吸 收,使药力直达病所,来改善肺部微循环, 预防哮喘发作。
五圣丹由胆南星、半夏、陈皮、甘草、苦杏仁组 成;灸法取心穴、足三里各三壮。
1974年第三版《中医儿科学》将小儿哮喘 的辨证施治概括为:“急性发作,以邪实 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
1985年第五版的《中医儿科学》则将哮喘 的辨证施治明确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
(二)现代医学分期
211085217_从中医脾胃角度论治小儿过敏性鼻炎
精气,脾为肺之母,母病及子,脾气虚弱不能充养肺气,
肺失宣降,津液停聚于鼻窍。
肾秉承父 母 精 气,属 先 天 之 根;脾 胃 化 生 后 天 之
精,维持后天之本。《医 理 真 传》言:“无 先 天 而 后 天 不
中国民间疗法 2023 年 2 月第 31 卷第 3 期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提出升阳益肾法治疗肾阳虚证,以补骨脂、肉豆蔻为君
药,配伍五味子、白术等升脾之清阳,补益肾之元阳,改
善患儿虚寒体质
。
[
9]
分泌等,每日按压 3~5 次,每次 5 mi
n。
3
.2 小儿推拿疗 法
小儿推拿属于较温和的治疗方
式,操作要求较低,部分较为简单的操作可以由家长学
习训练后自行操作,所以接受度较高,临床应用较为广
E
-ma
i
l:
18142213620@163
.c
om
18
胃受损。脾土受邪,转 运 功 能 失 司,胃 仍 收 纳 腐 熟,但
升,阴阳不能相 交,清 浊 不 能 分 别,则 痰、食 积 滞。《素
问·经脉别 论 》言:“饮 入 于 胃,游 溢 精 气,上 输 于 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若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不能输布
位等,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揿针疗法源于《素问·离合
阳亏虚证。肺气虚寒证多治以温肺散寒、益气固表,方
并延长疗效 时 间 的 目 的 [11]。柏 林 等 [12]整 理 归 纳 揿 针
中医内科学中鼻鼽可分为肺气虚寒证、肺脾气虚证、肾
用温 肺 止 流 汤、桂 枝 汤、玉 屏 风 汤 等;肺 脾 气 虚 证 治 以
从脾论治矮身材儿童思路分析
矮身材是指在相似生活环境下,同种族、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者(-2SD),或低于第3百分位数(-1.88SD)者[1]。
笔者总结叶进教授从脾论治矮身材儿童临床经验,并分析其辨治思路如下。
1 脾土运化是灌四旁、荣四肢的基础脾居中焦,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
一般认为,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在脾气的气化作用下,把水谷精微和津液进一步化生成精、气、血、津液,继而转输到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生理功能。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年轻父母对优生优育政策的落实,小儿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都很充裕,至出生后生长发育逐渐落后于同龄儿,往往都是因喂养不当而造成脾失健运,气血化生无源,后天之精无法充养先天之精,久而才造成脾肾两虚证。
因此虽然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及生殖,但对于临床上身材矮小的患儿,仍主张健脾为先,使脾气得充,生化有源,气血津液布散至全身,四肢肌肉方能濡养。
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肢皆禀气于胃……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1.1 羸瘦小儿,法当益气运脾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曰:“小儿乳哺不调,伤于脾胃……不荣肌肉故柴辟羸露。
”我们临证发现,对于那些面色萎黄、四肢肌肉瘦削的患儿,普遍都纳呆食少。
叶教授也提出“十矮九纳差”的观点。
对于此类患儿,首当益气运脾,使仓廪得充,运化有源,五脏得养,五体得濡。
初期用药宜轻清,以拨清灵脏气,恢复中焦转运之机,若猛然投以大剂量补药,反滋腻碍胃,加重脾胃的运化负担。
临床常用异功散加减,还喜用木香一药,木香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既善通脾胃之滞气,又能健脾消食。
现代研究发现木香汤剂能加速胃排空和增强胃动素的释放[2]。
然厌食非一日之病,旧食不消,新食难化,在益气健脾的同时,常需稍加消导之品,如焦三仙(焦山楂、六神曲、焦麦芽)。
对于口服药比较困难的患儿,还可使用耳穴压豆、推拿、刺四缝等外治法。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中的应用【摘要】江育仁教授提出的“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思想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进一步阐明,值得我们后学者认真学习。
本文从小儿脾胃的生理、病理及脾胃病证临床诊治等方面对其进行讨论,以其对临床有一定指导参考价值。
/P>“是病皆因五脏生,不知脏腑亦徒然”,辨证治疗小儿疾病首先应要“知脏腑”,只有“知常”方能“达变”。
1小儿脾胃的生理特点明代医家万全在《育婴家秘》中写道:“脾不用事,其气尚弱,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
”清代医家吴鞠通将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说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无论在形体方面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都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生长发育,才能逐步趋向完善和成熟。
当代的中医学者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江育仁教授总结数十年临床经验后指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主司消化吸收,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是脾的生理功能。
然而“小儿脾气未充,运化力弱,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量又高”,“喂养方法不当,饮食过量与不足,或突然改变饮食品种,增加过高的营养物质,超过正常的脾胃耐受能力,就会影响和导致脾失运化,而发生种种脾胃病变”。
所以,小儿对脾气运化的功能状况要求更高,因此相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需求,经常会出现脾气不足,表现出脾常不足的特点。
这与万全提出的小儿“脾常不足”之说相一致。
2小儿脾胃的病理特点对于小儿脾胃病的病理特点,江育仁教授的观点为:“脾运失键,胃不受纳,造成厌食;食积中焦,运化失司,是为积滞;气机不利,脾胃壅滞,引起腹痛,升降失常,浊气逆上,产生呕吐;脾失升清,合污下流,形成泄泻;脾运失职,气血不充,发生贫血;运化无能,精微不敷,久延成疳”(《江育仁学术经验选集》)。
脾主运化,脾健则运。
脾病证候的表现虽各不相同,而脾失运化的病机转归则是一致的。
如果一旦脾气失运、不运、运迟、运弱,皆能发生种种脾胃病变。
江育仁儿科学术经验一二
如上所述。
然而经脉不是一条线,而是占有一定的宽度。
肺经前接心包经,后接大肠经,十四经各有自己的领域而互相衔接。
在每个领域里有皮、脉、肌、筋、骨、神经、血管、淋巴,因此不能说经络就是神经或血管、淋巴,但是每条经络的领域中都有肌肉、血管、神经、淋巴,而各经都与有关脏器相关,所以《灵枢・海论》说: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例如肺经前接于心包,后接于大肠,各经互相衔接,而两经之间互相连络的部位叫做络脉,所以总名经络,也可以叫经脉。
各经之间互相衔接,如手六经的表里关系经纬分明,有条不紊。
尤其是“是动”和“是主”所述各经的症状,联系到临床所见,无不吻合。
但是也有问题,手六经表里分明,有条不紊;足六经却有些纠缠不清的问题。
例如肾经循行于任脉旁5分,然而到脐就发生问题了,脐有大小,是由脐中心算还是由脐边算,由脐中心计算,遇见脐眼大的,肓俞二穴还在脐内,若从脐边算起,则脐旁肓俞二穴应向外移,肾经在脐旁就成了亚葫芦了。
足三阳经胃、胆、膀胱比较清楚,足三阴经就不同了。
与足三阳经相对,其顺序应该是脾、肝、肾经,然而由足趾起穴却是肝、脾、肾经,而肝经上行的中都穴尚在前方,过了中都却又拐到中间直到大腿根处而入腹部,到了胁下却又在肾脾二经之外,曲折纠葛,令人迷惑。
讲到表里关系,手六经表里分明,而足六经则颇觉紊乱。
肝与胆相表里,却隔了胃经,脾与胃相表里,又隔了肝经,那么肝胆和脾胃这四经的络穴中有阻隔,它又是怎样使表里二经互相沟通的呢?是象铁路一样,架桥梁,穿隧道吗?颇令人难解。
即或《灵枢・经脉》篇的原文和经穴的部位也有出入,例如胃经的止穴“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然而胃经的末穴却在次趾出其端。
可见经络是互相交错循行而内联脏腑的。
(收稿日期:1996—10—27)老中医经验江育仁儿科学术经验一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院(210029)黄馥华关键词儿科江育仁江育仁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儿科学家,中医儿科一代宗师。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58 结石残余 .
与 医生操作 水平 、 胆道镜器械 、 结石
缝 线 固 定 , 以防 滑 脱 。T 管 脱 落 后 及 时发 现 ,及 时 重
位 置大小 以及胆管 是否水 肿有关,应多与患者沟通。 说明术后有残余结石 的可能。 本组有 1 4例存在残余结
石。
新放置,以免问隔时间太长瘘 管闭塞使 T管重新放入 困难 。本组 T管脱 出 6例 , 皆因术后翻身 时不慎将 T 管 拉出,其 中 5例及 时重 新置入成功 ,一例 因发现 晚 放入 时瘘道 已经 闭合而使置管 困难 ,但 未有不适。 5 3 胆 道 出血 . 在胆道 镜取石 操作过 程 中如操作力 量不 当则可能损伤胆管血管 ,引起胆 道出血 。术后应 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腹 部伤 口敷料及 T 管引流物的量 和性状 ,根据 出血量 的大小采取相应的
[] 解 放 军 护 理 杂 志 ,2 0 , 1 ( ) 2 3 J. 0 0 7 2 :4  ̄4 .
十二指肠壁常 为 T 管瘘管壁 的
部分 ,T 管长期压迫十二指肠 ,肠壁 可发生坏死 、
浅谈运脾 法在儿科 中的应用
李 丹 丹
( 甘肃 中医学院 2 0 0 5级研究生
70 0 ) 300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证 强调 治疗 时在 辨证
1 中医病 因病 机
施治的基础上不忘“ 运脾” 。江育仁 将3 0 0 例小儿厌
中医无 “ 厌食” 病名 , 历代医家根据其临床 特点 食 症 患 儿 进 行 病 机 证 候 分 析 , 其 中属脾 运 失 健 者 占 将其归结为“ 伤食 ” 等范畴 , 如《 素问・ 五常政大论》 的 6 0 . 3 %, 脾 胃虚弱者 占3 4 . 7 %, 胃阴不足者 占5 . 0 %, 因 此 , 脾运失健为小/ 『 L 厌食症的主要病机 。叶翠[ 9 1 在对 “ 不食 ” , 《 素问 ・ 风论》 的“ 不嗜食 ” , 《 伤寒论》 的“ 不欲 饮食 ” , 《 小儿药证直诀》 的“ 不思乳食 ” , 《 诸病 源候 厌 食 症 患 儿 的证 候 学 研 究 中 , 根 据 主要 证 型分 布及
论・ 脾 胃诸病 》 载“ 不 能饮食 ” 等。
所 占比重 , 认为脾运失健 ( 占3 0 . 1 9 %) 为主要证型, 其
1 . 1 病 因 小儿为稚 阴稚 阳之体 , 脏腑娇嫩 , 形气 次为胃阴虚 ( 1 8 . 8 7 %) 和脾气虚( 1 1 . 3 2 %) ; 而刘红瑞 。 I 未充 , 具有“ 三不足 、 四有余” 的特点 , 其中尤 以脾常 认 为 主 要证 型依 次 为 脾 失 健运 ( 占4 1 . 6 7 %) 、 脾 胃 阴
中兽医调理脾胃病方
中兽医调理脾胃病方胃肠活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00年版)。
黄芩20g陈皮20g 青皮15g大黄25g 白术15g木通15g槟榔10g知母20g玄明粉30g 神曲20g石菖蒲15g乌药15g牵牛子20g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或拌饲服用,功能理气,消食,清热,通便。
主治猪消化不良,食欲减少,便秘。
本方适用于胃肠积滞及大便秘结。
方中大黄、玄明粉泻下清热,攻积导滞,为主药;槟榔、木通、牵牛子下气利水,消积除满,黄芩、知母清肺胃之热,为辅药;神曲、石菖蒲、白术健脾燥湿,消积化食,助运化,为佐药;青皮、陈皮、乌药理气宽肠,调理脾胃气机。
诸药合用,具有通秘结、消积滞、除胀满、清邪热的作用。
故本方广泛用于猪的胃肠积滞及大便秘结。
对其他动物的消化不良、便秘、胃肠炎等症,均可用本方加减。
另有猪胃肠活出自《内蒙古中兽药标准》(1988年版)。
大黄5g 黄芩陈皮神曲莱菔子各4g青皮乌药苍术木通菖蒲玄明粉各3g 槟榔2g 为末,每次20~50g拌饲或调灌。
功能清胃火,健脾胃。
主治猪便秘,消化不良。
健胃散出自《全国兽医中草药制剂经验选编》。
麦芽30g龙胆草60g 干姜9g 大黄9g苍术6g苏打粉6g为末,拌食饲喂;或开水冲调,胃管投服。
猪每次30~150g,每日2~3次。
功能健脾燥湿,消食导滞。
主治猪消化不良。
另有同名方:(1)健胃散出自《浙江省猪牛中兽医诊疗经验汇编》,原名猪健胃散。
茶籽饼500g(烧成灰研成粉) 生姜100g(切片焙干研成粉) 锅底灰100g 大黄30g(焙干研成粉) 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
猪每次10~30g,连服2~3天。
适应猪消化不良,减食。
用药前先行驱虫,效果更佳。
(2)健胃散出自《中国兽医杂志》1980年第10期。
陈曲山楂麦芽各10g槟榔2g 研末灌服或拌料喂给,日服2次,5日为1个疗程。
5~10kg的猪每次10g;10~25kg的猪20g,50kg的猪40g,100kg的猪60~80g,150kg的猪100g。
浅议运脾法在儿科的应用
近年来 , 笔者采 用活血化瘀 法 , 治疗 诸多妇科病 证 , 疗效 满 意 , 现
举验案如下 。 1 验 案举 隅
1 1 寒 凝 少腹 痛 经 案 .
溢于脉外也可致瘀 。肝失疏泄 , 气郁不畅 , 血行受阻 , 能致瘀 。 也
血瘀与气滞的关系 : 古人有 :气为血帅 , “ 血为气母” 气 行 和“ 则血行 , 气滞则血凝 ” 之说 , 因为瘀血 阻滞 可导致 气机失 宣 而气
故 白术善补 , 苍术善行。 江教授 以苍 术为运 脾 主药 , 其他 药物 配伍 , 成 多个方 与 组
功能 。运者运其精微 , 化者化 其水谷 。故 欲健脾 者 , 旨在运 脾 ; 欲使脾健 , 则不在 补而 贵在 运也 。江 老从 小儿生 理病理特 点 出 发, 对小儿脾 胃病 的治疗独取和法 , 因为和法“ 具有 补中寓消 , 消 中有补 , 补不 碍滞 , 消不伤正 的特点 ” 用 于小儿脾 不运 化, , 胃不
有补 , 补不碍滞 , 消不伤正 的作用。 运者 , 有行 、 、 、 转 旋 动之义 , 皆动而不息也。运与化 , 是脾 的
芳香 , 其辛香开郁 , 苦温燥 湿 , 芳香 醒脾 , 辛温扶 阳, 能升脾 气之
郁, 疏脾湿之蕴 , 散脾经 之寒 , 脾运之滞 。其 主要 药理作 用为 舒 “ 运脾 ” 。叶天士 曾指 出:脾 为柔脏 , “ 惟刚药 可以宣 阳驱浊 。 张 ” 隐庵之《 本草崇原》 : 凡欲补脾 , 云 “ 则用 白术 ; 凡欲 运脾 , 则用苍 术 。 其补脾 与运脾之 区别 , ” 在于 白术守而不 走 , 苍术走而 不守 ,
以上 运 脾 化 湿 、 脾 和 胃、 气 助 运 、 运 脾 阳 法 合 用 。 方 如异 运 理 温
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小 儿 1常 生 长 发 育 雨 防 治 多种 脾 胃疾 病 的 一 项 火键 举 1 1
江育 教授通 过对 3 0例从食 患儿的病情证候分 0
析, 发现 其 中 6% 于 脾 运 欠 健 证 。 0属 。 。多 由于 感 受 时令
措 ,尤其 临证 治疗脾 胃病 以 “ 脾健 贵在运 ”为指 导
欲 。改 善 肠 道 吸 收 功 能 , 舣 向 调 肠 蠕 动 ,促 进 营 养 物 质 吸 收 ,增 强 免 疫 ,从 而提 高 儿章 营 养 性 疾 病 治 愈
率。
盛的腹 泻治则 用一 号 I泻 散燥 湿运脾和 胃:属 _伤 卜 十 食泻者治用一 号I泻散Dl 内金粉 、陈皮粉 、麦芽粉 } : i 鸡 以消食化积 ,运脾 止泻 :属于湿热 泻者治用一 号加三
思 想 ,运 用 “ 脾 法 ”为 治 疗 人 法 ,使 脾 胃 调和 ,纳 运
运健旺 。
之湿 不化 或饮食不 节所伤 ,或 疾病损及脾 胃致脾气
困遏 不 舒 ,运 化 功 能 失 健 而成 。江 老 提 出 、 以健 脾 助
运 ,恢复转 运之机 为治疗 原则予 以凋中消食 、运脾丌 胃之法。方用苍术 配佩兰 、陈皮、鸡 内余 、焦山检等 药, 制成儿宝冲剂。 用之治疗脾运 欠健 厌食症患儿 18 7 例 ,有效率 为 9 . % 15 ,治疗后 患儿普遍食欲增进 ,食 增Dl i ,体重增长 ,其他临床症状 也明显改善。
高,为仗我校毕业 生一止 向社会就能深受用人 化的
欢迎 ,尽快成 为药 学领域 的应 用型人 奠定 了 实基
维普资讯
・
3 2・
中国中医药杂志 2 0 0 7年 8月 第 5卷 第 8期
础。
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运脾法在儿科临床的实践意义
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运脾法在儿科临床的实践意义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运脾法在儿科临床的实践意义作者/江育仁“脾主运化”“脾健则运”是脾的正常生理功能之一。
产生脾失健运的因素很多,其临床证候的表现虽有不同,而脾失运化的病机转归则是一致的。
小儿时期的体质特点为“脾常不足”,所以易患脾胃疾病。
在治疗上,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脾伤正。
因此,必须掌握病情的实质,时时以维护脾气为主,方不致偾事。
运脾一法,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
运脾法,并非独立的一种治法,而是属于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中的和法。
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者谓之“运”。
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皆动而不息之意。
运与化,是脾的功能。
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
故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
这是运脾法的基本概念。
“运脾”一名,见于张隐庵《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
其补脾与运脾的区别,在于白术的性能是守而不走;苍术的性能是走而不守。
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
脾胃疾病,在儿科中占重要发病地位。
由于脾运失健而产生的脾胃病变,临床上更为多见。
因此,对“运脾”法的探索研究,无论从理论和临床方面,均有其现实意义。
脾失健运与生理病理的关系脾的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分化水湿。
其精华之气,经脾气之升发,散津于五脏,敷布于六腑。
清者属阴,性精专,故化生血脉,而周行于经隧之中,是为营气;浊者属阳,性剽悍滑利,故不循经络而直达肌表,充实于皮肉之间,是为卫气。
所以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说。
此即“脾主运化”的正常生理功能。
由于小儿脾气未充,运化力弱,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量又高。
加之喂养方法不当,饮食的过量与不足,或突然改变饮食品种,盲目增加过高的营养物质,超越正常的脾胃耐受能力;或先天禀赋不足,环境气候的变迁等等,皆能影响和导致脾失运化,而发生种种的脾胃病变。
常见脾失运化的小儿病证很多,这与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有关,最突出者为“疳症”与“厌食症”(皆有慢性营养障碍的表现)。
运脾颗粒治疗脾虚型小儿厌食的临床观察
运脾颗粒治疗脾虚型小儿厌食的临床观察周黎黎;任耀全;柳春玲【摘要】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YunPi granules on infants with anorexia of spleen deficiency type. Methods: Totally 80 patients with infant anorexia of spleen deficiency type were randomized into treatment groupof YunPi granules and control group of control group of ErBao granules with 40 cases in each; the YunPi granules administered to children of 1 to 3 years were 3 g for once, to those of 3 to 6 years 6 g for once and those of6 to 12 years 6 g for once and 3 times a day, orally taken with hot waterhalf hour before meals, while the ErBao granules given to children of 1 to 3 years were 5 g for once, to those of 4 to 6 years 7.5 g for once and thoseof more than 6 years 10g for once and 3 times a day, orally taken with hot water half hour before meals;the treatment courses of both groups were 1 month. Results:The effective rates of both groups were near to each other as the rates i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92.50% and 90.00% respectively. The infant appetites and constitutions in-creased and the cumulative points of infant symptoms decreased in both groups;the appeti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YunPi granules in treating infant anorexia of spleen deficiency type is accurate and certain.%目的:观察运脾颗粒治疗脾虚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
三一、治小儿厌食证秘方(8首)
三一、治小儿厌食证秘方(8首)31.1 温中运脾汤【来源】蒋仰三,《名医治验良方》【组成】制附子3克,肉桂1克,干姜2克,炒白术6克,炒苍术5克,茯苓6克,鸡内金5克,焦山楂、神曲各10克,炒枳实6克,青、陈皮各5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其中鸡内金应研末冲服方不破坏其有效消化酶素。
【功用】温中运脾。
【方解】小儿厌食证,一般病程较长,多以不思饮食为主要症状,究其原因,不外乎先天脾胃虚弱,加之后天调理失当,如恣食生冷之物等等,而致寒湿困阻,脾虚食滞,导致运化失司。
《名医方论》云:“阳气始动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
”方中附子、肉桂去脏腑之寒湿,补火暖土;配干姜以增强暖中除寒之功;苍术、白术皆可升可降,一为阳、一为阴中之阳,一为补中除湿,一为益气和中,且能强脾土,伍茯苓共奏燥湿健脾之功而温运脾胃;枳实能消胃中之虚痞,逐心下之停水;青、陈皮破滞气、削坚积,且消食宽胃,相伍而行气导滞;鸡内金、焦山楂、神曲皆为消食开胃之品。
诸药相伍,中宫得温,脾土始运,磨谷消滞,升降调和,恙疾皆降矣。
【主治】小儿厌食证(寒湿中困、脾失健运型)。
【加减】本方加减后还可疗寒湿中阻之滞泻、呕吐、积滞等脾胃运化失司之证。
兼泄泻者,加砂仁3克,苡仁米30克;兼呕吐者,加姜半夏、苏叶、苏梗、旋覆花(包煎)各6克,蔻仁3克;兼积滞者,加槟榔5克,莱菔子6克,谷麦芽各10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
一般服5~7剂见效,10~15剂可愈。
【附记】本病在城市小儿中较为多见,尤其在独生子女中每每易见,临床投用本方治之,疗效卓著。
如果小儿的发育营养比较好,只是偶有食欲低下,或正在患病的小儿而出现的食欲不振,均不是厌食证。
31.2 桂枝汤加味【来源】董延瑶,《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组成】桂枝3克,白芍6克,生姜2片,红枣3枚,清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小半碗,分2次温服。
患儿喜食。
【功用】调和营卫、促醒胃气。
运脾增液汤治疗儿童脾虚津亏型功能性便秘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 运脾增液汤治疗儿童脾虚津亏型功能性便秘临床研究杜丽娜,王昕泰,刘 畅,穆 静,杨 燕(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 [摘要]评价运脾增液汤治疗儿童脾虚津亏证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及安全性。
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的脾虚津亏证功能性便秘患儿150例,采用随机对照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运脾增液汤口服,对照组予乳果糖口服溶液口服,2组疗程均为4周。
观察治疗后2组的主要症状(粪便性状、排便难度、排便时间、排便频率)、次要症状(腹胀、食欲、口燥咽干、神疲乏力)改善情况,统计2组总有效率、复发率和安全性。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粪便性状、排便难度、排便时间和排便频率积分均明显降低(P 均<0.05),观察组腹胀、食欲不振、口燥咽干积分均明显降低(P 均<0.05),对照组腹胀、口燥咽干积分均明显降低(P 均<0.05)。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粪便性状、排便难度、排便时间积分及食欲不振、口燥咽干积分均降低更明显(P 均<0.05)。
治疗3,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均<0.05)。
观察组随访1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2组治疗后均无不良反应。
运脾增液汤治疗儿童脾虚津亏证功能性便秘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 运脾增液汤;儿童功能性便秘;脾虚津亏证doi :10.3969/j.issn.1008-8849.2023.23.015[中图分类号] R256.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23)23-3292-05[通信作者] 杨燕,E -mail :yy2303@ [基金项目]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小儿脾胃病重点学科(京中重II -8) 儿童功能性便秘又称习惯性便秘、单纯性便秘,是指非全身疾病或肠道疾病所引起的原发性持续便秘,临床症状包括排便次数减少、粪便硬结、排便疼痛,可能伴有腹痛和大便失禁(通常是由粪便嵌塞导致的溢出性大便失禁),约占小儿便秘的95%,是小儿消化系统的常见病。
柔肝法治疗小儿厌食经验
柔肝法治疗小儿厌食经验发布时间:2021-11-25T02:00:46.735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9期作者:梁佐利[导读] 总结柔肝法治疗小儿厌食经验。
由于小儿先天不足,脏腑娇嫩,“三有余四不足”,“阳常有余,肝常有余,脾常不足,阴常不足”梁佐利(临沂市中医医院儿科,山东临沂 276002)摘要:总结柔肝法治疗小儿厌食经验。
由于小儿先天不足,脏腑娇嫩,“三有余四不足”,“阳常有余,肝常有余,脾常不足,阴常不足”,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虚、肝旺是本病的常见病机,特别是在当今诸多因素的影响,柔肝法治疗本病强调“柔肝、运脾、消滞”,在临床中多用柔肝运脾汤加减。
关键词:小儿厌食;消滞;脾虚肝旺;柔肝法小儿厌食是儿童时期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在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而乏味或食而不化,形体消瘦,面色少华,肢倦乏力,便干便少,舌红少苔等症状。
古籍中多将之病因多责之脾虚,认为小儿胎禀不足,脾胃薄弱导致。
古方多以运脾开胃为治疗原则,但时过境迁,今之病因也较古时有些许改变,加之生活条件优越,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呈增加的趋势。
临沂市中医医院儿科高主任在临床诊治本病多年,辩证从柔肝、运脾、消滞论治,并向患儿家属强调饮食、心理疏导的重要性,以便更有效、更快、更好地治疗本病。
现根据高主任老师的经验,简述本病病机及治疗如下:一、病因病机:小儿厌食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其发病主要和脾胃有关,主要从脾胃辨证,病因病机主要从喂养不当和病后失调论起,然而在此主要陈述高主任从肝治疗厌食经验,他因不再赘述。
高主任认为当今肝旺脾虚型厌食的患儿较多的原因是:1、气候、环境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处于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工业带来的日新月异,世界气候的改变,造成污染严重,温室效应加剧,环境导致人体湿疾加重,脾脏喜燥恶湿,湿浊困脾,导致小儿厌食。
2、饮食因素的影响:过去人们饮食清淡,无食品添加剂,少肥甘厚味生痰湿之虑,而近代之人,高粱厚味,饮酒嗜肥,膏肉无度,自然湿疾内生,因此治疗也与古时有异。
中医内科病历主诉书写体会_杨留洪
中医内科病历主诉书写体会金坛市中医院(213200) 杨留洪 提 要 为帮助年青中医师写好中医内科病历的主诉,认为在主症的归纳方面,要根据四诊所得,对其进行临床思维后确定主症,并书写有序。
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提供发病原因、起病形式、主症性质、主症发作特点及重要的伴随症状等主症的特征性的信息;关于主症持续时间的描述,要求概括全面,同时突出加重或发作的时间。
关键词 主诉 病历 中医内科 每位临床医师都熟知主诉是由病人就诊时的主要症状(即主症)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所构成。
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及带教,认为要写好中医病历的主诉特别是复杂病情的主诉绝非一日之功。
对主诉的描写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医师的临床基本功,一条好的主诉让人一看便能了解病人所患疾病及病情轻重之大概,所谓主诉能导致诊断,特别是当今中医病历书写要求必须具备中西医双重诊断。
因此,对中医病历主诉书写的要求不能满足于运用中医术语、导致中医诊断,而要在导致中医诊断的同时尽可能使人对西医诊断有一初步的判断,这确实对中医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鉴于历版《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对中医病历主诉书写要求欠具体,兹结合笔者多年临床探索,就中医内科病历的主诉书写谈几点体会,供年青中医师们参考。
1 主症的归纳1.1 主症的确立 病人就诊时往往诉说的症状较多,且又主次无序,或仅讲出一些表面的、次要的症状,这就要求临床医师必须详细地询问病史,并要配合一定的望、闻、切诊,包括西医的体格检查,然后结合自己所掌握的中西医内科(或他科)领域各临床疾病的特征,相互参照,判断患者所诉说的哪些主要的、特征性的症状或一组症状与某系、某疾病(也即下面要下的初步诊断)特别相吻合,这些症状便是要确立的主症。
如患者诉1周来头昏乏力、胃脘痞满、纳食减少,进一步追问得知1周来每日解黑色大便1~2次,望诊面黄舌淡,考虑患者首诉诸症为“便血”所致,主症应以解黑便为主,主诉可归纳为“大便色黑伴头昏、纳差、面黄1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育仁“运脾法”治疗儿童营养性疾病机理与验方
2008年06月19日星期四 14:06
关键词:江育仁运脾法中医药疗法儿童营养性疾病
江育仁教授系全国中医儿科学会名誉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专家组成员,我国唯一的中医儿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60余载,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倡导的“运脾法”在儿科治疗营养性疾病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兹略作介绍。
一、机理探讨
(一)治病求本,是运脾法的基本法则
小儿的体质特点为“脾常不足”,易患脾胃疾患,导致营养来源不足。
在治疗上,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脾伤正,因此必须掌握病情的实质,时时以维护脾气为主,方不致误事,由此江老倡“运脾”一法治之。
运脾法,并非独立的一种治法,而是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皆动而不息之意,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之意。
补不碍滞,消不伤正者谓之“运”。
运与化,是脾的功能,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
故欲健脾,则法不在补而贵在运也。
(二)运脾主药“苍术”的选用
“运脾”一名,始见于张隐庵之《本草崇原》,书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
”其补脾与运脾之区别,在于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
叶天士曾指出:“脾为柔脏,惟刚药可以宣阳驱浊。
”苍术性味微苦,芳香悦胃,功能醒脾助运,开郁宽中,疏化水湿,虽历来认为辛味刚燥,久用有劫阴之弊,然其正合脾之习性,脾运失健患儿,又少有伤津之明征,所以用药在1个月以上,尚未发现有伤阴耗液之弊端。
江育仁教授在运脾治疗中,首重苍术,以其为运脾主药,与其他药物配伍,组成多个方剂,或作煎剂可灵活加减,或作散剂、合剂、糖浆、冲剂,便于久服,用治多种儿童营养性疾病。
(三)促进营养吸收,提高锌含量
锌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微量元素,可维持正常食欲及味觉,参与酶的合成与激活,促进三大代谢,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加速生长发育。
人舌的味蕾所以能感受味觉,主要与味觉素有关,它是含有2个锌的多肽。
缺锌后,味觉素合成困难,味觉迟钝。
此外,缺锌可使颊上皮细胞角化不全,大片脱落,遮盖味蕾小孔,使食糜难以与味蕾接触,阻碍味觉冲动的产生,而引起食欲减退,三大代谢障碍,免疫功能减退,生长发育迟缓。
大量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表明,以苍术为主药组成的运脾方药,可以增加机体内锌含量,提高食欲,改善肠道吸收功能,双向调节肠蠕动,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增强免疫,从而提高儿童营养性疾病治愈率。
二、临床应用
(一)掌握大法,专方治专病
江老以“运脾”为大法,针对不同营养性疾病的表现,选用了不同的组方和剂型。
1、厌食症
以苍术、陈皮、佩兰、鸡内金、焦山楂等药加工制作为冲剂,每服10g,1日3次,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小儿厌食症患者95例,有效率为94%,治疗后
食欲普遍增进,食量增加,体重增长,显著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P<0.001)。
通过对患者尿D-木糖排泄率及实验动物家兔的肠蠕动、多种氨基酸及葡萄糖吸收率的影响观察,表明该冲剂有明显增进肠道吸收功能,对肠蠕动有着显著的双向调节作用。
2、疳症
鉴于前人对疳症分类名目繁多之弊端,江育仁教授结合临床实践,将其分为疳气(轻度营养不良)、疳积(中度营养不良)和干疳(重度营养不良)三类,并得到全国同道的赞同。
目前,疳积、干疳已不常见,但疳气患者临床仍时常有之。
用苍术、陈皮、焦山楂、鸡内金等药加工制成合剂,每次服10ml,1日3次,每疗程为1个月,治疗疳气54例患者,结果:显效21例,有效2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3%。
54例经1个月治疗后共增加体重31.10kg,平均每例增重0.58kg,远超过1岁以上儿童平均每月体重增长值0.17kg之水平。
在用药过程及治疗后患者食量增多,平均每月增加50g以上。
3、缺铁性贫血
取苍术、陈皮、皂矾、大枣等药物,粉碎搅拌成散剂,治疗缺铁性贫血91例,每日服用剂量为:3~4岁2g,5岁3g,6岁4g,分3次口服,2个月为一疗程,并应用复方枸橼酸铁铵糖浆治疗85例为西药对照组,结果:中药组显效24例,有效50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81%;西药组显效12例,有效46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68%,经统计学处理,中药组疗效显著优于西药对照(P<0.05)。
在临床研究中,同时测定了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值及D-木糖含量,并计算FEP与血红蛋白(Hb)的比值。
缺铁时由于红细胞内缺铁,FEP不能与铁结合成血红素,未能被利用的FEP在红细胞内含量增加。
治疗后中药组FEP/Hb显著下降,治疗前后对比P<0.01,下降幅度显著高于西药组,说明中药组在纠正缺铁方面优于西药铁制剂,治疗后中药组尿D-木糖含量显著上升(P<0.01),且上升幅度高于西药组(P<0.05)。
证明该制剂在促进小肠吸收功能方面有较好的功效,提示运脾法能有效地增加小肠粘膜对铁的吸收。
(二)异病同治,一方治多症
在专方治专病的基础上,江老经过长时期探索归纳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共性,筛选出运脾治疗病种的有机组合。
厌食症、缺铁性贫血、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的疾病。
临床表现,厌食症以食欲低下为主症,反复呼吸道感染以反复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为主症,缺铁性贫血以疲倦乏力、面色不华、唇色淡等为主症,临床表现虽异,但究其病机,均与脾胃健运失司有关,所以三者常相合而出现。
选用苍术、白术、黄芪、山楂等药加工制作为糖浆制剂,每次口服10ml,每日三次,30天为一疗程,治疗厌食症、反复呼吸道感染、缺铁性贫血百余例,临床收效满意。
为进一步明确该运脾方药作用机理,我们检测了患者治疗前后唾液锌、血液碱性磷酸酶(AKP)含量变化,治疗前患者上升。
治疗前后比较锌含量P<0.001;AKP<0.01。
同时观察对脾虚小鼠细胞内外锌含量变化的作用,将昆明种幼年小白鼠分为3组,Ⅰ组为脾虚对照组,Ⅱ组为脾虚中药治疗组,Ⅲ组为正常组。
2周后观察各组血浆锌及红细胞锌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含量均显著高于脾虚对照组(P<0.05),从而说明该运脾方药可以提高机体锌含量及增强AKP活
性,改善内环境,从而改善相应症状及体征。